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民国26年是哪一年(民国2年是哪一年)

民国26年是哪一年(民国2年是哪一年)

请问民国18是公元哪一年?

百年未有之奇灾,民国24年汉江大水纪实

汉江1935年特大洪水,千百万灾民刻骨之痛

湖北西北部的民间,初夏时节经常会听到老人家们讲:“六月六,涨大水,六月六,啃窝头”的口头禅。好好短短的仲夏时节,怎么搞出来这样悲情的段子?这就要从80多年前的一场超级洪水说起了。

1935年是农历乙亥年,解放前民间不习惯用公历纪年,当时老百姓习惯用年号纪年,所以这一年一般俗称为民国二十四年。当年的六月初六到六月初九(7月6日至7月9日),汉江中上游爆发了数百年未见的超级洪水,随后洪水席卷汉江下游,十几个州县浸泡在洪水中长达一个多月。洪水造成数百万人受灾,十余万人被淹死。

虽然民国政府努力救灾,然而国家积贫积弱上百年,一点点努力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灾区的血吸虫病、痢疾、疟疾盛行,老百姓死亡无数。由此,民国24年洪灾成了汉水沿江人民心中长久的惨痛记忆。

1 1935年洪水湖北淹没范围

1 1935年大水入城,城墙高处都是逃避洪水的幸存者

六月初六日,滔天洪水初长成

1935年入夏后,中原大地气候变得极不正常。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上自陕南、豫南,下至襄阳和鄂西北连降大雨,其雨量惊人,7月3日至8日各地的降雨量记录,大都超过了正常年份全年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汉江上游的竹山站7月份最大降水量为731.0毫米,占平均年降水量的91.8%。上游暴雨直接导致汉江第一大支流堵河爆发洪水,其中新洲站洪峰流量6770 m³/s,黄龙滩站估算流量为12300 m³/s。

汉江与堵河洪峰交汇后形成洪峰,第一个摧残的就是拥有四百年历史的郧阳府城(郧县)。六月初六日,江水暴涨,先是淹没了三丈多高的驳岸后,直接漫上二丈四尺高的城墙,在城墙上看大水的人就端坐在城墙垛子上洗脚(毫无危机意识)。

城墙下巨浪翻滚,像千万头猛兽一次次冲撞着城墙,城墙东南角最终崩溃,一连垮塌60余丈,江水滚滚入城,冲垮房屋800余间。仅仅一个月后,汉江上游又连降暴雨,七月初三至初八降雨量达274.1毫米,洪峰再次暴发,暴涨的江水沿上次垮倒的城墙豁口扑向郧阳城,冲跨房屋800余栋。连遭洪水导致环境卫生崩溃,次年霍乱症大暴发,全县死万余人,其中郧阳城和黄龙镇死人最多。 

2 1920年代依山傍水的郧县城关

2 1920年代郧县城西河码头

郧阳城被淹后不到两个时辰,洪峰抵达位于汉江上游的最后一城均州(1958年因为修建丹江口水库,均州县城搬迁至下游三十多公里的丹江口镇),均县县志记录道:六月六日(7月6日)大雨六日,汉水猛涨数丈。高于东部城垣,南关房屋均已灭顶,县城至草店十里村屋为墟,东路桥梁冲毁,全县悉被淹没,可为百年奇灾。幸亏均州城墙坚固,并没有像“纸糊的郧阳”那样一触即溃,而是坚挺三日,保护了城内的百姓,“铁打的均州”由此得名。

集中性的特大暴雨,致使汉江主要支流也相继出现了有确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流量。北河、南河、小清河、唐河、白河、滚河、淳河、蛮河等汉江支流山洪暴发,水势飞涨,导致汉江水位骤涨5.3米,丹江口出现了50000m³/s以上的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历史记录推算1583年洪水流量为61000m³/s)。

3 1950年代末拆除中的均州城,搬迁净乐宫赑屃

3 60年代淹没在水下的均州古城依旧静静的躺在汉江右岸

七月七日,中游洪峰破五万,沿江各县尽涂炭

均州城被淹之后仅仅四个多小时,汉江洪峰就抵达中游第一县光化(老河口市)。因汉水暴涨,光化县城乡一片汪洋,王甫洲一带有居民200余人,仅救出20 余人。李家洲一带房屋全部倒塌,人口淹毙十分之四,田地多成沙洲,入秋复为水灾。

洪峰席卷光化和谷城县之后,仅用三个小时就冲进了汉水中游第一大城襄阳。襄阳堤冲陷数十处,老龙堤淹坏二十余处。襄阳县志云:“大水骤起,襄阳县平地水深丈余,环城皆水,樊城水势高出城垣。洪水未能畅泄,以致平地水深丈余,县沿环城皆水。樊城水势高出城垣,街市顿成泽国。” 县城外的竹条铺、张家湾、东津湾等地均被淹,沿河百余里一片汪洋。房屋、粮食、器具漂没一空,人畜多被淹毙,死者暴尸山谷,生者号哭原野。

谷城县与光化县的诸多河流与汉江交汇后,襄阳站洪峰流量达到 52400 m³/s,此时汉江水位达到了襄阳城有确切记录以来的最高值71.71米,该水位远超襄阳各地汉江大堤的高度,洪水漫过河堤泛滥成灾。

4 1935年襄阳大水,灾民生活艰难

4 1935年襄阳淹大水,到处是残垣断壁

祸不单行的是因为襄阳隔壁的南阳也是瓢泼大雨三日不停,唐白河也爆发了百年来最大洪峰,最大洪峰流量达11770m³/s。唐白河在襄阳附近注入汉江后,进一步加剧了汉江水势(流量过万的唐白河为汉江增加了4000多m³/s的流量,剩余流量在本地平原地区泛滥成灾)。

经统计,襄阳县受灾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8%,受灾人口42万余人,淹毙人口2.24万余人,冲毁农田75万亩,冲走粮食19万余石,冲倒民宅5万余间,淹死牲畜5.6万余头。襄阳县志记录道:“死者暴露山谷,生者号哭原野,灾情之惨,亘古未有”。

相比城外的一片泽国,铁打的襄阳城得益于城墙的保护,灾情比城外轻。城内居民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去堵塞城门,以及城墙下方的排水渠道,沙袋黏土不够用,就用米面袋子以及棉衣棉被。

86年后,洪水遗迹在城墙上犹存——襄阳北门外的城墙上嵌有几块石碑,它们记录了民国以来汉江几次特大洪水的水位,最高的就是1935年洪水,水位71.71米;其次是64年的洪水,水位69.92米;最低一次是1975年,68.48米的水位。与以上水位做个对比,2008年3月17日汉江襄阳站水位59.26米,差距接近12.5米之多(襄阳城附近的鱼梁洲段江宽是5公里,洪水过流5米深,只需要2米的流速,流量就能达到5万)。

4 襄阳城墙上历年来最高水位牌

4 襄阳城墙上水位牌1935.7.7,71.71米

5 唐白河注入汉江,及各江河宽度

宣泄不畅,内涝不止,下游尽为泽国

7月6日开始,宜城汉江水位开始暴涨,至7月7日,洪峰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宜城逆灌。宜城城关镇东南北城楼先后崩塌,城堞冲毁无遗,城厢内外民屋十有九塌。当宜城百姓还在洪水里拼命求生的时候,滔天洪水继续挟万马奔腾之力,向汉江下游第一城钟祥猛扑过来。洪峰水头高达一丈有余,巨浪夹杂着树木等杂物上下翻滚,声势如雷,加以风雨大作,继以冰雹助威,沿江居民胆战心惊却又无处可逃。

钟祥县地势更加平坦,洪峰入境后一路所向披靡,直趋城南邢公祠一带的钟祥干堤(汉堤),此段堤防随即溃决。当夜11时,钟祥汉堤的第一工至十一工相继又溃18口,溃口总宽度达6957米。洪峰破堤后,水头将城南一带村镇冲洗殆尽,淹毙人民无算。沿城之下闸、皇庄庙、护城堤也相继溃决,洪水入城,深者数丈,城厢房屋尽行冲塌,环县境各堤垸亦扫荡一空。

7月8日后,汉堤又陆续崩溃,全线共溃百余口。这次大水,钟祥县当时共计51万人口,受灾人数共计31.9万人,占比62.5%,直接死亡2.1万人,后续病死饿死无法统计。

本次洪水在钟祥溃口后冲入汉北平原,洪峰横冲直撞,一路再无阻挡。这里地势低平,老百姓无处可逃,暴涨洪水最终导致该地直接淹死百姓约8万,病死饿死无算,情况惨绝人寰。民间流传:“钟祥倒了狮子口,水里死尸手拉手,十六州县连安陆,到处菩萨打鼓泅”。

6 1935年江汉洪水

7 浸泡在洪水中的民居

钟祥汉堤崩溃后,下游河道大堤陆续崩溃,首先受灾的是天门,洪峰所至,天门县七十二坑顿时成为泽国,“昼夜平地涨水一丈九尺余”。 而在一个多月之后的8月25日,天门又迭遭洪水,10日内平地涨水4尺余。全县受灾面积1570平方公里,淹没农田140余万亩,受灾12.4万户,倒塌房屋1.6 万栋,淹死1.2万余人。两个月被淹两次,累计死亡数万人,受灾之重,为各县之最。

汉江洪峰抵达武汉后,与同时发生的长江特大洪峰叠加,洪水宣泄不畅,整个江汉平原沦为泽国。7月7日,武汉三镇被洪水围困,东西湖、月湖等大堤相继满溢。7月8日,汉口西郊的张公堤外,长丰南北两垸几乎同时崩溃,罗家墩、韩家墩、易家墩、陈家墩,均被洪水吞没。自七月上旬开始,汉阳大部分地区淹没,淹没时间长达90天,受淹面积11.5k㎡,水淹房屋8570间,全市受灾人口11.6万人。

8 1925年湖北地图:襄阳道下辖17个州县

8 洪水把汉阳城区浸泡了三个月

8 1935年汉口江汉路,路面成江河

汉江数百年一遇之洪水,数百年未遇之奇灾

由于民国24年的襄阳道管辖17个州县,分别是:襄阳、钟祥、京山、潜江、天门、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今老河口市)、均县(今丹江口市)、郧县、房县、竹谿(今竹溪县)、竹山、保康、郧西县。所以本次汉江特大洪水发生的范围大部分都在襄阳道管辖范围之内,然后就是发生在鄂东的江汉道。从郧西县开始,一直到武汉三镇,洪流所经之地,民生物资荡然无存,只留下数百万嗷嗷待哺的灾民和疟疾、血吸虫等传染病。

经民国政府统计,本次汉江洪水导致襄阳道十几个州县共受灾168.34万人,淹没农田131.06万亩,倒塌房屋 127201栋,死亡15.2336万人,城市居民和乡村百姓流离失所,庄稼颗粒无收,当时的民国政府在襄阳城内专门设立了“稀饭局”来救济灾民,灾民们每天只能靠可以照出人影的稀饭维持生命。

本次水灾后经过科学测算,钟祥汉江碾盘山站洪峰流量估算值高达57400 m³/s,为汉江数百年一遇之洪水,所过之处,均造成了数百年未遇之奇灾。

9 1943,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拨款200万元修复襄阳老龙堤

9 长江及各支流最大洪峰数据

民国29年(1940)5月蒋介石登青城山帐单

民国29年(1940)5月蒋介石登青城山帐单

青城山 茶 豆 酒 二王庙 福星桥

——赵家渡——

(注:旧书摊淘得蒋介石莅临灌县青城山离堆二王庙耗费帐单,并以此为线索查阅过部分资料草成此短文。或有遗漏,见谅)

(上世纪初青城山山门———网络)

一,民国29年(1940年)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2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在张治中、邓锡侯,潘文华等几位国军将领陪同下从成都抵达灌县,游览了伏龙观二王庙等景区之后,前往30里外的道教圣地青城山,从山门开始,由45乘滑竿118名轿夫组成的“滑竿队”,抬着一干军政大员开始“登山”游览。

如此阵仗,所耗经费为123467元。

今天青城山

今天青城山大门

二,耗费帐单细目摘录

筵席(上席3桌)共计26桌+便席N桌

茅台酒10瓶每瓶700元(上席三桌用)

——上席由成都浙菜名厨陈钰主办

………

奉谕购青城山芽茶35斤每斤400元等

奉谕购雪山大豆44斤每斤28元

…………

捐款修建福星桥款50000元

捐助二王庙5000元

………

(两项合计5.5万元)

轿夫118名脚力钱

旅馆费20间资费

………

帐单合计

总耗费123467元。

四川档案馆(1*11#)

孤独的山果

注: 当时物价参考

据冯玉祥书信记载:

民国30年(1941年)青城山米价

34斤/30元

—卷宗1*11

书页之一

书页之二

书页之三

冯玉祥书信记载民国30年(1940)灌县青城山米价

三,奉谕之下的茶和豆却没那么幸运

青城山登山道

收录于四川档案馆的这份帐单

页面虽简单内容却丰富

特别是帐单上奉谕采购的

青城山芽茶和雪山大豆

读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且不说上席杯盞间某台酒荣耀如故

倒是可惜了青城山特产

芽茶和雪山大豆

没能攀龙附凤一步登天

要不华夏大地食品册上

又会多几个声名如雷贯耳的”奢侈品”

蒋介石题写的上清宫

庙观

蒋一行登山歇息的天师洞

天师洞大门

青城山山道庙观

四,后记

摘录此书

由表及里

可以看到正值抗战的关键时期

1940年,彭德怀正在西北对侵华日军发起百团大战,延安的共产党军队艰苦卓绝浴血奋战

而老蒋却后方享乐,国共对比,结果不言而喻!

——图文:赵家渡20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