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理解词语含义"4步骤"
第一步: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具体语境。
第二步: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
第三步: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荷塘月色》一文中"酣眠""小睡"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而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的含义。
答题模板:
词语表层含义+词语深层含义+手法及效果。(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高考在线
一、(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分)
[满分示范]
第一步: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具体语境
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窗子"的描写。读原文可以发现,第二、三、四、五、七段都写到了窗子。第二段写"我"看到铁纱窗外面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第三段提到铁纱窗、玻璃窗,第四段写"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都在窗子以外,第五段写书房窗外的情形,第七段写即便是出门旅行,"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第二步: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
表层含义就是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
第三步: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要在理解、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文章写到窗子之外的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平原、山峦、麦黍、外院的日常琐事和杂音、带着各种用品的时髦的学者,文章始终流露出窗子以内的知识分子对窗外真正生活的陌生与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是观念的差异。这是一种"无形的窗子"。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答出"窗子"的深层含义了。
[尝试写满分答案]
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二、(2015江苏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 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13.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
【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玉成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当时的我看祖母,更像一个巫婆,她告诉我不要用手指着彩虹,她说那样手指会烂掉。孩子的心,总是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有好多年,我真的不敢用手指着彩虹。每到给先人上坟的日子,她还告诉我,烧了纸不要回头,如果回头的话鬼魂就会跟上来。我便吓得真的不敢回头,哪怕现在还是。这些我都信了,可是,为什么偏偏就没有相信她临终前用干瘪的手轻拍我的脸说的那句话呢?她说:"莫哭,莫哭,奶奶只是去睡会儿。"
这一睡便是长眠不醒。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终于知道了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6.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倾听黑暗"的丰富含义,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6分)
答案:
6.①"倾听黑暗"一语运用了暗喻、通感的手法。"黑暗"喻指人生中的种种苦难。这一说法形象地表达了我们面对苦难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1分)②"倾听黑暗"就是遭遇到生命中的黑暗时要有良好的心理,不能畏惧害怕,也无需怨天尤人。祖父一去不还,祖母就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儿都不去,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从未退缩,毫无怨言。(2分)③"倾听黑暗"还包含着面对生命的苦难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倾听"不等于"屈从",而是在黑暗中持有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永远不丢失对光明的追求。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2分)④认识:言之成理即可(1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 《人民日报》)
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第②段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④⑤两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⑥段写了一个旅游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答案:(示例)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⑧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EQ \o\ac(○,11)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2月24日第12版,有删改)
3、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6分)
【答案】①是制造、修补农业用具的店铺,是曾经农业生活背后的力量;②是农民在农闲时聚会聊天时的精神放松处;③是即将消失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④是给予我美好回忆的"天堂"。
六、[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陌生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示例】 (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的能力。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弄清该词语出现的语境,然后揣度该词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包括浅层义和深层义。(1)"陌生的光",从第2段的描写可知,"他"平时满村子乱蹿,回家吃饭都要先挨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那么,母亲平时的目光一定是不满的、责备的,而这次面对着他带回家的巴掌大的一条鱼,母亲的目光中应该是"惊奇、赞赏与欣慰"了。(2)"陌生的气息",围绕着一条鱼,家里发生了许多变化:第5段中父亲"埋怨了几句""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前后对比中表现出平日家庭气氛的"苦涩沉闷";第4段中"他没吃过鱼""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这些描写中透露出"他""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理解词语含义"4步骤"
第一步: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具体语境。
第二步: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
第三步: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荷塘月色》一文中"酣眠""小睡"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而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的含义。
答题模板:
词语表层含义+词语深层含义+手法及效果。(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高考在线
一、(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分)
[满分示范]
第一步: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具体语境
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窗子"的描写。读原文可以发现,第二、三、四、五、七段都写到了窗子。第二段写"我"看到铁纱窗外面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第三段提到铁纱窗、玻璃窗,第四段写"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都在窗子以外,第五段写书房窗外的情形,第七段写即便是出门旅行,"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第二步: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
表层含义就是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
第三步: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要在理解、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文章写到窗子之外的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平原、山峦、麦黍、外院的日常琐事和杂音、带着各种用品的时髦的学者,文章始终流露出窗子以内的知识分子对窗外真正生活的陌生与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是观念的差异。这是一种"无形的窗子"。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答出"窗子"的深层含义了。
[尝试写满分答案]
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二、(2015江苏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 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13.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
【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玉成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当时的我看祖母,更像一个巫婆,她告诉我不要用手指着彩虹,她说那样手指会烂掉。孩子的心,总是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有好多年,我真的不敢用手指着彩虹。每到给先人上坟的日子,她还告诉我,烧了纸不要回头,如果回头的话鬼魂就会跟上来。我便吓得真的不敢回头,哪怕现在还是。这些我都信了,可是,为什么偏偏就没有相信她临终前用干瘪的手轻拍我的脸说的那句话呢?她说:"莫哭,莫哭,奶奶只是去睡会儿。"
这一睡便是长眠不醒。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终于知道了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6.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倾听黑暗"的丰富含义,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6分)
答案:
6.①"倾听黑暗"一语运用了暗喻、通感的手法。"黑暗"喻指人生中的种种苦难。这一说法形象地表达了我们面对苦难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1分)②"倾听黑暗"就是遭遇到生命中的黑暗时要有良好的心理,不能畏惧害怕,也无需怨天尤人。祖父一去不还,祖母就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儿都不去,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从未退缩,毫无怨言。(2分)③"倾听黑暗"还包含着面对生命的苦难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倾听"不等于"屈从",而是在黑暗中持有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永远不丢失对光明的追求。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2分)④认识:言之成理即可(1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 《人民日报》)
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第②段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④⑤两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⑥段写了一个旅游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答案:(示例)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⑧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EQ \o\ac(○,11)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2月24日第12版,有删改)
3、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6分)
【答案】①是制造、修补农业用具的店铺,是曾经农业生活背后的力量;②是农民在农闲时聚会聊天时的精神放松处;③是即将消失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④是给予我美好回忆的"天堂"。
六、[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陌生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示例】 (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的能力。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弄清该词语出现的语境,然后揣度该词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包括浅层义和深层义。(1)"陌生的光",从第2段的描写可知,"他"平时满村子乱蹿,回家吃饭都要先挨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那么,母亲平时的目光一定是不满的、责备的,而这次面对着他带回家的巴掌大的一条鱼,母亲的目光中应该是"惊奇、赞赏与欣慰"了。(2)"陌生的气息",围绕着一条鱼,家里发生了许多变化:第5段中父亲"埋怨了几句""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前后对比中表现出平日家庭气氛的"苦涩沉闷";第4段中"他没吃过鱼""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这些描写中透露出"他""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学霸百日修炼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之45篇 语文园地六
语文园地六
【识字卡】
kē dǒu é lǐ jì shā
蝌 蚪 蛾 鲤 鲫 鲨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
蝌、蚪、蛾、螃、蟹、(形旁都是虫字旁)
鲤、鲫、鲨(形旁都是鱼字旁)
声旁一般可以推测其读音,由于古今读音有变化,因此,不能完全依据声旁来读。
【积累卡】
懒洋洋 慢腾腾 颤巍巍 兴冲冲
静悄悄 空荡荡 乱糟糟 闹哄哄
第一行的这些词 语都是描写行为动作的;
第二行的词语都是描写环境的。
【写话卡】
用比喻句写一段话来描写池塘。
例文: 池塘中央有许多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都开了,一朵朵含苞欲放像一位仙女。池塘里游着许多可爱的小鱼,这些小鱼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朋友它们有的跃出水面像是在鲤鱼跳龙门;有的在水中窜来窜去;有的正在睡懒觉呢!多么美丽的池塘!
【古诗卡】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意】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活页卡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活页卡
“家门不幸”不能乱用
看到一个案例,其中一个电话录音,把我气坏了!
是一个成年孙子说“有这样的奶奶家门不幸”。“家门不幸”都是用于家里出现不孝子孙,怎么能给奶奶用上呢?
大概意思是他住着奶奶的房子,把奶奶赶出去。他奶奶起诉了。老太太走路颤巍巍的,说话思路还算清晰,意思是孙子他们想拖着,直至老人去世,房子归他。她孙子说她奶奶装的,说有这样的奶奶家门不幸。
我第一次听到这样混账的话。
以前,我只要看到子女对长辈不敬,甚至出言不逊的文章,就特别生气。今天这“孙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真够孙子的。是他奶奶的悲哀呀!
不管案件的原委是怎样的,这孙子也该有孙子样啊!看来,这奶奶当的也不称职。她孙子敢这样说话,她们一家人都有责任,最起码说明教育缺失。
有事说事,有理讲理,无论如何不能忤逆不孝。
家长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孩子品德的教育。它绝对胜过知识的传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小结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耘(yún) 稚(zhì) 漪(yī) 倭(wō) 逛(guàng) 篝(gōu)
旖(yǐ) 旎(nǐ) 顷(qǐng) 玷(diàn) 秉(bǐng) 眷(juàn)
(2)难写的字
昼:中间部分是"日",不要错写成"目",注意不要丢掉最下面的一横。
耘:左半边是"耒",不要错写成"丰"。
晓:右半边是"尧",注意不要多加一点。
拔:右半边是"犮",不要错写成"发"。
割:左半边中间部分是"丰",不要少写一横。
承:中间共有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
逛:半包围结构,不要将"犭"错写为部首。
(3)多音字
供
横
晃
壳
燕
斗
分
折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榆树 锄头 承认
水瓢 阴凉 冷艳 幽芳 郑重 宝贵 眷恋
圆滚滚 明晃晃 孤零零 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乐此不疲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离乡背井 美妙绝伦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良辰美景 能书善画
颇负盛名 万里长城 风欺雪压 低头折节
(2)近义词
四时~四季 童孙~儿童 信口~随口
漂亮~美丽 瞎闹~胡闹 闪烁~闪耀
存心~故意 随意~任意 圆滚滚~圆溜溜
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大概~大致
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盼望~渴望 威风~威严
徘徊~踌躇 气派~气势 澄澈~清澈
闪耀~闪烁 幽芳~幽香 玷污~侮辱
稀罕~稀奇 郑重~慎重 秉性~性格
眷恋~依恋
(3)反义词
昼➝夜 晓➝晚 寒➝暖 新鲜➝陈腐
承认➝否认 自由➝禁锢 黑暗➝光明
阴凉➝燥热 不可胜数➝屈指可数
广阔➝狭窄 夸大➝缩小 平凡➝出众
冰凉➝火热 爱惜➝糟蹋 训斥➝赞扬
清白➝污浊 秀气➝粗笨 衰老➝年轻
(4)词语归类
①量词
一个大花园 一朵花 一个小毛球 一个果园
一棵樱桃树 一顶大草帽 一个黄瓜 一只大蜻蜓
一朵倭瓜花 一个绿蚂蚱 一条腿 一只白蝴蝶
一个月亮 一轮明月 一颗泪珠 一幅墨梅图
一枝画梅 一只金鸡 一块手绢 一颗心
②修饰词
圆而粗的柱子 风光旖旎的莱蒙湖
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 碧波万顷的大海
巍峨雄奇的高山 心爱的小月亮
冰凉的泪珠 慈祥的外祖父 最宝贵的画
雪白的细亚麻布 血色的梅花 眷恋祖国的心
长长地叹一口气 早早地起了床 郑重地递给
③动词
摘黄瓜 追蜻蜓 捉蚂蚱 点起篝火 刮去污迹
④特殊词语
ABB式词语: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孤零零 凉飕飕
类似的词语:响当当 气冲冲 乱哄哄 空荡荡
AABB式词语:马马虎虎 整整齐齐
类似的词语:忙忙碌碌 平平安安 干干净净
ABAC式词语:顺风顺水
类似的词语: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描写景色的词语: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 顶天立地
烟波浩渺 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美妙绝伦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类似的词语: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万紫千红
湖光山色 姹紫嫣红 百花齐放 春暖花开
草长莺飞 风和日丽 春意盎然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这句话将榆树的叶子比喻成蚌壳,形象地写出了叶子在阳光照耀下发出光亮的样子。
2.排比句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句话连用四个"在"字,写出了作者在世界各地都见到过月亮,突出了他乡所见月亮之多。
3.拟人、排比句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睡醒""逛""说话"等词语将"花""鸟""虫子"等拟人化了,使所写之物更加形象、亲切,并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园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作者的心情也是快乐、自由的。
4.描写优美的句子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朗润园的美丽月景。既有视觉描写(月光闪耀、碧波、空蒙、一碧数顷),又有嗅觉描写(荷香),还有听觉描写(宿鸟幽鸣),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
5.含义深刻的句子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外祖父竭力地赞美梅花的精神,赞美梅花高贵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秉性、骨气的热情讴歌,说明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6.转述句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改为转述句)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他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他看。
考试点睛:"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经常通过以下形式考查:(1)将原句改为转述句。(2)判断直述句和转述句的说法是否一致。
三、考试热点
1.《古诗三首》常以解释词语、句子的形式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祖父的园子》第16、17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月是故乡明》常以选择、判断的形式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梅花魂》第13自然段常以填空、选择的形式考查对梅花品质的理解。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萧红《呼兰河传》
推荐理由:这部小说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区)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这部小说语言洗练,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口语化的语言、简短的句子,再加上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小说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方法:阅读前要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创作这部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可采用默读的方法,边读边想,厘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特点,边读边勾画,还可以摘抄妙词佳句,或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等。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恩来妙答美国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位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个典型的事例。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无功不受禄:________。
②哑口无言: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无意——________ 喜欢——________
(3)对于美国记者的问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4)周总理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案】 (1)没有功劳就不应该得到报酬;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2)有意;厌恶
(3)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
(4)周总理说钢笔是朝鲜朋友的战利品,说明美国是侵略者,被我们中朝人民打败了。这正好揭示出美国不光彩的一页,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无意:不是有意的。喜欢:愉快,高兴。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领悟出美国记者问话的弦外之意。
(4)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周总理说钢笔是朝鲜朋友的战利品,说明美国是侵略者,被我们中朝人民打败了。这正好揭示出美国不光彩的一页,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故答案为:(1)①没有功劳就不应该得到报酬。②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2)有意、厌恶 (3)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 (4)周总理说钢笔是朝鲜朋友的战利品,说明美国是侵略者,被我们中朝人民打败了。这正好揭示出美国不光彩的一页,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4)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
圆圆的豌豆躺在竹匾里,暖暖的太阳晒着,好舒服!
忽然,一粒豌豆动了动,同伴们被它碰醒了,嘀咕起来:"别影响别人休息好不好!"
"我就是要动,"会动的豌豆大叫起来,"你们会自己动吗?哼!"
大家奇怪地瞪大了眼睛。
"我_____要动,_____要跳舞。"会动的豌豆左右摇摆起来,嘿,还是扭的摇摆舞呢。
大家更惊讶了。
"我_____要跳舞,我_____……"不等会动的豌豆说完话,一只黑壳虫从它肚子里钻出来,抖抖触须,飞走了。
会动的豌豆不再动,也不再说话了。
大家看看它肚皮上的圆眼儿,说:"唉,多可怜呀!"
(1)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做为题目:________。
(2)选择关联词,填在括号内。
既……也…… 不仅……还……
一边……一边…… 不但……而且……
我________要动,________要跳舞。
我________要跳舞,我________……
(3)照样子填词。
例:一(粒)豌豆
一________太阳 一________竹匾 一________电视机
一________蓝天 一________星星 一________黑壳虫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大家奇怪地瞪大了眼睛",是因为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大家更惊讶了",是因为________。
(6)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会动的豌豆不再动了",是因为________。
【答案】 (1)会动的豌豆
(2)不但
;而且
;不仅
;还
(3)个
;捆
;台
;片
;颗
;只
(4)豌豆影响了别人休息,不仅不认错道歉,还那样蛮横无理
(5)豌豆竟左右摇摆起来
(6)黑壳虫把豌豆蛀空了,虫子从圆眼里钻出来,飞走了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做为题目:会动的豌豆(2)分析句子的意思可知:①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故选"不但……而且……";②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故选 "不仅……还……"。(3)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一个太阳、 一捆竹匾、一台电视机、一片蓝天、一颗星星、一只黑壳虫。(4)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家奇怪地瞪大了眼睛",是因为豌豆影响了别人休息,不仅不认错道歉,还那样蛮横无理。(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大家更惊讶了",是因为豌豆竟左右摇摆起来。(6)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会动的豌豆不再动了",是因为黑壳虫把豌豆蛀空了,虫子从圆眼里钻出来,飞走了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3)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4)、(5)、(6)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4.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一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hé huō)呢,到真冷了再说。"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féng fèng)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jiē jié)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 mēnɡ)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暖和________(hé huō) 窗缝________(féng fèng)
结结实实________ jiē jié) 发懵________(měnɡ mēnɡ)
(2)比一比,再组词。
端________ 锋________
喘________ 缝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再仿写两个。
①AABB: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AABC: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选择填空。
省略号表示:a、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b、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①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________
②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________
(5)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整晚都睡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仔细阅读画线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________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7)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一句什么谚语或诗句?请写下来。
【答案】(1)huō;fèng;jiē;mēnɡ
(2)端正;锋面;喘气;缝隙
(3)端端正正;跌跌撞撞;整整齐齐;真真切切;斤斤计较;津津有味;蒸蒸日上;栩栩如生
(4)b;a
(5)因为冷空气即将到达武汉,老王不放心自己的儿子;是因为他只想到关心自己的儿子,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还在关心着他,而老王根本没有想到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
(6)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下一代,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呢。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暖和(huō)、窗缝( fèng)、结结实实( jiē)、发懵( mēn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字音、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①是AABB式结构,如:端端正正。②是AABC式结构,如:津津有味。
(4)解题时要细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了解省略号的作用,①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②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5)考查回答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一般都能找到答案,但有的需要加以概括。(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作答。(7)考查对相关彦语,诗句的掌握,在与平时的积累和记忆。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3)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4)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能力。(7)主要考查学生对谚语的掌握,要求学生请教长辈或借助资料收集谚语,平时多记多积累。
5.
爷爷的毡靴
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缝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直唤不舒服,甚至还请了医生。
"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
"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不沾水办不到么,"医生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
我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
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待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
"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
"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是这样啊。"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啾。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1.读文中画"∥"前面部分的文字,在空格里补充恰当的短语,完成思维导图。
2.联系上下文,说说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倒数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鸟儿们造窝活动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具体?
4.读文中带点部分的语句,写出其含义。
5.请联系短文说说文中的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1.缝补 跟崭新的一般 让靴子冻上冰 胀得松散
2.爷爷对毡靴的不舍。
3.说明爷爷的毡靴又有了新的价值,做到了永世长存。
4.表面写毡靴"永存",实际上蕴含深刻的含义:爷爷修毡靴及最后对毡靴的处理,表现了爷爷内心深处朴素而永恒的爱心,"毡靴"凝聚着爷爷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珍惜,这种情感将永世长存。(意对即可)
5.爷爷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却具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俭朴:一双毡靴修修补补,总是舍不得扔掉。勤劳:尽管他年迈,双腿酸疼,但仍然坚持捕鱼。有爱心:爷爷让自己的一只毡靴成为鸟窝,温暖动物。重友情:爷爷将另一只破毡靴送给了自己的猎手朋友。(言之有理即可)
6.
幸福的秘密
邓迎雪
①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说,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②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我有时也想打退堂鼓,但想想爷爷,又无法退缩。爷爷已经七十二岁,风烛残年,为了不给我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③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先可让我尽孝?孝心哪能等呢。
④我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我这个累赘。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我,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为了收养我,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我抚养成人,又供我到大学毕业。工作后,我多次劝爷爷来城里,但他都执拗不来。
⑤为了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我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我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
⑥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开门进去,小院空荡荡的。大声喊爷爷,没人应,我赶紧去房间查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我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
⑦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⑧到邻居家打听,邻居很惊奇:"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⑨直到下午四点,才跟爷爷联系上。原来,爷爷就在我所在的城市!
⑩我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我,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廋,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
①看见我,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②我环视四周,心酸又有些生气,您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爷爷像犯错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说:"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说了。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正好老同事家这个厂缺个看门的,俺一听说就来这了。"
②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我一乐:"俺早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退休金全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①我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砸在桌面上。原来,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厖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风烛残年:
魂牵梦绕:
2.联系全文,理解并说说"幸福的秘密"中的"秘密"具体指什么。
3.第④段中写大伯和叔叔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有不少句子对爷爷的描写非常传神,请你摘录一句,并加以赏析。
5.读了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1.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魂牵梦绕:形容万分思念。
2."我"瞒着爷爷借钱买了房子;爷爷瞒着"我"去工厂做工。
3.反衬出爷爷的善良、慈爱和无私。
4.示例:第③自然段中"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腐乳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赏析: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了爷爷节俭、辛劳的特点。
5.略
7.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厖
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是翔子的妈妈,我不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10她的母亲抱住她,疯狂地问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 ;她骄傲,是因为 ;
11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这小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⑦自然段加点的词,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根据文章内容,请将原文中横线上空缺的两句话补充完整。
她幸福,是因为
她骄傲,是因为
3.文中画线的一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反映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请赏析此句。
4.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一词,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含义。
(1)高贵的捐赠:
(2)高贵的母亲:
(3)高贵的花:
5.小女孩高贵的捐赠在我们内心激起的是一圈圈爱的涟漪,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打情诗,让人心潮澎湃。请你说说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1."一点点钱""一两句"写出了"我"对翔子的捐赠之少,关心之浅,以此反衬出了小女孩的捐赠的高贵。
2.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世界上最为宝贝的东西 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将小女孩即将捐献妈妈的矛盾心理和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苍白""咬"等词运用准确传神。
4.(1)小女孩将她最宝贝的母亲捐赠给了翔子,这一行为十分高贵。(2)母亲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优秀,她自身的品质也十分高贵。(3)母亲对女儿从小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女儿拥有纯洁善良的品格。
5.略
8.
善良的孩子在成长
卢海娟
①住在乡下,最爱的,就是篱笆附近那些老瓜瓢。
②老瓜瓢是邻家孩子栽下的。那是个细瘦的男孩,叫小伟,和70多岁的老太太生活在一起。老太太是他母亲的姥姥。
③小伟的父母曾是最不和谐的一对儿,半夜三更也会打斗起来。终于,小伟8岁时,两人离了婚,却继续拿孩子互相折磨——他们谁都不肯把这个孩子带在身边。
④小伟就在父母惊心动魄的婚姻大战中打发他的童年时光,更多的时候,他是被古稀之年的太姥姥牵着的。也许是太姥姥见惯世事风云的淡定感染了他,他( )被父母遗弃,( )并没有染上忧郁情绪。
⑤春天,太姥姥在园子里种菜,小伟也在篱笆边上忙活。他找来一把老瓜瓢的根,每条根大约有铅笔粗细,尺把长,乳黄色。他吃力地挥着锄头,把那些肥美的根埋在土里。
⑥不久,老瓜瓢真的发芽了,在篱笆墙那边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三年之后,连我家靠近篱笆处也长了大片的老瓜瓢,不知不觉中,它们就开辟了大片的疆土。
⑦小伟上学了,我仍然会在园子里遇见他。春天,他会把老瓜瓢的嫩芽当成可口的小零食。老瓜瓢不在乎这些,它是蔓生植物,长得细细长长,掐了尖不会耽误它"痴长"。见小伟吃得津津有味,我也试着尝了一下,一种微甜的野香立刻征服了我的舌头。
⑧夏日里,老瓜瓢开花了。小伟告诉我,那淡紫的花蕾也可以吃。的确,那成串的丁香一样的花蕾,微甜之中带有浓郁的蜜的芳香,让人迷醉。老瓜瓢的花开得整个蔓上都是,吃也吃不完。
⑨小伟的父母各自有了家,又各自有了另外的孩子。有时,小伟会和我说起他那两个妹妹,满含爱意,那种来自本性的纯真与善良,常常让我感动得几乎流泪。
⑩我把对小伟的同情藏在内心深处——他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达观,令我觉得同情倒是一种玷污。
⑪有一次,我因为生病在家休息,意外地发现小伟没去上学。他依偎在太姥姥身边,两人相对无言。原来,他没钱交书费,老师责令他回家拿钱。
⑫叹息之余,我替小伟交了书费。小伟很高兴,说父母拖欠的抚养费一到手,立刻就来还我。好一个让我感动、怜惜的孩子呀!
⑬( )被我们吃了嫩尖,又吃了许多花蕾,秋天,老瓜瓢细瘦的蔓上( )结满了果实。果实越长越大,通体翠绿。等到寒霜降临,老瓜瓢枯黄的蔓上纺锤形的果实便变黄、开裂。那时,放学后,小伟常常待在园子里,把老瓜瓢的种子放飞——那是些有着白色种毛的小家伙,它们像蒲公英的小伞兵,在深秋的日子里快乐地飞舞。
⑭那是小伟最快乐的时刻,他仰望天空,撮起嘴唇用力地吹那些细小的种子,让它们越飞越远,越飞越高——或许,每一个小伞兵,都载着这个命运多舛(chuǎn)的少年飞天的梦想。
⑮只要有梦想,再贫瘠的土地也会有收获。后来,太姥姥去世了,小伟也离开乡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
⑯再见到小伟时,他已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他仍然温厚、善良,对我当年的帮助念念不忘。那一天他专程来看望我,顺便看看乡下的老瓜瓢。他跟我说,老瓜瓢其实还有另外的名字,叫作上天梯——不错,善良不会因苦难而泯灭,厄运有时正是勇者登天的梯。
(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第17期,有删改)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它是蔓生植物,长得细细长长,掐了尖不会耽误它'痴长'。"你如何理解句中的"痴长"?
3.文中的小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有人建议把文章标题改为《老瓜瓢》,和原题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成长的认识。
1.虽然……但是……尽管……仍然……
2."痴长"是努力生长的意思,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老瓜瓢旺盛的生命力。老瓜瓢被掐了尖还在"痴长",暗示小伟虽然遭遇了不幸,但在努力成长。
3.小伟遭遇不幸却从容达观、温厚善良、知恩图报,他有梦想、肯努力,终于成长为有为青年。
4.示例一:我喜欢原标题,因为原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简洁明了。示例二:我喜欢改后的标题。因为本文用老瓜瓢和老瓜瓢的生长过程,来象征小伟和他的成长历程。改后的标题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更含蓄,意味深长。
5.示例:人随时会遭遇不幸,但只要坚强、乐观、努力,就会不断成长,走出逆境,收获成功。如文中的小伟,虽然从小离开父母,生活在孤独和困苦中,但他自立自强,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
9.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我被护士领着准备去八楼手术。病房门口,一位小女孩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临出门那一刻,他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我第二天清醒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
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讨厌。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做生意最忌讳强行推销的。"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这天,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想,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我悄悄问护士,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她智商不高,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我说:"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改动)
1.请结合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①老公动员大家买小女孩的面包→②__________________→③老公数落我,我没收他的零花钱→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先前买了小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而"我"最后给小女孩留下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人物心理。
(1)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
(2)"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4.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我"的丈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折。
5.在同护士的对话中,得知这个女孩的智商不高,她甚至不懂如何快速卖掉她的面包。或许"我们"对她的冷遇她根本没感受到,那"我"为什么还要抱有深深的歉意和自责?
1.②大家不再买小女孩的面包④"我"了解到真相
⑤"我"给小女孩留了钱和信(意思对即可)
2.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 "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
3.(1)"忙"字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2)"怯生生"表现了"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伤害到她。(意思对即可)
4.我的丈夫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从情节上看,丈夫的数落为"我"的意识转变作了铺垫,才会有后面的牵挂与询问,最终留钱给小女孩。从表现中心看,丈夫身上寄寓了作者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美好愿望。(意思对即可)
5.可能小女孩真的感受不到我们的冷遇,但我们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对待弱者,应该富有最基本的同情心。(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