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坟头草能拔吗(坟头草)

坟头草能拔吗(坟头草)

坟头长草好不好?有一迷信说法,浙江等不少地方的人相信

民间特殊墓葬形式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过去民间主要土葬墓式,如土堆式的“馒头坟”、墓碑后竖的“椅子坟”、水泥坟头的“龟壳墓”……民间墓葬的坟头墓式,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并不限于这几种,讲究和禁忌也不太一样。

这里,来介绍几种异形坟墓。

(乡间民坟)

“稻桶坟”与“宝顶”

“稻桶坟”过去在浙江南部,如瑞安一带比较流行,远远望去似一个扁平的圆墩放在稻田地里,因为其形状与当地人打稻谷的稻桶差不多,故称“稻桶坟”。

这种坟用砖石或是泥土做成,围成一圈,形成“稻桶”。如果在“稻桶”上再堆出土堆,如馒头状,就形成了\"大锅帽”坟。

现在大家看到的岳飞之“岳坟”、袁世凯之“袁陵”,就是大锅帽式的,这种大锅帽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一方面保护了坟体,另一方面坟头又有“生气”。

(岳飞父子墓)

(袁世凯的陵墓)

如果将\"大锅帽”圆柱形坟体加高,则形成了北方称的“大宝顶”。

宝顶是贵族使用的,像北京满族王爷坟全是这种坟头。在清东陵内,包括乾隆皇帝的香妃在内的好多妃坟也是这样,外面用砖石砌成圈,内填土,形成高大的圆筒状坟头。

明清帝王坟头也称“宝顶”,这实是一种超大号\"大锅帽”。

虽然都是圆柱式坟头,但“宝顶”与“稻桶”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宝顶仅仅是一个地上部分的坟头,真正的棺穴在地下,有地宫建筑。而中国南方的稻桶坟是民间使用,墓穴建在地面上,“桶”内堆土成穴,占地不大。

(清王爷坟)

(清王爷坟)

“平坟”与“四方坟”

有一种坟与稻桶坟一样,也是从地面起建,墓穴砖砌成圆拱形,以墓碑封门,墓顶做成平的,故称为“平坟”,目前在浙江一带仍流行。

南方自古有做寿坟的习俗,如果平坟是生前做的,洞口不封,等死了下葬入棺后,才会封好,墓穴此后永不开启。

平坟两穴或多穴时,中间为最尊,次尊为左穴。如果是双穴则左尊右卑。下葬时,一定要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安葬,不能将女棺放于左边。

其中,双穴平坟外形呈四方形,又称“四方坟”。有的四方坟变异,上面不是平的,而是将坟头做成圆锥体。

(椅子坟)

坟头过去都是用三合土做的,现在流行用水泥封顶。但有的地方,比如浙江人忌讳将坟头用水泥全部封上,有意在坟头中间或是顶上,留空填土。时间一长,没水泥的地方就会长出草。

明人王稚登诗称,“秋风乍起黄花塞,明月初生青草坟。”坟头长草好不好?好!不过有点迷信,浙江人相信,坟头草长得越盛越吉利,郁郁葱葱代表兴旺发达。

如果不长草,就成了“光头坟”,是凶兆,说明坟地不吉,没有生气,家有变故。

顺便说一下,长草是好事,如果长树就不好了。

迷信认为坟上长树败家,影响人丁。坟头前长树,对后代不好,主生人有脑疾,精神不好;长在坟尾则生脚病,两侧长树多腰疾……

(坟前插哭丧棒)

(坟头被竹笋破坏)

民间有些地方流行坟前插“哭丧棒”,这是从秦汉时就有的丧杖遗俗,在苏北等地一般用新鲜的柳树棍做成,故又称“柳青棍”,春天插在地下极易成活,所以会将哭丧棒放在火上烤一下,破坏其生根的可能。

自然这些说法是迷信,但从科学角度讲,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坟头忌树实是为了保护墓穴而故弄玄虚。因为树的根系发达,往下扎根会破坏地下葬具(棺椁),干扰地脉,加重墓地阴气。如果发现有小树长出,咋办?白天不声不响拔掉就行了,长大了比较麻烦……

“小房子”与“骨灰坟”

在一些地方的野外田地中,可以看到一些浓缩版的小房子,一般如农家鸡圈大小。这些小房子实是“阴宅”,里面放置有骨灰盒。

现在推广火葬,但骨盒安放是个问题。于是不少地方出现火化后再置办棺材土葬的现象,这比直接土葬花费更大,也不是政府所提倡的。

(贴瓷砖小房子——骨灰坟,遭破坏)

虽然不少地方推出公墓,但穴位大都不便宜,算算比活人的阳宅还贵,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而且,公墓还有使用期,再使用还要续费。但将骨灰盒长期放于家中也不是事,有的地方便受到过去暂厝风俗、在户外搭置棺竂、草坟的启发,在田地上做成小房子一样的“骨灰坟”。

骨灰坟算是新式墓葬形式。

起先在推广火化较早的南方出现,如苏南的常熟,农民在自己家的承包田中搭建小房子,砖壁瓦顶,放进骨灰盒,当地人称“瓦坑”。

1980年代就有风俗学者就此作过调查。本来瓦坑这类骨灰坟很小,也很简单,但现在越做越豪华,越来越讲究,有的骨灰坟还带有院落(见下图)。

(豪华骨灰坟)

(满山“阴宅”)

这种骨灰坟与过去常见的浮坟,其实是一个性质。

浮坟本是临时性墓坟,等以后找到宜葬风水宝地,或是家庭条件好了,再永久安葬。棺柩不埋或是半埋土下,在上面搭建棚子,有的棺身周围用砖石砌起来,上面再盖上瓦,也有的上面覆盖上稻草什么的。

对新出现的小房子式的“骨灰坟”,不能一概否定。我研究墓葬风俗时注意到,民俗是十分顽固的,要予以尊重。其实我倒有一个建议——

把这种“小房子”,如古人做墓室、地宫一样,建到地下,做成可开启的地窖式地下空间,留置多个小室,方便以后家族成员骨灰陆续放入,从而形成新时代家族墓。

现在不少地方发展公墓,集中安葬,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地皮有限。如果能如车库一样,往地下开发,倒是可行的,既这不占用地面,不误农耕,也算是真正的阴宅。

(公坟,但穴位太贵,一般家庭承担不了)

农村去上坟,处置坟头草要注意,其中的讲究还真不少

文/大海棠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制度中,我国都是以一个农耕国家,农业大国存在的,农耕文化在过去的农村自然是主导地位,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千百年来,农耕文化在农村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虽然过去尤其是封建时代农村人文化水平并不高,不过农村的忌讳习俗一点也不少,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了下来。

现在农村和过去相比自然有很多变化,农村人的生活也好了很多,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很多过去的老习俗已经逐渐简化或者省去,但即便如此,现在的农村在很多事情上还是有不少的习俗讲究的,最常见的就是红白喜事了,婚丧作为农村最重要的两件事到现在还是保留了比较多的习俗,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河南当地农村丧事的习俗传统,看看你们家乡有没有。

我们知道,农村现在仍然是土葬为主的殡葬方式,老人去世以后会找一个"宝地"下葬,不过因为是土葬,而且并不是在特定的位置,很多农村的坟墓就在田间或者山坡,既然在这些地方,时间长了难免会长一些草等植物,那么坟头如果长草能不能拔掉?怎么拔掉?这其实是有讲究的,我们今天就看看村里的老人怎么说。

老人说他们农村逢年过节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给先人扫墓的习惯,而在农村和一些小城市里都会称之为"上坟",上坟的意思就是在故去亲人的坟前添一些新的泥土,因为用土埋葬后一年的风吹日晒,故去亲人坟墓的土是不可能不动的,在坟前添一些新的泥土,用以思念他们。而且还要把坟墓打扫干净,不过只有在清明节才可以动坟墓旁边的东西。

那么就会牵扯到这件事,如果坟头长了草,打扫坟墓的时候是否能去除呢?村里的老人们说了,坟头长草在打扫坟墓的时候是可以去除的,但是农村讲究"斩草不除根",因为坟头草的根是祖先庇荫的东西,除了草的根也就相当于除去了福音,所以说坟头草能否去除,答案是可以的,只不过只能在清明上坟的时候去除,而且只能斩草,不能除根。

对于这种说法,海棠觉得不管真假与否,既然能从古流传至今自然有它的道理,因为草根可以有加固坟墓的作用,长出草来也可以加固土壤,不让雨水对坟墓反复冲刷最后倒塌。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似迷信的传统讲究其实也是有一点道理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看待即可。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留言。(图文无直接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老祖宗的告诫:“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有什么讲究

我们古人对祖先坟墓非常重视,甚至还有守墓3年的风俗。做官的叫做告“丁忧”,守孝3年后再去复任,普通百姓甚至住在墓地3年,这3年不参加大事小情。

农村人重视祖坟,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孝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农民看来,祖坟的状态会之家关系到子孙后代的运势,农村有句俗语叫做“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和多数农村地区的扫墓习俗有关。例如咱们广西农村,每年的清明,老百姓都要去祖坟上祭拜,这祖坟祭拜氛围非常浓重,子孙兴旺的,会花大价钱请鼓乐队以及一些混迹在一些丧礼上表演的“演员”。

坟头塌消子孙稀

农村的大多数地区,基本都是传统的土葬方式,人埋下后,坟头用土回填,这时候的坟头,基本上都是虚土,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吹日晒雨淋,虚土逐渐会变实,在此过程中,因水土流失,或受其它动物的破坏,出现不同程度下沉的现象很普遍,但是,传统的做法是:每到上坟季,后代子孙们,都会带铁锹,为塌陷的坟头添上新土。

传统的意识里:若连续多年无人添土,就意味着这家人,后代子孙比较稀少,人丁不旺,不然的话,怎么连个上坟的人也没有呢?

《红楼梦》中的贾府,虽然远在京城,但还是会回到金陵祭祖,而真正停止祭祖,就是贾府遭遇抄家之事,子孙离散,再也无力顾及祖坟情况的时候。

坟上无草绝家资

这句话就是说老人去世下葬后,随着时间的增长,坟头上长草是很正常的现象。有不少后辈们上坟扫墓的时候,就会把坟头上的草清理干净。老一辈人说,这样是不对的,坟头上的草是柴的意思,柴的谐音代表着财。所以说坟头上的草是不能清理的,这就是“坟上无草绝家资”的来由。

坟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并不会影响家族未来的走向,如果非要说什么才是影响家族走向的关键,可能只有“勤奋”二字了,虽然农村的坟头文化大多数都属于封建残余,但也是农村的一种文化体现。

总之,农村人重视宗族观念是一件好事,不过对每个家庭来说,子孙后代要想过上兴旺的好日子,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人们虽然简单的句话里可以蕴含大智慧,但无论是哪种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代是不断在发展的,跟不上时代就要及时抛弃,值得学习的我们就要潜心研究。

俗语我们都是从老人那里听得多,其实古人的俗语谚语对联还有许多,好比“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这是一本记录俗语智慧的书籍,里面有俗语上千则,在俗语的背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看了之后哈哈大笑还能学到很多智慧!《老人言》和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灵鸡汤文章不同,《老人言》里面有很多对世态炎凉的描述。

堪称《毒鸡汤大全》和《提升口才,每日一句》,里面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老人言》这本书中就收录了这些俗语,俗语是口耳相传的智慧,洞察世事的箴言,源远流长的文化。

读《老人言》就像是在和一位长者对话,他会教给你他的毕生所学,帮你指引人生航向,让你更快适应社会,教会你立身处世的法则。

这套是白话文版本的,因为文言文一般人真的很难读懂!这个版本的读起来实在是有趣!

多见多闻,借古鉴今。想要阅读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购买正版。#把书读薄 把人生读厚#

坟头长草好不好?有一迷信说法,浙江等不少地方的人相信

民间特殊墓葬形式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过去民间主要土葬墓式,如土堆式的“馒头坟”、墓碑后竖的“椅子坟”、水泥坟头的“龟壳墓”……民间墓葬的坟头墓式,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并不限于这几种,讲究和禁忌也不太一样。

这里,来介绍几种异形坟墓。

(乡间民坟)

“稻桶坟”与“宝顶”

“稻桶坟”过去在浙江南部,如瑞安一带比较流行,远远望去似一个扁平的圆墩放在稻田地里,因为其形状与当地人打稻谷的稻桶差不多,故称“稻桶坟”。

这种坟用砖石或是泥土做成,围成一圈,形成“稻桶”。如果在“稻桶”上再堆出土堆,如馒头状,就形成了\"大锅帽”坟。

现在大家看到的岳飞之“岳坟”、袁世凯之“袁陵”,就是大锅帽式的,这种大锅帽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一方面保护了坟体,另一方面坟头又有“生气”。

(岳飞父子墓)

(袁世凯的陵墓)

如果将\"大锅帽”圆柱形坟体加高,则形成了北方称的“大宝顶”。

宝顶是贵族使用的,像北京满族王爷坟全是这种坟头。在清东陵内,包括乾隆皇帝的香妃在内的好多妃坟也是这样,外面用砖石砌成圈,内填土,形成高大的圆筒状坟头。

明清帝王坟头也称“宝顶”,这实是一种超大号\"大锅帽”。

虽然都是圆柱式坟头,但“宝顶”与“稻桶”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宝顶仅仅是一个地上部分的坟头,真正的棺穴在地下,有地宫建筑。而中国南方的稻桶坟是民间使用,墓穴建在地面上,“桶”内堆土成穴,占地不大。

(清王爷坟)

(清王爷坟)

“平坟”与“四方坟”

有一种坟与稻桶坟一样,也是从地面起建,墓穴砖砌成圆拱形,以墓碑封门,墓顶做成平的,故称为“平坟”,目前在浙江一带仍流行。

南方自古有做寿坟的习俗,如果平坟是生前做的,洞口不封,等死了下葬入棺后,才会封好,墓穴此后永不开启。

平坟两穴或多穴时,中间为最尊,次尊为左穴。如果是双穴则左尊右卑。下葬时,一定要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安葬,不能将女棺放于左边。

其中,双穴平坟外形呈四方形,又称“四方坟”。有的四方坟变异,上面不是平的,而是将坟头做成圆锥体。

(椅子坟)

坟头过去都是用三合土做的,现在流行用水泥封顶。但有的地方,比如浙江人忌讳将坟头用水泥全部封上,有意在坟头中间或是顶上,留空填土。时间一长,没水泥的地方就会长出草。

明人王稚登诗称,“秋风乍起黄花塞,明月初生青草坟。”坟头长草好不好?好!不过有点迷信,浙江人相信,坟头草长得越盛越吉利,郁郁葱葱代表兴旺发达。

如果不长草,就成了“光头坟”,是凶兆,说明坟地不吉,没有生气,家有变故。

顺便说一下,长草是好事,如果长树就不好了。

迷信认为坟上长树败家,影响人丁。坟头前长树,对后代不好,主生人有脑疾,精神不好;长在坟尾则生脚病,两侧长树多腰疾……

(坟前插哭丧棒)

(坟头被竹笋破坏)

民间有些地方流行坟前插“哭丧棒”,这是从秦汉时就有的丧杖遗俗,在苏北等地一般用新鲜的柳树棍做成,故又称“柳青棍”,春天插在地下极易成活,所以会将哭丧棒放在火上烤一下,破坏其生根的可能。

自然这些说法是迷信,但从科学角度讲,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坟头忌树实是为了保护墓穴而故弄玄虚。因为树的根系发达,往下扎根会破坏地下葬具(棺椁),干扰地脉,加重墓地阴气。如果发现有小树长出,咋办?白天不声不响拔掉就行了,长大了比较麻烦……

“小房子”与“骨灰坟”

在一些地方的野外田地中,可以看到一些浓缩版的小房子,一般如农家鸡圈大小。这些小房子实是“阴宅”,里面放置有骨灰盒。

现在推广火葬,但骨盒安放是个问题。于是不少地方出现火化后再置办棺材土葬的现象,这比直接土葬花费更大,也不是政府所提倡的。

(贴瓷砖小房子——骨灰坟,遭破坏)

虽然不少地方推出公墓,但穴位大都不便宜,算算比活人的阳宅还贵,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而且,公墓还有使用期,再使用还要续费。但将骨灰盒长期放于家中也不是事,有的地方便受到过去暂厝风俗、在户外搭置棺竂、草坟的启发,在田地上做成小房子一样的“骨灰坟”。

骨灰坟算是新式墓葬形式。

起先在推广火化较早的南方出现,如苏南的常熟,农民在自己家的承包田中搭建小房子,砖壁瓦顶,放进骨灰盒,当地人称“瓦坑”。

1980年代就有风俗学者就此作过调查。本来瓦坑这类骨灰坟很小,也很简单,但现在越做越豪华,越来越讲究,有的骨灰坟还带有院落(见下图)。

(豪华骨灰坟)

(满山“阴宅”)

这种骨灰坟与过去常见的浮坟,其实是一个性质。

浮坟本是临时性墓坟,等以后找到宜葬风水宝地,或是家庭条件好了,再永久安葬。棺柩不埋或是半埋土下,在上面搭建棚子,有的棺身周围用砖石砌起来,上面再盖上瓦,也有的上面覆盖上稻草什么的。

对新出现的小房子式的“骨灰坟”,不能一概否定。我研究墓葬风俗时注意到,民俗是十分顽固的,要予以尊重。其实我倒有一个建议——

把这种“小房子”,如古人做墓室、地宫一样,建到地下,做成可开启的地窖式地下空间,留置多个小室,方便以后家族成员骨灰陆续放入,从而形成新时代家族墓。

现在不少地方发展公墓,集中安葬,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地皮有限。如果能如车库一样,往地下开发,倒是可行的,既这不占用地面,不误农耕,也算是真正的阴宅。

(公坟,但穴位太贵,一般家庭承担不了)

6源自春秋霸主的经典成语老梗——坟头草三尺高

《读史聊成语》第三部分 东周春秋

公元前771年,国丈申侯勾结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而失信,无人勤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战损和蛮族威胁,周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其分界线就是公元前376年,晋国三大家族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晋国公室,史称“三家分晋”,其中赵敬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直系子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中,诞生了非常多的成语故事,一直沿用到现在。

自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词成为了我们日常表达的习惯性用语。这些用语我们称之为“梗”,类似于相声里的“捧哏逗哏”的“哏”,其实本质上指的是我们常说的“典故”,借用某件事情的缩写语来表达这件事情所蕴含的经典含义。“梗”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反映了了网友们的脑洞之大。他们从流行事件、典籍文献中截取简单的话语用来表达普遍认知的道理,其中“坟头草三尺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看到这个“梗”,第一时间都会想起一篇中学时候的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其中有一句这么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大家结合这篇文章中的语句和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景象,创造出了“坟头草”这个梗,用来表达死了很久的意思。

吾有旧友屌似汝, 如今坟头草丈五。

坟里木棺骨已无, 劝君莫学吾故友。

其实关于坟头草的这个意思,早在唐代就有了,著名诗人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到:“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意思是说,难道你没看见,在李林甫的屠刀下,裴敦复裴尚书的土坟上已长满了高高的青蒿和荆棘。用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失望,坚定辞绝宦途的决心。这里的青蒿荆棘和归有光的枇杷树所代表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注意,但是!伟大的诗人李白还不是最早用坟头草梗的人!那么最早的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秦穆公,秦始皇嬴政的祖先。这个秦穆公身上还有两个我们常见的成语来源,一个是“秦晋之好”,一个是“乘龙快婿”,可以说他是个著名的老丈人,厉害程度仅次于号称“三朝国丈,天下第一岳父”的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而坟头草这个典故来自一场著名的大战“崤之战”。

公元前627年,晋文公病故,秦国立即出兵准备攻占秦晋之间的战略要地郑国。这个晋文公就是当初流亡被楚国相助承诺“退避三舍”的公子重耳,也是“秦晋之好”里的新郎官。晋文公的棺材抬出国都的时候,里面发出牛叫一般的吼声,晋国神棍大臣郭偃命令队伍停下来,对大家说:“文公有指示,将会有军队从西边越境过来,到时候去埋伏,一定会大获全胜。!

与此同时,之前秦国派往郑国帮助他们守城的秦军将领杞子传来消息,郑国让他保管着都城北门的钥匙,只要大部队一到,马上开门迎接。看起来秦国攻打郑国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但是秦国丞相蹇叔对此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攻打郑国路途遥远,士兵的战斗力会在行军中丧失大部分,而且这么远的长途奔袭,对方一定会有所察觉做好准备。秦穆公不听他的,执意要出兵,同时还派人骂了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意思是:你知道个屁!按一般人的寿命来说,你的坟墓上树都有一抱那么粗了。潜台词就是,老东西,你早该死了,别在这里乱说。这边是成语“墓木拱矣”的出处,也是“坟头草”梗的最早记载。

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次出征队伍中,他去送儿子的时候哭着说:“你们这次去攻打郑国,途径崤山的时候会遭到埋伏。那里有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我看着将士们出征,却再也看不到你们回家了。”

事情的结果是,晋国神棍和秦国蹇叔说对了。

秦军到达郑国的时候,原本应该里应外合的杞子一众被发现,逃亡宋国。秦军统帅孟明视(也叫百里视,秦相百里奚之子)一看郑国有所准备,就带兵回国。可能是不甘心无功而返,他们顺手把滑国给灭了。晋国觉得秦国在重耳逝世的时候不来吊唁,反而攻打盟友郑国,是无礼的行为,必须要报仇。于是他们把白色的丧服全部染成黑色,全军出击去攻打秦军。秦军途径崤山的时候,被晋国伏兵全歼,三大主帅被俘。之后晋国军队就穿着黑色的衣服去参加重耳的葬礼了。从此以后,晋国的丧服就定为黑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