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叫猫抓了一下有一点出血怎么办(叫杀)

叫猫抓了一下有一点出血怎么办(叫杀)

残局挑战:黑棋将四平五,也是叫杀的棋

残局挑战:将四平五。

黑棋将四平五,也是叫杀的棋。炮六平五,把它遮挡住,不让它利用老帅这个力量。黑棋如何走?黑棋卒六平七,炮五平三,打卒,必然要把卒七平六再平回来,平回来再炮三平五。红棋将五进一,就炮五进一,因为也不怕吃卒,吃炮,如果退车吃炮就退车吃卒。

黑棋将五退一,红棋炮五退一,炮五退一以后黑棋是车五退三七,吃炮,车四退一吃卒七,黑棋将五进一,这样就构成了和棋。

感谢棋友们支持,谢谢大家。

江城夜话 | 武汉方言 杀扦(签)子

原创 胡全志

武汉方言里有一个常用词,叫“杀签子”,意思是进谗言,打小报告。还有一层意思,是指挑拨离间,破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生活在武汉的人,基本上明白杀签子的含义。可是,如果要问杀签子的“签子”是个么东西,为什么拿它来形容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挑是拨非,估计很少有人讲得出个所以然来。主要是因为时间久远,人们对方言词语的来路迷路了。杀签子的“签”字,最好是写成“扦”字,这样写,有一定阅历的人就稍微容易理解“扦子”的意思了。由于书写习惯,现在“杀扦子”大都被人写成“杀签子”了,这两个字还是有区别的。

签子,从字面上看,是用竹子做的,常见的、常说的,多是竹签。细而长的,一头或两头是尖的,可以穿起食物,比如过早就用签子穿起面窝、油条等油炸的、烫手的食品,这是店家的人性化服务和便“客”措施。当今年轻人特别喜爱的美食烧烤,也多是使用竹签子或金属签子。

武汉方言里说的签子是不是这个东西呢?当然不是。旧社会,一些卖米、面、糖、盐、佐料等干货的铺子,在货物上面插上一根竹签子,上面写着物品名称和价格,这个也叫签子,杀签子是不是指的它呢?也不是。虽然“杀”和“插”是一个意思,但是,这些签子跟“杀签子”是没有内在关系的。试想,一根穿起食物以免沾手、烫手的细竹签,或者手写的价码牌,跟进谗言、打小报告又怎么能联系上呢?

“签”字和“扦”字同音,如果写成“扦子”,就不会让人觉得像云里雾里说不清白了。

“扦子”有两个义项,一是指金属、竹子等制成的针状物或主要是针状的器物;二是指刺入麻袋等从中取出粉末或颗粒状样品的尖头弯管。武汉人说的“杀扦子”,就是指的这一种。

可以这么说,其实绝大多数武汉人都没有见过这种扦子,大家只是跟着别人说“杀签子”“杀签子”,凡是现场见过“杀扦子”操作过程的,就很容易理解“杀扦子”的含义。

“冲担”网络图片

这要从方言“扦担”讲起。扦担是个什么东西呢?住在城里的人也大多没见过。它是一样农具,是用结实的木头做成的扁担,比普通扁担略长,两头尖尖的,像小牛的角,尖角是用铁打的,固定在扁担的两头,略向上翘,一般在南方地区使用,主要是用来挑稻草或柴草,北方地区好像没见过这种农具。

湖北地区叫“冲担”,其实写成“冲担”是不规范的,它根本不是“冲”的意思,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故而普遍按发音写成“冲”字,这个字的本字是“楤”。《广韵》:“楤,尖头担也。”词典里说得很清楚,但是,方言字并不在义务教育阶段被人们所认知,人们从小学读到大学,也没有老师去教这个字,恐怕连大学老师也不一定认识这个字。

虽然大家经常用楤担、说楤担,但想破脑壳也想不起来怎么写,又不爱去查字典,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按发音写成“冲”。即使是此时,知道了楤担的正确写法,要求大家写成楤担,想必除了正规出版社有责任心的编辑会引起重视外,更多的人也许还不愿意接受,积非成是,积习难改了。扦担在方言里除了本身指农具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比喻离间双方关系的人。扦担两头是尖的,让双边关系都受伤。这个比喻很形象。

不同规格的扦子。

这个扦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杀扦子”,但也旁证出它与“扦”字有关。是“扦”而不是“签”。真正意义上的杀扦子,当是源于验货。就是用扦子检验货物的真假或成色。可惜很难找到相关的书面例证。武汉作家对方言用字还是较为谨慎的。

扦子是么样的呢?农村里的人可能比城里人见得多。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汉口老大智门火车站旁边的京汉街上,有人开始做粮食批发生意,多数是粗粮、杂粮,比如谷子、小麦、玉米、粟米(小米)等,这些杂粮可能有一部分是用来喂鸽子和家禽的,一些买家要进货,首先要验货。这些粮食一般是用麻袋包装的,袋口已经缝好。验货者手里拿着一根铁制的扦子,扦子是圆柱形的,约手指般粗细,尖端是实心的,尖端后部有一开口凹槽,如空心管剖面,长度跟车工用的三角刮刀差不多,尾端是用车木车的手柄。将扦子插进麻袋里,扦子上的槽子就会带出一些货物样品,比如颗粒大小、饱满空秕,质量好坏,干湿程度等,一目了然。扦子可以杀进麻袋的任意部位,分别查验。

抗日神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在经过关卡检查时,日军用刺刀粗暴地戳破装有粮食的麻袋。而现实生活中的“杀扦子”,虽然也需要用劲猛地插进去,但是,扦子并没有对麻袋构成破坏,抽出扦子后,麻袋上的麻线可自然还原,不会出现漏洞。跟传统的扦子相比,现在的扦子叫取样器,多用空心铁管或不锈钢制成。而那些老式扦子,现在都成古董了。

解放前,有一种职业,叫扦子手。旧时一些关卡(包括海关)上的检查员,因常用扦子查验货物,所以叫“扦子”,也叫“扦子手”。如发现货物有异常、有假、或违禁物,就会立即报告,扣押货物。至少,查验出的货物是要打折扣的,或者是退货。严重的,可能还要查封。一般情况下,验货员是当面指出事主的问题,就像施工现场的监理一样。有时候,碍于关系和情面,验货员当时不表态,背后却向东家报告查验结果,这种找毛病、告状的行为,就喻为“杀扦子”。

清薛福成 《分别教案治本治标之计疏》:“武穴被杀教士及洋关扦手各一人,皆系英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十回:“原来外面扦子手查着了一船私货,争着来报。”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税务司下,又有帮办……此外更有扦手,皆以西人承充。”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於是华商怏怏而控之关道,关道皇皇而问之税司,税司茫茫而委之扦子,率从初议,使纳重税。”显然,扦子手这样的角色,更符合“杀扦子”的特征。

这里顺带讲一下“杀”字。同样一个汉字,方言里的词义往往比通用语的词义丰富得多,这里的“杀”字,是当“插”、“刺”和“戳”讲。例如,武汉周边农村地区,人们把铁锹往地上或沙堆上一插,不叫插而叫“杀”。打个楔,也说“杀”,“杀深一点”。武汉人切西瓜,也有人叫“杀个西瓜”。方言字往往用得比较灵活。提到切西瓜,有一个卖肉的,语不惊人誓不休:“小芳,把西瓜抱出来,剁!”一个剁字,就把自己的身份给出卖了,其粗野性格也暴露无遗。

当人们了解到“扦子”和“扦子手”的情由后,再来品味武汉话里的“杀扦子”,也许会有云开雾散之感。所以说,对于不明所以的方言词,要透过字面上的变形,努力恢复其原貌,还原其真相,认真研究、分析、考据,最好不要信口开河乱解释,误导大众。

现在有年轻人认为,方言又不用于考试,字写得对不对关系不大,用不着规范。这实是对方言文化的不尊重。几乎每一个方言词都是有出处和来由的,关键是要讲得出道理。如果对方言感兴趣,不妨用“杀扦子”的方式去检验方言的字词。如果是写作,方言字要尽量写本字,用同音字代替,很容易产生偏差,造成误解。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926年汉口码头

编辑:水手

建国后,许世友将军第一次回老家,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叔叔

建国后,许世友将军第一次回到家乡,跟母亲演绎了一场感天动地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

其实,许世友这次回家还有一件事要办,就是找自己的叔叔许存礼报仇。

许存礼是许世友的叔叔,曾经当过国民党的保长,在地方上无恶不作,解放后,听说侄子“衣锦还乡”,就想去见见许世友,求侄子保护自己。

许世友看到许存礼后,拍着桌子大吼:“你还有脸来见我?当年民团要抓我,你给他们带路!没抓到我,你竟然杀了我的两个战士,这笔血债,我今天就要和你算清楚!”

然后,许世友又怒斥当地的干部:“像这样坏事做绝的人,你们为什么不抓他!”

许存礼吓得腿软,忙说:“我是做过对不起红军的事,可我对你们家还是很照顾的,你就算看在老许家的面子上,也要给我留条活路啊!”

许世友大怒,说:“你怎么不给红军战士留条活路!”说完,拔出刀,架在许存礼的脖子上,准备动手。

这时候,许世友的母亲闻讯赶来了,让许世友放下刀,许世友不听,许母说:“你要是不放下,我就给你跪下吧!”

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大孝子,赶紧把刀放下,冲着许存礼说:“我们娘俩欠你的情,我肯定会还,但你欠红军的血债,不能不还,我今天不杀你,交给法律审判吧。”

许世友临走时,告诉当地政府:“你们要敢徇私舞弊,就是和我许世友过不去,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当地政府经过审判,将许存礼关进监狱,几年后死在大牢里,也算为当年被他杀害的红军战士报了仇。

几年后,许世友又回到老家,当时正是困难时期,很多老百姓都饿着肚子,许世友来得匆忙,身上没带多少钱,就向几位工作人员借了点,凑了一千块钱。

许世友把乡亲们都叫过来,说:“我许世友是个穷光蛋,这钱是借的,你们必须收下,大人拿二十块,孩子拿十块,立刻去买米。”

大家分到了钱,都感谢许世友,但许世友却痛心地说:“大家吃不上饭,这是我们的过错,我们是推翻了国民党,可如果我们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和国民党又有什么区别?”

地方领导听说许世友来了,就把他请到招待所,一起吃饭,许世友看着桌子上的酒菜,脸色铁青,说:“我穷得很,这顿饭我吃不起,你们谁吃得起谁吃!”

地方领导忙解释说:“这都是家常菜,不算什么好菜,老百姓平时也吃这个。”

许世友气得差点掀翻了桌子,吼道:“老百姓穷得都吃不上饭了,你们还在这吹得天花乱坠!你们去老百姓的家里看看,谁家能吃得起这些菜!你们摸摸自己的胸口,还有没有良心!”说完,许世友怒气冲冲地走了。

1983年,许世友已经78岁了,身体很不好,就对身边的人说:“我快要走了,想再回家看看。”

这次回乡的方式非常特别,他从南京军区调了43辆吉普车,说这代表从河南新县走出来的43位开国将军。

但是,许世友出发前,突然下起了暴雨,十几天都没停,许世友长叹一声,说:“这是老天爷不想让我回去啊,罢了,我活着的时候就不回去了,死了再回去吧。”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与世长辞,遗体被秘密送回老家,安葬在父母的身边,实现了“生前尽忠,死后尽孝”的愿望。

——了解更多的开国将帅故事,可以看看历史客栈的专栏,共100篇开国将帅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