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鄂邑长公主(鄂邑)

鄂邑长公主(鄂邑)

陕西西安鄠邑区:常被误认为“鄂邑区”,表示很无奈

在网络上有一种声音,一些地名比较接地气,没有之前的名字好听,几个呼声较高的城市有合肥(古名庐州)、枣庄(古名兰陵)、黄山(徽州)等等。

(鄠邑钟楼)

这不,有的城市借助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重拾古名,但是却被人诟病了,这是“众口难调”吗?这个地方就是陕西西安的鄠邑(hu yi)区。

鄠邑区的前身是户县,是一个单字县,于2016年底撤县设区而来。户县的名字,历史并不悠久。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进行了生僻地名简化的运动,陕西省内很多难读难写的县,都改了名,如盩厔改周至,醴泉改礼泉等。

(鄠邑区地理位置)

当时的鄠县,就简化成了同音字户县。户县持续了约半个世纪,作为省会西安的下辖县,区位、交通等方面,都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撤县设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户县撤县设区,新的名字该怎么叫呢?如果叫“户县区”,这似乎不符合命名逻辑,虽然有梅县区、赣县区的先例。叫“户区”同样是缺少底蕴。

所以重拾古名,成了选择,把曾经放弃的“鄠”字,再加上同样具有古代气息的“邑”字,鄠邑区便应运而生了。

回归历史,找回底蕴,固然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并不符合习惯。户县确实比较接地气,不如鄠邑具有文艺古朴气息。

可是户县两字可谓男女老少都认识,可是鄠邑两字都是比较生僻的,尤其是“鄠”字,如果是没有接触过这个字的外地人,是很难正确读出来的。

别说普通人了,就连央视这样专业机构,也有读错的时候。“鄠”和湖北简称“鄂”字很相似,稍不注意就会搞混淆,所以才有把鄠邑区错写错读成了“鄂邑区”。

(“鄂邑区”)

然而木已成舟,户县改鄂邑,不!是鄠邑,已成事实,只有想着它的好的方面,做大宣传,这个古名会被大家记住和认识。

(图源网络)

鄂邑长公主:汉武帝之女,抚育幼主,为情人参与谋反,事败后自尽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他的一生大喜大悲,喜的是他继承了皇位,悲的是他因此而失去了母亲。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他在弥留之际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幼子刘弗陵。

刘弗陵的母亲是勾弋夫人,她是汉武帝晚年的宠妃。

自古以来,母凭子贵,如果不出意外,勾弋夫人将成为女人中的凤凰。

只可惜,汉武帝从来不走寻常路,他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后宫干涉朝政,果断地下旨赐死了勾弋夫人。

勾弋夫人死后不久,汉武帝也驾崩了,他走得很安详,该处理的都处理了,人命对政治家来说微不足道。

刘弗陵登基时年仅8岁,史称汉昭帝。

生母死了,8岁的娃娃怎么办,辅政大臣霍光在和众臣商议后,决定让汉武帝的女儿鄂邑公主入宫抚育幼主。

鄂邑公主的出生日期已经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她是刘弗陵唯一在世的姐姐。

弟弟是大汉天子,自己的荣华富贵都取决于他,鄂邑公主很聪明,她对刘弗陵关怀备至,这对姐弟不似母子胜似母子,两人亲密到一刻也不想分离。

刘弗陵十分依赖自己的姐姐,他封其为鄂邑长公主,多次增加爵邑,可谓是烈火烹油,恩宠无比。

鄂邑长公主结过婚,她的丈夫众说纷云,有的说是盖侯王充耳,有的说是乐成侯丁义。

不知道是不是鄂邑长公主的命太硬了,丈夫早早地去了天堂,不甘寂寞的她找了一个名叫丁外人的平民做情人。

当时的年代,风气比较开放,很多公主在丈夫死后都找了情人,皇帝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丁外人从鄂邑长公主的身上得到了不少的好处,但是他并不满足,时常恳求公主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为自己弄个侯爵。

鄂邑长公主也是个恋爱脑,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有爵位,丁外人的要求不过份。

汉高祖刘邦立下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者不得封侯,丁外人只是个平民,寸功未建,鄂邑长公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等待时机再说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弗陵长大了,鄂邑长公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将周阳氏的女子送入宫中,许配给汉昭帝。

随后,大臣上官安找到了丁外人,提出想让自己6岁的女儿上官氏成为皇后。

上官安是大臣大官桀的儿子,他们与权臣霍光有姻亲关系,上官氏是霍光的亲外甥女。

虽说上官氏是霍光的亲外甥女,但霍光并不同意这门婚事,他明白上官安献女儿是为了与自己争夺权力。

霍光那头的路走不通了,上官安便以许诺封侯为诱饵打动了丁外人,让其在鄂邑长公主面前吹枕边风。

丁外长做梦都想要封侯,现在机会来了,岂能放过,他的一番花言巧语让鄂邑长公主连连点头,年仅6岁的上官氏真的成为了汉昭帝的小皇后。

6岁的女儿做了一国之母,父亲上官安水涨船高,一路升迁,担任了车骑将军,封桑乐侯。

上官安封了侯,丁外人什么都没有,他很着急,不知道自己出了力,为何没得好处。

其实,上官安的确没有忘记丁外人的功劳,他和父亲上官桀多次为丁外人讨封,可是都被霍光一口回绝了。

霍光是个老狐狸,他知道上官父子的想法,他可不愿意让敌人做大,分享自己的权力。

既然不能为丁外人封侯,那么就封个光禄大夫吧。

上官父子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过这个提议依然被霍光拒绝了。

忙碌了半天,什么都没有,丁外人恨死霍光了,上官父子更视霍光为眼中钉,肉中刺。

情人受了委屈,鄂邑公主可心疼了,她联合了上官父子与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同对抗霍光。

桑弘羊与霍光同朝为官,因政见不合而势同水火,他也想借鄂邑长公主的势力打压霍光。

在此期间,燕王刘旦来到了长安,他用金银珠宝收买了长官父子及桑弘羊,请求他们联合鄂邑长公主一起造反,诛灭霍光后,扶持自己称帝。

鄂邑长公主早被恋爱冲昏了头脑,她忘了刘弗陵的姐弟情深,一心只想为心上人讨回公道。

公元前81年,上官桀、燕王刘旦制订了一个除去霍光,推翻汉昭帝的阴谋。

燕王刘旦先上书汉昭帝,举报霍光私自调兵,勾结匈奴,图谋不轨。

按照当时的制度,所有重要的上书都要经过霍光的手后,才能呈送给皇帝审阅,但是如果碰到霍光休沐的时候,就由上官桀代理此事。

上官桀抓住机会,乘霍光休沐,将燕王刘旦的上书呈给了刘弗陵。

刘弗陵年纪不大,但不是傻子,上官父子与燕王刘旦的阴谋被他轻松识破,霍光什么事都没有,上官桀等人偷鸡不成,蚀把米,成为了众矢之的。

公元前80年9月,上官桀等人决定挺而走险,发动武装政变,一举诛灭霍光、刘弗陵,立燕王刘旦为帝。

上官桀等人与鄂邑长公主密谋,以宴请为名邀请霍光,待他入席后,以扔杯为号,让埋伏在外的士兵将其杀害,然后再入宫逼迫刘弗陵退位。

鄂邑长公主对情人是真爱啊,这谋反之罪可是要诛连九族的,亏她想的出来。

霍光的眼线遍布全国,鄂邑长公主还未准备好就失败了。

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事败被杀,灭全族,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参与谋反,赐死除名。

事情败露后,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逃了,但天地虽大,谋反的罪人能逃到哪去,最终两人畏罪自杀,一起去了黄泉路。

临死前,鄂邑长公主双手发抖,泪如雨下,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你己经拥有了荣华富贵,为什么还要自寻死路呢?难道情人就那么重要吗?重要到可以枉顾国法、亲情吗?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鄂邑长公主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走了一条不该走的路。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陕西西安鄠邑区:常被误认为“鄂邑区”,表示很无奈

在网络上有一种声音,一些地名比较接地气,没有之前的名字好听,几个呼声较高的城市有合肥(古名庐州)、枣庄(古名兰陵)、黄山(徽州)等等。

(鄠邑钟楼)

这不,有的城市借助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重拾古名,但是却被人诟病了,这是“众口难调”吗?这个地方就是陕西西安的鄠邑(hu yi)区。

鄠邑区的前身是户县,是一个单字县,于2016年底撤县设区而来。户县的名字,历史并不悠久。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进行了生僻地名简化的运动,陕西省内很多难读难写的县,都改了名,如盩厔改周至,醴泉改礼泉等。

(鄠邑区地理位置)

当时的鄠县,就简化成了同音字户县。户县持续了约半个世纪,作为省会西安的下辖县,区位、交通等方面,都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撤县设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户县撤县设区,新的名字该怎么叫呢?如果叫“户县区”,这似乎不符合命名逻辑,虽然有梅县区、赣县区的先例。叫“户区”同样是缺少底蕴。

所以重拾古名,成了选择,把曾经放弃的“鄠”字,再加上同样具有古代气息的“邑”字,鄠邑区便应运而生了。

回归历史,找回底蕴,固然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并不符合习惯。户县确实比较接地气,不如鄠邑具有文艺古朴气息。

可是户县两字可谓男女老少都认识,可是鄠邑两字都是比较生僻的,尤其是“鄠”字,如果是没有接触过这个字的外地人,是很难正确读出来的。

别说普通人了,就连央视这样专业机构,也有读错的时候。“鄠”和湖北简称“鄂”字很相似,稍不注意就会搞混淆,所以才有把鄠邑区错写错读成了“鄂邑区”。

(“鄂邑区”)

然而木已成舟,户县改鄂邑,不!是鄠邑,已成事实,只有想着它的好的方面,做大宣传,这个古名会被大家记住和认识。

(图源网络)

充满神秘,蕴含神奇而又卓有风情的古代鄂邑

鄂邑位于黄河中游,壶口瀑布附近,山西省西南,临汾市西隅,吕梁山南端,境内峰峦起伏,山岭重迭,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多坡地,少平川,土地辽阔,物华天宝。矿产资源,得天独厚,以煤著称。早在旧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在此活动。因春秋晋鄂侯居此,称鄂。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北屈,汉为骐县。之后,又有昌宁、平昌、吕香等称,五代后唐始称乡宁。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充满神秘、卓有风情而又蕴含神奇的地方。这个古老安宁与世无争的古老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古至今,名人辈出,相传郑崇俭在殿试时,皇帝问他的家乡是什么样子,郑答曰:“南北无二里,东西一条川,人饮泉中水,牛耕山上田。”这个坐落在万山之中的弹丸之地,桃花源式的小山城活脱脱跳入了皇帝的眼中!

春秋时期,充满神秘色彩的狄戎部落曾居住在鄂邑的北垣,部落首领狐突带领族民在此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狐突生育两双儿女,大儿狐毛、小儿狐偃,大女狐姬,乳名大戎子、小女乳名小戎子。狐毛、狐偃性随其父,精明能干、忠诚勇敢;大戎、小戎貌似其母,异常娇艳,倾国倾城。大戎性情活波,聪慧异常,小戎五官端正,粉面桃花,姐妹俩相貌过人,真可谓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光之貌。晋献公时期结好于戎狄,“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杜预注:“大戎,唐叔子孙别在戎狄者。”“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大、小二戎是以戎之二女年次相对而言,不是部落名称。《史记》说:“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春秋时戎狄经常相混,狐氏出于唐叔,与晋同祖而在戎狄,从狐氏对重耳在外流亡及后来夺晋侯位是为晋文公并且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看,狐氏的汉化程度已相当深刻。

卾邑又是一个蕴含着无限神奇的地方。北原山峦叠翠,林木茂密;山间溪流清澈,蜿蜒流淌;地下资源丰富,密布宝藏。此地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自然气侯非常宜人。自然温凉的气侯,非常适宜野生葡萄的繁衍生长。每到秋收果熟,当地民众都会上山采摘。野生葡萄又名山葡萄,是葡萄科落叶藤本,为多年生藤本攀缘果树。野葡萄藤可长达十五米以上,树皮暗褐色或红褐色,藤匍匐或援于其它树木上。野葡萄树卷须顶端与叶对生,单叶互生、深绿色、宽卵形,秋季叶常变红。抗病、抗寒、抗湿力强,是优良的抗寒砧木,在野生环境中具有很强生长能力。

每年九月中下旬成熟,果实为圆球形浆果,黑紫色带兰白色果霜,味甘酸、微涩,性平,无毒。果熟季节,串串圆圆晶莹的紫葡萄掩映在山野丛林之中,甚为迷人。野生葡萄颗粒均较小,产量较低,但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是异常珍稀的山间野果。每逢初秋,山葡萄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水灵灵的山葡萄黑里透红,晶莹透亮,满山飘香,招来无数的少男少女,采摘上天赐予的美味。

戎子常常和妹妹带领一帮姐妹们采摘山葡萄。 由于采摘的山葡萄太多,她们便将吃剩的山葡萄储存在陶罐里,密封起来以便保存。日久天长,当戎子姐妹打开陶罐时,山葡萄早已自然发酵,酒香扑鼻,醇香阵阵,她们试着喝了一口,只觉得甜中有酸,酸中有甜,后味略涩,十分爽口。

二人赶紧把这醇香满口的葡萄汁拿回去让父母和兄弟们品尝。 这陶罐中的葡萄汁就是最早的葡萄酒,戎子姐妹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它,从此掌握了葡萄美酒的制作方法,并教给当地的族民。此后,当地族民开始广植葡萄,大规模酿造葡萄酒,不仅成了晋国王公日后宴请诸侯、招待宾客的琼浆佳酿,而且成为当地族民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

晋献公不仅醉心于戎族的葡萄美酒,对大戎子和小戎子姐妹更是一见钟情,心生爱慕,率先冲破了宗法制婚姻习俗的束缚,而同“非我族类”的戎狄通婚,迎娶狐戎之女大戎狐姬和小戎子,分别生了重耳和夷吾,首次打破“华夷之别”的婚姻传统的举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以后历代晋国君臣的婚姻,他们或是纳戎狄之女为妻,或是嫁女于戎狄首领,演绎了历史上卓有风情的爱情故事;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晋国的政治命运,从而导致了晋国历史最为风谲云诡的权力之争以及波澜壮阔的春秋争霸。

晋献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姬申生已立为太子,次子姬重耳,三子姬夷吾。后来姬诡诸又娶了骊姬姐妹,生下姬奚齐、姬卓子。骊姬怀着掌握大权的野心,决定夺嫡,于是把姬申生杀掉,姬重耳和姬夷吾,分别逃亡外国。虽然自献公起,晋国发生了内争,可是并没有伤筋动骨,晋献公的强势扩大,为晋国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晋文公即位,诛杀怀公大臣吕、郤,“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彼时,周襄王被王弟带逐。文公听赵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赶在秦师前面出动军队围温,迎回周襄王,杀王弟带。周顷王崩,周王室公卿权,“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以诸侯而立皇帝,晋国的霸主位置到达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