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品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意思(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意思)

品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意思(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意思)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哪个朝代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代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意思是说,一将的成功将要牺牲多少士卒的性命,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属于无解,厉害上每个朝代也都是这样来的。但“一将功成万骨枯”上一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也非常出名,是说请不要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看来曹松并已经看透了官场上的权利之争,想要爬上高位就必须牺牲自己身边的人。其实古代有很多放弃功名的诗人,几乎都抱有同样的想法,现在来看感觉他们实在太伟大了。

谈到古代经典文化,想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中国相媲美,毕竟延续五千余年从未断绝,这一点几乎无人不服。古人通过文学作品,或者民间谚语,创造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名言警句,其中不少达到家喻户晓之地步,比如“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是一句唐诗,出自晚唐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从字面意思即可看出,与古代战争有密切关系。无论哪个朝代,只要打仗肯定会有伤亡,只是残酷程度不同罢了,胜利一方的将领,凯旋后必然头顶光环,受到帝王无尽的赏赐,不知是否想起战死沙场的那些将士。

曹松之所以发出如此感慨,跟他处的年代背景有关。当时唐朝早已不复往昔之繁盛,节度使的势力不断壮大,朝廷无力控制天下局面,各地节度使之间摩擦不断,大小战事频繁发生,胸怀报国之志的曹松,命运跟偶像杜甫非常相似,始终处于不得志的状态。

年轻时才华横溢,对未来之路充满信心,坚信只要付出努力,一定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本想安心读书的曹松,却因家乡战乱不止,不得已迁徙异乡,甚至没有机会参加科举。多年间,曹松一直漂泊不定,找不到立足之地,基本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悲惨之状可想而知。

历经磨难,从未改变初心,看了太多因战事背井离乡之人,曹松内心极度渴望天下太平,《己亥岁》也正是他在此期间的作品,全诗内容为:“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字均是曹松含泪写下。

不难看出,在流传千古之名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前面,还有一句更有内涵、更经典的一句,即“凭君莫话封侯事”,为何称其经典呢?此句可理解为,踏上战场的将领,不要想着凭借功勋封侯拜将,你所取得的一切,都是成千上万士兵用性命换来的。

曹松的这首诗广为流传,绝非他无病呻吟,而是多年经历的真实感叹。有人说他太过悲观,没有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般潇洒,你对此有何不同看法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字梦徵,今安徽桐城人,晚唐诗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附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七十一岁中进士,特授校书郎,享年七十三岁。

今天复习曹松的《己亥岁》,原文如下: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诗的大意是:农民起义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战乱殃及江汉流域的大片水域。老百姓想要打柴割草,维持日常生计,都无法做到。行行好吧,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话啦。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换来的!

据记载,以及本诗题注介绍,唐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于是,曹松根据当时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创作了这首《己亥岁》。

曹松这首《己亥岁》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他用诗的艺术语言,形象地再现了战乱造成血流成河、尸横荒野、庐舍为墟、民不聊生、惨不忍睹,给老百姓和普通士兵带来巨大伤害的景象,成功地揭示了一小部分人的功名利禄是建立在广大民众和普通士兵的灾难之上的这一残酷事实。

总的来看,全诗文字简明,精简凝练,委婉曲折,耐人寻味,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特别是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词约而义丰,掷地有声,字字千钧。既写出了古代将军是以千百万的士兵生命换取封侯的封建本质,又道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可谓振聋发聩。千百年来,口耳相传,脍炙人口,成为不朽佳句。

2021年12月12号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意?唐人写边塞诗多豪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

唐代诗坛高手如云,各类题材在一位位大诗人的笔下生花。不管是何种题材,我们都能感受到唐人的自信和骄傲,毕竟当时的唐代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

就拿边塞诗来说,历朝历代诗人都曾留下边塞诗,但是要说数量和质量,都以唐代为最。质量相信不需笔者多言,毕竟唐诗是我国诗歌的巅峰,不管任何题材的诗唐诗都独树一帜。至于数量为最,主要是唐代诗人的性格使然,唐代文人多洒脱,对于游侠式的生活多向往,所以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游历之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自然是不容错过的题材。

而且唐代的边塞诗,都有着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着粗狂的豪迈气息,就像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李白的“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当然也有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边塞诗,却和这些豪迈之作有所不同,它就是来自唐代诗人曹松的《乙亥岁二首其一》。

《乙亥岁二首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曹松这个名字,不过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古代读书人都有科举致仕之心,但是能够早早科举致仕的终究只是少数,很多读书人都要屡败屡战才能考中,这也让很多文人两鬓斑白为了科举考试而努力。曹松便是如此,柳永50岁暮年及第已经让人唏嘘不已,但曹松高中的年纪比起柳永还大了21岁,到了71岁才终于考中进士。所以曹松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潦倒,半辈子被人看不起。

上面这首诗就是曹松这位穷诗人在公元880年所作,当时的他52岁,唐王朝已经到了大厦将倾之时,战乱纷争不断。当时的曹松颠沛流离,见多了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苦难,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便是四处战乱,百姓流离之所的景象。首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乱殃及大好山河,而是写大好河山入了战图。这无疑是将战乱的波及之广描写得入木三分,倘若是战乱波及山河,那只是局部的乱象而已,但现在在整个唐王朝的版图中战乱才是主旋律,大好河山都成了陪衬。次句,则是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要知道打柴割草在和平年代本是艰辛生活的代名词,但是在战乱频发的年代,能够过上打柴割草的生活便已然算是乐事,但即便是这样的乐事百姓也过不上,足见战乱之苦。

后两句则是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凭君莫话封侯事”说的是公元879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因镇压义军而受到封赏,究其原因无非是“功在杀人多”,但诗人对此显然很是不喜,因为他知道百姓之苦,知道这“封侯”背后的鲜血淋淋,于是才不想也不愿听见人说起“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相信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笔者还记得当年在看《无间道》听到这句诗时,觉得它说得好霸气,那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来读到曹松这首诗才知道,这句诗背后表达的并不是霸气和豪迈,相反是一种批判和警策。将军之所以能够“封侯”,是靠着数不尽的士卒牺牲才换来的。通过“一将”和“万骨”,还有“成”和“枯”的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的沉痛之情,而曹松也凭着这最后7字名震诗坛。

唐代诗人写边塞诗多豪迈,那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呢?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松半生潦倒,他知道底层百姓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则是唐王朝到了末期确实是战乱频发,百姓苦不堪言,同样作为底层百姓为了生计而挣扎奔波的曹松,又怎么豪迈得起来,他更多的是对于这样处境的沉痛和批判。

对于曹松这首与众不同的边塞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