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代表什么意思(中华民族史新编7)
有些狭隘民族主义者,因为从内心对“中华民族”的排斥,因而对各种彰显中华民族一体的历史叙事和现实意识形态宣传,都非常排斥。比如,对“龙的传人”这种说法,就非常抗拒,与抗拒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提法一样。如果说,讲炎黄子孙,确实有可能忽略了蚩尤这位先祖,还情有可原。抗拒“龙的传人”的说法,就显得有些无厘头了。中国龙的形象,并非一个真实的动物,完全是经过想象与建构的图腾。现在拿龙来象征中华民族,而不拿别的图腾来象征,主要是因为这一图腾,历史悠久,且本身就蕴意多元族群融合。在各种古图腾中,是最适合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渊源的图腾。
(一)图腾崇拜从单一可识别物向抽象物转变的驱动力在讨论龙图腾的建构过程及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象征意义之前,先介绍一个学术性的知识——图腾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的原始族群,包括现在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巴西亚马孙丛林或大洋洲岛国,仍未进入文明-国家形态的人群,都有图腾崇拜。在考古发掘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各种器物上,也能发现千姿百态的图腾。现代国家的国旗、国徽、国歌、国花和各种“吉详物”等,也是图腾崇拜的遗留。
美国国徽——典型的现代国家图腾
关于图腾的意义,有不少学者进行过解释。例如婚姻-生殖-性关系禁忌说,这是最早研究图腾现象的一批学者如麦克伦南、巴霍芬等人的观点,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也延续了这种观念。这一学说认为图腾是在原始乱婚环境下,古代氏族为了避免乱婚造成的各种危害,而用图腾将不同氏族、部落区分开来,从而确保同一个部落图腾的男女之间不结婚,不乱伦的产物。这种以图腾区分氏族、部落,进而让男女都在外族寻找性伙伴的制度,保障了人的优生优育。图腾的宗教说,这是图腾理论中受到最多关注,也相对来讲比较权威的一种学说。从杜尔克姆到现代许多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持这种观念。图腾宗教说理论认为,图腾是神的象征,是古人信仰的物化体现。古人由于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局限,便将之神化,并与自己生活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相结合,塑造了图腾式的神。这种神既是古人表达信仰的媒介,也是借助神的名义进行氏族、部落内部整合的工具。图腾的社会整合与结构功能主义说,以马林诺夫斯基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持这种观念,虽然他们不否认图腾有宗教信仰、原始崇拜的成人,但更倾向于认为,这其中功利性目的比单纯的信仰更浓。图腾制度是借助巫术化的动物、植物崇拜,将人与生物、人与环境以及当时的生产模式、组织制度与伦理价值展现出来,是以生物或其他自然物表现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从蒙昧走向理性整合初期,用于整合群体观念,构建更紧密组织实体的工具。图腾的美学说,这是刚去世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图腾是古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因为对工具的使用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让原始人掌握了原料质地、形体等形式规律,触发了从自然物质需要向精神需求升华,从而将自然物与对称 、均衡等审美理念结合的意识形态再创造,是人的思想意识从具体走向抽象过程的重要阶段。
伏羲女娲交尾图:龙族的根源
图腾往往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现实自然物到抽象符号的演化过程。而这种演化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虽然仍有许多争议,但其中有一个蕴意,却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氏族间的融合导致了图腾的融合,从而使得本来简单直观的自然物变得复杂化。而随着文字、艺术形式,也即李泽厚所说的美学意义上的探索、思考成熟后,许多图腾便走向了抽象化。这里最典型的,是考古发掘形成的古埃及图腾变化。在古埃及统一之前,上埃及、下埃及各有不同的图腾,而统一之后的国王有红白双冠,树蜂王衔,极有可能是将上下埃及各自的图腾,给强融到一起了。
(二)龙图腾的渐进式形成在观察中国龙形象的时候,总是会让人有许多疑惑,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一种这样的动物,但要说它完全脱离现实,却又能从龙的形象中,联想到许多具体动物,例如蛇、鹿、马、鱼、羊等,龙的每一个部分,似乎是由不同的动物身体某部分组成的。闻一多先生曾非常详细地梳理了龙图腾形成的可能路径,在其《伏羲考》一文中说道,“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本身就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故宫里的“龙”
李泽厚先生进一步梳理前人的研究,指出龙图腾的产生,是人心营构之象,源于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和标志,是经时久远悠长,笼罩在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或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指出,“龙”形象的演化过程,恰恰体现了过去崇拜一种叫“龙”的蛇图腾的部族,或许就是伏羲、女娲传说背后的部族,在洪荒蛮昧的时代,逐渐在中华大地上占据了上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吞并、融合其他部族。而吞并、融合的标志、象征,便是将这些部族的图腾中的一部分,添加到“龙”的身上,既彰显“龙”的核心地位,又体现了对被融入部族的认可。在传说时代,伏羲、女娲是创世时期的神,但其形象却皆是人首蛇身,应是崇拜蛇的部族,但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原始社会竞争中,逐渐成为后来演化成中华民族这个庞大政治社会共同体的主支。
虽然伏羲、女娲的传说非常虚幻,但现代考古学,却为龙图腾的形成演变,构建起了一个比较久远且具有一定延续性的时间轴。现在发掘的比较早的有“龙”图腾的遗址,是辽宁查海遗址,其原始聚落生存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0-公元前7000年。遗址中最让人惊奇的发现,便是一幅巨大的石堆龙形象。红山文化要晚一些,但离查海遗址所在地比较近,也发现了许多有龙图腾的玉雕和陶器。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则被不少人认为,与尧、舜、禹时代契合度比较高,或可证明尧等传说中的王朝事实上存在。这个证明工作现在仍未完成,但其中的龙图腾物也不少,且与查海、红山等更高的遗址,有传承关联。
查海遗址石堆龙图腾
如果再结合炎黄之战、黄帝蚩尤之战的一系列传说,更能明白“龙”背后的部族激荡冲突,分化融合。《史记·五帝本纪》,炎帝失德,“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这里教“熊罴貔貅貙虎”,被许多玄幻小说想象成黄帝驱异兽与炎帝作战。但如果结合古代氏族以动物作为图腾的习惯,不难推测,这些动物其实并非真的是动物,而是以动物为图腾的不同部族,因为不满炎帝统治,因而响应、配合黄帝,与之一起兴兵推翻了炎帝部族。黄帝本身未必一开始便是“真龙天子”,在《山海经》里,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应龙”,出来相助黄帝,成为黄帝战胜蚩尤的关键力量之一。
山海经中“应龙”形象的想象
在炎黄部落融合,蚩尤部落败逃之后,以“龙”为核心,融合熊罴貔貅貙虎等形象,并将原蚩尤统辖下的许多部族图腾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将黄帝征战过程中一系列天象变化、地质灾害、气候事件融汇的,形象丰满又怪异,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中国龙”,才初步成型。现在许多崇拜蚩尤的南方族群,同时也有对鱼、鸟、虫的原始崇拜,在龙身上也有体现,所以“龙”其实是包容了蚩尤-苗-夷族群的图腾。
结语黄帝的故事,大多为后世根据传说与想象添加,但从现在考古发掘的各种“龙”图腾情况看,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中华大地早就在以“龙”为图腾的核心族群引领下,开启了碰撞融合的进程,“龙”每融合兼并一个新的部族,便往“龙”的身上添加一些这个部族的图腾形象,进而让“龙”图腾的演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进程,直接关联在一起。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龙”形象的完成,要一直到隋唐时期,这时期超大规模的大一统格局,真正将东西南北,方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以各种动物为图腾的部族混同于一个国家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龙,既有许多北方乃至寒带动物的影子,也有许多南方甚至热带动物的影响,有深海中的鱼的形象,也有沙漠中晰、蝎的模子,有草原上鹰、隼的部位。因为龙本身就意味着古代中国人,对大一统国家,各族群虽然有文化差异,但却结合成一体的符号化想象。
梦见龙啸九天,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
梦里最美的景象是那冲天的赤色火焰,宛若那巨龙直冲云霄,随着一声龙啸震慑九重天,实现了一场精彩的蜕变,从此开启了一展宏图的人生霸业,为自己打造出显赫一方的威名,让自己成为举足轻重的传奇人物;梦见龙啸九天,在一鸣惊人的壮举中把“化身为龙”的故事流传千年。
有人经常梦见龙飞凤舞与龙腾九天,一个非比寻常的梦境,可能是天意的安排,意味着自己将获得大富大贵与事业成功的好机会,好好把握,人生必将飞黄腾达;人人都想获得吉祥如意和荣华富贵,可现实与梦想差距太大,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即使明知结局不成功,我们也要去努力,因为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努力的结果,不能让未来变成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至少能够让自己改善一时的困境,总比自暴自弃的凄惨结局好很多。
龙自古以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象征,是人们崇拜的神异动物,听说龙可以呼风唤雨,于是人们纷纷建起龙王庙,祈求每年能够风调雨顺,但是亿万人都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龙,只知道古人用诗词把龙描述得栩栩如生与气势磅礴,那么龙是怎样生存的一种生物,它是否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
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能施云布雨的神异动物,而且封建时代的龙也是皇权的象征,龙袍加身意味着君临天下;至于龙是否真实存在,我们联想到三十年代的营口坠龙事件,那个时候科技不发达,我们无法收集有效证据,但是发生在二零零七年的高邮湖龙吸水事件,有完整的视频证据,在视频中可以看到高邮湖的湖水形成一条狭长的水柱通往云层,涌动的乌云中出现了像蝌蚪一样游走的黑色不明生物,那就是龙,现场不少人都看到了传说中的龙。
传说中的龙能够腾云驾雾,还会施云布雨,还有各地凭空出现的龙吸水现象,目前的科学解释力度远远不够,相信未来的科学会给出完美答案;有人说龙是高维度生物,高维度空间可能生活着大量的龙族,它们为了保护低维度空间生物的生存环境,才定期来我们的世界里施云布雨;还有人说龙之所以能腾云驾雾,龙之所以能腾空飞行,是因为龙能改变自己四周的磁场,磁场的强度变化能为龙在漂浮腾飞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与动力。
“龙图腾”代表什么意思(中华民族史新编7)
有些狭隘民族主义者,因为从内心对“中华民族”的排斥,因而对各种彰显中华民族一体的历史叙事和现实意识形态宣传,都非常排斥。比如,对“龙的传人”这种说法,就非常抗拒,与抗拒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提法一样。如果说,讲炎黄子孙,确实有可能忽略了蚩尤这位先祖,还情有可原。抗拒“龙的传人”的说法,就显得有些无厘头了。中国龙的形象,并非一个真实的动物,完全是经过想象与建构的图腾。现在拿龙来象征中华民族,而不拿别的图腾来象征,主要是因为这一图腾,历史悠久,且本身就蕴意多元族群融合。在各种古图腾中,是最适合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渊源的图腾。
(一)图腾崇拜从单一可识别物向抽象物转变的驱动力在讨论龙图腾的建构过程及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象征意义之前,先介绍一个学术性的知识——图腾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的原始族群,包括现在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巴西亚马孙丛林或大洋洲岛国,仍未进入文明-国家形态的人群,都有图腾崇拜。在考古发掘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各种器物上,也能发现千姿百态的图腾。现代国家的国旗、国徽、国歌、国花和各种“吉详物”等,也是图腾崇拜的遗留。
美国国徽——典型的现代国家图腾
关于图腾的意义,有不少学者进行过解释。例如婚姻-生殖-性关系禁忌说,这是最早研究图腾现象的一批学者如麦克伦南、巴霍芬等人的观点,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也延续了这种观念。这一学说认为图腾是在原始乱婚环境下,古代氏族为了避免乱婚造成的各种危害,而用图腾将不同氏族、部落区分开来,从而确保同一个部落图腾的男女之间不结婚,不乱伦的产物。这种以图腾区分氏族、部落,进而让男女都在外族寻找性伙伴的制度,保障了人的优生优育。图腾的宗教说,这是图腾理论中受到最多关注,也相对来讲比较权威的一种学说。从杜尔克姆到现代许多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持这种观念。图腾宗教说理论认为,图腾是神的象征,是古人信仰的物化体现。古人由于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局限,便将之神化,并与自己生活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相结合,塑造了图腾式的神。这种神既是古人表达信仰的媒介,也是借助神的名义进行氏族、部落内部整合的工具。图腾的社会整合与结构功能主义说,以马林诺夫斯基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持这种观念,虽然他们不否认图腾有宗教信仰、原始崇拜的成人,但更倾向于认为,这其中功利性目的比单纯的信仰更浓。图腾制度是借助巫术化的动物、植物崇拜,将人与生物、人与环境以及当时的生产模式、组织制度与伦理价值展现出来,是以生物或其他自然物表现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从蒙昧走向理性整合初期,用于整合群体观念,构建更紧密组织实体的工具。图腾的美学说,这是刚去世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图腾是古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因为对工具的使用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让原始人掌握了原料质地、形体等形式规律,触发了从自然物质需要向精神需求升华,从而将自然物与对称 、均衡等审美理念结合的意识形态再创造,是人的思想意识从具体走向抽象过程的重要阶段。
伏羲女娲交尾图:龙族的根源
图腾往往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现实自然物到抽象符号的演化过程。而这种演化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虽然仍有许多争议,但其中有一个蕴意,却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氏族间的融合导致了图腾的融合,从而使得本来简单直观的自然物变得复杂化。而随着文字、艺术形式,也即李泽厚所说的美学意义上的探索、思考成熟后,许多图腾便走向了抽象化。这里最典型的,是考古发掘形成的古埃及图腾变化。在古埃及统一之前,上埃及、下埃及各有不同的图腾,而统一之后的国王有红白双冠,树蜂王衔,极有可能是将上下埃及各自的图腾,给强融到一起了。
(二)龙图腾的渐进式形成在观察中国龙形象的时候,总是会让人有许多疑惑,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一种这样的动物,但要说它完全脱离现实,却又能从龙的形象中,联想到许多具体动物,例如蛇、鹿、马、鱼、羊等,龙的每一个部分,似乎是由不同的动物身体某部分组成的。闻一多先生曾非常详细地梳理了龙图腾形成的可能路径,在其《伏羲考》一文中说道,“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本身就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故宫里的“龙”
李泽厚先生进一步梳理前人的研究,指出龙图腾的产生,是人心营构之象,源于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和标志,是经时久远悠长,笼罩在中国大地上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或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指出,“龙”形象的演化过程,恰恰体现了过去崇拜一种叫“龙”的蛇图腾的部族,或许就是伏羲、女娲传说背后的部族,在洪荒蛮昧的时代,逐渐在中华大地上占据了上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吞并、融合其他部族。而吞并、融合的标志、象征,便是将这些部族的图腾中的一部分,添加到“龙”的身上,既彰显“龙”的核心地位,又体现了对被融入部族的认可。在传说时代,伏羲、女娲是创世时期的神,但其形象却皆是人首蛇身,应是崇拜蛇的部族,但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原始社会竞争中,逐渐成为后来演化成中华民族这个庞大政治社会共同体的主支。
虽然伏羲、女娲的传说非常虚幻,但现代考古学,却为龙图腾的形成演变,构建起了一个比较久远且具有一定延续性的时间轴。现在发掘的比较早的有“龙”图腾的遗址,是辽宁查海遗址,其原始聚落生存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0-公元前7000年。遗址中最让人惊奇的发现,便是一幅巨大的石堆龙形象。红山文化要晚一些,但离查海遗址所在地比较近,也发现了许多有龙图腾的玉雕和陶器。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则被不少人认为,与尧、舜、禹时代契合度比较高,或可证明尧等传说中的王朝事实上存在。这个证明工作现在仍未完成,但其中的龙图腾物也不少,且与查海、红山等更高的遗址,有传承关联。
查海遗址石堆龙图腾
如果再结合炎黄之战、黄帝蚩尤之战的一系列传说,更能明白“龙”背后的部族激荡冲突,分化融合。《史记·五帝本纪》,炎帝失德,“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这里教“熊罴貔貅貙虎”,被许多玄幻小说想象成黄帝驱异兽与炎帝作战。但如果结合古代氏族以动物作为图腾的习惯,不难推测,这些动物其实并非真的是动物,而是以动物为图腾的不同部族,因为不满炎帝统治,因而响应、配合黄帝,与之一起兴兵推翻了炎帝部族。黄帝本身未必一开始便是“真龙天子”,在《山海经》里,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应龙”,出来相助黄帝,成为黄帝战胜蚩尤的关键力量之一。
山海经中“应龙”形象的想象
在炎黄部落融合,蚩尤部落败逃之后,以“龙”为核心,融合熊罴貔貅貙虎等形象,并将原蚩尤统辖下的许多部族图腾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将黄帝征战过程中一系列天象变化、地质灾害、气候事件融汇的,形象丰满又怪异,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中国龙”,才初步成型。现在许多崇拜蚩尤的南方族群,同时也有对鱼、鸟、虫的原始崇拜,在龙身上也有体现,所以“龙”其实是包容了蚩尤-苗-夷族群的图腾。
结语黄帝的故事,大多为后世根据传说与想象添加,但从现在考古发掘的各种“龙”图腾情况看,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中华大地早就在以“龙”为图腾的核心族群引领下,开启了碰撞融合的进程,“龙”每融合兼并一个新的部族,便往“龙”的身上添加一些这个部族的图腾形象,进而让“龙”图腾的演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进程,直接关联在一起。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龙”形象的完成,要一直到隋唐时期,这时期超大规模的大一统格局,真正将东西南北,方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以各种动物为图腾的部族混同于一个国家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龙,既有许多北方乃至寒带动物的影子,也有许多南方甚至热带动物的影响,有深海中的鱼的形象,也有沙漠中晰、蝎的模子,有草原上鹰、隼的部位。因为龙本身就意味着古代中国人,对大一统国家,各族群虽然有文化差异,但却结合成一体的符号化想象。
「素材」中国龙图腾图案精选(第二辑)建议收藏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的模糊集合过程,起自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即采拾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鉴于神话传说与民族起源难以割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称为“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