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雾霭的意思(霭的意思)

雾霭的意思(霭的意思)

诉尽衷肠,孝母留诗词——毛泽东《四言诗·祭母文》释义

毛泽东的《四言诗·祭母文》作于1919年10月8日,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他的母亲的。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三天内 ,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

四言诗·祭母文

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擘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辉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四言诗·祭母文》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篇《祭母文》以恳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具有撼人心魄之艺术感染力。​​

注释:

遽然:急速、匆忙。

温吐:回想倾吐。

恨偏:愤恨不平。

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恺恻:平易诚恳。

庶汇:众人汇集。

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戚里:亲戚邻里。

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

荦荦:明显。

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又次所怀:还有所挂念的。

或属素恩:有的是平时给您恩惠的。

或多劳瘁:有的是多为您劳苦的。2

均待报赍:都等待送物报答。赍:给物给人。

总兹:总起这些。

盛德所辉:大德所放出的光辉。

悃忱:诚恳热情。

则效不违:仿效不违背。

必补遗缺:必补上遗憾之处。

念兹在兹:想到您在这里,您就在这里。

此心不越:我们的心离不开您。

春晖朝霭:春阳晨雾。

精禽大海:像精卫鸟衔着石子想填平大海一样,矢志不移。指母亲的恩情永远也报答不完。

隳:毁坏。

惟挈:只提着。

置其粗浅:把大小事情都放在我们心中。

家奠:家中用酒食祭祀死者。

觞:古代喝酒的酒具。

尚飨:请您享用酒食。​

白话译文: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二个女儿二个男儿。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她的关爱所到之处,其本质就是真诚。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她头脑精确缜密,处理事情合情合理。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整个看她的人格,宛如在我头上照耀。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她呼唤着儿子们,各自务必要作好人。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有的平时有恩于我家,有的却劳累病苦。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有待于报答周济。

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盛德所辉映着的。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效法她而不违背她。至于母亲的抱恨,我定要加以弥补。铭心刻骨记住这些,心里绝不忘怀。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要以精卫填海的雄心。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日说得太长了,其实时间却很短暂。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此时在家中祭奠,就聊敬你一杯酒吧。以后对母亲的陈述,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请享用祭品吧。​

  这篇《祭母文》虽用的旧体,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面对母亲颂扬,一方面指出母亲的隐恨(即:“恨偏”)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 常”造成的。而且文中叙述与抒情配合妥贴,读来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极考究,层层递进,回肠荡气,同时也写得端庄 大方。​​

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宇居评价说:“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至情留露 ,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1959年6月25日,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站在父母的合葬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献上几束青翠的松枝,以示深情的悼念,实现了“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的承诺。

暮霭沉沉什么意思?

大师陆俨少教你:如何画山、树、云、石、水?

▲ 陆俨少丨峡江险水

陆俨少(1909-1993年)

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

1926年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

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学习,同年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

1928年师从冯超然学画,并结识吴湖帆,遍游南北胜地。

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962年起兼课于浙江美术学院,

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并任浙江画院院长。

擅画山水,尤善于发挥用笔效能,以笔尖、笔肚、笔根等的不同运用来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云勾水,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并创大块留白、墨块之法。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

▲ 陆俨少丨雁荡飞瀑图

▲ 陆俨少丨学习大寨精神

《陆俨少课徒山水画稿》是陆俨少先生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时,劳动之余,逐步绘成。当时只为记录一些半生学画的心得体会。二十年后抽出重复,再补充了一些,共一百八十幅。树石,云水各尽其能,并创立了新面目、新技法。

用笔是画家用墨用色的深厚根基,是画家独具的情性修养联系,也是一位中国画家的慧根所在。从《陆俨少课徒山水画稿》中能见,陆俨少先生用一支简单的毛笔,挥洒自如,奇峰幽壑,风云山色,墨韵神采变幻多姿,意境神奇灵变,令人叹为观止。这足以证明,中国画用笔的功能还是大有潜力可挖,谢赫的“六法”论中“骨法用笔”还是占主导地位,往后学者不可不重视,应深入探究。

陆俨少先生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之精髓,深入生活,以纯正深厚的笔墨,绘制了这套课徒画稿。后学者可以通过研读摹写,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国画基本要素——笔墨及其结构和规律;了解画理画法,为攀登艺术高峰打下扎实的基础。

▲ 陆俨少丨诗意山水图

《陆俨少课徒山水画稿》

自 序

回想自己半生学画,摸过一些胡同,知道一些甘苦,也有一些心得体会,自问也就这样与生而俱灭吗?我有责任应该把它记录下来。至于将来有什么用,一点也没有考虑过。只是尽其在我,罔记其他。于每日劳动之余,抽出时间,画些树石稿子,逐页注上解说。日子久了,得二百余页,对中国山水画基本树石画法,略具梗概。合成一帙,束之高阁,灰尘厚积,也就完事。不料隔了二十多年,事过境迁,想起了这套画稿,朋友们劝我拿去出版。抽出重复的,也补充了一些,共得一百八十幅,这样遂和读者见面。陆俨少 1984年2月

树干画法(一)

古人说树分四岐,就是四面出枝桠的意思,

真的树是左右前后都出枝的,

切不可像夹在书本里的植物标本。

树干画法(二)

大凡其势左向者,出笔自上而下,

右向并反之,然亦有逆笔出者,

故亦不可拘于成法。

以下各种树干画法。

树干要有结构组织,看去不是平扁,

要层层转去。

树干画法(三)

桦树。桧。柳杉。枫瘿。

树干画法(四)

松皮皴法不一、

而要与松针山石相配合。

松树画法(一)

金钱松四面出针、不要紧聚在一点,成一墨疙瘩很不好看。

这是枝干,用粗壮的重笔,松针纤细劲挺,以见轻重变化,免于平板。

松树画法(二)

松两种。

一长针,一短针。

松树画法(三)

顶年青的松树。

大凡松树到了三十年左右、顶要平了,

青年松还要往上长、所以顶不平。

松树画法(四)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松针下垂。

这两种带柔性的但是也要挺,

挺不一定是直。

松树画法(五)

罗汉松。

破笔松。

松树画法(六)

此松干甚粗壮,而松针细挺,以见轻重。

此金钱松针每两笔相并,错落作态,

南宋人多为之。

松树画法(七)

雪中松树。

此松针劲挺。

元人有此画法,乃青年松也,故不平顶。

枯树画法(一)

鹿角,椿树一类。

蟹爪,是槐树一类。

枯树画法(二)

在粗干上生细枝,现实中有此一种树。

画枯树,古人未尽其法、

要在冬天落叶之后随时随地经心留意,

各种树都有它独特的风格,不妨自己创法,

越出古人,其它也是这样。

枯树画法(三)

楝树。

银杏。

枯树画法(四)

枣树。

榆树。

枯树画法(五)

白杨,它的枝条向上生长。

乌桕之类。

介学点树法(一)

介字点,在实际树中很多,

所以在山水画中用得也较多。

介字点中间也不妨夹几个「个」字,

不要画得太清楚,但也不要太糊涂。

这夹叶点也可设红黄色。

介字点树法(二)

这也是介字点的一类,不过加长一点。

栗树及麻栎等树的点叶法。

初夏树叶新绿,故用石绿染、汁绿勾。

攒聚点树法

胡椒点,每点园(圆)形,像胡椒。

点时笔锋不要向一面去,在有意无意之间,

也要有攒三聚五的组织法。

幼年银杏、乌桕等树的点叶法。

这种三角夹叶画法,用在秋景,

可用朱磦、赭黄、粉黄等染色,

因为这种树到了秋天,都变红黄色也。

下垂点树法

这种画法,大致是杨柳以及其他树叶

有下垂倾向的变体画法。

下垂点二种,右面的一种画好树干之后,

把笔横卧,用侧锋干擦,左面的一种用中锋画。

榆树画法

榆树和朴树的点叶画法。

这种夹叶,也可染上朱磦或墨赭的颜色。

椿树画法

椿树、槐树、胡桃、楝树等树画法。

先画筋后加叶,夹叶也是一样。

柳树画法(一)

龙爪柳,一名杞柳。

垂柳的一种。

柳树画法(二)

烟柳,春夏之交有些这样的景象。

柳树画法(三)

这两种柳树,也有画好柳丝之后,

用汁绿画叶子,也有再在汁绿之上再用石绿破。

双树画法

两棵以上的树画在一起,须要有变化,

避免相同。像这两棵树,它的叶子一

棵是介字点,是有线条而且笔路是上

下的,另外一棵就用胡椒园(圆)点,

一棵出枯枝,一棵不出枯枝。

丛树画法

画山水构图章法,要懂得一个“间”

字诀,即浓间淡,繁间简,横间直,

虚间实,轻间重,大间小等。

这一丛树最前一棵树叶用淡墨大混点,

后面一棵就用浓墨介字点,再后一棵又轻,

用下垂点,最后一棵枯树出枝独高,

以破平头。

远树画法(一)

远松树三种。

远树画法(二)

远树小树。

平点远树点时不宜把笔横卧纸上,

要有划的意思,不是横点,而是短的划。

远树画法(三)

远的柳树,用于春景,下不见根,

因为春天多雾霭的缘故。

大混点,在初夏,一阵雨过后,

一排浓绿的树,远望上去是这样。

远树画法(四)

这二种远树,多用在青绿山水上。 这两种是杉林。

竹子画法(一)

新篁。

画竹先画竿及细枝,后撇叶。

画竿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都可以,贵在得势。

细枝在左面的自上而下,在右面的则自下而上,主要顺手。

竹子画法(二)

凤尾竹,叶密细长。慈孝竹。

竹子画法(三)

篠竹四种。

篠竹画在树下石旁,

几笔浓墨,可以提精神。

远看的一丛竹。

夹叶树法(二)

元宝枫。

这一类夹叶点很难确指是那(哪)种树,

总之是槐椿之类,几片叶成一组者,

古画中多有之,是古人积累了经验,从现实中概括而成。

夹叶树法(二)

秋天的几种夹叶树,着朱磦、赭黄等色。

夹叶树法(三)

棕竹的变体画法。

马缨花的另一种画法马缨花叶,

春末夏初开花时,在叶上层用胭脂画花,

细笔梳。

芭蕉画法(一)

两种秋天的芭蕉,

经霜之后叶子有些败了。

芭蕉画法(二)

芭蕉。如果画的四周都很塞实,

则芭蕉不着色,用赭或汁绿钩(勾),

留得白处以透空气。

芦草画法(一)

各种什草。

芦草画法(二)

芦荻.

藤萝画法(一)

藤是本身不能植(直)立的东西,

碰到大风当然也会飘动,但也不宜「撩」,

要笔笔送到底。画垂柳也是一样,

有的人心中先有一个印象,以为藤和垂

柳都是飘的东西,可以用笔「撩」过去,

这是错误的。还有一种画藤的方法,不用线条,

完全用点来表现出藤的形象来。

大致这些藤多叶子的,像爬山虎等一类。

藤萝画法(二)

画藤要一笔送到底、方见分量,

真的藤垂下来是有重量的,决不是随风飘。

丛竹画法

中景竹画法

中景竹画法

云树画法(一)

满坡林木,苍郁丛茂,笔墨要毛。

云树画法(二)

山披绿装、满山皆树。

云树画法(三)

满山皆树,不见土石,

而要表现出冈岭洼隆之状。

云树画法(五)

高山深谷、杂树丛生。

云树画法(六)

万木丛生,细叶阔叶,可以相间,

以求变化。

石块画法(一)

画石不宜方,但也不宜园(圆),要园(圆)中带方,方中带园(圆)。

石有纹理,不可乱,但也不可太整齐,用笔要坚挺,使人有坚硬的感觉。这

里两块石,赭色的一块是火成岩,墨青的一块是水成岩。

石块画法(二)

皴无定法,古人也不是那(哪)一家一定画那(哪)一种皴法,主要服从描画的对象。我们也可以把几种笔路相近的皴法混合起来用,也可以在古人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一步,自创新法,以符合客观对象。

石块画法(三)

这两块石是画的北方太行山的石法。我记得在北京郊区娘娘庙后面有一块大石,完全(像)这右面一块的样子,也是所传五代时候大画家关同的画法。他是住在太行山,对景写生,可见古人法子都是在现实中来的。右(左)面一块在南口火车站旁边山石是这样的,也是宋代大画家范宽的画法。

石块画法(四)

这两块石头皴法表面上看是不同的,实则一块用笔长而直,一块用笔带弧形,其结构是相同的,可见画无定法,要有创意,是可变出新法来的,主要真实的(地)反映现实。

石块画法(五)

这是叠糕皴,又叫折带皴,元代大画家倪瓒多画这皴法。他是无锡人,无锡乡下太湖边上都有这种形状的石头或土坡。倪瓒写生了这种土石,再根据了五代画家荆浩、关同的遗法,就创造出这法子来。这两图一用方笔侧锋一用园(圆)笔中锋,实是一种构造。方的是石,园(圆)的是土。

山峦石壁画法(一)

画山先钩(勾)轮廓,然后加皴,皴是皮肤的裂纹,这里借用作为山石的裂纹,但画时要带钩(勾)带皴,不要明显分割开来,因为有些笔是钩(勾)也是皴。

山峦石壁画法(二)

披麻皴线条分成小段,每笔自为起落,

就成为钉头鼠尾皴,又名短笔披麻皴。

山峦石壁画法(三)

披麻皴线条变为点,成为豆瓣皴或雨点皴,其组织法还是相同的。

山峦石壁画法(四)

披麻皴的线画得硬挺而作不规则的交叉,就成为乱柴皴。

山峦石壁画法(五)

矾头是山顶多乱石,像明矾的结晶,

是一种山头结顶的画法。

山峦石壁画法(六)

山头结顶方法很多,也关乎一张山水画的气势。古人方法虽多,都是从现实中概括而来。

山峦石壁画法(六)

山头结顶方法很多,也关乎一张山水画的气势。古人方法虽多,都是从现实中概括而来。

山峦石壁画法(七)

披麻皴线条加以屈曲,就成为解索皴。像解开的绳索,所以叫解索皴。

山峦石壁画法(八)

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有这种山形,所以是土也是石。宋朝人有画的,因为宋朝画家很多是北方人。

山峦石壁画法(九)

画皴用笔既要融洽,又要分明,即(既)是每一笔都要看得见起笔落笔,又要笔与笔之间互有情致,千笔万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不感觉有笔。这两石一是横纹,一是直纹。

山峦石壁画法(十)

山上有树的两种画法。

山峦石壁画法(十一)

土坡或石坡两旁陡削,上面平坦,也有即是一条路,以通行人。

山峦石壁画法(十二)

荷叶皴,青绿多用之,也可在上面加细的汁绿点。乱柴皴,不规则挺直的纹理。

山峦石壁画法(十三)

山顶上有乱石的两种画法。石头墨浓,四旁要淡;石头墨淡,四旁要浓。

山峦石壁画法(十四)

宋代画家米芾创造用点来表现雨中的山,点与点之间不要太清楚,但也不要太模糊,既要有笔墨痕迹,也要打成一片。

苔点画法(一)

泥里拔钉点苔法,宋人郭河阳、江贯道多用之。这是山上长的一排杉树或桧木。山顶风猛土瘠,叶子不多,只见树干,远望像泥里插的一排钉子。疏疏的大圆点的点苔法。

苔点画法(二)

苔在山水画中占的地位很重要,在近的石上,一点可能是一棵草,在高山上一点就是一株树。用胡椒点来点苔。用介字点来点苔。在青绿山水中墨点改用汁绿点。

苔点画法(三)

渴苔是石上长的细叶草,像羊齿类植物等,唐宋人有之,元代王蒙用得更多。右面一石浓墨皴,用淡墨点;左面一石淡墨皴,用浓墨点。点时笔要从空直下,不要在纸上拖擦。

水纹画法(一)

网巾水三种。

水纹画法(二)

湖面平波两种。

涧瀑画法(一)

从前人说泉水乃山之血脉,山石乃静止的东西,加进瀑布是可使整幅画生动。这里是一阔一狭的两种普通瀑布。

涧瀑画法(二)

比较平缓的涧流。 左面的瀑布是在悬崖削壁之上,水源不多,而落差很大,远望像挂的一根白线,自顶到底可以分作几级。

涧瀑画法(三)

中间有石突出,遮住瀑布,以见变化。瀑流在崖石缝中经过很多曲折方始流至下面。

涧瀑画法(四)

涧道里多碎石,流水在碎石间曲折通过。

涧瀑画法(五)

泉水自上面曲折下来,经过第一道水口,注人小潭,再由小潭经第二道水口流出。

涧瀑画法(六)

瀑流直下到底的水口。

泉水流人江湖处,名叫水口,因山石

组织的不同,水口的变化也很多。

涧瀑画法(七)

谷底有巨石突出,泉水在石的后面流

下,形成这样的水口。

涧瀑画法(八)

泉水流下,为大石挡住, 分成几股流出。

涧瀑画法(九)

泉水和山石也要相配,即其风格必须

相近,否则虽工无益。

沙滩画法

秋天的水乡,水落石出,涨露一派沙

滩的景象。

勾云画法(一)

小勾云。

勾云画法(二)

大勾云。大小勾云在青绿山水中多用之。

勾云画法(三)

钩(勾)云分上下两面,上为阳面,

下为阴面,上面笔简,下面笔繁。

勾云画法(四)

山头平正,顶上出云可增奇势。

勾云墨块画法

云依丛树或山石为根。

墨块画法

中国山水画技法,传统上多用点线,而新兴画法,创为墨块,蘸饱墨水,揿足笔根,顺势点去,积点成块,于 水墨之中仍然见到笔迹,所以不同于泼墨。

留白画法(一)

予创为留白之法,曲屈缭绕,以增加装饰美。

留白画法(二)

留白可以代表云气,亦可代表流泉,或不能确指为何物,总之山中自有了这几条白痕,气象便不同。

留白画法(三)

留白也可用点子来留出。

云气画法(一)

于树石外围,运用墨块,能使景物更 有重实感。

云气画法(二)

丛树掩映,云气流转。

云气画法(三)

几道云平行画出,可用丛树来间隔。

云气画法(四)

丛树满山,云气间之。

云气画法(五)

树林中间,朝霏夕霭,平拖不尽。

山有泉瀑而活,

画瀑布须审度上面山岭竹树,

是否有此水源。

水源深远,

则倾泻而下,

是悖于情理的。

在画面上有两条以上的瀑布,

平行泻下,不宜长短、

阔狭以及形象完全相同,

要有变化,以免刻板之病。

水有江水、海水、湖水之分。

湖水的画法不是拉长线条,

而是利用短线条

来表现湖面有风,

扇起波澜,浩淼生姿。

江水浩瀚东去,

一泻千里。

当今三峡之中,

虽经整治,

但礁石暗滩,不能尽去。

回流曲折,

甚至形成漩涡,漩涡之旁,

涌出水沫,

画时留出空白,

以破江水之平。

江水从平面侧看,

弧线宜偏扁,

方合透视,

而不致把江水画得站起来。

画水配舟,

画面更为具体,

两者相得益彰;

画江水急流,

用线的聚散组合尤为重要。

海水汹涌澎湃,

激起巨浪,

要有隆洼凹凸之感,

浪头水花留白,

贵有动势。

湖水弥漫广远,

水波微动,

通常用网巾水来表现。

画网巾水线条宜用中锋,

一用侧锋即扁。

平拉过去,

有规律的屈曲,

上线曲向下,下线曲向上,

互相连接,组织如网状。

画时执笔宜高,

正坐悬腕,

自左向右拉出线条,

运用中指作有规律的屈曲。

陆俨少山水画作品欣赏

▲ 陆俨少 丨杜甫詩意册

▲ 陆俨少丨太白诗意山水图

▲ 陆俨少丨峡江险水图

▲ 陆俨少丨春江不老图

▲ 陆俨少丨诗意山水图

▲ 陆俨少丨 秋山明秀

▲ 陆俨少丨《汹涛拍岸》

▲ 陆俨少丨巴船出峡图

陆俨少 《峡江山水》

▲ 陆俨少丨百舸争流

▲ 陆俨少丨 《杜甫诗意图》

▲ 陆俨少丨 黄山云烟

▲ 陆俨少丨 《黄山观松》

▲ 陆俨少丨 采药图

▲ 陆俨少丨 《返照入江翻石壁》

▲ 陆俨少丨苍山如海

▲ 陆俨少丨陆俨少 春态逐云来

▲ 陆俨少丨崇岩飞瀑

汉字天气课:学习“云霭雾霾”天气的汉字思维过程,并快速识字

气,是看不见,确实真实存在的。气存在于天地之间,天气往下流动,地气向上升动,从而形成“风、云、雨、雪”等不同的天气气象状况。

在这里,说说“云霭雾霾”,如何漂浮天空中不同状态的“雨气”,

怎样通过“汉字字内思维”表述,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自然的天气变化过程;同时,也学会用“汉字组词思维”进行组词思维来表述——

“云(雲)”气的形成——

【云(雲)】,是“气”在天空中所成“象”形态。

“云”,象形独体文,

像天空中云蒸霞蔚而可飘动的样子。

繁体“雲”,也指的是,

地气蒸发上升至天空遇冷形成“雨”气,

“雨”水气凝结成一团团气态的“云”层形状,

形成“云”飘动的样子。

【云(雲)】,处在在天空中“雨气”高处,贴近天空。

“雾”气的形成——

【雾(霧)】

空气中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因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

而漂浮在地表的一种现象。

如:“雾太浓了,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地气向上冒蒸发,而天空不接应,

于是,气蒙冒覆地而飘荡在地面上方的低空。

【雾】,指“雨”气蒙覆服“务”笼罩弥漫在地面上方低空。

雾气沉,蒙覆地面。

【雾(霧)】是如何通过

其字内构成“雨”、“务(務)”来表达的呢?

【雾(霧)】=【雨+务(務)】

其中“雨”,象天上雨下水之形;

在“雾(霧)”字内中表示“雨水气,天上雨下之水气”之义。

其中“务(務)”,

指的是“集中、针对、专心”致力于某事。

【务(務)】--

形声,从力,敄(wù)声。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

本义:致力,从事。

指的是“集中专力,专心针对致力”于某事。

二者合在一起,表示

“雨”气集中专“务(務)”于在地面上方低空,

“雨”气集中笼罩弥漫而专“务(務)”于在地面上方低空。

自然形成原因:

昼夜温差大,白昼温度高,地气上升;

夜里温度低,地气凝结成极细小的白色“气态小水珠”,

白色“气态小水珠”飘浮在地面低空,

这样就形成“雾”。

雾,水气太沉、太重,

“雾”气沉,于下而上不去天,

“雾”雨水气沉积向下而专“务”于地面。

【雾(霧)】,处在在天空中“雨气”低处,贴近地面。

气温上升,“雾(霧)”气继续向上升,

就形成雾【霭】——

【霭】=【雨+谒】

“霭”气是向上升的,

“霭”气向上升之后可形成一朵朵的“云”彩。

【霭】,指云气,云集貌;指天地间“像云又像雾”的暮气。

“霭”介于“云”、“雾”之间;

霭,云之下,雾之上。

同“蔼”声。霭气,很蔼和之气。

【谒】,指言语向上“白、告,请”进言;

指向上晋谒以进言,晋谒往上升。

“霭”,指的是“雨”气如晋谒“谒”向上升,

可是还没有形成空中“云”朵。

如,在组词中——

霭霭(云雾密集的样子),云霭,烟霭,暮霭,青霭,云雾霭霭,等。

如,在诗句中——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唐·王维《终南山》

山头霭霭暮云横。——宋·苏轼《题南溪竹上》

倾云结流霭。——《文选·陆机·挽歌诗三首》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陶潜《时运》

【霭】,处在在天空中“雨气”高低之间中处,

位于低空上与高空下之半空。

“霭”介于“云”、“雾”之间;

霭,云之下,雾之上。

“云、雾、霭”的“雨”水气变化过程:

“雾”→“霭”→“云”

笼罩在低空地面的“雾”气,

上升形成半空中的“霭”气,

之后成为飘浮天空中的“云”气云彩。

这是一个汉字“纵向”思维的变化过程。

如果低空中“雾(霧)”气有斑斑点点的尘土呢?

就会形成雾“霾”——

【霾】=【雨+貍(lí)】

形声会意合体字,雨貍(lí)为霾,同“埋”声;

“霾”,风雨夹刮尘土。

雨下之物象貍猫之斑点皮毛色一般,狸猫之毛色。

雨雾气中夹杂有尘土等粒状物就是“霾”。

本义:风夹着尘土等粒状物。

“霾”,同“埋”声——

比喻天空中“雨”水气有尘土,

犹如有尘土淹“埋”地面低空一样。

词语“十面霾伏”,同“十面埋伏”。

【貍(lí)】,同“狸”。

指的是狸猫,也可指果子狸类动物;

狸猫的皮毛有“狸花斑纹”,

狸猫的背毛颜色通常是棕色或深棕色。

狸花猫的毛色:大部分为黄,黑灰相互接杂的短条纹。

【貍(lí)】在“霾”字内描述——

比喻“霾”中“雨”气有“尘土”的如同“貍(狸)”之毛色斑点纹。

【霾】,是对“雾”气中有尘土的描述。

它是与“雾”气汉字“横向”思维的平行状态表述。

组词思维角度,可以组词:雾霾。

如,在组词中,

雾霾,霾雾,阴霾,尘霾,霾天,雨霾风障,等。

十面霾伏,同“十面埋伏”。

“霭”、“霾”一般很难形成组词,

“雾”向上纵向成“霭”,

“雾”向上横向成“霾”,

“雾”是“霭”和“霾”的纵横思维发生交叉点,

“霭”和“霾”在表达不同方向状态,

二者是在描述自然特征状态上不会有交集;

这就是汉字组词逻辑思维。

以上的例子,

只是简要表述“云、霭、雾、霾”雨气的形成表述,

从中,可以简单理解

为什么说【“字”本质就是“词”】的道理;

也就是,

为什么要说【学习汉字一定学汉字“字内”思维】的道理所在。

本篇只是简要讲述形成“云”的汉字思维过程,

那形成“云”之后呢?

形成“云”之后,会有不同的“云霞”状态;

形成“云”之后,也会有不同的“雨”量状态——

从“无雨”到零星“小雨”,再到不同程度的“大雨”,等等;

这一些详细的“雨”气汉字过程,

在此就不讲啦。

要想详细了解这一切,

一定学习训练养成“汉字思维”习惯。

“字”本质就是“词”,

“字”的不同关联定义形成“词”组。

为什么要说学习汉字一定学会汉字“字内思维”

可轻松“快速识字,懂字义,知关联字及关联组词”

很容易理解字词及古诗文之义,

其道理就在于此。

小孩子“识字”过程,

其实是一个“汉字思维”训练的过程,

也是一个“观察自然、认知自然”的思维知识形成过程。

“人文、百科”知识也就很自然在其中。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古汀大语文、海外汉语,古汀汉字思维馆】

汉字师认证课程,让你成为一名专业的汉字老师、海外汉语老师、一位汉字启蒙师!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了解识字-大语文学习方法之《人字学习体系》,可以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