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可不慎欤的欤怎么读(可不慎欤的意思)

可不慎欤的欤怎么读(可不慎欤的意思)

札记|毛泽东把“惟谨慎”与“成大事”联系在一起,值得深思

慎,即“慎独”。“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这里从“六慎”,即慎欲、慎交、慎微、慎权、慎嗜好、慎言行的角度,谈谈领导者的道德治理。

慎欲。关键是以义节制私欲。欲有色欲,有财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老子所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趋向于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据传,昔日乾隆皇帝游江南,爬上了江苏镇江金山寺,只见江面上往来船只如梭,就问身旁的一位老和尚:“僧家,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啦?”老和尚答:“住了几十年了”。

乾隆又问:“你既住了几十年,可否告诉我,你每天看见长江上有多少船只往来?”老和尚答:“只看到两条。”乾隆惊奇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现在看到的也不止两条船!”那老和尚不慌不忙地说:“人生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乾隆听后感慨不已。确实如此,多少人为了“利”穷极一生,甚至踏上不归路,而置“义”于不顾。

慎交。“得意的时候朋友认识你,失意的时候你认识朋友。”应慎重对待朋友交往,防止失去原则。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情意观,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要与“损友”沆瀣一气。

颜氏家训云:“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翟悲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慎微。《伶官传序》上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说的就是因忽视小恶而最终铸成大错的道理。领导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明代福建某知府针对行贿受贿,公开挂联警示:“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宋代某县令在审判偷窃一文钱的金库保管小吏时说:“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领导者既要能把握大势,又不应当忽略细节。“门上有针眼大的孔,就能进斗大的风。”

怎样才能筑牢思想的堤坝?相信信仰的力量,找到精神依归,领导者才能抵御各种“病毒”的侵蚀。虽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近年来,我们有些干部,缺乏对信仰的追求,不信马列主义信鬼神,不问苍生问鬼神。千年骆马湖,一朝“马上湖”(因“骆马”谐音“落马”,遂有改名“马上湖”之说,下文石膏山之改名“仕高山”,出于相同的原因);千年石膏山,一朝“仕高山”,已成为千古笑柄。

慎权。关键是端正权力观。领导,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有“权”之人,这是事实。但作为领导本人必须弄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结构,否则,就会出现不能够正确对待权力的现象。领导科学告诉我们,领导的权力起码由三种权力构成,即职位权、威望权和专长权。其中职位权是“给我的权力”,而威望权和专长权是属于你自己的权力。职位权可以被别人拿走,而威望权和专长权,别人是拿不走的,永远属于你自己。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或靠宣传吹不出来,靠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靠真心实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才能逐步地建立起来。

慎嗜好。领导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领导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切勿大意。尤其不能降低格调,沉溺于声色犬马。须知“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

领导者应看重自己的责任、身价、健康,防止滋长奢靡之习。赖昌星有句口头禅:“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现在,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拉拢腐蚀他人,最普遍的手法就是,以爱好为突破口,不动声色地一点点进逼,或诱之以财物,或诱之以女色,直至逼其就范。如果我们的领导者不加以警惕,不能对自己的爱好保持克制,就势必经不住诱惑而身陷泥潭,翻身落马。“玉石贪官”就是很好的注解。

慎言行。儒家经典《礼记》中《大学》篇云:“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意谓国君说一句错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事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

北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中说:“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大政,数以万计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个人的手里,说话办事,不谨慎行吗?

北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事篇》中收录其师程颐语:“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明代张居正《赠毕石菴先生宰朝邑叙》云:“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上述各论,讲的都是慎言慎行。

权力是神圣的,同时又具有两重性,弄不好还会出现异化。权力的特殊性,要求领导者应谨言慎行。毛泽东曾赞赏诸葛亮一生谨慎,把“惟谨慎”与“成大事”联系在一起,值得我们深思。

邓小平也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人民,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

国外有一气象研究所敦促员工尽力完善工作的口号是:“当我们做对了时,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时,没有人会忘记。”这都是出于对权力的高度负责和内心敬畏而提出的自律要求,让我们以此与广大领导者共勉。

本文原载于2015年3月2日北京日报。

札记|毛泽东把“惟谨慎”与“成大事”联系在一起,值得深思

慎,即“慎独”。“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这里从“六慎”,即慎欲、慎交、慎微、慎权、慎嗜好、慎言行的角度,谈谈领导者的道德治理。

慎欲。关键是以义节制私欲。欲有色欲,有财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老子所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趋向于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据传,昔日乾隆皇帝游江南,爬上了江苏镇江金山寺,只见江面上往来船只如梭,就问身旁的一位老和尚:“僧家,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啦?”老和尚答:“住了几十年了”。

乾隆又问:“你既住了几十年,可否告诉我,你每天看见长江上有多少船只往来?”老和尚答:“只看到两条。”乾隆惊奇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我现在看到的也不止两条船!”那老和尚不慌不忙地说:“人生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乾隆听后感慨不已。确实如此,多少人为了“利”穷极一生,甚至踏上不归路,而置“义”于不顾。

慎交。“得意的时候朋友认识你,失意的时候你认识朋友。”应慎重对待朋友交往,防止失去原则。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情意观,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要与“损友”沆瀣一气。

颜氏家训云:“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翟悲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慎微。《伶官传序》上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说的就是因忽视小恶而最终铸成大错的道理。领导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明代福建某知府针对行贿受贿,公开挂联警示:“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宋代某县令在审判偷窃一文钱的金库保管小吏时说:“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领导者既要能把握大势,又不应当忽略细节。“门上有针眼大的孔,就能进斗大的风。”

怎样才能筑牢思想的堤坝?相信信仰的力量,找到精神依归,领导者才能抵御各种“病毒”的侵蚀。虽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近年来,我们有些干部,缺乏对信仰的追求,不信马列主义信鬼神,不问苍生问鬼神。千年骆马湖,一朝“马上湖”(因“骆马”谐音“落马”,遂有改名“马上湖”之说,下文石膏山之改名“仕高山”,出于相同的原因);千年石膏山,一朝“仕高山”,已成为千古笑柄。

慎权。关键是端正权力观。领导,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有“权”之人,这是事实。但作为领导本人必须弄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结构,否则,就会出现不能够正确对待权力的现象。领导科学告诉我们,领导的权力起码由三种权力构成,即职位权、威望权和专长权。其中职位权是“给我的权力”,而威望权和专长权是属于你自己的权力。职位权可以被别人拿走,而威望权和专长权,别人是拿不走的,永远属于你自己。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或靠宣传吹不出来,靠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靠真心实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才能逐步地建立起来。

慎嗜好。领导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领导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切勿大意。尤其不能降低格调,沉溺于声色犬马。须知“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

领导者应看重自己的责任、身价、健康,防止滋长奢靡之习。赖昌星有句口头禅:“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现在,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拉拢腐蚀他人,最普遍的手法就是,以爱好为突破口,不动声色地一点点进逼,或诱之以财物,或诱之以女色,直至逼其就范。如果我们的领导者不加以警惕,不能对自己的爱好保持克制,就势必经不住诱惑而身陷泥潭,翻身落马。“玉石贪官”就是很好的注解。

慎言行。儒家经典《礼记》中《大学》篇云:“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意谓国君说一句错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事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

北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中说:“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大政,数以万计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个人的手里,说话办事,不谨慎行吗?

北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事篇》中收录其师程颐语:“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明代张居正《赠毕石菴先生宰朝邑叙》云:“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上述各论,讲的都是慎言慎行。

权力是神圣的,同时又具有两重性,弄不好还会出现异化。权力的特殊性,要求领导者应谨言慎行。毛泽东曾赞赏诸葛亮一生谨慎,把“惟谨慎”与“成大事”联系在一起,值得我们深思。

邓小平也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人民,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

国外有一气象研究所敦促员工尽力完善工作的口号是:“当我们做对了时,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时,没有人会忘记。”这都是出于对权力的高度负责和内心敬畏而提出的自律要求,让我们以此与广大领导者共勉。

本文原载于2015年3月2日北京日报。

《诫伯禽书》: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

俗话说,“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规等,是指家庭或家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和训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宗族地位,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很大一部分是为政者教育子孙如何修身做人、立身处世、为官从政的垂诫,从中可以彰显出为政者的官品与官德。《诫伯禽书》就是这样的一部家训。

《诫伯禽书》的作者是周公,周公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既是创建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又是稳定西周王朝、促成“成康之治”的主要决策人。那么,《诫伯禽书》又是缘何而来呢?

周武王灭商后,把周公封在了鲁地,但周公因为辅佐朝政,没有就封,而是让儿子伯禽代为就位。《诫伯禽书》就是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告诫儿子的一段话。《诫伯禽书》把如何从政提到“王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成文的家训。

《诫伯禽书》的主要内容: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清人绘。

从这部家训,既能看出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更能体悟出他的为政品德。

第一,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周公曾为见贤人而“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建设国家,恢复生产,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制作礼乐,镇压反周势力,消除周边隐患,安抚商朝遗老等等,可谓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就连洗澡都有人打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所以一沐三握发。甚至吃饭也在处理政务,吃一口饭,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因为又有客人来求见了,所以一饭三吐哺。后世一些有志向的政治家,也以周公的精神勉励自己。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就是以学习周公吐哺的精神,抒发自己思贤若渴的心情。

第二,谦虚谨慎,谨言慎行。谨言慎行是指言语行动要小心谨慎。作为领导者立言当慎,不仅仅是威严所系,更重要的是关乎社会成本。《礼记·缁衣》记载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说的是,君子用言论来引导人们,用自己的行为来阻止人们的不良行为。所以,君子讲话一定要谨言慎行,行动一定要考虑后果。这样,百姓就能出言谨慎,行动小心。除非时机成熟,势在必行,但凡涉及全局层面的政令都要慎重。朝令夕改,必然会引起社会运行机制和轨道的转换以及黎民百姓行为和心理的调适,而转换和调适的过程,都要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

周公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务必要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遇贤才的作风。据《尚书·无逸》记载,周公教导成王勤俭执政时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后来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周公一再告诫成王要修己敬德,防止骄奢淫逸、重蹈殷商失德亡国的覆辙。周公早就意识到国之隐忧不在当前而在后嗣。他对成王的教育,既包括治国安邦才能的培养,也包括个人品格的塑造。在他的教育下,成王终于成长为一代明君。伯禽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了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论语》里的说话智慧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这是《周易》中记载孔子说过的一段话。

孔子将言行的重要性比喻成个人的枢机,枢机一发,主宰荣辱,可以惊天动地,不可不慎重。孔子善于说话,他说话既讲内容、又讲原则、还讲方法,即便是批评学生,也能让其欣然接受。因而,他的学生和朋友既乐于听他讲话,也甘于践行他所说的话,达到了“学如不及”“不令而行”的境地。

让我们一起从《论语》中看看孔子的说话之道。

说话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是慎言。孔子认为说话要慎重、准确、负责任,因为“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一切混乱的产生,就是由于言语不谨慎而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有一点马虎。

在日常生活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说与做之前要多听多看,有疑虑拿不准的地方要保留起来,拿得准的部分则要慎重地说出来和做下去,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和后悔。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欣赏那些对事不轻易发表意见,但不说则已,一开口必定切中要害的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当一个人说话大言不惭的时候,真正将其付诸于行就很难了。

二是择人择言。孔子认为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和可以说话的人设防不说话,这就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的话却与他谈了,这就是说错了话。

孔子还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轮到自己讲话就越位抢话,是浮躁,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是隐瞒,不察言观色、观察环境氛围而贸然讲话,是盲目,“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在恰当的时候说话,才会不招致别人的讨厌。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要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变通说话方式,讲“大道理”还是“通俗话”要依照听众来择取,以达到对话双方都满意的沟通效果,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说话要避免的问题

在孔子看来,说话一忌内容不当。“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语常不语怪,讲的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常理;语徳不语力,不推崇“暴虎冯河”的勇力,而是善用道德教化人;语治不语乱,探讨的都是为民、治国的大道;语人不语神,关注的都是个人修德和社会众生。

二忌巧言令色。花言巧语、面貌伪善和过分恭敬是可耻的行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忌强嘴利舌。“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对待别人以口舌强辩,往往会招致他人的厌烦。

四忌无端抱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他认为自己取得成就得益于从不抱怨,“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说话有技巧

孔子除了关注说话的内容,也十分讲究说话的艺术。

首先,他注重“辞达而已”。孔子惜言如金,字字珠玑,认为辞不贵多,取达意而止。如评价包含300余篇内容的《诗经》时,他只用了三个字“思无邪”,即概括了其所有诗篇之共同点在于思想纯正;提及君子的标准时,“君子不器”这四个字,就说明了君子应不限于一技一艺,而去广泛地汲取知识、博学洽闻;评价自己学生时,他更是一语中的,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寥寥三字即点明子路、子贡、冉求三人的个性与才能,词约意丰,言近旨远。

除“辞达”外,孔子也很重视文采,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文采的话就传播不远。他善用比喻、对偶、归纳、对比等修辞方式,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入则孝,出则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他还特别提出要平衡内容与文采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有些华而不实,唯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话语传达了一个人的智慧、情感、态度。除了学习孔子的说话技巧外,还要时刻践行“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话“行而能远”。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8月22日文,作者:微言,原标题《向孔子学习说话之道》)

中华文化经典每日一句:不可不慎

原文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大学》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可能会被天下人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