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叫“三宝弟子”
何为三宝三宝为“佛”“法”“僧”,信仰三宝可以说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因为佛教是无神论,不把佛陀当作神来崇拜。
“佛”就是佛陀;
“法”是佛的言教;
“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
“佛”佛陀就像是老师,他可以教导学生,但不能代替学习。信徒对佛的崇拜类似于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绝对不会为了利益而崇拜佛陀。
“法”如果信徒的定业现前,即便是祈祷,佛陀也无能无力,但若能依照佛说的正法而行,就可以改变以往的业力,或轻报或消除。
佛陀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亲证了解脱之法,并将方法说出来,供大家依照修行。
“僧”佛法的流传与散布,必须依赖佛的干事,那就是僧,僧又分菩萨僧,声闻僧和凡夫僧,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法传布给我们,所以为了法的理由,僧的恩德也是无量的。
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
所以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佛教徒能一般不愿意自称佛教徒,而更愿意自称三宝弟子。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福田。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
“和尚”为何意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阇”,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喇嘛”是什么意思
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汉族地区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是否是正确的称呼?
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还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则是习俗的称呼。
什么叫做“法师”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什么叫做“活佛”
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什么叫做“僧王”
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出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僧王或大导师管理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我们对于出家僧人经常犯错的称呼:
直接称呼“某某师”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在家佛教徒直接在出家人法号后只加一个“师”字,如称呼“某某师”。
直接在法名后加一“师”字的称呼法,一般用于出家人中长辈对晚辈,或平辈道友之间的称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的称呼。
称“师傅”
“师傅”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用来称呼老师。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专指帝王的老师。
下面两种称呼,也不适宜在家居士用来称呼出家人:
称“师兄”或“某某师兄”
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才可以互称师兄、师弟。
有的在家居士,称其皈依师的出家弟子为师兄,甚至觉得自己皈依时间早而称后来的出家弟子为师弟,这是不正确的。
称皈依师的出家弟子,同样称“师父”或“法师”,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并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师父。
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时间再长,也是三宝弟子,尊重三宝,方合佛制。
若不依佛制,不仅慢僧,也是慢佛、慢法,身为三宝弟子,谨当避免。
在这方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可以说是在家居士尊重三宝的典范。
直称法名“某某”
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直呼法名,大不恭敬。
如世间出于对教师传授知识的尊重,即使自己没有在他下面亲自受教,也都不直呼其名,而称“王老师”、“李老师”等,何况身为三宝弟子对传授佛法的出家人,更应当尊重。
在家居士是否恭敬尊重出家人,反映出他本身的德行、品质,出家人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
对于出家人的正确叫法如下:
师父
“师父”就不同于一般的“师傅”,虽然它出现的晚。“师父”的称呼最早是在唐代开始的,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朝时期,“师父” 往往用作对出家人的尊称了。
可以说“师父”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种称呼。
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落发剃染的沙弥,既现清净僧相,都理当受到身为三宝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称为“师父”。
“师父”二字,与“弟子”之称刚好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为亲切的德称,很尊贵的。
法师
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标准是很高的。
对一寺长老,大德高僧,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称“师父”、“法师”;而对一般出家人,为易区别,可加法名,称“某某师父”、“某某法师”。
修行不知道教“三宝”,一切功夫白费了
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道教同样有三宝。三宝就是三件珍贵的宝藏。道教的三宝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最早的的道教三宝,出自《道德经》。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是修行者具备须具备的三种德性。具备“慈”的美德,这样就可以包容万物;“俭”则是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不敢为天下先”要求修行者体会大道无为,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人说,道教修行“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如果能领悟老子所说三宝的真实涵义,于人生修行是有莫大助益的。盛唐著名的上清派道士吴筠曾说,“道法的精要,都比不上《道德经》五千言。其它的道经都是蔓词延说,只不过徒费纸张罢了。”
道教科仪经文上常说的三宝,如道士早晚课常念诵的“发愿已竟,皈命三宝。至心稽首,太上无极大道。”这里的三宝,指的是道、经、师。“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宝就是“道”的化身、道教最高神三清。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和太上老君。三清代表了道,是万物之祖。
经宝就是道经,是道教三洞四辅各种真经。三洞是南朝三洞法师陆修静开创的道经分类方法,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南朝时道教最大的三个宗派是上清派、灵宝派和三皇派。所以洞真归入的是《上清经》系;洞玄归入的是《灵宝经》系;洞神归入的是《三皇经》系。
后世道经增多,三洞明显不够用,于是增加了四辅。
四辅即“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用“太清”辅“洞神”,“太平”辅“洞玄”,“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三洞。历代道藏的编撰,遵循的都是三洞四辅的分类原则。道经是度世的桥梁,修行者须熟读之,并且领悟其中真意,方可修炼有成。
师宝是修道者的师长。道教里的三师分别为度师、籍师和经师;正一派传度授箓,又以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为三师。师宝就是十方得道的圣众,能够开启学道者的眼目。所以修行者必须尊师重道,敬奉三宝。
晚唐之后的道教修行,以内丹修炼为主。内丹修炼以精、气、神为三宝。内丹术即以修行者自身为炉鼎,取坎填离之术。关键的步骤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后世全真教为内丹修行北宗,号称内丹术正宗。“全真”即“全精、全气、全神”之意。一个大的宗派以此命名,可见道教对精、气、神三宝的重视。
三宝既为修行的三件宝藏,历来为修行者所重视。如果有志于修行的人,连三宝的含义都没弄清,那么可以说这个人无法入修行的门,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
修行不知道三宝,所有的尝试都只能算作瞎折腾,一切功夫都是白费。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酉阳杂俎白话解说:夜晚辨别动物种类的方法
酉阳杂俎白话解说:夜晚辨别动物种类的方法
不二往事书
佛
据说在荆州,有一座叫做陟(音至)屺(音起)寺的寺院。
在陟屺寺里有一位僧人叫做那。
据说那僧人出家前,曾经擅长在夜晚时分,打着灯笼火把,在山野之间打猎。
那僧人说道:
如果夜晚在山间看到一只动物,眼睛反射光线的部位看起来较长,来回摇动,说明这只动物是鹿。
如果夜晚在山间看到一只动物,眼睛反射的光线是一闪一闪的,并且来回摇动,位置贴近地面,说明这只动物是兔子。
如果夜晚在山间看到一只动物,眼睛反射的光线低垂,不动,说明这只动物是老虎。
有人说,佛教有一种五戒的说法。佛教的五戒是五条戒律,具体内容为: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五戒,是皈依佛教的三宝弟子的基本戒律,佛教三宝弟子皆须受持。
有人说,三宝弟子中的三宝为佛、法、僧。
原文:
荆州陟屺寺僧那,善照射,每言光长而摇者鹿,帖地而明灭者兔,低而不动者虎。
《酉阳杂俎》为唐代笔记小说集,前卷20卷,续集10卷,共30卷,撰者为段成式(803年~8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