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蒙古族传统节日有哪些(蒙古族传统节日)

蒙古族传统节日有哪些(蒙古族传统节日)

蒙古族节日,你知道几个?

1、那达慕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等。

2、马奶节

金秋八月,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水草丰美,牲畜强壮。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这一节日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3、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燃灯节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等。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4、白节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称\"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 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 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

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 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5、火节

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祭火的习俗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大致内容是: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在蒙古族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

6、祭敖包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7、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8、塔克勒干节

塔克勒干节是蒙古族每年要举行的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蒙古族节日,你知道几个?

1、那达慕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等。

2、马奶节

金秋八月,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水草丰美,牲畜强壮。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这一节日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3、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燃灯节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等。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4、白节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称\"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 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 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

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 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5、火节

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祭火的习俗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大致内容是: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在蒙古族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

6、祭敖包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7、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8、塔克勒干节

塔克勒干节是蒙古族每年要举行的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什么是那达慕?元朝时象征着强盛,民国后意味着分割

印象中好像每年夏天都会刷到类似的视频,这个那达慕大会到底是什么?

那达慕,是今天蒙古族的一种大型体育、文化活动,这个词在蒙古语中大概是“游戏”、“娱乐”之类的意思。

一般会进行骑马、摔跤、射箭这三项表演或者比赛,被称作“男儿三艺”。

传统的牧民,一般不会说那达慕,而是更习惯说“耐亦日”,或者“耐亦日那达慕”大概意思是“联欢”、“盛会”。

因为那达慕也脱胎于一种敖包祭祀仪式,就是对草原民族一些传统神灵的祭祀和祈福活动。

今天很多人认为那达慕的雏形出现在元代,《元史》中就记载了很多与摔跤比赛或摔跤手有关的内容。

(“(元武宗至大三年四月)辛未,赐角者阿里银千两、钞四百锭。”——《元史》·卷二十三 宋濂(明)

“(元仁宗延祐六年五月)戊申,置勇校署,以角者隶之。”————《元史》·卷二十六 宋濂(明)

“仁宗西园观角抵戏,有旨取缯帛赐之。”——《元史》·卷一百七十八 宋濂(明))

《蒙古秘史》里还记载了一段铁木真让自己的弟弟别勒古台与堂叔不里孛bó阔进行的一场摔跤比赛,不里孛阔因为忌惮铁木真,所以故意防水,输了这场摔跤比赛。因为之前双方有点恩怨,铁木真就示意别勒古台干掉了不里孛阔。

(“有一天,成吉思汗说:‘我们让不里孛阔、别勒古台两人比赛摔跤吧。’

……

不可战胜的不里孛阔故意倒下,别勒古台压不住他,就抓住他的肩膀,骑上他的臀部。别勒古台回头看了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咬了咬下唇,别勒古台会意,就骑在他的身上,双手扼住他的颈部,用膝盖压住他的脊背,用力向后折断了他的脊骨。

不里孛阔被折断了脊骨,说:‘我原本不会败给别勒古台的。只是因为惧怕大汗,故意跌到,在犹豫之间,把自己的命送掉了。’说罢,就死去了。”——《蒙古秘史》·第140节 佚名)

同时,成吉思汗的时代也有射箭比赛。

根据《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的记载,成吉思汗的侄子也松格在成吉思汗举办的一次聚会中,射中了335庹外的目标。

这个庹也是一种计量单位,换算成米的话大概是558米左右。

这块石碑就是因为这个事给他立的。

很多人也因为这块石碑的内容,认为这场聚会可以算作是那达慕的雏形。

因为也松格的这一箭,不是因为战争,不是为了狩猎,也没有任何祭祀性质,就是单纯的为了表演和娱乐。

除此之外,元代每年还都会举行“诈马宴”(质孙宴)。

就是超级大型聚会,除了吃吃喝喝外,还会有马术表演。

当时还有人为此写过诗:“千官万骑到山椒,个个金鞍雉zhì尾高。下马一齐催入宴,玉阑lán干外换宫袍。”——《滦京杂咏》 杨允孚(元)

其实那达慕这个词,直到清代才出现。

到了这时那达慕也已经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固定聚会模式,比如 “七旗那达慕”、“十札萨克那达慕”。

除了会进行“男儿三艺”的比赛外,此时的那达慕也有邻里聚会、集市的含义在里面。

又因为宗教信仰的改变,如果有祭祀仪式的话,这时的那达慕主持祭祀的就不再是萨满,而是喇嘛。

率先将那达慕发展成重大节日的,是今天的蒙古国。

1911年,“外蒙”在当时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只承认其“自治”而不是“独立”。

1921年7月10日,“外蒙”宣布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并将次日也就是7月11日定为“国庆日”。

从这年开始,他们就会在每年的“国庆日”这天举行那达慕。

不过去年因为疫情取消了一年。

咱们的那达慕近些年来也搞得很火。

2006年,锡林郭勒的那达慕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鄂尔多斯还搞起了个国际那达慕大会,体育比赛也不再局限于“男儿三艺”。

另外今天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也会搞那达慕,这个地方唐朝时归安北都护府管辖,元朝在这里设了州郡,清朝时管这里叫“唐努乌梁海”。

对,又是一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因沙俄而“独立”出去的地方。

参考文献:

《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 邢莉

《游牧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信仰机制与仪式象征》 李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