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长安幻想点化是什么意思(点化是什么意思)

长安幻想点化是什么意思(点化是什么意思)

点化是写作、阅读时必须懂得的技巧

一. 什么是点化

本文说的“点化”不是指神仙使用法术点化,使物或人成仙。 而是写作时会用点化之笔;阅读时会找出点化句。

点化之功,就好似在旅途中遇到奇景怪象,难解其意,经导游稍作指点,恍然大悟,获得不可言喻的美的享受一样,这就是点化。

生活需要点化,成就事业需要点化。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指点迷津,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三分天下。最后自信的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听后顿开茅塞,并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为刘备成就一番事业,是诸葛亮的点化之功。

我国古代诗坛有“一字师”的美谈。也说明了这一点。 宋代文论家胡仔他提出:“诗以一字论工拙”的主张。他说:“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同时举例说,“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上句之工,在一个“淡”字,下句之工在一个“滴”字。若非此二字,亦乌得而为佳句哉? 《五代史补》记载,唐代有一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去诗人郑谷那里请教。郑谷认为“数枝”用的不好。既然是“数枝”就不算是“早”了。若把“数枝”改成“一枝”就更能突出“早梅”之意。齐己 听了“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这则故事成诗坛佳话。郑谷被称为“一字师”。 一首诗因一字而生辉。郑谷做的是点化工作。

“诗以一字为工”告诉我们,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对诗的诗眼的锤炼与追寻上。这种锤炼就是点化诗句使其最能传达诗人的的情趣、神采而成警策之句。 刘熙载说:“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以数句为眼者,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 这样点化就成为锤炼诗眼,文眼的一种写作技巧。

本文重点讲在创作诗文中如何运用点化;在阅读时如何找到点化句,点化段。并分析它的作用,然后读懂文章。

二. 点化在写作与阅读中的妙用:

点化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我国古典小说,经常在正文前 用一首诗词或者侃一段话来 点化下面要讲的故事。 比如《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以四句诗领起全篇:“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接着作者侃了段什么叫“相知”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接着下面才是正文。正文前面的这些话语,点出了后面要讲的故事的主旨,这就是点化之语段的妙用。

戏剧舞台上,人物刚出场的“定场诗”,影视剧的“画外音”,都是戏剧与影视故事的点睛之笔。也就是点化的方法的运用。 小说戏剧是这样,说评书的惊堂木一拍,接着就是几句开场白的诗句。这几句诗就是对要讲的故事的点化之笔。

点化技巧,尤其在散文中运用最多。无论是记叙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可以说不能离开”点化之笔。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写散文的不用点化之笔,该散文就少了“文魂 ‘’。 阅读诗文找不到哪些句段是文中的“点化之笔”,肯定读不懂文章的主旨所在。不能理解作者的“用心”。 语文老师,如果不知道“点化”为何物?讲诗文不讲“点化”,学生也读不懂课文。学生写作文不会运用点化技巧,也写不出好作文。

下面我们结合古今诗文,讲解一下点化的妙用:

一. 点化,可以引领我们打开诗文形象内涵的窗户,让我们领悟作者写这篇诗歌或散文时的心境,用意所在,使我们“会其意”,从而把握诗文主旨。

文学作品创作需要作者运用形象思维。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或咏物,或写景,塑造形象表达心志。 有时比较含蓄,如何理解形象的含义 这样就给我们阅读带来困难。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找点化句。

请看唐代的诗鬼李贺的: 《将进酒·琉璃钟》

李贺的: 《将进酒·琉璃钟》书法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全诗共十句,前六句极写宴会的欢乐情景。七、八句写宴会的时间: 一个春天的黄昏,他们已欢乐终日了,他们饮掉了青春,桃花被鼓声震散了,被舞袖拂乱了,落如红雨。 最后两句是点化句: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诗的前八句诗人用浓墨重彩甚至是夸张方式渲染酒宴之乐。 结尾这二句点化句却是以反衬的方法出现—— “酒不到坟上土”的悲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凄惨之景的哀情,与前面醉生梦死的欢宴之乐,形成强烈反差。读者在这反差中体味到这位仕途无望,肺病缠身的鬼才诗人苦闷的心境——诗的主旨,作者的用意也就都表现出来了。

应该指出的是,古典诗歌中这种点化句表现方式是多样的。 有的也用李贺这种句子:用形象点化。比如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干 问诗人为什么要“栖碧山”?“笑而不答”,没有明确讲什么理由。然而不说,不讲,比说了,讲了好。可以让读者自去领悟。能领悟出来吗?诗中最后的点化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回答了“何意栖碧山”?——因为这里的“桃花流水”的自然美景让我陶醉。诗的形象内涵被点化出来。

诗的点化句也有不是靠形象而干脆用议论句。把整首诗的形象内涵揭示给我们。比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句议论式的点化句——“只把杭州作汴州”就把诗作的前三句的形象化的描述的内涵揭示表达出来。

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的结尾也是用直白的议论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点化整首词: 诗人历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最后得出结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的还看今朝。这样就让我们洞悉了诗人整篇形象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今朝“风流人物”——人民。 读者经最后一句的点化语,领悟了作者的用意。起到点明全诗主旨,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中应会找准这些点化句,从而理解全诗形象的内涵和诗人的用意。

再看散文。我们以《岳阳楼记》为例分析点化句的作用。

范仲淹:《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中的点化句比较明显。就是结尾中的那一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点化的关键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这是一篇名篇,大家都熟悉。但是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就在于范仲淹有了最后一段神来的点化之笔。 当然,文如其人,有高境界的思想才会写出高境界的文章来。“风格即人”,但是写文章总是要有写作技巧。点化这一写作技巧,尤其是散文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试想,假如没有这段点化之笔,该文仅是篇记事散文。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境界。 借鉴《岳阳楼记》,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一定要有点化之语段,让读者明白你的用意。

二. 阅读时找点化句的条件:

应该先搞清作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诗文中的形象涵义(人物刻画、景物描写的涵义)才能找准点化句。

阅读《岳阳楼记》,因作者直抒胸臆。主旨比较好理解。也好找。但有些散文,作者的情感比较含蓄 这样的散文主旨,就难于理解。这样找点化句就要做到搞清作者写作背景。然后分析作品的形象描写。在此基础之上再找点化句。

我们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例分析一下。

柳宗元:《小石潭记》

1.该篇的创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而写的山水游记之一。通过对景物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2.景物蕴含的意义。(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3.理清心境脉络: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此一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此二乐。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由乐转悲:“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两处暂时的乐转而为悲。 所以这几处才是点化句——全文的文眼所在。

三. 点化也是诗文意境创作的技巧之一。是使意境完成升华的生花妙笔。 点化是意境创作中抒情与哲理巧妙结合的一种写作技巧。

请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成为千古绝唱。因为它有一个完美的意境。前两句用“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用“依”和“流”等动词给整幅画面注入动感。使整个意境活了起来。而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点化不仅赋予哲理,而且使全篇的意境更广阔更奇丽。同时作者那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也在激励着读者。点化的妙用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再以鲁迅的《故乡》一文结尾的一段点化之语分析一下:

鲁迅小说《故乡》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段是全文的点化之笔。文中的“我”“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语)。 但是在结尾鲁迅还是对未来充满希冀的:

作品当中的“我”再次浮现少年闰土月光下刺猹的形象。接着便是关于“路”的富有哲理的点化之语。这一段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讲明白了,创造新生活是靠大家走出来的。 这样《故乡》结尾的这段点化之语不仅使闰土“月下刺猹”的意境图得以完成,而且升华了《故乡》全文的社会意义。作者鲁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一直激励,启发着我们,去追求理想创造新生活。

三.点化之语的语言特征 :

点化之语不是简单地抽象地直说。为了感染读者需要讲究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现方式。

(一)哲理式的策警之句 :

请看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末尾的点化句: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种警策之语在白色恐怖中无疑会给仁人志士以极大的激励。

(二)形象化的议论 :

请看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一段点化之笔.

当井冈山时期革命处于低潮时,他用诗一样的浪漫语言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把精辟的见解,化为形象化的语言。正如高尔基说的:“把真理化为形象。”使点化具有感染力,说服力。

(三)深沉的倾述,情景交融的意境: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结尾段的点化之笔: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鲁迅像

1. 这里有发自肺腑的悲愤:

“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2.这里有艰难的战斗:

“ 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

3.这里有白色恐怖下的重压,和对未来的信心:

“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4. 这里有深沉的情,有黑暗统治下的景。我们分明看见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的那中悲愤而又顽强不屈的身影。

点化之笔的语言特征可以说是不拘一格。但有一点必须强调:要有感染力,表现力,说服力。

总之,点化是写作与阅读的必备技巧。要在写作与阅读中加强训练方可掌握。

建国圣源:观音点化的“妙香佛国”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因佛教的盛行,被古人誉为“妙香佛国”

而由于“观音立国”的神话所加持

更使得“拜观音”成为整个大理佛教信仰的标志

建国圣源观音点化的“妙香佛国”

撰文/张永康 赵云 供图/云南省博物馆

▲ 始建于唐代晚期(南诏)大理崇圣寺三塔,中为千寻塔。

苍洱之间的妙香城

《维摩诘经》记载,娑婆世界之极上处,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一个名叫众香国的地方,至今还在。那里的楼阁与道路都是用香制成的,其香气远远超过十方诸佛世界。明清时期,这个传说中的佛国被认为是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国的都城——大理。明代李元阳的《大理府志》记载“苍洱之间,妙香城也”。清代陈鼎的《滇黔纪游》称“大理府为天竺之妙香国”。

初唐时期,在云南大理地区出现了以六诏为代表的地方部族。所谓“诏”,意即“王或大首领”。其中最南面的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于公元738年最终统一六诏,建立了南诏。鼎盛时期的南诏,东南到达越南,西北连接西藏,南面和泰国接界,西南和缅甸曼德勒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公元903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政变,南诏灭亡。公元938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几乎全盘继承了南诏确立的疆域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公元1253年,蒙古灭大理国。南诏大理国在历史上存在了500多年,时间跨度约同步于中原的唐、宋阶段。这一时期云南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成为一个以佛教立国、全民信佛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

▲ 南诏疆域图。

多数人对南诏大理国的印象来自于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小说,其中大理国段氏的故事与神功名传天下。事实上,由于偏居一隅且不善修史,我们对南诏大理国的认识极其有限。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唐代梁建方的《西洱河风土记》、唐代樊绰的《蛮书》、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元代郭松年的《大理行记》、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等历史文献,但内容很简略;二是当地流传后世的各种传说,如《白古通记》《南诏野史》《三迤随笔》等,传说也可以看作是经过加工的口述历史;三是南诏大理国遗留下的各类文物,它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剑川县石窟、大理崇圣寺三塔、大理太和城、昆明地藏寺经幢为代表的遗址类不可移动文物,一种是南诏大理国遗址出土或传世的佛像、法器、经卷等可移动文物。有趣的是,目前南诏大理国所流传下来的文物基本以佛教文物为主,这也从实物角度印证了史料所称“妙香佛国”的文化内涵。

▲ 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中描绘大理国利贞皇帝礼佛的部分。该画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画梵像卷》,药师琉璃光佛会。

举几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时人的崇佛风俗。宋代范成大在其笔记《桂海虞衡志》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往事:“乾道癸巳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率以三字为名,凡二十三人,至横山议市马……邕人得其《大悲经》,称为坦绰赵般若宗祈禳目疾而书,坦绰、酋望、清平官皆其官名也。”宋朝政府常年对北方的辽金作战,对战马的需求量随之增加,由于出产良马的西北地区被敌方控制,宋朝只有寻求西南地区的蛮马,故而在广西南宁附近的横山寨设立了和大理国交易的马市。《桂海虞衡志》中这则史料的背景大致如此,有趣的是文中提到大理国人名采用“姓+佛号+名”的特殊结构,例如“张(姓)+般若(佛语“大智慧”)+师(名)”,如此命名既表示对佛教的尊崇,也是为了得到神明的庇佑。此外,这23名在广西卖马的大理人还给了当地人一部本国坦绰(类似中原王朝的宰相)得眼病时所书写的《大悲经》,佛教在大理国人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蒙古灭大理国后,西台御史郭松年来到大理地区,崇佛遗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其《大理行记》中他这样写道:“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苍山洱海之间的妙香城中,寺庙林立,家家皆拜佛,人人皆数珠诵佛,一年之中持斋戒的时间竟有半年。

▲ 大理国铜鎏金大黑天立像,云南省博物馆藏。

建国圣源的故事

苍洱之间的妙香城有如此的崇佛风俗,肯定离不开当地统治者的提倡。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统治者往往利用佛教来宣扬王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所谓“人王乃佛王也”。南诏大理国的国王们也成功照搬了这样的统治套路。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是我们了解南诏王权与佛教关系的重要文物。虽然只是一幅带有文字的画卷,但其中的政治寓意却颇为深刻。这里需要强调下,唐代存世的人物图卷中,多数的内容都具备很强的政治表达性,例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就表明了中央王朝和吐蕃的政治关系。

<< 向右滑动→ 欣赏全图 >>

▲ 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局部之“梵僧点化细奴逻”。

关于南诏的建立,有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开始——梵僧点化细奴逻。这个故事在《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个叫细奴逻的农夫自哀牢国避难,举家迁至大理巍山地区。一日,有位美髯梵僧,头戴赤莲冠,披袈裟,持钵到细奴逻家乞食。当时细奴逻与其子逻盛在巍山之下耕种,而细奴逻的妻子浔弥脚和儿媳梦讳正准备去送饭,见到梵僧乞食,便把饭食供养给了梵僧。第二天,浔弥脚和梦讳去送饭时,再次遇到梵僧乞食,浔弥脚和梦讳依然把做好的饭食供养给了梵僧,随后返回家中重新做饭。当她们带着做好的饭食来到巍山时,看见梵僧盘坐在石头上,前有靑牛,左有白象,右有白马。天空云气翻涌,云中有两个童子,一个执铁杖站在左,一个执方金镜站在右。梵僧问她们有何愿望?二人不知怎么回答。于是梵僧便授记说:“鸟飞三月之限,树叶如针之峰,奕叶相承为汝臣属。”二人急忙呼喊细奴逻和逻盛,但等他们赶到时,只见一人持钵坐在五色云中,而盘石上余留下衣痕及牛、象、马的印迹。之后在一次祭祀铜柱的大典上,柱顶雕铸的金鸟忽然变为五色神鸟飞了起来,并落在细奴逻(或说逻盛)的左肩,众人骇异,以为是天意,最终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禅位于细奴逻,取得政权的细奴逻在巍山建立了蒙舍诏。

<< 向右滑动→ 欣赏全图 >>

▲ 《画梵像卷》中描绘的不同观音形象。

后来的蒙舍诏逐渐吞并了大理附近的六诏,最终发展成实力强大的南诏。《南诏中兴二年画卷》还继续表现了“梵僧七化”的故事,大致内容就是所谓的“梵僧”其实就是“阿嵯耶观音”的化身,他来到本地施展各种神迹降伏了土著和外道,不仅传播了佛法,更护持了王权。画卷文字部分结尾处,有段南诏最后一位王,自称“中兴皇帝”的舜化贞的敕文,内容点明了绘制图传的根本目的在于强调南诏王权的“君权神授”——“图像流形今世后身,除灾致福……布告天下,咸使知闻。”《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文字卷还明确记录了阿嵯耶观音是南诏王权神圣的来源,并尊其为“建国圣源”。

▲ 大理国银鎏金大日如来像(千寻塔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之后的大理国,全盘继承了南诏的疆域、政治和文化,更加推崇佛教治国的思想。胡蔚本《南诏野史》称:“帝(段思平,大理国的建立者)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据统计,大理国22代国王中,有9位出家为僧。除了政治斗争因素外,“帝僧现象”反映出佛教立国的思想。1956年由费孝通等学者在大理市凤仪镇北汤天村董氏宗祠发现的大理国一些佛教经典与科仪文本,内容多与大理国统治者有关。其中《大灌顶仪》更是清楚规范了大理国王的宗教性身份,国王除了经历“沐浴坛”“洁净坛”“发菩提心坛”“火瓮坛”“根本坛”“受法坛”等仪轨外,还必须在灌顶国师(阿左梨,梵语“上师”之意)的引导下立坛修法祭拜阿嵯耶观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国王尚且如此崇拜阿嵯耶观音,老百姓更是趋之若鹜。户户有佛堂,家家皆念佛,大理民间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和观音有关的传说,例如观音开鹤拓、观音伏罗刹、观音负石等。时至今日,大理地区仍称拜佛为“拜观音”。

▲ 《画梵像卷》中的六观音组像。

▲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石钟山石窟”,图为该石窟中的观音造像。

云南福星——阿嵯耶观音

观音本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普贤、地藏同列。但因其司职化度众生,与民生相近,因此远比其他菩萨深得信众。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传说起因是“天降观音及六字真言”。这与云南观音降伏罗刹、观音点化细奴逻的故事相似,观音成为佛教开辟新疆域的先锋。或许当年来到云南和西藏的印度僧人,就是只身携带观音造像而来,由此给观音罩上了一层更为神奇的光环。

作为最早传入云南的神祇,观音在云南佛教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现在大理古城附近有大石庵,传说是古时有敌来犯,大理已无抵抗之力,观音便化作一名老妇,背负千钧巨石在此等候。敌军见到非常吃惊,把她抓来一问,说城中强壮者都在备战,只有她这样的老弱妇孺来准备守城的物资。敌军一看,妇孺上有此勇力,自度不是对手,便撤兵而去。这样的故事在大理地区多不胜数,崇拜的观音也多种多样,仅《张胜温画梵像卷》中绘制的观音像就有20余种。目前发现的云南佛像中的观音造像有阿嵯耶观音、杨枝观音、甘露观音、持荷观音、四臂观音和水月观音等。

▲ 《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之“破铜鼓铸圣像”。

1944年,美国学者Helen B.Chapin女士在哈佛大学《亚洲研究季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第八卷发表《云南的观音像》(Yunnanese Images of Avalokitesvara)一文,拉开了学术界对阿嵯耶观音研究的序幕,首次向世人揭示了从大理流散至美国的七尊阿嵯耶观音,同时首次公布了《南诏中兴二年画卷》的黑白照片,Chapin在论文中还亲切地称阿嵯观音为“云南福星”。1978年,云南省文物主管部门对大理三塔进行维修,从塔内清理了大批文物,其中就有两件金质、一件银质和一件木雕阿嵯耶观音像。近年来,阿嵯耶观音造像作为历史悠久、独特而且成熟的观音造像门类,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认可。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阿嵯耶观音实物资料的发现与公布,我们初步归纳了此种观音造像的形象学特征如下:

▲ “石钟山石窟”中的佛陀造像。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造像主要以铜鎏金为主(少数为金、银质地),大多数为立像,少数为坐像。其形象从一开始即有成熟完善的标准:均为男性观音相。高发髻,用一根长而粗的丝织线束头发,织线两端编成连续小花瓣,分别垂于两肩,发髻中有化佛。双眉间点有“白毫”。脖颈上戴镶宝项圈,双臂戴钏,右手腕戴联珠形手钏。左手置于下腹前,微微抬起,右手弯曲至胸前,食指和拇指相拈,结妙音天印。肩宽腰细,上身袒露、下着薄裙,裙裾上阴刻“U”字形纹,双腿略显僵直。赤双足,足下方有方形榫头,便于插座(多数造像座均遗失,只有少数尚存铜质莲座)。另外,有的立像还带有舟形背光。

▲ 《画梵像卷》对于《药师经》中药师佛十二大愿的描绘部分。

阿嵯耶观音的整个造型和装饰手法,既不同于同时代(唐宋时期)的内地观音造像,也不同于吐蕃的观音造像。有学者认为阿嵯耶观音的造像风格来自东南亚,有学者认为是从东印度经缅甸传入。从地理位置看,云南位于南亚、东南亚十字路口,北面西藏,西邻印度,东接中原。不同种类的佛教及其元素可以从内地、西藏、东南亚和印度直接汇聚于云南。所以,阿嵯耶观音带有外来风格的艺术形象也在情理之中。宏观而言,至今云南仍然保留着藏传佛教(藏文系)、汉传大乘佛教(汉语系)、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等众多佛教流派和遗存,此现象在全国亦属罕见。

▲ 大理国银鎏金嵌珠大鹏金翅鸟,1978年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多件珍贵的阿嵯耶观音像,其中有两件最为引人注目。一件是1978年大理千寻塔塔顶中心筒形基座内清理出的银质背光金身阿嵯耶观音立像,像高26厘米,纯金的身像,纯银的镂空背光,材质珍贵,工艺精湛,堪称一绝。此件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尊金身银光的阿嵯耶观音像,极为罕见。

另一件是1989年昆明铁路公安局查办“4·21”特大文物倒卖案,涉案文物多达1100多件,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组在配合办案时,发现一尊极为珍贵的大理国时期铜鎏金嵯耶观音立像,像高49厘米,通体鎏金,面相和悦,纹饰精美。之后由政府移交给云南省博物馆收藏,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大理国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通高49厘米,“4·21”特大文物倒卖案涉案文物,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这两尊阿嵯耶观音像是幸运的,因为它们留在了自己的故乡。由于历史原因,一批珍贵的南诏大理国阿嵯耶观音像流失到了海外。据统计,欧美一些大型博物馆或以收藏东方文物为主的博物馆,例如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旧金山艺术馆、美国圣地亚哥艺术馆、美国丹佛艺术馆、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美国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等,均收藏有阿嵯耶观音像以及南诏大理国的其他重要佛造像。全球范围内,以云南省博物馆收藏阿嵯耶观音像最多。此外还有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杭州市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也有收藏。近年来,海内外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偶见阿嵯耶观音像,一旦出现必以高价成交。例如1998年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就以552万港元高价拍卖了一尊38厘米高的铜鎏金半跏趺坐阿嵯耶;2007年纽约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一件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以194.5万美元成交;2015年6月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又以904万港元的价格拍卖了一尊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南诏大理国是祖国西南曾经存在过的地方政权,笃信佛教,故有“妙香佛国”的美誉。文献中记载苍山洱海之间的妙香城佛寺林立,家家拜佛。国王借用阿嵯耶观音来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所以观察存世的阿嵯耶观音造像,多是精品文物,也反映出当年铸佛技艺之高、崇佛之诚。

▲ 阿嵯耶观音坐像,1998年香港佳士得以552万港元拍卖。

>> End <<<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8.12期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d/file/gt/2023-12/x1jbgpjyykb.ht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