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三四一部队”的征召标准、装备和待遇与普通部队有何不同?
八三四一部队的征召标准和待遇
“八三四一部队”是中央警卫团对外使用的部队代号,从1964年一直用到毛主席去世之后。1970年12月,我从荣成滕家西仙村参军入伍,到了这个部队。我们部队担负着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警卫任务,所以对应征人员的要求很高,审查标准很严格。除了身体条件、文化条件比别的部队严格之外,政审条件更是严上加严,执行的是和空军招收飞行员一样的政审标准。我们填写的入伍登记表都不一样,其他部队填的是应征青年入伍登记表,我们填的是警卫人员入伍登记表。印象里,八三四一部队里的胶东兵特别多,因为咱这里是老革命根据地,兵员的政治素质好。
入伍后,先在北京花园村的集训大队,进行了3个月的新兵集中训练。这3个月的训练,很紧张也很艰苦,通过各种训练,将我们这些刚入伍的农村青年,很快地转变成合格的军人。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军人姿态、齐步走正步走等队列训练,有步枪和手枪的使用、固定和移动目标射击、夜间射击等步兵轻武器训练,还有刺杀和擒拿格斗训练,这些都是一般的部队战士都要学会的。我们还进行了与其他部队不同的一些训练,如军人礼节和礼仪,要讲究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警卫知识,要提高警惕,内紧外松;更重要的是保密纪律教育,要求每个战士都必须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这些训练,使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受益匪浅。新兵集训结束后,我们就分到了中央警卫团的各个大队,成为光荣的警卫战士。
虽说是中央警卫团,但在生活待遇上和别的部队一样,战士的津贴费都是每个月6块钱,然后每年递增,第二年7元,第三年8元,第四年10元,第五年15元。伙食费也一样,每天4毛5分钱,没有差别。要是说有点不一样,那就是我们有礼仪哨位,考虑到警卫战士代表着国家和军队的形象,给配了皮鞋和呢子军服、呢子军大衣。有时警卫任务需要在大会堂里面活动,穿军装不方便,就给我们发了便衣。我们中队有个分队,需要在大门外调度车辆,他们执行这个任务时,就穿着交通警察的制服。这些呢子军装、便衣、警察制服,全都是工作服,上岗穿下岗脱,平时还是穿绿军装。70年代之前解放军军服都是棉布的,不仅起皱掉色还不耐穿。我入伍时,解放军换发的确良军装,首先是在八三四一部队试穿,一年后才在全军部队陆续配发。我们站岗用的长枪是六三式自动步枪,弹夹可压进去20发子弹,射击时能单发也能连发,这比步兵部队压10发子弹只能单发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先进多了,算是“新式武器”,其他部队都是好几年后才装备。服装和枪支,这可能算是有点特殊待遇吧。
可在政治待遇上那就不同了。那些年,八三四一部队真是响当当的,没有人不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或者北京市搞活动,如大型集会、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参观展览等,八三四一部队参加的名额就比较多,发的票座位也比较好,有点高看一眼的意思。复转人员的工作安排,各个地方的领导也相对比较重视。
中央警卫团VS基辛格保镖
1971年3月新兵集训完后,我被分配到2大队,大队的任务是警卫人民大会堂,驻地在今天中国大剧院那个位置。我在12中队,我们中队担负的任务是人民大会堂北大门的警卫。一直到1976年初退伍,我在人民大会堂站了5年岗,当了5年人民大会堂的警卫哨兵。
我们的警卫任务很繁重,每天24小时都要轮流执勤。正常情况下排班站岗,白天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遇到有大型宴会等任务忙的时候,晚上还要加岗两小时,常常要一天完成6个小时的警卫任务。执勤站岗时,或是配手枪,腰带右边上挂着枪套,套里装着手枪,左边挂着两个弹匣;或是右手持自动步枪,枪身垂立在右脚边,胸前佩着4个弹夹袋,或者腰带上左右各挂1个弹匣。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军姿严肃端庄地挺立,一站就是两小时。
大会堂里举行会议和各种活动时,我们要担负验票放行的任务。进来参加会议或者活动的人员,都要拿着有关部门印发的门票,我们凭票放人,没有票是绝对不能进去的。上级都提前把票样发给我们,我们都要看准记熟门票的样式,包括什么时间、在哪个厅、是不是从北门进,等等,都要记准了看清了,放行时认票不认人。完成执勤任务后,无意中留下了一些票样,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些重大活动,比如外国元首或者政府首脑访华时,中央首长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宴请,或者举行招待会等,被邀请参加的人员拿的就不是门票了,而是很正式的请柬。请柬的封面富丽堂皇地印着国徽,内页有邀请部门或者邀请人的落款。我手里留有一张1974年10月19日19时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丹麦王国首相保罗·哈特林阁下和夫人的请柬样本,内页落款处印的邀请人是敬爱的总理的名字——周恩来。
1971年11月1日晚上,为了欢迎参加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各国朋友,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招待会,请柬内页的邀请单位是6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乒乓球协会、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乒乓球协会、日本乒乓球协会、毛里求斯乒乓球协会、尼泊尔乒乓球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乒乓球协会。这个时候,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小球推动了地球”的“乒乓外交”刚过去半年,中美两国即将打开封闭了半个多世纪的大门。今天看着请柬上这些大小不一、东南西北的国家的名称,想想那时候的世界局势,不能不让你佩服毛主席、周总理那些老一辈领导人外交战略的高明。
说起中美建交,我还记得基辛格访华时带的那些保镖的散漫神态。基辛格来了,周总理亲自接见,在江苏厅举行会谈磋商,商量尼克松访华的日程安排、发表联合公报等具体问题。他来是秘密的,没有公开,招待他的宴会不是摆在宴会厅,而是在小接待厅。小接待厅离北大门很近,我执勤的时候就亲眼看到了他带来的那些保镖。说实话,在个人做派上,他们和咱们的警卫人员相比,差大了。这些家伙个头不小,戴着墨镜,在接待厅门口歪歪斜斜地站着。每当服务员端着水果、糖果经过时,他们就打着响指,吹着口哨,非得抓一把,拿几块,吊儿郎当地不当回事,没点正经气。也就是这一次,我才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还分什么秘密访问和国事访问。
后来公开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带着自己庞大的代表团。那时中国老百姓家里哪有什么电视?而他们带的电视转播车就停在人民大会堂北门的停车场上,一个摄像记者,一个主持人,现场报道,美国的老百姓坐在家里,就能见证他们总统的访华活动。后来日本首相访华,也是这样转播。这给我留下了特别新奇的感觉。
外事活动多了,我们的警卫任务也跟着忙,要是时间晚了,我们在正常执勤之外要临时加岗。要是大型宴会,就会给我们加夜餐,夜餐的菜肴、点心、水果和宴会上的一样。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国宴的用酒是茅台酒,用烟是中华牌。更感觉新鲜的是,大冬天里还有葡萄和哈密瓜,葡萄是无籽的,哈密瓜特别甜。这些,都是那个年代农村孩子从没见过的。
中央首长的博大胸怀
北大门是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或各种活动最多的地方,忙的时候中央首长几乎是天天进出,我们站岗的战士见到首长的机会很多。见的多了,心里就有个比较,就能看出经过生死考验的那些老一辈首长的轩昂气度,他们的博大胸怀一下子就把那些政治投机家比下去了,在很多小事上就能看出差距。到大会堂来开会,车子要是同时到达,朱德老总、叶剑英老帅、李先念副总理他们,都是互相搀扶,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先走。进门时,警卫战士给他们敬礼,不管是腰佩手枪的举手礼,还是手持长枪的持枪礼,他们都会挥挥手,点点头,给战士回礼致意。记得有一次我站岗,穿的是刚换发的的确良军装,给朱老总敬礼时,不知怎么衣角抻了上去。朱老总从我身边经过时看到了,转身走到我面前,亲自动手把我的衣角捋下来,还微微笑着,伸出手和我握手。那种慈祥和蔼的神态,真是平易近人爱兵如子,现在想起来还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历历在目。还有一次,李先念副总理来开会,跟在身后的是他的警卫员叫高日亭,是咱的文登老乡。高日亭进门时把转门推得快了一点,一下子碰到了前面李先念副总理的脚后跟,把李副总理碰得一个趔趄,可他直起身,继续走进去,就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摘编自《春秋》2016年第一期
作者:王传泉
编辑:蒋楚婷
“八三四一部队”的征召标准、装备和待遇与普通部队有何不同?
八三四一部队的征召标准和待遇
“八三四一部队”是中央警卫团对外使用的部队代号,从1964年一直用到毛主席去世之后。1970年12月,我从荣成滕家西仙村参军入伍,到了这个部队。我们部队担负着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警卫任务,所以对应征人员的要求很高,审查标准很严格。除了身体条件、文化条件比别的部队严格之外,政审条件更是严上加严,执行的是和空军招收飞行员一样的政审标准。我们填写的入伍登记表都不一样,其他部队填的是应征青年入伍登记表,我们填的是警卫人员入伍登记表。印象里,八三四一部队里的胶东兵特别多,因为咱这里是老革命根据地,兵员的政治素质好。
入伍后,先在北京花园村的集训大队,进行了3个月的新兵集中训练。这3个月的训练,很紧张也很艰苦,通过各种训练,将我们这些刚入伍的农村青年,很快地转变成合格的军人。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军人姿态、齐步走正步走等队列训练,有步枪和手枪的使用、固定和移动目标射击、夜间射击等步兵轻武器训练,还有刺杀和擒拿格斗训练,这些都是一般的部队战士都要学会的。我们还进行了与其他部队不同的一些训练,如军人礼节和礼仪,要讲究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警卫知识,要提高警惕,内紧外松;更重要的是保密纪律教育,要求每个战士都必须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这些训练,使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受益匪浅。新兵集训结束后,我们就分到了中央警卫团的各个大队,成为光荣的警卫战士。
虽说是中央警卫团,但在生活待遇上和别的部队一样,战士的津贴费都是每个月6块钱,然后每年递增,第二年7元,第三年8元,第四年10元,第五年15元。伙食费也一样,每天4毛5分钱,没有差别。要是说有点不一样,那就是我们有礼仪哨位,考虑到警卫战士代表着国家和军队的形象,给配了皮鞋和呢子军服、呢子军大衣。有时警卫任务需要在大会堂里面活动,穿军装不方便,就给我们发了便衣。我们中队有个分队,需要在大门外调度车辆,他们执行这个任务时,就穿着交通警察的制服。这些呢子军装、便衣、警察制服,全都是工作服,上岗穿下岗脱,平时还是穿绿军装。70年代之前解放军军服都是棉布的,不仅起皱掉色还不耐穿。我入伍时,解放军换发的确良军装,首先是在八三四一部队试穿,一年后才在全军部队陆续配发。我们站岗用的长枪是六三式自动步枪,弹夹可压进去20发子弹,射击时能单发也能连发,这比步兵部队压10发子弹只能单发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先进多了,算是“新式武器”,其他部队都是好几年后才装备。服装和枪支,这可能算是有点特殊待遇吧。
可在政治待遇上那就不同了。那些年,八三四一部队真是响当当的,没有人不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或者北京市搞活动,如大型集会、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参观展览等,八三四一部队参加的名额就比较多,发的票座位也比较好,有点高看一眼的意思。复转人员的工作安排,各个地方的领导也相对比较重视。
中央警卫团VS基辛格保镖
1971年3月新兵集训完后,我被分配到2大队,大队的任务是警卫人民大会堂,驻地在今天中国大剧院那个位置。我在12中队,我们中队担负的任务是人民大会堂北大门的警卫。一直到1976年初退伍,我在人民大会堂站了5年岗,当了5年人民大会堂的警卫哨兵。
我们的警卫任务很繁重,每天24小时都要轮流执勤。正常情况下排班站岗,白天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遇到有大型宴会等任务忙的时候,晚上还要加岗两小时,常常要一天完成6个小时的警卫任务。执勤站岗时,或是配手枪,腰带右边上挂着枪套,套里装着手枪,左边挂着两个弹匣;或是右手持自动步枪,枪身垂立在右脚边,胸前佩着4个弹夹袋,或者腰带上左右各挂1个弹匣。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军姿严肃端庄地挺立,一站就是两小时。
大会堂里举行会议和各种活动时,我们要担负验票放行的任务。进来参加会议或者活动的人员,都要拿着有关部门印发的门票,我们凭票放人,没有票是绝对不能进去的。上级都提前把票样发给我们,我们都要看准记熟门票的样式,包括什么时间、在哪个厅、是不是从北门进,等等,都要记准了看清了,放行时认票不认人。完成执勤任务后,无意中留下了一些票样,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些重大活动,比如外国元首或者政府首脑访华时,中央首长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宴请,或者举行招待会等,被邀请参加的人员拿的就不是门票了,而是很正式的请柬。请柬的封面富丽堂皇地印着国徽,内页有邀请部门或者邀请人的落款。我手里留有一张1974年10月19日19时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丹麦王国首相保罗·哈特林阁下和夫人的请柬样本,内页落款处印的邀请人是敬爱的总理的名字——周恩来。
1971年11月1日晚上,为了欢迎参加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各国朋友,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招待会,请柬内页的邀请单位是6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乒乓球协会、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乒乓球协会、日本乒乓球协会、毛里求斯乒乓球协会、尼泊尔乒乓球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乒乓球协会。这个时候,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小球推动了地球”的“乒乓外交”刚过去半年,中美两国即将打开封闭了半个多世纪的大门。今天看着请柬上这些大小不一、东南西北的国家的名称,想想那时候的世界局势,不能不让你佩服毛主席、周总理那些老一辈领导人外交战略的高明。
说起中美建交,我还记得基辛格访华时带的那些保镖的散漫神态。基辛格来了,周总理亲自接见,在江苏厅举行会谈磋商,商量尼克松访华的日程安排、发表联合公报等具体问题。他来是秘密的,没有公开,招待他的宴会不是摆在宴会厅,而是在小接待厅。小接待厅离北大门很近,我执勤的时候就亲眼看到了他带来的那些保镖。说实话,在个人做派上,他们和咱们的警卫人员相比,差大了。这些家伙个头不小,戴着墨镜,在接待厅门口歪歪斜斜地站着。每当服务员端着水果、糖果经过时,他们就打着响指,吹着口哨,非得抓一把,拿几块,吊儿郎当地不当回事,没点正经气。也就是这一次,我才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还分什么秘密访问和国事访问。
后来公开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带着自己庞大的代表团。那时中国老百姓家里哪有什么电视?而他们带的电视转播车就停在人民大会堂北门的停车场上,一个摄像记者,一个主持人,现场报道,美国的老百姓坐在家里,就能见证他们总统的访华活动。后来日本首相访华,也是这样转播。这给我留下了特别新奇的感觉。
外事活动多了,我们的警卫任务也跟着忙,要是时间晚了,我们在正常执勤之外要临时加岗。要是大型宴会,就会给我们加夜餐,夜餐的菜肴、点心、水果和宴会上的一样。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国宴的用酒是茅台酒,用烟是中华牌。更感觉新鲜的是,大冬天里还有葡萄和哈密瓜,葡萄是无籽的,哈密瓜特别甜。这些,都是那个年代农村孩子从没见过的。
中央首长的博大胸怀
北大门是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或各种活动最多的地方,忙的时候中央首长几乎是天天进出,我们站岗的战士见到首长的机会很多。见的多了,心里就有个比较,就能看出经过生死考验的那些老一辈首长的轩昂气度,他们的博大胸怀一下子就把那些政治投机家比下去了,在很多小事上就能看出差距。到大会堂来开会,车子要是同时到达,朱德老总、叶剑英老帅、李先念副总理他们,都是互相搀扶,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先走。进门时,警卫战士给他们敬礼,不管是腰佩手枪的举手礼,还是手持长枪的持枪礼,他们都会挥挥手,点点头,给战士回礼致意。记得有一次我站岗,穿的是刚换发的的确良军装,给朱老总敬礼时,不知怎么衣角抻了上去。朱老总从我身边经过时看到了,转身走到我面前,亲自动手把我的衣角捋下来,还微微笑着,伸出手和我握手。那种慈祥和蔼的神态,真是平易近人爱兵如子,现在想起来还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历历在目。还有一次,李先念副总理来开会,跟在身后的是他的警卫员叫高日亭,是咱的文登老乡。高日亭进门时把转门推得快了一点,一下子碰到了前面李先念副总理的脚后跟,把李副总理碰得一个趔趄,可他直起身,继续走进去,就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摘编自《春秋》2016年第一期
作者:王传泉
编辑:蒋楚婷
此人打造了我国历史上最恐怖的“特种部队”,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说起古代那些战斗力极为强悍的特种部队,大家会想到曹操的“虎豹骑”,岳飞的“背嵬军”,成吉思汗的“怯薛军“,朱棣的“神机营”以及本次的主角团隋唐“燕云十八骑”等。
公认第一强的特种部队,必然是朱棣那使用火器的“神机营”。但是罗艺的“燕云十八骑“这样一支只由十八人组成的冷兵器特种部队,却在争议中被认为战斗力丝毫不弱于朱棣“神机营”,他们各个以一敌百,十八人打的数万突厥不敢来犯。
(燕云十八骑书法作品)
一、燕云十八骑,绝望中的破局利器最受到燕云十八骑“迫害”的,那便是边疆的突厥人了。
相传突厥人曾经大举入侵罗艺所统领的北部边疆。罗艺本人率领着燕云十八骑,侧翼发动奇袭,大败突厥。突厥部队被打败后争相逃命,退兵途中却遇到燕云十八骑紧追不舍,再次打败突厥。
罗艺直到深入突厥部族也没有停止,将突厥部族男女老少全部杀死,从此突厥人便视他们为恶魔。罗艺也是从此在突厥名声大噪。
《旧唐书》载“时突厥放横,藉艺威名欲惮虏。”可以见得燕云十八骑此次的大胜,给突厥人造成了不少的震撼,以至于到唐高宗时期,罗艺暮年,他们还是惧怕。
(罗艺)
回想那时的场景,普通军队面对突厥部族毫无抵抗之力,但是仅靠十八人居然就逆转乾坤。
而且燕云十八骑平日里总是隐藏在普通军队。
突厥本是大获全胜之姿,普通军队正面节节败退,军队又不见首领罗艺所在,更是绝望至极,天空黑压压的一片,宛若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场景。
牺牲者的血液撒满大地,随着普通小卒一声声的“将军何在”,希望彻底消失在乌云之中,人民的眼里失去了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
可是,真的都结束了吗?连罗艺也抛弃所有人逃走了吗?仍有骨气的将士们互相搀扶着,战马发出嘶吼,他们准备发起最后一次冲锋了,为了守护身后的灯火也要殊死一搏。
可是声势浩大的突厥部队在节节获胜后声势浩大。他们狂笑着,他们肆意嘲弄着这群送死的笨蛋。
随着这最后冲锋的失利,残军败将们听见前方的惨叫声痛苦的低下了头,绝望,绝望像蜱虫爬满身子,浑身颤抖着,触了电搬浑身颤抖。
(燕云十八骑)
不,没有结束!他们听见了不一样的惨叫声,是突厥部队的哀嚎,大家统一向着侧方看去,那漆黑迅速的是什么,是迷雾?是惊雷?林暗草惊风,不知道,但是只知道为首的是他们一直苦苦等待的罗艺。
只见那罗艺和他身后的十八人,像十九支刚出弦的箭矢一般,从侧翼冲散了突厥的部队,那十八人骑着战马,在突厥部队中不断穿梭,刀光剑影丝毫没有一刻停顿,突厥部队应声倒地,瞬间便是尸首分离,犹如霍去病请上身,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燕云十八骑和罗艺的出现也带给,后面本是残军败将的士兵们无限的动力,他们也嘶吼着,咆哮着冲向战场,逆转局势就在这一瞬间。
(燕云十八骑)
突厥部队落荒而逃,一般的将士们只剩可惜不能将他们全灭,担忧他们卷土重来。
罗艺自己倒是毫不担心。燕云十八骑仍就穷追不舍,他们展现出不同于汉人的骑技。突厥部队见势不对,继续逃跑,眼见已经快逃回家里长舒一口气,终于是保住了性命。
他们面面相觑,大口喘着粗气,体验着劫后余生的快感,任由口中的血气冲向鼻腔,他们在自己短暂的人生里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这么切身实际的感受到死亡的威胁。
有的开始讨着那时出现的到底是什么,这等战力,怕是神仙妖怪也不至于。各个以一敌万没有一丝压力。突然一个年轻的孩子说道“我们真的逃出来了嘛?”
(抽刀压迫感)
众人缓缓的把头扭向后面。十八匹战马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为首那人抽出马刀......。
那人咽了下口水,口中却只剩下血腥味。他倒在了血泊之中,只听到同伴们的惨叫,甚至是老人小孩妇女的哀嚎,他最后看向这个世界,却是一群纯黑的背影,他们僵硬的扭过头,眼里满是杀意的红光。
从此突厥人无论多放肆,都惧怕罗艺与他的部队了。
(废墟)
二、燕云十八骑,黑色的恐怖分子形象关于燕云十八骑的起源,谁也不知道,只知道是隋末唐初将领罗艺的直属部队。
关于《隋唐演义》电视剧中,旁白描述他们的形象“身着寒衣,腰佩圆月弯刀,脸带黑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披黑色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上配有匕首,十八人装备大弓,负箭十八支,神出鬼没,只听从罗艺一人指挥”。这黑罩黑巾之露的形象不免会让人想到我们东海对面国家的土特产忍者了。
但是不同的是,忍者可不像他们这样,不仅善于骑射,还可以靠着正面的刚猛取胜,就算是暗杀护卫也是毫无压力。哪怕是漫画里那群随意分身的忍者也无法撼动这其中任意一骑。
(罗艺)
可这身装扮又有马靴和弯刀匕首更是不免让人怀疑这些人怕不是胡人,若真是如此,那这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特种部队了,更有可能是史上第一支“雇佣军”了。
当然了,这就给那些相传的人们心中埋下如同黑色死神般的形象了。
而原著中曾这样描写他们的战斗力“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
可以见得这只特种部队无论是“速度”、“力量”、“远攻”、“骑战”、“战绩”、以少敌多的“性价比”配置都是拉满的,妥妥的也是六边形战士了。
想来在那时人的心中就是十八位跟谁都是降维打击的战神形象了。
而其中最为受到燕云十八骑“迫害”的那必然是边疆的突厥人了。
(燕云十八骑兵作品形象)
三、燕云十八骑,受到的误解和争议现代最大的几个争议,其一是燕云十八骑的真实性,其二是燕云十八骑的结局。
对于燕云十八骑的真实性,史学家们经过考究,站在不存在这一派的人很多。从两点考究。
首先一点是,除了演义小说,并没有实际说。
但是史书证实了他们的存在。其他的特种部队,像是神机营、背嵬军都是有记录的。
而且十八这个数字总是出现在历史长河里,实在是太规律了。毕竟我们有十八罗汉,十八铜人,十八层地狱。
(燕云十八骑)
但是之后的罗艺归唐后改名李艺,本也是战功赫赫,可是他却站在了太子李建成派,和太宗李世民对立。
后来玄武门事变发生后,李艺见识到了李世民提着自己亲哥哥的头颅找自己的父亲,感受到了威胁,担心自己的项上人头不保。于是贞观元年,罗艺选择造反。
如果燕云十八骑真的是存在,纵使无法打败大唐百万雄狮,也不至于最终兵败死于自己的部下手中。
然后另外一群人承认了燕云十八骑的存在。但他们认为,燕云十八骑或许不是十八骑,而是十八旗。
(唐太宗)
正如前文所讲,这只特种部队有着很像胡人的装扮,很有可能是由汉人和胡人组建的“雇佣军团”。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十八支军队,故而战力高强,不可不位列当世第一。
关于原型,最为流传的说法之一,是两晋时期,后赵政权的建立者石勒,曾经确实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很强且只有18个人的骑兵小队,而且石勒本人在多少也是和罗艺同样的性格。当然了,石勒和他的石勒十八骑的结局都很不错,不少都当上了大官。
四、燕云十八骑的最终命运,匆匆离开隋唐舞台关于燕云十八骑的最终结局也是多种版本,但无一例外都不是非常体面
一种不体面的结局,那就是燕云十八骑在罗艺死后由其子罗成解散,这点非常不可信,因为历史上罗艺的儿子罗士信死的是比罗艺早的。
而且不论真假,此等能力众人就也是如此匆匆解散,惨遭开除,这样位不配其才能的结局,是及其的不体面,让人也是一时难以接受。
(十八骑闹长安)
第二种不体面的结局是,罗艺造反时,燕云十八骑保护着他撤退,最终在于苏定方的决战中全军覆没。这样的结局,与先前那以十八敌两万的黑色死神姿态及其的不相符,更是难以让人接受。
第三种不体面的结局,也是一种非常悲剧矛盾的结局,大唐建立后,燕云十八骑就已经离开舞台了。他们厌倦了这样打打杀杀的日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以为终于时可以安定下来的欢乐结局,可是罗艺造反失败逃走了,他们不得不离开舞台。
曾经的十八人浴血奋战如此多年,最终时成为历史书籍上面的匆匆一笔,所以这何尝不是最悲剧最不体面的结局呢?
参考资料佚名.燕云十八骑及其故事大多属于"演义"[J].民间传奇故事, 2015.
余竞跃.罗艺:站错队,很要命[J].传奇故事, 2015, 000(003):P.70-71.
赵涛.中国最神秘的军事部队,只有十八个人[J].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7(2):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