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封国生:推动研究型病房建设 促进医药健康领域创新转化
本报记者 苏浩 曹学平 北京报道
如何充分发挥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临床研究对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的支持作用?为促进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发布政策文件,鼓励三级医疗机构更多地向研究型、创新型医院发展,北京市率先启动了研究型病房的建设。
作为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的重要载体,研究型病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不仅有效促进了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临床研究平台和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科技创新更好地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使患者获益。
2022年12月20日,在《中国经营报》举办的“新格局、新战略、新举措——2022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北京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封国生就北京市研究型病房建设当中的一些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封国生介绍,2019年开始,北京市提出建设研究型病房,2020年7月选取了10家医院作为首批试点。之后在2021年11月又推出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研究型病房建设的试点医院各10家,力图通过试点医院的建设使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医药健康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和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9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印发了《北京市关于加强研究型病房建设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加强研究型病房规划布局,完善研究型病房支撑服务体系;加大临床研究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保障措施。
作为全国首个把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纳入政策层面的城市,第一批试点的10家医院也都实力雄厚。封国生介绍称,2020年试点的10家医院中注册的临床试验达到1702项、创新药临床试验855项、主持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356项、主持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409项。
对于我国研究型病房建设的发展现状,封国生指出,建立多样化的专病临床研究网络,有利于形成临床科研协作联盟,形成覆盖面广、临床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稳定可靠的临床研究体系。目前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全国2100余家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了相应的协同创新网络。整体结构呈现“国家中心-分中心(核心单位)-网络单位”的三级研究网络。
“但我国临床研究仍存在医疗机构科学研究职能总体偏弱,临床研究经费配置不足,临床研究网络未设置独立的管理协调机构,垂直化的网络结构或不利于各级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作用等问题。”封国生说。
“研究型病房如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型病房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政策引导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加强绩效激励、保障机制等,这是当下我国研究型病房建设面临的几大重点问题。”对此,封国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优化顶层设计,打造研究型病房专病中心网络。全市统筹、分类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第二,完善运行机制。厘清研究型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区别,建立明确的运行机制,规范管理才能保证研究型病房的持续发展。第三,推进研究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畅通研究型人员职业发展路径,落实医疗机构在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提高研究人才积极性。第四,促进临床成果转化,保证持续发展。鼓励支持依托医院通过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探索医、研、企之间的成果分享和转化的新机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国内研究型病房建设,以期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健康领域创新发展,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封国生如是说。
(编辑:曹学平 校对:颜京宁)
历史上封邦建国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什么区别?
周朝
周朝时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然而西周时各诸侯国的军队并不由国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如《左传》:“齐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国氏和高氏就是掌握齐国兵权的守臣。东周诸侯国军队为国君所掌握,直接导致了周室的衰微。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从这时起,大国兼并小国后,多以其国土置县,封建制度逐渐式微。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借此扩展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
第一次封建
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
武王克殷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周公东征平乱
西周建立两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政事,这种做法称为“摄政”。三监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乱事平定下来。后来他在洛邑(河南洛阳)营建东都,并将其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又把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且派驻重兵加以监管。周公又制定礼乐制度,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
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 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 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 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 其中如将姜尚之子吕伋封在山东的齐,召公奭之子于燕,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分封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71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53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
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西周的封建自是因周室征服中国,分遣其人众一控御四方,但封建制度的建立,并不与生产工具的改变相伴随。……是以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目的
一、安抚殷民:封纣子武庚于殷,并在殷的周边,设邶、墉、卫三国,封给霍叔、管叔、蔡叔,用来监视武庚,此举明告天下,灭纣是吊民伐罪,无灭殷绝祀之意,以安抚东方的殷人。
二、兴废继绝:把焦、祝、蓟、陈、杞这些封国,封给有功德于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后裔,表示崇德报功之意,鼓舞民心。
三、移民实边:齐、鲁、燕三国,为周在东方新的领域,这些封国为移民实边攻策,而寓有区域的开发,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时在政策的运用上,也可以说在殷民族的后方,建立了牵制的力量。
宗法制度
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
瓦解
周天子在地位上的变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制是以天子为首,由上而下的系统。自平王东迁后,因其弑父之嫌及诸侯拥护,地位日降,终至“王命不行”,乃诸侯崛起之时,霸政时代开始。为迎合需要,郡县萌芽,世卿世禄式微,上下阶级被打破,平民地位上升,经济教育权力下放。宗法随时间淡化,封建面临崩溃。及至三家分晋,战国开始,上述情况发展更盛,改变趋势锐不可挡。“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在秦灭六国之战后,秦朝废封建,置郡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制度。
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国家政权实行中央集权制,取消“封建制度”,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汉朝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对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封国与郡并行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把七个协助他对抗项羽的功臣封为异姓王(与皇室不同姓氏的诸侯王),“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后来用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办法削平了这些封国,改封皇室子弟于七王旧地,作为藩王、诸侯王。至于其他地方,则仍采用秦代的郡县制。
这种“郡国并行”的情形,使诸侯王国对中央构成威胁,埋下了西汉政治危机的伏线。
平定七国之乱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生有所改善,国家一片兴旺。但诸侯王势力日盛,渐渐变得骄横跋扈,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景帝派将军周亚夫平息了叛乱,并且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使他们成为只食俸禄的闲员,不再治理人民。从而,中央集权统治的根基更加稳固了。
削减诸侯国势力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的权力已被削弱,不过他们仍拥有辽阔的领地,经济力量也很大。汉景帝死后,汉武帝承袭了其父的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容许诸侯把王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诸侯王的力量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西晋
西晋立国后,晋武帝分封诸王,於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荆州。统一後,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割据的发生,但却使宗室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当时边境的胡族迁入中原,对晋朝呈现半包围形势。这些胡族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的内侵,使郭钦建议用武力将内迁的外族强制迁出,晋武帝不用。由于胡汉摩擦状况仍未改善,当朝廷元气大伤後,周边胡族便爆发五胡乱华。
唐朝
中国自秦始皇时代实行郡县制,具体做法各代不同,但西汉以来就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并行,当然封建的制度历代也不太一样。皇室宗亲总是有些政治、经济、社会的诸种特权的,这并不难理解。唐朝建立,李渊为了给自家唐王朝壮大势力,把老李家家族里同一曾祖的兄弟、同一高祖的兄弟、兄弟之子通通都封了郡王,有些小孩子也得以封王,有数十人之多。
讨论封国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以后,就和臣下讨论:遍封宗族之子于天下。封德彝表示:和历代情况比较,唐朝封王规模超过以往各代,以往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皇子才能封王的。如果是宗族较疏远的兄弟,只有对本朝有大功的才会封王。封德彝认为高祖李渊广封亲族兄弟,给予崇高的爵位,还规定较多的百姓为这些贵族服役,这都是为李家私利考虑的表现,不符合以公心治天下的古训。李世民面对好不容易夺来的皇位,很注意改变父亲李渊的政策以做政治姿态争取人心,于是下令只保留对本朝有大功者的数人王爵,其他的郡王都降级为县公。
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和臣下讨论享国长久之策,萧瑀提出一个观点:“夏商周三代实行封邦建国的制度所以立国长久,秦朝不实行这样的制度,皇权孤立,所以很快衰亡。”萧瑀的观点比较武断,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但帝王时代的君主,把王朝利益和家族利益联系起来考虑,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只有对君主来说,“国”和“家”才是一回事。唐王朝从萧瑀这个建议开始,长期讨论这个“封建”的体制问题。柳宗元写的《封建论》可以算是这一争论的理论总结之一。
持续争论
第一阶段的争论持续了四年多。魏徵的反对意见最直接:隋末动荡,刚刚休养生息恢复一二,就要按封建制瓜分天下,遂有“五不可”之说:比如,推行封建制,则各级诸侯卿大夫都要靠国家俸禄,实际只能靠财政上的厚敛来维持。本来京城及附近地区赋税数量就不算多,你再把京城以外地区都划给诸侯,经费就更不够了。李百药说的也很直接:王朝命运长短自有定数,和封建没有关系。以著名学者颜师古为代表的意见则认为:应该多树诸侯,但要限制每一国的势力,使封建诸国和郡县互相掺杂,以便于控制。
到了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十一月,李世民表示下诏书表态:
皇家宗室与勋贵大臣都应该坐镇地方,并且可以传给子孙。如果没有特别缘故,不得罢黜。命令有关部分研究研究,指定具体实施细则。
可见虽然说要区别于李渊的制度,但李世民的还是认为封建的制度比较靠谱。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二月,封李世民的兄弟荆王李元景等和皇子李恪等为各州都督。三月,和离开长安去就职的兄弟们讲话时,李世民很激动,流着眼泪说:兄弟们不能经常在一起,但是为了天下大计,不得不这样做啊。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六月,荆王李元景以下21王担任州刺史的,都规定子孙世袭;功臣长孙无忌等14人担任刺史的也都定为世袭。这样就把秦朝以来实行的郡县制行政体制,在一些重要地区改为封建制了。
从贞观五年到贞观十一年,李世民的意图很明显,他对封建的理解和李渊的没有本质区别,主要区别仅在于李渊分封了很多族属疏远的兄弟,而李世民要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兄弟、皇子和功臣。
设立道州县
两年之后的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事情有了变化,原因是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愿意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国去,再三上表推辞,不接受皇上的安排。为了打动皇上,长孙无忌还请自己的儿媳妇、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帮忙说情。李世民看到长孙无忌、房玄龄、于志宁、马周等众多大臣尤其是长孙和房玄龄等重臣的反对意见,很无奈。他说:“割地以封功臣,是古今一贯的做法。而我是希望让各位的子孙世代辅佐我的子孙,永为藩镇,传之久远。没想到你们各位对此却有不满的意见,难道我还要强迫你们接受封地么?”事情就是这样,在大臣的消极怠工软磨硬泡的努力之下,最终妥协的是皇帝,李世民的政治战略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诏停世封刺史”。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针对担任都督和刺史的皇子大多年幼,没有政治行为能力,褚遂良上疏说:“西汉宣帝说过,和我一起治天下的,只有好的州郡长官啊!现在皇子幼稚,不了解如何施政,不如先留在长安,教他们儒家经典和政治,等到他们长大了再派他们到各州就任啊。”《旧唐书》说“上深纳之”,《资治通鉴》说“上以为然”。其实,李世民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纠正他委派皇弟皇子担任各州都督的决定。
历史上西周推行封建制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的,有其不得不行的道理;而秦汉以来,形势变了,封建制已经不合时宜。秦朝短命并不是因为它没有分封子弟。西汉分封,结果出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晋更出了八王之乱,可见分封制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弱点。所以,自秦朝以来,在制度上都是靠官僚体制去实行统治的,而不能依赖封邦建国的制度。唐朝的有识之士,如李世民同时代的魏徵、李百药,中唐的杜佑、柳宗元都能认识到其中的道理。这些事实,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并不深奥。但是,李世民没有从历史上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李世民的政治思想中,坚持主张并一再实践封建制可以算是他的主要错误,关键就在于他有私心。他认为,天下说到底是李家的天下,所以还是自家人才能让他放心。就算这个制度推行不下去,也不抛弃,不放弃。
唐朝的历史证明,封建制并没有给唐朝带来什么好运气。而历史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人们很少从历史吸取什么经验。
其他朝代
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封建制度”,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军阀割据政权,大多数情况下,要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如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楚国之国王马殷,尽管于907年建国,仍旧于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后唐册封为“楚王”。
曹操在汉朝下建立的封国,为什么要叫“魏国”呢?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消灭了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马超等割据势力。公元214年,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正是在魏国的基础上,曹丕迫使汉献帝退位,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国号依然是“魏”。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在汉朝下建立的封国,为什么要叫“魏国”呢,而不是韩国、赵国、秦国呢?
一
首先,在汉末三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之地存在着魏国这一强大的诸侯国。当然,就战国七雄来说,韩国、赵国、秦国、齐国也全部或者有部分疆域在中原地区。对此,在笔者看来,韩国的疆域主要在今河南、山西一带,没有涉及到河北地区。秦国则是以陕西、山西为主,赵国则是山西、河北为主,而齐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在此基础上,对于巅峰时期的魏国,向东扩张到了今山东省一带,向西扩张到了陕西省一带,中间还涉及到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所以,这可能是曹操用“魏”作为自己封国国号的原因之一,也即历史上的魏国辐射范围较为广阔。
二
其次,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夺取了冀州等原先属于袁绍的地盘。因为曹操攻取河北后,以邺城为大本营。而在战国时期,邺城曾是魏国的陪都。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在占据邺城后,还对其进行了扩建。曹丕篡汉自立后,虽然曹魏定都洛阳,但是,魏国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城的重要地位。
三
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在东汉末年,存在“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言,汉末诸侯袁术曾经援引此谶,说自己字“公路”,路就是涂,证明自己是应该取代汉朝的真命天子。当然,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被曹操消灭。在此基础上,又有人解释“当涂高”是“魏阙”,所以曹操取国号为“魏”,除了继承战国魏国的历史传统以外,还有应谶的意思。当然,对于这一说法可信程度,目前还是存在较大争议的。
四
最后,在曹操建立魏国后,曹丕以此取代东汉王朝,建立了曹魏王朝。不过,众所周知,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大权。及至司马昭在位的时候,也效仿曹操,在曹魏之下建立了晋国这一封国。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为什么要用“晋”作为自己封国的国号呢?根据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的诏令,晋国的国土共计包括并州的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乐平郡、新兴郡、雁门郡,司州的河东郡、平阳郡、弘农郡,雍州的冯翊郡,都是春秋时晋国的旧土,所以才使用了“晋”作为司马昭的封爵和封国的国号。在司马昭之后,司马炎也如同当年的曹丕一样,在封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晋朝。
文/情怀历史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
直博北大、直博南大……这个课题组6位小伙儿全部成功保研
2021年全国研究生统考网络报名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心怀读研梦想的同学们
也正在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学
但是......
在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有一个由6名小伙儿
组成的“大神”课题组
团队成员全部成功保研!!!
他们中有
1位同学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直博
1位同学保送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直博
其他4位小伙伴均成功保送本校
正在辛苦复习的你也许会被酸到
但不妨来看看他们的成功故事
相信一定会对你的“上岸”之路有所助益
这6位实力超群的小伙子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气物理-水循环课题组,他们分别是物理学(师范)、物理学专业的刘敏、张波、王曦宇、李勇、龚雨昕、雍佳桦。其中,刘敏保研至北京大学(直博),张波保研至南京大学(直博),其余四人都保研至本校物理学专业。
6位小伙子在封国林教授和吴永萍教授的带领下,探索研究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内、外大气水分循环的相互配置及其对区域降水的影响机理,试图通过研究揭示中国西北地区暖湿化的原因、趋势和可能影响。目前,团队研究项目获得省级重点科创项目。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科创让这6个大男孩不约而同相遇在一起,也成就了更好的他们。团队聚焦的大气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时间尺度较长的研究上有着非常大的困难。对于6位本科生来说,基础相当薄弱。为了探求统计规律,获得显著的变化数据,小伙子们沉下心来泡在实验室里,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去查阅文献资料,参考前辈们的计算方式,反复演算,从而深刻理解突变性检验的计算方式。同时,还反复地推敲设计计算机的程序编写以实现实验结果。回想这一过程,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当得出实验结果的那一刻,整个团队都很兴奋。
刘敏
专注于科研的刘敏第一个加入课题组。从大二开始,课题组办公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宿舍”。在得知自己被成功保送直博北京大学后,刘敏的心情十分激动,他的这条保研路也是充满了坎坷曲折。
在报夏令营时,刘敏首先选择的是南京大学,但是没有被通过,然后他转报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东南大学的夏令营。多次的辗转反复,也早已让他筋疲力尽。在选择面前,刘敏也曾感到有些无措,但他并没有因此迷失方向,而是朝着理想的最高学府不断前行。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鼓舞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刘敏叩响了北京大学的大门。
张波
“看见科创如此吸引着他,我也产生了好奇。”在刘敏之后,同一个宿舍的张波也加入了课题组,随后龚雨昕、王曦宇、李勇、雍佳桦四人陆续加入,课题组正式步入正轨。
当谈及课题组6个人能够共同保持好成绩的方法,张波笑着说:“我们课题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分工,有平时记笔记的人,平时占座位的人,猜题的人,最后总结归纳的人。”教室第一排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一起听课,互相分享笔记,期末再总结归纳重点,一起猜题,赋予枯燥的学习过程以满满的乐趣。
龚雨昕
“一上大学大家就有读研的想法,平时我们也经常向学姐学长了解考研保研的事情。”龚雨昕是团队的队长,他对每个人的情况都很了解。从大三开始,课题组6个人的目标就是全部保研,所以一得到考试相关信息或资源就会马上分享。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门课。在他们的眼里,从来没有“水课”和“专业课”的区别,所有课程都认真对待,精益求精。期末复习科目很多,课题组6个人就分工总结一些科目的重点,考前一晚还会一起押题、一起梳理知识点,就算是保研面试前的准备,他们也会一起练习。
王曦宇
王曦宇在谈到保研成功之路时说:“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手机有依赖,在看网课、查单词甚至看书的过程中总会忍不住拿起手机,只要手机在身边就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去图书馆学习的时候就不带手机了。后来为了避免再被手机干扰,我们课题组立下了一个君子协定:只要是在学习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抽屉里,互相监督。手机的诱惑很大,只有远离手机这样才能够心无杂念,静心学习。”
李勇
科创初期,每个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能力不同,为了发挥团队的力量,李勇与其他小兄弟们商议每周6人分组学习。“面对科研任务,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团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分工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务。”李勇说。
雍佳桦
对于一个课题组的同学都能保研成功,雍佳桦认为,我们并不只是学习机器,大家在学习和科创之余,也注重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运动、下棋、旅行......大家总是能通过其他的爱好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闲暇之余,6个小伙伴常常会结伴出游,在旅行中大家相互磨合,兄弟情谊逐渐深厚。在科研的道路上,大家相互鼓励,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
科创路上的良师益友
>六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热情+努力+团结”,更离不开一路陪伴他们的指导老师。
课题组的微信工作群里有翻不到头的聊天记录,同学和导师们在线上交流研讨,及时分享科研进程。对面这6位优秀的学生,封国林教授非常的欣慰,他希望同学们能在科研中,真正收获的是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与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
“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未来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一直保持着在学校实验室里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不忘初心,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员。”
“吴永萍教授就像妈妈一样,在我们准备保研期间,帮助我们选学校,为我们提供资料。每逢节假日,吴教授都会组织我们聚餐。”张波说。
亲切的老师和六个大男孩,年纪并没有阻碍心灵的沟通。餐桌上,对未来的憧憬、学习上的困惑、情感上的懵懂……无所不谈。
在友情和事业双丰收的同时
6位小伙子也为学弟学妹们
送来了他们的鼓励和祝福
“希望怀揣着读研梦想的同学们,静下心来安心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目标、有计划,合理利用好碎片时间,就这样坚持下去,考研保研其实并不难。”
登山亦有道
徐行则不踬
学习、考研、科创之路
都是有迹可循
学习道路千万条
认真努力第一条
做好学习规划
脚踏实地地坚持下去
愿YZUers在奔跑的路上
都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来源:扬州大学
日本“封国”,到底是为了什么?| 新京报专栏
10月31日,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岸田文雄在位于东京的自民党总部接受采访。图/新华社
在将奥密克戎列为“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后,11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发布简报称,与奥密克戎相关的全球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其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很大。
同日,出于对奥密克戎的担忧,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将禁止包括商业人士在内的外国人入境日本,该管制措施将于11月30日生效。
自奥密克戎相关消息传出以来,目前全球已有约20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陆续发布或准备出台针对南部非洲国家航班和旅客的入境限制措施,包括英国、德国、俄罗斯、美国等。而公开宣布实施“封国”措施的,以色列是第一个国家,日本则紧随其后。
实际上,日本国内疫情形势已明显好转,近日来的每日确诊病例,已降低到两位数,连续几日新增都是70多例,现有确诊病例也不过677例。
相比夏季德尔塔病毒高发时日新增成千上万,日本国内疫情现在可以说完全处于曲线底部,趋势无疑也是可控的。以至于不少媒体认为德尔塔病毒是自我消亡。
疫苗接种方面,目前日本已接种1.969亿剂新冠疫苗,76.7%的人口已完全接种,且正在为12月启动第三剂新冠疫苗加强针而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准备。
岸田政府迫不及待地紧跟以色列步伐,第一时间作出“封国”这种顶格应对措施,并非日本比其他国家在防疫基础方面更脆弱,也不是其国内民众有更大压力和恐慌,实则是源于岸田自身政治上的极度弱势。
尽管岸田在此前不久的大选中成功闯关二次组阁,但他仍然深受派阀政治束缚,尤其是受制于安倍晋三、麻生太郎等党内强势大佬,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其内阁相较于前任“既不换汤又不换药”。
在选战中主打“倾听的力量”这一柔软姿势的岸田,试图推出包括应对疫情、重振经济等在内的一揽子“新资本主义”政策,以期通过疫情防控、经济复兴打赢政治翻身仗,从而在党内逐步摆脱安倍、麻生等幕后掌控的不利窘境。加之东京夏季奥运会也已落幕,此时宣布“封国”措施,在国内也并无明显实施障碍。
而且,前面有美国、欧洲等盟友的限制措施参照,中间有世界卫生组织等关于新变异病毒的高风险警告支撑,后面有以色列“封国”陪衬。政治上弱势的岸田,宁愿冒着被批“过度反应”的风险,毅然选择顶格反应,显然意在向国民宣示其政治果断和强执行力,向党内竞争者展示其信心和毅力,更堵住在野反对党和舆论之口。
同时,岸田及其幕僚团队想必也做好了应对“反应过度”批评的挡箭牌:日本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世界第一,且仍有近1/4人口尚未接种疫苗,加强针更是还没开始,都是“硬条件”。
从目前各方信息看,“奥密克戎”病毒只有一个让人担忧的特点是较为确定的,那就是其突变带来的更高传染性。至于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风险,以及可能导致的更强攻击性即更高重症率、死亡率等特点,则并未得到强有力的数据证明,尚需未来两周的关键窗口期来观察确证。
当然,岸田的“封国”反应估计和多数国家一样,也应该是以两周的窗口期为限,如果两周后证明奥密克戎如德尔塔一样可防可控,相信岸田也一定会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张智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