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浑天宝鉴(浑天)

浑天宝鉴(浑天)

古代的三种宇宙观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是指什么意思

一提起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我们不由自主的便会认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是非常先进与丰富的,甚至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天文学相比也显得毫不逊色。

如果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过基本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查阅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主要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我们不妨一一走进这三种天体观,深入了解其对于天地的看法与古人的智慧。

图1 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一、盖头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是汉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宇宙观,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古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四方的土地,天空好比一个圆形的屋顶,覆盖着整个地球,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与地相接,融为一体。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又有人提出其实天与地其实并不相接,天虽然覆盖着地,但由于地是方的,故而有四个角是无法覆盖的,于是有人就认为,这四个角上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天空。

盖天说系统见于《晋书·天文志》,其中记载道:“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该观点,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其中间距八万里。东汉的著名哲学家王充认为“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图2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

当然,盖天说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体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对于这首北朝民歌,我们并不陌生,其中反映的就是盖天说的观点。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反映的内容无疑是属于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来到草原,就会发现远天一色,天好比一个穹盖,地好比一个棋盘,整个天地连接在一起,融为一体。因此,产生这种盖天说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3 浑天说示意图

二、浑天说:浑天如鸡子

浑天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天上的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着于天球之上,不停的运转着。从这点来说,无疑与现代球体天文学相近。

那么,为什么叫浑天呢,以及这一观点对于天地的看法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浑天说的描述,见于《张衡浑仪注》,其中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图4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

相比于盖天说,浑天说无疑是更推进了一步,其认为天地并不是一个半球体,而是一个球体。这种观点认为天宇宙好比鸡蛋壳,而地球则是其中的蛋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正如张衡所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在我们今天看来,浑天说比盖天说更具有进步性,但古人认为这两种观点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各自持不同看法。不过,浑天说还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那就是根据这种观点能够制造出一种天体仪器——浑天仪,古人根据浑天仪能够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历法,对于祭祀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图5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三、宣夜说:天了无质

从前面两种天文观点来看,无论是盖天说还是浑天说,都将天体看成一个球体,即一种实体的观念。与这两种观念相比,宣夜说无疑是一场思想革命。宣夜说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即整个天体漂浮于气体之中。

其实,宣夜说的观点起源极早,如《庄子·逍遥游》认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即整个天地是由于气构成的,并且是无限的。后来的宋钘、尹文继承了庄子的元气观念,将世界万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气”。后来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惠子则提出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历物十事”,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种关于宇宙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观点成为宣夜说的思想奠基。

图6 古人对天文记录的石刻

宣夜说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最终成型于晋代,如《晋书·天文志》记载“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这种观点认为,“天了无质”即天体是没有形质的,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无边无际的气。而日月星辰则依托于气体在宇宙中漂浮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有规律、有秩序的不停运转。

我们知道,西方天文学最为著名的两种观点即是地心说和日心说。

这两种观点都将天体看作一个坚硬的球体,其他的日月星辰都固定于这个球体之上。但宣夜说却否定了这种观点。宣夜说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气体,世界是由气构成的,因此呈现出虚空的特点,所有的天体都漂浮于气体中,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运行。这种思想与西方天文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引起多大重视,几近失传。我们今天能够了解这一观点,无疑是得益于《晋书·天文志》,得益于中国发达的史学传统。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晋书·天文志》《庄子·逍遥游》《张衡浑仪注》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汉时期的浑天说是什么?为何能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上千年?

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宇宙理论——“浑天说”。西汉末年的扬雄在其著作里首次提到“浑天”一词,“浑”是“圆球”的意思。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而浑天说认为天在外、地在内,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里面,日月星辰可以转到大地下面去。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为东汉时期的张衡,他在《浑天仪图注》里解释道:天的形状是浑圆的,像鸡蛋壳,大地像蛋黄,靠天内的水、气浮力漂浮其中,天壳总有一半位于大地之上,一半位于地下,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因此太阳白天在地上运行,夜晚在地下运行。

相比较盖天说,浑天说无疑更进一步,它否定了天是半球的认识,而是认为天是一整个圆球。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浑天说认为恒星遍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等星体则依附于“天球”上运行,这一说法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已经非常接近了。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

/漆栻盘,汉代,甘肃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浑天说提出后,虽然对盖天说形成挑战,但是并没有立刻取代盖天说,两种学说在一定时期内各执一词。但是,浑天说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天仪,借助于它,浑天说的支持者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高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大地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有关天地宇宙的结构的另一种学说是“宣夜说”。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的宇宙无限论思想,最早出现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当时有人构想了一幅奇特的宇宙图景,并把他的观点向其学生传授,传了几代后到汉代一位叫郗萌的官员那里,他的描述被史家注意到,于是写进史书保留了下来。宣夜说认为,天是没有固定形质的,日月星辰都是自由自在地飘浮在无边无际的气之中,而日月星辰本身,也是一种气的积聚。我们熟悉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是对这种学说的一种解释。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里,杞国有一个人听说天是很高很高的空间,日月星辰都在天上漂浮着,他担心日月星辰会掉下来,打坏庄稼砸死人,甚至害怕大地也会陷下去。为此,他整天忧心忡忡,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人给他解释说,天是气体结合而成的,到处都充满了气体,日月星辰也是气体构成的,只是会发光而已,如果掉下来,也还是气落在气中,不会砸到人和庄稼。大地是固体的,到处都塞满了,是不会陷进去的。于是杞人才转忧为喜。

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都把天看作一个坚硬的球体,星星都固定在这个球壳上。宣夜说则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2000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然而,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所以对它们的运行规律也无从谈起。另外,宣夜说没有提出自己独立的对于天体坐标及其运动的量度方法,这也是宣夜说在1000多年内不能得到广泛发展的重要原因。

浑天仪是干什么的?古时观测天文的仪器(由落下闳创造)

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兴起,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占星,实际上在我国古代也同样有着极为玄妙的占星和天文学系统,而浑天仪就是其中的一个天文观测仪器,上面甚至还有着赤道、黄道等详细的天体标志,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浑天仪是干什么的

浑天仪其实是浑象和浑仪的统称,整个仪器都是在古时候“浑天说”的概念下出现的,当时人们认为天就像蛋壳,而地面则如鸡蛋黄一样,天空中都是依靠着气来支撑,而地面都是漂浮在水上的,浑天仪的结构是由数个圆圈组成,分别雕刻和镶嵌着黄道、赤道以及恒显圈等,通过望管就能测定出天体的坐标。

浑天仪实际上就是一个天文观测计算的仪器,曾经在元朝初期,张衡将最初的浑天仪进行了改造,主体是几层圆圈组成的,不过这些圆圈能够旋转和运行,而圈内的每层都雕刻着相应的南北极、赤道、二十八星宿等,而仪器的两侧还有漏壶,壶底是能滴水的,而水会推动着圆圈,这时仪器就会转动出准确的刻度,神奇的是,几乎与古人观测到的天象完全一致,因此浑天仪也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神话意义,甚至被列为上古十大魔器之一。

浑天仪是谁发明的

浑天仪虽然后来是被张衡改进的,但是最初却是由一位西汉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发明的,他也是最初创建整个“浑天说”的著名天文学家,并且还发明了“通其率”,可以说不仅是在天文学界,更是影响了中国古代数学界的发展,而且影响了足足两千年。

落下闳的贡献还不止于此,据说他当时应汉武帝征召入京,还在太初元年就推出了“太初历”,这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文字记载的历法,也正是因为落下闳伟大的功绩,使得他直至今日依然被敬重,04年中国天文台就将编号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