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囊的五笔怎么打呢(惠的五笔怎么打)

囊的五笔怎么打呢(惠的五笔怎么打)

纪-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jì jǐ

注音: ㄐㄧˋ ㄐㄧˇ

繁体字: 紀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纟

简体部首: 纟

纪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6

笔 顺: 折折横折横折

五笔86:XNN

五笔98:XNN

UniCode:U+7EAA

四角号码:27117

仓颉:VMSU

GBK编码:BCCD

规范汉字编号: 0595

记载:纪年。纪元。纪行(xíng)。纪实。纪念。纪传(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纪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

记年代的方式:一纪(古代指十二年)。世纪(一百年)。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世”,纪以上为“代”。

法度:纪律。违法乱纪。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纪。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西周初年,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今山东寿光),他建立了纪国。纪国,是神农氏直系后代的直系封国,后来因为腐败而衰败。纪国始祖曾在一金壶中留下治国妙计,但历任国君都未能开封过,因此被齐国灭后,“齐主叹之。”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国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公元前1046~前523年),其中公元前1046~前691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691~前523年则是齐国的附庸国。纪国被齐国灭亡后,纪侯仍然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历十代“君主”。

亡国后的纪国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不过,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后国民多有采用国名为姓不同,纪国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氏。

源流二

源于纪族,出自上古伏羲氏之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有一纪族,伏羲氏之臣中有个人叫纪侗,据说即其族人。后来在舜还未为帝时,身边有个老师名叫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在古纪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纪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于子姓,出自大禹执政时封赐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族先祖原居南阳(今河南南阳)河畔,因在大禹执政时,曾有族人出策导河入海有大功,故赐以纪国(今山西沁县),该纪国境内有纪河(今庶纪河),因以为国名,族人以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

该纪氏在上古时期是一个显贵的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的氏祖相提并论。

源流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纪王,是金国初期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设置的督官,由亲信宗亲王族承担,负责监督所有官员,为王爵,官秩一品。金国初期,金太祖的第八子完颜·宗强(金熙宗完颜·亶的叔叔,金国唯一的水军主将完颜·阿鲁保)、金太祖的第十三子太尉尚书令完颜·守道(完颜·习尼烈)等,都曾担任“纪王”官职。

在完颜·宗强、完颜·习尼烈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和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纪和大夫,是金国模仿宋朝国政机构所设置的一种官职,即是司天翰林官阶中的官职之一,负责执掌天文、历法等,官秩为正六品上。

在纪和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官蒙古族官吏丑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丑驴,是蒙古鞑靼部人,元朝末期的工部尚书。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在明朝永昌侯蓝玉为大将军率军击溃北元残余政权的“捕鱼儿海之战”(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后,丑驴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丑驴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汉文、回回文等诸多文字,因此出任通译书。明太祖很喜欢丑驴学时渊博,特赐其汉姓名为李贤,授燕王府纪善。纪善,就是明朝中央政府派遣至各王府的专职老师,官秩正七品。李贤在燕王府侍奉燕世子朱棣最恭谨。后来这位燕世子发动了“靖难”,李贤有辅佐重勋,直至朱棣成为明成祖,纪善李贤因功累迁至都指挥同知。此后,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由李贤译书。而且李贤亦屡陈所见,明成祖皆采纳之。到了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念李贤旧劳,晋升为后军都督佥事,再进右都督,赐赉甚渥(赏赐甚丰)。后又封李贤为忠勤伯,食禄一千一百石。

在李贤逝世前,令其二子以其先官职“纪善”之称为姓氏,改姓纪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其后以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尔济氏,亦称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Hala,汉义“纲纪”,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纪氏。

⑵.满族纪里氏,亦称济礼氏,满语为GiriHala,汉义“正”,世居驽宜(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纪氏、郑氏等。

⑶.满族锡玛喇氏,亦称锡玛拉氏,满语为SimaraHala,世居额楚(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北岸),后多冠汉姓为纪氏、计氏等。

四、得姓始祖

纪侗、纪后、姜叔姬、纪隐侯、失必儿·丑驴(李贤)。

五、人口分布

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人口约一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纪氏族人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唐、宋期间,纪氏族人逐渐向沿海一带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岛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今山东省的青岛市胶南市、青岛市城阳区后桃林社区、城阳区大北曲村、西胶州市刘家疃村、济南市章丘市、淄博市小桥家庄、泰安市泰山区东御道 、临沂市、陵县、日照市莒县、枣庄市(东王庄社区等)、滨城区前纪、西纪村、小纪村、邹平县、阳新县、宁阳县、文登市、莘县、茌平县、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辛庄村、河西村等)、海阳县、寿光市、莱阳市东汪格庄村、招远市,济南市商河县,德州平原县胡庄村、平原县纪庄村,德州乐陵市纪楼村,江苏沭阳县七雄社区纪大庄、江苏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马岭村纪(jì)庄,江苏省的涟水县义突乡桃园村、涟水县岔庙乡丁纪庄、涟水县义兴乡马金圩、涟水县高阵头圩村、涟水县梁岔乡朱圩前、金湖县金镇先进村、新沂市草桥镇纪集村、新沂市炮东镇苏村、盐城市龙风镇留璜村、远湖县沿河乡逢久村、如皋市大明乡大纪庄、句容市白兔镇、句容市茅山纪家边、句容城西纪家边村、南京市栖霞区(栖霞镇)纪家边、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上峰前望陵岗、镇江市京口区谏壁镇雩山纪家村、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东彪纪陆宦村、镇江市丹徒区宝堰天士岗和茹墅村、东海湾县丰明乡纪荡、洪泽县岔河镇西陈村、 淮阳县棉花镇西纪庄、泗阳县黄圩乡西沙村、灌南县六埤乡朱圩村、灌云县南岗乡南岗村、沐阳县钱集镇阳集村、睢宁县古邳镇纪桥村、宜兴县落岭乡青龙贡、溧水县城郊乡曹家村、兴化市茅山乡西纪庄、泰兴县萱堡镇纪家汤、向水县黄圩乡大纪圩、大丰县刘王镇纪范庄,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的静海区,四川省的仪陇县、南充市西充县,河北省的文安县孙氏镇纪屯村、徐水县、献县、丰润县、迁安县的杨纪庄村、范县、清河县的纪洼村、吴桥县前纪庄,赤城县东万口乡巴图营村。浙江省的丽水市碧湖镇九龙村、遂昌县云峰乡丰坑村、松阳县十五里乡、苍南县五凤乡凤村、余松县临丰乡汪家山、富阳县万市镇白石村、长兴市水口乡南山村、洞头区后寮村、温州市天雷巷七五弄六号、瓯海县永兴镇五溪村、青田县万阜乡岭头村、瑞安市马屿镇、文成县巨屿镇赤沙村、文成县三源乡西垄村、平阳县梅溪乡、平阳县凤卧乡西塔村、龙游县龙游镇、宁波市,河南省的周口市淮阳县、沈丘县、鹤壁市淇县、开封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武乡县,福建省的三明市尤溪县、福州市福清区、仙游县西苑乡仙山村、莆田县常太乡顶坑村、福清县宏路镇周店村、泉州市福山腰村、晋江市陈埭镇海尾村、石狮市蚶江镇东安村、石狮市蚶江镇锦江村、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后麝村、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下墩村、厦门石同安区洪镇大乡村、厦门石同安区洪镇龙西村、厦门石同安区洪镇龙东村、厦门市开元镇大井村、漳州市龙海市白水镇庄林村、安溪县官桥镇美寮村、尤溪县坂面镇闽湖村、尤溪县坂面镇永坑村、尤溪县坂面镇山岩村、尤溪县新阳镇葛竹村、尤溪县西城镇潘山村、尤溪县梅仙镇玉石村、尤溪县梅仙镇惠州村、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尤溪县溪尾乡埔宁村、尤溪县中仙乡下洋村、尤溪县台溪乡圆盘村、明溪县城头镇、闽清县金沙乡东坑村、闽清县金沙乡上滨村、闽清县池圆镇井后村、南丰市塔前镇西虎村、南丰市塔前镇虎山村、南丰市东坑乡水井窠村、南丰市南夙镇村尾村、远阳市垧瑶村、远瓯市迪口乡大市林村、德化县水口乡北山村、罗源县风南街六号、福鼎县中山街廿九号、霞浦县乐城镇西岭村,安徽省的砀山县、绩溪县、长丰县、霍邱县、亳州市、阜阳市界首市纪庄村,安庆市枞阳县,吉林省德惠市万宝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同心县,陕西省的汉中市、西安市、榆林市,江西省的宜黄县桃陂乡大港村、临川县龙溪镇龙溪村、崇仁县学陂乡吉度村、万年县梓埠镇紫下村、波阳县芦田乡玲口村、南城县沙州乡早禾田村、土饶县石狮乡黄岭村、鹰潭市西门外纪家村、广丰县河北乡塘溪村、广丰县下溪乡石塘村、铅山县英将乡,云南省的南华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赤峰市,甘肃省的白银市,湖北省的濉溪县、武汉市、郧西县、大冶市,湖南省的衡阳市、长沙市,贵州省的盘县、南兴县,辽宁省的朝阳市、广永县、丹东市、台安县、大连市,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官埭头村(泰龙居委)、官埭洋边村(洋滨居委)、官埭尾村(如龙居委)、官埭新乡(新兴居委)、夏桂埔村、李厝塭墘村、坑田墘村、周厝塭(东元村)、纪厝葛南村、纪厝葛北村、合仔寮村、汫沟村、林厝塭(中元村)、塘堀墘。新津街道南片埔村(南碧埠居委)、东合村、分塭村(东新居委)、妈宫脚村(佳和居委)、东和居委、南和居委、金和居委、金港纪社村(金港居委)、吴潭村(泽湖居委)、高埕村(高埕居委)、公婆爷村、陇下村(东龙居委)、南畔寮村(珠津居委)、合仔墘村(金津居委) 、公合村(金龙居委)、苦栋寮村(金凤居委)、书斋脚村(金泰居委)。珠池街道内充公村、合仔村(内充公居委)。新溪镇十一合村、西南村。鸥汀街道鸥上居委。汕头市金平区广厦街道浮西居委纪厝村。汕头市濠江区达濠街道踏头埠村(今达埠居委)、青篮居委、珠浦居委等。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乡塘西村。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竹林村,文光街道双望村。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下新安村,庵埠镇乔林村纪厝,饶平县新圩镇南山纪厝村。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玉联纪厝村。揭阳市揭西县揭西县塔头镇袁厝寮村。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新乡村、河下潭村、明德里村、老寨内村、九家口村、顶乡村、缶窑村,池尾镇兰花村,池尾镇钟潭村。云落镇云落乡老圩村。洪阳镇后马山村。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横山村。东港镇百岭村。汕尾市陆丰市甲子镇城内东门头。惠州市惠东县盐洲镇塘甲村、博罗县杨村镇耀谭村。湛江市海康县桥家镇。雷州市杨家镇扶桥村、鲤鱼肚村、九米洋村、松柏村。龙门镇竹桥村。调风镇课堂村。吴川市振文镇下肖村。湛江市徐闻县。韶关市南雄市帽子峰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市,钦州市灵山县,台湾省的台中县、台北市等地,均有纪氏族人分布。

六、家谱文献

广东省潮汕地区《潮州府纪姓源流录》,是现存最早的族谱明朝嘉靖14年(1536年)九世孙纪朝武主修,该族谱序云:“旧有谱志,遭厄运罹海寇,谱斯失矣,然幸存渔湖一谱不泯”。在1536年以前就已有旧谱存在,但修于何时不明。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达濠纪氏族谱》,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4月,十一世孙纪毓初主修,附有“万历辛亥岁贡进士知潮阳县丞事凌志尹赠”的“毓初公族谱序”。

广东省潮汕地区《重修族谱》,明朝“永历癸巳岁(1662年)4月,十四世孙纪魁黄主修,并写有序文。

广东省普宁市《贵政山纪氏族谱》,清朝乾隆年间,十七世孙纪文征编的。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潮州府纪氏始祖宋元宠纪公族谱》,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七世孙纪振主修。

福建同安龙安纪氏重修族谱,(清)纪为果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启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清)纪昌期等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河北献县景城纪氏家谱十八卷,(清)纪昀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纪树启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镇江句容白兔镇锡尔堂续修《纪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二十五世孙佑金主修。

江苏镇江润东彪社纪巷纪氏十修宗谱十卷,(清)纪崇国、纪崇祥等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行素堂木活字本八册。注:扉页作《润东纪氏家乘》。

江苏镇江润东雩山纪氏宗谱十二卷,二十四世孙纪崇义主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十卷,首两卷,(清)纪大奎编清,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敬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节钞,(清)纪慎斋撰,清朝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注:元延佑元年始修。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清)纪光礼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七~十卷。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民国)纪英培、纪文浚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序石印本二册。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光秀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一卷。

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堂撰序,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唐俊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十一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

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

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期设有两个高阳县,一属幽州涿郡,二属徐州琅邪郡。晋武帝泰始元(公元265年)立高阳为郡国,管辖地区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八、字辈排行

山东胶州里岔纪氏字辈:谦和孝友家

山东枣庄东王庄纪氏字辈:“凤乐宝山春。。。”

山东茌平纪氏字辈:“四千号法仁连同怀昌圣培泽言西庆”。

山东胶南纪氏字辈:“子同谦合……”

山东胶州纪氏字辈:“百文述德永恩兆”。

山东陵县纪氏字辈:“镇殿文清……”

山东青岛纪氏字辈:“功极需齐统传家毓尚师奕衍善宏致左习实全时”。

山东泰安纪氏字辈:“玉换金连中。。。”

山东章丘纪氏字辈:“玉正荣经绪德祥利瑞”。

山东莒南纪氏字辈:“现庆凡祥令(宪庆繁祥令)”。

山东邹平纪氏字辈:“荣景绪玉德祥立瑞英献”。

江苏扬州纪氏字辈:“春明富贵荣华”。

江苏句容白兔纪氏字辈:1.秉,从,庆/祖,大,龄,统,会,和,干,懋,修,正,可,全,扬,光,思,敦,厚,世,泰,延,宾,宣,席,珍,怡,养,志。2.应,尚,有,大,邦,开,化,时,临,丰,师,鼎,益,升,宽,裕,培,当,躬,克,勤,安,表,绪,忠,恕,胥,平,衡。3.凤,国,宗,敬,存,恒,如,朝,佑,载,尔,荣,熙,瑞,训,诰,书,雅,益,亨,利,鉴,汝,贞,模,范,翰,献,觐。4.方,承,长,晋,汉,维,良,启,祚,纯,学,本,继,成,履,久,同,兴,隆,吉,甫,端,人,进,康,豫,种,福,禄。5.孟,所,王,自,延,玉,兆,钦,美,仪,德,允,法,祥,履,久,同,兴,隆,吉,甫,端,人,进,康,豫。6.凤,国,宗,敬,存,恒,如,朝,佑,载,尔,荣,熙,瑞。7.怀,用,有/永/其,明/于/嘉,复/震/重,宏,远,效,景,以,之,毓,立,昌,治,材,辉,增,锦,英,华,咸,常,新,惠,恭,经,纶,达。8.龄/振,恒,如,朝,佑,载,尔,荣,熙,瑞,继,序,其,福,贵。

江苏镇江丹徒天师冈纪氏字辈:文,士/焕,日/鼎,钦/鋐,洪/淇,树,周,希,茂,显,仁,让,许,登,廷,清,高,民,望,积,教,广,炳,展,才。

江苏镇江京口雩山.纪氏字辈:1.元,敬,文,明,宗,国,应,可,士,全,景/正,崇/世,华,茂,盛,德,传,开,庆,继,广,毓,秀,振,联,芳。2.元,敬,文,明,宗,国,应,可,士,全/仕,正,世/锡,道,大,兴,隆,家,永,增,长,发,其,祥,有,兆,成。

江苏句容茅山纪家边字辈:嘉,茂,盛,正,兴,传,家,宜,守,道,定,位,在,尊,贵,欣,逢,尧,舜,侯,哲,谋,征,简,能。

江苏镇江丹徒区辛丰东彪纪巷纪氏字辈:(外:太,常,宣,礼,乐,高,远,定),施,中,廷,杰,立,以,志,茂,宪,光/德/可,天/应/国,邦/一/承,士,子,元,崇,景,开,泰,安,康,宏,猷,大,振,余,庆,恒,长。

江苏新沂纪氏字辈:“茂万怀士昌,传耀延先庆,武化乐兴华,元荫煜良善,孝友秀圣朝。(开步荣纪家,传耀……),(玉坛泽世长,传耀······),(方廷雅以礼,传耀······),”

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纪氏字辈:“天人长文之从家友道”。

江苏淮阴区五里镇纪吴村纪氏字辈:“业兆传家\".

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泾口镇东作村纪氏字辈:“国恩家庆仁寿年丰”。

江苏淮安市I淮安区(楚州)流均镇纪氏字辈:“子效如登步(益顺百化开)\"

江苏淮安市涟水县纪氏字辈: 权相照成名汝下(部分字为音译)

江苏淮安市洪泽县岔河镇西陈村纪氏字辈: 因为不统一,所以字辈不一样.现有两支:高明士风(凤)开 和玉学天... 这里的纪氏有600多到700多人口,不知道其共同祖先是谁?从何迁移而来??

江苏淮安市洪泽县万集镇纪缪村纪氏字辈: 成大友绪可 这里有500多到600多人口,

江苏淮安市金湖县纪氏字辈: 据我书中和网上所看,金湖纪氏字辈难以统一.只列出一种:德明安乐传

江苏徐州纪氏字辈:“清贤禄义修德成家”。

安徽绩溪纪氏字辈:“福禄昌盛寿 安宁万事昌”

安徽泗县纪氏字辈:“文应炳振 玉梦现春 德宝长大 巨祥宏尊 庭立崇敬 鼎尚家帮 元明达道 富贵荣昌”

安徽五河纪氏字辈:“文应永振 万文广运 俊贤克章 巨祥宏尊 庭立崇敬 鼎尚家帮 元明达道 富贵荣昌”

安徽蒙城许疃镇纪氏字辈:“学恒章中……”

安徽界首大纪村纪氏字辈:“万(鸿)天(长)庆桂自士界少

安徽天长秦栏镇纪氏字辈:“世久学开 文福缘善 庆有国正 天星顺官 清民自安”

安徽安庆大观区纪氏字辈:“正大公明,永光宗国,诗书继起,世德传家”

福建三明纪氏字辈:“双荣仁辉兴玉”。

福建石狮纪氏字辈:“守钦思续世则玄景光鼎为德方隆盛传经乃华荣孙曾绳祖武孝友振家声”。

湖北十堰、大冶纪氏字辈:“佳楚曰士文章华国光大宏昌道德传衍(彦)泽启忠良”。

湖北武汉纪氏字辈:“宏忠全福敦善方昌道德传衍克启运良承先裕后行举言扬昭兹来许定兆其祥”。

河北纪晓岚家族字辈:“汝树煐堪钜清根烈执铃滋村炯在锡淑果熹垣钧(晓岚公之父姚安公拟十五世至三十四世)汉桂炫增锦泽荣焕幸鑫沧林灵域镇溢本焱垚钦(静海、沧县、文安等地宗亲共拟三十五世至五十四世)(其中一支十八世至二十五世,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河北成安纪氏字辈:“清振培文志”。

河南沈丘纪氏字辈:“天福乃公如其克”。

河南鹤壁纪氏字辈:“东焕在明太荣耀培季清”。

重庆、四川纪氏一支字辈:“衡应盛仕学国正明玉心安帮兴仁义礼智赞朝廷”。

四川省通江县纪氏一支字辈:万正立有,文章华国,光大宏昌。道德传衍,克启忠良,承先裕后,守贞安常,昭兹来许,定兆其祥。(纪宏周摘录于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转石坪村纪家院纪氏祖上碑文) 这里共一千多人

广东潮汕纪氏字辈:“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

辽宁朝阳纪氏字辈:“广永庆奎有国兴富洪昌裕丰得志守建学乐久长”。

贵州盘县纪氏字辈:“嘉得有元廷开纪鸿国必大治正道民安永作承家”。

吉林德惠纪氏字辈:“文运恒昌……”

纪氏一支字辈:“传明成宗长德元守星广”。

纪氏一支字辈:“光大宏昌道德传远”。

纪氏一支字辈:“博文述德永天恩任太昌”。

纪氏一支字辈:“曰兆世元有仁义德思扬明良兴业广宏昌永吉祥”。

纪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泽国昌家发祥瑞明嗣仁义为本”。

纪氏一支字辈:“柏文述德永恩兆仁泰昌祥春增邦振日多革世兴”。

九、姓氏名人

纪昌:纪昌者,又学箭于飞卫……著有《列子·汤问》 。

纪 信:今四川省西充县关文镇扶龙村人,刘邦起兵抗秦,为部将。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项羽率兵围攻河南荥阳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竭,汉王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在征得汉王同意后,由陈平写了一封诈降书,送与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半夜,城中两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汉王乘机与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从西门逃出。天明,纪信扮汉王乘龙车出城受降。项羽发现被骗,下令将士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全然不惧,于烈火仍大骂项羽的残暴。纪信死后,被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刘邦建立汉朝后,特在他的家乡置安汉县(今西充县),以资纪念。后人感其英勇忠义,把纪信诓楚的史实编成戏剧《纪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时,亦把纪信的家乡安汉,称之为“忠义之邦”。

纪筱襄:明孝宗生母。谥曰恭恪庄僖淑妃,后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

纪 昀:字晓岚,晚号石云。清朝河间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贯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库全书》总纂,校订整理,每书悉作提要,冠诸卷首。未著录者则为存目。主持编纂工作20余年,一生精力,备注于此。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书7种。

纪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人。 其夫早丧,映淮不再嫁,以守节闻。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惠姓汉字书法演变过程和惠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huì

注音:ㄏㄨㄟˋ

旧繁体字/异体字: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心

简体部首:心

惠的部首笔画:4

总笔画:12

笔顺:横竖折横横竖横捺捺折捺捺

五笔86:GJHN

五笔98:GJHN

UniCode:U+60E0

四角号码:50333

仓颉:JIP

GBK编码:BBDD

规范汉字编号:2580

恩,好处:恩惠。惠泽。惠和。惠爱。惠握(恩惠深厚)。仁惠。实惠。施惠于人。

给人财物或好处:惠政。互惠互利。惠及远人。惠而不费(给人好处自己又没有什么耗费;常用以形容有实力而不浪费钱财)。

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惠赠。惠临。惠顾。惠存。惠允。

古同“慧”,聪明。

姓。

三、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出自黄帝直系裔孙惠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远古时期,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就叫惠连。在惠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东周王朝时期,第五位君主名姬阆,于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逝世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

在周惠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为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僖公之子公子惠,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姓纂》中记载:陈僖公生公子惠,字子得,后分两支:一为子禽氏,一为惠氏。陈僖公(陈釐公)妫孝,是陈国的第七位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832~前796年共三十六年。其有个儿子为公子惠,字子得。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鲁惠公姬弗涅,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三任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68~721年共四十六年。

鲁惠公为鲁孝公儿子,周文王的第八世孙,后承袭鲁孝公担任鲁国君主。他在位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

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王朝期间,感激秦文公护送迁都洛阳,允许他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此事被鲁惠公知道了,也向周平王申请允许用天子之厘举办祭祀活动,却被周平王拒绝了。鲁惠公大怒,故意自用天子之礼祭天,还通知了周平王,周平王也不敢过问,假作不知。

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因适夫人无子,乃立庶长子息,是为鲁隐公。次子姬威,三子姬恒(公子尾)。

姬恒为门下丁公府椽,流誉他方,各国归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为“施”字,食采于饱,封为施国,号曰施父。在姬恒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两氏:一支为以先父名号为姓氏者称施氏,一为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姬姓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姬发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姬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姬禽父第五代孙名姬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季子字子展(公子展、夷伯展)。

公子展之孙曰姬无骇。周桓王姬林五年(公元前715年),姬无骇逝世。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子惠伯巩之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

柳下惠,本名展获,字禽,又字季,公元前720~前621年,是春秋时期鲁孝公姬称后裔姬无骇之子,“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由于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柳下惠曾为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

柳下惠是展氏、柳氏二姓的得姓始祖,也是惠氏的得姓始祖之一,该支后裔以先祖谥号为姓氏,称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惠氏之源,在唐朝时期手写本《四海姓望谱》中有明确记载。在《四海姓望谱》中记载:“惠氏 承姬姓周文王之苗 曹周公旦之胤绪,曾伯禽之别族,柳下惠之后。”这说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部分惠姓人的祖先。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文化强盗伯希和(Paul Pelliot,公元1878~1945),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从敦煌盗掠弄走的文物中,就有唐朝手写本《四海姓望谱》残卷,即“伯3421号文书”,其中记载了该支惠氏之源。伯希和曾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出示给在北京学者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人观看,自此中国学术界始知敦煌莫高窟内有唐朝遗书。

珍贵无比的唐朝史籍《四海姓望谱》现被收藏在法国巴黎博物馆。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惠公姬夷吾,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晋惠公姬夷吾,是晋献公之子。

姬夷吾之母为小戎子,她与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晋献公。大戎狐姬生晋文公重耳,重耳年长于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皆有贤行,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给她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他们几个人加以陷害,使其先被疏远,后遭迫害。夷吾先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后,他从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逃归屈,整兵自守。其后晋献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坚守,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遗命骊姬之子姬奚齐继位。大夫里克等杀死姬奚齐,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为君,重耳谢绝;又派人迎公子姬夷吾。姬夷吾当即就要启程归国,跟随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因为国内还有晋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反而来迎接流亡的公子,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姬夷吾回国即位,许在事成之后,把晋国黄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只要回国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

周襄王姬郑三年(晋惠公元年,公元前650年),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元年。

晋惠公即位以后,首先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背弃割地给秦国的许诺,派人到秦国致歉,说:“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婉转地表达了不能割地给秦的意思。第二件事是除掉里克等原来杀死奚齐另立国君的人。最先对付的是里克,不但不封给他原来许诺的汾阳之邑,而且把他手中的权也夺了。过后还不放心,恐怕里克故伎重演,迎立依然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就下令让里克自杀。惠公对里克说,如果没有里克,他当不了国君;但是,里克杀过奚齐,有这样的人为臣,国君就没法当。里克绝望地说:“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只得伏剑而死。除掉里克以后,还害怕他的同党兴风作浪,又寻机将那些当初与里克同谋的人一齐杀死。做完这两件事,惠公解除了他的内忧外患,可是国内人心已经离散。

周襄王五年(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卖给一些粮食。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建设,暂不计较晋惠公悔约的前嫌,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南)至晋都绛,沿渭河入黄河转汾河再转浍河,运粮的船络绎不绝,称之为“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也请求晋国交给一些粮食。晋惠公与大臣商议此事,有人认为应该答允,秦国能不念前嫌给晋国运粮救灾,晋国理应回报。但又有人认为,没有割地给秦国,两家已成仇敌,再给秦国救灾,无疑是给敌人助长力量,这事不能答应。惠公采纳了后一种意见,没有给秦国运粮。

周襄王七年(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秦国渡过灾荒,秦穆公率兵大举伐晋。晋惠公整军抵御,因他的所做所为不合情理,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气不振。两军战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对晋惠公的怨恨难以平息,预备把他杀了祭祀上帝。多亏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之姊,以自焚要胁秦穆公,才劝阻了此举。晋惠公在秦国当俘虏期间,秦晋两国重新订立盟约,然后被礼送回晋,继续为君,直至逝世。

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晋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遂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而在秦国遭灾时,又以怨报德,企图依靠自然灾害打击秦国,再一次在道义上失败。韩原的战败被擒,只不过是前两次失败的自然延续而已。

晋惠公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当然不能和其他大国争衡,较一日之短长了。但晋惠公并非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在国内大力采取各项惠民政策,使晋国社会继续得到稳固和发展。晋惠公之所以许秦赂又背赂、作爱田,作州兵、和戎等一系列政治作为,其主要目的都是从晋国自身富强为出发点的,不仅在客观上为晋国的富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为后来的晋文公及其以后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因此,晋惠公逝世之后,晋文公以“柔质慈民曰惠”给其所上谥号为“惠”,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姜元,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齐惠公子子襄之后。惠旧作桓”

齐惠公是齐懿公之子。

齐懿公在位时期非常骄横,人心不归附。所以齐懿公被丙戎和庸职杀死。齐国民众还不解气,又废黜了齐懿公在国内的太子,从卫国迎接公子姜元回齐国为君,是为齐惠公。

齐惠公在位十年,多实施惠民之策,得到民众的欢迎。至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齐惠公病逝,其子齐顷公姜无野继位。齐惠公在位时期,宠臣崔杼曾得到齐惠公的宠幸,到齐惠公逝世后,另外的高氏、国氏贵族怕受崔杼胁迫,便联合起来把崔杼驱逐出国,崔杼便逃到卫国。齐顷公继位后,给先王上谥号为“惠”。

周定王十八年(齐顷公十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军南下攻鲁国龙邑(今山东泰安),其宠臣卢蒲在战斗中被杀,齐顷公怒而攻至巢丘(今山东泰安)。同年,齐顷公在马鞍山下(今山东济南)与晋国展开了著名“鞍之战”,结果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二人互换衣服,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得以逃走。回国都后不久逝世

而被驱逐到卫国的崔杼得卫国之助,乘机齐顷公逝世之机复辟回齐,扶立公子姜购,是为齐庄公。

其后齐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卫姓氏者,称惠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贤哲孟献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孟献子之孙子为服惠伯。”

孟献子,就是仲孙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上大夫。

孟献子为人勤俭,为大夫时时常体察民情,常说:“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主张俭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后世的曾子对孟献子十分推崇。

孟献子的裔孙叫服惠伯,其后分衍有惠氏、服氏,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惠王熊章,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楚惠王熊章,在位时期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成为一方强霸。

周敬王姬丐四十年(楚惠王九年,公元前480年),楚惠王乘吴国被越国打败之机,率兵进攻吴国。

战国初期的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了蔡国(今河南上蔡)。

到周贞定王二十四年(楚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又灭杞国(今山东安丘)。

楚惠王曾命鲁国人公输般(鲁班)造云梯,准备向宋国进攻,后为墨子所制止。

周考王姬嵬十年(公元前431年),楚惠王逝世。楚惠王在位五十七年,将楚国领土扩大了将近一倍,继位的楚简王熊中给其上谥号为“惠”。

在楚惠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卫姓氏者,称惠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桓公疫裔孙惠伯彭,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

《世本》中记载:鲁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鲁文公十八年襄仲杀惠伯。”

惠伯,是公子彭的封号,他属于鲁国三桓集团。

春秋时期,鲁国的国政在季孙氏之后便由东门襄仲掌握。东门襄仲是鲁庄公的儿子,名字叫公子遂,字襄仲。由于他住在鲁国都城东门旁边,史称“东门襄仲”。

当时鲁国有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家族,史称“三桓”。“三桓”各自一直在扩张自己的势力,直接威胁到鲁文公姬兴的权威。公子遂竭力维护鲁君,多次企图铲除“三桓”的势力,在周顷王姬壬臣二年(鲁文公姬兴十六年,公元前611年),公子遂就曾找个由头杀了三桓的中坚力量之一的公子彭,但公子遂却最终也没有取得成功,因此与“三桓”成了死对头。

公子彭被杀后,其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鲁桓公疫裔孙惠伯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元和姓纂》中记载:“季悼子生惠伯鞅,鞅生懿伯拊,为公之氏。”

季悼子,就是季孙纥,亦称季平子,是季武子之子。鲁昭公七年,季武子逝世,季悼子代立。

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臧武仲在齐,闻之,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周公飨义,鲁无义。《诗》曰:‘德音孔昭,视民不佻。’佻之谓甚矣,而壹用之,将谁福哉?”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孔子对于开始用俑作为陪葬的人为什么那么痛恨呢?为什么诅咒他断子绝孙呢?因为俑以人为形,是对人本身的不尊重。

孔子对于季悼子伐莒,以人作为牺牲品,虽然没有留下评述,但从以上孔子针对“始作俑者”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这件事绝对十分痛恨。

季武子的专制,季悼子的残暴,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鲁国君弱。

季悼子的儿子叫惠伯鞅,惠伯鞅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秦国自秦襄公开始为诸侯,至秦穆公凡九世。在秦穆公时期开始称公,至秦惠文王则傲称为王。

秦惠文王嬴驷季悼子公子彭熊章,服惠伯,姜元,晋惠公鲁惠公公子惠,公元前356年~前311年,是秦孝公嬴渠梁之子。

秦惠文王为太子时曾犯法,当时商鞅掌刑法,曾黥其师以辱之。故而在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即位,就将商鞅给予车裂。然而,秦惠文王并未废除商鞅之法。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周显王姬扁三十九年(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秦国最高行政长官,掌军政大权)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打败魏军,逼迫魏国尽献河西地于秦国。秦国此后以黄河、函谷关为界抵御关东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为王。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秦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318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张仪又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

在对关中六国作战取胜后,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16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今四川昭化)和巴(今重庆嘉陵江北岸),使得秦国“擅巴蜀之饶”,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惠文王逝世后,继位的秦武王嬴荡为其上谥号为“惠文”。

在秦惠文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惠氏、文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三妃之一的惠妃,属于官职称谓为氏。

惠妃,为封建王朝嫔妃名称,始建于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设四妃制,惠妃为其中之一。唐朝时期沿袭隋制,但将四妃裁撤为三妃,后又恢复为四妃。

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妻妾一大堆,最高者为皇后,之下设有四妃:宸妃、惠妃(亦称淑妃、惠淑妃)、德妃、贤妃;再下为四嫔:喜嫔、容嫔、仪嫔、敬嫔;再下为四昭:昭仪、昭容、昭媛、婕妤;再后就是美人、才人,人数不等,最末的就是秀女。

惠妃在内宫权利颇大,官秩与宰相相同,授领正一品,职掌辅佐皇后的论命、妇礼,几乎无所不统,但不得干涉外政,俗称“内命妇”。

在历代惠妃的族人中,均有以先祖母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惠氏,以表显赫,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库莫奚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库莫奚族珠鲁氏,源出金国时期库莫奚族术鲁部,亦称述律部,世居赫舍里河(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后逐渐融入女真族,成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满语为Juru Hala,满语“双”,后多冠汉姓为惠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惠和氏,亦称辉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unh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惠氏、何氏。

⑵.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族和金国时期女真纥石烈部,以部为姓,满清时期有译写为“黑舍利”、“赫舍哩”等,后在《八旗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统一规范为“赫舍里”。不过今有满族同胞有别出心裁者,复古称为纥石列氏、纥石烈氏等。赫舍里氏的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都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今黑龙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龙江塔散堡)等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中叶以后,赫舍里氏多冠汉姓为惠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等。

四、得姓始祖

姬阆、展获(柳下惠)、嬴驷、季悼子、公子彭、熊章、服惠伯、姜元、姬夷吾、姬弗涅、公子惠。

五、人口分布

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有的学者认为,惠姓是上古时期陆终的第二子惠连的后代。如果依照这种考证,惠姓中国人是更加源远流长了。在过去2000多年期间,惠氏的活动地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长久以来在历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几乎全是江、浙人氏。古代的扶风,在今陕西平东南,全国惠氏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清朝初年,惠氏家族中惠荣耀迁至贵州省罗甸县深井乡干洞村,现已发展二十多代,其后人现主要分布在罗甸马场、干洞,平塘塘边镇塘泥村塘房、新街村万家屋基及惠水县太阳等地!

据老一辈的流传,无锡和上海都有惠巷,流传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两兄弟一起逃亡,一个人到了无锡就停了下来,另一个人继续走到了上海,两人相约改姓为惠,无锡惠巷有人曾去上海取证,找到惠巷,流传得到证实

六、家谱文献

惠氏宗谱: 四十二卷:[吴兴],惠仰泉等主修,民国36年(1947), 铅印本,浙江, 湖州, 吴兴,百岁堂,始迁祖:[宋]惠元皊; 先祖:惠善; 先祖:惠贞; 先祖:惠固; 先祖:惠正; 先祖:惠侧; 名人:[清]惠畴; 名人:[清]惠士奇; 名人:[清]惠栋,始祖元皊,南宋初自汴徙吴兴之大全港;子善,再迁长洲阳山。善生四子:贞、固、正、侧,别为四大支,衍为南门、北门、冉泾、东亭、斜桥、盛巷、新塘桥、浪滩、沙巷、塘湾、东渚、西浜、杨舍、夏阳十四派。清惠畴、惠士奇、惠栋即出该宗。卷一序、家规、支派分布,卷二、三祠图、墓图、像赞,卷四、五传记、墓志铭、祭田、祠堂记,卷六世系图,卷七至四十二世系表、跋。有清邹炳泰、励宗万题词,顾鼎臣题赞。

七、郡望堂号

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扶风郡:汉武帝时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堂号

景言堂:宋朝时,常熟知县惠畴,勉励农民勤于农事,发动人民学文化,表扬奖励好人,惩罚坏人,把地方治理地很好。他建了一座阁子,丞相在上面题上“景言”两个字作为对他的旌表。

此外,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扶风堂”等。

琅琊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百岁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八、字辈排行

陕西安康惠氏字辈: "应天山文金,永万德政全,生财有道,乾坤真祥,仁义为美,法心善良,世代绵长"

四川南江惠氏字辈:“宗延育栋梁福禄兆安康顺泰耀兴旺盛锦颂荣昌”。

安徽泗县惠氏字辈:“恩荣延庆义方肇谋友善师仁懋德逊志”。

安徽舒城县惠氏字辈 :“大学忠治国家祥克定邦”

山东单县惠氏字辈:“一支:庆锡玉万彦义所继。另一支:光明正大鸿运延长”。

河南邓州惠氏字辈:“士恒大清永万世功成必有名祖宗积德厚善报获余庆”。

湖北枣阳惠氏字辈:“士恒本昌天臣立修述祖家道永宜正学昌明汉运兴隆”。

湖北襄樊惠氏字辈:“清静福长远永代胜万国

河南南阳辈序诗为:伯元良贵基运,三应府绍迪,美文民克士,恒本昌天臣,章大先贤志,永远保定成,廉让宽信传,仁义忠和同,明宪光祖德,秉子振朝芳,景兆之兰凤,学维万世祥。

安徽肥西惠氏字辈:聚玉长存孝,文明世代昌。秉忠传国德,修政治家邦。

山东安丘市惠氏字辈:元相从保俊守建成。

安丘市景芝镇西营村也有分布山东日照东港区三庄镇也有分布

九、姓氏名人

惠施:战国时宋国人,与庄周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差别、对立是相对的。庄子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著有《惠子》一篇。

惠生:后魏高僧。孝明帝时,奉太后命与敦煌人宋云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还,得大乘经典一百七十部,著有《使西域记》。

惠直:字子温,宋代当涂人,崇宁年间(1102-1106年)进士,历任德化主簿、歙州推官、太常博士。最初名叫直方,后去“方”留“直”,改姓名为惠直,意在保留正直之名。

惠希孟:字秋崖,元代江阴人,天资聪慧,博涉群书,著有《易象钩玄》、《杂礼纂要》、《家范》等书。其兄惠希颜,弟惠希点无子嗣,希孟奉兄抚弟,相爱无间。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龙,号研溪,清代经学家,江苏吴县人。父惠有声以九经教授乡里,,受业于时人汪琬,与徐枋善,故先生少从枋游。幼即开敏,通群经章句。比长,复受业于汪尧峰,引为入室弟子。既冠,厄于贫,去学吏,迟顿试弁,孱徙而贾折阅。喟然曰:“命可回平!”闭户十年读,乃成通儒。康熙己未,举鸿词科,丁忧,本与试。辛未,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嗣以不练习国书,改外,调直隶密云县知县。邑当出关孔道,值北征过境,军需旁午,致劳瘁卒于官。著有《易传》二卷,《诗说》二卷,《春秋问》三卷,《三礼问》六卷。而说诗尤解人颐。博而不芜,辨而不诡于正。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雅变雅,美刺杂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分,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均得有颂,鲁颂非僭。”其言率有依据。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亲惠周惕、他和他的儿子惠栋,三世都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惠士奇康熙年间中进士,任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导,士风大振。因病辞官后,在家研究经史,晚年尤精于经。古音古字,皆分别注疏,援引诸史百家之文,以为佐证。著有《易说》、《春秋说》、《琴笛理数考》。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1697-1758)。他生在经学世家,家学渊厚,师有专门。《清史稿·儒林传》说:“清二百余年谈汉儒之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惠氏三世传经,周惕其创始者也。”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贲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姓氏起源过程荀卿庠整理

邓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姓氏文化过程荀卿庠整理

郑-汉字的艺术及姓氏文化

沈-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苏-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冯-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