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一)
学生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材料一: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践作,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材料二
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奥/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崩,死。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C.“计直市之”的“市”指购买,与“百里奚举于市”的“市”意思不同。
D,“伺隙谗构”的“构”指设计陷害与“构怨于诸侯”的“构”意思相同。
14.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
B.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
D.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16.杨士奇提出了哪些科举改革的措施?请分条概括。(3 分)
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材料一:
仁宗皇帝,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端庄稳重)沉静,好(喜欢)学问,从(跟从)儒臣讲论(商谈,商讨)不辍(停止)。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切中)军民利病(弊端)者白(陈述,禀报)之。或(有的)文字谬误(错误),不以闻(使......知道,奏闻)。太祖指示(指给……看)曰:“儿忽(疏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只是)小过(过错)不足渎(轻慢;亵渎)天德(代指皇帝)。”
成祖举兵(发兵),世子守北平,善拊(抚慰,体恤)士卒,以万人拒(抵抗)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依赖,依靠)以全(保全)。先是(起初),郡王高煦、高燧俱(都)以慧(聪慧)黯(狡猾)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勾结)(于)高燧(状语后置),阴(暗中)谋夺嫡,谮[zèn](说人坏话)世子。会(恰逢)朝廷赐世子书(诏书),为离间。世子不启(打开)缄[jiān](书信),驰(快马)上之。而俨先潜(偷偷地)报(告诉)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通好),使者至矣。“无何(不久),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打开)书视之,乃叹曰:“几(几乎,差点)杀吾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之)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多次)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平民政事,各种事务)。四方水旱饥谨(灾荒),辄(常常)遣振恤(赈济抚恤;振通“赈”,救济),仁闻(仁者的名声)大著(闻名)。而高煦、高燧与其党(党徒)日伺隙(等待时机)谗(说坏话)构(构陷)。或(有人)问太子:“亦知有谗(说坏话)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被处死),高燧以(因为)太子力解(解救)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命令)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计算)直(“值”价值)市(买卖)之,科派(摊派力役、赋税或索取钱财)病(损害)民者罪不宥(宽容,宽恕)。戊戌,赐吏部尚书赛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纠正)惩(过失)纠缪(错误)”,谕(告谕)以协心赞(参与)务(重要事务),凡有阙失(失误,错误)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上报,使......听到)。癸酉,诏有司(有关官吏):“条(分条陈述)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上报,使......听到)(定语后置),凡被(遭受)灾不即(立即)请振(通“赈”,救济)者,罪(判罪,惩处)之。”辛巳,崩(古称帝王之死)于饮安殿(状语后置),年四十有(通“又”)八。
赞(赞辞,一种文体)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保全)城济(帮助)师其后成祖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即登基)岁(每年)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一年),用人行政,善不胜(尽)书(写),使天假(授予,给予)之年,涵濡(滋润;沉浸)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同等兴盛)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
材料二:
先是(起初),仁宗尝与侍臣论(讨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读书人)。”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及,达到)南人。”士奇曰:“长才(优异人才)大器(比喻有大才、能担当大事的人),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这样)则将何如(怎么样)?”士奇曰:“试卷例(照例)缄(封闭)其姓名,请于外书(写)“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gòu](入我彀中,喻圈套、牢笼,即进入朝廷)矣。”仁宗曰:“然(正确)。如是(像这样),则北方学者(求学的人)亦感奋兴起(振作)。”
(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奥/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崩,死。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C.“计直市之”的“市”指购买,与“百里奚举于市”的“市”意思不同。
D,“伺隙谗构”的“构”指设计陷害与“构怨于诸侯”的“构”意思相同。
14.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
B.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
D.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16.杨士奇提出了哪些科举改革的措施?请分条概括。(3 分)
【参考答案】
12.D
13.D
14.D
15.(1)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4分)
(2)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4分)
16.①试卷应封住姓名,②封好的试卷需标注“南”“ 北”二字,③录取时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每条 1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仁宗皇帝,叫朱高炽,是明成祖长子。仁宗幼年时端重沉静,勤奋好学,跟从儒臣讲经论史,滔滔不绝。洪武二十八年(1395)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成祖起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抚慰士卒,以万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万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聪明灵敏而得宠于明成祖。高煦又因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与高燧结党营私,暗中谋划夺取嫡长子之位,诬陷世子。正好朝廷赐给世子诏书,想离间父子二人。世子没有启封,驰马上报成祖。然而,黄俨已经先秘密地告诉成祖说:“世子与朝廷通好,使者都已经到了。”不久,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诏书一看,长叹一声说“:差点杀掉我的儿子。”成祖登基,以北平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永乐二年(1404),立为皇太子。成祖屡次北征,命他监国,裁决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灾荒,往往遣使赈恤,因而仁德的名声大振。而高煦、高燧与其党徒时时找机会讲坏话。有人问太子:“也知道有讲坏话的人么?”朱高炽回答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作为儿子的职责罢了。”永乐十年(1412),黄俨等谋立高燧为皇长子,事情暴露后被诛灭,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高炽即皇帝位。在全国大肆赦免,十日,命令从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产地计算价值买卖,科派损害百姓的罪不饶恕。二十六日,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枚,叫“绳愆纠缪”,要他们同心协力参与重要事务,凡有阙失应当说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报。二日,下诏有关官吏:“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即时请求赈济的,加罪。”十二日,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
评论: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美不胜书。假使老天让他多活些年头,润泽百姓,休养生息,其功德造化之盛,岂不是能与汉文、景帝媲美么?
材料二:
在此以前。仁宗曾与侍臣谈论科举取士的弊端。杨士奇说:“科举应当兼取南、北之士。”仁宗说:“北方人的学问远赶不上南方人。”士奇说:“有优异才能、能干大事的人,都出自北方,南方人虽有很才华,但大多华而不实。”仁宗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士奇说:“试卷照例遮封他们的姓名,请在外面书写“南”、“北”二字,比如应当录取一百人,那么从南方录取六十人,从北方录取四十人,这样南北方人才,尽在掌握之中了。”仁宗说:“太好了。像这样,那么北方的学子也会受感触而精神振奋,奋发学习。”
揭秘:山东大学15个坐标级雕像,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雕塑是凝固的艺术,每座雕塑背后都有一段深沉的故事。在历经百年风云,英才辈出的山东大学校园内,摆放着很多人物雕塑,它们本是一块没有意义的铜,一块没有生命的铁,一块普通的石头,但刀斧赋予它们意义,前人的精神赋予它们生命,山大的文化赋予它们特殊使命。本期推送,让我们走进山东大学,了解一座座雕像背后所塑造的恒久不变的形象。
2003年6月6日
中心校区
华岗(1903-1972)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和社会科学家。1951-1955年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任职期间,他亲自筹备创办了被学界誉为"文科学报之王"的《文史哲》,学校呈现一派生气蓬勃、学术繁荣、兴旺发达的景象,被称为是山东大学建校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华岗也因此受到教育部嘉奖,在全校师生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人们赞誉他是懂政策、有能力、会办学的好校长。同他一起工作的副校长童第周、陆侃如,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史专家,教务长、总务长和各院院长也都是知名教授,富有办学经验。凡是学校的重大事项,华岗校长都与两位副校长及教务长、总务长等共同商量,一起做出决定。
2003年10月3日
中心校区
成仿吾(1897—1984年),原名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今湖南新化县人,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1958年8月,教育部调成仿吾到山东工作,担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成仿吾到任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学校由青岛向济南搬迁。当时国内正有一股"左"的思潮猛烈地冲击着教育战线,政治运动连续不断,生产劳动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面对这种情况,成仿吾果敢决断,以高度的原则性和坚强的毅力,采取得力措施和妥善的步骤,迅速把学校工作纳入正确轨道,使学校在稳步前进中得到发展和提高。1974年8月,成仿吾离开山东大学之前为学校题词:"继续前进,努力不懈。"他还以泰山打比方,鼓励大家:"泰山是高大的,我们的学校也要像泰山那样高大(质量高、成绩大)。希望山东大学的同志们向着这个大目标前进。"
2005年10月14日
中心校区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30年8月,应国立青岛大学(两年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与梁实秋相偕来到青岛,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在国立青岛大学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罗致了方令孺、游国恩、丁山、姜叔明、张煦、谭戒甫等一批专家学者,他们年富力强,勇于探索,师资阵容很强;闻一多非常重视发掘和培养新诗的年轻作者。在青大国文系里,他最欣赏的就是臧克家。臧克家的《洋车夫》《失眠》,就是闻一多拿去推荐发表的。之后,臧克家的《老哥哥》《神女》《贩鱼郎》等一批诗作相继问世,闻一多则是这些作品最早的读者。
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生情浓厚,臧克家犹如闻一多本人的缩影。臧克家数学成绩不好,闻一多谈起数学也很头痛。闻一多成名成家,靠的是个人奋斗,自学成才。清华学校是留美预备学校,实行的是通材教育,学生在校八年不分专业,赴美留学前才开始自选专业。闻一多从小就喜欢文学,他的志向是做一个中国文学教师,但去美国不可能学中国文学,所以曾犹豫是否留学,最后选择了西洋美术。由于这一点,他很理解和同情臧克家,所以才能破格录取。
2007年10月4日
中心校区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2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他入学考试的作文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当时的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在山大校园漫步,就会看到,这对师生相距咫尺,分别坐在两条长椅上。一袭长衫的闻一多,依然系着围巾,握着烟斗。而身着中山装的臧克家,则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搭在长椅的靠背上,向远方眺望。1930年,臧克家投考山大的前身青岛大学。考试课目是两门:国文和数学。因为没有学过数学,所以臧克家在数学考试中缴了白卷。国文是考作文,题目:《杂感》。臧克家只写了三行诗。主持考试的山大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对这位考生的作文大加赞赏,给了98分。同时,闻一多又向校长说项,极力主张破格录取臧克家。于是,山大校园里这才有了臧克家的脚印。1933年臧克家自费出版处女诗集《烙印》,老师闻一多掏了20块大洋给予支持,并且为诗集写序。闻一多写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2008年2月24日
中心校区
邓从豪先生是著名理论化学家、教育家,生前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学术造诣精深,科学求索不怠,从事理论化学研究和教学长达半个世纪,在配位场理论、电子相关理论、量子散射理论、过渡态理论研究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发表了22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5部学术专著,指导了3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0年10月17日
中心校区
陆侃如,著名文学史家、楚辞专家、古典诗论家,文学一级教授。1947年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随学校迁居济南。1978年12月1日病逝,享年75岁。临终前将其珍存的全部书籍和近3万元存款捐献给山东大学。
冯沅君,著名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是新中国第一位女一级教授,也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同时还在文化界、妇女界担任一些要职,积极参加青岛市的社会活动。
冯沅君与陆侃如,1922年同一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陆侃如每晚去图书馆自修,常常有一位女生赶在他之前,借走了他想要借的书籍、资料,于是开始十分好奇地注意起这位奇特的女生,发现眼前这位勤奋、刻苦的女同学,正是几年前名满京华的北京女高师冯沅君。很快地,冯沅君获得了陆侃如的歆羡和爱慕。相近的专业、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开始频繁接触。1929年1月24日,陆侃如、冯沅君在上海永结秦晋之好,成为当时学界青年歆羡的知识伉俪。婚宴高朋满座、群贤毕至,胡适、张元济、赵景深、洪深等海上文化名流出席。冯友兰主持婚礼,场面轰动上海滩。从此,两人相携相伴、相濡以沫,在教育救国和古典文学研究的道路上共赴人生。陆侃如和冯沅君的结合,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被称作充满"爱、自由与美"的奇特罗曼史,既是感情的结合,又是学术的结合;他们的结合,揭开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崭新的一页。
2010年10月27日
中心校区
王普(1902-1969),字贯三,山东沂水人,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在中国核物理及山大物理学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普先生曾任山东大学物理系主任、代教务长,是山东大学物理学科的创建者,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名国立山东大学)聘他去创办物理系,当时该系只有一位教师和一位实验技师,王普对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创建起过重要作用。1946年,重返国立山东大学,任物理系主任、代教务长。1956年,重回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曾任政协山东省常委。王普为山东大学的创建和恢复,特别是为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10月15日
中心校区
"八大教授"是山东大学历史学科永恒的光荣。50年代,八位著名的历史学专家杨向奎教授、童书业教授、黄云眉教授、张维华教授、陈同燮教授、郑鹤声教授、王仲荦教授、赵俪生教授甫聚山东大学历史系,即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话题开端发皇,因切中时代变迁而引领中国学术潮流,并由此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奠定了山东大学史学发展之长久格局。上庠大木,荫绿千秋,"八马同槽"遂成士林传奇,山东大学亦以"文史见长"而誉薄海澨。
2011年11月2日
中心校区
蒋维崧(1915-2006),字峻斋,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等。蒋维崧先生以文字学研究而闻名于世,同时又精于书法、篆刻。蒋维崧先生不仅是一位学术大师,更是一位艺术大师,是山大人的骄傲。
2012年5月6日
中心校区
蒋民华(1935-2011),山东大学终身教授,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曾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院士从事功能晶体研究55年,是我国晶体材料的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山东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为材料科学的发展,为中国晶体材料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3年1月3日
中心校区
潘承洞(1934-1997),生前任山东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潘承洞院士是当代著名数学家,专长解析数论,尤以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为我国乃至国际数学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山东大学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生20余名。1982年,他与陈景润、王元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1年9月
洪家楼校区
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4年考入私立青岛大学(后并入国立山东大学)工科预科,1926年结业。参加了秋收起义和长征,先后担任红军连、营、纵队党代表,军政委,军团和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代师长兼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等职,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罗荣桓元帅倾其毕生的精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2年5年4日
洪家楼校区
乔伟(1932-1997),又名乔木青,山东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曾任山东大学法律系主任、山东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及《文史哲》编委等重要职务。乔伟教授博古通今,著述甚丰,相继出版专著4部,发表文章50余篇,主编工具书、教科书21部。乔伟先生曾身兼数职,除了在校内担任重要职务外,他还应聘任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研究员、担任中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山东省法学会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1990年,乔伟先生当选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长期应聘担任山东省人民政府首席法律顾问、淄博市人民政府特邀法律顾问,对山东省法制建设及法学理论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因山东大学法学院搬迁至青岛校区,该雕像已于2019年6月15日安放至山东大学(青岛)。
2012年10月10日
趵突泉校区
孙鸿泉(1910-1979),山东省博兴人,1938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加拿大多伦多医学博士学位。我国著名的耳鼻喉科事业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一级教授,医疗、教学、科研各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国内首创"内耳开窗术"帮助患者恢复听力和"全喉切除术"并术后食道发音,率先开展了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多种疑难复杂手术,为国内的耳鼻喉科学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人才基础,两次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6年5月17日
兴隆山校区
刘先志(1906-1990),力学家、工程教育家。1952年始在山东工学院长期从事力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组织工作,历任教授、教务长、副院长,辛勤耕耘三十余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刘先志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成就卓著,堪称科研表率,曾举办首届全国机械振动学讲习班,为我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刘先志倾其毕生精力探索世界级科学难题,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展现出严谨治学、尽善尽美的学术研究风格;他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研为生产建设服务,成功解决了一系列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他潜心育人,教泽绵长,彰显大师风范;他认为"教授就应该给大学生讲基础课",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力学教育和研究的科技人才。
一步一景,一景一事,一事一情。山东大学里的一尊尊铜像代表着山大119年的历史,积淀出山大最深沉的精神文化,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山大人。塑像无声,却仿佛在诉说百年来道不尽的山大故事……
欢迎关注"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第一时间获取关于山大的最新资讯!
素材来源:山东大学官微、山东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