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奇妙的汉字之“豆”与“菽”
自从初中学历史就有一个疑问,古代的豆叫做菽,那为什么又叫豆了呢?兄弟排序的为什么是伯仲叔季呢?这里的叔和菽又有什么联系?大学时期又一同学为豆姓,才发觉豆与菽定有渊源。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吧。
先来看看甲骨文的“豆”字,一目了然,是一种器物。上面的一横象形为盘或盖,而横下的结构,则是盘下的立足。
豆器,在先秦以及再早的夏商都较常见,甚至在更早的仰韶及、龙山文化里也是常见器物。
其它以豆为部首或含豆字的汉字,也大多数都器皿(或引申为直立)有关。例如:豐,即豆里装满了谷穗,现在简化为丰;豊(音同礼,据说是行礼之器),以豊为偏旁的字颇多如禮(同礼)、體(同体)、醴(音li,美酒的意思)等。
既然是容器,有怎么和今天的豆类联系到一起了呢?
豆器在古人的生活里不可或缺,不仅仅是因为它能装填食物,而且它的立足为空心,下方能够加热,故而又是保温的承盘,能够盛放温热美味的酱料。古人餐食常蒸煮,且不放调料盐豉,吃的时候会以熟食蘸取豆中酱料,调和口味。豆器中盛放的酱,最早是肉糜发酵或梅果腌制而成的;稍晚一些时候,豆器中的酱则由一种专用食材发酵而成,这便是豆酱。因而豆器和真正的豆类便联系到了一起。
陶豆
下边我们再来看菽字。
《诗经》里有这样的诗句:“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小雅·小宛》;“七月亨葵及菽”——《豳风·七月》。《三字经》里也有说:“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这里的菽,就是豆类的总称。
最早出现在金文里,是一株小苗的形象,篆字里则写如“尗”。所以也是象形字,豆类生在地里的样子。
后来在尗的边上放了一只“手”,成了“叔”。叔字的本义是捡拾豆粒,也有豆类的意思。捡拾豆粒应当是小孩子做的事情,所以叔又引申为幼、小。
在这里就又可以联系到古文里的伯仲叔季。伯是年长的,叔是年少的。兄弟的名字中,伯最大,仲老二,下面的弟弟(老三老四等)都是叔,最小的称季。古代名字中含伯仲叔季的名字,实际上和现在的刘老大、王老二、张老三、李老四是一个意思,并不是多有文化的名字。真的是有趣又奇妙[大笑]
孔仲尼,也有称作孔老二
孙策三兄弟,伯符、仲谋、叔弼
只觉得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东拼一句西凑一句的,欢迎大家多多指正[祈祷][祈祷][祈祷]
说文解字|今日解字之“事”
今日解字之“事”
《说文》:“事,职也。从史,之省声。鉏(古同“锄”)史切(shì)。”
事
会意字
甲骨文从“又”持“中”
“又”为手之象形
“中”为猎具,手持猎具会治事意
“事”与“史”同源
在甲骨文原本一字
到西周时
“事”开始从“史”中分离出来
本义是记事
引申为侍奉、责任、变故、关系、职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