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卯字怎么读(癸字怎么读)

卯字怎么读(癸字怎么读)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癸”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十讲:癸

今天,我们讲的两个话题是:

第一个: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第二个:解读十天干的第十位:癸。

第一个话题: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我们可曾想过以下这些问题:

为什么先秦以前中国人的思想如此的睿智深刻,生命内在似乎充满了活力,以至于百家争鸣、诸子并出?为什么秦汉以后就少了呢?为什么到了今天就更不行了呢?

我们的思想似乎禁固住了,没有了创造性。有位老师曾经说:三代(夏、商、周)以前的学问是“淌”出来的;三代的学问是“长”出来的;汉唐的学问是“嚷”出来的;宋、明的学问是“想”出来的;清以后的学问是“仿”出来的;建国以后的学问是“装”出来的。

学问能自然流淌出来,是因为积淀深厚;能一嗓子嚷出来,是因为金戈铁马、内力强盛;冥思苦想出来的也还不错;但到了装出来这一阶段,真学问也就出不来了。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之后,对于现如今汉字的“简化”我还是有些担心的,需要认真的思考与面对。简化字固然有它便于认读、记忆、书写的优点,但会不是因为“简化”而丢了更为重要的“内涵”呢?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恰恰都保存在这些“内涵”之中。我不是提倡复古,而是讲“寻根”,寻找我们近代因为物质文明的落后,而被丢失的民族的文化之根。

汉字的字形,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真(楷)、草、隶等等的变化,其中根本性的、大的改变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汉字由篆变隶,脱圆为方,变成方块字。大篆是圆体字,用的是弧形的曲线;小篆虽然趋近方形,但笔画仍是曲线。比如,大篆体的“日”字是个圆圈,中间有一点,它保留了最初造字时太阳的象形元素。隶书,则变圆为方,变成了现如今我们常见的方形的“日”。这样一来,文字原本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曲线,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直线,立体的“天圆”没有了,思维被规矩在“地方”上,但表达字意的元素都还在,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被降低一个等级。

隶书:变化气质 陶冶性灵

第二次就是在建国以后,汉字几经简化,由繁入简,破坏了汉字的原本的整体结构。文字的“部件”被简化的残缺不全,承载的信息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也就无法一下子直接追溯到当初造字的初始状态,这也是现如今人们思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又被降低一个等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白学习《说文解字》的重要性,也能独立思考汉字的简化所带来的问题。

下面开始讲第二个话题:解读十天干的第十位:癸。

癸,是十天干的最后一位。

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个花瓣,更像一把伸出三个尖儿的长矛。

这是从小篆的字形来看的,许慎没见过甲骨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字体一路演变的字形来看,“癸”字的本意应该就是兵器,但是因为后来它被假借为天干的最后一位,为了避免混淆,又另造了一个会意字:“戣”,这个字念(kuí),就是指古代戟一类的兵器,而“癸”作为兵器的本意于此也就消失。

那为什么会把“癸”假借为天干之一呢?

因为它形似花瓣。更准确一点说,就像冬天的雪花

,六个瓣,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暗合。所以《说文解字》里许慎解释说:

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意思是说:癸,代表冬令,这时候水土平整,可以度量。“癸”的篆文字形,像水从四面流入耕地中央的样子。在天干顺序中,“癸”跟在“壬”后面,像人的脚。

于是就有了下边儿的指代关系:癸,代表冬季、北方,五行属水,称为“癸水”。

癸水,在天,是冬天的雪花;在地,指是桂林的漓江。

古人把漓江称为“癸水”,书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话:“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癸水,在人,就是肾所藏的精气。在女子,就是专指月经。因为它是“天一之气,下而为水”,所以又叫做“天癸”。

《黄帝内经》里讲:“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阴阳交,故能有子”。癸,有冬藏之意,也就有了孕育之意,这就又衔接了接下来要讲的“地支”,地支的第一位就是“子”,大家看,这很玄妙吧?

我们常常说,汉字同音往往同意,所以癸又通“归”。宇宙万物,它是一气变化而成的(指元气、混沌之气),所以“天一生水,水变归易(易者,上日下月),万法归宗”,由癸又回归到甲(前面讲过,甲是指新生命破壳而出之形),又开始一个新的生命的循环周期。所以,甲子年,是干支记年法的第一年,也喻意新生之年,故而称“六十一甲子”,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

至此,“十天干”已经全部讲完,下一讲,我们将这“十天干”综合起来,全面进行一个总结分析,更有利于大家的理解与记忆。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说文解字》说“兔”:十二地支中排第四的卯字有何玄机?

春意中生机无限,卯在十二地支中排第四位,时值仲春,卯的字形恰似开门之状,寓意春为一年之始。《说文解字》云“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地支卯的藏干是乙木,藤蔓花草、篱笆小树皆属此类象。卯月阳气抒发,草木开始生长,并迎来惊蛰和春分两个春季节气,大地复苏了。卯时约当清晨五时至七时,这是一天的开始。古代官署例定在卯时开始办公,进行报到点名,“点卯”即为此意,类似于现在人们上班的签到或打卡。古时点名所用的名册称“卯簿”、“卯册”。

十二生肖中,兔子清晨出窝觅食,古人将其与地支卯对应,为“卯兔”。《礼·曲礼》云“兔曰明视”。《韵会》陆佃云“兔,明月之精,视月而生,故曰明视”。兔子眼睛明亮,敏听善跳,顺和温善,机灵可爱,这些特征自古就受到人类的喜爱。从生物分类学看,兔是哺乳纲兔形目兔科食草动物,广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有超过150个种类。据说家兔最早从欧洲的野生物种——穴兔驯化而来,而后家兔又随着人类对它们的驯化逐步走向了世界。

有着管状长耳的兔子,簇状短尾,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兔”是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被创造出来的象形字,“象踞后其尾形”的外形特点,在“兔”的字形演变过程中,一直都被比较明显地保留着。甲骨文的“兔”,大头短身,有耳有尾。西周早期函皇父鼎上的“兔”字,长耳短尾,立于地面的形象清晰可辨。睡虎地秦简和小篆的“兔”,虽然书写介质不同,但字形及笔画走向大致相仿。

兔善跑,《吕氏春秋·览部》卷十三《离俗览·离俗》提到古时的“飞兔”、“要袅”是“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它们是“日行万里,驰若兔之飞”的名马良驹。杜甫有诗“飞兔不近驾,鸷鸟资远击”就是形容这像兔子飞似的快马。唐代李贺诗句“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指的是《后汉书》中《吕布传》描述吕布所骑的马号曰“赤菟”,后写作“赤兔”。这赤菟马的本名中,“菟”是老虎的别称,用来形容此马是马中的皇者,像虎一般凶猛。因此“飞兔”、“赤兔”虽然都指古时骏马,但相同的“兔”字,含义却有很大差别。

与“兔”相关的常用字很有限。“逸”是会意字,从辵兔,《说文》“兔谩訑善逃也”。指兔子善跑,本义是逃跑。《国语·晋语五》有“马逸不能止”,注“逸,奔也”。“逸”字也有超越之意。《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亮少有逸群之才”即为此意。“冤”也是会意字,从兔从冖,意为兔子被覆盖,卷曲不能伸。不得舒展,引申为冤枉。《广韵》有“冤,枉屈也”之说。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兔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驯化兔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兔本身的温柔可爱,逐渐被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各种美好的情感因素和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祥瑞文化的使者。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兔形玉器。兔的繁殖力强,人们通过佩戴或持有兔形玉器祈求多子多孙。嫦娥奔月和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给玉兔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诗人自古则善用典故咏兔、以玉兔即月兔等咏月。唐代李白《拟古》其九“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贾岛作“夜泊疏山雨,秋吟捣药轮”。

兔儿爷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已经成为中秋必备的盛行之物。相传嫦娥派玉兔为京城的人们送药治病,为了谢绝人们的赠物,玉兔每到一处就变换不同的装束。为了感谢玉兔,人们不仅把其拟人化成兔儿爷的形象,而且创造出了顶盔贯甲、背有伞盖、正襟危坐、市井人物等各类造型,色彩明艳,以泥塑彩绘德艺术语言容载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民间流传着一个谜语“八月十五月儿圆,合家围坐庆团圆,吃月饼,赏明月,兔儿爷月宫忙捣蒜。”是旧时人们欢度中秋的真实写照。

万物有灵,兔以独有的亲和力,和吉祥、聪敏、善良、勤劳、多子多孙的形象,踏着中华文明传承的脚步款款而来。这些积极的寓意,正是中华先民对自身生活的希冀,体现了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历代文人展开想象,抒写丰富的文化意象,成为中华民族兔文化发展史上的美丽回眸。这可爱的小生灵或许就是《艺文类聚》所记录的那束月兔笔毫,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为自己的故事写下不同时代的精彩注脚。

来源 北京晚报 | 作者 焦杰

编辑 王琼

流程编辑 马晓双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癸”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十讲:癸

今天,我们讲的两个话题是:

第一个: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第二个:解读十天干的第十位:癸。

第一个话题: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我们可曾想过以下这些问题:

为什么先秦以前中国人的思想如此的睿智深刻,生命内在似乎充满了活力,以至于百家争鸣、诸子并出?为什么秦汉以后就少了呢?为什么到了今天就更不行了呢?

我们的思想似乎禁固住了,没有了创造性。有位老师曾经说:三代(夏、商、周)以前的学问是“淌”出来的;三代的学问是“长”出来的;汉唐的学问是“嚷”出来的;宋、明的学问是“想”出来的;清以后的学问是“仿”出来的;建国以后的学问是“装”出来的。

学问能自然流淌出来,是因为积淀深厚;能一嗓子嚷出来,是因为金戈铁马、内力强盛;冥思苦想出来的也还不错;但到了装出来这一阶段,真学问也就出不来了。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之后,对于现如今汉字的“简化”我还是有些担心的,需要认真的思考与面对。简化字固然有它便于认读、记忆、书写的优点,但会不是因为“简化”而丢了更为重要的“内涵”呢?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恰恰都保存在这些“内涵”之中。我不是提倡复古,而是讲“寻根”,寻找我们近代因为物质文明的落后,而被丢失的民族的文化之根。

汉字的字形,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真(楷)、草、隶等等的变化,其中根本性的、大的改变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汉字由篆变隶,脱圆为方,变成方块字。大篆是圆体字,用的是弧形的曲线;小篆虽然趋近方形,但笔画仍是曲线。比如,大篆体的“日”字是个圆圈,中间有一点,它保留了最初造字时太阳的象形元素。隶书,则变圆为方,变成了现如今我们常见的方形的“日”。这样一来,文字原本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曲线,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直线,立体的“天圆”没有了,思维被规矩在“地方”上,但表达字意的元素都还在,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被降低一个等级。

隶书:变化气质 陶冶性灵

第二次就是在建国以后,汉字几经简化,由繁入简,破坏了汉字的原本的整体结构。文字的“部件”被简化的残缺不全,承载的信息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也就无法一下子直接追溯到当初造字的初始状态,这也是现如今人们思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又被降低一个等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白学习《说文解字》的重要性,也能独立思考汉字的简化所带来的问题。

下面开始讲第二个话题:解读十天干的第十位:癸。

癸,是十天干的最后一位。

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个花瓣,更像一把伸出三个尖儿的长矛。

这是从小篆的字形来看的,许慎没见过甲骨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字体一路演变的字形来看,“癸”字的本意应该就是兵器,但是因为后来它被假借为天干的最后一位,为了避免混淆,又另造了一个会意字:“戣”,这个字念(kuí),就是指古代戟一类的兵器,而“癸”作为兵器的本意于此也就消失。

那为什么会把“癸”假借为天干之一呢?

因为它形似花瓣。更准确一点说,就像冬天的雪花

,六个瓣,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暗合。所以《说文解字》里许慎解释说:

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意思是说:癸,代表冬令,这时候水土平整,可以度量。“癸”的篆文字形,像水从四面流入耕地中央的样子。在天干顺序中,“癸”跟在“壬”后面,像人的脚。

于是就有了下边儿的指代关系:癸,代表冬季、北方,五行属水,称为“癸水”。

癸水,在天,是冬天的雪花;在地,指是桂林的漓江。

古人把漓江称为“癸水”,书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话:“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癸水,在人,就是肾所藏的精气。在女子,就是专指月经。因为它是“天一之气,下而为水”,所以又叫做“天癸”。

《黄帝内经》里讲:“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阴阳交,故能有子”。癸,有冬藏之意,也就有了孕育之意,这就又衔接了接下来要讲的“地支”,地支的第一位就是“子”,大家看,这很玄妙吧?

我们常常说,汉字同音往往同意,所以癸又通“归”。宇宙万物,它是一气变化而成的(指元气、混沌之气),所以“天一生水,水变归易(易者,上日下月),万法归宗”,由癸又回归到甲(前面讲过,甲是指新生命破壳而出之形),又开始一个新的生命的循环周期。所以,甲子年,是干支记年法的第一年,也喻意新生之年,故而称“六十一甲子”,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

至此,“十天干”已经全部讲完,下一讲,我们将这“十天干”综合起来,全面进行一个总结分析,更有利于大家的理解与记忆。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癸”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十讲:癸

今天,我们讲的两个话题是:

第一个: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第二个:解读十天干的第十位:癸。

第一个话题: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我们可曾想过以下这些问题:

为什么先秦以前中国人的思想如此的睿智深刻,生命内在似乎充满了活力,以至于百家争鸣、诸子并出?为什么秦汉以后就少了呢?为什么到了今天就更不行了呢?

我们的思想似乎禁固住了,没有了创造性。有位老师曾经说:三代(夏、商、周)以前的学问是“淌”出来的;三代的学问是“长”出来的;汉唐的学问是“嚷”出来的;宋、明的学问是“想”出来的;清以后的学问是“仿”出来的;建国以后的学问是“装”出来的。

学问能自然流淌出来,是因为积淀深厚;能一嗓子嚷出来,是因为金戈铁马、内力强盛;冥思苦想出来的也还不错;但到了装出来这一阶段,真学问也就出不来了。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之后,对于现如今汉字的“简化”我还是有些担心的,需要认真的思考与面对。简化字固然有它便于认读、记忆、书写的优点,但会不是因为“简化”而丢了更为重要的“内涵”呢?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恰恰都保存在这些“内涵”之中。我不是提倡复古,而是讲“寻根”,寻找我们近代因为物质文明的落后,而被丢失的民族的文化之根。

汉字的字形,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真(楷)、草、隶等等的变化,其中根本性的、大的改变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汉字由篆变隶,脱圆为方,变成方块字。大篆是圆体字,用的是弧形的曲线;小篆虽然趋近方形,但笔画仍是曲线。比如,大篆体的“日”字是个圆圈,中间有一点,它保留了最初造字时太阳的象形元素。隶书,则变圆为方,变成了现如今我们常见的方形的“日”。这样一来,文字原本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曲线,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直线,立体的“天圆”没有了,思维被规矩在“地方”上,但表达字意的元素都还在,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被降低一个等级。

隶书:变化气质 陶冶性灵

第二次就是在建国以后,汉字几经简化,由繁入简,破坏了汉字的原本的整体结构。文字的“部件”被简化的残缺不全,承载的信息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也就无法一下子直接追溯到当初造字的初始状态,这也是现如今人们思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又被降低一个等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白学习《说文解字》的重要性,也能独立思考汉字的简化所带来的问题。

下面开始讲第二个话题:解读十天干的第十位:癸。

癸,是十天干的最后一位。

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个花瓣,更像一把伸出三个尖儿的长矛。

这是从小篆的字形来看的,许慎没见过甲骨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字体一路演变的字形来看,“癸”字的本意应该就是兵器,但是因为后来它被假借为天干的最后一位,为了避免混淆,又另造了一个会意字:“戣”,这个字念(kuí),就是指古代戟一类的兵器,而“癸”作为兵器的本意于此也就消失。

那为什么会把“癸”假借为天干之一呢?

因为它形似花瓣。更准确一点说,就像冬天的雪花

,六个瓣,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暗合。所以《说文解字》里许慎解释说:

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意思是说:癸,代表冬令,这时候水土平整,可以度量。“癸”的篆文字形,像水从四面流入耕地中央的样子。在天干顺序中,“癸”跟在“壬”后面,像人的脚。

于是就有了下边儿的指代关系:癸,代表冬季、北方,五行属水,称为“癸水”。

癸水,在天,是冬天的雪花;在地,指是桂林的漓江。

古人把漓江称为“癸水”,书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话:“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癸水,在人,就是肾所藏的精气。在女子,就是专指月经。因为它是“天一之气,下而为水”,所以又叫做“天癸”。

《黄帝内经》里讲:“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阴阳交,故能有子”。癸,有冬藏之意,也就有了孕育之意,这就又衔接了接下来要讲的“地支”,地支的第一位就是“子”,大家看,这很玄妙吧?

我们常常说,汉字同音往往同意,所以癸又通“归”。宇宙万物,它是一气变化而成的(指元气、混沌之气),所以“天一生水,水变归易(易者,上日下月),万法归宗”,由癸又回归到甲(前面讲过,甲是指新生命破壳而出之形),又开始一个新的生命的循环周期。所以,甲子年,是干支记年法的第一年,也喻意新生之年,故而称“六十一甲子”,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

至此,“十天干”已经全部讲完,下一讲,我们将这“十天干”综合起来,全面进行一个总结分析,更有利于大家的理解与记忆。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说文解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为何作为纪年的方式?在对各个文字进行起源进行考究后,结合当时的农业水平和地理位置因素。

在综合考量后,天干十个字就是讲小麦从“种子、发芽、分蘖、成长、抽穗、成熟、收割、脱粒、选种、晾晒”等十个阶段,具体为:

①甲是指有外壳的种子;

② 乙是指种子发芽的样子;

③丙是指麦苗分蘖长出垂直的杆子,可参考“柄”字;

④丁是指麦苗长成很高了,可参考“壮丁”、“男丁”;

⑤戊是指麦苗开花的样子,即抽穗,可参考“茂”;

⑥己是指肚子,是指小麦灌浆,大肚子;

⑦庚是指用双手折断麦穗;

⑧辛是指用刀片把麦粒刮下来,辛是在奴隶或苦工身上刻字的刀,所以有“辛苦”一说;

⑨壬是挑选颗粒大的麦子,用来做来年的种子,可参考“妊”字;

⑩癸是指对着太阳晾晒,晒干脱水,可参考“向日葵”。所以,天干记录的是一年小麦的全过程,故将天干作为纪年的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今天我们最主要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干:

天干一共只有十个字,拼音如下: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天干的含义: 《群书考异》中说:

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 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 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 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 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

按我个人的白话解释就是说万物由生到死循环往复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解读天干:

(甲字形演变)

甲骨文字形作「

」,林義光《文源》說:「甲者,皮開裂也,十、象其裂文。」指「甲」字像草木萌芽時,外皮坼開之形。

《说文解字》:甲,在天干之中,甲代表最东边的方位,阳气萌发,运行于万物之间,字形像草木初生时头戴甲壳的样子。

(乙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乙,象初春草木弯弯曲曲长出地面,这时大地的阴气还很强大,草木只能艰难地破土冒出。古人用“乙”表示草木长出地面,这构思与用“|”表示引而向上相同。在天干顺序中,“乙”承续着“甲”;就字形看,“乙”像人的胫脖。

(丙字形演变)

甲骨文作

,以虛中線條呈現,像插旗幟的磐石。上像磐石的表面,下體挖空,便於搬移。

《说文解字》:丙,在天干诸位中,丙代表南方,南方代表四季中的夏天,这时万物长成,一派光明的样子。阴气初起,阳气將亏。字形采用“一、入、冂”三形会义。这里的“一”,表示阳气。丙承乙,象人肩。

(丁字形演变)

甲骨文作

,像人頭頂的樣子。刀刻甲骨,運作不便,圓形物體多以方形直筆呈現。

《说文解字》:丁,夏日万物都壮实。是象形字。在天干顺序中,丁承续丙,字形像人心。古人称持斧开凿者为“父”,称带着满筐刀具者为“匠”,称从事建筑劳役者为“丁”。

(戊字形演变)

甲骨文「戊」字像斧頭類兵器,刃部弧形內凹成彎月狀,也有向外凸出的。造字本义:名词,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

《说文解字》:戊,在天干中位于中央。字形像六甲五龙相绞缠。戊承丁,像人胁。

(己字形演变)

“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

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或标明物品的归属者。

《说文解字》: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弯弯曲曲的形状。己继承戊,字形像人腹。

(庚字形演变)

庚,甲骨文

(倒写的 “人”,即“屰”,逆向的人)

(倒写的“其”,簸箕),表示逆风扬箕。造字本义:动词,逆风扬箕,扬去或筛去谷物、粮食中的碎屑或糙壳。

《说文解字》:庚,在天干中,庚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万物坚硬有果实的样子。在天干中,“庚”序承“己”,字形像人的肚脐!

(辛字形演变)

辛,甲骨文

(像刀刃)

(木,原木),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

《说文解字》:辛,在四时中代表秋,入秋万物长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刚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会流泪。

(壬形演变)

壬(ré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写作“工”

(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金文

在巧具

“工”

的握柄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使用巧具。造字本义:动词,善于使用巧具,胜任事务。

(癸形演变)

《说文解字》:癸,代表冬令,这时水土平整,可以度量。

各位朋友清晰了吗?

识汉字:葵,在中国古代,与现在的向日葵有关系吗?

古时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除了日、月天文之外,紧接着就是与植物的关系,先是粮食,后是蔬菜,然后还有药物,这三个方面的自然界资源是古人除了打猎捕鱼之外重要的生活资源,所以《说文解字》将这三类资源相关的汉字列在“艸”部较靠前的位置,我们既然是学习《说文解字》,到“艸”部之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一类的字,今天要说的是这6个汉字:

(今天要解说的六个汉字)

1、葵。读作ku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的是:“菜也。从艸癸聲。”许慎给的线索不多,只说是菜,究竟是什么菜,许慎没说。《诗.豳风.七月》中说:“七月亨葵及菽”。这里的亨通烹,可见它的成熟季节是农历的七月。《古乐府.长歌行》中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显然,这是一种常见菜。但其实葵菜现在仍有,只是说法不一。一种说法就是冬葵,也叫冬寒菜,锦葵科,二年生草本。叶肾形至圆形。夏初开淡红色小花,常簇生叶腋,嫩梢,嫩叶作蔬菜,种子、全草入药。如图:

(冬葵)

也有一说,说冬葵就是农民所说的“麻苏儿”学名叫做冬葵子,也叫做:葵子、葵菜子、茼麻子。这种植物就极常见了,如图:

(冬葵子)

另外,葵又是滑菜(即含有粘液的菜)的泛称,清代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称:“古人于菜之滑者多曰葵”。现在向日葵的葵是后来才有的植物,向日葵原产美洲,大概在明代才传入我国,最早叫“西蕃葵”。另外,葵也是姓。宋代有个叫葵方直的人。葵的小篆写法如图:

(葵的小篆写法)

2、䕬。读作jiāng。《说文解字》解释说:“禦溼之菜也。从艸彊聲。”就是驱逐风湿一类病症的菜。《广韵.阳韵》说:“䕬,同‘薑’”其实就是姜,太常见的家用菜了。如图:

(䕬)

“䕬”,就是古时候“姜”的称呼,在《说文解字》中,姜只作姓氏讲,并没有现在蔬菜或调料“姜”的意义。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根茎肥厚,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纹,无毛,无柄,叶舌膜质。穗状花序球果状,苞片卵形,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䕬的小篆写法如图:

(䕬的小篆)

3、蓼。读作liǎo或lù。《说文解字》称:“辛菜,薔虞也。”这种植物现在还是“蓼”这个称呼,就是蓼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蓼也是蓼科中部分植物的泛称。叶味辛(所以叫“辛菜”),可用以调味。大多生长在水边,有何首乌、水蓼、红蓼、扛板归等。“蓼”全草可以入药,而叶或茎则可拿来作染料使用。如图:

(蓼)

蓼还用来比喻辛苦,比如《诗经.周颂》有:“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毛传解释说:“蓼,言辛苦也。”另外,蓼还用来作姓氏。当“蓼”读作lù时,指的是“植物高大的样子”。如《诗经.小雅》里说:“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毛传说:“蓼,长大貌”。要视用处不同读不同的读音。蓼的小篆写法如图:

(蓼的小篆)

4、 䔃 。读作zǔ。《说文解字》里称:“菜也。从艸祖聲。”除了说明是菜,是形声字外,同样没有更多线索。徐锴《说文系传》里引《古今注》里的说法:“䔃,一名蕺”,《广雅.释草》里也说:“䔃,蕺也”。哪什么是“蕺”呢?其实就是鱼腥草,侧耳根。䔃根像茅根,可以吃。“鱼腥草”的名字见于《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所以俗称叫鱼腥草。样子如图:

(䔃)

《齐民要术.采茹》里称:“䔃,紫色,有藤。”䔃,也写作蒩、葅、菹。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䔃的小篆写法)

5、,读作qú。《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菜也。似蘇者。从艸豦聲”《玉篇.艸部》称:“,今之苦”。《本草纲目.菜部.苦菜》称:“苣称,吴人称为苦蕒。……家栽者称呼为苦,实一物也”。称苣,所谓的苣,就是现在苦苣,也算是常见菜了。如图:

(苦苣)

苦苣,菊科,多年生草本,叶茎皆含白汁。古时常常是救荒食物,全草皆可入药。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6、薇。读作wēi。这个字现在还是常用字,《说文解字》释作:“菜也。似藿。从艸微聲。”有关这个字最常见的典故出自《史记.伯夷传》里的“……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这是个经典的故事,是讲人的气节和品质的经典故事,这里讲的薇,是这个字的第一种含义,就是野豌豆。豆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种子、嫩茎、叶都可以吃。如图:

(野豌豆)

薇字另一个含义是蔷薇,主要指蔓藤蔷薇的变种及园艺品种,这种花是藤状爬篱笆的小花,落叶灌木,原产我国,变异性强。茎刺较大且一般有钩,每节大致有3、4个;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为5-9片,叶缘有齿,叶片平展但有柔毛。花常是6-7朵簇生,为圆锥状伞房花序,生于枝条顶部,花径约3厘米,每年只开一次。如图:

(蔷薇)

薇的小篆写法如图:

(薇的小篆写法如图)

大部分蔬菜和花草在古时的名字跟现代的名字并不一样,有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蔬菜和花草,古时却另有高雅和古稚的字称呼它,这些字大量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在阅读古文经典时,懂得这些字,对于了解文义大有帮助。但在《说文解字》艸部统属字中,这些字往往只做简单的一个字解释,详情并没有注明。我们一直所做的这一套解说,相对来说,只是较浅层次的将这些生僻的古文字作现代白话的解释,并不是深层次专门的文字学研究,所以,比如甲骨文分期注明,金文引用原文的出处等,我们并没有一一详细注明。

(【说文解字】之4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