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岂”有此理
古代讼师,类似现代的辩护律师,古代百姓告状,文化程度低,都要请个讼师来写状纸,甚至代为出谋划策。讼师能言善辩,总能讲出理来,最善于咬文嚼字。
举个例子:有人被马践踏受伤,欲告马主人,但官府屡不受理。后请教一讼师,讼师教其将讼词中“马驰伤人”“马驰”二字改为“驰马”,官府即受理,并责令马主人赔偿医药费。原来“马驰”罪在马而不在人,“驰马”则是罪在人了。
对汉字这个王国而言,这“岂”颇合讼师身份,俗话说岂有此理,有它在场,发出的辩驳总是有力有理的。
岂,本来自于恺,恺是快乐的意思,本义是军队胜利凯旋而归时奏的音乐。本来,已有有“其”表示反诘语气了,不知啥时候,“岂”也挤进来,同样假借为表示反诘语气的副词。“岂”一般译为:难道,哪里,怎么。
一、用在肯定形式的反问句中,实际是表否定的。
1.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滕王阁序》)
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柳宗元《捕蛇者说》)
4. 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司马光《训俭示康》)
二、有时,“岂”后加敢、可等,加强反诘语气。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三、用在否定形式的反问句中,常同“不”“非“无”连用,实际上表示肯定。注意:有时“不”“非“无”也可省略,翻译时需补出。
6.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7.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
8.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9.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四、表示对客观事物的推测,不敢肯定,希望有所证实。可译为:莫非,是不是。
10.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1.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五、岂可与“但”“独”“特”“直”“唯“徒”连用,表示就某一范围、数量、程度等提出反诘。可译为“难道只”。
12.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六、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连用,是同义连用,加强语气。
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更多文言知识,请关注 喜马拉雅FM 若东细讲文言节目
音频+练习:小学生必背文言文11-读书有三到
参考答案:
读书有三到
余 尝 谓| 读 书 有 三 到 |谓 心 到| 眼 到| 口 到| 心不 在 此 |则 眼 不 看 仔 细 |心 眼 既 不 专 一 |却 只 漫浪 诵 读| 决 不 能 记 |记 亦 不 能 久 也 |三 到 之 中 |心 到 最 急 |心 既 到 矣| 眼 口 岂 不 到 乎
1、用“|”给上文断句。
2、你知道下面的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吗?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尝 (cháng) 岂(qǐ) 漫 (màn)
3、请你写出下面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却 只 漫 浪 诵 读( 随随便便 )
(2)心 到 最 急(要紧 )
(3)岂 不 到 乎(怎么 )
4、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学习要讲究方法,要做到“三到,只有反复咀嚼,悉心体会作者的本意,才能深刻体会行文中的旨趣。
道德经拼音 22
bào yī
第二十二章 抱一
qǔ zéquán wǎngzézhí wā zéyíng bì zéxīn shǎo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
zédé duōzéhuò
则得,多则惑。
shì yǐ shèng rén bào yī wéi tiān xià shì
是以 圣 人抱一为 天 下式。
bùzìxiàn gùmíng
不自 见,故明;
bù zì shì gùzhāng
不自是,故 彰;
bù zì fá gùyǒugōng
不自伐,故有 功;
bù zì jīn gùcháng
不自矜,故 长。
fu wéi bù zhēng gù tiān xià mò néng yǔ zhī zhēng
夫唯不 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 争。
gǔ zhī suǒwèi qǔ zé quán zhě qǐ xū yán zāi cheng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
quán ér guī zhī
全而归之。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什么意思?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出处及全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前几天,在日本医药NPO法人人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则印着中国《诗经·秦风·无衣》的两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医药NPO法人人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的医疗物资 图源:网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来,我们同穿一件。”值得注意的是,在仁心会等募集一排排白色纸箱中,装着的正是国内最急需的杜邦software III型防护服,共计3800件。
以下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全文及含义介绍
《诗经·秦风·无衣》
全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直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岂曰无衣”出处背景介绍
“岂曰无衣”,是先秦诗歌,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