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孔子活了多少岁?死在了哪里?(孟子活了多少岁)

孔子活了多少岁?死在了哪里?(孟子活了多少岁)

古人平均寿命三四十岁,孔子活了73岁,全靠“九不食”?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大觉,孔老夫子知道后气得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很多人都为宰予鸣不平,只不过睡个午觉而已,孔子这么大动肝火、恶语相向,是不是有点过分?其实,这都跟古人的饮食习惯有关。

我们现代人一日三餐,饿了还要加一顿夜宵,但古人可不同,一天只吃两顿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刚升起来就要出门干活,九点多才吃“朝食”;早餐吃完继续劳作,一直干到下午四点吃晚餐,也就是“晡食”。晚饭结束,太阳也差不多该下山了,由于没有夜生活,晚上有足够的时间睡觉。

古人一天的工作时间,就主要集中在两餐之间,倘若中间还睡个午觉,一定会耽误农活或者学习。宰予“昼寝”,就相当于偷懒不学习,所以孔子才会大发脾气,骂他不争气。

虽说一日两餐已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要求,但古人一些良好的饮食习惯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就以孔子为例,他吃饭就必须满足三个特点:

一是“九不食”。发霉、腐烂的粮食,不吃;颜色变坏的食物,不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不到饭点或反季节的食物,不吃;不按照正确方法切割的食物,不吃;烹调失当的食物,不吃;没有合适的佐料,不吃;市场上买来的酒肉,不吃,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

从这“九不食”的饮食理念可以看出,孔子对食物的选择极为严格,即使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也非常符合卫生标准,而且他按时就餐,抵制反季节食材的饮食理念,颇有超前意识,现代人很多都做不到这一点。至于吃姜的习惯,也与现代养生理念不谋而合。

二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老夫子虽然不干活,但吃饭相当讲究,粮食必须精加工,鱼肉必须切得精细,日子过得太精致了。但不得不说,这样才有助于吸收和消化。想当年,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困在陈蔡两国间的荒野之地,缺水断粮饿了七天,许多弟子因饥患病。反观孔子,每天照样讲诵不止,可见身体保养的确实不错。

三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餐桌上的肉再多、再好吃,也不能超过主食的量,更不能光吃肉不吃饭。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肉吃多了难消化,很容易伤及肠胃,更容易诱发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使人肥胖,增加患癌几率等。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见到好吃的就管不住嘴。

大伙要知道,春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才三四十岁,而孔子71岁时还在传道授业,不仅身体硬朗,思维也很清晰,直到73岁才去世,算得上老寿星了。应该说,孔老夫子这么长寿,与他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

老子到底活了多少岁?有说160、有说101,胡适给出了答案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更是被唐朝帝王追认为了李姓始祖。

老子在离开函谷关之前,写了一部《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都知道,《道德经》与《易经》、《论语》并列为影响中国人的三大思想名著,可见,《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道德经》分为两卷,共81章,前37章是上篇道经,后48章是下篇道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约5000字。

《道德经》是后来的书名,起先叫《老子》,此书成书年代一直有所争议,至今也不知其具体年代。然而,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中《老子》的年代来看,该书的成书年代至少应该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见丁四新书《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因为,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进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自然不可违逆的命令,所以,万物的准则皆是“道”。而且,“道”是由老子提出的独一无二的思想智慧,对于这个虚无缥缈的字,很多人都进行过各种解说,但是,这个字却很有魔力,几乎包括了世间万物。

所以,时至今日,谁也不敢说真正进入了老子的道。或许,道只是属于老子一个人的道,因为,老子的思想孕育了道。没有了这个根基,道就如水,往里面随便加点东西,就变成了另一个道,但是,谁也看不见道的本来面目。

此外,《老子》一书中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外,这其中,还包含了许多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例如:

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反者道之动”,并且,可以从反面转化。另外,书中还有很多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民饥饿,是因为上缴的粮食税太多;人民轻视死亡,是因为朝廷爱护百姓;人民并不害怕死亡,奈何朝廷用死亡威慑百姓……书中的种种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老子活了多久呢?这可能是一个历史不解之谜。

根据《史记》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是160岁,而胡适则认为:老子至多活了90多岁。

此外,大众接受最广泛的说法是101岁。101岁,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长寿。老子死后,他的邻居们都自发来悼念他,为他打理丧事,老人哭得像失去母亲的孩子,年轻人哭得像父母亲人去世。百姓想到老子为人民所做的一切,想到他的美德和善行,都悲恸不已。

之后,老子的好朋友秦佚前来吊唁,当他来到老子的灵堂前之时,没有跪下或鞠躬,只拱手打了招呼,哭喊了三次。当他想走时,邻居拦住他问:“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吗?”秦佚回答说:“我自然是老子的好友。”邻人道:“作为老子的好朋友,你怎么这么客气,怎么那么薄情少礼呢?”秦佚说:“为什么不能呢?”当邻居听到这些话时,非常生气,他转过头,大声说:“这是什么原因?”

秦怡笑着说:

“我的朋友有话,生亦不喜,死亦不悲。你知不知道,老子的生是由虚无到存在的聚气而成,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今天,老子的死也符合自然规律,又有什么可难过的?生而快乐的人,认为不快乐也是快乐;死而悲伤的人,认为不悲伤也是悲伤。他们活着的时候很珍惜生命,将死的时候又非常怕死。他们都是被自己的意志支配来求生死,他们都愿意凭借自己的感情去干预自然法则。如果,世间和平秩序良好,那么,悲伤和欢乐就无法进入;如果,你想成为老子的好友,就应该听从老子的劝告,遵从他的道。既然我是老子的朋友,我自然可以理顺自己的感情,所以,我不难过。”

邻居们听了,似乎有些理解,又问:“你不伤心,为什么哭三次?”秦佚笑着说:“我哭了三次,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和老子分手。

第一,当他出生时,是符合自然的;

第二,他死的时候,是按照自然原则的;

第三,他始终按照自然不作为的方式和原则,一举一动皆顺应道法,合乎自然,我有什么好难过的?”

邻居们都说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于是,便推举他做主祭。将老子的尸骨埋入黄土之时,秦佚歌唱着悼词,他说:“老子是真正的圣人,顺应天道,神游世界,将会流芳千古。”

纵观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哲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思想核心还是朴素的辩证法。而且,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此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

可见,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史记志疑》】

孔子活到73,孟子活到84,古人认为他们的寿命,是很难逾越的

民间有传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这话是怎么传出来的?

我翻了一下历史书,还真的找到了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都不行。人的平均寿命自然就不会太高,科学不发达,人自然要信点啥,才能活得自在点,至少解心疑!

中国人的主流文化,是儒学!

儒学流派出现了两个标志性人物,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

孔子不仅是 教育家,思想家,更是一个武术大家!孔子的父亲是举世公认的强悍!

历史记载,公元前563年,鲁国与晋、齐、曹、卫、薛等十三国诸侯组成联军,攻打偪阳国。叔梁纥率领鲁军向城内攻去,猛然抬头,看见原先提起的城门正在下落,他用举起双手奋力托起城门。叔梁纥因力举千斤闸,而一战成名。

孔子家学渊源,文治武功都到了巅峰,只活到了73岁!

孟子比孔子更注重养生,继承了曾子以直理养大勇气的思想,将其发展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也是一个高手!

北宋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如此评价浩然正气!“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真正的孟子有多猛?

​《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虽千万人吾往矣。“

意思非常明确,“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

孟子认为人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只要坚定了心中的理想,无论前途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一往无前!义之所在,使命必达!

这么猛的一个人,活到了84岁!

古人崇拜文化人,对孔子和孟子的崇拜非常强烈!因此,认为他们的寿命,是很难逾越的!

才出现了一种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英国女王到底没活过99这个坎,33、73、84,怎样熬过“坎儿年”?

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去世,享年96岁。她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作为最长寿的君主,就在今年年初,大家还津津乐道女王能不能活到100岁,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人老有两坎,暗九大过天。

过了两坎和暗九,人能活到九十九。

伊丽莎白女王早就顺利活过了那两道坎,也度过了若干次“暗九”,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按理说有机会活到99岁,甚至跨过百岁那道门槛。

然而,在女王96岁这年,东方青龙之木得令,木气强旺,反克西方弱金,一代西方帝星就此黯然陨落。

那么,“人老有两坎,暗九大过天”究竟说的是啥意思,人这一辈子到底有多少个“坎儿年”呢?

这里的“坎”,本意是八卦之一的坎卦,有“坎坷”“门槛”等不好的寓意,因此,在阳宅风水中,坎位一般被视为“绝命”位,主凶,不吉。

顾名思义,所谓“坎儿年”,就是指人活到某个岁数会遇到坎坷和灾祸,我们就要想办法跨过这道“门槛”——能跨过去,就继续活蹦乱跳,没跨过去咋办?就撂那里了呗!

所以很多上岁数的老人家总爱说“xx岁是个坎”,就是这个意思。

33岁就是个坎儿。北京这边的老人爱说“三十三,大拐弯”,而南方的说法更邪乎,叫做“三十三,乱刀斩”,一听就不是啥好年景。所以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江浙、福建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刀斩肉”的习俗。

当地女性到了三十三岁生日前一天,要去肉铺买一块生猪肉,如果该女本身属猪,则用牛羊肉代替。

在生日当天早上,从不到零点开始斩肉,一直斩过零点。斩法也有讲究,要么齐齐整整斩三十三刀,不多不少;要么乱刀狂斩,务必斩到稀碎,嘴里还要大声呼喝“斩斩斩”以壮胆气。

斩完后用红纸把这块肉包好,扔得越远越好,寓意丢掉厄运,化解“坎儿年”。

过了三十三,你且别忙松口气,要知道后面还有不少“坎儿年”呢,比方说:

“人到四十五,是个生死坎。”

“人过五十五,阎王数一数。”

“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嗨,这么看来,想顺顺当当活完这辈子还真不容易,隔几年就是一个坎儿,说不定啥时候就被绊倒了。

那这些“坎儿年”到底是咋算出来的呢?

按民间的说法,这些年份是和圣人联系在一起的。

比方说,四十五岁的坎就和包拯有关,据说包拯四十五岁那年奉命到陈州放粮,中途遇见盗匪,无奈之下化妆成一个乞丐才逃过一劫,后来人们就把四十五岁当成命里的一道劫数。

至于七十三、八十四这两道坎,则是因为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这二位都是“圣人”,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的寿数想超过圣人不容易,所以圣人的寿数就成了老百姓的“坎儿年”。

不过,从命理学的角度来看,“坎儿年”实则与“太岁”有关。

我们知道,“本命年”也是“坎儿年”的一种,而“本命年”就是太岁之一,是当年的“值太岁”。但每年的太岁除了值太岁之外,还有冲太岁、破太岁、害太岁、刑太岁,等等。

不过你也别愁,要真把所有太岁都当成“坎儿年”,那这辈子就没几年清净年份了。所以能论到“坎儿年”这种程度的,只有两个最厉害的太岁,分别是值太岁和冲太岁。

这两者呈对冲组合,相差六年。比方说,今年是壬寅年,值太岁是寅虎,那么冲太岁就是申猴,寅申相冲。

值太岁,也就是我们的本命年,分别是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72岁、84岁。而冲太岁则是18岁、30岁、42岁、54岁、66岁。这些年份就是所谓的“坎儿年”了。

我们用前面那几句民俗验证一下:

“人过五十五,阎王爷数一数”——54岁冲太岁;

“六十六,不死掉块肉”——66岁冲太岁;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72岁、84岁值太岁。

结合现实生活来看看这些“坎儿年”,也还挺有道理的:

12岁,正是小升初的年龄,学习压力骤增,又是出现性格叛逆期的阶段,照我看来,这个“坎儿”估计说的是家长。

18岁,该高考了,没的说,又是一道大坎儿。

24岁,毕业工作一两年了,刚开始接受社会的毒打,天天996还要挨资本家训,谈恋爱都没时间,确实很坎坷。

30岁,成家稍微早的,孩子差不多也一两岁了,正是难带的时候,还没成家的,天天被催婚,心里也焦虑,又是个坎儿。

36岁,人到中年,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再被人唤作小王、小张了,但也是健康、家庭、工作等方面集中出现问题的阶段,身体状况没年轻时那么好了,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却不减反增,因此老人把这一年称作“生死坎”,是有道理的。

再往后,42、48、54、60……一年不如一年,人的身体是一直在走下坡路的,你只能延缓这个过程,但不能阻挡这一趋势,因此,越往后的坎,就越难度过。穿红内裤、红鞋垫,只能求个心理安慰。

不过,大家也不要过分忧虑,说到底,“坎儿年”终究是死物,它就在那里,而人是活物,是拥有无限可能的,只要我们拥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至极我为峰”的气魄,又有什么坎是跨不过去的呢?

说到这里,希望山人的读者们都能有“以天地为师”的胸襟,正所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你知晓的东西越多,看世界的眼界越宽,心力也就越雄厚温纯,在迈“坎儿”的时候步伐也就越沉稳扎实。

不要小看失败者, 在他们身上,你能学会错误;

不要漠视平庸者, 在他们身上,你能见到世俗;

不要嫉妒成功者, 在他们身上,你能吸收智慧;

不要排斥卑鄙者, 在他们身上,你能懂得谋略。

同时,也希望大家时刻让自己处在“进修”的路途上,每天少刷两条短视频,少玩一局游戏,多看十分钟的书,接触一下那些深层次的知识,比如金融、地产、政治、历史、国际关系……

只有如此,你才会领略到世界的广袤,和个人的渺小。只有如此,你才会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则,而不会踟蹰于每一道人生的门槛前面,举棋不定。

最后,山人也感恩你的关注和相伴,还望我们的缘分绵远,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相互鼓劲,一同攀登:

以天地为师者,则其格必比肩天地;

有常习之心者,则其命必永生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