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山西为什么简称“晋”?“晋”字的本义是什么?
山西称为“晋”,源于西周初的大分封。当时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主政。周公东征过程中,灭掉了旧唐国,后封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旧唐国故地(今山西境)建立侯国,故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
旧唐故地又称为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关系重大。周成王年幼继位,他的弟弟叔虞就更年幼了,按理说还不到受封为诸侯的时候,怎么会一下子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分封给一个小孩子呢?
传说叔虞的母亲邑姜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地给他。”等到邑姜果真生下儿子后一看,手掌心的掌纹确如一个“虞”字,所以就取名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又改国号为“晋”。无论传说是真是假,也无论是上天卦虞,还是桐叶封弟,都反映了叔虞受封是符合统治阶层意志的,尤其是符合其母邑姜意志的。
叔虞封晋的历史在《周易·晋卦》中有反映,甚至可以说是记载。《晋卦》六二爻辞曰:“晋如愁也,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其《象传》释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叔虞因与成王为同母弟兄的关系而封建晋国,故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辞。成王与叔虞的关系,以母为介也。叔虞受封于晋,是子以母贵的表现。
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晋祠(也称唐叔虞祠),至今仍保留有一座专门祭祀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中轴线终端,坐西向东,是为奉祀叔虞母邑姜的,由此可见邑姜身份、地位的崇高。依据西周宗法制度,历代周天子应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诸子称为“别子”,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府机构,分成若干新的别宗。受封的别子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但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是保持不变的。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地和天子的列祖列宗。天子的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称为“太庙”。受封的别子,成为别宗的始祖,以后历代继承者,只能祭祀别宗始祖以下的列祖列宗。叔虞是晋国的始祖,历代晋国国君只能祭祀叔虞以下的祖宗,无权祭祀武王及以上祖宗,晋祠中以圣母庙为主殿,是出于对叔虞母的尊崇,而且并不违西周的宗法制度。如果把武王供奉在晋祠主殿内,那就是严重的僭越行为。
《晋卦》六二居内卦中位。内卦中位象征“家位”,是王的内眷的处所。西周大分封时,成王尚且年幼,其内眷就是母亲邑姜和弟弟叔虞,故六二之晋,就是叔虞封晋。晋为河东之地,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关系重大,叔虞以年幼之身封于晋,恐难担大任,故不能不令人忧虑,故曰“晋如愁如”。分封制任人唯亲,而叔虞和成王是亲兄弟,关系最为亲密,同时分封制又是世袭制,只有先得到分封,才能世袭下去,所以叔虞虽然年幼,只要先获得分封,然后持守下去就会获吉,故曰“贞吉”。
从卦象上看,《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观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阴已胜阳,天时在季秋之月,秋心之谓“愁”。《晋卦》六二与六五无应,六五在坎体,“坎为加忧,为心病”,故曰“愁”。这说明,成王年幼继位,本就不堪天下之任,分封更加年幼的叔虞建立晋国也是难担一国之任,这实在令人忧虑,故曰“晋如愁如”。所幸《晋卦》六二中正当位,持守下去就不会有什么过失,故曰“贞吉”。
《晋卦》六二在坤体,“坤为母”,象征六二之封,与母有关。叔虞之母为邑姜,邑姜也是周成王之母,故曰“王母”。叔虞之所以能分封于唐地建立晋国,成为晋国始祖,正是因为他与成王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故爻辞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意思就是叔虞受封之福,其介为其母也。故《象传》亦因此释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以中正也。”这里的“中正”,一方面是指《晋卦》六二中正当位,另一方面是指叔虞受封,其母正好成为其中的关系中介。
旧唐故地改名为“晋”,我看与《晋卦》不无关系,因为晋国的分封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分封之一,晋国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以专讲分封的卦名作为侯国的国名,可见这个侯国对于分封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上面说了山西为什么简称“晋”以及晋的形成历史,下面再说说“晋”的本义。
《说文》:“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至。”进者,《说文》曰“登也”,《玉篇》曰“升也”,《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礼·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注》:“进士,可进而受爵禄也。”)
笔者并不认同《说文》的解释,因为《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而《观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阴已胜阳,其时当为一天当中的黄昏之时,“日出万物进”实属大错特错。《晋卦》无论是象辞还是彖传,皆言“明出地上”,而没有说“日出地上”。如果卦时是日出之时,完全可以直接说“日出地上”,而不必说“明出地上”。“明出地上”在这里是指黄昏之时,地上出现了篝火,有了人烟,说明土地分封给了诸侯,诸侯开始红红火火经营这片土地。“晋”字并不从“日”,“晋”字的下半部分表示圈划起来的一片土地,而不是“日”字。“晋”字从“至”是对的,但《说文》又把“至”字解释错了。《说文》:“至,飞鸟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从一,一犹地也”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一”上面的部分决不是一只飞鸟,而是一支箭矢。至者,矢发而势尽,坠于地也,指一射而达到的最大距离。这从《晋卦》中也可反映出来。《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观卦》下面四个阴爻组成大坤体,“坤为地”也。卦变时,《观卦》九五下行而成为《晋卦》九四,而《晋卦》九四为坎体主爻,“坎为弓轮”,而九四为弓中之刚(矢)。卦变的过程恰如一射而矢坠于土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射程确定距离和四至,故矢坠于地,象征分封土地,这就是“晋”。
“晋”的甲骨文字形为“”。根据甲骨文字形,笔者认为,“晋”的本义是受封而仕进的意思,反映了古代的分封制。甲骨文字形象两支箭插于封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矢的射程确定距离。“一射之地”就是指土地大小在一个射程之内。故“矢”插于土地象征诸侯国的土地四至得到确认,“晋”也就有了分封土地的象征意义。西周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以屏藩王室,在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就明确了各诸侯国的身份和地位,封地和爵位可以继承,但不能买卖和转让。得到封地和爵位曰“晋”。
山西为什么简称“晋”?“晋”字的本义是什么?
山西称为“晋”,源于西周初的大分封。当时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主政。周公东征过程中,灭掉了旧唐国,后封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旧唐国故地(今山西境)建立侯国,故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
旧唐故地又称为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关系重大。周成王年幼继位,他的弟弟叔虞就更年幼了,按理说还不到受封为诸侯的时候,怎么会一下子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分封给一个小孩子呢?
传说叔虞的母亲邑姜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地给他。”等到邑姜果真生下儿子后一看,手掌心的掌纹确如一个“虞”字,所以就取名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又改国号为“晋”。无论传说是真是假,也无论是上天卦虞,还是桐叶封弟,都反映了叔虞受封是符合统治阶层意志的,尤其是符合其母邑姜意志的。
叔虞封晋的历史在《周易·晋卦》中有反映,甚至可以说是记载。《晋卦》六二爻辞曰:“晋如愁也,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其《象传》释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叔虞因与成王为同母弟兄的关系而封建晋国,故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辞。成王与叔虞的关系,以母为介也。叔虞受封于晋,是子以母贵的表现。
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晋祠(也称唐叔虞祠),至今仍保留有一座专门祭祀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中轴线终端,坐西向东,是为奉祀叔虞母邑姜的,由此可见邑姜身份、地位的崇高。依据西周宗法制度,历代周天子应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诸子称为“别子”,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府机构,分成若干新的别宗。受封的别子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但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是保持不变的。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地和天子的列祖列宗。天子的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称为“太庙”。受封的别子,成为别宗的始祖,以后历代继承者,只能祭祀别宗始祖以下的列祖列宗。叔虞是晋国的始祖,历代晋国国君只能祭祀叔虞以下的祖宗,无权祭祀武王及以上祖宗,晋祠中以圣母庙为主殿,是出于对叔虞母的尊崇,而且并不违西周的宗法制度。如果把武王供奉在晋祠主殿内,那就是严重的僭越行为。
《晋卦》六二居内卦中位。内卦中位象征“家位”,是王的内眷的处所。西周大分封时,成王尚且年幼,其内眷就是母亲邑姜和弟弟叔虞,故六二之晋,就是叔虞封晋。晋为河东之地,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关系重大,叔虞以年幼之身封于晋,恐难担大任,故不能不令人忧虑,故曰“晋如愁如”。分封制任人唯亲,而叔虞和成王是亲兄弟,关系最为亲密,同时分封制又是世袭制,只有先得到分封,才能世袭下去,所以叔虞虽然年幼,只要先获得分封,然后持守下去就会获吉,故曰“贞吉”。
从卦象上看,《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观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阴已胜阳,天时在季秋之月,秋心之谓“愁”。《晋卦》六二与六五无应,六五在坎体,“坎为加忧,为心病”,故曰“愁”。这说明,成王年幼继位,本就不堪天下之任,分封更加年幼的叔虞建立晋国也是难担一国之任,这实在令人忧虑,故曰“晋如愁如”。所幸《晋卦》六二中正当位,持守下去就不会有什么过失,故曰“贞吉”。
《晋卦》六二在坤体,“坤为母”,象征六二之封,与母有关。叔虞之母为邑姜,邑姜也是周成王之母,故曰“王母”。叔虞之所以能分封于唐地建立晋国,成为晋国始祖,正是因为他与成王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故爻辞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意思就是叔虞受封之福,其介为其母也。故《象传》亦因此释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以中正也。”这里的“中正”,一方面是指《晋卦》六二中正当位,另一方面是指叔虞受封,其母正好成为其中的关系中介。
旧唐故地改名为“晋”,我看与《晋卦》不无关系,因为晋国的分封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分封之一,晋国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以专讲分封的卦名作为侯国的国名,可见这个侯国对于分封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上面说了山西为什么简称“晋”以及晋的形成历史,下面再说说“晋”的本义。
《说文》:“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至。”进者,《说文》曰“登也”,《玉篇》曰“升也”,《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礼·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注》:“进士,可进而受爵禄也。”)
笔者并不认同《说文》的解释,因为《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而《观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阴已胜阳,其时当为一天当中的黄昏之时,“日出万物进”实属大错特错。《晋卦》无论是象辞还是彖传,皆言“明出地上”,而没有说“日出地上”。如果卦时是日出之时,完全可以直接说“日出地上”,而不必说“明出地上”。“明出地上”在这里是指黄昏之时,地上出现了篝火,有了人烟,说明土地分封给了诸侯,诸侯开始红红火火经营这片土地。“晋”字并不从“日”,“晋”字的下半部分表示圈划起来的一片土地,而不是“日”字。“晋”字从“至”是对的,但《说文》又把“至”字解释错了。《说文》:“至,飞鸟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从一,一犹地也”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一”上面的部分决不是一只飞鸟,而是一支箭矢。至者,矢发而势尽,坠于地也,指一射而达到的最大距离。这从《晋卦》中也可反映出来。《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观卦》下面四个阴爻组成大坤体,“坤为地”也。卦变时,《观卦》九五下行而成为《晋卦》九四,而《晋卦》九四为坎体主爻,“坎为弓轮”,而九四为弓中之刚(矢)。卦变的过程恰如一射而矢坠于土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射程确定距离和四至,故矢坠于地,象征分封土地,这就是“晋”。
“晋”的甲骨文字形为“”。根据甲骨文字形,笔者认为,“晋”的本义是受封而仕进的意思,反映了古代的分封制。甲骨文字形象两支箭插于封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矢的射程确定距离。“一射之地”就是指土地大小在一个射程之内。故“矢”插于土地象征诸侯国的土地四至得到确认,“晋”也就有了分封土地的象征意义。西周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以屏藩王室,在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就明确了各诸侯国的身份和地位,封地和爵位可以继承,但不能买卖和转让。得到封地和爵位曰“晋”。
【每日一字】 爰(2039)2020.03.26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楷书《九成宫醴泉铭》。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皇帝二十岁时,就从事策划和组织统一天下的活动,
第一百七十二个字:爰
爰 yuán:上下结构,上收下展。
上部“爫”旁紧凑抗肩,不要写宽。首笔平撇落笔向右,回锋向左撇出,勿长;
两点一撇左低右高,角度稍立,比横画稍宽。
下部“叐”上收下展,主笔突出。上面“工”字形扁,上靠偏左,横画大抗肩,竖笔厚重,稍左斜。下面撇笔从横画里起笔,接上面竖笔,然后向左下方行笔,注意角度,稍直;横折撇起笔离左撇不远,横画一带而过,然后往上稍提笔锋顿笔写撇,撇身稍弯,走向与左撇不同;最后捺笔在长撇的左边起笔,一波三折,舒展流畅,使整字平衡稳定。
汉 · 钟繇 · 荐季直表
晋 · 王羲之 · 东方朔画像赞
晋 · 王羲之 · 孝女曹娥碑
唐 · 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
唐 · 颜真卿 · 东方画赞碑
唐 · 柳公权 · 神策军碑
唐 · 褚遂良 · 雁塔聖教序
元 · 赵孟頫 ·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清 · 姚孟起 · 临九成宫
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
元 · 赵孟頫 · 闲居赋
明 · 董其昌 · 自题临古
晋 · 王羲之 · 乡里帖
进入砚田书院书友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三国分晋”与“三国归晋”,相隔600年的诡异巧合
自春秋末期的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开始,晋国国君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
公室宗族权力逐渐萎缩,国家军政大权掌握在韩、赵、魏、智、范、中行氏等“六卿”的手中。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赵氏灭掉范氏、中行氏之后,联合韩氏、魏氏灭掉智氏。自此,晋国公室宗族名存实亡。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废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为平民,迁至端氏(今属山西沁水),瓜分了晋国公室的所有领土,史称“三家分晋”或“三国分晋”。
一百一十六年之后,也就是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赵、魏三国先后被秦国灭掉。
时间又过了六百年,到了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30年),以“晋”为国号的司马氏帝国先后灭掉了魏、蜀、吴三国,史称“三家归晋”或“三国归晋”。
这里还出现一个国号为“魏”的政权,不知道魏元帝曹奂为何要封司马昭为“晋”王,正是这个与“魏”有世仇的“晋”取代了曹魏政权。
诡异的是,晋朝后期,鲜卑人建立的“秦”国(西秦、前秦、后秦),鬼使神差一般灭掉了“晋”国。
六百年前,“晋”被“魏”联合其他国家灭掉,而败于“秦”,六百年后,“魏”被“晋”取而代之,而“晋”再度败于“秦”。
倘若曹操在天有灵,他对“魏”王的封号一定会后悔不迭,而魏元帝如果泉下有知,打死也不会封司马昭为“晋”王。
venerate「崇敬;敬重;敬仰」
Word of the Day : December 17, 2021
venerate
崇敬;敬重;敬仰
verb VEN-uh-rayt
What It Means
Venerate means "to feel or show deep respect and honor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
尊敬的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感到、表现出深深的尊重和荣誉”。
Examples
"But for those of us who venerate the written word, … a lost book is not an insignificant item gone astray…. Its value comes from the story and who we were and what we learned when we first encountered it." — Ana Veciana-Suarez, The Miami Herald, 8 Sept. 2021
“但对于我们这些崇敬文字的人来说,……a lost book不是丢失无足轻重的物品……它的价值来自于故事、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在第一次遇到它时学到了什么。”
Volunteers of the Peace Corps are venerated for their selfless dedication and contributions.
和平队的志愿者因其无私的奉献和贡献而受到尊敬。
Did You Know?
Venerate comes from the Latin root venerārī, which has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to solicit the good will of," "to worship," "to pay homage to," and "to hold in awe." That root is related to Venus, which, as a proper noun, is the name of the Roman goddess of love and beauty.
Venerate 来自拉丁词根venerārī,它含多种意义有“to solicit the good will of「征求他人的善意」”、“to worship「崇拜」”、“to pay homage to「顶礼膜拜」”和“to hold in awe「敬畏」”。 这个词根与Venus有关,专有名词,它是罗马爱与美丽的女神。
Quiz
What 6-letter synonym of venerate also has three e's?
revere
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格格都是什么有多大区别?萨沙问答第20集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格格都是什么有多大区别?萨沙问答第20集
很多人喜欢看辫子剧,但对里面很多称呼不了解。
今天就听萨沙来说一说。
这些其实都是满语,汉语中是没有这些称呼的。
我们一个个来说,
满语的福晋,是清朝贵族妇女的称呼,类似于太太。
一说,蒙古语将汉语“夫人”音译为“fujin”。
蒙古人把大汗、贵族妻房称为“fujin”。
谁都知道,满语是从蒙古语改编而来,所以也把贵族妻子叫做“fujin”。
满族人没入关之前,很长时间都是奴隶制社会,非常原始。
他们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非常短,一切礼节还都很粗陋。
即便部落头人的妻子,也就是福晋,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干活。
她们同中原汉人的贵妇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差距非常大。
但满清入主关内以后,贵族们迅速汉化,封建制度也逐步完善,贵妇人也开始学习汉人的太太们。
之前,满清是部落为单位,部落最重要的就是人口多。
满清贵族为了生育,男人往往会娶很多妻子。努尔哈赤有记录的妻子,就有16人。
其他部落头人,有几十个妻子也很正常。
最初这些妻子并没有严格的正妻和妾的差异,都叫做福晋。
她们生育的所有孩子都是嫡子,都具有继承权,最终往往是能力最强的儿子继承家业。
满清入关以后,很快就确定了正妻制度。
顺治十七年(1660年)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的正妻叫做福晋,侧室则叫做侧福晋。
福晋是正妻,地位最高,她的孩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自然,侧福晋的孩子也有继承权,但除非福晋的儿子实在不成器,或者因为什么原因过继个别人,不然就轮不到他们。
为什么这么搞?
主要是避免家族内部斗争。
以前满族很野蛮,在东北靠打猎和打仗抢掠为生。
他们压根没有什么固定资产,父亲死后将浮财,比如金银、牲口、粮食,平均分给几个儿子即可。
那么,嫡庶思想根本就没有必要。
入关以后,满族贵族得到大量土地、奴仆,有的还有世袭的爵位,就存在有一个继承权问题。
如果不学习汉人设立嫡庶制度,父亲一死,所有儿子肯定互相挣破头。甚至哥哥杀弟弟、弟弟杀哥哥,也是寻常事。
现在家业主要由福晋的儿子继承,也就避免了贵族家庭的激烈内讧。
除了这些福晋以外,满清贵族男人也开始有了侍妾。
侍妾和福晋是不同的。
福晋主要是门当户对人家的女孩,是正儿八经嫁过来的。
侧福晋虽门户没有福晋那么高,一般也是大户人家的女孩。
我们看看溥仪的爷爷,醇亲王奕譞,他的福晋是慈禧太后之妹,吓死人了。
而侧福晋的家庭就差了不少,但也是诸如五品侍卫架的女儿,不是普通老百姓。
但是,侍妾就完全不同了。
侍妾多是府中的丫鬟,仆人而已。她们一般是同男主人上了床,才被提拔为半个主子半个仆人。
比较常见的是通房大丫头,也就是从小伺候男主人的丫鬟。
在男主人正式结婚之前,防止他们乱搞女人,伤风败俗,就让通房大丫头陪他睡觉。
大丫头也就成为了侍妾。
有些则是主子娶了福晋、侧福晋以后,所谓“人间哪有真情在,只要是妞我都爱”,还是看中了府中年轻的丫鬟,就纳为侍妾,陪自己睡觉。
侍妾所生孩子的地位,是无法和福晋们相比的,原则上没有继承权。
自然,侍妾也是半个主子,生活上待遇比女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至于庶福晋,是对侍妾们的尊称而已。
说通俗点,就是客气话。
类似于菜贩遇到50多岁女人,也称呼“小姐”一样。
侍妾另一个称呼是格格。
但格格本意同公主、侍妾都没有关系、
它只是满语的女士或者小姐的意思,也是一种礼貌的称呼。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