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农村常说“明九不算九,暗九大关口”,暗九和明九什么意思?
提要:老人说“明九不算九,暗九大关口”,暗九是什么?
许多农村的老俗语现在读来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很多古人们生活经验,虽然不全然科学,但却也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多时候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得到印证,今天就看看这句“明九不可怕,暗九大过天”。
什么是“明九”,什么是“暗九”?
“明九不可怕,暗九大过天”这句农村的老人经常会说到,还有一句和这句很相似的老话,叫做“明九不算九,暗九大关口”,两句话当中都提到了“明九”和“暗九”这里面到底的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明九”和“暗九”都是指的我们的生日,而这些生日都是和“九”这个数字有关系的。“明九”指的就是生日的年份逢九,比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九十九岁等,这就是所谓的明九,明九的数字九都是能够看到的,所以也就有了明九的说法。
而“暗九”其实也很好理解,暗九指的就是生日的倍数里面有九,比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八十一岁这些,逢九能够被整除的生日都是暗九,其实这些年份看似没有就但是却暗含着就,十八是二九,二十七是三九……所以也就有了“暗九”的说法。
为何人们如此重视“九”?
既然说了“明九不可怕,暗九大过天”就说明古人们对含有九这个数字的生日是有所忌惮的,一个小小的生日为何要忌惮呢?不知道大家看《红楼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书中提到过的一个细节,鸳鸯曾说过一段话“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道九昼夜的功德……”这样来看“暗九”这个说法看来在古代人们就非常的重视了。
其实“九”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一直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比如唐僧必须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够取得真经,皇帝被称作“九五之尊”朝臣设置有“三公九卿”这些不难看出来我国古人们对数字“九”的看重。
其实古人们把逢九的生日叫做“寿关”,意思也就是这个生日的人需要经历一场大关卡。这里面也是有传说的,传说每年的除夕夜和每年的鬼节七月十五,阎王就会把生死簿上面生日里面出现九的人进行一次抽点,点到谁算谁,这是被点到人就要来地府报道了。所以人们才会如此的忌惮。过去的老人在过明九和暗九的时候在腰间系上一个红腰带,穿上红袜子,红内裤等。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农村常说“明九不算九,暗九大关口”,暗九和明九什么意思?
提要:老人说“明九不算九,暗九大关口”,暗九是什么?
许多农村的老俗语现在读来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很多古人们生活经验,虽然不全然科学,但却也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多时候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得到印证,今天就看看这句“明九不可怕,暗九大过天”。
什么是“明九”,什么是“暗九”?
“明九不可怕,暗九大过天”这句农村的老人经常会说到,还有一句和这句很相似的老话,叫做“明九不算九,暗九大关口”,两句话当中都提到了“明九”和“暗九”这里面到底的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明九”和“暗九”都是指的我们的生日,而这些生日都是和“九”这个数字有关系的。“明九”指的就是生日的年份逢九,比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九十九岁等,这就是所谓的明九,明九的数字九都是能够看到的,所以也就有了明九的说法。
而“暗九”其实也很好理解,暗九指的就是生日的倍数里面有九,比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八十一岁这些,逢九能够被整除的生日都是暗九,其实这些年份看似没有就但是却暗含着就,十八是二九,二十七是三九……所以也就有了“暗九”的说法。
为何人们如此重视“九”?
既然说了“明九不可怕,暗九大过天”就说明古人们对含有九这个数字的生日是有所忌惮的,一个小小的生日为何要忌惮呢?不知道大家看《红楼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书中提到过的一个细节,鸳鸯曾说过一段话“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道九昼夜的功德……”这样来看“暗九”这个说法看来在古代人们就非常的重视了。
其实“九”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一直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比如唐僧必须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够取得真经,皇帝被称作“九五之尊”朝臣设置有“三公九卿”这些不难看出来我国古人们对数字“九”的看重。
其实古人们把逢九的生日叫做“寿关”,意思也就是这个生日的人需要经历一场大关卡。这里面也是有传说的,传说每年的除夕夜和每年的鬼节七月十五,阎王就会把生死簿上面生日里面出现九的人进行一次抽点,点到谁算谁,这是被点到人就要来地府报道了。所以人们才会如此的忌惮。过去的老人在过明九和暗九的时候在腰间系上一个红腰带,穿上红袜子,红内裤等。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农村老话“生妻不娶,暗九不过”,是什么意思,还有道理吗?
请您阅读文章前点击右上方【关注】,这样每天都能免费收到【农夫也疯狂】分享的关于农村大小事。
农村的老人们,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老话,别说城里的人有时候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连是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有时候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当然了,很多的农村俗语也是有一定区域性的,就算是同一句话,各地的说法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也是各地的文化差异。今天农夫要和大家分享的老话就是“生妻不娶,暗九不过”,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妻不娶这句话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何谓“生妻”,要是理解了生妻的意思,那这句话也就很好理解了。其实,这里所说的“生妻”是从“生七”谐音过来的,在民间一直有着“生七不娶”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是男权至上的时代,男人如果有条件的话,是可以娶三妻四妾的,而且在过去是没有离婚一说的,因为男人是可以直接休掉自己的妻子的。但是一般也不会无缘无故休妻,基本上是只有触犯了“七出”之后,男人才会这样做。而这个“七出”分别就是指: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如此一来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说男人不能娶触犯了“七出”而被休掉的女人。因为这样的女人本来就行为上有点不端正,娶回家了依然还可能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在过去还是非常注重个人名声的,娶一个被休掉的女人回家,不仅家里人会不同意,会让他们抬不起头,同时村里人也会说闲话。
暗九不过和前面半句话一样,要理解这句话,就要先明白什么是“暗九”。所谓“暗九”指的就是九的倍数,比如9、18、27、36等等。而农村老辈人常说的“暗九不过”则是指,人在60岁以后,逢九倍数的生日是千万不能过的,像63、72、81、90岁等等。
而在农村里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那是因为在过去,人的寿命都不高,能活到60岁的就算得上是高龄了。而九又是一个极数,是所有数字中最大的一个数字,所有古代的人都把九当作是一个“劫”,害怕过逢九的生日。
不过这句老话在今天已经没什么道理了,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的社会提倡的是男女平等,更没有休妻之说了。何况现在中国有几千万的光顾找不到媳妇,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挑三拣四的话,那也就只能是孤独终老了。而至于后半句,那更加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如今有条件的老人,只要自己开心,那是每年过生日都可以的。
对于这句农村老话,您认为还有没有道理呢?如果有不同的理解,也欢迎大家底下的评论区留言讨论!非常感谢您阅读完文章,希望能给您给带来有用的信息。如果有不足之处,希望您指出来,农夫会更加努力,也希望您能继续支持,再次感谢!
农村俗话:“人生两道坎,暗九大过天”,指哪两道坎?暗九是何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是俗话,俗话可以说是“通俗易懂”,但是“言简意赅”的话语,很多俗话是在坊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传而来,因此,俗话非常之接地气。
古人对年龄,有着许多的讲究,从襁褓、髫年、总角,到花甲、古稀、耄耋,,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称谓。
今天讲的这句俗话,是有关人的年龄,叫:“人生两道坎,暗九大过天”,其中所说的“两道坎”,指的是啥?“暗九”又是啥?时至今日,这句俗话还受用吗?
这句俗话中的“两道坎”,其实指的是两种岁数,分别是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
这两个岁数看起来平平无奇,难道有什么独特之处吗?众所周知,古代人们推崇的是儒家思想,儒学被称为正统思想,受到历朝历代的肯定,其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儒家思想也被称为“孔孟思想”,孔指的是孔子,孟指的是孟子。
历史上,孔子和孟子都是长寿老人,其中孔子的寿命是七十三岁,而孟子的寿命是八十四岁。
人们认为,古代的圣贤,都只是活了七十三岁或者八十四岁,如果人们到了这个年龄,就应该注意了。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人非圣贤”,普通人到了这两个年龄,就是坎,跨过去了,福气便超过圣贤,就更加应该知足常乐,安享晚年,好好地度过余生。
那么,何为“暗九”呢?
古人对于数字,非常之敏感,在《周易》、《洛河图书》等先秦古籍中,对于数字的应用,极其讲究。
九在周易中,被认为是“极阳”之数,周易中有六爻,用“九”来代表“阳爻”、周易的第一卦乾卦,六爻都是“九”,其中,“九六”为亢龙有悔,即使古代的帝王,也不敢自称“九六”,而是称为“九五至尊”
同时,九在古人日常生活的计数中,也经常被运用到,最为典型的便是“数九”、“九九梅花消寒图”
如果“九”这个数字,用在年龄上,则被认为是“驾驭不了”,因此,这里所说的“暗九”,指的是年龄为“九的倍数”,而且特指六十岁以后的:六十三岁、七十二岁和八十一岁。
无论是上文所说的“两道坎”(七十三岁、八十四岁),还是“暗九”(六十三岁、七十岁和八十一岁),在古代都属于年迈的年龄。古代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并不高,人生七十古来稀,能够达到长寿并不简单。
人在年迈时,身体逐渐衰落,人力不能逆转,只能延缓衰落的过程。
由于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医疗水平有限,人到了老年时,便步入了一道道坎,需要格外注意,保重身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都变好了,人的寿命也长寿起来,“七十古来稀”放到现在已经不受用了。
那么这句俗话还受用吗?俗话往往有警示作用,这句俗话是警示人们,人到老年要服老,更要注重保护身体,保持身心健康。从这一个角度出发,这句俗话的核心精神还是受用的。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交流。
抗战墨宝韵缙云
展翰墨神韵 秀人文风采
——抗战墨宝韵缙云
导读
位于北碚区缙云山的缙云寺,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包括大雄宝殿、双柏精舍、闻慧楼等历史遗存。1932年,太虚法师在缙云山狮子峰下的缙云寺创办了一所闻名遐迩的佛学教育高等学府汉藏教理院。办学17年,旨在为汉藏民族培养佛教人才。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彼时,各界达官显贵和学界知识精英纷纷来到缙云山汉藏教理院观光、讲学,从而铸就了汉藏教理院一本珍贵的册页。册页中大多为汉文题字,但是还有英文和藏文,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今天,让我们走进汉藏教理院,寻觅、了解这本册页前世今生的故事。
缙云办学
1937年,在全面抗战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1940年,被国民政府明定为“陪都”,一时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而北碚是战时首都重要的迁建区和疏散区,有“小陪都”之美誉。当时,中国科教、经济、文化界等精英、名流大多在战时首都渡过,他们在山城重庆留下了踏石留痕的足迹,并且用智慧和手中之笔,在大后方与前线的中华儿女一起战斗,一文一武,共同开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32年,太虚在风景如画的缙云山,创办了一所为汉藏民族培养高僧大德的汉藏教理院。办学17年,社会各界名流先后来到缙云山游览观光、讲学。在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加强汉藏团结,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在近20年间,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檄文和墨宝,从而铸就了汉藏教理院一本鲜为人知的册页。此册页,集诗书画为一炉,内容丰富多彩。就书法而论,楷行草隶篆突显,流派纷呈,格调高雅,高手云集;就书写人物而言,既有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郭沫若、田汉、老舍、孔德成、易君左、杨家骆-----也有学术界专家:顾毓琇、梅贻琦、梁漱溟、赵太侔、何鲁、卢于道、瞿菊农、马寅初,另外还有一批达官显贵,如:林森、孔祥熙、冯玉祥、张群、张治中、沈鸿烈、王宠惠、张厉生、何遂、康泽、杭立武等百余人留下的诗词书画,楹联题词,可谓琳琅满目,翰墨溢彩。
1944年秋,蒋介石偕公子蒋经国登临缙云寺,参观汉藏教理院。蒋介石和太虚早年相识,这次相聚, 太虚用山中缙云寺的泉水沏茶,并设豆花宴招待蒋介石一行。彼时前后,国民政府五大院的戴季陶、孙科、孔祥熙、居正、于右仁等悉数到访汉藏教理院,参观“佛教访问团法物陈列室”或发表演讲,并饱览山中自然风光。
珍档文脉
日前,吾在查阅《太虚大师纪念集》(汉口三明印书馆1947年9月版)时,偶然发现了太虚为汉藏教理院亲笔题写的院训:“澹宁明敏”,院训手迹极为珍贵。这本册页的开篇是太虚于1932年8月20日,在汉藏教理院开学典礼时口占的五律二首。诗云:
温泉辟幽径,斜上缙云山;
岩谷喧飞瀑,松杉展笑颜。
汉经融藏典,教理扣禅关;
佛地无余障,人天任往返。
九峰开佛刹,双柏闷灵宫;
蟒塔传殊古,狮峰势独难。
海螺飞翠霭,莲髻耸晴空;
无尽江山胜,都归一览中。
而册页最后题词所留的时间为1949年春,所有题词的时间跨度正是教理院从开办到结束的17年。在这17年里,有百余位名流学者、达官显贵在这本由宣纸装订的册页中,留下了自己的观感、激情和美丽的词藻与诗章,从而客观、翔实地纪录了这段历史。它确实是一件集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也是汉藏教理院的一部重要史诗和院史。从客观上讲:具有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缙云山汉藏教理院的珍档文脉,毋庸置疑。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突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20日,林森以国民政府主席身份颁发“迁都重庆”的命令,并正式宣布向日开战,他奋笔疾书“抗战必胜”的题词。与此同时,林森率国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文职高官,于11月底抵达山水环抱的大后方山城重庆。在此8年,重庆缙云山成为中外名流必到之处,一时间到汉藏教理院参观、讲学、避暑者络绎不绝。
林森到渝后不久,便偕同吕参军长来到缙云山,在狮子峰下的缙云寺礼佛,参观了石华寺,应太虚大师之邀,欣然为汉藏教理院题写了“华藏总持”四个大字,这帧题字及太虚在开学典礼上口占的两首诗,早年已镌刻于石碑上。为妥善保存,之后,修建了碑亭,供游人观赏。由于刻石选材等原因,石质已经出现分化现象。
山中留诗
十四年抗战,国难当头,有多少诗篇抒发抗日情怀。194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移居缙云山斋堂小住,太虚常与晤谈。冯玉祥见缙云山僧众学习藏文虔诚乃有所感,并赋诗一首:
西藏关系重,藏文宜先通。革命四十载,边疆成化外。外人得侵凌,国权遭损害。政府应力助,训练好人才!已派往藏者,生活须善待。边疆事大振,外人无可奈。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冯玉祥在山中,用他最擅长的隶书题词: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这帧题词,既阐发了他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抗日决心,也警示人们不忘国耻,抗战到底,彻底赢得抗战全面胜利!
非常巧的是,1940年7月31日,郭沫若陪同法国总领事杨克维夫妇游缙云山,在参观汉藏教理院法物陈列室后,太虚盛邀郭沫若在册页上题词,郭沫若接过册页翻阅,发现田汉此前也留有题词,正准备书写时,突然一群日机飞越缙云山,轰炸北碚。郭沫若义愤填膺,挥毫和田汉七绝一首,诗云:
无边法海本汪洋,贝叶群经灿烂装;
警报忽传成底事,顿教白日暗无光。
诗后写到:“廿九年七月三十一日,偕法国总领事杨克维夫妇,用之及鹤龄夫妇来游。见此册前有寿昌(田汉字)题诗记遇警报。正拟用其原韵和之,锣声忽传,继而有飞机声,又有轰炸声甚近,盖炸北碚也。日光忽为暗淡。”这是近两月日寇飞机第三次轰炸北碚。郭沫若的诗和这帧书法就是历史的明证
1942年春,张治中将军由易君左陪同再次游缙云山,易号称江南才子,戎马书生,曾寓居北碚,写过《登缙云山》《北泉之春》等诗文,这次陪张将军上缙云山访太虚未遇,吟七绝二首,诗云:
狮子峰头看杜鹃,重洋烽火正连天;
此行报与高僧处,佛火而今正待燃。
上将英姿出缙云,紫桐花色艳纷纷;
圣灵早具精诚感,喜遇华阳宋使君。
诗佳、字美,脍炙人口。
1944年5月,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琇和乡村建设学院代院长瞿菊农,陪同印度大学副校长罗达光西兰爵士在缙云山访太虚大师和法尊法师。随后应主人之邀,在此册页上题五言一首,诗云:
顿悟离名相,真常不二门;
菩提非有树,叶落自归根。
地净花无住,心明性乃存;
一尘浑不染,万象尽皆春。
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之叔,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的瞿菊农教授也欣然题词:
人天合一,宇宙九同;
四海一家,和平永住(驻)。
诗后附文:三十三年(民国)五月十四日罗达先生、一樵学长到教理院,书此誌念。
抗战胜利后,李清悚、何鲁、王白与、王恩洋等知名学者、教授也在此册页上赋诗题词。
综观册页,诗作多多,诗韵流畅,文采绚丽。有如:笔走龙蛇,虎啸龙吟之气势,松风竹韵之精神,浓淡兼施,点线同舞,乃诗花墨雨书林。
保护册页
细细品读这本册页,其作品绝大部分出自名流高手,各具特色和风采。好诗、好画、好书法尽在其中。这本册页历时17个春秋,经百余专家、学者和达官显贵亲手浇铸而成,不能说不是一份弥足珍贵之物。70多年过去了,这本充满传奇色彩的册页,经历了抗日战争、50年代反“封资修”和“文革”三次劫难。在“文革”中差一点被“红卫兵”造反派付之一炬。之后,居然保存了下来,而且安然无恙。这要感谢当年受组织委派,曾任北碚文化馆副馆长的李厚汉,是他在缙云山汉藏教理院接收整理遗物时,在一间破屋的废纸堆里发现了这个册页。当时极为零乱,实不成册。李厚汉早年在北碚师范美师科就读,是一位画家,对文物书画非常酷爱,他把这些散落一屋的单页宣纸整理出来,仔细一看,尽是一些“大家伙”名人的墨迹,既有国民政府财政部长、行政院长孔祥熙,外交部长王宠惠的题字,亦有黄埔军校代教育长何遂在缙云山狮子峰下的写生画、还有国民党大特务头子康泽的手迹-----在那个年代,谁看了都怕惹麻烦。但是,他看到诸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田汉、老舍、梁漱溟、梅贻琦等人的赋诗、题词,却让他为之一振,他不忍让这些“宝贝”在自己手里毁掉。同时,千方百计想办法把这些墨宝保存下来为首要任务。于是,他用一张旧报纸将其包起来,藏于自己随身携带的包里,带回北碚文化馆,放在美术组办公室一个旧文件柜的最低层, 并告诉文化馆文学组的诗人王庄,后经他们整理成册,妥为保存了下来。
册页回归
80年代初,随着李厚汉等人的退休,这本凝聚诸多社会贤达和文化名人题字的册页,不幸散失民间。后经吾和北碚区地方志专家李萱华等有识之士多年不懈呼吁,经各方努力,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这本历经风雨的册页已经回到了北碚区档案馆永久珍:丶马藏。据悉:北碚区档案局已对这批翰墨丹青,进行了扫描高仿,可向海内外有识之士和研究地方抗战史的学者提供第一手展示、研究文档。
2003年,重庆市北碚区政协文史委将其整理,影印出版,并把书名定为世界佛学苑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名人书作典藏》。书作的面世,实属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件幸事,亦可告慰册页上的百余位作者和为册页保护做出奉献的李厚汉先生。
有道是:
百手共扶一册页,名流高手谱华章;字里行间多弦歌,缙云山中墨犹香。
文化需要传承,艺术必须弘扬;佛学应当研究,册页不应遗忘。
7月26日改于云南曲靖靖烨旅舍
(注:此文系作者2023年度申报省级研究课题)
撰稿:一生
编辑:孑佬范(渝)
审核:章权
2023年7月26日于黄水千叶草场
太虚为汉藏教理院题写的院训
何遂缙云山写生画
郭沫若题诗
何鲁诗书手稿
冯玉祥题字“要想着收咱失邯 别忘了还我河山”
太虚口占诗稿
老舍题字;…
张治中题:慈航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