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五材堂(五材)

五材堂(五材)

古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材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关于五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一个拿出来都值得讨论一番。江阳沽酒客老师今天跟各位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聊一聊“五材”。

五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周礼·考工记·总目》里说:“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两者对‘五材’的提及,后人注解其实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郑玄则说:此五材,金,木,皮,玉,土。

其实五行,金、木、水、火、土,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在外国也会说他们是五种物质或者元素。但是在我国可没有那么简单。

《六韬·龙韬·论将》:“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这又成了道德层面。

其实‘五材’不能简单地理解是什么,而是要了解五行相生相克之道。道的原始是混沌,是零,但是零不代表没有。其实中国老祖宗的思想里没有零的概念。只有它没有变化时候的形态。也就是说在它没有与其他物质相碰的时候,它存在,但是很难被发现。

所以道在混沌的时候,包含了一切今天我们已知和未知的事物,只是它没有生一之前,你我不知道,后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穷尽也。

但是这些又都在道之环境里孕育成长,相互兼容,又可能相互搏杀,最终达到和谐共处。所以古代讲的“五材”更多的是一种忠君思想。但是同时又可以理解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是国家安定的象征。

我们抛开封建帝王统治需要,五种道德标准依然没有过世。

比如说第一个勇,勇常常被理解成为勇敢,跟道德标准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胆子大是不是就是勇了呢?喝多了酒的人敢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是不是勇敢了呢?当然不是。勇是一种正气和力量。

它是我们坦然立于天地间的勇气,也是不惧怕歪风邪气,不同流合污的一种本色。它绝不唯唯诺诺,绝不卑躬屈膝,它要求做人要有底气,要有信仰,不能墙头草随风倒。

还有它是一个武力强大,又能不欺负人,还不会被人欺负的象征。

第二个是智,当然有智慧,但是智慧不等同于聪明,更不是狡诈。智慧是明白很多东西,内心还能保持赤子之心,智慧是人生到了四十就不再困惑天然开悟,智是不与夏虫语冰,不与井蛙语海,不与凡夫语道超脱,尊重知识和文化,但是绝不迷信权威,丧失理智。这才是智。

第三个是仁,所谓仁者无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其实仁,就是调和好自身阴阳平衡中正,不偏不倚。你看仁字是单人旁一个二。一生二,二可以涵盖阴阳,男女是阴阳,单独一个人也分阴阳,性格甚至还会分裂,而只有两者清晰,阴阳合拍,才能算仁,这个人就是要心怀慈悲,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可谓之仁也。

第四个是信,人无信不立,信也包含了多种元素,信心,信任和信用。人在世间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与难关,但是做人必须有信心,不能轻言放弃,另外更要诚信守诺,要想活着得到大众的信任和认可,做一个讲信用的人,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别人未必尊重你的信用。

最后一个是忠,过去是忠君思想,早就成为历史,但是你还是要忠于一些东西,说小点忠于自己的家庭,夫妻相互忠诚,尽忠职守,忠贞不二,不知道为什么到了今天城里一些人眼中的笑话。

当然邪不胜正这是天道,你遵循了这五个道德标准,或许未必就一帆风顺,但是,我相信那是一种磨炼,终究正道的光会普照大地。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和、和生、​五材、象数推衍

和 指不同事物的统一、和谐或掺和。西周末年始作为哲学概念出现。《国语·郑语》载史伯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并提出“和实生物”的观点,认为不同因素的统一,才能使事物得以产生和发展。春秋末期,晏婴等人论“和”,进一步发展了史伯的思想。晏婴认为“和”既是多样性的统一,“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如“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同上)。伶州鸠提出“政象乐,乐从和”(《国语·周语下》)的观点。孔子进一步强调了“和”的社会功能,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论“和”,包含了保持适度,无过不及的中庸的含义,这为以后的儒家所强调。《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南宋陈淳《北溪字义·中和》:“那恰好处,无过不及,便是中。此中即所谓和也。”“和”还被看成是人和自然的重要德性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德莫大于和……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和”甚至被作为德行教化的根本内容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道家等学派常以阴阳二气之调和、统一释“和”。《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天运》:“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淮南子·氾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和生 “和实生物”思想的概括。《国语·郑语》载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又《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实生物”与“和”、“育万物”,其义相近。《易·系辞下传》释义:“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荀子阐发“和实生物”,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万物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合而生”、“和以生”,即和合化生。天地间万物千差万别,却各自因“和”而生生不息。

五材 指五种具体事物。《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西晋杜预注:“金、木、水、火、土也。”《考工记》:“以饬五材。”东汉郑玄注:“此五材,金、木、皮、玉、土。”也作“五才”。《后汉书·马融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指五种德性。《六韬·论将》:“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象数推衍 中国古代一种比附和演绎推断的方法。《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生),滋而后有数。”这为“象数”一词起源。《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易·系辞上》),是为象数推衍的开始。此后,汉儒孟喜、京房等说《易》,用八卦与阴阳之数预言灾变,加强了象数推衍的主观迷信色彩,但也包含了一些天文、历法、乐律的知识。至北宋理学家邵雍、周敦颐等,融合《周易》和道教思想,制定了一种完备而神秘的象数推衍体系。他们运用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一些简单的等比级数的抽象概念,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加以主观附会,从“象”以“顺观”物理,从“数”以“逆推”变化。以此说明现实世界,并推测过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