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乡绅”是怎样变成“土豪劣绅”的?
本文转载自 宁胡阏氏 在公众号的原创文章,已经得到作者授权。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绅”的涵义主要是指“大带”,“绅,大带也”,历代的训诂学者在解释“绅”的涵义时,都强调束腰大带“垂”、“重”的状态,有的并指出大带的垂饰部分才为“绅“。《辞海》的解释为:“古代官员或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绅士”一词是在宋代文献里出现的,并逐渐成为士大夫的代称。
由《辞海绅士》可知:“旧时称地方上有势力、名望的地主或退职官僚。”《辞海》中关于“绅士”的解释,是较为正式和广为大家所接受的定义,其中“绅矜”和“绪绅”两词出现的较早,绅士、乡绅等称谓出现的较晚,在传统文献中,绅矜、绅士、乡绅等称谓,一般被视作同一个意思。
传统绅士在中国帝制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集知识、权力、声望和特权于一身,“出则为官,居则为绅”,在中央和地方、官府与平民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起着缓冲的基本功能,这或许就是传统绅士阶层的本色所在。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国家的行政统治只达县这一级,也就是传统的“皇权不下县”之说,乡村中的士绅一向被视为联系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能上通官府,下达百姓,并且是地权、族权和绅权相结合的特权阶层,在乡村中拥有实际权威。
乡绅能够沟通正式的国家政权和分散的乡村民众,在乡村社会拥有重大影响力。在两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绅士阶层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帝制时代中的特权阶层,是地方的权威阶层,是帝制时代的社会基础。
裂变民国时期,绅士的内涵则要复杂得多,此时的乡村绅士阶层所赖以支配的社会资源是强制性的武力和财力,而不再是传统士绅所具有的对乡土社会的内在道义性权威、外在法理性权威和个人魅力权威。
所以后来,“一谈到‘绅’,便想到‘土豪劣绅’”,这句话无疑说出了人们对民国时期绅士的看法。在《辞海》上,“土豪劣绅”一词的解释为:“旧中国地主阶级和封建宗法势力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别凶恶者,反革命分子的一种。个别的虽非地主,也为地主集团所支持和支配。
他们一贯勾结反动官府,凭借权势,欺压劳动人民。有的还直接操纵地方政权,拥有武装,任意对农民敲诈勒索,施行逮捕、监禁、审问、处罚。是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支柱”。土豪劣绅是绅士阶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土豪劣绅”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在国民革命时期使用非常频繁的一个词语。
黄世仁:土豪劣绅的典型代表
上位科举制,实际上是一个沟通上层体制与底层社会的筛选机制,一部分成绩优秀者如举人、进士被提升到官僚阶层,执掌上层政治的事务。另一部分秀才,贡生等则被沉淀到基层组织网络中,担当民间事务的协调人。
这两部分人又分别承担国家的行政和地方自治事务,上层以官僚行政机构为依托完成职责,下层则以宗族等组织为基础行使职权,依附在宗族系统之上的所谓“士绅阶层”就像一条基层组织的输血管,把上层精英和基层精英,通过科举功名的认同网络相互连接起来,构成一种上下循环的良性系统。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才相对均匀地散布在地方上,成为基层建设的支撑力量。费孝通先生和潘光旦先生曾调查分析过915个清代贡生、举人和进士的出身,发现他们从地域分布上看,52.5%出自城市,41.6%出自农村,另有6.34%出自介于城乡之间的市镇。
从分布的省份上来看,直、苏、浙、鲁、皖、晋、豫7省份;乡村百分比超过城市的有直、皖、晋、豫4省份。这些数字说明科举制的运转,把大部分人才留在了乡村。这些人物中,父亲已有功名的和父亲没有功名的比例,城乡双方几乎相等;城市是68:32,乡村是64:36。
这说明士绅即使跃登龙门后也多能返本归根,回到地方效力,再继续培养人才。科举制实际上不仅为官僚系统提供人才,还通过循环作育的环节,为草根社会储备人才。中国传统士大夫对于地方事业的负责程度比任何国家的中间阶级为甚。
白嘉轩:乡绅地主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清朝灭亡后,科举制随之被遗弃,输血管被强行阻塞,这套上下贯通的循环系统也随之不复存在。不过,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初期,尽管科举制被取消,但基层系统的大部分组织至少在形式方面尚且保存完整,没有完全遭到破坏,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的根基,其能否生存还有转圜的余地。问题在于地方组织,比如宗族,作为输血枢纽的地位能否得以保留,成为社会变革是否合理的关键。
然而,历史却走向了反面。五四新文化时期,在基层起着运转枢纽作用的家族体系被一致视为旧社会,旧势力的代表,成为攻讦,讨伐的对象,把家族列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在狂飙突起的“家族革命”浪潮中,“家族”,“宗族”以及士绅阶层等都是首先要被扫除的对象。
基层社会以士绅为治理细胞的组织结构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趋于崩坏,几乎无法修复,城市的新型教育系统吸纳了乡村的大部分人才,而且青年所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多是西方式的专门化教育,与农村基层的传统教育毫无关联。因此缺乏有效的机制向农村反馈文化,城乡人才循环系统被破坏,基层社会的“士绅阶层”消失后,乡村基层社会逐渐陷入缺少文化资源的窘境。
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大量流失,造成了乡村士绅质量的退化,豪强、恶霸、痞子一类边缘人物开始占据底层权力中心。这一群体不是凭借传统的科举功名和声望成为地方权势阶层,而是凭借手中的强制性权力和财力上位,其身份性及权威性也大打折扣。他们抓住了传统绅士退出乡村而留下的大量权力真空,乘虚而入,一跃而起,迅速掌握了乡村权力,并且长久地盘根在乡村中作威作福。此即为后来大革命时期频频提到的“土豪劣绅”。
革命民国时期,绅士的劣化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劣绅有的成为地方官员,有的成为军阀的爪牙,常常剥削和压迫民众,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此时乡村的绅士相对于帝制时代的绅士,内涵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区别是他们在地方上所拥有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所依赖的不再是道德的力量和个人品质的魅力,而是强制性权力和财力。
当“革命”一词泛化成为国民革命时期的主流话语时,乡村中的土豪劣绅无可选择的成为这个时代的革命对象。农民运动的阻碍者。所以打倒土豪劣绅,就是要使农运成功的方法。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致力于民族国家权力结构的重建,并试图深入到乡村社会,把政权触角延伸到国家基层,就会必然打破土豪劣绅控制乡村的格局。共产党主张重建乡村政权,以农会为中心,以土地改革为内容变革乡村社会结构,在阶级斗争理论面前,乡村中原有的土豪劣绅无可避免的也成为革命的对象。
国共两党推动着农民运动都以“打倒土豪劣绅”的形式展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农村开展了起来。然而,“清党”之后的国民党,采取了妥协调和基层的路线,维持乡村既有建制模式。此后,解放农民,重构乡村社会结构的重担,落在了共产党人的肩上。
明清两代的“士绅”是怎样的阶层?连朝廷都要对其笼络和安抚
在明清社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学识渊博、风度翩翩;他们如闲云野鹤、著书立说;他们看起来与世无争,受众人尊崇……他们实际上又作为朝廷的“爪牙”管理着地方社会。他们就是士绅,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阶层。
一、 明清“三绅”
说到“绅”,“绅士”或许是我们许多人最熟悉的一个名称。举止优雅、待人谦和、谈吐得当,那么这样的男性就会被普遍认为是一位绅士。可这样的“绅士”和中国自古以来的“绅士”却又不同。前者的来源是传统英国绅士,而在中国,尤其是在明清时,“绅士”又与乡绅、士绅等概念交织。
在明代,“绅士”分别指“缙绅”和“士人”。前者始见于汉代,在明清时是“乡宦之家居者”的统称。后者指代传统的普通读书人,包括获得低级功名者。两者的社会地位差距巨大,因而直到清末,不少绅都依然拒绝与士并称。
而“乡绅”在明清基本等同于“缙绅”,主要是指已退休回乡的官员或在职的本籍官员。后来这一概念还包括进士和举人,但并未涵盖低级的生员。“士绅”则多见于清代,主要指代在野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分子群体。如此看来,“士绅”与“乡绅”类似,但“士绅”更侧重说明他们的权力。
二、 明清士绅权力来源
都在野了,士绅又哪来的政治和经济特权,甚至还能参与地方管理呢?我们都知道,明清时郡县制只划分到了县一级。在县之下中央政权就不再直接渗透。而伴随科举制的延续,“人累科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一方面,中央难以将精简的官僚队伍安排到各个村落而又需要对地方进行管理,一方面科举的“窄路”与科举的大部队冲突越来越明显,所以中央便开始培养一批新式“官僚”——士绅。
政府与士绅的联系是没有法律明文限定的,不然郡县制就不会在县一级终止。现实中,政府往往会在缙绅中选拔一些官员。虽然选拔的标准并不唯一,但主要都是围绕缙绅在地方的业绩,诸如对民间秩序的维护、在经济方面的贡献等。缙绅在政府的偏袒中获益,而政府则利用他们在地方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让他们成为政府在民间的“立法者”和“阐述者”。
于是在政府的有意为之下,许多已经退休回乡的官员和苦读诗书而未通过常规科举之路入仕的读书人,都成为了中央在地方的延伸,在政府的有形或无形授意下承担起了一定的管理地方事物的责任。
三、 士绅与地方管理
士绅们参与的地方管理,总体来说是并未得到正式官治制度承认的“地方自治”。这使得士绅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乡约的制定和执行。
早在明代初期乃至更早以前,在政府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约制度的时候,一些士绅就已经在地方尝试推行乡约。南宋末年,巴蜀知名学者阳枋出于“正齿位,劝德行,录善规过”的目的就曾联合八十余人,参照《吕氏乡约》在自己的家乡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建立起乡约体系。明宣宗时期,福建龙岩的士绅蒋氏父子也向同乡百姓讲解《蓝田乡约》,以维护当地社会稳定。
而随着乡约制度在全国的推行,士绅即普遍成为了地方官的“助手”,在乡约制度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士绅多成为民众与地方官之间的纽带,上传下达。士绅还得到地方官的一些特许,帮助处理地方的民事,尤其是诉讼事务。而由于地方官几年一任,往往面临任期满要调任的问题,所以常住家乡的士绅还成了延续乡约的纽带。也正是因为乡约制度如此依赖士绅,许多乡约便明文确定了士绅在整个体系中的种种责任和权力。
除了参与到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乡约的各个环节,占有经济优势的士绅还常参与到地方基础建设之中。以士绅辈出的临安为例。明代中后期,由于赋税额度较为固定,地方财政便相对紧张。而像水利建设这样的公共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还常需修缮。所以在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之际,临安士绅便多次捐资修建、修缮千金陂、文昌桥等。在清代,据《建昌府志》记载,当地由士绅或宗族建造的桥梁就多达91座,占所有桥梁的五分之一。
是故士绅这一阶层虽并未直接被和官宦画上等号,但在政府的授意和传统士人精神的指引下,他们还是在明清的地方承担起了半边天。即便他们承担责任的出发点有时也是为了私利,但在“地方自治”中他们也算得上是做了实事的“贤臣”。
“乡绅”是怎样变成“土豪劣绅”的?
本文转载自 宁胡阏氏 在公众号的原创文章,已经得到作者授权。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绅”的涵义主要是指“大带”,“绅,大带也”,历代的训诂学者在解释“绅”的涵义时,都强调束腰大带“垂”、“重”的状态,有的并指出大带的垂饰部分才为“绅“。《辞海》的解释为:“古代官员或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绅士”一词是在宋代文献里出现的,并逐渐成为士大夫的代称。
由《辞海绅士》可知:“旧时称地方上有势力、名望的地主或退职官僚。”《辞海》中关于“绅士”的解释,是较为正式和广为大家所接受的定义,其中“绅矜”和“绪绅”两词出现的较早,绅士、乡绅等称谓出现的较晚,在传统文献中,绅矜、绅士、乡绅等称谓,一般被视作同一个意思。
传统绅士在中国帝制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集知识、权力、声望和特权于一身,“出则为官,居则为绅”,在中央和地方、官府与平民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起着缓冲的基本功能,这或许就是传统绅士阶层的本色所在。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国家的行政统治只达县这一级,也就是传统的“皇权不下县”之说,乡村中的士绅一向被视为联系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能上通官府,下达百姓,并且是地权、族权和绅权相结合的特权阶层,在乡村中拥有实际权威。
乡绅能够沟通正式的国家政权和分散的乡村民众,在乡村社会拥有重大影响力。在两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绅士阶层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帝制时代中的特权阶层,是地方的权威阶层,是帝制时代的社会基础。
裂变民国时期,绅士的内涵则要复杂得多,此时的乡村绅士阶层所赖以支配的社会资源是强制性的武力和财力,而不再是传统士绅所具有的对乡土社会的内在道义性权威、外在法理性权威和个人魅力权威。
所以后来,“一谈到‘绅’,便想到‘土豪劣绅’”,这句话无疑说出了人们对民国时期绅士的看法。在《辞海》上,“土豪劣绅”一词的解释为:“旧中国地主阶级和封建宗法势力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别凶恶者,反革命分子的一种。个别的虽非地主,也为地主集团所支持和支配。
他们一贯勾结反动官府,凭借权势,欺压劳动人民。有的还直接操纵地方政权,拥有武装,任意对农民敲诈勒索,施行逮捕、监禁、审问、处罚。是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支柱”。土豪劣绅是绅士阶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土豪劣绅”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在国民革命时期使用非常频繁的一个词语。
黄世仁:土豪劣绅的典型代表
上位科举制,实际上是一个沟通上层体制与底层社会的筛选机制,一部分成绩优秀者如举人、进士被提升到官僚阶层,执掌上层政治的事务。另一部分秀才,贡生等则被沉淀到基层组织网络中,担当民间事务的协调人。
这两部分人又分别承担国家的行政和地方自治事务,上层以官僚行政机构为依托完成职责,下层则以宗族等组织为基础行使职权,依附在宗族系统之上的所谓“士绅阶层”就像一条基层组织的输血管,把上层精英和基层精英,通过科举功名的认同网络相互连接起来,构成一种上下循环的良性系统。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才相对均匀地散布在地方上,成为基层建设的支撑力量。费孝通先生和潘光旦先生曾调查分析过915个清代贡生、举人和进士的出身,发现他们从地域分布上看,52.5%出自城市,41.6%出自农村,另有6.34%出自介于城乡之间的市镇。
从分布的省份上来看,直、苏、浙、鲁、皖、晋、豫7省份;乡村百分比超过城市的有直、皖、晋、豫4省份。这些数字说明科举制的运转,把大部分人才留在了乡村。这些人物中,父亲已有功名的和父亲没有功名的比例,城乡双方几乎相等;城市是68:32,乡村是64:36。
这说明士绅即使跃登龙门后也多能返本归根,回到地方效力,再继续培养人才。科举制实际上不仅为官僚系统提供人才,还通过循环作育的环节,为草根社会储备人才。中国传统士大夫对于地方事业的负责程度比任何国家的中间阶级为甚。
白嘉轩:乡绅地主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清朝灭亡后,科举制随之被遗弃,输血管被强行阻塞,这套上下贯通的循环系统也随之不复存在。不过,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初期,尽管科举制被取消,但基层系统的大部分组织至少在形式方面尚且保存完整,没有完全遭到破坏,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的根基,其能否生存还有转圜的余地。问题在于地方组织,比如宗族,作为输血枢纽的地位能否得以保留,成为社会变革是否合理的关键。
然而,历史却走向了反面。五四新文化时期,在基层起着运转枢纽作用的家族体系被一致视为旧社会,旧势力的代表,成为攻讦,讨伐的对象,把家族列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在狂飙突起的“家族革命”浪潮中,“家族”,“宗族”以及士绅阶层等都是首先要被扫除的对象。
基层社会以士绅为治理细胞的组织结构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趋于崩坏,几乎无法修复,城市的新型教育系统吸纳了乡村的大部分人才,而且青年所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多是西方式的专门化教育,与农村基层的传统教育毫无关联。因此缺乏有效的机制向农村反馈文化,城乡人才循环系统被破坏,基层社会的“士绅阶层”消失后,乡村基层社会逐渐陷入缺少文化资源的窘境。
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大量流失,造成了乡村士绅质量的退化,豪强、恶霸、痞子一类边缘人物开始占据底层权力中心。这一群体不是凭借传统的科举功名和声望成为地方权势阶层,而是凭借手中的强制性权力和财力上位,其身份性及权威性也大打折扣。他们抓住了传统绅士退出乡村而留下的大量权力真空,乘虚而入,一跃而起,迅速掌握了乡村权力,并且长久地盘根在乡村中作威作福。此即为后来大革命时期频频提到的“土豪劣绅”。
革命民国时期,绅士的劣化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劣绅有的成为地方官员,有的成为军阀的爪牙,常常剥削和压迫民众,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此时乡村的绅士相对于帝制时代的绅士,内涵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区别是他们在地方上所拥有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所依赖的不再是道德的力量和个人品质的魅力,而是强制性权力和财力。
当“革命”一词泛化成为国民革命时期的主流话语时,乡村中的土豪劣绅无可选择的成为这个时代的革命对象。农民运动的阻碍者。所以打倒土豪劣绅,就是要使农运成功的方法。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致力于民族国家权力结构的重建,并试图深入到乡村社会,把政权触角延伸到国家基层,就会必然打破土豪劣绅控制乡村的格局。共产党主张重建乡村政权,以农会为中心,以土地改革为内容变革乡村社会结构,在阶级斗争理论面前,乡村中原有的土豪劣绅无可避免的也成为革命的对象。
国共两党推动着农民运动都以“打倒土豪劣绅”的形式展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农村开展了起来。然而,“清党”之后的国民党,采取了妥协调和基层的路线,维持乡村既有建制模式。此后,解放农民,重构乡村社会结构的重担,落在了共产党人的肩上。
所谓乡绅:乡土中国的灵魂,一群被误解成地主恶霸的文明人
传统中国,被称之为乡土中国,而乡土中国之所以有凝聚力,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相承,很大程度上仰仗于乡绅。所谓乡绅,其实就是乡土中国的灵魂人物。
乡绅,又谓之绅士、缙绅或士绅。传统乡绅的资格是明确的,一般由退休官僚、暂居乡里的朝廷官员、有科举功名的士人、宗族组织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它的地位是通过官职和学衔而获得的。
乡绅是一种帝制时代独特权力结构的产物,承担着“官民中介”的角色。古代中国素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在县级以下,乡绅阶层代替政府行使权力,为政府征税,摊派徭役,国家依靠乡绅通过宗法等手段来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实际统治。
有学者对此概括得十分精辟:“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出乡绅”。
乡绅不一定是大地主,却都是读书人,他们深受儒家文化浸润,信奉孔孟之道,讲究君子修身,秉承“诗书传家”和“耕读持家”的理想,知书达理,家风优良,他们的道德品质被乡民们所推崇,他们的学问谈吐被乡民们所敬仰,乡民之间的纠纷乐于找乡绅调解,因而成为被乡民所崇敬的公共权威。
乡绅热衷于传播文化、教化乡民,一个好的乡绅可以维持方圆数十里乃至于百里的风气和文教,但凡乡绅云集的地方,大多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告老还乡后或长居乡里时,他们以白身布衣的身份去承担地方上的教育,利用民房或祠堂庙宇的空隙间作为课堂,兴办私塾、书院,让广大乡村儿童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于是一批批新的有志少年走出乡土,获得考取科举、外出做官的机会,到了晚年再度荣归故里,褪尽功名利禄,成为新的乡绅,这样一个人才老少往还的过程构成了古代中国士农的活性循环。有道是:“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
在一些保持至今的乡村古院老宅,至今可以看到当年乡绅留下来的门楣题字,使人不禁感受到乡土中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
虽然不拿朝廷俸禄,但作为“在野之官”,一大批乡绅阶层活跃于乡村治理,在地方上垄断地位、名望、文教、经济等资源,具有行政、经济与文化优势,乡绅自然会产生种种非正式权力。由于诸人道德品质不同,乡绅阶层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性。
多数乡绅胸怀造福乡梓的抱负,承担诸如开展捐助活动、掌管乡村教化、维护社会治安、裁决民间纠纷、兴修公共工程、弘扬儒学等公共事务,成为远近乡邻的楷模。
但也有一部分乡绅,由于依仗着雄厚资源,靠土地发家或经商致富,在他们身边聚集了恶霸、痞子等乡村边缘人物,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大肆兼并土地,鱼肉横行乡里。更有甚者豢养家丁,拥有私人武装,对乡民动用私刑,成为令人闻之变色的土豪劣绅。
需要说明的是,乡绅里面有地主,地主里面也有乡绅,乡绅主要是从社会地位上划分,地主阶层主要是通过经济条件来划分,两者之间并不等同,但由于乡绅阶层在外地做官、经商发了财,回乡兴家置业,购买大量土地,确实更容易产生出地主。
但地主里面也有好有坏,不能以偏概全。旧时代的很多地主都是靠几代人的辛勤劳作积累下的家产,并非是依仗权势强行霸占而来的。地主并不都是悠闲地收着租子,大多数地主和雇佣的长短工一样都要干农活,尤其是在农忙时节。
乡绅从来不是地主恶霸的代名词,乡间有恶霸地主,也有开明士绅,不一而论。一部分欺行霸市、高利盘剥的坏地主并不能代表全部地主阶层,更不能把地主恶霸与乡绅阶层划上等号。
人的善恶不以财富论,任何阶层都有好有坏,为富不仁、穷凶极恶者都大有人在,就像在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中,也有“流氓无产阶级”。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能相对稳定地治理一千多年,足以证明绝大多数乡绅阶层并不是穷凶极恶、欺男霸女、恶贯满盈的天生坏分子,遍地“南霸天”,处处“黄世仁”,否则也不可能建立起一个超稳定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旧中国,国共两党、地方军阀势力也都十分重视乡绅的作用,把他们作为建立秩序、维护稳定、加强对乡村控制而需要大力争取的中间人,那些与政治集团积极合作的乡绅成为各党各派的座上宾,我党就把在解放区内与人民民主政权进行合作的乡绅称之为开明士绅,给予一定的政治优待。
清末民初,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乡村逐步衰落,新兴城市逐步成为文明的中心,加之科举之废与新学之兴,直接中断了传统乡绅的常规继替,士绅阶层遭受沉重打击而走向分化,一些人把重心转向城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逐高官阶位上;而另一些旧的乡村精英配合政府当局竭尽全力地推行保甲制,加紧对乡村社会及其资源的控制和掠夺,加剧了农村的衰弱和农民的贫困。日伪时期,一些乡绅则摇身一变成了维持会长,做了令人痛恨的汉奸。
乡村危机,呼唤着社会秩序的重建,也孕育着革命的发生。后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民众,发动了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革命,完成了对传统社会的致命一击,这个过程深深的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
但在这个过程中,出于阶级斗争的需要,乡绅不分青红皂白与地主恶霸被混淆在一起,最后都成了被专政的对象,后来都被归列入“黑五类”。这种混淆颠覆了传统农村的价值观,一部分人视富则恶、穷则善,它打下的烙印直到今天还在很多人的脑子里深深地扎根。
如果放开历史的长镜头,那么在历史上的多数时间里,乡绅阶层都是乡村的文明脊梁,他们协助国家权力在基层的运作,维护着乡村礼治秩序,使乡村社会呈现出稳定、和谐、安宁的治理境况。
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的发展轨迹已经截然不同,但“三农”问题依然是决定中国当下和未来兴旺盛衰的关键。眼下,传统农村社会的一些旧有习俗重新受到人们的欢迎,宗族观念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出现在农村社会之中,农村地区出现了修族谱、修宗祠的浪潮,先富能人返乡治村,大学生回乡创业,一些传统的乡村社会形态在当下中国农村也重新显露出一些端倪和态势。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引起令人不好的联想,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给这些拥有一定财富或者创业能力的、乐善好施的、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的本乡人,以及重返农村的知识阶层、下乡都市白领起了一个名称:“乡贤”。
他们会成为新乡绅阶层的生成基础吗?在他们中间,会不会分化出新的“土豪劣绅”?
寒假预习|2019年春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生字注音
第一课 社戏(鲁迅)
1.生字词注音
钳(qián) 撮(cuō) 偏僻(pì)
行辈(háng) 照例(zhào) 欺侮( wǔ )
宽慰(wèi) 嘱咐(zhǔ) 怠慢(dài)
礼数(lǐ ) 撺掇(cuānduo)凫水( fú )
潺潺(chán) 踊跃(yǒng)屹立(yì)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 好歹(dǎi )
归省(xǐng) 橹( lǔ ) 叉港(chà)
桕树(jiù ) 棹(zhào ) 楫( jí )
弥散( mí )兽脊( jǐ ) 纠葛( gé )
旺相(xiàng )惮( dàn ) 篙(gāo )
蕴藻( yùn zǎo )絮叨(xù dāo )踱步(duó)
2.多音字注音组词
省 (xǐng )归省 相 (xiang)旺相 哄 (hòng)一哄而散 (hōng ) 哄抢 (shěng)省略 (xiang)相信 (hǒng)哄骗
3.形近字注音组词
楫(jí )舟楫 豆荚 ( jiá ) 竹篙( gāo )
缉(jī )通缉 汗流浃背( jiā ) 蒿子( hāo )
辑(jí )编辑 脸颊 ( jiá ) 嚆矢( hāo )
揖(yī )作揖 狭窄 ( xiá ) 嵩山( sōng )
拾掇( duō ) 凫水( fú ) 屹立( yì )
辍学( chuò ) 岛屿( dǎo ) 迄今( qì )
点缀( zhuì ) 袅娜( niǎo ) 收讫( qì )
4.解词。
消夏:避暑。
行辈:辈分。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长辈)。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礼数:礼节。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蕴藻:水草。
旺相:茂盛。
铁头老生: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小旦,扮演年轻女子,小生:年轻男子,小丑,滑稽人物,老旦,老年女子。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棹:划船。
弥散:弥漫消散。
装模(mú )作样: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第二课 回延安(贺敬之)
1. 生字注音
搂定( lǒu ) 糜子( méi ) 满窑( yáo )
脑畔(pàn ) 眼眶(kuàng )
杜甫川( fǔ ) 羊羔羔( gāo )
宝塔山( tǎ )油馍( mó )
2. 多音字注音组词
店铺(p ù ) 羊肚( d ǔ ) 糜子( méi )
铺开( pū ) 肚子( d ù ) 糜烂( mí )
3.形近字注音组词
厉害(lì ) 历史(lì )糜子( méi ) 靡费(m í)
油馍( mó ) 模范( mó )窑洞(yáo) 地窖(jiào)
眼眶(kuàng) 框架(kuāng )
喘气(chuǎn )揣着(chuāi)踹开(chuài)
4.解词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民间用语,形容事物的发展迅速,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性: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第三课 安塞腰鼓(刘成章)
1.生字词注音
瞳仁(tóng ) 恬静(tián) 亢奋(kàng)
晦暗(huì ) 束缚(fù) 羁绊(jī)
闭塞(sè ) 冗杂(rǒng) 严峻(jùn)
震撼(hàn ) 磅礴(bó)辐射(fù)
渺远(miǎo ) 大彻大悟(chè )
叹为观止(zhǐ ) 戛然而止(jiá)蓦然(mò )
2.多音字注音组词
边塞(sài) 强大(qiáng ) 旋风(xuàn ) 遗落(yí )
瓶塞(sāi) 强迫(qiǎng ) 旋转(xuán ) 遗赠(wèi )
敷衍塞责(sè ) 倔强(jiàng )
3.形近字注音组词。
地震(zhèn ) 恬静(tián ) 隐晦(huì ) 绊脚石(bàn ) 遗漏(yí )
振奋(zhèn ) 括号(kuò ) 后悔(huǐ) 陪伴(bàn ) 派遣(qiǎn )
沉思(chén ) 遗憾(hàn ) 嘎小子(gǎ )
冗杂(rǒng ) 撼动(hàn ) 戛然而止(ji á)
4. 解释词语。
茂腾腾:陕北方言,形容有活力的样子。
流苏:装在车马、楼台、帐幕、旗帜上面的穗状饰物。
亢奋:极度兴奋。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语出唐杜甫《后出塞》(其二)。萧萧,形容风声。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然:突然,猛然。
冗杂:繁杂。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渺远:遥远。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元气淋漓:文中指生命力充沛、强盛。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第四课灯笼(吴伯萧)
1. 生字词注音。
争讼(sòng ) 领域(yù ) 斡旋(wò )
静穆(mù ) 思慕(mù) 怅惘(wǎng )
锵然(qiāng ) 褪色(tuì )燎原(liáo )
熙熙然(xī ) 暖融融(róng )马前卒(z ú)
焚身(fén ) 溺炕(niào ) 神龛(kān )
皎洁(jiǎo ) 犬吠(fèi ) 乡绅(shēn )
裴公(péi ) 司马懿(yì) 夜深星阑(lán )
霍骠姚(piāo ) 幽悄(qiǎo )
2. 多音字。
恐吓(hè ) 骠勇(piào ) 宿舍(sù )
吓人(xià ) 黄骠马(biāo ) 一宿(xiǔ )星宿(xiù )
3. 形近字注音组词
磷火(lín )喧嚷(rǎng )诉讼(sòng )
褪色(tuì ) 火焰(yàn ) 烛火(zhú )
鱼鳞(lín )土壤(rǎng )松树(sōng )
腿脚(tuǐ ) 肉馅(xiàn ) 腐蚀(shí )
4. 解释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斗方大字:这里指一尺见方的大字。斗方,书画所用的一尺见方的纸。
谈吐:指谈话时的措词和态度。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还念,追慕。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
夜深星阑:夜将尽。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zhēn )
1、生字词注音
萌发(méng ) 次第(cìdì ) 翩然(piān )
孕育(yùn) 农谚(yàn ) 海棠(tǎng )
悬殊( shū) 销声匿迹(nì ) 周而复始(fù )
花香鸟语( niáo) 草长莺飞(yīng )
风雪载途(zài)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 shuāi)
簌簌( sù)纬度(wěi )短促(cù )
2、多音字
风雪载途(zài ) 记载(zǎi )
种子(zhǒng ) 耕种(zhòng )
连翘(qiáo ) 翘尾巴(qiào )
落叶(luò ) 落枕(lào )丢三落四(l à)
3.形近字
销售(xiāo ) 观测(cè ) 判断(pàn )
损失(sǔn ) 睡觉(shùi ) 载途(zài )
硝烟(xiāo ) 侧面(cè ) 叛逆(pàn )
陨石(yǔn ) 唾液(tùo )裁缝(cái )
讽喻(yù ) 口谕(yù ) 榆树( yú)
栽树(zāi)
4.解释词语。
次第:依次。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及其凋敝的样子。衰草,枯草。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复,又。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年年如是: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连翘: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艾萨克;阿西莫夫)
1.生字注音
臀(tún ) 骨骼(gé ) 漂移(piāo )
流逝(shì ) 褶皱( zhě) 携带(xié ) 两栖(qī )
彗星(huì )潮汐( xī ) 劫难(jié )
致密(zhì ) 陨石(yǔn )
追溯(sù ) 天衣无缝(fèng ) 遗骸(hái )
岛屿(yǔ ) 撞击(zhuàng )
2.多音字
贝壳(ké ) 压根(yà ) 栖息(qī ) 供应(gōng ) 白发(fà )
地壳(qiào ) 压力(yā ) 栖栖(xī ) 供奉( gòng) 发现(fā )
3.形近字
朔方( shuò ) 假期( jià ) 拒绝(jù )
塑料( sù ) 斯文( sī ) 根据( jù )
追溯( sù ) 欺负( qī ) 距离( jù )
4.注解
选自《新疆域》,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遗骸:遗体,尸骨。
鸟臀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目:生物分类系统中的一个等级。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第七课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1. 生字注音。
雾霭(ǎi ) 缄默(jiān ) 迁徙(xǐ )
赌注(dǔ ) 沼泽(zhǎo ) 瞄准(miáo )
狩猎(shòu ) 盘旋(xuán ) 喧嚷(xuān )
邀请(yāo ) 凋零(diāo ) 枯燥(zào )
稀疏(shū ) 弥漫(mí ) 蹼鹬(pǔ yù )
黑鹂(lí ) 沙锥鸟(zhuī) 频繁(pín )
滑翔(xiáng )目空一切(kōng )
偷偷摸摸(mō )香蒲(p ú )
2. 多音字
曲线(qū ) 晃眼(huǎng) 奔丧(sāng)
单调(diào) 冲破(chōng)
曲目(qǔ ) 晃动(huàng) 丧失(sāng)
调整(tiáo) 冲床(chòng)
混蛋(hún) 五更(gēng)
号角(jiǎo )混乱(hùn )
更加(gèng ) 角斗(jué )
3.形近字
迁徙(xǐ ) 缄默( jiān ) 雾霭(ǎi )
香蒲(p ú ) 蹼泳(pǔ )
徒步( tú ) 喊叫( hán ) 和蔼(ǎi )
浦口(p ú ) 璞玉(pǔ )
喧闹( xuān )寒暄( xuān ) 环颈雉(zhì)
颈椎(zhuī )沙锥鸟( zhuī )
4.解释词语
选自《沙乡年鉴》,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
缄默:闭口不说话。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窥探:暗中观察。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沼泽:水草茂盛的泥泞地带。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目空一切:形容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一声不响:指不发出一点声音,静悄悄的,很安静。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稳定坚强,毫不动摇。
第八课 时间的脚步(陶世龙)
1.生字注音
掸子(dǎn) 踪迹(zōng) 装置(zhì)
烘烤(hōng ) 腐蚀(shí ) 砂砾(lì )
山麓( lù ) 沟壑(hè) 龟裂(jūn)
帷幕(wéi) 浑浊(zhuó ) 粗糙(cāo )
刨刮(bào)犀牛(xī ) 琥珀(hú)
楔形文字(xiē)海枯石烂(kū )
2.多音字
地壳( qiào ) 贝壳( ké ) 中心(zhōng ) 中肯(zhòng )
3.形近字
浑浊( hún ) 烘烤(hōng ) 悬崖( yá )
荤腥( hūn ) 拱手( gǒng ) 天涯( yá )
挥手( hūi ) 供养( gō ng)
郓城( yùn )
插科打诨(hùn )
4.解释词语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13、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1.生字注音
晓得(xiǎo)卑劣(bēi)无耻(chǐ)
毒手(dú) 污蔑(miè)
屠杀(tú)悲愤(fèn) 锤击(chuí)
恐怖(bù)势力(shì)卑鄙(bǐ)
赋予(fù) 召开zhàokāi
蛮横mán hèng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光明正大(zhèng)
2.多音字
蛮横(hèng) 间接(jiàn) 挑逗(tiǎo) 召唤(zhào)
横竖(héng) 中间(jiān) 挑担 (tiāo) 姓召(shào)
3.形近字注音
严厉(lì) 恰巧(qià) 挑拨(bō) 陪伴(péi) 污蔑(miè)
奖励(lì) 洽谈(qià) 选拔(bá) 赔偿(péi) 竹篾(miè)
跨越(kuà)垮塌(kuǎ)纨绔(kù) 卑劣(bēi)裨益(bì)奴婢(bì)
4.解词。
卑劣:卑鄙恶劣。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污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zhào)
1.生字注音
瞭望liào缅怀miǎn 探察chá探讨tǎo 检讨jiǎn tǎo
彷徨páng huáng激变jī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2.多音字
埋没(mái) 埋怨(mán) 应当 (dāng) 当铺(dàng)
3.形近字
授予(shòu) 措施(cuò) 招致(zhì) 儒家(rú) 冶炼(yě) 荣誉(yù) 瞭望(liào)
接受(shòu) 错误(cuò) 至少(zhì) 懦弱 (nuò) 治理(zhì) 誊写 (téng) 缭绕(liáo)
4.解释词语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探究。致,求得。
激变:指事物发生突然而激烈的变化。
诚意:文中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正心:心要端正。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15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王选)
1.生字注音
抉择jué zé 扶植fú zhí 阻碍zǔ ài
趋势qū shì盖茨(cí)干预gàn yù
堕落duò luò 膏药gāo yao
狡辩jiǎo biàn 崭新(zhǎn)
多多益善duō duō yì shàn
阳奉阴违yáng fèng yīn wéi
招摇撞骗zhāoyáozhuàngpiàn
风口浪尖fēngkǒulàngjiān
强词夺理qiǎng cí duó lǐ平易近人píngyì jìn rén
不修边幅bù xiū biān fú出类拔萃(cuì)
2.多音字
剥削xuē 会计kuài 解决jié 开辟pì
削铅笔xiāo 会议huì 押解 jiè 复辟bì
3.形近字
堕落duó 硕果shuó 狡辩jiǎo 抉择zé
下坠 zhuì 项目xiàng 娇美jiāo 沼泽zé
繁琐suǒ 皎洁 jiǎo 木铎duò
4.解释词语
扶植:扶助培植,扶持培养。
干预:把干涉或过问与他毫无关系的事情。
狡辩:诡辩,把无理的事说的似乎有理。
堕落:思想和行为往坏里变。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
1.生字注音
浩劫hào jié 指摘zhǐ zhāi 襁褓qiǎng bǎo
萦绕yíng rào绚丽xuàn lì 枷锁jiā suǒ
拙劣zhuō liè 肤浅fū qiǎn
目睹mù dǔ 奠定diàn dìng
挚爱zhì ài 钟爱zhōng ài
分崩离析fēn bēng lí xī
暴风骤雨bào fēng zhòu yǔ
担惊受怕dān jīng shòu pà
行将就木xíng jiāng jiù mù
相辅相成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自圆其说zì yuán qí shuō
推崇(chōng) 姊妹(zǐ)祈祷(qí dǎo)
麦穗(suì)携手(xié)气氛(fēn)
2.多音字
挣扎(zhēng)奔放(bēn)模样(mú)应该(yīng)
挣脱(zhèng)奔头(bèn)模型(mó)应运而生(yìng)
3.形近字
推崇chòng 分析xī 拙劣zhuō 崩溃kuì 魅力mèi 携带xié
嵩山sōng 沂水yí 罢黜chù 馈赠kuì 魁梧kuí 镌刻juān
鬼祟suì 新年xin 基础chǔ 匮乏kuì
咄咄逼人duō 功亏一篑kuì
4. 解释词语
浩劫:大灾难。
拙劣:笨重而低劣。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集团等分裂瓦解。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害怕遭受祸害。
第五单元17、壶口瀑布 梁衡
1.生字注音
铸zhù告诫gào jiè 推搡tuī sǎng 霎时shà shí 驰骋chí chěng 漩涡xuán wō 寒噤hán jìn 迂回yū huí 汩汩gǔ gǔ 湿漉漉shī lù lù
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 前呼后拥qiánhū hòu yōng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2.多音字
曾祖父zēng 更加gèng 横竖héng 费劲jìn 感觉jué 还乡huán
曾经 céng 更好 gèng 蛮横 hèng 强劲jìng 睡觉jiào 还是hái
3.形近字
瀑布pù 浸染jìn 水槽cáo 雾霭aǐ
爆炸 bào 侵略qīn 漕运cáo 和蔼aǐ
4.解释词语
告诫:警告和劝诫,通常是上级对下级,或是长辈对晚辈。
洪峰:一次洪水或整个汛期水位或流量过程中的最高点。
弥漫:布满,到处充斥着。
霎时:极短的时间。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这里指水回旋流动。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宽厚:宽容厚道。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深不可测:深的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遏,止。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丽华)
1.生字注音
棱角léng jiǎo 骤然zhòu rán
虔诚qián chéng 恭顺gōng shùn
蠕动rú dòng 凄凉qī liáng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shi
蜿蜒wān yán 消长xiāo zhǎng
衰竭shuāi jié 漫溢màn yì
演绎yǎn yì 摄制shè zhi
帐篷zhàng péng 磅礴páng bó
霹雳pī lì 砾石lìshí
眩晕xuàn yūn 腈纶jīng lún
诅咒zǔ zhòu 冰凌líng
静穆jìng mù 冻疮chuāng
蔚蓝wèi 蜷卧quán
褶皱zhě 豁然huò黧黑 lí
安营扎寨ān yíng zhā zhài
风云变幻fēng yún biàn huàn
接踵而至jiē zhǒng ér zhì
历历在目lì lì zài mù
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
2.多音字
宝藏zàng 模样mú 贝壳ké 茂盛shèng 晕车yūn
躲藏 cáng 模型 mó 地壳 qiào 盛饭chéng 日晕yùn
3.形近字
拔草bá 屏障zhàng 蚊帐zhàng 妨碍fàng 屏幕mù 辩论biàn 侥幸jiǎo 腈纶jīng
拨动 bō瘴气 zhàng 账本zhàng 边防fáng 墓地mù 分辨biàn 绕过 rào 晴天qǐng
日暮mù 辫子biàn 求饶ráo 眼睛jīng
4.解释词语
黧黑:形容黑。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卖弄:一般是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和长处)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娇贵:看得贵重,过度爱护。
熠熠:闪烁的样子,形容闪光发亮。
端详:仔细地看。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退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敦实:粗短而结实。
懈怠:松懈懒散。
恭顺:指恭敬顺从。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架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查,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精雕细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19、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1.生字注音
雇(gù) 翌日yì rì 穹顶qióng dǐng 逗
留dòu liú 缭绕liáo rào 妩媚wǔ mèi
浮躁fú zào 颠簸diān bǒ 旷野kuàng yě
俯瞰(fǔ kàn)灼热(zhuó rè)焦炙(jiāo zhì)
隧道(suìdào)巉峻(chánjùn)
拾级(shè jí)霓裳(ní cháng)
沟壑(gōuhè)打嗝(dǎgé)醺(xūn)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
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
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
名副其实míng fù qí shí
络绎不绝luò yì bù jué
和颜悦色hé yán yuè sè
2.多音字
拾取(shí)纷至沓来(tà)蔓延( màn )
拾级(shè) 一沓纸 (dá ) 蔓菁( mán )
3.形近字藤蔓( wàn )
联络luò斑斓lán缭绕liáorào颠倒diāndǎo
奶酪lào波澜lán嘹亮liáoliàng 巅峰diānfēng
烙印lào谏言jiàn潦草liáocǎo
4.解释词语
翌日:次日。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丰富内容。
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比。
20、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
1.生字注音
闸口zhá砚池yàn蘸水zhàn喧哗xuān huá
奔流bēn liú矗立chù lì 映照yìng zhào
苍劲cāng jìng 翡翠fěi cuì眺望tiào wàng
擦拭cā shì硕大shuò dà 喧腾xuān téng
驿道yì dào 草甸cáo diàn
亭台楼阁tíng tái lóu gé
目眩神迷mù xuàn shén mí
2.多音字
绿林(lù) 绿色(lǜ)鲜花(xiān) 鲜见(xiǎn) 柏树(bǎi)柏林(bó)
3.形近字
驿站(yì) 演绎(yì) 喧哗(xuānhuá)寒暄(xuān) 敞开(chǎng)
遮蔽(bì)
4.解释词语
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漂亮优美。
驿道:中国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
矗立:高耸直立。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苍劲:老练刚劲。
映照:光线照射。
闸口:闸门开时水流通过的孔道。
犹豫:忧移。迟疑不决。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眺望:从高处远望。
硕大:非常大、特别大、硕,大。
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观赏、休息的建筑物。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斑斓:颜色驳杂,灿烂多彩。
声明:本文来自“初中语文知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谢谢!
衣冠禽兽原来是个褒义词?特指官员,百姓不得随意使用
如今我们用“衣冠禽兽”来代指一个人品行的恶劣。直白点说就是穿得人模狗样,就是总办些上不得台面的腌臜事。用词比较考究的人就会使用“衣冠禽兽”来表达自己的不齿和对方猪狗不如的行径。
然而在明代中叶以前,“衣冠禽兽”可是一个难以高攀的溢美之词,它只能对具有参加科甲考试的读书人,或在朝为官已经致使的乡绅使用。老百姓是不能也不敢使用这个词相互恭维的。
那为何它在现代社会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衣冠禽兽”又有什么特殊的指代呢?
二品文官锦鸡补子
明、清两代官服上的“补子”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中国封建时期的社会尊卑有别,等级森严。上下的阶级秩序不仅体现在不准稍有逾越的伦理纲常中,还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
尤其是在衣饰方面,对于花色、材质、纹样等都做了详细严苛的规定。不但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更是掌握职权的体现和执掌具体事务的划分。
而我们日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明、清两代官员服饰上的那块补子,最早出现在唐代“武周”时期。
武官麒麟补子
根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延载元年也就是公元694年,武则天将文官武将的品职用飞禽走兽和颜色来定级。但是并没有详细到每一个品级都有对应的纹样。
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重新启用了“四色公服”制度,整体没有特别繁多的纹样,官服看起来偏素净。虽然放弃了飞禽走兽定品级的方法,但是依旧用官服颜色来区分品级大小。
宋太祖赵匡胤
元朝虽然也受到一定的汉化影响,但也同宋代一样没有再启用唐代的“禽兽纹样”。然而此时的服饰却开始将这种装饰图案绣制成花卉的形状,被后世称之为“胸背”。
然而迄今为止存有的文字资料和发掘出的文物,都没有资料表示这种“胸背”对当时的品级产生影响。
明太祖洪武皇帝驱逐蒙元,恢复了汉家河山后。也在官服制度上开始吸收唐代的纹样。根据《明史·舆服志》的记载,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太祖皇帝对服饰制度进行了一次大改革。
洪武皇帝晚年画像
尤其是对官服等级的规定,每一品每一阶都有了更加明确的“符号概括”。喜欢看韩剧的姑娘们一定了解,朝鲜作为明朝的附属国,服饰制度肯定也是遵从宗主国,但是它的补服制度直到明代景泰年间,才正式确立下来。
补服从明代,才真正确定。值得一提的是,补子虽然成为了区别官员文武、品级大小的一个方式,但官服颜色也依旧是代表朝堂地位的符号。
清代时期万恶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强行要求全国百姓“剃发易服”。
因此,清代的补服除了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还兼具明代的品阶秩序。清代补服放弃了颜色——或者说将颜色定尊卑的方法从衣饰上转移到了官帽上。
明代官服
文禽武兽和九品十八级文官绣以禽鸟:1—4品着绯(红)袍。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
5—7品着青袍。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8—9品着绿袍。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文官补子
武官绣以走兽:1—4品着绯(红)袍。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老虎,四品绣豹子。
5—7品着青袍。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老虎)。8—9品着绿袍。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明代文官
淋尖踢斛和剥削压迫了解了“补子”的历史来历和明、清两代文武官员的具体品绣。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种荣誉,代表了那个年代的权势地位,和读书人求取功名的迫切心愿。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布政使对按察使说“我大明朝文官衣服上绣的是飞禽,武官衣服上绣的是走兽。你我穿上这身衣服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这就是一省中管理民政和刑法的二三把手的对话,之所以如此评判就是因为明代中后叶的吏治腐败和土地兼并,已经到了让老百姓民不聊生的地步。
明武宗戎装画像
明朝在没有实行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之前,所收缴的赋税都是实物,例如粮食、布匹、药材等。而不是我们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制钱或银两。
既然不是缴纳银两完成赋税,那自然在收税的过程中会产生损耗——比如“淋尖踢斛”。
所谓“淋尖踢斛”就是古代官员在收税过程中的贪污方法,而“斛”是古代普遍应用的一种计量容器,比方在唐朝时期运送军粮,就不说是多少“石”,而称多少“斛”。再比如宋代的词牌名中就有“一斛珠”。说白了就是我们俗称的“斗”。
斛的一种
再由于每个朝代对于“斛”的具体数量各有规定,于是为了方便收税就对百姓交公粮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所有斛中的粮食必须堆积到满得能看见一个“尖顶”,这样才算是你完成缴税。
可是有时候收上来的粮食含有很多水分怎么办?官员的普遍做法就是超额征收。超额的部分算作粮食晒干后减轻的那部分重量。同时方便自己中饱私囊。
在收税关卡损人肥己的漏洞多着呢,既然百姓交完公粮,那总要验收吧。于是在称重的环节将“斛”立好,对着就是狠狠一脚,掉落下来的粮食自然就被计为“损耗”收入官员自己的腰包。
张居正出巡像
有人会问了,用那么大劲踹斛倒了怎么办?这就是小瞧这些贪官污吏的贪婪本性了。许多人会在每年收缴赋税之前,找一棵树练习,直到树叶能踹下来,但是树干不摇晃就算“本事”练到家了。
粮食一粒没有进入国库,百姓因为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衣食无着,还要承担赋税徭役。而国家本身定下的赋税一定能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却因为这些直面百姓的底层官员,而弄得民怨沸腾。
那这些官服上绣着飞禽走兽的人,在老百姓眼里当然就是“禽兽不如了”。
清代补子
文字狱明朝还不是对老百姓做的最绝的,最起码还让人说话,最起码对侵害百姓的国家蛀虫做出惩戒。并且礼让读书人,尊敬士大夫的向学风气一直都从朝堂到乡野维护得很好。
清朝打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后,正式统治了这片大好山河。封建时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终在清朝的“文字狱”中到达顶峰。他们不让百姓说话,不许文人著书。并且借着编撰《四库全书》征集天下藏书的由头,大肆删减损毁对清朝统治稍有不利的话和著作。
从后金入关,自顺治立朝,再到康熙、雍正、乾隆前后共一百四十余年,通过文字给士民编织罗列罪名。在《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中就有这样的片段,剧中所有包括前朝国号“明”的词汇、话语、诗句不准说,不能写,不可用。
乾隆老年画像
哪怕你说出一个“明天”也要被抓进大狱。而在正史上,清朝顺治年间发生过一起“张晋彦案”。由于顺治在读张晋彦的文章时,在其中发现了一句“将明之才”,认为张晋彦是在鼓吹前朝,为灭亡的朱明王朝抱不平。
正常人有了疑心,不说静待观察吧最起码也要把人找来问一问。而顺治问也不问,就将张晋彦的文章定性为“诡谲暧昧”。直接给张晋彦判了个斩立决。
乾隆时期的纪晓岚在著述《阅微草堂笔记》这本鬼怪志异的书籍中,就有故事以张晋彦为原型,描述了一个读书人因为在路过寺庙时候说了一句“撞钟”就被神佛惩罚的故事。
关于清朝的文字冤狱,最著名的就莫过于“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诗出自清代雍正年间进士徐骏的《无题》,这本是一首在夜间无聊的抒情之作,却被人举报引来了血光之灾。不仅也给判了个斩立决,全家老少妇孺,都被流放到了极边苦寒之地。
这不仅是有清一代对读书人的残酷压迫,更证明清代司法的随意性。同时这也是清代“华夷之辩”的另一种体现。就像他们的官服舍弃了我们一直沿用的“服色”,却保留了“补子”;舍弃了“乌纱官翅”,运用了所谓的“顶戴”和马蹄袖。
总而言之,明清两代吏治腐败和大兴冤狱,都是导致“衣冠禽兽”沦为贬义词的主要原因。
四库全书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