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杨干才二十军(杨干才)

杨干才二十军(杨干才)

淮海战役国共双方军队编制序列

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始于1948年11月6日,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人民解放军序列(两大野战军,23个纵队,63-66万人加40万民兵)

总前委:

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加四个旅,40多万人)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豫东战役后一直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任副司令员)

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陈士渠

政治部主任:唐亮

副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后勤部长:刘瑞龙

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一、第二、第三师)

第三纵队:代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师)

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师)

第八纵队:司令员张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师、二十四师)

第十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师)

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炮一、炮二、炮三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

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

第35军: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师)

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傅秋涛

苏北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委陈丕显

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赵建民、政委潘复生(独一、独三旅)

江淮军区:司令员陈庆先、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独立旅)

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众

山东兵团

司令员:许世友(未参战)

政委:谭震林(兼)

副司令员:王建安

参谋长:李迎希

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第七纵队:司令员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

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治、政委刘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师)

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师)

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政委张雄(未参战)(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师)

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师)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缴获的化学臼炮。

苏北兵团

司令员:韦国清

政委:陈丕显

副政委:吉洛(姬鹏飞)

参谋长:覃健

第二纵队:司令员滕海清、政委康志强(第四、第五、第六师)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胡炳云、政委张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第十二纵队:司令员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

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三个旅,近20万人)

司令员: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

副政委:张际春

参谋长:李达

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纲(第四、第六旅)

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独立旅)

豫西军区:司令员 曾希圣、政委张玺(独立旅)

陕南军区:司令员 刘金轩、政委汪峰(独立旅)

美国记者拍的淮海战役国军照片

国民党军序列

主要将领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杜聿明被活捉

第二兵团

(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参谋长:董熙

下辖:

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

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

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

第32师(龚时英)

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

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

第122师(熊顺义)

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

第57师(冯寄异)

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

第112师(余一凡)

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

第287师(李芝)

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备注

一、黄宗颜原为暂编14师师长,拨归邱清泉指挥,邱将其与第46师合并,取消暂编师番号,将黄调为第五军副军长。

二、第七十军第96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为快速纵队,师长邓军林兼任纵队司令,周志道为副司令。

三、第181师米文和部是刘汝明系统曹福林第五十五军建制,临时归邱清泉指挥,在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歼。

四、济南战役开始时,第七十四军奉命空运济南增援,1948年9月19日济南机场被解放军炮火控制,仅运去第57师7个连,运去部分在济南战役中被歼灭。

五、第122师原为第十六兵团第四十一军建制,第十六兵团单独突围被歼灭后,收容残部编成第122师。

六、第十二军第238师驻灵璧地区整训,在解放军攻占灵璧时被歼灭。

七、第一百一十六军是在包围圈内编成,实际上是一个空番号,余锦源计划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军编成一个新兵团,第一百一十六军人员均由第七十二军抽调,未编好即被歼灭。

大批被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官兵

第六兵团

(增援黄维的部队)

司令:李延年

参谋长:梁栋新

下辖:

第三十九军(王伯勋)

第103师(曾元三)

第147师(张家宝)

第五十四军(阙汉骞)

第8师(周文韬、施有仁)

第198师(张纯)

第291师(廖定藩)

第九十六军(于兆龙)

第141师(甫绍武)

第282师(肖续武、张毓金)

第九十九军(胡长青)

第92师(艾瑗)

第99师(杨达)

第268师(李慎言)

备注

一、李延年原为第九绥靖区司令,因战略需要放弃海州西撤,将所辖第四十四军拨归第七兵团,李率司令部人员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员改编为第六兵团司令部,指挥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军四个军。

二、第三十九军原属第十三兵团建制,驻河北昌黎,战役前未赶到徐州,后调蚌埠归第六兵团指挥。该军序列中原有第91师,不在淮海战场,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军原在蚌埠驻扎,曾一度受刘汝明第四绥靖区指挥。

四、第九十六军第41师有写为212师、第282师有写为281师,是否番号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军原属第十六兵团,1948年10月底调蚌埠守备,后第十六兵团北上,该军留滞蚌埠,归第六兵团指挥。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军官

第七兵团

(在碾庄地区被歼)

司令:黄伯韬

副司令:黄国梁、唐云山

参谋长:魏翱

下辖:

第二十五军(陈士章)

第40师(曾正我)

第108师(李世镜)

第148师(刘清衵)

第四十四军(王泽浚)

第150师(赵壁光),该师投诚

第162师(李秾)

第六十三军(林湛、陈章)

第152师(雷秀民)

第186师(张泽琛)

第六十四军(刘镇湘)

第156师(刘镇湘)

第159师(刘绍武、钟世谦)

第一百军(周志道)

第19师(赵尧)

第44师(刘鹤声)

第63师(盛超)

备注:

一、第二十五军第148师在宿县被歼。

二、第一百军第19师在济南战役中被歼。

三、第四十四军第162师486团在扬州未归建。

第八兵团

司令:刘汝明

副司令:田镇南、曹福林、米文和、刘汝珍

参谋长:朱秀德、杨然

副参谋长:杨然、李诚一

下辖:

第五十五军(曹福林)

第29师(荣光兴)

第74师(李益智)

第181师(米文和、刘兴远),在马牧集被歼

第六十八军(刘汝珍)

第81师(葛开祥)

第119师(刘广信、张勋亭、刘铁钧)

第143师(崔贡琛、阎尚元、王保谦、李金玉)

备注:

该兵团前身是第四绥靖区。

第十二兵团

(在双堆集地区被歼)

司令:黄维

副司令:胡涟、吴绍周

参谋长:肖锐

副参谋长:韦镇福、刘文修

下辖:

第十军(覃道善)

第18师(尹俊)

第75师(王靖之)

第114师(夏建勋)

第十四军(熊绶春)

第10师(潘琦)

第83师(张用斌)

第85师(吴绍周)

第十八军(杨伯涛)

第11师(王元直)

第49师(何竹本)

第118师(尹钟岳)

第八十五军(吴绍周)(该部110师师长廖运周为中共秘密党员)

第23师(黄子华),该师投诚

第110师(廖运周),该师起义

第216师(谷允怀)

备注:

一、第十二兵团归国防部指挥,未明令归徐州剿总指挥。

二、第118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成快速纵队,师长兼任快速纵队司令。

三、1946年整编时,整编11师把原11师33团拨给118旅,后来重新调整故118师有33团番号,而11师有352团番号。

第十三兵团

(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李弥

副司令:赵季平、陈冰、李九思

参谋长:吴家钰

副参谋长:周羽皋

下辖:

第八军(李弥、周开成)

第42师(石建中、伍子敬)

第170师(杨绪钊)

第237师(孙进贤)

第九军(黄淑)

第3师(周藩)

第166师(肖超吾)

第253师(王青云)

第六十四军(李荩宣,原第九军副军长)

第156师(吴家钰)

第159师(黄志圣)

第一百一十五军(司元恺)

第39师(韩肇琏)

第180师(陈芳芝)

备注:

一、李兵团原辖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个军,淮海战役前第三十九军在葫芦岛,后调蚌埠归第六兵团。战役后期又将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军编入序列,这两个军都是仓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军是空番号,没有什么战斗力。

二、第六十四军原系第七兵团建制,在碾庄被歼。表中所列是在包围圈中成立的,兵员仅有王洪九部改编的独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约4000人,所谓师长均未到职。

三、第39师司元恺部原由安阳空运徐州增援,后扩编成第一百一十五军,第180师原系第三绥靖区第五十九军建制,该军在贾汪起义,未参加官兵收容约3000人编成第180师。

第十六兵团

(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孙元良

副司令:曾苏元

参谋长:张益熙

副参谋长:高健、熊顺义

下辖:

第四十一军(胡临聪)

第122师(张宣武)

第124师(严翊)

第四十七军(汪匣锋)

第125师(陈玲)

第127师(李家英、张广汉)

备注:

第125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组成快速纵队,由该师师长兼任纵队司令,副司令为战车二团团长吴文芝。

第三绥靖区

(该部在张克侠、何基沣带领下大部分起义)

司令:冯治安

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李文田

参谋长:陈继淹

部队:第五十九军(刘振三)

第38师(杨干三)

第180师(崔振伦)

第七十七军(王长海)

第37师(李宝善)

第132师(过家芳)

总部直辖:第二十军(杨干才)

第133师(景嘉模)

第134师(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军(孙良诚),该部在江苏睢宁投诚

第260师(王清瀚)

暂编25师(孙玉田)

备注:

第二十军于淮海战役后期由华中调津浦铁路南端。

陈赓原与粟裕并驾齐驱,缘何在三年内拉开差距,两次失误是关键

网上的军迷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以陈赓资历之高、能力之强、人缘之好,却为何无法评上元帅?

论资历,陈赓于1922年入党,比十大元帅中的九个都要早;黄埔军校时期,陈赓被公认为黄埔三杰之一,还曾救过蒋介石的性命。1927年,更是参加了南昌起义。

论能力,陈赓文武双全,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民;提刀能冲锋,拿起电报又能做情报工作,简直是全才。红军时期,陈赓受命领导干部团,毛泽东评价他可以当军长;八路军时期,陈赓带出了全军最好的一个旅;而在解放战争初期,陈赓更是我军最光辉夺目的亮点之一,和粟裕一起,经常被主席全军通报表扬。

论人缘,那就更不用说了。幽默亲切的陈赓和谁都处得来,作为一个大家的“开心果”,陈赓所到之处,到处都洋溢着同志们的欢声笑语。

那么要资历有资历,要人品有人品,要能力有能力,要战功有战功,要领导青睐就有领导青睐的陈赓,却在解放战争后期,逐渐与粟裕拉开了差距。解放战争结束时,粟裕为大军区领导,统领整个野战军;而陈赓则为省一级军区领导,统领一个兵团。

1949年,当时还在上海的宋庆龄就曾问过陈赓:

“陈赓,你带了多少兵啊?”

面对师母的询问,陈赓不得不答,他不好意思地说:“20来万吧!”

宋庆龄颇为惊讶:

“怎么那么少?林育蓉是你四期的学弟吧,都带80万兵了呢?”

很显然在宋庆龄眼中,以陈赓的才华和资历,应该不止兵团司令那么简单。

前文也提到了,在解放战争初期,陈赓曾和粟裕一起,被毛泽东树立为全军的典型。

毛泽东曾两次号召全军学习陈赓的打法,而这样的荣耀,也只有粟裕享受过。1946年,陈赓巧妙设伏,在晋南消灭了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得知此消息后,毛泽东欣喜如狂,立即通电全军。不仅如此,他还点了聂荣臻的名,要求刚在大同集宁打了败仗的他多学学陈赓:

“我陈赓纵队已将胡宗南之天下第一师全部歼灭,其一六七旅亦伤亡惨重,其一部正被我军围歼中,胡军侵占之浮山城已被我收复。查我陈赓纵队仅三个旅,七月间歼灭胡军一个旅后,胡军……故陈纵此次回师再歼胡军主力(第一旅及一六七师均老一军)。由此可见,只要指挥上既灵活又勇敢,敌人的进攻是能打破的!”

对于陈赓的异军突起,陈毅也表示印象深刻。1947年8月6日,他在给毛泽东的密电中写道:

“我认为我党廿多年来创造接触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在陈毅眼中,就当时的局面来看,就数彭、刘、林、粟、陈五人打得最好、战绩最为辉煌。其中彭德怀、刘伯承皆为“90后”,而林、粟、陈三人则均为“00后”。因此在此时,陈赓几乎和林、粟并驾齐驱了。

正是因为如此辉煌的表现,让陈赓得到了进一步领军作战的机会。小河村会议后,毛泽东决定发动全面反攻,将战火燃向国民党的核心区域。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毛泽东交给了陈赓一支庞大的队伍,除了原本的第四纵队外,还加以新成立的晋冀鲁豫第九纵队和光荣加入解放军的原国民党第38军,一共8万多人。陈赓担任司令员,谢富治担任政委,这支大军被称为陈谢集团。

与陈谢一同杀入中原的,还有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因此有了三支大军共同经略中原的说法。陈赓集团成为了一股谁也不容忽视的力量,是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最重要的战略集团之一。

1947年8月11日,陈谢兵团大举南征。到了8月24日,陈谢兵团突破黄河天线,杀入河南境内,切断了陇海线。由于敌人早就被引走了,因此陈赓此行犹如一场武装游行,如入无人之境,一连解放了十多座县城。

随着中原战局的进一步发展,三支大军开始有意识“忽集互分”,相互掩护、共同歼敌。然而从此时起,陈赓却在战场上出现了一些失误,暴露了他指挥上的一些弱点。

毛泽东经略中原,刘邓大军是重中之重。毛泽东有意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重建鄂豫皖解放区,并在此站稳脚跟,以威胁国民党统治核心的武汉、南京等大城市。然而国民党方面,自然不可能让我军如愿以偿。

刘邓大军刚一进入大别山,就遭到了白崇禧集团的重兵围剿和围追堵截。在千里大跃进时,刘邓大军丧失了大量精兵以及几乎全部的重武器,缺衣少粮、弹尽兵寡。在白崇禧的围攻之下,刘邓大军一连丢了十多个县城,形势逐渐危急。在此危如累卵的战局之下,刘伯承急电向毛泽东求援。

为了纾解刘邓之困,陈赓和粟裕均向中央军委提出,要对平汉路展开破击战,攻其必救,将白崇禧从大别山区调出来。对此,毛泽东欣然同意。

此后,陈赓、谢富治集团和华野的陈士榘、唐亮兵团通力合作,大规模突入平汉路,歼灭了进剿并孤立突出的国民党第5兵团整编第三师的的9000多人。为扩大战果,陈赓和陈士榘带领各自的军队乘胜杀向了确山县城。只要占领了确山,就能对白崇禧的后方造成严重威胁,就能迫使其撤离大别山,大大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

在确山县,驻守着整编第20师,这是一支川军部队,师长为杨刚才。这支部队武器装备一般,但老兵极多。该师骨干皆为“袍哥”,封建义气极好,作战经验丰富。这支部队,也是粟裕的老对手。华野七月分兵后,整编20师曾在滕县给了华野王牌第一纵队和第四纵队以当头一棒。导致一纵和四纵在鲁南损失惨重,几乎丧失元气。如今在确山,20师又一次成为了陈赓和陈士榘的拦路虎。

在围歼整编第3师的战斗中,两军以陈士榘统一指挥。而在确山战役中,指挥者换成了陈赓。确山县主要有三处高地。陈赓在调兵遣将时,只标注了第二、第三制高点,却唯独忘记了670高地以南的盘龙山制高点,而这本是敌军防守最为核心的高地。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12月28日总攻开始,因为蟠龙山制高点被敌军控制,因此我军即使攻下了第二、第三制高点,仍会遭到敌军炮火的俯射,根本守不住。陈赓兵团虽然一度突破确山县城东关、北关,但很快又被守军以白刃战逐出。

在670高地,国民党占据山上,肆意地倾泻着火力,负责攻击的华野第四纵队在2天内伤亡1500余人,却始终无法取得战功。

到了30日,陈赓见情况不对,自己装备太差、进展太慢,于是建议改由陈士榘统一指挥。陈士榘重新勘察地形,并重新组织了炮火。到了31日,确山北门在华野重炮的轰击之下垮塌。然而就在这时,形势突然大变,白崇禧接到杨干才的求援后,立即以3个师的兵力驰援。陈赓、陈士榘一合计,决定主动撤离确山。而平汉路破击战也极不圆满地结束了。

根据华野方面的总结:

“由于与陈谢是第一次配合作战,同时又指定陈谢统一指挥三、四纵攻城。陈谢对三、四纵队组织情况、战力情况和人事关系均不熟悉,临时电台、电话通讯联络困难,对掌握情况以及下达补充命令均感失时。大家有顾虑,因谦虚互相客气,致影响战斗决心。虽然第三天由陈谢提议,改由我们直接指挥,但因建制系统不同,指挥者与被指挥者仍互有顾虑,以至于失去战机,应引以为教训。”

确山战役的失利,使此前一系列胜利均化为乌有,得中央原计划令粟裕、陈赓野战军南下湖北,威胁武汉,从而迫使白崇禧从大别山抽出主力的愿望落空。因此刘、邓二人不得不先后带领部队撤离了大别山。而毛泽东所制定的“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的计划”也就此落空。

不仅如此,国民党方面也发现了我军经略中原的意图,各支大军云集于中原。因此毛泽东便决定让粟裕进行第二次跃进,用以分化国民党的重兵集团。

对此,刘伯承回忆道:

“因我军没有打下确山,未能改变大别山形势,中央决定粟裕再跃进,但我们研究以后以我们的经验,向中央建议让粟不要展开,我们苦一点不要紧,不要因此将有威力的部队削弱了。”

确山战役暴露了陈赓指挥上的一些弱点。首先,陈赓的指挥风格与林、刘、粟等人截然不同。林、粟二人尤其重视地图,注重细节,经常对着地图能坐一整天。对于下属纵队、师、团甚至营的部署,都了如指掌。

而陈赓则不同,他主要掌握战役意图、进程和大局,敌人的番号都不记,想到的时候就问参谋,由他自己下决心口授意图。在较小规模的作战中,足智多谋的陈赓能打得十分漂亮。但在大兵团作战中,在堂堂之兵的对决中,军事统帅必须更加严谨和细致,并不只是“多谋”那么简单。

仅仅五个月后,陈赓又出现了第二次失误。当时我军决定在中原地区与国民党决战,粟裕所统帅的西兵团将目标指向了国民党的第五军,而中原野战军则在侧翼进行策应。虽然只是战役的次要方向,刘伯承却以一手妙招争取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歼敌时机。1948年5月,刘伯承带领中原野战军发动宛东战役,其中以第1、第3和第6纵队组成东集团,佯攻确山,吸引胡琏第18军的注意;陈赓则带领第2、第4和华野第10纵队、桐柏军区第28旅,组成西集团,在南阳以东布下口袋阵,对国民党军的张轸兵团严阵以待。

当陈锡联带领东集团对确山发动猛击之时,蒋介石、白崇禧果然上当,他们命令张轸兵团的5万大军由南阳向确山驰援。而这一切都在刘伯承的预料之中。

5月28日,张轸兵团3个师5万余人已东进至社旗镇以南的苗店镇、兴隆镇一带。陈赓见状立即调兵遣将,从多个方向向敌军包抄而来。到了29日黄昏,陈赓集团已经彻底扭住了张轸兵团。于是陈赓向刘邓报告,准备以集团主力继续压迫和切割张轸兵团,并且希望陈锡联集团立即赶到,将张轸兵团一举歼灭之。

从当时的态势来看,陈赓的四纵在北面和西面,中野2纵、华野10纵以及桐柏军区第28旅在南,陈锡联的1、3 、6纵队正从东面急速压来。张轸兵团,已经成了瓮中之鳖。

对此,刘伯承欣喜若狂,若能全歼张轸兵团,国民党就将丧失一个机动集团,就能证明在中原有打大歼灭战的可能。与此同时,若能全歼该集团,兵力、武器皆缺的中原野战军就能获得大量补给,武器一缴获,俘虏一消化,实力必然大涨。

然而就在这时,陈赓却掉了一个大链子。29日晚,张轸与自己驻信阳的副手朱其平通话。朱其平告诉张轸,刘伯承主力正在东面集结,很显然是想在确山布下口袋阵,因此劝张轸千万别上当。

张轸通过侦查也发现,我军对确山的攻击似乎有些软绵无力,很显然不是主力部队。而这个不寻常的现象,也引起了张轸的注意,因此起了退回南阳的念头。

张轸清楚,国民党的情报系统早就被渗透成了筛子,电报肯定正在被监听。因此张轸布下了迷魂阵,他首先和朱其平扬言,自己将继续东进,解放军虽多,但绝对能打垮他们。其后他话锋一转,转用日语,要求朱其平转告白崇禧,自己将退回南阳。

而就在此时,陈赓的情报部队果然在监听张、朱二人的谈话。由于情报员不懂日语,果然被张轸唬住。

陈赓得知张轸将继续“东进”,因此放松了警惕。陈赓认为第4纵队不是主攻部队,没必要顶得太狠。于是陈赓命令周希汉撤到社旗镇以北,与敌军脱离接触,放开道路,以使张轸兵团继续东进。

然而到了31日,张轸兵团突然回头向西返回南阳。我军阻止不及,导致张轸的5万多人成建制地逃脱。煮熟的鸭子飞了,到口的肥肉没了。对此,刘伯承非常懊恼,认为整场战役“极不令人满意”。在战后的总结中,刘伯承特意批评了陈赓的西兵团:

“西兵团陈之十、十一两旅顾虑自己部分的伤亡,于二十九日夜脱离埠口之张敌,向赊旗镇北撤退,未将张敌抓住,而西兵团又迷于敌人表面的现象,误认为张敌东进,没有照顾我东面有东兵团,于三十日黄昏将其主力东进到羊册、郭集地区,欲由南北夹击防敌东逃,因而放松了极重要的西面兜击,使张轸得于三十一日拂晓向西逃走,是日午刻逃到桥头。此为未全歼张敌的重大失着,是未能把握基本情况发展的规律,迷失战役指导方向的重大教训。”

戴其萼、彭一坤著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陈赓大将在解放战争中》一书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评价:

“这是解放战争以来,陈司令员指挥作战最没思想准备的一次,敌情和他预料的相反,上了敌人的当。我们部队的作战任务,由担负扭击、分割敌人,改为追击敌人,又改为打援阻击敌人,比较被动。”

那么在这场战斗中,陈赓为何犯下了如此低级的失误呢?归根结底,就是陈赓太过心慈,太过重视将士们的性命。而这也是刘伯承专门指出的,“顾虑自己的伤亡”。

陈赓作战一直有惜兵之名,他特别不愿意打消耗战。陈赓说,过草地遇到那个小红军之前,自己是个猛打猛冲、拎着大刀机枪亲自上阵的主。但遇到小红军之后,自己却变了。(见本人文章《陈赓临终仍激动道:他们自愿去死的吗?傅涯急令:不准和他提往事》)

作为将领,爱惜兵力自然是好事。但是战争不是拍电影,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消灭敌人,就避免不了流血牺牲,这是无可奈何的代价。粟裕血战孟良崮,林帅血战四平,都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慈不掌兵,就是这样的道理。自己不愿付出代价,就自然会由别人来负担。

因此在往后的战役中,陈赓一直作为副手、下属而存在,其部队也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战略集团而存在。而粟裕则与陈赓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淮海战役时,他挺帅了华野16个纵队;而陈赓则统帅了4个纵队。

不能独自领导一支独立的大军,决定了他与林、粟二人的差距。

陈赓军功出众,但因为种种原因,相比于刘、彭、林、粟还是要若逊一筹,因此没能成为野战军级的将领,与曾经并驾齐驱的粟裕拉开了差距。但毋庸置疑的是,陈赓仍然是个伟大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