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一个日一个方念什么(一个日一个方)

一个日一个方念什么(一个日一个方)

【汉字】“方”字的本义是什么?

#有历史有人文#

“方”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

汉字“方”,是个多义字。

比如,方圆之方;方向之方;方国之方、地方之方;还指大地、指道、指古代书写的木板、指两船相倂;还表示比拟、占有、适宜;又是量词、副词,表示周徧、正好、正当;与“放”通,假借为“旁”。

等等等等。

字义再多,总有最初的本义。

那么,“方”字的本义是什么?

甲骨文有“方”字。

有著名学者称,甲骨文的“方”,“象耒之形,上端横象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划或即饰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典籍中或借伐、发、墢(ba)等字为之,(方)而多用于四方之方”。

或曰,这个解释未必合适。

甲骨卜辞中,“方”字有四种用法——四方之方;四方之祭的祭名;方国总名;具体方国之名如“土方”。

高本汉所著《汉文典》,倒是提供了一个解读“方”字本义的思路。

他说:“此(方)字实际上同‘冘’,像(象)人肩荷一杆,‘央’同样有一荷杆”。

确实如此。

《说文》:“央,中也。”所以有“中央”一词。

甲骨文“央”字,就是在“方”字中间加了“一道”标记。这可以将甲骨文“央”字看作“指事字”——“方”中就是“央”。

高本汉认为,“方”字是“象人肩荷一杆”,说的对极了,其表示的,就是古人对大地的丈量。

《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

谁的左右?肯定是人,而且是居于“中”或“央”的人。

“方”与“冘”有联系。

“冘”,“行走也”。高本汉说:“也许是撑着杆子的人”在行走。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郭璞《注》:“竖亥,健行人。”

可能是天帝也可能是大禹,下了命令让竖亥这个特别能走的人去丈量大地——或者他肩扛着丈量之杆,或者“方”字或“冘”字的“杆子”,是他的“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淮南子·地形》:“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高诱《注》:“太章、竖亥,善行人。”

这里又多了一个叫“太章”的,然而,古人曾经步行探索过大地的“边界”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东南西北”,称为“四方”,古人认为,这就是大地的“边界”。

而“四方”的形状,就是“方形”。

《释文》说:“视日景(影)以别东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别也。”

这样看,古人最早是先立杆侧日影,得到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二分二至”的时间结果和“东南西北”的空间结果。

然后派人去探索“东南西北”的边界,这个过程就是“方”字所记录的内容——“象人肩荷一杆”。

不管最后的探索结果如何,“东南西北”四个“边界”,便被称为“四方”。

“四方”边界外的“国”,叫“方国”。

由此,即形成了中国上古先民的第一个“宇宙观”——天圆地方。

《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

也由此,形成了古中国的哲学观念和工程理念。

《周礼·考工记·舆人》:“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古画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织在一起,手中分别举着“规”和“矩”,这既是上古先民的“创世观”,又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还是阴阳交融的“哲学观”。

所以,“方”的本义,就应该是先民对大地和“东南西北”四个相度进行测量的过程。

【汉字】“方”字的本义是什么?

#有历史有人文#

“方”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

汉字“方”,是个多义字。

比如,方圆之方;方向之方;方国之方、地方之方;还指大地、指道、指古代书写的木板、指两船相倂;还表示比拟、占有、适宜;又是量词、副词,表示周徧、正好、正当;与“放”通,假借为“旁”。

等等等等。

字义再多,总有最初的本义。

那么,“方”字的本义是什么?

甲骨文有“方”字。

有著名学者称,甲骨文的“方”,“象耒之形,上端横象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划或即饰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典籍中或借伐、发、墢(ba)等字为之,(方)而多用于四方之方”。

或曰,这个解释未必合适。

甲骨卜辞中,“方”字有四种用法——四方之方;四方之祭的祭名;方国总名;具体方国之名如“土方”。

高本汉所著《汉文典》,倒是提供了一个解读“方”字本义的思路。

他说:“此(方)字实际上同‘冘’,像(象)人肩荷一杆,‘央’同样有一荷杆”。

确实如此。

《说文》:“央,中也。”所以有“中央”一词。

甲骨文“央”字,就是在“方”字中间加了“一道”标记。这可以将甲骨文“央”字看作“指事字”——“方”中就是“央”。

高本汉认为,“方”字是“象人肩荷一杆”,说的对极了,其表示的,就是古人对大地的丈量。

《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

谁的左右?肯定是人,而且是居于“中”或“央”的人。

“方”与“冘”有联系。

“冘”,“行走也”。高本汉说:“也许是撑着杆子的人”在行走。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郭璞《注》:“竖亥,健行人。”

可能是天帝也可能是大禹,下了命令让竖亥这个特别能走的人去丈量大地——或者他肩扛着丈量之杆,或者“方”字或“冘”字的“杆子”,是他的“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淮南子·地形》:“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高诱《注》:“太章、竖亥,善行人。”

这里又多了一个叫“太章”的,然而,古人曾经步行探索过大地的“边界”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东南西北”,称为“四方”,古人认为,这就是大地的“边界”。

而“四方”的形状,就是“方形”。

《释文》说:“视日景(影)以别东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别也。”

这样看,古人最早是先立杆侧日影,得到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二分二至”的时间结果和“东南西北”的空间结果。

然后派人去探索“东南西北”的边界,这个过程就是“方”字所记录的内容——“象人肩荷一杆”。

不管最后的探索结果如何,“东南西北”四个“边界”,便被称为“四方”。

“四方”边界外的“国”,叫“方国”。

由此,即形成了中国上古先民的第一个“宇宙观”——天圆地方。

《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

也由此,形成了古中国的哲学观念和工程理念。

《周礼·考工记·舆人》:“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古画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织在一起,手中分别举着“规”和“矩”,这既是上古先民的“创世观”,又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还是阴阳交融的“哲学观”。

所以,“方”的本义,就应该是先民对大地和“东南西北”四个相度进行测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