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古民居建筑图片(古民居)

古民居建筑图片(古民居)

百年沉淀,模式口的这些古民居曾惊艳时光

京西之美,不仅在其秀美的山水风光,那烟火深处的古建民居,更是承载了千年的文化生活积淀和记忆。

如果要寻找记忆中京西民居的风貌,模式口老街一定是您最佳“打卡点”。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模式口古民居,近距离感受历史风貌找寻模式口老街记忆。

古道上的民居院落

模式口驼铃古道的两侧建有多处现存保护比较完整的传统四合院,房龄都已在百年左右。

模式口民居独具神韵的砖雕、木雕、楹联、壁画和建筑风格,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久盛不衰,成为研究京西民居风貌和平民生活变迁史的一座博物馆。

模式口民居建筑特色布局结构

从规模与布局上来看,模式口民居有一进、二进、三进院,其中以一进和二进院为主。一般为南北房做院落正房,再配以东西厢房,中为庭院,外环以高墙。二进院以门楼为限,隔为两院。

建筑特色

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这些民居仍能巍然挺立,颇有当年之风采,这与其精妙的建筑结构密不可分。

建筑屋顶,几乎都采用了棋盘心形式。抬梁式木架结构,承重在柱不在墙,可收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效果。

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砖石混用,起墙主要为就地取材的山石,经济实用。

传统装饰

如意院门,石雕门墩、影壁、屏门、隔扇、砖雕、木雕、彩画、泥塑、山花、土灶、土炕、磨房、碾房、老门联……虽然是民居,但装饰上却毫不含糊。

其中,院门和正房装饰较为讲究,院门以如意门为主,正房门窗高大,采光好,窗上木雕精致。

“老院子”里的记忆

作为老街上为数不多的三进院,模式口89号院几乎成为了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之一。

位于模式口大街的89号院,距今约有120年历史,沿着石阶而上,来到门前,古建筑在午后阳光的映射下,愈显古朴韵致。

院门前,有一对保存完好的抱鼓石,左右鼓芯各雕麒麟和瑞树,栩栩如生。鼓帮及鼓墩处雕有卷草花卉,颇具美感。

接着走进门廊 , 东西山墙有壁画四幅 , 描绘的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在二道檩与檐檩之间 , 还有彩绘四幅。

走出门廊 , 是一座精美的跨山墙砖雕影壁。仿照如意门砖雕样式,朝天栏板雕喜鹊登梅;冰盘下雕寿字和蝙蝠相间花饰,意境深远;左右盘头处 , 砖雕精美,左为鹊梅图,意为“喜上眉梢”;右为松鹤图,意为“松鹤延年”。

在二进院的屏门东侧,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美砖雕,边框卷草纹饰。四个岔角雕有福、禄、寿、喜图案。

在模式口大街上,还有一座游客必拍照打卡的古民居—— 71号院,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外墙,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该院内部正改造更新中,新业态的加入让老房子更加有生机。

一个典型的如意门规制,门额栏板为桥栏状浅雕,护门板是镶有密钉花瓶式铁质花饰,方箱门墩上雕刻瑞树花卉。

屋脊头起翘,连接中部有精巧别致的脊花雕饰。

走进院内,迎面而来的跨山墙影壁同样雕刻精美,硬山垂脊 , 脊花为向日葵图形,瓦当上有篆刻寿字 , 影壁顶砖雕遍布花卉卷草纹饰,檐下两边各雕一立体花瓶,花瓶以外各有卷草纹饰,雕刻十分精巧。

这是一个二进院,在老房子的基础上做了更新改造,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活力。更新后四合院的格调依旧古朴雅致,在屋内还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老房梁,屋外脚下已有百年历史的老条石历历在目。全新的71号院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很快就能与大家见面了。

明清时期,驼铃古道作为交通要道,游商往来穿梭,驼铃声绵延不绝。京西民居的建造特点,也同样烙印着千年古道的商业烙印,无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辉煌。

留住老街记忆,唤醒城市乡愁,模式口大街在城市有机更新改造中既保留了原有的老街记忆、烟火气息,又融入了新景观、新业态,以崭新的面貌和风姿续写昔日商旅纵横、摩肩接踵的繁华盛况。

来源:驼铃古道|模式口

百年沉淀,模式口的这些古民居曾惊艳时光

京西之美,不仅在其秀美的山水风光,那烟火深处的古建民居,更是承载了千年的文化生活积淀和记忆。

如果要寻找记忆中京西民居的风貌,模式口老街一定是您最佳“打卡点”。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模式口古民居,近距离感受历史风貌找寻模式口老街记忆。

古道上的民居院落

模式口驼铃古道的两侧建有多处现存保护比较完整的传统四合院,房龄都已在百年左右。

模式口民居独具神韵的砖雕、木雕、楹联、壁画和建筑风格,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久盛不衰,成为研究京西民居风貌和平民生活变迁史的一座博物馆。

模式口民居建筑特色布局结构

从规模与布局上来看,模式口民居有一进、二进、三进院,其中以一进和二进院为主。一般为南北房做院落正房,再配以东西厢房,中为庭院,外环以高墙。二进院以门楼为限,隔为两院。

建筑特色

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这些民居仍能巍然挺立,颇有当年之风采,这与其精妙的建筑结构密不可分。

建筑屋顶,几乎都采用了棋盘心形式。抬梁式木架结构,承重在柱不在墙,可收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效果。

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砖石混用,起墙主要为就地取材的山石,经济实用。

传统装饰

如意院门,石雕门墩、影壁、屏门、隔扇、砖雕、木雕、彩画、泥塑、山花、土灶、土炕、磨房、碾房、老门联……虽然是民居,但装饰上却毫不含糊。

其中,院门和正房装饰较为讲究,院门以如意门为主,正房门窗高大,采光好,窗上木雕精致。

“老院子”里的记忆

作为老街上为数不多的三进院,模式口89号院几乎成为了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之一。

位于模式口大街的89号院,距今约有120年历史,沿着石阶而上,来到门前,古建筑在午后阳光的映射下,愈显古朴韵致。

院门前,有一对保存完好的抱鼓石,左右鼓芯各雕麒麟和瑞树,栩栩如生。鼓帮及鼓墩处雕有卷草花卉,颇具美感。

接着走进门廊 , 东西山墙有壁画四幅 , 描绘的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在二道檩与檐檩之间 , 还有彩绘四幅。

走出门廊 , 是一座精美的跨山墙砖雕影壁。仿照如意门砖雕样式,朝天栏板雕喜鹊登梅;冰盘下雕寿字和蝙蝠相间花饰,意境深远;左右盘头处 , 砖雕精美,左为鹊梅图,意为“喜上眉梢”;右为松鹤图,意为“松鹤延年”。

在二进院的屏门东侧,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美砖雕,边框卷草纹饰。四个岔角雕有福、禄、寿、喜图案。

在模式口大街上,还有一座游客必拍照打卡的古民居—— 71号院,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外墙,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该院内部正改造更新中,新业态的加入让老房子更加有生机。

一个典型的如意门规制,门额栏板为桥栏状浅雕,护门板是镶有密钉花瓶式铁质花饰,方箱门墩上雕刻瑞树花卉。

屋脊头起翘,连接中部有精巧别致的脊花雕饰。

走进院内,迎面而来的跨山墙影壁同样雕刻精美,硬山垂脊 , 脊花为向日葵图形,瓦当上有篆刻寿字 , 影壁顶砖雕遍布花卉卷草纹饰,檐下两边各雕一立体花瓶,花瓶以外各有卷草纹饰,雕刻十分精巧。

这是一个二进院,在老房子的基础上做了更新改造,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活力。更新后四合院的格调依旧古朴雅致,在屋内还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老房梁,屋外脚下已有百年历史的老条石历历在目。全新的71号院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很快就能与大家见面了。

明清时期,驼铃古道作为交通要道,游商往来穿梭,驼铃声绵延不绝。京西民居的建造特点,也同样烙印着千年古道的商业烙印,无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辉煌。

留住老街记忆,唤醒城市乡愁,模式口大街在城市有机更新改造中既保留了原有的老街记忆、烟火气息,又融入了新景观、新业态,以崭新的面貌和风姿续写昔日商旅纵横、摩肩接踵的繁华盛况。

来源:驼铃古道|模式口

徽州古民居上的楹联(一)。人生态度尽在其中!

徽州,简称“徽”,历史地理名称,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徽州古民居: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徽州古民居中有不少精美绝伦的建筑,但不论徽州古民居的规模如何,都会镶嵌、悬挂几幅对联,以彰显主人的意趣、抱负或人生态度,读起来颇受启发。这也是徽文化的一个特征吧。

作为安徽人,无数次游历皖南古徽州。接下来,我会分几期分享部分徽州古楹联,大家共读。

释文:

快乐每从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亏来。

解读:

苦与乐、得与失是人生道路上不能回避的问题。此联从辩证因果关系讲明了其中道理,教育人们要甘于吃苦、宽厚待人。

释文:

寿本乎仁乐生于智;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解读:

乎,于。养,陶冶。仁爱能使人长寿,机智会令人快乐;勤劳可以弥补自己不够聪慧,简朴可以陶冶廉洁的情操。

释文: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解读:

行行出状元,关键在于成效;世上无易事,必须知难而上。

释文:

传家礼教惇三物;

华国文章本六经。

解读:

惇(dun),崇尚。三物,系指三牲,即牛羊猪,用祭祀之物借喻祭祀之举。华国,即强国。本,依照。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注:此联落款为毕沅,号秋帆,清代官至湖广总督。

释文:

世事让三分天空海阔;

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解读:

遇事退让三分就有宽阔的余地,只要存一点善心就能让子孙受益无穷。

这些楹联不仅书法精美,而且寓意深刻,不少至今仍有一定的教益。

中国五大样式传统民居,这些特点你了解多少?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各地住房的设计布局、构造及外观式样也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即从原始社会的巢居逐步演变而来。在浙江余姚发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即干栏式房屋。干栏式住房一般都设计建造两层,第一层为架空式,没有墙壁,不做房间,只用柱架空。主要目的是进行防御,防止地面有水,高低不平,同时防止狼虫虎豹进入屋中,所在自古以来都做架空式。目前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少数民族中还在运用。

干栏式房屋的第一层有高有低,这是按居住者的要求而确定的。干栏式建筑防潮、防水最好。当今现代建筑中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亦仿照干栏式而建造,也是非常别致又有传统风格的。

中国早期宫殿建筑有的也做干栏式,例如,唐代的一些宫殿做干栏式,后来将高度缩短,变成短桩台基。这种做法流传到日本,因此日本古建筑中保存很多的干栏式房屋。另外,干栏式建筑也传到朝鲜,目前在韩国也都保存许多干栏式建筑,诸如佛寺及民间居住房屋都采用干栏式,而且非常普遍。这样的房屋还流传到马来西亚,这都是华人工匠建造的,在马来西亚称为“高脚屋”。中国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有大批干栏式建筑外,其他地方也有干栏式房屋,不过没有云贵川那样普遍。

云南干栏式民居

井干式房屋

井干式房屋,是用圆木做成的,两头、四角上下排列,十字相交,端部刻出榫卯,交接很紧密,屋顶做平顶或者做起脊式都是可行的。门窗做成普通式,这样房屋造价低,施工特别快,冬日也很温暖,因为木材是一种暖性材质,人们居住起来特别舒适。

这种房屋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大概从汉代开始就建设这种房屋了,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井干式房屋、井干式与干阑式相结合的房屋可为佐证。井干式房屋历代流传,今天在全国各地的林区仍然建造与使用这类房屋,如新疆阿尔泰山南麓各地、云南、吉林、黑龙江、江西等地,它们的构造风格别致,各有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井干式房屋

穹庐式房屋

穹庐式房屋,也就是圆顶房屋。自从西安半坡遗址发现后,我们从中观察出半穴居式房屋有两种形制:一是圆形,二是方形,这两种形式同时向前发展。圆形的房屋到后期即以穹庐式为典型,因为穹庐式房屋多半用于沙漠、草原,可以随时拆卸与安装,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活动房屋。

内蒙古用的所谓“蒙古包”即穹庐式房屋的代表,除此之外,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圆房子也是蒙古包式房屋,即可以移动的活动房屋。但是在内蒙古一些地方的蒙古族人还做固定式蒙古包,即用泥土木结构建造起来的地面上的房屋,不过它的式样和蒙古包是相同的。这种样式在新疆也有。新疆的哈萨克族也用毡包,这也是穹庐式房屋的一种。在全国许多地方建造的粮仓、仓库,也做成圆式仓房。以上这些房屋都是圆形半穴居发展的结果。

在福建省永定县各村客家人建造住屋,也是固定式的圆形房屋,名曰“永定客家房”。这种房屋是集体住宅,一组住宅住70至80家,建3层楼。外形为防御型,内为木装修,人们活动即在内院。在这个县内建造很多这种类型的住房,以圆形为主,其中也有方形,但这种圆形的房屋不属于穹庐式。

蒙古族穹庐式房屋

蒙古包平面图

窑洞式房屋

窑洞式房屋,中国各地,特别是大西北地区,土质为黄土,质密而纯,土质坚硬而不塌落,所以在这些地区挖筑窑洞,用窑洞作为居住房屋。窑洞都是向横向发展的,因为横向为山,挖入后可以有一定长度。如果在平地上挖洞,必然先向下挖,挖出一个地坑来,然后再横向挖,道理是相同的。而原始社会的穴居则不然,穴居是进入地下的,它不是横向挖入,这是两个方向的。

用窑洞来作为居住房屋,主要是节省有效的耕地面积,节省大量的建筑材料。例如甘肃陇东地区,县县做窑洞,每到一个村或一个地方,看不到人家,看不到村落,好像没有人,其实人们都居住在窑洞里。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正如当地人们的谚语:“风雨不向窗中入,车马人在屋上行。”这是窑洞的真实写照。

中国有6个大的窑洞区:甘肃陇东窑洞区,陕西陕北窑洞区,内蒙古察哈尔窑洞区豫西窑洞区,山西晋中窑洞区,河北张北窑洞区。它们的窑洞式住宅式样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甘肃陇东窑洞外观

洞房本指深邃的内室。古代民居建筑具有明确的方位。户内“前堂后室”,室的左右两旁还有居室,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房”;户外,中上正室为一家之“堂”,其左下、右下的位置是合院的厢房,亦称东房、西房、偏房、耳房。可见,房不论在户内还是户外,都处于边缘位置,相对隐蔽,因而成为较为私密的空间,“洞房”之说也由此而来。“房”衍生出与子女妻室相关的意思来,比如称子嗣兄弟中的长兄为大房,依次为二房、三房,等等;称正妻以外的妻妾为填房、偏房等。

合院住宅

合院住宅,即人们常说的四合院或者三合院,实际上从一栋房屋到四合、六合甚至更多,都叫合院住宅。合院住宅是我们祖先最先建造的,到西周时代已经成熟,并做出一些建筑规制,这种规定后人称为沿用制度。中国的宫廷、庙宇、佛寺、书院、会馆等公共建筑,都是在合院住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一个院子扩为几个院子,由一进升为几进院子,实际上就是合院住宅的扩大与发展。合院建筑是中华民族居住形式的一个基本体。在历史上各时期,都以合院住宅为蓝本进行改良建设,但不论如何改,不论各地气候如何不一样,基本上也都是以合院住宅为原则来进行建设的。全国各地各城镇的房屋,仔细观察,没有一处不用四合院的。这是住宅的基本原则,所以三千年来在全国各地建造房屋,没有不用合院建筑的。就是在海外,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的住宅大都离不开合院建筑。因此说中国的合院建筑是一项重大的成就与贡献。

至于合院建筑的名称就更多了,如云南一颗印、新疆土围子、东北大响窑、北京四合院、青海土掌房、山西一面坡、吉林虎头房、山西太谷砖楼院、灵石王家大院、舟山防风院、蒙古大王府、海南折面顶、福建叠落顶、四川吊脚楼等,都是不同形式的合院建筑,其花样之多不胜枚举。

北京四合院

福建土楼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凝聚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深厚意蕴,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记录并表征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系统、哲理思想、宗法观念、环境意识、思维特征。立足新时代,挖掘、展示和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智慧,推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是本文的中心立意。不知道您对此有何看法?

中国古建筑 · 五大特色传统民居

中国古建 · 五大特色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古建筑

是我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民居建筑

更是传统古建筑中

重要组成内容

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情况

造就我国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面貌

在历史洪流中

它们留下独有的文化烙印

和生动的民俗色彩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品味中国民居建筑中五大特色传统民居的历史人文之美。

>>>北京“四合院”<<<

一种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是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

砖木结构,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垂花门

▲抄手游廊

▲影壁

院落宽绰疏朗,四面居所独立,以廊相连。遵循风水造景,院内自成天地。

>>>云南“一颗印”<<<

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的正方如印的建筑,俗称“一颗印”。

土木结构,筒瓦铺顶,两层楼体。

▲木屏窗

▲夜景

独门独户,天井围中央,高墙小窗。防风、防火、防盗。

>>>陕西“窑洞”<<<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穴居式”民居,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等,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砖土结构,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窗棂

▲石桌

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地下筑窑。

>>>广西“杆栏式”<<<

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少数民族巢居式建筑,现多为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等多地特色民居。

竹木结构,上下两层,防潮防震。

占地面积少,居住空间大,一房多用。

>>>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是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

土木结构,整体布局为大圆型,多依山而建,屋宇层层叠叠。

▲半月形池塘

▲天井

坚固,安全,封闭,极具合族聚居性。

(来源:易向及网络,仅限于非商业性信息传递之用。如有侵犯您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中国古建筑四大类别:民居、庙宇、府邸、园林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奋进新时代魅力张家口##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

中华历史悠久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的洗礼演变,其文化源远流长,古建筑的类型按照建筑物的性质与功能分类,主要有宫殿建筑、民居、礼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桥梁建筑以及古典园林等类型。

由于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按照建筑风格,大体又分为四类:亲切宜人的民居;庄重严肃的庙宇、道观;雍容华丽的宫殿、府邸;温婉秀丽的园林。

1

亲切宜人的民居

01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建筑布局,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美丽怡人,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

02

徽州民居

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造型精美,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03

傣族竹楼

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没有四季的区分,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这种环境,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04

陕北的窑洞

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窑洞冬暖夏凉,天空瓦蓝透亮,空气神清气爽。这片古老而神奇、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

05

晋商建筑:乔家大院

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

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稳重、大气、严谨、深沉;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06

福建土楼

历经500多年传承而来的土楼,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

庄重严肃的庙宇、道观

01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宏伟肃穆。

02

武当山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

绵延140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大有玄妙超然、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03

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布局严整,古朴肃穆。

04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五乳峰下,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

05

江西天师府

天师府位于鹰潭上清镇,临清溪,为张氏历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山脚下。

北靠西华山,门临泸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

06

孔庙

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曲阜孔庙则是祭祀中孔子的本庙,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城内。

孔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4万平方米,南北长0.7公里。整个孔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全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

07

大昭寺

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08

天坛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3

雍容华丽的宫殿、府邸  

01

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02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

03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近400年历史,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谓“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04

台北故宫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05

天后宫

南沙天后宫,前身是明代南沙鹿颈村天妃庙,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天后宫紧临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于大角山东南麓,在天后广场正中就是石雕天后圣像(高达14.5米),是为纪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

建筑的特点则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这里草木葱茏,繁花吐艳,还有杨柳依依的池塘,高耸的南岭塔,雅致的小山亭。暧日晴烟,凉风习习。树上的鸟儿自由歌唱,花间的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景象,令游客留连忘返。

06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

4

温婉秀丽的园林

01

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02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03

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04

狮子林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3号。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

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05

个园

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

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宜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06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不论是哪种建筑,

都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

一砖一瓦都凝结着匠人文化的精粹,

这些最本色的中式建筑,

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古典之美,

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本文转载自第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