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原文(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原文(普贤菩萨十大愿)

十愿即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又称十大修行方法

十愿即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又称十大修行方法,分别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心量如同虚空法界一样广大,而他的十愿每一愿都究竟圆满,都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中的“佛”指的是无量无尽的佛。

《妙法莲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在每个地方见到的每一个人,无论善人、恶人,老人、孩童,都会对他们进行礼拜和赞美,他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了佛。

当一个人能把所有人当成佛来礼敬的时候,他必然也会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赞美,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诸佛之佛。

当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时,就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自己眼中只能看到缺陷,却看不到美丽?

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人的优点永远多于缺点、比缺点更突出。

有许多人问我诵经需要做什么准备,是沐浴更衣、烧香三炷,还是要供上鲜花水果。

我告诉他们都可以,这些都是表面,何种形式都无伤大雅。

关键要看内心的礼佛态度,一切收获都来自于恭敬之心,恭敬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如果带着无限虔诚之心学习佛法,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变化和收获往往来自于内心对外界的感知,心的容量决定了我们的承载量,内心封闭就不会有大的收获,礼敬他人也是心量大的一个表现。

一个总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其实是有“我”的问题,而这个“我”指的就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

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过于关注自己的角色、放不下执念、打不开自己的思想和心量。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礼敬诸佛,把所有人都当作佛,当作解脱者,通过礼敬他们而不断进行自我修行。

世上众生皆是佛,独我一人是凡夫。

每个人在世间都要历经几十载光阴,在此期间要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根据这个定位去修为自己的人生。

曾经有企业家朋友问我有关生命的问题,我告诉他,佛教考虑生命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宗教不同,是通过死来看生的。

人生的最终结果都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

有新的生命出生就肯定会有旧的生命逝去,人类的生生死死永远是这样一个轮回。

人的一期生命只不过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当我们看清楚这个过程,理解了生命的规律之后再回头看生命中的一切问题时,心中便会豁然开朗。

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个事物发展得再好,到了极致也会慢慢往下滑,而下滑到低谷时又会慢慢往上升。

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过程。

好与坏、死与生只是一墙之隔,其间的道理需要我们慢慢去体味。

一句阿弥陀佛,具足普贤十种大愿

阿弥陀佛是总相,

普贤菩萨十大愿是别相。

念普贤行愿品,

即是念阿弥陀佛,

念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行愿。

何以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愿呢?

一者礼敬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二字,即是皈依。

既皈依,岂有不礼敬的吗?

二者称赞如来

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无量光。念阿弥陀佛时即是称赞佛无量寿,无量光。

世间法都是有量的,岁数最大不过六七十岁。赞七十者曰古稀,叟又记得礼记赞人高寿,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到一百以外,就无赞词了。

所以说世间人的寿是有量的,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寿。又世间上让人占得好处,人必称赞曰:“占光,占光。”今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光,同时所占的光,也更广大了。

三者广修供养

供养有法供、有财供。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赞佛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法供养”。又既以念佛为法供养,岂无一香一花为“财供养”吗?

四者忏悔业障

五停心观中所提的多障众生念佛观,故知念佛即是忏悔业障。忏悔有三种:一者、取相忏,二者、作法忏,三者、无相忏。

取相忏者,念佛感应道交,得见好相,罪即忏除。然佛力加被有显加、有冥加,纵未见好相,安知非已得佛力冥加呢?

作法忏者,犯戒须向大众僧求忏悔,以同名同号的佛很多。

念一阿弥陀佛,即是向无量无数阿弥陀佛前求忏悔,亦通无相忏。法性无相,念法身佛即能忏罪。念佛不起妄想,即与诸佛法身相应,亦与己之法身相应。

清净法身,一法不立,故契无相理,即得消灭罪障,故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无相忏即实相忏,实相无相,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念佛即通三种忏悔。

五者随喜功德

念佛法门,系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称赞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依教奉行念阿弥陀佛,岂不是随喜功德吗?

六者请转法轮

念佛就是请佛说法,求见相好,求见光明,也就是请佛说法。佛法常住在世,有机则显,无机则隐。能念得感应道交,就得见佛,就能闻法。念佛时岂不是请转法轮吗?

七者请佛住世

佛本无生灭,随众生心生而生,随众生心灭而灭,一念念佛一念生,念念念佛念念生,众生心若能依佛而生,佛即依众生心住。念佛岂不就是请佛住世吗?

八者常随佛学

佛以因感果,菩萨道为因,成佛为果,一切佛皆以普贤行为因,故普贤行为诸佛普因。又十地菩萨皆不离念佛之因,而得成佛,念佛岂不是常随佛学吗?

九者恒顺众生

常顺众生性,不顺众生相,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恒顺众生性,何以故?人人都具有自性弥陀,故自性弥陀者,即法身佛是也。

同一无量寿,同一无量光,上至诸佛,下至蠕动含灵,皆具佛性,岂不念佛即是恒顺众生吗?

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行愿品中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普贤行具足无量福德,故云殊胜。六道众生沉溺分段生死中,三乘圣人沉溺变易生死中,唯佛超登究竟彼岸,以殊胜行,普为众生回向,生佛净土。

约事相说,无量光佛土,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然事不在理外,故曰:“处处总成华藏界,从教何处不毗卢。”虽说生西方净土,亦不出华藏世界实报庄严土,亦即是生自性中常寂光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所以说念佛具足十大行愿。

若能读普贤行愿品大乘经,又能念佛回向极乐世界,当然上品上生。若不认字,不能读诵大乘经典,专心念佛,不假多方便,亦决定往生。

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又说:“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我们念佛时,要万缘放下,以清净心念十念。若心不清,一边念一边又打妄想,那么,想往生恐怕没有那样容易。

所以念佛要口里念著,耳朵听著,心里记著,三业清净,字字分明的念,就会离苦得乐,决定生西。

十愿即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又称十大修行方法

十愿即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又称十大修行方法,分别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心量如同虚空法界一样广大,而他的十愿每一愿都究竟圆满,都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中的“佛”指的是无量无尽的佛。

《妙法莲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在每个地方见到的每一个人,无论善人、恶人,老人、孩童,都会对他们进行礼拜和赞美,他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了佛。

当一个人能把所有人当成佛来礼敬的时候,他必然也会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赞美,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诸佛之佛。

当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时,就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自己眼中只能看到缺陷,却看不到美丽?

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人的优点永远多于缺点、比缺点更突出。

有许多人问我诵经需要做什么准备,是沐浴更衣、烧香三炷,还是要供上鲜花水果。

我告诉他们都可以,这些都是表面,何种形式都无伤大雅。

关键要看内心的礼佛态度,一切收获都来自于恭敬之心,恭敬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如果带着无限虔诚之心学习佛法,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变化和收获往往来自于内心对外界的感知,心的容量决定了我们的承载量,内心封闭就不会有大的收获,礼敬他人也是心量大的一个表现。

一个总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其实是有“我”的问题,而这个“我”指的就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

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过于关注自己的角色、放不下执念、打不开自己的思想和心量。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礼敬诸佛,把所有人都当作佛,当作解脱者,通过礼敬他们而不断进行自我修行。

世上众生皆是佛,独我一人是凡夫。

每个人在世间都要历经几十载光阴,在此期间要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根据这个定位去修为自己的人生。

曾经有企业家朋友问我有关生命的问题,我告诉他,佛教考虑生命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宗教不同,是通过死来看生的。

人生的最终结果都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

有新的生命出生就肯定会有旧的生命逝去,人类的生生死死永远是这样一个轮回。

人的一期生命只不过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当我们看清楚这个过程,理解了生命的规律之后再回头看生命中的一切问题时,心中便会豁然开朗。

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个事物发展得再好,到了极致也会慢慢往下滑,而下滑到低谷时又会慢慢往上升。

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过程。

好与坏、死与生只是一墙之隔,其间的道理需要我们慢慢去体味。

宽广法师诵读《普贤十大愿王》十者普皆回向 #佛 #朗诵

视频加载中...

十愿即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又称十大修行方法

十愿即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又称十大修行方法,分别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心量如同虚空法界一样广大,而他的十愿每一愿都究竟圆满,都值得我们深思、学习。

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中的“佛”指的是无量无尽的佛。

《妙法莲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在每个地方见到的每一个人,无论善人、恶人,老人、孩童,都会对他们进行礼拜和赞美,他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了佛。

当一个人能把所有人当成佛来礼敬的时候,他必然也会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赞美,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诸佛之佛。

当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时,就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自己眼中只能看到缺陷,却看不到美丽?

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人的优点永远多于缺点、比缺点更突出。

有许多人问我诵经需要做什么准备,是沐浴更衣、烧香三炷,还是要供上鲜花水果。

我告诉他们都可以,这些都是表面,何种形式都无伤大雅。

关键要看内心的礼佛态度,一切收获都来自于恭敬之心,恭敬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如果带着无限虔诚之心学习佛法,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变化和收获往往来自于内心对外界的感知,心的容量决定了我们的承载量,内心封闭就不会有大的收获,礼敬他人也是心量大的一个表现。

一个总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其实是有“我”的问题,而这个“我”指的就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

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过于关注自己的角色、放不下执念、打不开自己的思想和心量。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礼敬诸佛,把所有人都当作佛,当作解脱者,通过礼敬他们而不断进行自我修行。

世上众生皆是佛,独我一人是凡夫。

每个人在世间都要历经几十载光阴,在此期间要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根据这个定位去修为自己的人生。

曾经有企业家朋友问我有关生命的问题,我告诉他,佛教考虑生命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宗教不同,是通过死来看生的。

人生的最终结果都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

有新的生命出生就肯定会有旧的生命逝去,人类的生生死死永远是这样一个轮回。

人的一期生命只不过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当我们看清楚这个过程,理解了生命的规律之后再回头看生命中的一切问题时,心中便会豁然开朗。

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个事物发展得再好,到了极致也会慢慢往下滑,而下滑到低谷时又会慢慢往上升。

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过程。

好与坏、死与生只是一墙之隔,其间的道理需要我们慢慢去体味。

普贤是中国四大菩萨之一,普贤“十大行愿”是什么?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

第一是礼敬诸佛。礼敬的对象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一切佛。礼敬的利益是:“低头一拜,罪灭恒沙。”

第二是称赞如来。称赞如来的利益是:“现在可以消除恶口障,将来可以得无碍辩才。”

第三是广修供养。这里的供养分财供养与法供养。广修供养的利益是:“现在可以减少烦恼的贪欲,将来可以获得大富。 ”

第四是忏悔业障。忏悔业障的利益是:“现在可以消除一些烦恼,将来的生活永远富裕幸福。 ”

第五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的利益是:“现在可以消除随烦恼中的嫉妒障,将来眷属也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六是请佛说法。请佛说法的利益是:“现在可以消除慢法障,将来可以得'多文智',有机会听闻佛法。”

第七是请佛住世。请佛住世的利益是:“现在可以消除各种灾难,将来可以得到福德智慧双重满足。”

第八是常随佛学。常随佛学的利益是:“现在可以消除堕落退转的危险,将来可以成佛。”

第九是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利益是:“现在可以消除我执障,将来可以得到人们的拥戴。”

第十是普皆回向。普皆回向的利益是:“现在所修功德不会消失,将来能够有愿必成。”

宽广法师诵读《普贤十大愿王》十者普皆回向 #佛 #朗诵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