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小谭教你捏恐龙之沱江龙|手艺人
周末到了,享受周末好时光的同时,大家一起来捏一只沱江龙吧!
今天,我们来捏一只背上带剑的恐龙——沱江龙。沱江龙产自中国四川,骨骼发现于侏罗纪地层,属于剑龙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背上两排尖尖的骨板了。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恐龙展厅里有一只多棘沱江龙的骨架。经过观察,这个模型有7米多长,2米多高,头尾比较低,背部像小山一样隆起。
他的头部是较扁的三角形,和身体比起来小很多。
狭长的嘴的前半部分是嘴喙,没有牙齿,后半部有颊齿。
进食的时候,他先用嘴喙把植物切下,之后再用带锯齿的颊齿咀嚼后吞下。但这些牙齿比较纤细,不能充分磨碎粗糙的食物,所以,科研人员推测他们可能会吞下一些石块,在胃里帮助研磨食物,就像今天的一些鸟类一样。
他背上的骨板有15对,从正面看呈V字形,左右对称。前面几对较短,到背部变为长三角形。这两排骨板,相当尖利,像刀山一样,可以有效抵御食肉龙的威胁。
另外,这些骨板也可能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当他太热的时候,就跑到阴凉处,让血液流入骨板,把身体内部的热量散发掉。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鸟臀类恐龙耻骨和坐骨的平行结构。
别看沱江龙体型笨重,行动迟缓,他还有一件武器,就是尾巴上的2对尖刺。他的尾巴不算很长,但十分粗壮有力,横扫起来就像挥舞着钉头鞭子,杀伤力巨大。
看完模型,了解这条龙之后,我们就开始动手吧。
需要准备的材料是超轻粘土。选一个颜色,取一坨出来。
我们把这坨泥搓成球形。要温柔一些,用力均匀,这样搓出来的球会比较圆,表面才不会有褶皱。
既然我们知道了恐龙身体结构分为头、颈、胸、腰、胯、尾巴6部分。做这个龙的时候,我们把中间几块合并,只分为头、身体、尾巴,三部分,这样看起来简单了很多。在刚才那个球的基础上,分别在两端搓一条尖尖出来,作为头部和尾巴。注意均匀用力哦。
把前面那个小尖尖,从中间挤出一个缺口,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嘴的形状。
然后做出四肢。分别捏4个圆柱体,把一头稍微捏扁,方便贴到身体上。前面两只腿稍小一点,后腿大一点。
把4条腿贴在身体上,这样他就能站起来了。粘贴的时候如果太干,可以加少量水,让他变粘一些。接着做背上的骨板。不需要做15对那么多,我们只要做4、5对就可以了。换一种颜色的泥,捏出菱形的骨板。中间几个大一些,前后的小一些,做两排,按V字形贴在背上。
捏出四个类似胡萝卜形状的圆柱体,装在尾巴末端。
取一些白色泥,做成小小圆锥体,作为他的爪子,装在脚尖。
一个小白球加一个小黑点做眼睛。再换一种颜色,准备一些大小不等的小点。
把小点贴在身体两侧,作为身上的花纹。
再做几个小植物
放在一起,一只可爱的沱江龙就完成了哦!
那么,问题来了!
为何沱江龙复原模型有的肩部“有刺”,有的没有?
位于中科院南古所院内的多棘沱江龙模型
位于中科院古脊椎所门前的多棘沱江龙模型
这个“刺”,我们称之为“肩棘”。目前,科研人员既发现了有肩棘的沱江龙化石,也发现了没有肩棘的沱江龙化石,所以大家或许会看到两种不同样式的沱江龙复原模型!
市州观察·趣说内江丨沱江上有一座“借出来”的大桥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吴向东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整理
当夜晚降临,资中沱江大桥就会亮起灯光,将柔和的光线洒满河面。这一幕美丽的城市夜景,是无数资中居民的乡愁所系。老一辈人在介绍它时,常常会不无自豪地补上一句:这座大桥,是“借出来”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资中城区沱江北岸居住着全县四分之一的人口,而沱江南岸布局有成渝铁路、成渝公路,还有20多家厂矿企业。当时过河全靠人力摇桨摆渡,既费时又不安全,急需修建一座固定桥梁。1971年3月,大桥破土动工,后几经调整,确定设计全长1362米、宽11米,计划投资416.69万元。1979年1月,大桥建成通车,实际总投资仅357万元。
压低成本的,正是全县人民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和勤俭节约的“借用”意识。
在修桥连通沱江两岸的热烈期望下,全县人民斗志昂扬。县属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居民、农民主动把建桥需要的物资及时地送到工地;当时大型机具缺乏,施工机具和操作机具的人员大多由当地企业提供。大桥竣工后的《现场施工机具统计》中显示了一段工程借用的机具记录:推土机7台次(借用),抽水机51台次(自购小型2台,其余借用),搅拌机18台次(借用),起重机6台次(借用)……还有变压器、运输建材的汽车等都是借用的。
在主桥拱架搭设环节,原设计需要各种规格的拱架木材1567立方米。为了节约用料,施工方还“借用”资阳修大桥时撤下来的同型拱架,并改进施工工艺,减少木材的使用。
现在,资中已经在沱江上开启第三座跨江大桥的建设。资中沱江大桥屹立沱江两岸四十余载,继续默默见证着资中这座城市的发展。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