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人有几魂几魄三魂六魄(人有几魂几魄)

人有几魂几魄三魂六魄(人有几魂几魄)

傅佩荣:人真的有三魂七魄吗?灵魂是否存在吗?灵魂可以不死吗?

我们中国人听到“不朽”一词,立刻会有神圣的感觉,脑海中想起古人的教训,要“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当然是不朽的重要涵义,代表了精神不死,永为后人怀念。

但是如果只注意一个人对身后社会的影响,就可能忽略二个难题:

一是,如果这个社会在若干年后,由于天灾人祸而整个毁灭,那么“三不朽”岂不完全落空?

二是,如果后代的人对古人的判断出现误差,以讹传讹,甚至颠倒是非黑白,那么“三不朽”还有什么意义?

由今天翻案之风盛行的情况看来,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01人真的有灵魂吗?​

暂且把传统摆在一边。

所谓“不朽”原本是指“不死”。

身体不能不死,这是生物必经之途;

但是请问,人除了身体之外,是否还有灵魂?

如果没有,则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

如果有,那才有不死与否的问题。

中国古人相信“人死为鬼”。

认为人由魂魄所构成,所谓“三魂七魄”,魄属地,魂属天。

魄会消散回归大地,魂则上升永存。

因此,祖先崇拜与鬼神祭祀,有其源远流长的传统。

这是一个民族的信念,无法去证明或否定。

重要的是,我们所知的民族,皆有类似的信念,都肯定人有灵魂,并且灵魂是不死的。

至于不死的灵魂有何出路或安排,则是另一个问题。

现今各大宗教对于这个问题,各有说法,不必在此细论。

02 人为什么害怕死亡?

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哲学家的看法。

换言之,光凭理性,对于灵魂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说个具体的例子,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在狱中关了一个月的时间。

其间,朋友与弟子计划好了逃狱出奔的方法,却都为他婉拒。

他对死亡似乎毫无所惧,反而侃侃而谈,想要说服弟子心平气和,静静等待那神圣的一刻来到。

他何以能够如此坦然?

许多人害怕死亡,是因为死亡常与痛苦连在一起。

我们担心的是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

这里要分辨两点:

身体的痛苦与心理的恐惧。

若身体痛苦使人害怕,那么未死之前,尚无此种痛苦;已死之后,也感觉不到这种痛苦。

各位实在不必多虑。

比较麻烦的是心中的恐惧。

身体已经消逝,灵魂继续存在。

那么,人间一切具体而有形的福利与乐趣,都不再能够享受了,真是情何以堪!

但是不要忘记:有所得,必有所失;无所得,亦无所失。

这难道不是我们超越世俗诱惑及压力的大好良机吗?

03 灵魂的理想归宿在哪?

苏格拉底想得更透彻。

他说:如果灵魂随着身体死亡一并消逝,那么死亡无异于“无梦的安眠”。

我们平日睡觉,常为做梦所苦,有时惊出一身冷汗。

现在可以安眠无梦,岂非一大乐事?

再说,如果灵魂可以继续存在,那么过去的往圣先贤的灵魂一定群居于福地,相互印证各种真善美的价值;

现在我的灵魂可以加入他们的阵营,向他们请益,试问还有比此更大的幸福吗?

的确,苏格拉底这段话使人神往。

如果人死之后,灵魂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直接面对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英雄、豪杰、诗人、词客等等。

今天拜见孔子,明天陪庄子逍遥,后天逛逛柏拉图学院,大后天看康德下午三点半出门散步。

谁能想象如此惬意的生活?

因此,何必担心死亡?何必把死亡想得那么狰狞?

也许它正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何况,不管人如何用心良苦,设法多活几年,最后仍旧难逃此一结局。

既然如此,干脆想开一点。

不过,想开一点并不代表可以浪费生命。

苏格拉底活着的时候,一向是珍惜生命、努力工作的。

希腊人肯定人间的一切,从不轻易浪费时光,总要活得快乐些。

唯有善于生存者,才能善于面对死亡。

更要紧的是,苏格拉底强调:

灵魂所需要的滋养,是高雅的品德。

因此,修德行善是为灵魂找到理想归宿的不二法门。

由反省死亡,而得知人生正途,也是哲学的使命之一。

古人说\"人有三魂七魄\"。哪三魂?哪七魄?何为魂?何为魄?

魄字从白,魂字从云。人逝,七魄出窍,三魂离体,魂魄化作白云,缥缈天地间,依稀前世缘,似有还无,若即若离。老祖宗温良又浪漫,生死不止眼前的阔别,还有远方的宽慰和思念。纸钱和香烛果然有说法。

屈原《招魂》篇有一句"魂魄离散,汝筮予之"。意思是,通过卜筮可得知魂魄之所在,并招回还给其人。当然,先人的魂魄跑得太远,恐怕是召唤不回了。

不过,以前农村有个旧俗称"叫魂儿"。有孩童被吓到,便找人"叫叫魂",自然少不了神秘仪式。影视上也有句熟悉的台词"魂魄即散,命不久矣"。原来这些并非瞎扯,道理先不谈,至少有文化依据。

三魂七魄也是道教之语。什么是魂,什么是魄,三魂和七魄各指什么?

1.魂魄各有指

➊魂

魂,旧指可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总和,诸如人的思想、精神、神志等。所以,我们总会说"不忘先烈英魂",而不说英魄。

魂字从云从鬼。"云"本义为天空中团聚而游走的气体。"鬼"本为人逝后的存在状态(也为归之意),通常认为这玩意关乎精神、磁场和脑电波(现代说法)。

魂为阳,可理解为人的精神如同天空中的云气,然后作用到人体这个小天地中,并指令人体作出各种行为。医学上说的"中枢神经系统"可匹配古人说的魂。

➋魄

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总和,诸如喜怒、爱恨、欲望、精力等。所以,我们常说"打造坚强体魄",而不说体魂。

魄字从白从鬼。甲骨文中的"白",如同日光自上而下之投射状。魄为阴,阴气逆物而归,主性情;阳气导物而生,主生命。医学上说的植物神经系统等,主责接受与反馈脑神经的指令,可以匹配古人说的魄。

➌魂魄

魂魄即俗称的灵魂,一种能够产生形体和精神生命活动的本源,常泛指精神活动,比如心神、意念、灵性。道家认为,人身有三宝"精气神",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精气神基本体现一个人的魂魄。

《灵枢》说梦,"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魂魄阴阳相合,魂可离,魄不可散。魄散人危,魄离则人亡。

《论衡》有非常细致深刻的论述。

张衡说,人死,精神无法借活人重生,动物成精传说是以活体为基础。换言之,鬼无法附身活人而出现,活人也不能借尸而消除精神。

注:这里"鬼"指逝者,我们熟悉的吓人鬼诞生于后来的志怪文学,这是两个概念。

魂为阳,主生命,可离开人体而存在;魄为阴,主性情,则依附形体而显现。人死,浩然正气涤荡人世间,爱恨欲望则不复存在,因为失去了依附。

以上是魂魄主要区别。魂更加玄乎,偏精神能量;魄更加直观,偏物质形体。

2."三魂"之说

➊何为"三魂"

古人认为魂有三,天魂、地魂、人魂。按其所主,又称胎光、爽灵、幽精(见于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三魂又称三精,古人又说,三魂之中又分阴阳。

天地二魂为阳,常在外;人魂为阴,驻于身。古语说"魂不守舍",明白舍之所指了么?后面再说为什么不能是"魄不守舍"。

➋"三魂"之用

《云笈七签》说,三魂谓之三命,各有所主,一主命,一主财禄,一主灾衰。

胎光,又称天魂、灵魂、元神,乃阳和之气,生命之光。胎光主生息,决定生命长短好歹,可以对环境产生反应,乃三魂之首。胎光失,则命忧。人死,天魂归天。

爽灵,又称地魂、觉魂、阳神,乃阴气之变,智慧之光。爽灵主意识,决定聪慧愚钝,可以感受、思考、记忆。爽灵残缺,则天生痴愚。人死,地魂归地。

幽精,又称人魂、生魂、阴神,乃阴气之杂,性灵之光。幽精主灵性,决定天赋,可以感知外物。兴趣、嗜好、天赋都由幽精决定。"被小狐狸勾了魂",此魂所指幽精也。同性或异性恋也由幽精决定。人死,人魂无依。

古有轮回说,三魂在其中。古人认为,地魂前往地府了结前世,后投入母胎轮回,并与天魂相结合,再度新生一个人魂。看来轮回也有风险。道家重养生修行,也为保三魂。

3."七魄"之说

➊古说一

魄有七,各有名目,一曰天冲,二曰灵慧,三曰气,四曰力,五曰中枢,六曰精,七曰英。

七魄之中,既分阴阳二性,又分天地人三类。天冲、灵慧,二魄为阴,归天魄;精、英,二魄为阳,归地魄;气、力、中枢,三魄为阳,归人魄。

有说七魄是藏于人体内的七个能量场,即从头顶至会阴穴中脉之上的七个脉轮。 天冲在顶轮,灵慧在眉心轮,气在喉轮,力在心轮(并连接手心和脚心),中枢在脐轮,精在生殖轮,英在海底轮。

七魄掌于人魂,住胎而生,能量分布在人体七个脉轮。七魄附于形体。人死,则七魄散;人魂离去,生命休止。阿门。

➋道教说法

道教说,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皆"身中之浊鬼也",即七魄。在情绪上,分别对应喜怒哀惧爱恶欲。道教有"三尸虫"之说,也与此有关。

三魂为思想,无形,如能量、智慧、精气,天地二魂可离身;七魄为物质,有形,如饥寒、忧欢、欲望,七魄不离身。故曰,三魂同在不常聚,七魄相应不分离。

所以没有"魄不守舍"一说,否则那不是精神恍惚的问题,而是面临死亡。

➌"七魄"之用

七魄结合道教五术中的医术,又会产生很多实践应用。

臭肺,掌吐纳。气息绵长,臭肺则强,人体则康。息指呼与吸之间隔,息长则肺活量好,吐纳机能完善。古人认为,人一辈子呼吸次数有定数,故有"气数已尽"说法。

除秽,清除体秽和代谢废物。孩童眼睛清澈,老人眼睛浑浊,除秽魄机能优劣之别。便秘、尿床,皆因除秽魄问题。孩童尿床,多因脏气未充,后养不够,魄力不足之故;病人卧床,大小便失禁,则因除秽魄运作紊乱。吞贼吞外毒,除秽除内秽。

非毒,寒气和邪神之聚,称"毒";寒热脏邪之散,称"非毒"。量变会引起质变,尽量避免有害物质在体内某个地方聚集,要化而灭之,是为非毒。吞贼和除秽会发挥作用。

吞贼,吞,灭也;贼,害也。吞贼即现代说的免疫。一天劳作后,身体易受侵害,虚邪、贼风、异己(病菌等)都会危害健康,吞贼魄可消除体内有害物质。足够且规律的睡眠很重要,否则吞贼可能搞不清目标。

雀阴,主生殖。天黑精神抖擞,任劳任怨能扛事;天亮兴致勃勃,余力待发。如此则说明雀阴修复功能好,反之像八戒在32回骂唐僧那样,"罢软"。一觉醒来,男性若有所遗,女性物有所增,都是不好的案例。

伏矢,命魄也,七魄的掌管者,主思想和意识。道教认为,虔诚苦修可提高对伏矢魄的控制力,进而提升反应力,俗话说"开天目",就像武林高高手那样。据说练成"开天目"境界,可徒手抓飞矢,这也是伏矢魄的由来。

尸狗,代表人体预警能力。警觉性不只关乎性格和经验,也是本能。某人睡梦中惊醒,果见有人正偷偷靠近自己,手里握着篾刀。我在说《大宋提刑官》毛竹坞案中的牛二。梦中良好的感知力就说明尸狗灵敏。

按上述说法,各人七魄表现各不同。人生疾病就是魄散了,所以用医。"三魂藏在肝,七魄藏在肺",七魄之用绕不开医学话题。资质话题不能多说,小编也没那本事。

小编结语

魂魄之说最早可见《黄帝内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最早把魂魄二字连用的可能在屈原的《招魂》。

春秋儒家典籍《左传·昭公七年》篇,晋代葛洪《抱朴子·地真》篇,都载有魂魄之说。北宋张君房(学者、道教研究者)撰有《云笈七签》,其中魂神卷详细记载了三魂七魄各名目,以及相关功能。至此三魂七魄学说形成。据说张君房最后也飞升了。

"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魂为阳气,构成思想精神;魄为阴气,构成感觉形体。魂魄阴阳相应,构成人体的精神灵气,共同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和则体健。魂可离身,魄离人亡。人亡,七魄出窍,三魂离体。天魂入天,地魂归地,人魂无依。

魂欲人生,魄欲人死。魂悲魄笑。

——云笈七签

张君房扯得一本正经,却也天衣无缝。畜有雌雄,物有反正,水有流止,风有暖冷,天地黑白,草木枯荣。人在天地中。

人字一撇一捺,相抵相行;生活半真半幻,一边扯淡一边正经。魂也罢,魄也罢,天地无限大,总得一处潇洒。

傅佩荣:人真的有三魂七魄吗?灵魂是否存在吗?灵魂可以不死吗?

我们中国人听到“不朽”一词,立刻会有神圣的感觉,脑海中想起古人的教训,要“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当然是不朽的重要涵义,代表了精神不死,永为后人怀念。

但是如果只注意一个人对身后社会的影响,就可能忽略二个难题:

一是,如果这个社会在若干年后,由于天灾人祸而整个毁灭,那么“三不朽”岂不完全落空?

二是,如果后代的人对古人的判断出现误差,以讹传讹,甚至颠倒是非黑白,那么“三不朽”还有什么意义?

由今天翻案之风盛行的情况看来,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01人真的有灵魂吗?​

暂且把传统摆在一边。

所谓“不朽”原本是指“不死”。

身体不能不死,这是生物必经之途;

但是请问,人除了身体之外,是否还有灵魂?

如果没有,则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

如果有,那才有不死与否的问题。

中国古人相信“人死为鬼”。

认为人由魂魄所构成,所谓“三魂七魄”,魄属地,魂属天。

魄会消散回归大地,魂则上升永存。

因此,祖先崇拜与鬼神祭祀,有其源远流长的传统。

这是一个民族的信念,无法去证明或否定。

重要的是,我们所知的民族,皆有类似的信念,都肯定人有灵魂,并且灵魂是不死的。

至于不死的灵魂有何出路或安排,则是另一个问题。

现今各大宗教对于这个问题,各有说法,不必在此细论。

02 人为什么害怕死亡?

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哲学家的看法。

换言之,光凭理性,对于灵魂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说个具体的例子,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之后,在狱中关了一个月的时间。

其间,朋友与弟子计划好了逃狱出奔的方法,却都为他婉拒。

他对死亡似乎毫无所惧,反而侃侃而谈,想要说服弟子心平气和,静静等待那神圣的一刻来到。

他何以能够如此坦然?

许多人害怕死亡,是因为死亡常与痛苦连在一起。

我们担心的是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

这里要分辨两点:

身体的痛苦与心理的恐惧。

若身体痛苦使人害怕,那么未死之前,尚无此种痛苦;已死之后,也感觉不到这种痛苦。

各位实在不必多虑。

比较麻烦的是心中的恐惧。

身体已经消逝,灵魂继续存在。

那么,人间一切具体而有形的福利与乐趣,都不再能够享受了,真是情何以堪!

但是不要忘记:有所得,必有所失;无所得,亦无所失。

这难道不是我们超越世俗诱惑及压力的大好良机吗?

03 灵魂的理想归宿在哪?

苏格拉底想得更透彻。

他说:如果灵魂随着身体死亡一并消逝,那么死亡无异于“无梦的安眠”。

我们平日睡觉,常为做梦所苦,有时惊出一身冷汗。

现在可以安眠无梦,岂非一大乐事?

再说,如果灵魂可以继续存在,那么过去的往圣先贤的灵魂一定群居于福地,相互印证各种真善美的价值;

现在我的灵魂可以加入他们的阵营,向他们请益,试问还有比此更大的幸福吗?

的确,苏格拉底这段话使人神往。

如果人死之后,灵魂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直接面对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英雄、豪杰、诗人、词客等等。

今天拜见孔子,明天陪庄子逍遥,后天逛逛柏拉图学院,大后天看康德下午三点半出门散步。

谁能想象如此惬意的生活?

因此,何必担心死亡?何必把死亡想得那么狰狞?

也许它正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何况,不管人如何用心良苦,设法多活几年,最后仍旧难逃此一结局。

既然如此,干脆想开一点。

不过,想开一点并不代表可以浪费生命。

苏格拉底活着的时候,一向是珍惜生命、努力工作的。

希腊人肯定人间的一切,从不轻易浪费时光,总要活得快乐些。

唯有善于生存者,才能善于面对死亡。

更要紧的是,苏格拉底强调:

灵魂所需要的滋养,是高雅的品德。

因此,修德行善是为灵魂找到理想归宿的不二法门。

由反省死亡,而得知人生正途,也是哲学的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