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思想来源与历史发展
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史记》中《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黄帝内经》、《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划分为不同派别,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每篇每个学派各不相同各,都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老子认为是三(三才)生万物;孔子认为是阴阳、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生万物。
《读子卮言》中《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
\"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遄。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
《先秦学术概论》: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中国的诸多学派中,为什么都有“道家”的影子?道家的核心太厉害
说起老子,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道家学派。其实,所谓的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殊不知,东周诸子百家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学派亦发生了交融,产生了共同。单就老子思想的传承而言,“道”的思想就已融入到诸多学派。
道家的核心,便是“道”的思想。
不论是大道无为,还是道法自然,都是道家学者主张的核心所在。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虽然不像儒家思想一样盛行,但亦是诸子百家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哲学流派。因为道家思想具备“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点,所以在不知不觉间,“道”的思想已逐渐融入到其他学派中,受到百家学者的借鉴。
司马谈眼中的道家,具有“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的特点。当黄老道家横空出世,这一学派将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兼收并蓄,丰富了道家思想本身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让道家思想更贴合于社会实际,对其它学派产生了一定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但凡统治者采用了黄老道家思想作为治国之本的王朝,皆是文化兴盛、思想开放的时期。
继先秦以后,道家思想产生了两大分支。
在魏晋玄学兴起之前,黄老道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过随着魏晋空谈派的崛起,老庄派日渐取代了黄老道家。不过不论是黄老道家还是老庄道家,其本质都是老子思想。《道德经》与《庄子》这两部道家经典并驾齐驱,分别代表了道家的两大分支。实际上,《道德经》就是老子原始思想与黄老思想的有机结合,而《庄子》里亦不乏黄老思想的精神元素。
从学术源流上来看,法家其实是老子思想的延伸。
当然,除了老子思想外,法家还借鉴了其它学派,并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思想内涵。法家借鉴得最多的,就是老子思想对“道”的规律性的论述。法家在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剖析了“道”与“理”之间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法家就是老子思想的另一种延伸。至于韩非子整合后的法家,其中颇具特色的“术”与“势”,其源头仍在黄老道家。
熟悉法家思想的朋友一定知道,法家思想中的许多观念与老子思想不谋而合,这两大学派均为“人君南面之术”。不过,从学派思想的原则性来看,道家坚持“道本清净”的原则,这一原则无疑与法家思想背道而驰,这也是两大学派最大的不同之处。除此之外,道家对其他学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而法家则提倡禁绝百家,这亦是两学派的分歧所在。
那么,先秦以后最盛行的儒家,又与黄老道家有怎样的关系呢?
前文我们提到,黄老思想的包容性相当强,对各学派的精髓都进行了整合和吸收。儒家的阶级制度及仁义思想,被黄老思想化作己用。此外,黄老思想还借鉴了部分法家思想,因而,提出了“刑德并用”的新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家、法家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单纯地使用儒学治国,无疑会引发王莽篡汉之类的灾难。因此,后世的统治者皆兼收多学派,而不是选择偏听一家之言。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大多实行“外示儒家,内施黄老”的方针,亦或是“外儒内法”的政治主张。尤其是在王朝建国之初,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两相结合,能够让统治者在与民休息的同时完成对臣民的教化,让社会经济文化在短时间内迅速复苏。
由于,黄老思想来者不拒,将诸子百家思想兼收并蓄,所以黄老思想呈现出一种相当驳杂的表象。后世学者研究黄老思想的同时,常常会将其与杂家混为一谈。实际上,黄老思想虽借鉴了其它学派的思想,但其本质仍是道家思想,这一核心是亘古不变的。
例如《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作品,虽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但其主干仍是道家思想。至于《晏子春秋》,则是一部纯粹的杂家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我们无法找到其中的主干。
因此,黄老思想虽然与杂家思想一样兼收并蓄,但二者的本质仍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参考资料:
【《道德经》、《庄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愚公移山表达的真实内涵是什么?“人定胜天”只是一种扭曲的解读
要说河南省哪个行政区域最特殊,那应该属济源市了。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县级市,这个县级市就是济源。济源市本由焦作市代管,于2005年才划归省直辖,与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而更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名山王屋山,这里不但拥有“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洞天,也是“古四渎”之一的古济水源头,更有着脍炙人口的愚公移山传说。
洞天所在,济水之源
王屋山为中条山的支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因“状如王者车盖”而得名,横跨河南济源、山西阳城、山西垣曲等地。主峰天坛山位于济源西北的王屋镇境内。天坛山高1711米,据说黄帝在绝顶设坛祭天。天坛山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西崖下有太乙池,为沇水之源。沇水伏流地下60余公里,至龙潭和珍珠泉复出,为济水重源。
天坛山北的群峰之上,有王母洞、灵山洞、王屋汉洞、王屋唐洞等大小天然溶洞,据说是西王母修道之所,群仙朝会之地,统称为王屋洞。自唐代《天地宫府图》以来,王屋洞被确定为道教的“十大洞天”之首,号“小有清虚之天”。天坛山南有华盖山,山腰有断山岭,断山岭有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处,今有愚公洞、愚公井等遗迹。
在《尚书·禹贡》中就有济水的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发源于王屋山的济水向东流入黄河,又从南边的荥泽流出,自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分为北济与南济,南济往东北与菏水汇合为菏泽,又往东北流出,与北济共入大野泽。又从大野泽北出汇合汶水,流入大海。
济水号称“穿黄不浊,三伏三见”,在古代长期是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的名水,济源、济南、济北、济阳、济阴等地名由此而生。不过,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堤,由夺淮入海改为夺济入海,济水从而消失于历史版图上。今天济源市已无济水,而在市南有黄河流过。
不过,济源还保留了古四渎庙中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济渎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济渎庙位于济源西北济水东源处庙街村,始建于隋朝开皇二年(582年),后在唐、宋、元、明不断扩建,至明天顺四年(1460年)有庙宇400余间,占地33万余平方米;今存古建筑72间,占地10万余平方米,为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除了王屋山外,济源境内另一名山是太行山。太行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虽然太行山的主体为河北、山西二省分界线,但在最南端即延伸至济源,西与王屋山交汇。太行山在济源境内北部,近东西走向,最高峰百贼岭高1395米。
愚公移山,内涵何在
说到王屋山和太行山,就不得不说愚公移山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始见于《列子·汤问》。
据说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在冀州之南,黄河之北。北山愚公苦于山北道路淤塞,与家人商量一起挖平大山,让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至汉水南岸。但他的妻子表示疑问,认为他连魁父这种小山都挖不平,又怎么动摇太行山与王屋山呢?何况挖下来的土又如何处理?愚公就找了子孙三人一起凿石挖土,并将土块运送到渤海边上、隐土北边。邻居京城氏寡妇的儿子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去帮他。
如此由冬到夏,半年才能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嘲笑他说:“你太愚蠢了吧!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连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愚公长叹说:“你太顽固了吧!连孤儿寡母都比不上。我死了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如此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山却不会增大加高,何苦山不平呢?”智叟无言以对。手握蛇的山神听说这件事,怕他真的没完没了挖下去,禀告给了天帝。
天帝为愚公感动,让夸娥氏二子背负二山,一座放到朔方以东,一座放到雍州以南。从此,冀州南部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关于这个故事,今天更多是歌颂愚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也有人会觉得,这不过是碗毒鸡汤,愚公搬个家不就行了,何必花费时间精力做这种高成本低收益事情?其实这些解读,都与《列子》本身寄托的本义相差太远。《列子》首先是一部道家著作,而不是儒家著作,儒家会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这并非道家推崇的理念。
其实通过《汤问》的上下文就能明白愚公移山的本义。上文记载商汤问,事物的大小、长短、同异是如何体现的呢?夏革举了三个例子回答,第一个是用龙伯国的巨人与僬侥、诤人的小人相比,第二个是用五百岁的冥灵、八千岁的大椿与朝生夕死的菌芝相比,第三个是用鲲和鹏互相变化对比。结论是万事万物有各自存在的状态,观察者无法完全确知。
而在晋人张湛注《列子》中,也提到愚公是“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人,而智叟却是一个“期功于旦夕”的人。《列子》这部书不少学者怀疑是魏晋人托名列御寇的伪作,而张湛本人正是作者,所以他的注解可以算权威。在张湛的笔下,愚公时间世界如天地一般广袤长远,而智叟只定格在人生一世,两人的“道”高下立判。
总之,用坚持不懈、人定胜天去解读这个故事,实际上不符合道家哲学的内涵,只能算是“旧瓶装新酒”的一种再解读。
参考文献:
济源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济源市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神话妖怪学。系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百度百科ta说签约作者,澎湃历史、网易历史、全历史专栏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魅影:中国古代神灵志异图鉴》实体书四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同舟共进》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