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唐明邦简介(唐明邦)

唐明邦简介(唐明邦)

易学泰斗唐明邦先生昨日因病去世,享年95岁!下周举行告别仪式

易学泰斗唐明邦先生昨日因病去世,享年95岁!下周举行告别仪式

昨日下午,中国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一代易学大家唐明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湖北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辞世,驾鹤西去,享年95岁。

“源易缘”获悉,易学泰斗唐明邦先生,别号云鹤。从小出生在重庆忠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上山放过牛,割过草,下山栽过割过谷……

唐明邦先生,虽然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有大志向,在逆境中勤奋努力,熟读过四书、五经。

青年时期的唐明邦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聆受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教授教诲。1958 年,他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哲学院,被时任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亲点,主讲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中国哲学史、中国辩证法思想史。

此后,唐明邦先生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源易缘”了解到,唐明邦先生为中国的智慧经典易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唐明邦先生率先在湖北武汉,召开了中国首次《周易》研讨会。此后,各地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周易》文化热潮。

唐明邦先生,德艺双馨,为了易学的传承发展,他呕心沥血,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地支持国内易学研讨大会;博采众长,一生著作无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达200篇。

为了追思唐明邦先生,”源易缘“了解到,唐明邦先生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将于5月10日上午,在湖北武汉举行。

就此,您有哪些话,想向唐老表达的,欢迎留言互动。

易学泰斗唐明邦先生昨日因病去世,享年95岁!下周举行告别仪式

易学泰斗唐明邦先生昨日因病去世,享年95岁!下周举行告别仪式

昨日下午,中国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一代易学大家唐明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湖北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辞世,驾鹤西去,享年95岁。

“源易缘”获悉,易学泰斗唐明邦先生,别号云鹤。从小出生在重庆忠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上山放过牛,割过草,下山栽过割过谷……

唐明邦先生,虽然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有大志向,在逆境中勤奋努力,熟读过四书、五经。

青年时期的唐明邦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聆受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教授教诲。1958 年,他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哲学院,被时任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亲点,主讲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中国哲学史、中国辩证法思想史。

此后,唐明邦先生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源易缘”了解到,唐明邦先生为中国的智慧经典易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唐明邦先生率先在湖北武汉,召开了中国首次《周易》研讨会。此后,各地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周易》文化热潮。

唐明邦先生,德艺双馨,为了易学的传承发展,他呕心沥血,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地支持国内易学研讨大会;博采众长,一生著作无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达200篇。

为了追思唐明邦先生,”源易缘“了解到,唐明邦先生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将于5月10日上午,在湖北武汉举行。

就此,您有哪些话,想向唐老表达的,欢迎留言互动。

5G/6G 天线技术专题论坛最新日程 | 第十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CEIC),将于2023年3月31日-4月2日在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国际会展中心重磅重启。5G/6G天线技术专题论坛将于4月2日举办,论坛邀请苏东林院士担任主席,刘英教授担任召集人,邀请苏东林院士、刘英教授、邓中亮教授、程钰间教授、蒋之浩教授、吴琦教授、李越副教授、陈付昌教授、唐明春教授作专题报告,论坛聚焦后5G/6G移动通信中天线技术的愿景需求及技术创新,旨在通过开放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我国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与方向。

专题论坛议程

论坛嘉宾

苏东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教授

个人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教授。现任鸿鹊创新中心主任,工信部“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届装备试验鉴定咨询委员会委员,军委装备发展部某专业组组长、军委装备发展部某专家组副组长,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学部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电磁环境效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IEEE-AP北京分会主席、URSI-B中国分会主席等。她长期致力于电磁兼容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做了系统性、创新性工作。授权发明专利38项,著有专著2部、学术论文72篇、国军标3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刘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

个人简介:

刘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长期从事天线理论与技术、天线散射预估与减缩设计等领域研究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SCI他引2800余次,H因子30,入选2020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并编写《天线雷达截面预估与减缩》和《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天线》两部专著。担任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电磁信息感知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以及IEEE-AP西安分会主席,IET Electronics Letters领域主编,在IEEE多个旗舰会议中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或分会场主席。

演讲题目:基于模式调控的高性能天线设计

报告简介:报告介绍6G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以及6G天线面临的创新与挑战,重点介绍基于模式的天线设计技术,采用模式调控方法,实现对频率、方向图和极化特性的控制,并进而介绍采用模式思想的天线设计实例。

邓中亮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

邓中亮,1965年生,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20多年来致力于无线定位理论、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破解了长期困扰国际的高精度、广覆盖、室内外无缝隙、低成本定位基础性难题,开拓了广域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新方向,为使我国无线定位研究与应用走向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重大生产安全保障、远海域重大工程建设等核心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引领位置服务规模化应用。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项,省部级与社会奖一等奖多项,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20年获全国创先争优奖。发表核心论文超2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超百项。

演讲题目:北斗+5G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

报告简介:人们80%时间在室内,面向建筑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老幼关爱、物联网、军事国防等对位置服务需求爆发式增长。广域室内外位置服务已成为国家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要内容。卫星因建筑遮挡在室内及建筑周边无信号,故无定位能力;专建地面室内定位系统成本高;WIFI和蓝牙等局域定位系统布设密度大,一个大城市需数百万个设备,运维难。传统移动通信与广播网室内外定位成本低、覆盖广。但复杂建筑结构对无线信号传输形成了多重干扰,非直线传播与多径现象严重,基站到终端距离测量误差大,全球2G/3G/4G网室内定位精度普遍在“百米”量级。本报告分析了室内外定位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技术挑战,重点介绍了我国在基于通信网的室内外“米级”三维无缝定位关键技术、“信躁隐嵌”共频带通信网增强定位理论方法与架构体系、广域室内外位置大数据服务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以及“羲和”计划的进展情况。通过对移动通信、广播、无线网和卫星导航等多资源融合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创新,为我国高精度位置服务提供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建设之路。

程钰间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个人简介:

程钰间,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要从事微波毫米波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与微系统相关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四十余项。近五年,发表IEEE TAP、TMTT论文58篇,Google学术引用5326次,H因子40,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等作邀请报告26次;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指导研究生获电子教育学会优博、电子学会优硕、欧洲微波会议青年工程师奖、林为干教育基金、“挑战杯”揭榜挂帅赛道特等奖等奖励20次;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019/2020连续两年获IEEE AWPL杰出副编辑。

演讲题目:从集成天线到天线集成

报告简介:该报告将首先回顾毫米波集成天线阵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天线-系统集成相关内容,涉及天线集成实现、多域特征最优、系统整体优化相关问题。

蒋之浩

东南大学教授、博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个人简介:

蒋之浩,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天线与电路、电磁超表面、电磁半解析方法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IEEE Tran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40余篇;出版2部英文学术专著(由Wiley/IEEE出版社),其中1部入选IEEE Press Series on Electromagnetic Wave Theory;合著9个专著章节;已授权7项美国发明专利、15项中国发明专利。曾担任多个国际/国内会议技术委员会共主席。获2021年IEEE MTT-S Microwave Prize、2020年国际无线电联盟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会议青年科学家奖、以及多个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入选2021年国家优青、2019年江苏省双创团队(核心成员)、2017年江苏省双创人才、2016年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

演讲题目:毫米波双圆极化阵列天线技术

报告简介:圆极化阵列天线可以提供定向圆极化波束,可较好地抑制多径干扰,且不受电离层法拉第旋转效应以及传输和接收天线相对摆放角度的影响,在卫星通信、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等系统中具有重要应用。本报告主要汇报近年来在双圆极化阵列天线理论和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功分移相馈电网络的天线阵列、基于准光构架的反射/透射阵列、以及基于可调相变材料的波束扫描阵列等。

吴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

吴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XX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天线与电磁兼容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叶企孙科学基金、装备预研、基础科研等重点项目5项,发表40余篇SCI检索期刊论文,出版学术著作2部,授权美国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博提名、德国洪堡学者、国际无线电联盟青年科学家等国内外荣誉。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委员、URSI中国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分会委会。

演讲题目:天线近场耦合中的共模/差模贡献

报告简介:将天线非常密集地布置在一起,将带来严重的天线近场耦合问题。天线近场耦合具有一些不同于远场耦合的特点,一些大家熟知的远场耦合结论不一定成立。通过共模、差模理论,本报告将分析如下三类问题:共线细线振子;正交细线振子;左旋/右旋天线。重点介绍上述近场耦合产生的原因、特点和消除等问题。

李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

李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天线与超材料,发表SCI检索论文180余篇,包括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AP等;曾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学者金质奖章、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目前担任IEEE TAP、IEEE AWPL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副主编。

演讲题目:5G手机终端天线技术

报告简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高频率、高速率、高集成度的发展,手机终端天线的设计呈现了新的趋势。面对5G通信标准对手机天线的新需求,本报告简要回顾了手机天线发展的历史和演进趋势,重点介绍高集成度MIMO天线技术与宽带毫米波天线阵列技术的相关进展,最后对当前手机天线发展进行展望。

陈付昌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

陈付昌,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微波滤波器件和天线方面的研究工作,在IEEE TMTT、TAP等微波天线领域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8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2014年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连续两年(2018和2019年)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演讲题目:基于波前相位补偿的高次模滤波天线阵列研究

报告简介:为了解决传统高次模腔体滤波天线阵列中旁瓣大的问题,本报告将介绍一种基于波前相位补偿的方法来设计低副瓣腔体滤波天线阵列。所提出的波前相位超前和波前相位滞后两种补偿技术是实现低旁瓣天线阵列的关键。将两种补偿方法相结合,可以将相位相反的波前转换为相位相同的波前,从而实现边射的辐射特性。此外,利用辐射单元的方向性系数和辐射品质因数的关系可以确定天线阵列的增益分布,从而更好的调节天线的辐射特性。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方法设计了两个基于TE501¬模腔谐振器的天线阵列,均获得了低旁瓣高增益的辐射特性。

唐明春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唐明春,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天线及相控阵技术研究,承担了国际级、省部级以及大型的公司和研究所等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担任多个国际SCI期刊的领衔客座编辑、客座编辑、编委、副主编;担任国际/国内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分会主席、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30余次。

演讲题目:惠更斯源电小天线及其阵列

报告简介:5G/5G+的发展意味着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到来,大规模便携移动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对天线的小型化、高性能和集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天线在具有小型化结构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定向辐射特性,以及多功能可重构特性,以满足不同应用环境需求。常用的定向天线,如八木、准八木天线,因其工作原理限制而具有较高的剖面,而且尺寸较大。

针对紧促空间/小型便携设备等特定环境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电小高方向性、宽波束、低剖面、多功能惠更斯源天线及其阵列设计。该类天线采用近场谐振寄生技术,简单高效地实现了电小惠更斯源天线的高性能和多功能设计,大幅度降低了天线的加工难度,增加了其工程适用性。该系列天线不依赖地板、质量轻,为小型化、高方向性和宽波束天线设计提供了可靠而新颖的思路与方法。

参会注册

根据会议工作安排,经组委会研究决定,原定于2022年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现定于2023年3月31日-4月2日在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本届年会以“电子新时代,强国新征程”为主题,将组织1场主论坛、30余场专题论坛,汇聚国内外50余位院士、300余位国内顶尖学者以及知名企业专家,年会同期还将举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出席这一盛会,与在场嘉宾碰撞思想,共享成果,共同探讨学科前沿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请您尽早与组委会联系确认参会意向。

唐梦华: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国粹精髓

秀外慧中,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文采精华,这是唐梦华给许多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多年来潜心于国学研究,如果想以“扬名立万”、“赚个盆满钵满”来界定人生价值的话,唐梦华或许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然而,她的志向已超越个人需求,上升至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积极而有意义的事”。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国家的“软实力”加油呐喊,为弘扬国学文化,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国之绝学——易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粹精髓,实现中国梦,复兴大中华,唐梦华不遗余力。

唐梦华,原名王继红,1963年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红军第三代直系亲属,中共党员,湖大中文系毕业。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曾有多篇诗词发表于《诗刊》杂志。婚后受家族影响,爱上中医药学,曾研习祖传中医及《黄帝内经》。跟随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易学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唐明邦先生习研传统文化,接受唐明邦先生一对一授课多年,为唐明邦先生嫡传弟子、义女。被唐明邦先生授予私塾哲学博士、立为易学传人,委以创建明邦书院。现任明邦书院执行院长,文王易经书院副院长。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及应用学会副会长、安阳周易研究会高级顾问、《易学参考》学术总监等社会职务。

《周易》这部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深刻影响着历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方向,不但诞生了诸如孔子、邵雍、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王夫之、王阳明等被后人瞻仰的圣人,更是以其对天道规律的形象化演示与文字叙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美好境界和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光辉哲学思想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为弘扬国粹,唐梦华著书立说,她对《周易》易理及易学发展历史颇有研究,和导师唐明邦先生合著《易学源流举要》;为唐明邦先生《李时珍评传》著再出版序言;在唐明邦先生指导下著作《周易启蒙》,为《唐明邦学术思想探索》执行主编之一。并撰有《<周易>卦爻辞中丰富的哲理故事》《<周易>——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周易>--古代神秘文化的鼻祖》《浅析<周易>“自强不息”精神》《浅析<周易>“厚德载物”精神》《阐述<周易>的阴阳观》《阐述<周易>的太极观》《阐述<周易>的天人观》《阐述<周易>的五行观》《<周易·系辞传>的核心思想》《<周易·大象传>论“内圣外王”思想》《<周易>阐述“齐家”,“平天下”之思想》《<周易·系辞传> 孔子阐发<周易>的创造性范例》《浅析“三陈九卦之义”的中心思想》《浅析“作易者,有忧患…是故其辞危”》等论文 30 余篇。对《周易》象数也有探研,著有《<周易>——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模式》《通过“蓍之德,圆而神”看<周易>的双重价值》《详析六十四别卦六爻之间的网络关系》《王弼<周易注·扫象言理>的历史贡献及思想局限》《探讨取象比类象数思维模式之特征——评王弼 “扫象言理”的遗害》等象数论文多篇。并著有散文《慈祥义父唐明邦》《唐明邦晚年生活情趣》《易学名家唐明邦的学术生涯》《易学名家唐明邦人生四大转折的心路历程》《浅谈易学泰斗唐明邦的学术成就及贡献》等多篇。在导师唐明邦先生提出易学研究多体系的基础之上,充实完善理定了哲学易、科学易、人文易、象数易、易道医禅五大易学体系。根据导师唐明邦先生要求,创建了不以经营为目的,凝聚了国内外优秀传统文化学者、优秀易学家及爱好者,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国之绝学——易学为目的;以贯通今古,融会中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群策群力实现中国梦为目的;以为社会推荐和提供正本清源的优秀作品及优质服务为目的;以为易学研究者和易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健康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平台为目的的——“明邦书院”。

正是夙兴夜寐、心有灵犀的钻研与名师的指点,使唐梦华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芸芸众生、世间万象。

作为一位对中华文化源头有着执着追求和深厚底蕴的专家学者,唐梦华以提升自己易学研究高深造诣、以传承《周易》文化为己任,为弘扬我国国粹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她在传承《周易》文化的同时,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为弘扬易学文化,服务和谐社会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唐梦华看来,易学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应该让更多的有缘人士更好地继承和创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在古人眼里,知易者智,不知者愚,传承文化瑰宝,弘扬国粹艺术,一直是唐梦华毕生的追求。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易学,给她创造了一个精神空间的同时,使她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为我国易学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荣誉】

2015年9月论文《易经卦爻辞中的哲理故事》荣获优秀论文奖。

2016年4月应邀出席国际易学名家祭拜伏羲大典、易经哲学学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中国易经文化与企业管理高峰论坛,并担任论坛副主席。

2017年6月被国际易学联合会聘请为“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委员”。

2017年6月十七日荣获全球华人易道文化研究院“易学成就奖”。

2017年8月应邀出席第七届长三角易学高峰论坛,并担任论坛副主席。

2017年10月荣获国际易学研究会文化与信息科学研究会“国际十大易学金奖”

2017年12月荣获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优秀文化传承贡献奖”

2018 年 8 月应邀出席“世界哲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

金色大厅举行的开幕式,并在会议演讲。

2018年4月被汤阴文王易经书院聘请为副院长。

2018年9月被安阳周易研究会聘请为顾问。

2018年10月被决策中国网、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授予“中国影响力人物”。

2019年4月,论文《<易传·大象传>阐述内圣外王思想》《易传阐述修身齐家平天下之思想》,荣获第二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智慧论坛学术委员会特等奖。

2019年4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聘请为“儒易教授”。

2019年10月应邀出席第二届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大会,并被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专业委员会聘请为副会长。

近年来应邀为学院、书院、会议及寺院信众讲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讲习易学基础及理论知识;为相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做相应的规划、咨询、指导、管理工作,是当代易学界后起之秀、著名易学家。

“易学,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是先哲们留给后世的哲学瑰宝;是打开宇宙密码的金钥匙;是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是永放光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养生、治病、疗心、安神的法宝;是人的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从而达到如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唐梦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