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偶遇出宾下古代有那些说道?
(侵权必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下雨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自然现象。然而,在古代,下雨不仅被视为一种气象现象,还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偶遇出宾下雨”,更是让人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那么,在古代,人们对于“偶遇出宾下雨”有什么说法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出宾”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出宾是指春社和秋社,是农民们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丰收。而出宾下雨,就是在这些节日当天突然下起了雨。
在古代,出宾下雨被视为一种吉祥的征兆。这是因为雨水能够滋润土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被视为丰收的象征。比如,《诗经》中就有“黍稷稻粱,我民庆有。宜我时土,五谷丰熟”的诗句,描绘了大雨过后五谷丰收的景象。
此外,出宾下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代表着生命的源泉,而雨则是天降甘霖,有滋润万物的作用。因此,出宾下雨也被视为天降祥瑞,是上天对人们的恩赐。在一些古代的传说和神话中,甚至有神灵化身为雨水,降临人间滋润土地的故事。
当然,除了这些美好的说法,出宾下雨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寓意。比如,有些地方会将出宾下雨视为不祥之兆,因为雨水会打乱人们的活动安排,造成不便。此外,在古代的某些时期,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无法解释下雨的原因,因此会将其归因于上天对人类的惩罚。
总的来说,在古代,出宾下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气象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今天,虽然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下雨这一自然现象,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的文化中,领略到那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出殡作为葬礼最重要的环节,门道习俗有很多,这些你知道吗
现代社会发展快,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了。其实相比城市,农村的发展速度是更快的,几年间的发展迅速拉近了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过上了好日子,不用再为温饱发愁。很多农村家庭也是外出打工,赚了一些钱,日子也逐渐宽裕了。
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一年间很忙碌,但每当到了年关还是要回家过年,这也是农民工辛劳一年后最舒服的时光了。不过农村有种事情对于农民工来说就算再忙,有时也要请假回家,就是村里的葬礼了。确实随着这两年发展,农村的思想也有了变化,婚礼现在也有了\"礼到人不到\"的现象。但是葬礼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头等大事了,不管村里哪位老人故去自己都要回去帮一份力,而且葬礼习俗并未在社会发展中消失改变,还是被继承了下来。最近也是在和几个农村同事讨论农村葬礼问题,我们也是说道出殡是葬礼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出殡有什么习俗要求呢?以我们山东为例,和大家讨论一下。
一、守灵:老人亡故后肯定是要守灵的,这也是出殡前很重要的一步。孝子和孝女要端坐或蹲在地上,不能坐凳子或者高处,必须要日夜不离逝者。逝者头前要放一盏\"长明灯\",还要放一些祭果,薄饼和一个瓦盆。瓦盆底部钻眼,根据家里儿女多少和年龄顺序来钻,孝子孝女要不断在这个盆里烧香烧纸。盆子旁放一个碗称作\"遗饭碗\",孝子孝女用餐前必须要先向碗里添少许饭,而且在出殡时放到篮子里,最后放到老人坟头上。而且守灵的时候儿女不能吃荤食,只能吃一些馒头豆腐类的素食。
二、入殓。入殓也是送葬前最重要的一部了,就是将逝者放入棺材。我们这边入殓有\"小殓\",\"大殓\"之分,大殓指的是收尸人棺,而小殓就是为死者更衣了。入殓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棺底用石灰铺上薄薄一层,按死者年龄抛撒一些钱币。再将五谷撒入棺材中,孝子孝女用干净棉絮蘸水给逝者擦洗面部,最后缓缓将逝者放入棺中,儿女们环绕棺材看亲人最后一面,最后嚎啕大哭结束流程。需要提醒的是入殓有属相犯忌这个说法,一些属相的人不能这个时候见到逝者。
三、出殡。出殡就是整个殡葬环节最隆重的一环了。午饭后主持人大喝一声,村里的相邻朋友抬棺出正屋门,这时送殡的亲友汇聚起来哭喊一片。送葬队伍出发前主事者要把瓦盆用力摔破,拿着放有遗饭碗的挎篮的孩子在前面引路,吹班还有旗牌执事随后。而且男眷和女眷也要按一定的位置站好或坐车。孝子拿着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长幼来罗列,白布拉灵,其他亲属朋友按着辈分排列在后面。主持人将一柳木棍子送到长子手中,长子按照一定的动作方向大喊三声后昏厥主事者搀扶。一行人浩浩荡荡出村。
四、下葬。这也是逝者在阳间最后的停留了,是非常郑重其事的。到墓地后要把棺木放到墓穴中,让死者的儿女调正朝向,再放长明灯到棺前,棺材上还要放一种名为\"阴阳瓦\"的瓦片,上书逝者姓名,生卒年月。孝子还要绕墓穴左右各转三圈,向墓穴扔土,烧\"回头纸\",最后向乡邻朋友叩首表示谢意。亲人散开后要将孝服迅速脱掉回家。乡邻最后将死者掩埋堆好坟头,出丧就结束了。
这就是整个出殡的过程,不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在细节上应该也有所不同,那么朋友们家乡出殡有什么独有习俗呢?欢迎大家多多讨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古代打仗为什么讲究师出有名呢?
在中国古代史上,战争是常有的事情,而战争往往是分正义和非正义的。如何判定正义与否呢,“师出有名”这四个字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师出有名的话,往往是正义的一方。如果师出无名的话,那么即使赢了战争,也多少有些胜之不武。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双方都师出有名,那么自然是胜利的一方代表正义了。
那么古代为什么讲究师出有名呢,今天宋安之来给大家说说。
首先“师出有名”的出处为:《礼记·檀弓下》。意思为:出兵发动战争必须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当然随着后续发展来看,师出有名并非单纯指发动战争而言,也比喻为做某件事要有充分的理由。
说起师出有名,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事事都讲究礼仪,所以要按照礼制行事,因此发动战争自然也讲究师出有名这四个字,不然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
可能还有人会极端的认为师出有名是无用的,是没意思的,是无趣腐朽的儒家理念。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背后还是大有深意的。
那么师出有名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宋安之分别以明朝和清朝的历史事件入手分析,来说说师出有名的好处。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是明朝赫赫有名的皇帝,而朱棣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藩王,但发动了靖难之役,由此才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将帝系转移到自己这一脉。
那么朱棣既然是造反,又是如何为自己正名的呢?
其实认真说来,朱棣造反的原因在于建文帝大规模削藩,先弱后强以后要对燕王朱棣下手,所以朱棣为了活命,就起兵造反了。
但无论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做,毕竟是“君”。而朱棣这个燕王即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只是个“臣”,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朱棣即使是被逼迫的造反,那也是不对的。
但朱棣很聪明,他起兵造反以后,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是以诛齐泰和黄子澄为名,去建文帝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而朱棣这么做的依据在于援引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太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可谓是师出有名。
朱棣这么做,首先表明自己并没有造反的意思,而是朝中有奸臣,所以才起兵的。而且他的矛头直指主张削藩的齐泰和黄子澄,那些还有实力的藩王自然是支持朱棣了,虽然没帮朱棣,但也没有攻击朱棣,不至于使朱棣腹背受敌。
可以说朱棣这么一做,不只是师出有名,使自己的造反披上合法外衣。更是拉拢了一批对削藩不满的藩王和大臣,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来说说清朝在明朝灭亡以后如何发兵入关的。
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清朝趁机入关,终于完成了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两代皇帝的夙愿。
而清朝之前为什么迟迟不能入关呢,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属于是草创就不说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不只是正式建立大清,更是降服蒙古诸部和朝鲜,但依旧没有入关。甚至在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中,皇太极都率军突袭至北京城下,结果依旧是功败垂成,别说取代明朝了,都没有攻破北京。
由此可见清朝入关之艰难,而明朝灭亡以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占据北方半壁江山,虽然山海关中大败于吴三桂和清朝大军的联手,并且后来退出北京,使清朝趁机入关。但清朝入关是一回事,入关以后能不能站稳脚跟更是一回事,毕竟还有着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张献忠之大西政权、南明小朝廷三个强力对手,清朝在那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可以入关并且站稳脚跟呢,可以说与最开始的师出有名有很大关系。
因为清朝在明朝灭亡以后,迅速“忘掉”清太祖努尔哈赤讨明檄文中的七大恨。马上打着为明朝报仇的旗号来入关,使自己师出有名。
早在山海关战役前夕,清朝摄政王就对吴三桂等官绅说道:“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
而在入关以后,清朝更是强调自己是替明朝报仇的旗号,范文程在草榭中说道:“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所诛者惟闯贼。师律素严,必不汝害”。
正因为清朝强调自己是打着替明朝报仇的旗号,所以是师出有名,获得广大官绅阶级认可,才可以在入关之初站稳脚跟。并且马上停止李自成大顺政权的“追缴助饷”政策,对官绅阶级进行一系列拉拢,诸如既往不咎原职起用前明官员,并且将士绅田地归还,维护了官绅阶级的利益,从而统一了中国。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师出有名还是很重要的。师出有名了最起码代表自己是对的,而且还可以拉拢一批人,获得很多人的认可,这样一来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反之来说,如果师出无名的话,那么大家自然是人心惶惶了。因为你今天可以无理由的对他发动战争,明天自然也可以无理由的对我发动战争。这样长此以往,就是将自己推到所有人的对立面,使所有人敌视自己,那么就会出现失道寡助甚至群起而攻之的情况,自然是得不偿失。
现在大家看明白师出有名的重要性了吧?
别看没什么意思,其实细细说来还是大有深意的,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