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恐龙是什么?
恐龙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生物分类体系说起。四足动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脊椎动物,其中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等。羊膜动物是一类能产下硬壳蛋,甚至胎生的四足脊椎动物。羊膜动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下孔类(Synapsida),它包含古老的盘龙类,进步的兽孔类,以及唯一幸存至今的下孔类动物——哺乳动物;另一类是双孔类(Diapsida),包括现存的楔齿蜥、真蜥蜴、蛇、鳄类以及鸟类。主龙类(Archosauria)是双孔类最大的一个分类单元,包括恐龙和鳄类等许多古爬行动物。某种意义上,鸟类就是会飞的恐龙。
槽齿类则是主龙类中一个基干形式,并不是正式的分类单元。槽齿指的是牙齿位于颌骨的槽洞中。这类动物种类繁多,既有陆生也有水生,比如鳄鱼的祖先和会飞的翼龙等,不过它们与恐龙和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远。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目前都同意,恐龙在分类学上属于单系群,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与其他主龙类区分开来。所有的哺乳动物也有共同的祖先,正因如此,哺乳动物才跟其他下孔类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恐龙学上的这一共识是近期才达成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古生物学家还普遍认为恐龙包括蜥臀类(Saurischia)和鸟臀类(Ornithischia)两大类,它们分别从槽齿类独立演化而来。也有学者认为鸟类已经从槽齿类演化而来,并成为另一分支。现在学者们仍在使用蜥臀类和鸟臀类两个概念,但只是作为恐龙的两个主要分类,这就像哺乳动物主要包括有袋类和胎盘类一样。恐龙是生物演化的一个分支,包括了三角龙和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由于最早期的恐龙之间的亲缘关系划定不清,所以那些最原始四趾兽脚类是否还归属于恐龙还有分歧。本书采用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将其归入恐龙类。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辨别一种动物是否属于恐龙,要看它的髋臼。恐龙的股骨头呈圆筒状,与股骨轴成直角,这个圆柱状结构恰好被髋臼所容纳。这样独特的骨骼结构使得恐龙的腿几乎垂直于地面,而双脚则处于身体正下方。如果你仔细观察鸡的腿,就可以看到类似结构。
恐龙的踝关节是一个简单的纵向铰接结构,这样的构造同样保证了它的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恐龙是“后肢承重”型动物,有些恐龙是双足型,有些恐龙则是四足型,不过后者的后肢要比前肢健壮得多,支撑了自身绝大部分体重。恐龙的手与脚都是趾行式的,行走的时候腕关节和踝关节都不接触地面。所有恐龙都与大部分主龙类一样,拥有结构通常十分复杂的巨大的鼻窦和鼻腔。
除以上基本特征之外,恐龙(即便不包括鸟类)是一种非常多样化的生物类群。就这一点而言,恐龙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平起平坐。从长着镰刀爪的驰龙类(Dromaeosaurs),到长着犀角状的角龙类、覆盖着盔甲的剑龙类(Stegosaurs),再到与大象和长颈鹿相似的蜥脚类(Sauropods),拱顶头的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s),这些全部都属于恐龙。甚至还有些恐龙能像鸟一样冲上蓝天。然而,恐龙对陆地的依赖性很高,这也使它们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某些恐龙偶尔会在水中捕食,就像驼鹿(吞食水草)或者豹猫(捕鱼)那样,但它们最多也就是变成类似河马那样的半水生动物,肯定不会成为海豹或鲸鱼那样的水生生物。那些几乎完全水生的恐龙,只能是某些鸟类。而那些关于存在“海生恐龙”的论述都是错误的,那些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动物实际上是各种爬行动物经过长时间演化来的,并不属于恐龙。鸟类就是恐龙,就像蝙蝠就是哺乳动物一样,而鸟类之外的恐龙有时会统称为“非鸟恐龙”(nonaviandinosaurs)。这种叫法听上去有点别扭,所以,除去极个别情况,本书把非鸟恐龙全部简称为“恐龙”。
人们觉得恐龙很奇怪,那是因为我们是哺乳动物,我们觉得现在这些熟知的物种才是正常的,而那些远古动物都是怪物。其实,仔细想想大象何尝不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们长着硕大的脑袋、粗壮的四肢、巨大的耳朵、一对又长又尖的象牙和长长的软管一样的吻部。另外,恐龙也不是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的必要环节。恐龙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哺乳动物只是附属品而已。恐龙则展示出了由昼行性远古祖先直接演化而来的昼行性陆生动物应该是什么模样。现代哺乳动物更为奇特,它们是由夜行性动物演化而来,那些夜行性动物在非鸟恐龙全部灭绝以后才进入全盛时期。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小型夜行性哺乳动物也跟今天一样丰富多样。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意外,恐龙也许会一直主宰着这个世界。
节选自《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第二版》 作者:[美] 格雷戈里·S.保罗
恐龙是什么?
恐龙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生物分类体系说起。四足动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脊椎动物,其中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等。羊膜动物是一类能产下硬壳蛋,甚至胎生的四足脊椎动物。羊膜动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下孔类(Synapsida),它包含古老的盘龙类,进步的兽孔类,以及唯一幸存至今的下孔类动物——哺乳动物;另一类是双孔类(Diapsida),包括现存的楔齿蜥、真蜥蜴、蛇、鳄类以及鸟类。主龙类(Archosauria)是双孔类最大的一个分类单元,包括恐龙和鳄类等许多古爬行动物。某种意义上,鸟类就是会飞的恐龙。
槽齿类则是主龙类中一个基干形式,并不是正式的分类单元。槽齿指的是牙齿位于颌骨的槽洞中。这类动物种类繁多,既有陆生也有水生,比如鳄鱼的祖先和会飞的翼龙等,不过它们与恐龙和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远。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目前都同意,恐龙在分类学上属于单系群,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与其他主龙类区分开来。所有的哺乳动物也有共同的祖先,正因如此,哺乳动物才跟其他下孔类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恐龙学上的这一共识是近期才达成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古生物学家还普遍认为恐龙包括蜥臀类(Saurischia)和鸟臀类(Ornithischia)两大类,它们分别从槽齿类独立演化而来。也有学者认为鸟类已经从槽齿类演化而来,并成为另一分支。现在学者们仍在使用蜥臀类和鸟臀类两个概念,但只是作为恐龙的两个主要分类,这就像哺乳动物主要包括有袋类和胎盘类一样。恐龙是生物演化的一个分支,包括了三角龙和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由于最早期的恐龙之间的亲缘关系划定不清,所以那些最原始四趾兽脚类是否还归属于恐龙还有分歧。本书采用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将其归入恐龙类。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辨别一种动物是否属于恐龙,要看它的髋臼。恐龙的股骨头呈圆筒状,与股骨轴成直角,这个圆柱状结构恰好被髋臼所容纳。这样独特的骨骼结构使得恐龙的腿几乎垂直于地面,而双脚则处于身体正下方。如果你仔细观察鸡的腿,就可以看到类似结构。
恐龙的踝关节是一个简单的纵向铰接结构,这样的构造同样保证了它的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恐龙是“后肢承重”型动物,有些恐龙是双足型,有些恐龙则是四足型,不过后者的后肢要比前肢健壮得多,支撑了自身绝大部分体重。恐龙的手与脚都是趾行式的,行走的时候腕关节和踝关节都不接触地面。所有恐龙都与大部分主龙类一样,拥有结构通常十分复杂的巨大的鼻窦和鼻腔。
除以上基本特征之外,恐龙(即便不包括鸟类)是一种非常多样化的生物类群。就这一点而言,恐龙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平起平坐。从长着镰刀爪的驰龙类(Dromaeosaurs),到长着犀角状的角龙类、覆盖着盔甲的剑龙类(Stegosaurs),再到与大象和长颈鹿相似的蜥脚类(Sauropods),拱顶头的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s),这些全部都属于恐龙。甚至还有些恐龙能像鸟一样冲上蓝天。然而,恐龙对陆地的依赖性很高,这也使它们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某些恐龙偶尔会在水中捕食,就像驼鹿(吞食水草)或者豹猫(捕鱼)那样,但它们最多也就是变成类似河马那样的半水生动物,肯定不会成为海豹或鲸鱼那样的水生生物。那些几乎完全水生的恐龙,只能是某些鸟类。而那些关于存在“海生恐龙”的论述都是错误的,那些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动物实际上是各种爬行动物经过长时间演化来的,并不属于恐龙。鸟类就是恐龙,就像蝙蝠就是哺乳动物一样,而鸟类之外的恐龙有时会统称为“非鸟恐龙”(nonaviandinosaurs)。这种叫法听上去有点别扭,所以,除去极个别情况,本书把非鸟恐龙全部简称为“恐龙”。
人们觉得恐龙很奇怪,那是因为我们是哺乳动物,我们觉得现在这些熟知的物种才是正常的,而那些远古动物都是怪物。其实,仔细想想大象何尝不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们长着硕大的脑袋、粗壮的四肢、巨大的耳朵、一对又长又尖的象牙和长长的软管一样的吻部。另外,恐龙也不是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的必要环节。恐龙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哺乳动物只是附属品而已。恐龙则展示出了由昼行性远古祖先直接演化而来的昼行性陆生动物应该是什么模样。现代哺乳动物更为奇特,它们是由夜行性动物演化而来,那些夜行性动物在非鸟恐龙全部灭绝以后才进入全盛时期。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小型夜行性哺乳动物也跟今天一样丰富多样。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意外,恐龙也许会一直主宰着这个世界。
节选自《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第二版》 作者:[美] 格雷戈里·S.保罗
新知问答 |恐龙生活的时代,有没有动物活到现在?
编者按:开阔新视野,分享好知识!《新知问答》是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联合出品的知识类问答栏目,致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聚合和传播高品质原创内容。
和恐龙一起生活过的动物太多了,至少你今天看到的马牛羊猪狗兔这些哺乳动物,它们的祖先全是跟恐龙一起生活过的(哺乳动物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末到侏罗纪初)。
当然,也包括人的祖先,不过那个时候,我们长得有点……
普尔加托里猴(学名Purgatorius)。
普尔加托里猴
普尔加托里猴
还有其它一些和恐龙同时代的动物,比如这二种。
真贼兽(来自中国侏罗纪的神、仙二兽),1.6亿年前。
真贼兽
巨齿兽(Megaconus),会缓慢地走而非蹦蹦跳跳,它的名字源于它独特的牙齿。该化石出土于内蒙古淡水湖里保存的火山灰,据称这种动物是哺乳动物的近亲,它拥有哺乳动物的某些特征,然而其它特征更常见于爬行动物。
巨齿兽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神奇的古生物,其实我们还有一些活化石,比如它--鸭嘴兽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
鸭嘴兽
北美负鼠,学名Didelphis virginiana,是最早的有袋类哺乳动物之一。
北美负鼠
还有这个,比恐龙还猛--印度紫娃(Nasikabatrachus sahyadrensis)。印度紫蛙和恐龙共存了七千万年,从那场使恐龙灭绝的著名灾难中幸存下来,并在科学家的惊异中进入了它的现代阶段。
印度紫娃
至于昆虫类,就不提了,比如打不死的小强……
而水生生物就更多了,比如这东东,小时候一直以为这东西是传说中的三叶虫呢,鲎虫是出现于3.5亿年前泥盆纪的古老生物。
鲎虫
皱鳃鲨,大概生活在侏罗纪时代(有9500万年和3.8亿年两种说法)。
皱鳃鲨
侏罗纪虾(Jurassic shrimp),有10条腿,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时间。
侏罗纪虾
鹦鹉螺,持续存活了5亿年。
鹦鹉螺
作者:李雷(知乎用户)
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的立场及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恐龙那么大,它们是如何进化的,而现在的动物却这么小呢?
恐龙曾经作为地球的霸主统治生物界长达2亿年。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撞击的灰尘快速笼罩全球,导致地球长达50多年不见阳光,恐龙的食物链被切断,随即走向灭绝。
普通人提到恐龙的第一印象就是体积巨大。但是事实上恐龙的体积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
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可以长达8米,而恐龙最大可以长达40米。
但是我们被数字误导了。
以巨犀和腕龙对比,这是对比图。
恐龙看起来比巨犀大得多。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腕龙的大部分长度都是脖子和尾巴。如果去掉腕龙的脖子和尾巴,你就会发现腕龙的身体比巨犀大不了多了。
去掉腕龙的脖子和尾巴,腕龙和巨犀的差距就和大象和河马一样。
为什么恐龙的脖子和尾巴那么长?
在哺乳动物时代,获取能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吃草,因为草原到处都是。现今已经消失的“稀树草原”曾经供养了地球上数千万的哺乳动物。
但是在恐龙时代,地球上压根就不长草。所以当时的动物吃的基本都是树叶。
树叶和草不一样,草只能在平面上生长,而树叶可以立体垂直的生长。
随着恐龙数量的增加,可食用的树叶变得紧缺,只能吃到最低层树叶的恐龙就会面临食物枯竭的危机。所以脖子短的恐龙只会因吃不到食物而逐渐灭绝。
通过剧烈的竞争,能吃到更多树叶的恐龙的脖子只会越来越长。这种长脖子基因就会遗传给后代。经过数万年的自然筛选,恐龙的脖子就会越来越长。
然而脖子长的恐龙必须要保持平衡,要不然脖子太长,身体重心就开始前倾,导致恐龙走起路来容易失衡而跌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增加尾部的长度,这样就可以将恐龙身体重心维持在心脏附近。
但是这却是一个死循环。恐龙越大,吃得就越多,越需要更多的食物维持生长。恐龙体长终极的限制就是侏罗纪时代的树木高度。
为什么恐龙灭绝后,动物开始变小?
恐龙灭绝后,统治地球的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
恐龙灭绝之后,地表上开始长草,食草动物只需低头就能吃饱,不必像恐龙那样吃树叶来摄取能量了,所以脖子和尾巴没有必要进化得更长了。这样就显得食草动物看起来远远没有恐龙大。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哺乳动物和恐龙的生育方式完全不同。
40米长的恐龙只需产下0.1~0.5米的恐龙蛋就行,生育对它们的能量消耗微乎其微。
而如果哺乳动物和恐龙一样大,体重达到60吨,产下的幼崽起码在2吨左右,这对哺乳动物怀孕期间的能量消耗来说将是一场灾难。也就是说,如果哺乳动物和恐龙一样大,那么它们就无法维持怀孕期间的额外的能量摄取。
可能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体积和恐龙一样大的哺乳动物,但是它们很快就被自然淘汰了。
蓝鲸作为地球上体重最大的哺乳动物,最大体重可以高达180吨,体长33米。
但是蓝鲸数量稀少,况且海洋的食物来源远远超过陆地。这才得以让蓝鲸作为地球最大的哺乳动物在怀孕期间可以获取充足的能量。
总结:恐龙之所以看起来很大,只是因为脖子和尾巴长,其实身体并不大。
哺乳动物身体其实并不小,只是脖子和尾巴短。
恐龙存在时人类的祖先什么样?状如老鼠,一个巴掌上能放好几个
在恐龙的时代,人类的远祖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它们小到可以放到我们的巴掌里。
人类的出现不到200万年,而恐龙生活的时代是在6500万年前,这个时间跨度还是相当大的,所以在恐龙的时代,距离人类的出现还远的很,但是人类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所以要追溯人类的源头,那么在恐龙的时代,我就要看灵长类是不是开始出现了。
目前生物学家所能考证的,最早的接近灵长类的动物叫普尔加托里猴,因发现于北美洲的普尔加托里山得名,这种动物的名字虽然叫猴,但长得实际上更像老鼠,但是看其四肢等身体构造,它的确很像灵长类,生物考古学界认为它是灵长类最早的祖先,并认为其出现的时间比恐龙灭绝之时的6500万年前稍早一点。
如今大部分灵长类动物的体型都不算小,比如大猩猩和人类,平均体重都在50公斤以上,有的银背大猩猩的体重甚至能达到150公斤,而大多数的猿猴类动物也都在几十公斤左右,但是普尔加托里猴的体型就有点让人失望了,考古生物学家们对其化石复原后发现其体型很小,连尾巴算上去也只有十多厘米长,我们的手掌摊开,可以放好几个这种小动物,衡量其体重大约100克左右,还不如如今最小的猴子眼睛猴大,真的是太袖珍了。
普尔加托里猴平时在树上生活,有在洞中栖息和躲避天敌的习惯,生活习性类似今天的松鼠和猴子,也是以昆虫和果实为食,有灵长类的杂食性特征,但是它的四肢和灵长类更相似,具有明显的五指型四肢和灵活的手指,手指前端还有指甲,而且它的脑容量比例相对于其他动物也较大,可以说它已具有灵长类很多的早期特征了。
那么为什么这种动物能够在恐龙大灭绝的巨大自然灾难中幸存下来呢?其实还是和它的身体结构与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
恐龙灭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那么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全球性大降温到来之后,体型较小的普尔加托里猴很容易在树洞、石头缝等可以保暖和隐蔽的地方藏身,而且有着厚实的皮毛,其杂食性特征也使得它们免于被饿死,比如没有果实和昆虫可以吃的时候,它们还可以啃树皮吃树根,正是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得它们没有被灭绝,之后它们进化成了灵长类的众多分支,大部分的体型都越来越大,6300多万年之后,其中的一个猿类分支进化成了我们人类!
有个问题考考你:恐龙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
新华社耶路撒冷2月17日电(记者陈文仙 尚昊)恐龙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科学界对这个问题长期存有不同观点。一项新研究显示,有些恐龙的体温在35至40摄氏度之间,说明它们不是冷血动物而是温血动物。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说,他们研究了在加拿大等地发现的3种恐龙蛋化石,通过分析蛋壳中碳酸钙矿物的同位素特征,计算这些蛋壳在恐龙体内形成时的温度,从而推断恐龙的体温。结果显示,这些恐龙的体温介于35至40摄氏度之间,与今天人类的体温差不多。
那么,是当时的环境就有这么温暖,还是恐龙靠自己维持了上述体温?研究人员又分析与这些恐龙同时期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一些冷血软体动物的化石,推断有的软体动物体温约为26摄氏度,这反映了当时环境的温度。
研究人员因此认为,这些恐龙不是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的冷血动物,而是能依靠自身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温血动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