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唯恐避之不及是什么意思解释(唯恐避之不及)

唯恐避之不及是什么意思解释(唯恐避之不及)

理解《论语》第一篇第10节-夫子温、良、恭、俭、让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谦让得来的。夫子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与其他人不同的吧?”

逐句解释: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抑与之:抑,反语词,还是……的意思。

这是师兄弟间的问答,子禽问自贡老师怎么如此受到别人的欢迎,能够得到别国的各种消息。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其诸:有“或者、大概''的意思。

异乎:不同于。

子贡告诉子禽,老师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是因为老师保持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行,因此受人待见。这与一般人并不一样。

心得总结:

本节通过子禽和子贡两人的问答,将老师的为人特征用五个字具体地描述了出来。

孔子周游列国,能很快了解各国的军政大事,子禽感到不解。子贡回答是孔子良好的品行赢得了人们对他的信任,因此人们才会主动告诉他国家大事。孔子的品行主要是“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看着简单,要做起来实在不容易。

温,即温和。君子温润如玉,言辞温和,不急不躁,与人和善。

良,即善良。善良就是不作恶,有同情和怜悯之心,也是爱他人的意思。

恭,即恭敬。为人恭敬有礼,做事认真,待人以诚。

俭,即俭朴。为人勤俭节约,朴实无华。没有那么多华丽、虚浮的东西。

让,即谦让。为人心怀谦卑、保持谦让、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再详细解读下这五个字:

温和,需要的是泰然自若、保持轻松、不疾不徐。而有的人,常常脾气暴躁、急功近利、喜怒无常,还觉得自己很威严,其实是缺乏修养。

善良,需要的是不作恶、不自私和为他人着想。而有的人,能给自己捞到好处的就多多益善,要是让自己吃亏的事就唯恐避之不及。

恭敬,需要的是做事认真、恭敬有礼、尊重秩序。而有的人,做事随意、为人轻浮、不守规矩,以为这样叫做个性,其实是缺乏教养。

俭朴,需要的是勤俭节约、质朴无华和去除贪欲。而有的人,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奢靡浪费,以为这样叫做格调,其实是俗不可耐。

谦让,需要的是谦卑礼让、淡泊名利和彬彬有礼。而有的人,咄咄逼人、高高在上、争名夺利,以为这样叫做厉害,其实是愚不可及。

现代社会,要想做到“温、良、恭、俭、让”的确不容易。因为这世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喧嚣,以及太多的自私自利和相互争夺。幸好法律之上还有一层道德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只有符合法律,同时也符合道德的行为才会被人们所认可和喜欢。

附图:

鲁迅写的“两株枣树”像啰嗦的病句,为何大家都说是千古名句

说起鲁迅,你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他弃医从文的故事,可能会想到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可能会想到网络上风靡一时的恶搞。而我最先想到的是他门口的那两株枣树。

这个两株枣树的故事出自鲁迅的作品《野草》,其中有《秋夜》一篇。说道这篇文字,或许不是鲁迅作品里最出彩的,但是却是最有名气的,全因它开头的那几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一句白话,甚至像极了小学生不会归类时写出的话。如果是我们来描述这一出景象,一定会说,“窗外有两个树,都是枣树”或者“窗外有俩枣树”,这般简洁明了。若是在作文中像鲁迅先生那般描写,少不了要得批改者的一顿唠叨,说是啰嗦,有些混字数的嫌疑。

后来听老师在讲台上分析这句话,才察觉出其中巧妙来。当然了,老师嘛,就喜欢在阅读理解的题目中圈出一两句话让你分析个三四五点写个六七行字才能给你八九十分。在我国经历教育并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肯定都被语文阅读理解支配过。

我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所表达的深意是否真实,也无法向谁去验证。但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眼中也合该有一千株枣树,哦不,两千株。

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位文人,总是以此句来考教同伴,对这句话不认可,不理睬的文人,在他眼中都是入不得台面的小家子气,缺乏文人的艺术悟性,失了进入文学界的入场券。

那这句话究竟妙在哪里呢?我也只谈谈我自己心中的两颗枣树吧。首先是烘托出了这个人物此刻极度无聊的心态,我家后院有两个树,一个是枣树,另一个也是枣树,显得环境异常单调无聊.。

其次分开写这两株枣树,从一株移到另一株,给人一种虚拟的“看”的感官效果,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代入文章之中;最后“我”先看到了一株枣树,觉得无趣,想看点什么新鲜玩意,可转头竟然又是株枣树,凸显出了甚是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

而于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子本身。它并不“简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喜欢了简练的句子,像是觉得繁杂是罪过一般的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实简练并非句子、段落、文章动人的地方,我真正喜欢这句话的开始,是因为我觉得这“两株枣树”恰到好处。

不过现在,对于这句话,人们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这句话的文学地位被抬的太高了,我是同意的。有人说,这句话有逻辑上的错误,前文已经写了墙外两株树,所以后面应该是同时看到两株才合乎逻辑,我就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了。毕竟文学作品上的事怎么能用修改病句那一套呢?

不过,看了我这篇文章,可别将这句话类比写在自己的作文中,毕竟,你不是鲁迅,是没有那么多文学大师来逐字逐句的分析你写的那800字的,有的只是阅卷人的“修改病句”。

参考文献:

《狂人日记》

今天你又焦虑了吗?3种方法帮你有效控制焦虑

焦虑往往来势汹汹,让人猝不及防,生活中出现的某个突发情况、上司交代的某项紧急任务,都有可能让人焦头烂额、疲惫不堪。提到焦虑,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将焦虑当做健康的反义词。不少人对焦虑无可奈何,因为不管怎样努力,焦虑都是“挥之不去”、难以清除。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对待焦虑这种情绪呢?

2018年3月10日,参赛选手在盛开的梅花下参加发呆比赛,希望通过这项活动,忘掉烦恼琐事,舒缓焦虑情绪。(龙巍/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适度焦虑有利于身心健康,所以面对焦虑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对其进行控制,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而非彻底将其清除。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在其著作《控制焦虑》中指出,大家都知道过度焦虑会危害身心健康,但完全没有焦虑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为适度焦虑是帮助人们追求、实现目标的助推器,还能够帮助人们保持活力,并让人们对危机保持必要的防范意识。

阿尔伯特·艾利斯介绍,过度焦虑通常来自“不合理信念”,多表现为自己对外界因素的绝对化要求,因此,控制过度焦虑的办法就是放弃绝对化要求,采取一些非强求、切合实际的态度。阿尔伯特·艾利斯针对不同场景提出了许多控制过度焦虑的方法,这里向大家介绍其中三种。

1.成本-收益分析法。把焦虑情绪带来的具体危害、克服焦虑情绪需要花费的成本分别罗列出来,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如果发现焦虑情绪的危害远远大于克服焦虑情绪需要花费的成本,那么就会有更加坚定的决心去控制焦虑。

2.羞耻攻击练习法。很多焦虑情绪来源于自责,比如有些人曾经犯过某个错误,并造成了一定损失,于是便沉浸在自责和悔恨中无法自拔,认为别人会因为自己犯过的错误而看不起自己,或担心别人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进而变得焦虑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同时还可以主动做一些可笑、愚蠢的事情,并“厚着脸皮”让别人知道,进而让自己习惯别人的异样目光,使自己“放下过去”,进而缓解焦虑情绪。

3.暴露疗法和想象脱敏法。焦虑情绪通常会由某个具体的外界刺激引发,此时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一步步接近让自己感到焦虑的外界刺激,直到习惯它的存在,这就是暴露疗法。同时,还可以利用想象脱敏法,即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脑海中模拟自己接近外界刺激的场景,帮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焦虑情绪不等于焦虑症,这里介绍的只是控制焦虑情绪的方法,如果患有焦虑症,还是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唐义诚)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责编:赵鹏、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