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性功能强大的少数民族(白族姑娘不能碰)

性功能强大的少数民族(白族姑娘不能碰)

白族文化,奇葩的婚后“三天寻找真爱时间”

今天开说说白族文化,他们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特别的开化和文明。

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要投到江里溺死的“残忍惩罚”。但是呢他们若婚姻存在问题。每一秒可以到“转山岭”去找自己的爱情。

每个家庭都有三天时间,可以去找往日的情卿卿我我,甚至同居。在白族这三天是自由的,别人不会说什么,但三天后必须要回归家庭。

这样的三天是不是很好,可以给很多人心里了去遗憾。也可以弥补遗憾。

真的很多人心里结婚久了,都会遇到烦心事情,而这三天刚好可以缓解那种烦心事。是不是可以避免很多人偷偷摸摸的。三天后又可以回归家庭,每年独有的三天,你羡慕这样的三天吗?

再来说说他们的恋爱习俗。

说说奇葩点事情,就是结婚时新人要被别人掐,掐的越痛祝福越深。新娘只能请伴娘来保护。这样的习俗,我是不是可以说,看那个不舒服,用力掐。伴郎管住伴娘。然后就掐新娘。想想都疼的画面。掐的青一块。紫一块的。遇到一个练个武的,那手直接怕要肿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被“家暴”了呢。那画面看不了。

来说说压床。就是在男女双方结婚的头一天晚上,也就是“吃生饭”这一天晚上,要请新郎的长辈(家庭和睦、多子多孙的婶婶或大妈)帮助钉被子,每个人钉一个角。还要找一个小男孩(选择家境比较好,小孩又聪明)与新郎在新制作的婚床上睡一夜,称为压床。寓意,多子多孙,家庭和睦幸福。小孩聪明伶俐。

压箱底是女方家进行的,在女儿出嫁的头天晚上,叔伯父母,哥哥嫂子,姐姐等要给出嫁的姑娘装嫁妆,并给一些钱,钱的多少根据自己家的经济状况来定,所给的钱要压在新娘的红箱子里,称为压箱底。这不就是常说的女方陪嫁吗?

安喜床则在结婚的当日早上。具体安床的时间,床的朝向都要按算命师所说的来,而且安床要由家族内德高望重的老太太来办理,之前要在新房内点上七星灯,焚香是为新婚男女祈祷好早生贵子。新床其他人不可以碰的。必须老太太给你安好,没有的则需要父母这辈的来安床,同辈的不可以。感觉好麻烦,若是没有什么亲戚的,或者孤儿的,就需要请村里的人帮忙。我是感觉这个好麻烦。现在都是床到了,直接安上。哈哈(ಡωಡ)hiahia

还有一个新娘进了家门要等吹打师将事小准备辟邪的镜子,钉在洞房的门头上。谁先进洞房,将来谁当家。最奇葩的是,新房内放一个小火盆。盆内装有辣子年和花椒,呛得新娘新郎咳嗽不止。(辣子和花椒寓意富富贵贵)这个我感觉喉咙受不了。会很难受。没办法理解配合的一点。

结婚后就需要上街购物,来看看新娘会不会买东西,能不能当家做主理财。这个我觉得非常好。这个新娘可以买东西购物,还可以看出个人买东西的理财能力。

少数民族很多奇葩的习俗很多不能接受。所以远嫁哪里要知道习俗。不然到时候怕真受不了,大家都尴尬了……

我熟悉的人当中有:白族人

我有白族的亲属,通过与他们相处时了解的,并参阅一些有关资料。知道了一点白族的知识,现分享与你。

一、基本情况

从明朝起,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中,是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初步形成了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

二、语言文字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国家曾经对白语方言进行调查之后,把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三、分布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有八成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昆明、丽江、怒江、迪庆、保山、玉溪、楚雄、文山、临沧等州(市)有白族聚居区。湖南省张家界、湘西;贵州毕节、安顺;四川凉山等地也都有白族分布。

四、历法

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五、服装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大理一带女子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为,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现在的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六、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七、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cuàn)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八、“好吃的”

生皮:将猪宰杀后,用火烧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黄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葱、姜、醋、蒜泥等调料可吃了。生皮是旧时年节的宴客菜肴。

乳扇:是著名特产。做法是用牛奶放在锅中,点上酸水(或明矾),使之呈半固态,用筷子挑起来,晒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猪肝鲜:将猪肝切碎,拌上盐、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调味品。

吹肝:将完整的鲜猪肝吹足气后,放点盐,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食用时,将猪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葱、香菜。凉拌即可。

九、礼节

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小编简介: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世居云南大理的白族人,他们的祖先源于何处?有哪些特色习俗?

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白族的存在感相对而言比较低。甚至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我国境内居然还有一个叫白族的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白族人,不仅与苍山洱海日夜为伴,而且每天都会受到风花雪月的心灵感召。

白族目前的主要聚居地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但是贵州、湖南等省也有少量族人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语言但自古以来,却一直都在使用汉文与汉语传承民族文化。白族以苍山洱海为中心不断繁衍,从先秦时期至今日已经有大约3000多年的民族发展史。

苍山洱海作为白族的发育核心,不仅可以给世人带来美的感受,而且也孕育出了白族的各种文化习俗。大理白族自治州由于环境优雅、四季如春;再加上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同时,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宜居地区,所以又有“东方瑞士”的美称。

以白族聚居地为中心点向西边远眺,可以发现气势磅礴的苍山十九峰。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山腰彩云横亘仿佛玉带一般。东侧则是波光粼粼的二百里洱海,当白帆掩映着夕阳之时点点渔火,总会给人一种温馨而又愉悦的感觉。

明代白族诗人李元阳在面对大力苍山时,也不禁发出:“日丽苍山雪,瑶台十九峰”的感叹。《汉书》中也曾对苍山如是说:“邪龙云南,其山如扶风太乙,上有冯河,周围万步,五月积雪皓然”。

大理白族在这种山清水秀、风花雪月的环境中,怎能不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采呢!白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就世代居住在此地,并且随着历朝历代发展而不断日新月异。要想探究白族独特文化习俗成因,首先就应该去了解白族祖先的发源历史。

世居苍山洱海畔的白族历史起源

一、白族起源于先秦时期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凭空出现在世界上,要想形成民族除了应该具备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要拥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整体认知感。笔者认为民族形成需要具备几个必要因素,地域、气候、语言、饮食以及共同意识,这几个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据历史记载白族起源于先秦时期,相信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所谓“先秦时期”主要是指,春秋战国、周代、商朝、夏朝,如果再向上推演就到了远古时期的尧舜禹,甚至“中华三祖”黄帝、炎帝、蚩尤时期。

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是指商周后期到秦朝之前,从这个推断可以得知白族至少已经存在了3600多年。在这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变幻中,白族先民的形成主要历经了土著、迁徙等民族形成历史。关于白族的起源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亦或是民族属性比较纯正。

二、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

从历史角度来分析白族起源,可以得知这个民族的起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最早的白族先民就是在苍山洱海,世代居住繁衍不息的土著昆明人与河蛮人。但是在历史不断变迁过程中又融入了,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

也就是说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以及由青藏高原南下的羌、氐,是组成白族的主体民族结构。后期在战乱、灾荒等历史因素影响之下,而不断融入的部分叟人、巂人、爨人;以及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使得白族成为了一个民族共同体。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白族在3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才逐步形成现代白族的基本雏形。也就是说白族是彻头彻尾的融合民族,作为多民族、多种姓的民族共同体,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三、南诏时期

南诏是古代社会云南地区的一个王国,大约崛起于公元八世纪左右。当时正处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建立。事实上在隋末唐初之际洱海地区,除了南诏之外还有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

这六个由实力较强的小国被被称为“六诏”,但是在公元738年南诏亦称蒙舍诏建立之后,在大唐王朝的鼎力支持下后征服其他五诏。在统一洱海地区之后成为云南地区,实力最强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首领皮罗阁向唐称臣并纳贡。

这其实就是白族在隋唐时期的历史起源,由于当时白族大量聚居于苍山洱海地区。并且在唐朝的支持之下建立了南诏,这其实也是白族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时代。但是在唐朝覆亡之后的宋元时代,白族却仿佛消失一般沉寂于世。

事实上白族被正式确认是从明朝建立开始,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曾在白族聚居地设立云南提刑按察使司。至此白族的历史开始被记录于明史之中,并且曾出现过汉族大量迁入云南的人口迁徙运动,从此之后白族开始进入快速汉化阶段。

白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其实都与其民族属性息息相关。白族作为洱海地区最大的民族共同体,由分裂到统一再到不断被汉族同化,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白族发展历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历史阶段与发展规律。

同时,白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其实也为其民族文化习俗打下了重要基础。据史料记载白族不仅有较为完整的语言、文字体系,同时,也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服饰与宗教信仰。在文学、天文、建筑、雕刻、绘画领域,也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白族的文化习俗

白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有比较独特的民族名称。当然这些族称有自称也有中原大国赐称,“白子”、“白尼”、“白伙”等都为白族自称。翻译成汉语就是“白人”的意思,实际上不同民族对白族的称呼算起来高达60多种。

白族人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民族体系,就像他们的族称为白族一样。白族人的服饰文化也都以白色为主色调,无论男女老少都以穿白衣为荣,这其实也是白族崇尚白色系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白族服饰习俗

在外界人的眼中白族人是一个,喜欢穿白色衣服的民族。这些聚居于苍山下洱海地区的白族人,实际上从古至今都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无论男女都特别喜欢穿白色衣服。

1.白族女性服饰

白族女性由于肤色白嫩、容貌姣好,所以一直以来都享有“金花”的美誉。白族女性的服饰相比较于其他民族来讲,在颜色方面不仅特别艳丽而且还丰富多彩。多数情况下白族女性都喜欢穿白色衬底的衣服,然后外穿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

按照白族人的习俗女性上衣多为右衽,然后在衣扣结纽处挂几缕银饰。腰部一般都会系绣花飘带,上面绣上蝴蝶、蜜蜂等灵动多姿的图案。下身喜欢穿蓝色肥大、飘逸的裤子,鞋子则多为绣花“白节鞋”。

白族女性对首饰的钟爱绝不亚于苗族和壮族,无论已婚还是未婚女性都喜欢佩戴纽丝银镯、戒指。同时,她们也特别喜欢佩戴饰代,“风花雪月”就是大理白族女性的重要标志。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身穿民族服饰,以及佩戴头饰的白族女性一定非常美艳。

白族女系的发式分已婚与未婚两类,已婚女性基本上都以发髻为主;而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不同地区的白族女性对发式的要求也不一样,剑川年轻女子喜戴小帽或“鱼尾帽”,而洱源西山白族妇女则束发于头顶。

2.白族男性服饰

生活在大理地区的白族男性平时喜欢穿白色对襟上衣,然后在上衣外面套一层黑色领褂。下身则穿着比较有特色的宽桶裤,头上则缠白色或蓝色包头。有很多比较时尚的白族男性还会佩戴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

分布于其他地区的白族男子则穿大襟短上衣,头戴瓜皮帽、外套羊皮领褂。这种装饰虽然看起来有一点不太寻常,但是却可以彰显出白族男性的敦厚英俊与洒脱大方。

总而言之白族男女服饰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

二、白族特色饮食习俗

每个民族的发展基础都与人饮食密切相关,生活在苍山洱海地区的大理白族人,更是对日常饮食倾注了大量心血。白族饮食习俗中的最大特色就是“应景”, 他们在一年四季都会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美食。

比如,在春季来临之时会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这三种特色食物不仅味道迷人,而且也会给人留下一种无法割舍之感。三月节吃蒸糕和凉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炸酥肉等。尤其是在端午节的时候也会和汉族人一样,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

实际上白族地区的特色美食还有很多,台州人的日常主食有白饼、醉饼、陈谷掺新米饭。菜肴则有新豆、嫩瓜羊肚菌、煎鱼包肉;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肥羊、炒羊粒、羊肉汤等。很多人去过云南的人都会对这些食物赞不绝口,既纯正自然又独具民族风情。

事实上白族在重大节日时还要举办宴会,“喜州土八碗”就是宴会时的主角。这种美食其实与“满族八大碗”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八碗”菜肴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这道菜不仅口感软糯而且味道也绝佳。

白族的特色饮食习俗,其实与其在历史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经历有很大关系。白族世代居住在苍山洱海地区,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就是白族饮食的根源。再加上多民族融合之后对白族,饮食习俗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古诗中的白族风情

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渔家傲·滇南月节词》,其实就从全方位对白族习俗与美景,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与无尽的赞美。“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树树齐开了,艳李夭桃都压倒,妆点好,园林处处红云岛”。

“彩架秋千骑巷笊,冰丝宝料银小,误马随车天欲晓。灯月皎,洁鸡三唱星回卯。二月滇南春讌婉,美人来去春江暖,碧玉泉头无近远,香径软,游丝摇曳杨花转。沽酒宝钗银钏满,寻芳争占新亭馆,枣下艳词歌纂纂,春日短,温柔乡里归来晚”。

这首诗歌一共有32句从头至尾,都在描写白族的风土人情。笔者截取了16句最具代表性的诗句,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通过诗句,去真真切切的感受白族的风俗习惯。虽然诗句有限但是白族的历史与文化习俗,却正在无限的延展与流传。

结 语

白族作为一个掩映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少数民族,虽然曾经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弱。但是在现代社会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这主要是因为大理的苍山洱海,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旅游胜地。

来自各地的游客每年都会蜂拥而至,目的就是为了观赏“风花雪月”的美景,以及感受一下当地的民风民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生活在大理自治州的白族人,不仅是白族几千年文化习俗的传承人,而且也是现代白族习俗继续发展的奠基人。

白族的文化习俗与历史神韵,从先秦时期一直流淌至今,就足以说明白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白族在明朝时期才得到确认,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汉族融合,但是白族依然保留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

【参考文献】

《浅谈云南白族食花习俗》

《白族丧葬习俗中的死亡观探析》

《大理白族婚丧习俗变迁及其伦理观察》

《多元文化互动语境下的大理白族传统习俗》

深山出现神秘民族,奇特习俗令人毛骨悚然,12岁少女必须经受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虽然是一家,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传统和习俗。

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有在服饰上的,有在饮食上的,也有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正是这种差异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但有一个民族的独特风俗,让人一听就觉得毛骨悚然。

独龙族

这个特殊的民族就是独龙族。

解放前的独龙族是标准的母权制社会。

在独龙族,每个大家庭一般都包括父辈,子辈 ,孙辈三代,每个家族都会有一个叫“吉马戛”的家长。

每个大家庭里面都有好几个火塘。男子娶妻后实行火塘分居的小家庭。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收成归大家庭的集体所有。

大家庭都会设有两种仓房:一种被称为“捧千”,用来存放大家庭里共同收获物的大仓房,由年老的主妇管理。另一种是以火塘为单位的各个小家庭自已的小仓库,被称为“捧秋”。是由由小家庭的主妇自己来管理,用来储存小家庭的粮物。

独龙族原始旧木屋

大家庭内各个火塘的主妇,会先从大仓房中取出粮食轮流煮饭,吃完后再接着用小仓房里的。

吃饭时,由年长的主妇按照人头进行平均分配,不论男女老少甚至连婴儿都会分得一份。如果老主妇不在,就由最年长的媳妇来分。

解放后,随着的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日趋个体化,个体家庭开始从家族公社中分裂出来。

独龙族的居民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独龙江峡谷两岸是独龙族的主要居住地。这个地区的独龙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8.87%

独龙江北接西藏,南邻缅甸北部。沟壑纵横,群山环绕。进出只有一条需要翻越将近4000米海拔的简易公路。 而早2013年以前,每年一到冬天,大雪封山,就连这条简易的公路也被大雪封堵起来。所以导致当地的居民每年有一半时间都和外界没有任何来往。这也导致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非常贫困。

直到2019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政府斥巨资对当地进行扶贫,修建了一条隧道将独龙江与外界连接起来,从此结束了当地居民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自从独龙族恢复与外界的联系后,独龙族纹面的传统也逐渐被世人知晓。

独龙族的纹面传统

据说,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一直保留着纹面的传统。

对于独龙族人而言,纹面是女孩子成年的一种标志。

独龙族的女孩子到了12岁以后,父母就会安排纹面师在女孩子的脸上刻画青黑色图案,用锅灰或是深色的草汁涂抹在脸上。

纹面时,会让女孩子躺到一个舒适的地方,然后由一个专业的纹面师在女孩子脸上先画出纹样,然后再用尖刺或削尖的竹签进行扎刺,血水流干净后,再用锅灰或是深色的草汁不断抹在纹面上,让它渗透到皮肤里,等到脸上结痂愈合脱落后,脸上就会出现深色的纹面花纹。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习俗被国家废除,到现在整个民族的纹面女已经不足30个。

近年来,因为族人纷纷外出打工,逃离了落后的家乡,有的选择了在外面结婚生子就此定居下来。过去讲究的同族联姻也因此被打破了。这也导致了这个民族的人越来越少,面临着整个民族消失的危险。

而神秘的独龙族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独龙族的纹面习俗又是怎么一回事?

走进独龙族探寻真实的纹面文化

记不清翻过了几座山,越过了几条河,在深山里有个村庄,叫做迪正当村。

在迪正当村,有个年轻的村民叫李腾龙,而李腾龙的奶奶就曾经经历过纹面。

李奶奶住在一个又破又小的木屋里,平常很少出门。今天已经90多岁高龄的她,精神状态很是可以。

而李奶奶脸上就布满了点状和线状的黑青色痕迹,看起来像是一个蝴蝶的图案。

李奶奶说: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父母为自己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并且告诉她,要带她去一个地方。

李奶奶很开心,家里人口多,平常都吃不饱肚子,而那天父母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而且只让自己一个人吃。

早晨七点钟,吃完早饭后,父母带着李奶奶来到了纹面师家里。纹面师在李奶奶父母的帮助下将李奶奶的手脚绑在了床边的柱子上,然后开始为李奶奶进行纹面。

中间李奶奶一度痛到昏厥过去。可是纹面过程并没有因此停止,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持续了整整12个小时,纹面结束了。

李奶奶的脸肿的像个馒头,眼睛都睁不开,嘴巴也肿的吃不了东西。

过了一个星期,李奶奶的脸消肿了,脸上留下了一片蝴蝶状的图案。

李奶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痛哭流涕。

从那以后,这个图案一直留在李奶奶的脸上。

因为交通不方便,李奶奶一辈子生活在迪正当村。早些年交通便利了之后,李奶奶也想过出去旅旅游安度晚年生活。可是离开了迪正当村,李奶奶发现外面的人都以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自己。

在李奶奶的传统认知里,纹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她那个年代,身边的年轻女孩都会经历纹面。可是到了外面之后李奶奶才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纹面。

外人奇怪的眼神让李奶奶感到很不自在。

自那以后,李奶奶便回到了迪正当村,再也没有出去过。

真实的纹面过程

当回忆起纹面的具体过程,和用到的工具材料时。李奶奶的神情中露出了一丝悲伤,纹面的过程是十分痛苦的。

独龙族这里的每一代都会有一位技术高超的纹面师,在族里享有很高的地位。

而如今,村里尚在的纹面师只剩下一位了。

纹面的工具并不复杂,就是一根带刺的荆棘,一个很细的木棍,还有一个装水的碗。

首先纹面师从炉子里拿出一块烧黑的木炭,捣碎后研成粉末再加入热水,这就是纹面过程中用到的墨水。

然后让需要纹面的女孩子躺在床上,用墨水先在女孩的脸上画出纹面的图案,接着便用带尖刺的木棍一下一下的沿着图案扎进女孩的皮肤里。

因为条件有限,在那个年代,经过纹面的女孩都没有使用过麻药。

很多女孩在纹面的过程中不堪忍受巨大的痛苦都会大声地喊叫。但是纹面过程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止。

等到纹面过程却结束后,为了防止面部感染,纹面师便将锅灰和植物的混合物涂抹在女孩的脸上。

迪正加村处于独龙江下游,纹面的图案相对简单。而上游的的一些村落,纹面图案则是更加复杂和古老的。

而且上游的女人们大都留短发,看起来更像是男人,下游的女性多会留长发。服饰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纹面工具:带刺的荆棘

对于当地人来说,通过不同纹面女脸上的纹面图案就能分辨出她是来自哪个村落。

那经历那么痛苦的过程去纹面难道仅仅是为了方便当地人进行辨别吗?辨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又何必采用纹面这一痛苦的方式呢?

纹面的由来

关于纹面传统的由来,说法各不相同。

当地的老人说:在很多年前,独龙族里流行着一种传说: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每年都会有外族人来到独龙族抢夺少女。特别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被抢走的风险更大。

为了避免自己族的女孩子被外族人抢走,在族长的带领下,族里的女孩子用毁容的方式来避免自己被掳走。她们纷纷在脸上纹上图案。

后来这一习俗被传下来。

女孩子到了12岁,家里就会请族里的纹面师给女孩子纹面。

纹面的过程长达十来个小时,而且十分的痛苦,不少女孩子因此反抗。每到这时父母就以不纹面就会被外族人抢走进行恐吓。为了避免被外族人掳走,女孩子们被迫接受纹面。

也有人说:独龙族妇女之所以纹面,历史原因是因为藏族吐司对于独龙族人民的压榨。

每年藏族的察瓦龙吐司,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行征收各种名目的税收。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

如果不缴纳,就要强行抢夺当地妇女到藏族地区做奴隶。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被抢走的风险更高。为了自救,免遭藏族吐司的糟蹋,独龙族妇女自发地在自己的脸上刻染上墨色的纹身。将自己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以此来免遭藏族吐司的毒手。

也有人说女人纹面是一种美的象征,他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变成蝴蝶,然后自行消亡。

每当看到峡谷中飞出蝴蝶,独龙族便认为是人的灵魂在游荡,为了表示对这些传说中精灵的敬意,独龙族便按照祖祖辈辈传承的习俗,在即将成年的少女脸上刺出蝴蝶的纹样。

这种由女性面部展示出民族信仰的习俗,最终成为独龙族祖辈沿袭的一种爱美的特征。在当时,女人不纹面就会嫁不出去。

还有人说纹面是为了辟邪。

关于纹面的原因,大家的解释各不相同。

每个原因听起来都有它的道理,但又都经不起细细推敲。

小编以为纹面的真实原因可能已经无从考究,但纹面背后所代表的独龙族人民对于剥削的反抗,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却对每一个当代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一):娶一个彝族女孩当老婆要注意什么?

大家印象中的云南,是中国最独特、最复杂、最多彩的省份,没有之一。仅仅一个云字,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中国有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广西,唯独“云字科”,仅云南一个“独生子”。

云南不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也极其多彩。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境内有26个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彩亦为大家盘点出5个具有云南代表性的民族,分别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和傣族。分5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各个民族在婚恋方面的习俗,想娶一个少数民族姑娘为妻的朋友可以点波关注哟!

先来讲彝族,彝族是中国第6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8714393人。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洞房里的打斗:“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你想和彝族女孩谈恋爱或者结婚嘛?你是否也觉得少数民族女孩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呢?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