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47-草书笔法04
L7-47草書筆法4
2.2用筆的基本技法
今天講第四點「草書執筆」,還是「用筆的基本技法」之下。「執筆」在一級課程已經講過,今天深入討論,草書執筆和真書有什麽不同嗎?
執筆兩個要點
「執筆」是用筆的準備姿勢,它有兩個要點:一是所謂準備姿勢,就是正鋒位置,歐陽詢說:「每秉筆必在圓正。……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具備。」筆心垂直於紙面,方便八面出鋒,「圓正」就是這意思。
五代校書圖
古書中有各種斜執筆的情況,大致有三種,或準備寫,或正在寫,或停筆思考。準備寫時可見執筆姿勢,筆心和紙面還是要垂直的。正在書寫時,搖腕會導致筆管傾斜,當然也會回到正鋒位置。停筆思考時手指夾著毛筆,非常隨意,各種姿勢都可能。
龍睛回腕法
執筆第二個要求,是感到自然舒服。張旭說:「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拘攣」就是手腳抽筋,明清有些人主張要把手腕的筋抽緊,如龍睛回腕法,它雖然可以做到筆心垂直,但肯定不舒服的,而且左右搖腕困難,不是好方法。執筆兩個要點,對各種書體來說都是一樣的。
古籍中講到執筆和草書關係,最出名就是唐代虞世南這一句:
《筆髓論》
· 唐·虞世南
· 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注意古人用字,第一句他說「筆」,後一句說「管」,「管」是筆桿,加上筆頭才是整枝「筆」。虞世南不說「執筆」,而說「捉管」,就是捉拿、捉持筆管。古代執筆有用兩指單勾的,也有三指雙鈎,或用五指包圍的,無論哪一種,大指和食指是「捉管」的主要一組。執筆的高低,真書低一些,草書高一些。
還有一段,出之於託名衛夫人的《筆陣圖》:
《筆陣圖》
· 傳為衛夫人
· 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
·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
跟虞世南所言不同的是,這裡把行草書合併為一種情況,這個觀點可以接受,行草寫法相當接近,但這段話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執筆位置用不到精確到分的,對於實際書寫,「二寸」和「二寸一分」沒什麽差別。
把衛夫人和虞世南所言執筆高低標誌在同一張圖上,可以看到,執筆最高點是差不多的,只差一分,而最低點兩人所言相差一寸一分,也不算什麽嚴重分歧。這樣執筆手指集中在筆管下半部分,可稱低位執筆,最高不超過筆管五分之三,即0.6處,比一半只高出0.1。如果是「作草如真」,執在真書位置寫草書也是可以的。
與低位執筆相反的是高位執筆,手指集中在筆管上部,韓方明《授筆要說》所記錄的張旭「五執筆」,其中三種是高位執筆,每一種都有評論。第四、第五兩種「非書家之事」,故可不論。
第二種高位執筆,或用五指或用三指,韓方明說:「無體之書,或起稿草用之」,不屬於什麽書體,打草稿可以用用,所以也不推薦。
剩下第三種,與第二種相似,只不過橫過來執,韓方明說:「惟大草書或書圖幛用之」。這裡所謂「大草書」,意思是尺寸比較大的草書,「幛」是慶吊時所用的長條布帛,如壽幛、喜幛、祭幛等。唐代屏風亦稱屏幛〔屏障〕,杜甫《觀曹將軍畫馬圖歌》:「貴戚權門得筆迹,始覺屏障生光輝」,就是一例。這麼一說,第三種雖然跟草書有點關係,但用途有限。
日本·近衛信尹
書圖幛這件事,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日本京都禪林寺藏有近衛信尹所書屏風,近衛信尹是江戶初期的大書法家,被後世尊為「寬永三筆」之一。
你看他這作品,屏幛先畫了樹木,所以叫圖幛,圖畫可以出之於他人之手,也可以是書寫者自己畫。然後在空白處寫了草書,字的尺寸相當大。由此想到韓方明所說的第三種執筆,應該是站著寫的。我沒有查到近衛信尹怎樣執筆,他是四百多年前的人,相當於中國明朝,也許不是唐朝那樣執筆,但所謂「書圖幛」,我想就是這樣的。
日本·正倉院藏唐朝屏風
日本正倉院《國家珍寶帳》記錄中有大唐輸入的屏風,前幾年展出的屏風,是受唐太宗箴言屏影響而製作的,也是畫有底紋,然後在上面加以漢字,內容是各種箴言警句。篆文用羽毛貼成,釋文是寫的,書法水平不高,也許是出之於工匠之手,並非書法家來寫。
大多數屏風是工藝品,還可能是批量生產,所以後來有「屏幛體」一說,清代楊賓這樣評論:
《大瓢偶筆》
· 清·楊賓
· 學書在得筆法而會古人之意,不在學其規模。不則,學《聖教》成院體,學歐、顏成屏幛體……
· 顏太師「虎丘劍池」四字,雖蒼勁,然有屏幛氣。
「屏幛體」就是寫得表面相似,規模名家名帖,這裡「規模」就是摹仿表面樣子,未得筆法、筆意。韓方明說第三種執筆,語氣明顯帶有批評。
所以崔邈老師所傳張旭五執筆,此處落下一張圖只推薦了一種「執管」法。張旭本人真書、草書都寫,成就非常高,可以推定,他就是用這一種執筆法的。
沈尹默先生評論「五執筆」時說:
《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
·
沈尹默
· 第二第三執法共同的毛病,就是捉管過高。過高了,下筆便浮飄,不易著力。所以「全無筋骨」,只好稱之為「無體之書」,寫大草時或可一用,日常應用則不適宜。
從這段話可以知道,沈先生是反對高執管的,我很贊成「過高了,下筆便浮飄,不易著力」這看法。
執筆是指法,運筆有腕法。我們用來回搖腕控制筆心狀態,但手腕高點好還是低點好呢?一級課程介紹了三種腕法,為了方便,我先標示兩個點,手腕之下為A點,手肘之下為B點,以前只說手腕、手肘,實際上重要的是這兩個點。手肘跟桌子接觸,手腕高於桌面,這是以前說的提腕法,也就是B點之下有墊襯,有依託,A點之下沒有。
第二種是手腕放在另一個手的手背上,這是枕腕法。《翰林要訣》說:「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這句話規定了所枕的位置,墊在右手手腕之下,也就是A點下有墊襯,B點下沒有。第三種手肘和手腕都高於桌面,這是懸腕法,懸腕法A、B兩點之下都沒有墊襯。
我把剛才講的三種腕法排個表,打叉表示沒有墊襯,打勾表示有墊襯。如提腕法,手腕是懸空的,A點下沒有墊襯,所以打叉,手肘靠在桌面上或桌子邊,所以打勾。枕腕法反過來,A點有墊襯,B點沒有。懸腕法兩個都沒有,所以是兩個叉。一排出表,就容易看清楚了,理論上還有一種,A和B都有墊襯,兩個勾,這又是什麽法呢?等下講。
寫字運筆,搖腕是手腕的功能,手肘只是起支援的作用。所以A和B兩點作用不是平等的,腕法當然以手腕為主,所謂提腕法、枕腕法和懸腕法,都是「腕」之法。小字只需動下腕,搖腕一個來回大約三五寸,寫大字才會用到肘關節和肩關節,就是上腕。
啓功
有個書法老師,給我來信說對腕法還有不明之處,他寄來幾張啟功先生寫字的照片,希望我進一步解釋。第一張啟功先生寫字,右手腕放在左手上,但左手沒有懸空,也就是說,左手固定放在桌面上,這等於桌面高了一手掌,他問能不能歸入枕腕法?我看法「是」。
枕腕法要點是手腕下A點有墊襯,《翰林要訣》只說有「枕」,沒有說這個「枕」有多少高,可不可以移動。這就像我們每天用的枕頭,睡覺時枕頭也不動的。這跟以前用臂擱一樣,可以使腕部高一點,穩定一點,只要是枕住手腕,都是枕腕法。
舒同
這位是中國書協第一屆主席舒同先生,這次寫字姿勢和啟功一樣,我以為也是枕腕法。
啟功
第二張照片,那位書法老師問:「左手不是枕在手腕之下,而是枕在手肘之下,這能不能叫枕腕法呢?」我以為手腕A點沒有墊襯,換句話說手腕下面是懸空的,手肘B點有物托住,根據定義應該說是提腕法。提腕通常手肘靠在桌子邊,照片上因為是寫新一行第一個字,啓老俯身向前,所以不是靠在桌子邊,而是左手背上,這時左手就起著替代桌子的作用。
第三張照片,啓老整個小臂都放在桌上,那位先生問我:「這又是什麼法呢?」這樣寫字姿勢,在老一輩人中非常普遍,尤其是長時間寫小字,比較省力且穩定。這就是表格中A、B兩個點都打勾的情況,手腕A點有依託,下面有墊襯,根據定義,也可以歸入枕腕法。
所以,剛才這表格就要改一改,打兩個勾的歸入枕腕法。腕不著案,手腕A點下面是空的,然後再看手肘怎麼樣,手肘B點下面有墊襯,有依託,這時提腕法,B點下沒有依託,這時懸腕法。凡手腕下有墊襯,無論是枕住桌面,還是臂擱、左手手背等等,都是枕腕法。腕部A點之下枕住了某物,手肘之下B點作用就不大了,實際上是阻斷了上腕起作用,寫小字只用下腕就夠了。
所以這三個腕法,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腕無依託,第二組是腕有依託。最後有兩個勾的,可以合併到枕腕法中。書法要作為一門學科,基本概念都要有明確的定義,歷史上的講法往往有點模糊,學科要求概念清晰。我知道,有些同學對這項研究很感興趣,正在整理書法術語的定義,這是非常好的事。
《東觀餘論》
· 宋·黃伯思
再進一步,「腕無依託」時,究竟要提多少高呢?唐宋時就出現了兩派,北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說:流俗言:「作書皆欲懸腕,而聚指管端,真草必用此法乃善」,予謂不然。逸少書法有「真一、行二、草三」,以言執筆去筆跗遠近耳。今筆長不過五寸,雖作草書,必在其三,而真行彌近。今不問正草字,必欲聚指管端,乃妄論也。今觀晉宋及唐人畫圖,執筆者未嘗若此,可破俗之鄙說。
從這段話知道,高執、高懸是民間流行之說,像黃伯思這樣的專家,是非常不贊成的。
《翰林要訣》
· 元·陳繹曾
· 提腕,肘著案而虛提手腕。
注意這個「虛」字,不是「高提」手腕,而是「虛提」。《爾雅·釋詁下》邢昺、郝懿行疏:「虛,間也」,有間隙為虛,文意很清楚,提腕只要略為提起,和桌面有間隙就可以了。
一級課程我介紹過沈尹默先生的論述,他在《書法論》中說:
《書法論》
· 沈尹默
· 腕卻只要離案面一指高低就行,甚至於再低一些也無妨,……因之提筆不必過高,過高了徒然多費氣力,於用筆不會增加多少好處,或許因吃力而反有壞處。
簡言之,沈先生不但是低執筆,而且主張低提腕的。這是沈先生臨池一生的經驗總結,在書法界影響很大,我也是這一派。
一級課程我拍了個錄像,專講提腕高低。一是照沈尹默先生所說「腕只要離案面一指高低就行」,二是放一本很薄的書,只有幾十頁,大約半指高,三是腕下放一張紙,只要紙可以抽動這就是提腕。這後面兩種就是演示沈老所說「甚至於再低一些也無妨」。
高執筆會引起「吊臂」「聳肩」,沈尹默先生進一步解釋說:
《書法輪》
· 沈尹默
·
寫字和打太極拳有相通的地方,打拳時要鬆肩垂肘,運筆時要抬肘鬆肩,若不鬆肩,全臂就會受到牽制,不能靈活往來。提筆過高,全臂一定也要提高,臂肘抬高,肩必聳起,關節緊接,運用起來,自然就不夠靈活了。
吊臂和聳肩
直到現在,民間主張高懸腕還很流行。像這圖所示,執筆手指都在筆管上半部,執在筆尾,這樣迫使整個手臂提高,導致肩膀傾斜。這時如果你摸一下肩膀肌肉,就是緊的,做不到鬆肩,靈活性就失去了。黃伯思說;「今觀晉宋及唐人畫圖,執筆者未嘗若此,可破俗之鄙說。」
舒同
定義清楚了,今後看人家寫字,就明白指法和腕法。如舒同先生這次寫大字,人站立,用五指執管法,高度大約三寸左右,低位執管,手腕懸空沒有依託,所以是懸腕法。手腕下部﹝就是我說的A點﹞只有兩個筆頭高,兩寸左右。垂肩,非常自然。這裡要強調一點,書法家不是泥於某一種執筆法,前面舒同坐著用枕腕法,這次站立用懸腕法,是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的。所以你不要學了一種執筆法,一種腕法,就永遠只會這一種。
哈佛大學藏索靖《月儀帖》
像這樣小的草字,用下腕足以寫出來。有些人學了懸腕法,不管大小,
都是一招懸腕,這不是又累又不容易學好嗎?何必呢。
你讀沈先生《書法論》這些話,文字較長我不唸了,可知沈老主張肘一定要懸起,而且還要懸的比腕高一些,這一來就只能用懸腕法,否定了提腕法和枕腕法,只剩一法了。但我們看見,舒同、啟功等先生都是根據需要來選擇腕法的。
《書法輪》
· 沈尹默
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的懸起;肘腕並起,腕才能夠靈活運用。肘總比腕要懸的高一些。……
· 前人把懸肘懸腕分開來講,主張小字只須懸腕,大字才懸肘。其實,肘不懸起,就等於不曾懸腕,因為肘擱在案上,腕即使懸著,也不能隨己左右地靈活應用,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至有主張以左手墊在右腕下面寫字,叫做枕腕,那妨礙更大,不可採用。
拿沈先生這張照片來看,確實是懸腕,且肘部高於腕部,但這不是桌子,是個案几。普通桌子高度在73到75釐米,跟肘部相平。如果用普通桌子,那肘就在桌面上了,沈老也是如此。
因為工作關係,幾十年來我拍攝和收集了五百多人照片,結論就是三種腕法都可以用,都應該學,前人所說小字動下腕,大字需懸腕,也是正確的。其實跟家具高度有關,如果你有一張矮桌子,或者把家中桌腿鋸掉一尺,或買一張吧檯高凳,可保證你肘高於腕,且不會吊臂聳肩。這等於你站起來寫字,你的肘就自然離開桌面一樣。
總起來說,就指法而言,虞世南、韓方明所說的執筆高低,無論真行草,都在筆管的下半部,不要高執。就腕法而言,我贊成沈尹默先生所言低懸,離開桌面一指甚至更低到一紙都可以,不要高懸。就肘法而言,那要看具體情況,桌子的高低,所寫字的大小,站立還是端坐,你可以在三種腕法中選擇,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
謝謝。
本節要點:
· 低執筆:手指不超過筆管五分之三。
· 低懸腕:離桌面一指或者更低。
·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三腕法之一。
複習思考:
· 在網上尋找名人書寫時的照片,如梁啟超、于右任、沙孟海、沈從文、高式熊、毛澤東、張伯駒、溥心畬、張大千、林散之等,先看站立還是坐姿,桌子高低,然後看指法、腕法和肘的位置,說出各人的特點。
这些生僻字,你认识几个?
“贝亅”,这个字你认识吗?它读“zhi(一声)”,是一个姓氏。现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北苑街道芝尔庄中的“芝”原字即“贝亅”,因“贝亅”无法用电脑输入,最终用同音字“芝”替代。近日上线的全国首个“生僻字征集”小程序显示,该生僻字至今未被编码。
“生僻字征集”小程序由腾讯联合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光明日报全媒体、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以及汉仪字库、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发布,专门面向大众征集无法输入的生僻字。
长江日报记者打开小程序,进入“生僻字广场”看到,页面上显示着近300个生僻字,其中就包括近日引发热议的“nia(四声)”字。这个罕见的姓氏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因当前电脑系统无法识别,氏族里近700人不得不妥协,改姓为“鸭”。
记者还发现,这些由网友提交的生僻字有些“已编码”,有些“已被赋码”,还有不少是和“zhi(一声)”“nia(四声)”一样,显示“未编码”。
如上面这个字,左边是一个“米”,右边是一个“叉”,读“cha(三声)”。提交该生僻字的网友称,“米叉”子是辽宁省丹东市著名小吃,为玉米面发酵后做出的面食,风味独特,但该字因无法通过输入法打出来,使这款小吃推广的时候特别麻烦,希望能被收录。
同样未被编码的还有“zhong(四声)”,左边一个“土”,右边一个“众”,释义显示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浪川乡有该村。
上面一个“不”,下面一个“贵”,这个字你认识吗?它读“ping(四声)”,意为便宜,是一个潮汕的方言字,至今未被编码。
汉字是表意文字,与键盘没有任何对应关系,如果想要在电脑上打出某个字,需要赋予每个汉字独特的编码,并对字、形和编码三者建立对照表。如果某个汉字有形无码,或者编码不被某个系统支持,就会出现打不出来的情况。
据统计,全国约6000万人名中含有生僻字,这些生僻字因无法在数字设备中顺畅输入与显示,造成社保公积金开户难、去医院无法正常挂号等诸多公共生活的障碍。
光明日刊文称,汉字数量庞大,数字化改造难度高、周期长,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从统一标准的制定,到对汉字的考证和赋码、字体字形设计,再到输入法及操作系统等软硬件厂商适配,打通“汉字数字化”的整个链路,那些无法输入显示的生僻字才能获得“数字通行证”,真正在数字世界“活”过来。
据了解,“生僻字征集”小程序征集到的生僻字,经过专业考证、审查、赋码后,有望顺畅地输入显示。
2022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标准(GB18030-2022),新增1.7万余个生僻字,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生僻用字。这个标准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从当日起,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产品与系统都必须支持标准内87887个汉字。
(长江日报记者李玉莹)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