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和什么节?(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和什么节?(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

七夕转账和送礼物哪个更浪漫 星河长明,喜鹊当空。在古代,人们七夕节 望月观星,乞巧祈愿……“七夕节”成为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快和国是君一起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怀。

来源: 国是直通车

知否丨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和女儿节?长安为啥是乞巧活动的源头?

视频加载中...

西部网讯(记者 田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今天(8月4日)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为什么又称乞巧节和女儿节?牛郎织女的传说到底来自哪里?陕西哪些地方和七夕有关?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采访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请他讲讲关于七夕的那些事。

今天过一个浪漫的节日——七夕节

过一个浪漫的节日——七夕节

今天是“七夕”,是牛郎织女千里相会的日子。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可以用Qixi Festival或者Chinese Valentine's Day来表示。Valentine's Day是西方“情人节”的英语表达方式。“乞巧节”和“女儿节”可分别用The Begging Festival和The Daughter's Festival表示。

七夕节是拜祭七姐(织女星)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它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牛郎织女”用Niu Lang and Zhi Nu或者Cowherd and the Weaver Maid表示。

相传每年阴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在天上的鹊桥相会。这一天,全国各地有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斗巧、乞求姻缘、种生求子、储七夕水、迎仙、拜神、拜牛郎、染指甲、七夕观星、结红头绳、姑娘洗发、晒书晒衣等民间习俗活动。a bridge of magpies 是“鹊桥”的意思。

现在越来越被年轻人重视并欢度中国情人节——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无数的情侣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常见的与情人节相关的词汇有很多。与天上相关词汇有:the Milky Way 银河,Vega 织女星,Altair 牛郎星/牵牛星,the Queen of Heaven 王母娘娘,the Emperor of Heaven 玉皇大帝,seven celestial princesses 七仙女,heavenly palace 天宫。

与七夕民俗有关的词汇有:mundane life 凡间生活,shoulder pole 扁担,finger food 巧食,square table 八仙桌,needlework 刺绣/女红,flower arranging 插花,five-colored ropes 五彩绳,fruit plate 果盘,offering/sacrifice 供品,festive lantern/a decorative lantern 花灯,palace lamp/light 宫灯,incense burner 香炉,cheongsam 旗袍。

跟爱情有关的词汇有:fa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一见钟情,go public with one's romance公开恋情,online romance网恋,woo your lover: 追你喜欢的人,better half 另一半,puppy love, first love 初恋。

有很多流传很广的与七夕有关的诗歌,比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其中秦观的《鹊桥仙》(Fairy Of the Magpie Bridge)打动了无数人,让我们欣赏其中英文对照版。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

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s,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however many,fade

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

This happy date seems but a dream.

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许渊冲 译)

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七夕节,老北京都有哪些习俗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王越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唐代诗人林杰在脍炙人口的《乞巧》一诗中,写尽七夕乞巧盛况:“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自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老北京,每年的七夕节都极为热闹,许多习俗流传至今。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

明清盛行投针验巧

七夕节的习俗虽然很多,但首推祀牛女二星和乞巧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乞巧还曾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不同的形式。

穿针乞巧活动在汉代就有了,汉代刘歆著《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西京即西汉的首都长安。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七孔针、九孔针指古代妇女七夕乞巧时所用的针,排列七根针为七孔,排列九根针为九孔。届时姑娘对着月亮,用五色线连穿这几根针的针孔,“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到南北朝时,在晚上以瓜果拜天,向女神乞巧和祝愿婚姻美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喜蛛应巧活动。《荆楚岁时记》里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蛛其实就是小蜘蛛,人们认为见到这些小蜘蛛预示着会有喜事发生,故名。可能因为等候蜘蛛的时间过长,到了唐朝以后干脆改为直接抓蜘蛛乞巧。《开元天宝遗事》载:“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明清时盛行投针验巧,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里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明清两代宫廷过七夕节比民间隆重。明刘若愚《酌中志》载:“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针。”清宫每年七夕陈瓜果、设牌位,由皇帝带领皇后等依次行礼祈福,演承应剧目《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七夕佳辰》《双渡银河》等。

随着明清宫廷对承应戏的重视,早在民间流行的节庆社火演剧更为兴盛。到清末时,京剧应节戏开始进入戏园并迅速盛行起来。《静心斋剧话》记载:“《天河配》始于昆曲。此剧早年皆贴《渡银河》,剧中穿插鹊桥密誓,并以昆曲《长生殿》一折为渲染。”“初内廷平署编此秘本,兹后由王瑶卿供奉倡,皮黄之《天河配》始遍见于民间。迨至四大名旦起,梅兰芳亦以此号召,于是皮黄《天河配》,乃喧宾夺主。”

进入民国以后,老北京的乞巧之风趋于大众化、平民化,投针验巧也被简化为用禾苗验巧,很受女孩子的欢迎。《旧京风俗志》记得清楚:“北京女儿乞巧之风,甚为简单。并不供神,亦不上供,仅于是夕,用大碗盛清水一碗,放于空庭之中。”至次日日中,用小刀把禾苗(俗称扫帚苗)削成针形,投入水中,小女儿环立水碗四周。“如为细长而宛似针形者,则为织女已与巧矣”,晚上“又有窃听哭声之说”,因为牛郎织女是在夜间相会,所以“必须童男女于更阑夜静之时,潜赴古井之旁或葡萄架下”“谓能闻着,此人必巧”。记得上小学时,就有位同学上课时迟到了,说是晚上在葡萄架底下和家人待了半宿。老师问他听见什么了吗,他说迷迷糊糊睡着了,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乞巧图》(明)

“种生求子”盼良嗣

有段相声叫“拴娃娃”,“拴娃娃”要去妙峰山娘娘庙。过去我国各地建有许多娘娘庙,参拜的大都是送子观音、送生娘娘等神祗。婚后未孕的妇女由女性长辈陪同,到庙里上供、烧香、磕头后,偷偷拿红绳套在挑好的泥娃娃脖子上,便认为把娃娃拴来了。庙里的道人见到抱泥孩的要讨喜钱,抱泥孩的叫“偷子”,又称“拴娃娃”、“拴喜”。如果以后生了孩子,要再去庙里上供还愿。据考证,拴娃娃的历史,与我国民间七夕的祈子愿望有关。

陶宗仪《辍耕录·绿窗遗稿》引元孙淑诗:“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五生。”五生是宋元以来的民俗,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前几天,将麦种或绿豆、小豆(赤豆)、小麦等用水浸入小瓦盆内,等到种子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线束之,七夕供奉,俗谓种生。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用五彩线所系的青苗叫“五生”。牛郎织女有一双子女,是国人理想的幸福家庭模式,女眷在七夕节种生,向牛郎织女祈求子嗣。

七夕节除有种生求子习俗,还有化生求子习俗。据北京最早的志书《析津志》记载:“七月皇朝祠巧夕,化生庭院罗金璧……市中小经纪者,仍以芦苇夹棚,卖摩诃罗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买者纷然。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亲眷、小姐、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化生,唐代习俗,已婚少妇在七夕拜月后,把蜡制的男娃娃放到盛有清水的器皿中玩乐,盼望蜡娃能变化为自己的男婴。唐薛能《三体诗语》引《唐岁时纪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摩喉罗是梵文音译,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的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

到了宋朝,七夕“化生”的蜡娃演变为泥塑娃娃,成为七夕的岁时风俗。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七夕》载:“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喉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学子聚会拜魁星

七夕节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我国东南地区的浙江、福建、江西、台湾等地,七月七日还被认为是魁星生日,长期以来就流传有七夕祭拜魁星的习俗。魁星,又称魁首,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传说魁星右手握毛笔,左手捧一斗,脚踩海中大鳌鱼的头部,士子赶考时如被魁星点中,便可金榜题名、独占鳌头。所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他保佑自己一举夺魁。

魁星信仰盛于宋代,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各地都有为魁星而建的魁星楼、魁星阁,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南宋隆兴进士袁说友《宴许成子魏华文二魁》诗:“昼绣归来自帝京,魁星双照锦官城。持衡称职真能事,劝驾何功亦与荣。”可见从宋代开始,就有魁星信仰和供奉魁星的习俗。始于宋代的拜魁星风俗,至清代更是蔚然成风,并从东南一隅流布遍宇内,清代府县方志中,多有关于魁星楼的记载。所谓:“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在北京地区,除了魁星楼,还建有文昌阁。《光绪顺天府志》载:文昌帝君庙在地安门外之东,明成化年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该庙在今南锣鼓巷帽儿胡同21号,坐北朝南,为文昌星和魁星合祀,前殿供奉魁星,名为“魁星殿”;中殿祭祀文昌星,名叫“敷文殿”。

清代京味小说《儿女英雄传》里,有一段关于张太太拜魁星的故事,很有意思。原来主人公安骥家从安太翁起,就在自家后院西北角建有魁星楼。安骥的岳母张太太见那魁星塑得赤发蓝面,锯齿獠牙,她有些害怕,轻易不敢上去。“后来听得人讲魁星是管念书赶考的人中不中的,她为女婿,初一十五必来,望着楼磕个头,却依然不敢进那个楼门儿。”待到“听得姑爷果然中了,便如飞从西过道儿里一直奔到这里来,破死忘生地奓着胆子上去,要当面叩谢魁星的保佑。”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

一、七夕节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

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由于节日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种生求子等各种习俗。还衍生出许多好玩的谜语,比如有一道谜语题目是“金簪划银河,隔岸对相望。不忍两分离,喜鹊把忙帮。”,其谜底就是“七夕节”。

二、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关系?

关于七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搜神记》中,则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演绎成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

不过,这个传说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们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星)的行动有关,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来。

据古籍记载,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此外,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牛郎星”。

所以,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有人认为,七夕时会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也与时令与天文景象的观测有关系。

三、为何会有晒书、晒衣服习俗?

种种传说外,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供稿:苟丹

总监制:唐红彬监 制:王廷斌 邱晶晶责 编:李迪娜编 辑:赵翔

网络中国节·七夕丨传统习俗知多少

光明网讯(记者 赵金悦 金英花)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古代,乞巧节活动的主要以单身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所以这一天又叫“乞巧节”。“七夕”节这天,情侣通过互送礼物表达爱意,有些年轻人特意选择在七夕节领证,手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目前,在广东、甘肃等地仍保留着当地特有的乞巧民俗,如吃巧果、看七娘戏、染甲沐发等。绵延千年的七夕佳节,不仅承载着先民对幸福的诉求,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尽管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但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居民在“我们的节日•七夕”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体验“穿针乞巧”。(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晒书】古代,“七夕”节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在指导社区居民体验七夕晒书。(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吃巧果】七夕巧果是一种传统节日食俗。在北方有的地方,到了七夕节前制作大量的巧果,可以用线穿成一串,给宝宝们戴上,一种好的寓意。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设席乞巧”中展示制作的“巧果”。(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花草染甲”中体验染指甲。(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来源: 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