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麒麟、辟邪这三种神兽可不敢乱用,跟主人家的身份关系很大
以前的大户人家,都会在自家门口放瑞兽,最多见的就是狮子,除了有带来祥瑞之意、镇宅外,还能彰显主人家的身份不一般。
那么,为何六朝的那些王侯墓前也会放些神兽呢?这又有什么说法呢?
这些神兽有个名字,辟邪。关于它的描述最早出现在西汉的一本书《急就篇》中,就说:辟邪可以除妖降魔,“射鬾辟邪除群凶。”后来,陆续有书籍和学者对“辟邪”进行解释,说它和射魑都是神兽,“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还说乌戈山离国的“桃拔”若是有两只角,就是辟邪。
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图腾和禁忌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商周时期,饕餮纹饰在青铜礼器上广泛应用,是一类常见的辟邪。传说,饕餮是一类猛兽,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为禁忌,将其图案铸在青铜礼器表面,祭祀时,下面以炭火焚烧、上面以热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惩戒。
那么,辟邪究竟是何样?
千年下来,它的形象可是经常变化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会有角,一会无角,一会有翅膀,一会无翅膀,古人都没弄明白呢,后人也只能从各种文字和文物中去“想象”了。在《汉书·西域传》中它有两角,在浙江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就有一只辟邪,不过,是个独角兽。
虽然,对辟邪的看法各有观点,不过,对于南朝陵墓前的那些石兽,主流观点有三种:天禄、麒麟与辟邪。若是不仔细分辨,这几位的长相真会让人分不清,它们看上去很像多了一双翅膀的狮子。若是再仔细瞧瞧,哦,原来天禄有两只角,而麒麟只有一只角,至于辟邪则是无角的。
而这有角无角,无形中决定了它们的“地位”,这可不能乱用的,前两位的使用者只能是皇帝,而诸侯王只能用辟邪。从这墓前的神兽,就已经可以辨别墓主人的“身份”了,那时它们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使用,各自镇守着陵墓。
那么,陵墓前放这些神兽有什么故事么?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为其修墓冢,墓前就放了石人和石兽,如今看那“马踏匈奴”石像,依旧能感觉出这位骠骑将军当年的骁勇风采。那时还没“辟邪”这种神兽,不过,墓前放石人和石兽已经是一种常态了,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相传,秦始皇身边有位大力士翁仲(阮翁仲),据说,他高大威猛,身高就有一丈三尺,当时的他奉命守临洮,匈奴人都怕他。后来,他去世后,秦始皇就为他铸了一铜像,放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看到此铜像后,还以为是他本人呢,就不敢再靠近了。
再后来,大家就认为他有神勇的力量,于是,就开始以他的形象做成石雕,放于陵墓前。若是去过南京的明孝陵,就会见那神道两边站着一排文臣武将,那就是石翁仲,从尺寸来看,这应是目前现存最高大的石翁仲了。而陵墓前摆放石兽,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东汉,墓主人是当时汝南太守。
若是去南阳博物馆,不妨好好看看那两只神兽的腿,根据李贤(唐代章怀太子)说法:一只腿上刻有“天禄”,另一只则是“辟邪”,此说法见于他给《后汉书·灵帝记》做的注。《水经注》中也曾提过“辟邪”,同样在它的左腿上刻有这二字。不过,被诸王侯普遍用作护陵的神兽,却是出现在南朝。
学者们就这一现象进行过探讨,东汉时就有用此神兽,为何被大规模的应用,却是推迟到西晋王朝南迁之后?
这应该是与战争以及国家实力有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接着又是三国分而治之的时代,西晋王朝又过于短暂,这所有的因素都让那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东晋王朝在江南落户后,迎来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实力的增长,远离了中原战争的这些王侯们,自然又会将自己的身后事放于一个重点的考虑位置。
从这些“镇陵”的石人、石像演变中,也可大致看出人们心中的某种期待,此时的石兽已经不仅仅是“镇守”的功能,更多的是具有“驱除邪魔”,这应该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有关。东汉末期的盗墓是史上最为猖獗的,而魏晋以后普遍流行的文化基本就是抓住眼前时光好好享受人生,所以,“祥瑞”的概念就会占据主要地位,而不会再像前朝那样,将具体的人或物,以石像的形象镇守于墓前。
所以,再去南京时,就会理解为何这个城市会以“辟邪”为标志了,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长时间的战乱后,大家内心更期待一种安详的生活,希望能将一切不好都挡之于门外。而这个像小狮子的辟邪,既让人感受到某种力量,又能给人以某种美好的寓意寄托。
参考资料:
【《急就篇》、《水经注》、《汉书·西域传》、《后汉书·灵帝记》】
天禄、麒麟、辟邪这三种神兽可不敢乱用,跟主人家的身份关系很大
以前的大户人家,都会在自家门口放瑞兽,最多见的就是狮子,除了有带来祥瑞之意、镇宅外,还能彰显主人家的身份不一般。
那么,为何六朝的那些王侯墓前也会放些神兽呢?这又有什么说法呢?
这些神兽有个名字,辟邪。关于它的描述最早出现在西汉的一本书《急就篇》中,就说:辟邪可以除妖降魔,“射鬾辟邪除群凶。”后来,陆续有书籍和学者对“辟邪”进行解释,说它和射魑都是神兽,“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还说乌戈山离国的“桃拔”若是有两只角,就是辟邪。
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图腾和禁忌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商周时期,饕餮纹饰在青铜礼器上广泛应用,是一类常见的辟邪。传说,饕餮是一类猛兽,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为禁忌,将其图案铸在青铜礼器表面,祭祀时,下面以炭火焚烧、上面以热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惩戒。
那么,辟邪究竟是何样?
千年下来,它的形象可是经常变化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会有角,一会无角,一会有翅膀,一会无翅膀,古人都没弄明白呢,后人也只能从各种文字和文物中去“想象”了。在《汉书·西域传》中它有两角,在浙江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就有一只辟邪,不过,是个独角兽。
虽然,对辟邪的看法各有观点,不过,对于南朝陵墓前的那些石兽,主流观点有三种:天禄、麒麟与辟邪。若是不仔细分辨,这几位的长相真会让人分不清,它们看上去很像多了一双翅膀的狮子。若是再仔细瞧瞧,哦,原来天禄有两只角,而麒麟只有一只角,至于辟邪则是无角的。
而这有角无角,无形中决定了它们的“地位”,这可不能乱用的,前两位的使用者只能是皇帝,而诸侯王只能用辟邪。从这墓前的神兽,就已经可以辨别墓主人的“身份”了,那时它们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使用,各自镇守着陵墓。
那么,陵墓前放这些神兽有什么故事么?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为其修墓冢,墓前就放了石人和石兽,如今看那“马踏匈奴”石像,依旧能感觉出这位骠骑将军当年的骁勇风采。那时还没“辟邪”这种神兽,不过,墓前放石人和石兽已经是一种常态了,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相传,秦始皇身边有位大力士翁仲(阮翁仲),据说,他高大威猛,身高就有一丈三尺,当时的他奉命守临洮,匈奴人都怕他。后来,他去世后,秦始皇就为他铸了一铜像,放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看到此铜像后,还以为是他本人呢,就不敢再靠近了。
再后来,大家就认为他有神勇的力量,于是,就开始以他的形象做成石雕,放于陵墓前。若是去过南京的明孝陵,就会见那神道两边站着一排文臣武将,那就是石翁仲,从尺寸来看,这应是目前现存最高大的石翁仲了。而陵墓前摆放石兽,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东汉,墓主人是当时汝南太守。
若是去南阳博物馆,不妨好好看看那两只神兽的腿,根据李贤(唐代章怀太子)说法:一只腿上刻有“天禄”,另一只则是“辟邪”,此说法见于他给《后汉书·灵帝记》做的注。《水经注》中也曾提过“辟邪”,同样在它的左腿上刻有这二字。不过,被诸王侯普遍用作护陵的神兽,却是出现在南朝。
学者们就这一现象进行过探讨,东汉时就有用此神兽,为何被大规模的应用,却是推迟到西晋王朝南迁之后?
这应该是与战争以及国家实力有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接着又是三国分而治之的时代,西晋王朝又过于短暂,这所有的因素都让那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东晋王朝在江南落户后,迎来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实力的增长,远离了中原战争的这些王侯们,自然又会将自己的身后事放于一个重点的考虑位置。
从这些“镇陵”的石人、石像演变中,也可大致看出人们心中的某种期待,此时的石兽已经不仅仅是“镇守”的功能,更多的是具有“驱除邪魔”,这应该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有关。东汉末期的盗墓是史上最为猖獗的,而魏晋以后普遍流行的文化基本就是抓住眼前时光好好享受人生,所以,“祥瑞”的概念就会占据主要地位,而不会再像前朝那样,将具体的人或物,以石像的形象镇守于墓前。
所以,再去南京时,就会理解为何这个城市会以“辟邪”为标志了,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长时间的战乱后,大家内心更期待一种安详的生活,希望能将一切不好都挡之于门外。而这个像小狮子的辟邪,既让人感受到某种力量,又能给人以某种美好的寓意寄托。
参考资料:
【《急就篇》、《水经注》、《汉书·西域传》、《后汉书·灵帝记》】
南京特产:上古神兽“辟邪”石刻
在众多的南京特产中,最能体现南京六朝古都形象的,是一尊神奇威武的石刻——辟邪石。辟邪是古代镇墓的神兽,似麒麟而无角,两侧有翼,肌丰骨劲。南朝辟邪石刻最为有名,南京的辟邪很多就是南朝的遗存,作为南京的形象就是矫悍威猛镇灾祛恶的辟邪。
南京市民对辟邪也是青睐有加,尤其是玉雕无尾辟邪,被人们视作守财的象征。在许多南京人的家中或者车里,都会摆上一只辟邪镇灾祛恶。
麒麟、天禄、辟邪,是上古三大神兽。
麒麟大家虽然没见过,但是它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而天禄和辟邪估计大家是模糊的。
貔貅是龙头、马身、麟脚,形状像狮子,会飞,有独角和两角和无角之分:
独角的是麒麟;
两角的,就叫天禄,又称“天鹿”,意思是"天赐福禄";
无角的,就是辟邪,顾名思义有"辟邪"的作用。
这些神兽(石兽)不仅能镇邪除恶守护墓主,还能标识陵园的等级,帝王陵前用麒麟和天禄,王侯墓前则用辟邪。可别再把它们哥仨认错了!
南京博物院六朝展厅入口处的石辟邪,被发现于南京城北燕子矶,体型较小,虽然它面部有所残损,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南朝石刻精湛的雕工。
南朝辟邪石刻
六朝时期是南京历史上最为精华的一段时间,六朝宫城现在还有很少的遗迹可以寻找。但是在南京的周边,还有大量的南朝陵墓石刻原址地保存下来,某种意义上也是六朝的辉煌见证。
南京南站门口的辟邪
辟邪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记》和《后汉书.灵帝纪》从它的形象与命名来看,当为辟除邪恶而设。把这些象征性的石兽放在墓前,一方面作“守护”墓主之用,另一方面无疑是显示墓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为万民共戴的至尊。
俗话说:“丹阳的麒麟,南京的辟邪”。这指的是丹阳的萧氏家族成了齐、梁两代的帝王,皇帝死后,不忘叶落归根,纷纷在故乡丹阳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礼制,镇墓神兽为天禄、麒麟。而南京多为齐、梁两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镇墓神兽为辟邪。所以,天禄、麒麟便成了丹阳的象征,辟邪就成南京的象征。
南京萧宏墓石刻辟邪身长3.2米,高2.84米,腰围3.35米,重达15吨以上。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
萧景墓石辟邪
景墓前现存石刻2种3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间距约21米。西辟邪于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无法修复,于是又埋入原来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