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骑兵指什么(骑兵是什么意思)

骑兵指什么(骑兵是什么意思)

坦克居然也分骑兵和步兵,法国痴迷重型坦克,却败于德国轻型坦克

【军武次位面】作者:千夫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化战争的开端,推动坦克发展进入高潮期。坦克在这一繁荣期衍生出多种分支,除去步兵坦克、巡洋坦克这种按战术定位划分的个例;各国的坦克普遍按战斗全重分成轻型、中型和重型三大类,每种坦克皆有神作流传于世。

▲二战中的坦克按重量分为多类

外形小、重量轻、速度快、通行性高的轻型坦克,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的中型坦克,则是比较灵活的多用途坦克;能够胜任如侦察、支援、甚至攻击等多种角色。重型坦克借助吨位优势,拥有更厚实的装甲防护和更大口径的火炮,是装甲对决的制胜法宝。

▲不同的坦克有各自的定位

这种看似完美的搭配分类,却在战后坦克的发展中被取消,逐渐形成如今主战坦克(MBT)一统江湖的局面。随着现代战场分工越来越细,武器装备的种类往往也要随之增多,坦克为何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如今坦克没有了分类,主战坦克一家独大

从后来人的角度来看,坦克成为“陆战之王”得益于其火力、机

动、防护三大性能的完美统一。不过这个如今最基本的属性,在坦克诞生之初却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坦克优势在于火力、机动、防护三者统一

1917年,装备360°旋转炮塔的法国FT-17问世,一举奠定后世坦克的基本布局。不过该型坦克代表的一战改良坦克,目的是解决初代坦克时速低,行程短,机动性差的致命缺点,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FT-17只是辆7吨级的轻型坦克;火力、机动、防护只能说做到了整合,远没有达到够用的程度。

▲雷诺FT-17奠定现代坦克的基本布局

二战中坦克的众多分类,从技术上可以看作是在FT-17基础上,不断加强三大性能的产物。只不过,事物发展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坦克不可能从雷诺一下直接跳到99A。毕竟,早期坦克在动力等技术条件限制下,三大性能难以同时兼顾。

▲坦克发展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提高机动性,就很难拥有较好的防护;防护较好的坦克,速度又跟不上。要是强行将更大的发动机和更厚的装甲同时堆积在一辆坦克上,不仅重量飙升,价格和成本水涨船;更要命的是会造成可靠性下降,失去实战价值。正是这一矛盾催生出坦克的第一次分类。

▲法兰西重锤B1重型坦克

英法结合一战经验把坦克当做步兵的附属,根据传统的“步兵”,“骑兵”概念,在坦克设计上贯彻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步兵坦克突出装甲防护,伴随步兵的定位阉割了机动性能;巡洋坦克则将机动性放在首位,完成机动作战任务。

▲丘吉尔坦克本质上仍是步兵坦克

德国坦克发展一方面受制于凡尔赛和约限制,另一方面在坦克集群突击的正确坦克战思想指引下,把机动性放在首位。闪击波兰的主力一号二号,都是标准的轻型坦克。尽管技术指标不敌英法,但集中使用的德国装甲部队,面对巡洋坦克拥有数量优势,面对重兵集团拥有机动优势,得以一举扫平西欧。

▲闪击波兰时德军主力以轻坦为主

德军在一号二号之后的坦克设计,仍然是两种坦克搭配组成。三号作为主战坦克,搭配高初速炮;四号作为支援型坦克则搭配大口径炮,掩护步兵攻击。和英法不同的是,技术的进步和战术的正确,使得这两型坦克均保有不错的机动性能。这一时期的坦克为解决这一矛盾,基本上还是按照作战需求优先突出单一性能。

▲入侵苏联时的三号四号坦克,严格意义上不算中型坦克

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坦克轻中重划分,直到苏德战争爆发才真正形成。尽管自“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三号四号组成的钢铁洪流,在战略上无人可挡。但在坦克技术上,德军却被结结实实教做人了一回。频频遭遇的苏联kv系列重型坦克,让三号的主炮被自己人嘲笑为敲门砖。

▲正面干掉一辆kv2并不容易

T-34中型坦克作为一种新概念坦克,全面压制德军主力坦克,直接推动虎式的研发。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的T-34,是继FT-17之后的里程碑式产品。凭借大倾角装甲设计,T-34突破平衡的矛盾;在保持中型坦克吨位的基础上,获得更高一级的防护和火力,让三号四号的火力和防护相形见绌。

▲T-34很好实现了三大性能的平衡

为应对T-34危机,德军除了升级四号火力和防护,还启动了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同样采用大倾角装甲的黑豹坦克,搭配Kwk42L70主炮,实现了比T-34更强大的性能平衡,堪称二战最优中型坦克。

▲黑豹成群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就技术而言,坦克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然而战场需求总是领先技术发展,为了形成绝对技术优势,苏德双方竞相展开重型乃至超重型坦克的研发。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重型坦克,实质上是双方军备竞赛的结果。厚重的装甲防护,大口径主炮导致重型坦克战斗全重直线飙升,与之相伴的不仅有削弱的机动性,还有糟糕的可靠性。

▲虎式是很多人心中的图腾

事实上,重型坦克一直不是二战战场上的绝对主力,只是用来充当装甲部队的矛尖,或是内线机动防御的杀手锏。重型坦克赖以生存的重甲和巨炮带来的不平衡,可以看做是向新一轮平衡发起的冲击。

▲苏德间的重坦的研发可以看做是军备竞赛的产物

由此可见,按战斗全重划分坦克分类的做法,实质上是坦克在追求三大性能平衡过程中的技术积累。二战时期的技术水平限制和紧迫的战场需求,造就了不同种类坦克同台竞技的局面。

▲二战多类坦克会战正是坦克高速发展的见证

战后各国虽然仍有重型坦克研发,但科技进步让提升火力和防御性能的同时,给坦克减重成为现实;各国主要精力仍是在本国中型坦克基础上升级。T-54延续前辈外形避弹设计,用卵形炮塔将这一特性发挥到极致;有效地在保证防护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了重量,复合材料的逐渐成熟应用,让通过硬堆装甲提高防护的重型坦克失去了意义。

▲T-54成为第一代主战坦克的经典大作

以往提升火力采用的加长身管,增大口径的做法;逐步被新型滑膛炮和高性能装药、新型穿甲弹取代。动力技术提升,防护升级,火力强劲的主战坦克本质上不过是三大性能的新一轮平衡。

▲提升火力也不用像以前一样简单粗暴了

综上所述,按照重量划分坦克种类从来就不是本质的标准,如今的主战坦克基本都在50吨以上,但发展概念却来自于中型坦克。也许当某一性能再度出现革命性变化,坦克又将迎来新一轮的不平衡分类。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骑兵为何又被称为“铁骑”?

在不少的影视剧中,都将骑兵称之为“铁骑”,同样的在有些骑兵的名称中“铁骑”一词也是频频出现,那么为何称骑兵为“铁骑”呢?

从这个称呼本身的意思上来说“骑兵并不等于铁骑”,铁骑是重骑兵的一种称呼。

一般认为,中国真正的骑兵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骑兵有轻、重骑兵两大分类。轻骑兵突出在一个“轻”字上,本着快速机动、长途奔袭的原则,战马无护甲,士兵也就前胸后背两片护甲,武器一般是弓箭、刀或长戟,装备不会太重。重骑兵就不同了,除了战马的马腿外,战马的其它地方以及骑士都身披重甲,士兵的武器一般是长枪,佩戴剑(或刀)和盾牌,亦有弓箭,重骑兵具有强大的冲击力,由于身上的铁制盔甲,重骑兵又被称为铁骑、铁甲军。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重骑兵兴盛的时期,后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西夏等也都延续着对重骑兵的喜爱,蒙古更是将骑兵发挥到了极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蒙古铁骑”可不是电视剧中的身上穿着一件牧袍,手持弯刀弓箭的那种,蒙古铁骑就如下图般,是身上裹着重甲的重骑兵。

为什么很多人都贯称骑兵为铁骑呢?首先,称自己的骑兵为铁骑显得更有实力和气势;其次,这里面有误称的问题,尤其是现代的影视剧,为了降低成本,服装并不是铠甲,而且也有含糊不清误叫的嫌疑。不过,现代社会重骑兵的时代早就是久远的过去了,现代人也不太注重叫法了。铁骑听起来的确更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