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六爻 奇门 梅花 紫薇 区别(学梅花易数的害处)

六爻 奇门 梅花 紫薇 区别(学梅花易数的害处)

中华文萃|辞赋及书法佳作欣赏《兰婷赋》

作者:李牧童

书法:王培君

维戊子年,多难之秋,天灾人祸,踵武堪忧。时遇裁冗,未能自避,辗转多方,无以厕迹。当此之时,陷身于稻粱之绌,系念于国事之艰,忧心怲怲,忐忑难安。后乃幸遇毛公,相谈既欢,更晓以兰婷之故。百感交集,一时枨触,摛藻飞翰,遂成斯赋。其辞曰:

承河洛之神器兮,车同轨而凤鸣。历鼎箓之祸乱兮,除妖氛以咸英。方协和于九围兮,祈玉陛之尧蓂。惟厥中之难允兮,失禹甸之熙宁。既重华之罹患兮,哀民生之多艰。望绳愆而勤省兮,延鸿祚于中天。乃自察于颠踬兮,实出入其两难。托仙姝而飞靡兮,为澄鉴之一参。

时维九月,序至旻高。天宽霁色,水落枯礁。猋风凛冽,噤寒蝉之凄切;落叶颉颃,发青女之寂寥。曲调能幽,遂掩行藏于壁府;直情既惑,乃舒襟抱于兰皋。适逢毛叟,鹤发银毫。籍本黔里,年接杖朝。语多默契,神亦驰交。但恨移晷,把袂相邀。自云宅近,莫辞辛劳。聊备旨酒,畅叙良宵。时当日暮,夜起鲲冥。黯黮易惑,跮踱难行。虽蒙接引,昧于所经。山环水复,或促或停。穿林越涧,踵迹移形。止步振履,豁然开明。

既临福地,别有洞天。修竹几处,雅舍多间。后依层嶂,左傍醴泉。目娱缭绕,耳悦潺湲。把臂相引,随至前厅。气息甫定,但呼兰婷。俄闻环珮琮琤,裛裛香生。诚惶未辨,转眄结声。身起杯落,气滞神凝。乃一姹女,袅袅娉婷。善矣!何尤物之有甚于此哉!其为貌也,则花月之色不足以喻其倩巧,璧玉之辉不足以描其精莹。青莲之韵不足以雕其素雅,熟榴之实不足以状其丰盈。觌之能令贵妃咽气,飞燕遭遗。尾生失信,韩凭休妻。仲尼侧目,云长更衣。庄周弃缶,青帝延期。其为声也,则雏凤之啼不足以掩其嘹亮,昆石之润不足以胜其清泠。钧天之乐不足以次其韵致,瀛海之淼不足以饰其充盈。闻之可教龟年凝耳,瞽旷支颐。樊素闭口,韩娥屏息。公瑾抚掌,摩诘释琵。迦叶起舞,波旬入迷。余再观其神也,则蕙茝之幽不足以咏其风骨,冰玉之洁不足以道其节操。玄芝之罕不足以毓其灵性,懿范之辞不足以举其仪标。感之能使狂童怀趣,老叟酡颜。良人钟意,悍妇兴怜。莽夫立岸,壮士投鞭。阇梨思娶,帝胄垂涎。

于是骀荡乎中,耸骇以容。乃诧而问曰:“岂余身入蓬莱兮,劳仙躯而委尘?抑离形于月竁兮,实夜台之精魂?”

乃粲然而笑,贝齿樱唇,一时并启,应曰:“君既非凡鸟,妾或忝仙班。夫人之相与,实各有因缘。既迁流转徙,而须臾便离,则孰真孰幻,岂判若云泥?昔者卢生得志,神女荐身。庄周梦化,杜宇啼春。又列子云觉梦之八徵六候,释氏别空有之三界五阴。则虚实虽论,或未必可分。夫宇宙千古,而人生百年,何如远工部之沉郁,纵谪仙之豪骞,托佛老之宴坐,拟魏晋之玄谈。陆海潘江,诚宜师仿;郊寒岛瘦,岂可效攀!”

乃拜服曰善,遂分宾定主,拱揖入座,相让再三。更引酏醴,把酒劝干。未顷,谈宴既悦,乃徐进言。将问以婚配,欲自托良缘。

乃抿而笑曰:“子欲效温叟却扇之荐乎?恐将得崔生探春之伤矣!君虽或有遗珠之请,妾实已怀割臂之盟。”俄乃徐起肃立,敛容藏靥。倚扉耽思,含哀承睫。忽春泓之潋滟兮,结玉露以凝霜。既吞吐如幽兰兮,乃嗟叹于容光。于是淡然歌曰:

“本钱塘之文氏兮,蒙垂赐以兰婷。染武穆之忠魄兮,植松柏于西陵。父儒雅而耕宦兮,母淑慧以成名。既承欢于椿萱兮,俄及笄之芳龄。怀贞悫之寂寥兮,感花信之成形。世喧碌莫余知兮,抚高调以谁听?初庠序而成均兮,俄见配于晋地。伤汉唐之废墟兮,悲迢遥而陟屺。眇塞雁之南回兮,叹茕孑而无匹。乃登临于五台兮,望涤烦乎胸臆。入佛天以譺然兮,转愿海之经轮。奉箕帚之款实兮,祈雁璧以折春。托夭桃于蹇修兮,慕凤台之精魂。感冥意而反顾兮,乃惊眙于良人。意翩翩而美度兮,中韬玉以凝神。既羞怯于葵倾兮,蹙微步以退身。虽缱绻于之心兮,未审信其验速。乃驱车而返乡兮,奄踟蹰于归路。惧星桥之倏逝兮,伤惊鸿之一睹。曷神佛之无信兮,仍闺阃而独处。忽陌路而交错兮,迨抗目乃失声。何天意其难揣兮,及再遇而生情。既燕虞而悦中兮,乃抃舞于春庭。遂求凰以永好兮,愿秦晋而终生。后鱼雁以频传兮,嗔驿路之迟缓。虽胶漆而鹣鲽兮,伤尘境之辗转。世溷浊而险恶兮,得淫毐之窥探。伸巧诈而伪饰兮,恃奥援而无惮。及逆志而见拒兮,乃因歜而孳怨。更秉权而安忍兮,奋谗谀以离间。哀孱微而贬身兮,纵百口而莫辩。何天日之黪黩兮,愍时事之艰难。虽贞姿而弱质兮,岂于情之所堪?旋病笃而不愈兮,更凭吊以跃栏。悲惨怛之不豫兮,惟长夜之涟涟。几隘慑而殉情兮,终愊忆而不甘。乃持节于梐梱兮,或侥幸以离樊。既草缨于桎梏兮,忽传讯于台湾。及弁絰而续志兮,自兹别而廿年。世更替而变复兮,惟此情已惘然。虽衣珠而馔玉兮,抚旧物而嫶妍。何上下其不觅兮,访前迹于名山。闻鲸音而郁陶兮,吊遗踪而泫然。伤当日之经轮兮,泣鸾凤之无缘。冀灵台之一助兮,怅犹豫而盘桓。何幽冥之神力兮,遇愀怆之枯颜。忽错愕而汍澜兮,实萦梦之宿鸳。乃并辔而同归兮,诉离情于关山。始经轮而暌索兮,终经轮以复圆。”

清歌既已,哀婉久立。四隅八荒,罔非肃寂。乃于尔时,胸多感慨。思绪轇轕,心潮澎湃。悲夫!世路叵测,命途多舛。伊人憔悴,余亦辗转。自别怀衽,已越廿年。既多耿介,难效夤缘。羡俦侣之豹变兮,徒僶俛而阪阻。感生计之劬劳兮,伤慈乌之反哺。亦弹铗以近日兮,实芹献而无主。悲冯唐之不遇兮,枉穷经而刺股。却雁塔之题名兮,望兰台之接武。冀逊志而希天兮,托灵因而鬷嘏。既李广之数奇兮,效号恸于末路。惟中秉于厥诚兮,更葆光以谁诉?乃喟然叹曰:“世多登徒齐女,兰因絮果。克终者鲜,发轫者夥。始缘起于经轮,复璧合于经轮,不亦拔世绝尘乎?或云精诚所致,格于鬼神。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昔有成汤祷身桑林,而大雨洽旱;周公纳册金匱,而武王得瘳。荆轲慕义燕丹,而白虹贯日;尼父告经北辰,而黄玉兴刘。此天道之格,抑宿命之由?何难测如斯,而屡应不侜?”

乃从容答曰:“妾自阅世以来,饱参命理。昔者《中庸》云不可离道,《尚书》语允执厥中,释尊曰未曾说法,老聃言微妙玄通。故天道存中,而人未参同。所谓命理,非有非空。其为有者,或曰三界六道,生死周流。其为空者,乃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故知千金之富,悉数相匹;百世之芳,盛德以侔。穷凶至善,皆能易数。俗子凡根,只配从流。然则当其伤轮回于蹀躞,感名色于彷徨。实一念之有惑,而六根之无常。夫命乖舛而易折志,时困窘而易折行。财聚敛而易折寿,欲畅亨而易折精。思繁复而易折睿,色绚纷而易折明。才高峻而易折誉,性痴疑而易折情。故曰道遵体行,而人贵躬省。惟小人反覆无常,而君子持恒有定。苟黯淡明德,乃迷惑本性。则永堕轮回,而饱经宿命。堪笑世多凡夫,痴迷相术。方采辰名,又论神骨。岂知命数,本不它由。所谓命理,实自己求。善行无迹,未雨绸缪。执贪念故,终等下流。”

于是若有所悟,乃进而质曰:“然则人之性也,抑善欤恶欤?其可得而闻乎?”

答曰:“佛圣之心,超乎善恶;庸常之志,惑于阴阳。圣者善恶从道,凡夫毁誉无常。然则善恶之辨,非德肇端。或背乎道体,或契于性天。辗转真伪,游离正偏。莫衷一是,甚嚣千年。岂知人之性也,本于道庭,不称善恶,可曰洞明。故或曰有情众生,皆具佛性;圣人抱一,归根复命。或曰克明峻德,至善极诚;易有太极,先天地生。当其执着妄念,困顿迷尘,五阴炽体,四相缠身,善恶之性,豁然乃分。乃曰性犹杞柳,义比杯棬;饮食男女,大欲存焉。或曰避害趋利,处高厌低;人所一体,性分六机。适才察眉观色,感君侘傺含戚。或兴埋剑抱璞之叹,当感坠茵落溷之迷。然则纵览万古,横窥八埏,南金东箭,焕烂婵联。而鸿鹄豹隐,燕雀鹏抟,常闻失序,屡见不鲜。惟其落拓不显,跋踬尘寰。果才命相妨者欤?此实千载之谬传!盖其恃才悖傲,秉性峥嵘。始或有助,终难见容。惟偏至之材,矜伐自名。或狷或狂,一意孤行。欲以鼹腹,而为牛鼎。既无德法术三材之修为,乃望乎国体器能之请命。纵得时幸,断难久应。故知伊尹负鼎俎而历五帝,非徒圣主;冯道持德术以更四朝,岂遇明王?李杜遭弃,多因傲褊;嵇祢取祸,俱坐疏狂。夷族兴叹,李斯空怀帝王之术;弃相乘桴,范蠡乃得贤圣之谋。求田问舍,王翦保身之策;恃宠骄功,羹尧伏剑之由。嗟乎!乃知运或不济,而性自有恒。惟高才之易恃,而寡德之难成。夫纵横一世者,或以暴兴业;闻达万古者,必以德助能。”

得闻此论,卑陬无语。抚膺良久,终归于阒。乃继而问之曰:“自鸿蒙初辟,时迁世替。羲皇而下,南薰北鄙。君臣代作,莫之守矣。然试揆今古,几度峥嵘。分合之际,颇有雷同。览千秋之世,问谁为奥主?抑权舆乎性本,或滥觞于定数?”

乃曰:“昔古语云,天行有常。故有穆穆虞舜,而顽父嚚母共处;昏昏帝辛,而忠臣骁将同亡。放观千叶,参涉典常,则省身而治,励精而昌,肆志而弱,竭欲而亡。夫以漏身之惑,而建制明堂。虽有周召之圣,而难允厥常。惟此人本,世道崇替。当性常蹀躞于寤寐之间,则社稷往返于盛衰之际。乃知文德武功,姬周肇元。成康自省,刑错卌年。及有穆满黩武,化鹤成猿。厉胡暴虐,防民塞川。则西周之式微矣。又若举贤任善,高祖乂宁。减刑节用,文景升平。逮至开疆拓域,汉武兴兵。沉乡断袖,两帝迷情。则刘汉之阳九矣。再或屈己纳谏,乃成贞观。任贤饬吏,更有开元。比及耽淫恃宠,版荡强藩。纵欲卜道,猝死仙丹。则此又李唐之标季矣。乃知江山有限,而宇宙无垠。虽戡乱以武,必持之以仁。然焚裘撤蟹,冠道履仁,易萌于念,难允乎身。又及生死流变,秉性更张。故仁德既丧,则草窃暴亡。治乱踵武,源远流长。纵览秦关汉月,无非性本伦常。”

既悟,一时醍醐灌顶,梼昧顿解。遂进而求曰:“然则人之性也,其可易乎?或存儳道,愿求砭石!”

乃笑而答曰:“噫!于兹则非诚莫之属矣。昔者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夫惟一念至诚,上通于天,下和于人,外格于物,内省于身。盖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尽物我之性本,参天地之明德。诚乃静,静乃明,明乃悟,悟乃恒。以至诚而明道体,以道体而生德行,以德行而修事业,以事业而就功名。此入世之管籥,亦无为所必经。”

余听此闳论谠议,如闻海潮鲸杵。回肠荡气,稽首惭服。乃曰:“闻此天籁德音,足堪点石成金。窃思何能,高山仰止。或曰前缘,尚祈开释?”

时毛叟亦在其侧,彼二者相视而笑。乃曰:“夫天地造化,妙不可言。妾自皈依,尘虑尽蠲。所未然者,惟有一愿。或效青埂遗石之风月宝鉴,乃求白凤入梦之才情俊彦。经轮转述,握管成篇。俾世闻者,省益其间。或能迷津得渡,此则功莫大焉。尝过谒天帝,因造访琅嬛。闻吟哦有味,乃君之《七愆》。通览其意,或曰助缘。遂百舍重趼以求,拟呈泣鬼惊神之本望;更美景良宵而会,当舞联珠缀玉之雄椽!”

既诺,乃诧而问曰:“以愚樗散庸材,天帝亦有闻哉?”

乃笑曰:“‘皇天后土,共证是念’。以是之故,何得不见?”

戏曰:“其亦有所赐教乎?”

乃曰:“吁!何狂童之鄙吝复萌哉?夫行德如累阶而进,苟贪蝇头之誉,何异悬胆百层之峭;修业若负重以登,诚效踵武之实,不愁跻身万仞之巅。君当记取,莫负良言。”

遂乃释然,怀抱顿解。继之畅饮,更尽欢谑。

比至天明,抗目敛神。则檐几香醪尽去,惟荒石奥草独存。乃参差上路,辗转抽身。辨曙色之迷离兮,怅神宵于寤寐。既徽音之孔昭兮,嗟惭德而自愧。怀玄惑而踸踔兮,感嘉容之余味。惟观澜于沧海兮,愿餐英而捧袂。伤佳期之难再兮,望神形以接会。念天人之永隔兮,徒遗响于归珮。乃按节而歌曰:

几度兴衰付蠹肠,兰婷一梦尽荒唐。

湖山未必归明主,经史从来奉素王。

莫叹出门即有碍,须知入道本无妨。

纵然说到情深处,更待澄心向昊苍。

注释:

【1】《兰婷赋》创作于2008年,依新韵。

【2】九围:九州。《诗·商颂·长发》:“帝命式于九围。”

【3】重华:指累世升平,国家和社会的持久繁荣安定。

【4】出入:左右反复,变化不定,指内心深层次出世和入世两种矛盾心态的纠结。

【5】澄鉴:清澈明净的镜子。《荀子·解蔽》:“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永嘉禅师也说:“止水澄波,万象斯鉴。”比喻心性上“致虚守静”的修为。

【6】杖朝:八十岁。《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

【7】懿范:美好的风范,多用于赞扬妇女美德。

【8】“其为貌也……”一段:以上描写兰婷之貌、声、神等句,采用了夸张、对比、衬托兼诙谐的笔法。此法古人多用之,如宋玉《神女赋》中云:“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王褒《洞箫赋》:“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刚毅强暴反仁恩兮,嘽唌逸豫戒其失。锺期牙旷,怅然而愕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师襄严春不敢窜其巧兮,浸淫叔子远其类。嚚顽朱均惕复惠兮,桀跖鬻博儡以顿顇。”三国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妓难工。伯牙能琴,于兹为朦。皦怿翕纯,庶配其踪;延年新声,岂比能同;陈惠李文,曷能是逢。”魏晋成公绥《啸赋》:“于是绵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唐李白《大鹏赋》:“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尔其雄姿壮观,坱圠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殻挫鬣,莫之敢窥。”唐舒元舆《牡丹赋》:“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清曹雪芹《芙蓉女儿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9】月竁:月窟,传说中月亮的归宿地,又指极为边远的地方。

【10】卢生:“黄粱梦”典故中的主角。

【11】八徵六候:语出《列子·周穆王》:“觉有八徵,梦有六候。奚谓八徵?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徵,形所接也。奚谓六候?一曰正梦,二曰愕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

【12】三界五阴:佛家语。三界: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五阴:五蕴,色、受、想、行、识,包括了人身心的全部,五蕴皆空。

【13】温叟却扇:即“温峤娶妇”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

【14】崔生探春:唐朝诗人崔护的故事,出自《本事诗》。

【15】譺然:说话不流畅的样子。

【16】奉箕帚:女方自谦之词,即愿意成为意中人的配偶。

【17】雁璧:雁和璧都是婚嫁的聘仪。

【18】葵倾:葵花向日而倾。比喻向往思慕的心情。

【19】抃舞:拍手而舞,形容非常开心快乐。

【20】鲸音:洪亮的钟声与佛颂声。又,古代大钟名为“鲸钟”,因钟纽为蒲牢状,钟杵为鲸鱼形,故名。郁陶:忧思积聚的样子。

【21】汍澜:泪疾流的样子。

【22】暌索:离散,分离,离别。

【23】轇轕:音交革,交错杂乱,纠缠不清。

【24】豹变:如豹文那样发生显著的变化。幼豹长大退毛,然后疏朗焕散,毛光泽有文采。比喻人的行为变好或势位显贵。唐 李白《陈情赠友人》:“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25】僶俛:勤奋,努力。阪阻:困顿,险阻。

【26】弹铗:弹击剑柄,比喻怀才求用,尤指处境困窘而欲求有所为。

【27】兰台:泛指宫廷藏书处。接武:步履相接,前后相承。此指作者有志于文化事业,希望为往圣继绝学。

【28】逊志:虚心谦让。可以隐申为致虚守静。希天:仰慕上天,使道德、修养等达到最高的境界。宋 周敦颐《通书·志学》:“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29】灵因:与神灵的缘分。鬷嘏:谓祭祀时精诚上达于天。此处是采用儒家说法,希望通过自身发心至诚能够感格上苍。《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0】葆光:隐蔽其光辉,比喻才智不外露,即韬光养晦。和前面的“逊志”相呼应。《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31】纳册金匮:即周公愿以身代重病的武王而死的典故,见于《尚书·金縢》。

【32】天道之格:至诚感通天地。格:感通。

【33】穷凶至善,皆能易数。《了凡四训》云:“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34】克明峻德:儒家语,指能够明心见性。克:能够;峻德:大德,即光明本性。《大学》:“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35】至善极诚:《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36】性犹杞柳,义比杯棬:语出《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7】性分六机:人性有六种普遍的情态。这是三国刘邵的人性观点,他在其著作《人物志》中有相关论述。《人物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辩才识人之学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是“中国式管理学”的开山之作,对于今天的治人者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38】坠茵落溷:有的落在了垫褥上,有的掉进了粪坑里,比喻人的出生和境遇的好坏悬殊。

【39】南金东箭:古代以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为华美贵重之物,后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此处指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人才。

【40】豹隐:比喻洁身自好,隐居不仕。

【41】偏至之材:有某一方面特长与成就的人才。三国魏刘劭《人物志·英雄》:“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刘邵将人材分门别类,他最重视的是中庸之才德,“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42】德法术三材:指真正能够承担治国重任的德才兼备者。语出三国刘邵的《人物志》。

【43】国体器能:两种社稷栋梁之才。

【44】傲褊:狂傲放荡和器量狭小急躁。

【45】嵇祢:嵇康和祢衡。

【46】南薰北鄙:借指国家的兴废交替。南薰:亦作“南熏”,指《南风歌》,相传为虞舜时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此处代指国家太平盛世之时。北鄙:即“北鄙之音”,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此处代指国家衰亡之时。

【47】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48】周召: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皆有美政,被后世奉为治国圣贤。

【49】姬周肇元:周朝开始建制。

【50】成康:周成王和周康王。两人能够秉承文武之治,务从节俭,克制多欲,让周朝走向了盛世,史称“成康之治”。

【51】卌:四十。刑错:亦作“刑措”、“刑厝”,置刑法而不用。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以至于刑法废弃不用四十多年。

【52】穆满黩武:周穆王穷兵黩武。

【53】化鹤成猿:即“猿鹤虫沙”典故,指将士战死。《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54】厉胡:周厉王,姓姬,名胡。防民塞川:化用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

【55】文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以德化民,励精图治,而成就了“文景之治”。

【56】汉武兴兵:指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拓展疆域,以致国家连年战乱不断,最后国库亏空,民生凋敝。国家由极盛而转衰。

【57】两帝:汉成帝和汉哀帝。

【58】阳九:指灾荒年景和厄运,此处指汉朝的劫数和衰亡。

【59】焚裘:晋武帝焚雉头裘之事,后用作称赞帝王抵制奢侈,力行简朴的典故。

【60】冠道履仁:头顶道德,脚行仁义。比喻仁德之君的作为。

【61】梼昧:愚昧,多用作自谦之辞。

【62】儳道:近路,捷径。

【63】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意指一旦具备了至诚的内质,就能够言行自然合乎天道。语出《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64】管籥:锁钥。

【65】无为:无为法,佛家语,同“有为法”相对。指离生灭因缘造作、永恒不变的法性真理。《菜根谭》上说:“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66】白凤入梦:相传汉代扬雄着《太玄经》时梦吐白凤。《西京杂记》:“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后以白凤比喻出众的才华或才华出众之士。

【67】百舍重趼: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趼:通“茧”,手、脚上因劳动、走路等摩擦而生的硬皮。

【68】樗散:无用之才。

【69】徽音:即德音,指善言,合乎仁德的语言。孔昭:十分显著彰明。

【70】餐英:进食落英,比喻高洁的行为。

【71】素王: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本来指孔子,此处代指所有具备高深的道德修为而没有显贵地位的君子和圣贤。《庄子·天道》:“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72】出门即有碍:典出唐朝诗人孟郊的故事。《全唐诗话》中有云:“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其穷也甚矣。”

【作者简介】李牧童,湖南浏阳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幼蒙庭训,钟情于古,志道游艺,乐而忘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研究,已出版有《扬之水》《兰婷赋》《李牧童辞赋选集》《绍兴赋》等多部著作。辞赋楹联多刻碑、勒石,或铸鼎。近年来,应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之邀,开辟专栏,普及推广辞赋文化,已连载30多期,颇受好评。

【书法家】王培君,山东诸城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诸城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东坡诗书画院副院长。

排版丨阿依努尔

责编丨刘美仪

监制丨陈锐军

图片来源丨网络

国家为什么禁止研究奇门遁甲(科学与迷信,谁胜谁负)

近些年,玄学在我们的社会中流行起来,什么面相、手相、摸骨、风水、奇门遁甲、紫微斗数、数字能量等等,玄学的出现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国家却禁止研究奇门遁甲,这是为什么呢?

一、玄学类似于封建迷信

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潮,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然而,玄学类似于封建迷信,因为有人打着玄学的名号招摇撞骗,所以国家就禁止研究奇门遁甲。

二、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有很多有关玄学的事情,比如面相、手相、摸骨、风水、奇门遁甲、紫微斗数、数字能量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它并没有促进发展,而是阻碍了文明的脚步。比如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圆房治病?13岁女孩被逼跳楼,老人家轻信所谓的“八字先生”,为其治病,亲手帮助禽兽之人对自己的孙女行禽兽之事,事后小女孩想不开,跳楼自杀。还有女村民轻信巫师驱鬼治病木桶内被活活蒸死,河南鲁山连杀8人灭门案:因邻居装镜子影响自家风水,包括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莆田杀人案件,其背后都有风水、玄学、奇异之说。这些都是社会上玄学的不良影响,所以国家禁止研究奇门遁甲。

三、提倡科学

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坚信党的步伐,跟随党的领导,遵循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是我们从小学到大的,这一论断,以高尚的科学精神规范社会道德价值取向,闪耀出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光芒,是广大干部群众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行动纲领和锐利武器。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最真实、最正确、最可靠,也最高尚、最光荣。做什么事要有理可依,就好比生病了,你要去医院检查,我们要相信科学,而不是江湖道士的所谓玄乎的迷信。科学是百分百的,而玄学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国家禁止研究奇门遁甲,以提倡科学文化。

综上所述,国家禁止研究奇门遁甲是因为玄学类似于封建迷信,社会上有很多有关玄学的事情,也有不良影响,所以国家就禁止研究奇门遁甲,以提倡科学文化。科学才是最可靠、最真实、最正确的,才能走向文明,走向发展,让我们一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让奇门遁甲永远不要

六爻基础知识与梅花卦的区别

大家好,上一篇介绍了下本人自己的一些情况,现在开始陆续来向大家来讲六爻卦的一些内容和知识;如果讲得不好,也请大家理解和支持,不要抬杠哦。本来相关传统国学教学方面,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官方标准,各门各派各说各有理,还有可能一些理论和算法是相互冲突的。

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引用一些“大家”的知识点和理论,和一些古籍上的案例,只是再加上我个人的一些理解,仅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次讲解的内容主要适用于手摇钱币起卦的六爻卦像,不同于用时间,物像等起卦方式成的卦像(那种方式也称为梅花卦,也就是我早年学过的;感觉初学容易,但深入困难,也可能在为个人秉性等原因吧)。

因为梅花卦与手摇六爻卦的理论体系不同,关注的核心侧重点不同,分析方法也截然不同。梅花卦只有主卦与互卦,只有一个动爻,也不可能存在多动爻的情况,动爻也不是分析的核心重点,也没有纯静卦之说。而手摇六爻卦形式就多了,可以是纯静卦,也可以是动卦;可以一爻动,多爻动,甚至六爻动;分析以动爻,和对应的六亲为分布,生克为重点,再配合世应爻等等;分析方式多样,有规则,有条理,细致,全面。

梅花卦的优势是起卦方便,快捷,并且入门学习简单,但想更深一步学习需要相当大的知识量,还要求学习者相当高的所谓的灵感。手摇卦起卦比较繁琐,而且学习需要大量时间,但分析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有多种成熟的知识点,理论依据,可以更好的反应出比如卦者的当时心态(有专门对应的心态卦),能客观的反应出事件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将来趋势的定性等等;还可以准确地定位事件发生时点(水平高的预测者可以定位到某一天某一时)。

还有一点我个人建议的是:现在以电脑起六爻卦的方式也很多,但本人并不建议使用。因为心意传导不纯;还是老老实实用你的手来摇卦吧;如果你这一点都嫌麻烦,那就不要来预测你心中所在意的事吧,呵呵。因为那对你根本不重要,不值得你的这一点点付出,你传递出的心意力量也是不够的

俗话说“十个奇门九个疯”,道家秘术奇门遁甲为什么这么邪乎?

小时候,没有电视剧,每天在收音机前听

小时候,没有电视剧,每天在收音机前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是打发漫漫长夜的固定节目。

单老讲过很多传奇故事,如三国演义、说唐、说岳。

在这些故事里,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大佬跟前,都有一位举足轻重的军师,军师们的戏份不比大佬少。

比如张良得到黄石公传授奇门遁甲,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诸葛亮根据异人所传授的奇门遁甲,借东风火烧赤壁,布下石门八卦阵吓退陆逊。

这些传说,赋予了军师们异于常人,半人半妖的神秘感,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巅峰,都与奇门遁甲有关,如此高深莫测的一门学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门术数,很早以前便一直被人认为是帝王之学。

关于它的来源,在《轩辕本纪》、《烟波钓叟歌》等道教古籍中多有记载。

据说,在黄帝与蚩尤的一次作战中,蚩尤施展法术,让黄帝的军队陷入大雾之中,迷失方向陷入险境。

幸得九天玄女传授《龙甲神章》,方才走出大雾脱离险境,最终转败为胜,击败蚩尤平定天下。

后来黄帝就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

又经过姜太公、鬼谷子、黄石老人,传给了张良。

张良把它精简之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秘术上可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下可晓山川河流的分布走向,中可定人间的吉凶祸福。

这些记载,为奇门遁甲赋予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很多人相信奇门遁甲乃秘不示人的帝王之学,如外露被发现,一律斩首勿论。

还有人认为奇门遁甲可以撒豆成兵、剪纸成兵、呼风唤雨、死而复生。

甚至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有诸葛亮向异人学习奇门遁甲,会呼风唤雨,补下石门八阵的各种段子。

这类关于奇门遁甲的传说虽然极其有趣,但很可能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已。

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黄帝本纪》中,没有丝毫九天玄女授予奇门遁甲之类的内容。

而在关于张良的记载中,也只提到张良从黄石公处获得了《三略》而已。

司马迁对神密学说有着浓厚兴趣,按理来说他不应该会忽视这方面信息,这证明奇门遁甲并不是前人所创作。

现有可考史料记载“奇门遁甲”,应以《抱朴子》之论为最早。

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里对遁甲术的记载要比《后汉书》所记早了近一个世纪,结合《隋书·经籍志》记录的遁甲书的各种署名,可以确定历史上葛洪是将奇门遁甲术公布于社会大众的第一人,道士葛洪对奇门遁甲术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换句话来说,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奇门遁甲,很可能是道教后来建构的产物。这样,张良与诸葛亮等人,自然不会什么奇门遁甲之术,更谈不上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了。

那么,奇门遁甲是否完全是葛洪等道士凭空虚构的产物呢?其实也不尽然。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奇门遁甲肯定也有它的理论基础。

《奇门遁甲》为奇门、六壬、太乙,三大道家秘术中的第一大秘术,"奇门遁甲"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

"奇"就是乙、 丙、丁三奇。

"门"就是开、休、生、伤、杜、景、惊、 死这八门。

"遁"即隐藏,就是六甲旬首遁入六仪: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与地支的六十组合中,甲出现了多少次?六次: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六甲旬首,就是每一个甲,就相当于一个小队长,都带领着他后面这个队伍,在奇门中也叫符头,它就是六甲,这个甲在奇门中是不出现的,他藏在六军之中。

甲代表元帅,乙丙丁,代表三位大将,戊己庚辛壬癸,代表六支仪仗队。这六大元帅就隐遁在这六支军队中。怎么隐遁的呢?

第一个元帅,甲子,他会躲在戊军之中,所以叫甲子戊,甲戌己、甲申庚、甲午辛、甲辰壬、甲寅癸。

根据六甲旬首的遁位,落于八门中的哪一门,不同的格局用来预测想要知道的事情。

奇门遁甲除了上述数理方面的内容,还有法术,就像是大家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种道士画符念咒语的一样。

那奇门遁甲为何具备预测功能呢?

要知道,自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刻起,如何认知自然世界,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来繁衍生息,便一直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课题。

虽然我们那些生活在巫史文化中的祖先,并未拥有我们今天这样发达的自然科学,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去认知自然,感悟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

比如说如果要开垦土地,这个地方的气候环境怎么样?是否可以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来改善环境等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再比如说,如果要组织农业生产,这一年内的气候变化、温度、湿度等等诸多问题,一样是需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的。

但是古人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发达的农业学、环境学、水利学、建筑学等诸多自然科学。所以他们只能够通过长期的观察来获得,时间长了,就可以归纳出一些可行的经验。

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来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抽象化的信息来传之后世,这便是巫史文化下阴阳术数的原型。

换而言之,阴阳术数本质上是古人认知自然环境的产物。

而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就数军事了。

任何人都知道如果不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来布阵,必定会一败涂地。

所以对于领兵作战的将军或君王来说,懂得阴阳术数,能够把握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人,必然是极其宝贵的人才。

而实际上,在诸如九天玄女,诸葛亮之类关于奇门遁甲的传说之中,他们所施展的奇门遁甲之术,大多都与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可窥知奇门遁甲的本质所在。

我们经常在盗墓题材的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说法“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这些都是《奇门遁甲》中的内容,盗墓哪有不懂地理学的?

既然是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打交道的经验总结出来的,那奇门遁甲能准确得预测一些事情就不奇怪了。

奇门遁甲这样的阴阳术数,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也影响到了整个东亚地区,我们隔壁邻居日本,在现今有一流派名叫“九菊一派”,就是源于《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这类术数除了在民间广泛流传,也得到了无数古圣先贤的推崇,最开始给作为阴阳术数最权威的经典《易经》做注的,便是老子,孔子。

《水浒传》开篇说到的陈抟老祖,也是术数的大宗师,他的理论最终在邵雍那里得到发扬光大,邵雍之《皇极经世》成为象数易的里程碑。

大圣朱熹吸收邵雍的象数易,作为其理论的根本支撑。

而陈抟老祖与邵雍等人的理论都与奇门遁甲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他们将自己的学问无私传授给天下人不同,奇门遁甲却有这样的说法——“十个学奇门九个疯。”

目前网上流行的说法是,奇门法术是可以调运、聚集、遣散宇宙中各种各样的阴灵场和神灵场为己所用,而这种调运的权利是宇宙赋予的,所以修行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道行才行,否则会伤害自己。

还有其他说法,比如奇门法术需要召请更高层次的能量,比如诵持特定咒语来召请神将等,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会被反噬;还有,就是因果报应说。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朱熹等人学习的内容可是奇门遁甲的祖宗,也没见变疯。

主要是奇门遁甲这样高深的学问,需要人下大气力去研究,时间久了耗尽了精力。

战争年代,那些成功破译了一个高难度的摩斯密码的工作者发疯的例子还少吗?

再说了,告诉你学了会变疯,你自然不敢学,只有少部分人学,然后“物以稀为贵”,他不就可以靠着这门学问安身立命了吗?

然而,术数能预测的极限值是可以确定的,你拿着大刀长矛怎么样也打不过人家的飞机大炮。

我们现代人应该有的态度是将术数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并能让自己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迷信术数不可取,将术数作为敛财工具,就更不可取了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是打发漫漫长夜的固定节目。

单老讲过很多传奇故事,如三国演义、说唐、说岳。

在这些故事里,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大佬跟前,都有一位举足轻重的军师,军师们的戏份不比大佬少。

比如张良得到黄石公传授奇门遁甲,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诸葛亮根据异人所传授的奇门遁甲,借东风火烧赤壁,布下石门八卦阵吓退陆逊。

这些传说,赋予了军师们异于常人,半人半妖的神秘感,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巅峰,都与奇门遁甲有关,如此高深莫测的一门学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奇门遁甲——神秘的帝王之学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门术数,很早以前便一直被人认为是帝王之学。

关于它的来源,在《轩辕本纪》、《烟波钓叟歌》等道教古籍中多有记载。

据说,在黄帝与蚩尤的一次作战中,蚩尤施展法术,让黄帝的军队陷入大雾之中,迷失方向陷入险境。

幸得九天玄女传授《龙甲神章》,方才走出大雾脱离险境,最终转败为胜,击败蚩尤平定天下。

后来黄帝就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

又经过姜太公、鬼谷子、黄石老人,传给了张良。

张良把它精简之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秘术上可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下可晓山川河流的分布走向,中可定人间的吉凶祸福。

这些记载,为奇门遁甲赋予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很多人相信奇门遁甲乃秘不示人的帝王之学,如外露被发现,一律斩首勿论。

还有人认为奇门遁甲可以撒豆成兵、剪纸成兵、呼风唤雨、死而复生。

甚至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有诸葛亮向异人学习奇门遁甲,会呼风唤雨,补下石门八阵的各种段子。

这类关于奇门遁甲的传说虽然极其有趣,但很可能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已。

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黄帝本纪》中,没有丝毫九天玄女授予奇门遁甲之类的内容。

而在关于张良的记载中,也只提到张良从黄石公处获得了《三略》而已。

司马迁对神密学说有着浓厚兴趣,按理来说他不应该会忽视这方面信息,这证明奇门遁甲并不是前人所创作。

现有可考史料记载“奇门遁甲”,应以《抱朴子》之论为最早。

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里对遁甲术的记载要比《后汉书》所记早了近一个世纪,结合《隋书·经籍志》记录的遁甲书的各种署名,可以确定历史上葛洪是将奇门遁甲术公布于社会大众的第一人,道士葛洪对奇门遁甲术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换句话来说,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奇门遁甲,很可能是道教后来建构的产物。这样,张良与诸葛亮等人,自然不会什么奇门遁甲之术,更谈不上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了。

那么,奇门遁甲是否完全是葛洪等道士凭空虚构的产物呢?其实也不尽然。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奇门遁甲肯定也有它的理论基础。

奇门遁甲的演算逻辑

《奇门遁甲》为奇门、六壬、太乙,三大道家秘术中的第一大秘术,"奇门遁甲"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

"奇"就是乙、 丙、丁三奇。

"门"就是开、休、生、伤、杜、景、惊、 死这八门。

"遁"即隐藏,就是六甲旬首遁入六仪: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与地支的六十组合中,甲出现了多少次?六次: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六甲旬首,就是每一个甲,就相当于一个小队长,都带领着他后面这个队伍,在奇门中也叫符头,它就是六甲,这个甲在奇门中是不出现的,他藏在六军之中。

甲代表元帅,乙丙丁,代表三位大将,戊己庚辛壬癸,代表六支仪仗队。这六大元帅就隐遁在这六支军队中。怎么隐遁的呢?

第一个元帅,甲子,他会躲在戊军之中,所以叫甲子戊,甲戌己、甲申庚、甲午辛、甲辰壬、甲寅癸。

根据六甲旬首的遁位,落于八门中的哪一门,不同的格局用来预测想要知道的事情。

奇门遁甲除了上述数理方面的内容,还有法术,就像是大家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种道士画符念咒语的一样。

那奇门遁甲为何具备预测功能呢?

要知道,自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刻起,如何认知自然世界,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来繁衍生息,便一直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课题。

虽然我们那些生活在巫史文化中的祖先,并未拥有我们今天这样发达的自然科学,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去认知自然,感悟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

比如说如果要开垦土地,这个地方的气候环境怎么样?是否可以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来改善环境等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再比如说,如果要组织农业生产,这一年内的气候变化、温度、湿度等等诸多问题,一样是需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的。

但是古人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发达的农业学、环境学、水利学、建筑学等诸多自然科学。所以他们只能够通过长期的观察来获得,时间长了,就可以归纳出一些可行的经验。

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来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抽象化的信息来传之后世,这便是巫史文化下阴阳术数的原型。

换而言之,阴阳术数本质上是古人认知自然环境的产物。

而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就数军事了。

任何人都知道如果不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来布阵,必定会一败涂地。

所以对于领兵作战的将军或君王来说,懂得阴阳术数,能够把握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人,必然是极其宝贵的人才。

而实际上,在诸如九天玄女,诸葛亮之类关于奇门遁甲的传说之中,他们所施展的奇门遁甲之术,大多都与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可窥知奇门遁甲的本质所在。

我们经常在盗墓题材的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说法“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这些都是《奇门遁甲》中的内容,盗墓哪有不懂地理学的?

既然是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打交道的经验总结出来的,那奇门遁甲能准确得预测一些事情就不奇怪了。

奇门遁甲这样的阴阳术数,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也影响到了整个东亚地区,我们隔壁邻居日本,在现今有一流派名叫“九菊一派”,就是源于《奇门遁甲》。

十个学奇门九个疯?

奇门遁甲这类术数除了在民间广泛流传,也得到了无数古圣先贤的推崇,最开始给作为阴阳术数最权威的经典《易经》做注的,便是老子,孔子。

《水浒传》开篇说到的陈抟老祖,也是术数的大宗师,他的理论最终在邵雍那里得到发扬光大,邵雍之《皇极经世》成为象数易的里程碑。

大圣朱熹吸收邵雍的象数易,作为其理论的根本支撑。

而陈抟老祖与邵雍等人的理论都与奇门遁甲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他们将自己的学问无私传授给天下人不同,奇门遁甲却有这样的说法——“十个学奇门九个疯。”

目前网上流行的说法是,奇门法术是可以调运、聚集、遣散宇宙中各种各样的阴灵场和神灵场为己所用,而这种调运的权利是宇宙赋予的,所以修行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道行才行,否则会伤害自己。

还有其他说法,比如奇门法术需要召请更高层次的能量,比如诵持特定咒语来召请神将等,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会被反噬;还有,就是因果报应说。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朱熹等人学习的内容可是奇门遁甲的祖宗,也没见变疯。

主要是奇门遁甲这样高深的学问,需要人下大气力去研究,时间久了耗尽了精力。

战争年代,那些成功破译了一个高难度的摩斯密码的工作者发疯的例子还少吗?

再说了,告诉你学了会变疯,你自然不敢学,只有少部分人学,然后“物以稀为贵”,他不就可以靠着这门学问安身立命了吗?

然而,术数能预测的极限值是可以确定的,你拿着大刀长矛怎么样也打不过人家的飞机大炮。

我们现代人应该有的态度是将术数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并能让自己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迷信术数不可取,将术数作为敛财工具,就更不可取了

为什么我不建议玄学初学者学习《梅花易数》

如果你对玄学感兴趣,想学一门占卜算命的术数,然后你去问别人:玄学初学者推荐学哪门术数呢?这时候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建议你学“梅花易数”。为什么他们都推荐你学“梅花易数”,因为他们觉得“梅花易数”简单,而他们觉得“简单”的依据是梅花易数排盘步骤少,解卦步骤少,要记的东西少。但是,《道德经》也才五千字,你看懂了吗?不能因为看别人步骤少就觉得简单。

我觉得“梅花易数”是不建议初学者先接触的,并不是说它步骤少不好,而是因为梅花易数的另一个特点:灵活多变。灵活多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就像你教学生汉字说:大家注意啊!这个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是在教初学者吗?你教的是研究生吧!对于初学者来说,你只需要讲一种常见的写法就可以,初学者需要的是马上用起来“茴”字的使用,而不是让自己陷入纠结的状态,“要用哪个茴字呢?”

就像学炒菜一样,你不能跟刚学炒菜的人说:油差不多热的时候放菜,炒差不多的时候放差不多的盐。对于初学者来说,他需要的是明确的东西,比如:锅里水烧干了放50g油,油加热30秒后放菜....。不要让初学者在刚开始就陷入思考、纠结、内耗。他们需要的是马上用起来,看到效果,这个时候,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正反馈,他们学习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也就是先快速实现闭环,然后再是不断迭代。

梅花易数的灵活多变,在起卦阶段就显现了,起卦方法多种多样,天差地别。而在解卦阶段,也是没有明显的步骤,比如要把大象装进冰箱,我们知道分三步,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大象塞进冰箱;第三步,关上冰箱门。但是,梅花易数给你的信息是:大象好大哦!也就是解卦框架不明显,要靠自己意会。

听叔的,如果你是初学者,梅花易数你把握不住。那么,初学者我建议学什么呢?学“六爻占卜”。“六爻占卜”跟“梅花易数”相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起卦方法就一个,三个硬币抛六次。其次,解卦有条理,有框架。简单看三个层面,天时、地利、人和,根据占了哪些来推断事情是否能成。主要这个分析的层面容易跟现实对应起来。那么解卦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故事,容易有代入感。当你所学的东西,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有类似的地方的时候,你学习起来就会很快,因为可以类比,就像是对你已经知道的知识稍微进行一下拓展,举一反三。

第三个区别,当我们要看卦中详细的信息的时候,梅花易数是给一些关键字给你,而六爻占卜给你的信息要更明确一点,比如问某个女生喜不喜欢自己,六爻可以看到她跟其他男生在一起,而梅花易数给你关键字,这些关键字如果你能串起来也是很有故事性,但是如果你串不起来,可能就方向完全错了,是很考验技术的。也就是六爻在大方向上不容易错,因为它解卦有框架,你在这个框架里面有参照,就像盖房子一样,先给你把柱子楼顶浇筑起来,后面你砌墙,也不会偏到哪去,但是梅花易数没有这个框架,如果你不是熟练的工程师,那么就会很大概率把楼盖歪。虽然没有梁柱的限制,你可以自由发挥,但是自由发挥不是给初学者说的。

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你是觉得老板给你明确的工作好,还是老板让你自由发挥好。第一种明确给你工作内容,说明老板已经想好了可行性,你只要照老板安排的做就可以。而第二种,需要你自己思考这个项目应该怎么推进,你需要站在全局来思考问题。就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反映,第二种很累,感觉脑子不够用,想回到第一种的工作状态。

那么,梅花易数就是属于第二种的工作。而第一种工作就是“六爻占卜”。总而言之,并不是说梅花易数跟六爻占卜谁更好,而是说,你当前的阶段适合什么。14年的时候,我也是在天涯论坛看到有人发占卜的帖子,他是学六爻的,然后我问他初学者适合学什么,他推荐说学《梅花易数》,于是我浪费了几年时间。

有些人会学习易经,学很久,但是在生活中又不知道该怎么用,会陷入一种很“虚”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学习《易经》,能按易经的思想在生活中做事,那是一种特别牛的存在,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易经》感兴趣,但是感觉学的东西浮在空中,无法落地,我反而觉得你可以学习一下六爻占卜,虽然占卜不如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惯性,遵照规律做事,但是它可以给你一种“落地”的感觉,也就是你学习到的东西你能应用起来,那样的话你才能感觉你自己学习到东西了。所以学习东西,落地很重要,形成闭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