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一个人(为何刘娥一生专宠)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一个人(为何刘娥一生专宠)

刘娥一生专宠不断,差点成了大宋的武则天,最后拒绝称帝

有人赞美武则天,有人效仿武则天,还说想成为武则天那样的女皇帝,威风八面,活出自我。

不过,换了一个女人站在武则天的那个处境,我想,她也许会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

刘娥是第一位临朝摄政的宋朝太后,时代把她推到了这个位置,她动摇过,挣扎过,最后选择认命,把江山好好的交到了宋仁宗的手里。

1.孤女撞运进王府

本来可以成为家世显赫的千金小姐,父母双亡,近亲全无,这样无人庇护的艰难处境,给刘娥带来的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虽然刘娥被母亲的娘家抚养,但这日子是如同下仆一样的日子,大家都在背后说她是一个累赘。刘娥没有受到外祖家好的待遇,反而因为能歌善乐被早早送去做了歌女。

歌女的日子是卑微的日子,刘娥一咬牙,自己绝对不能这么轻贱下去,她嫁进了当地的一个有钱的银匠家里。

这个银匠带着年轻的刘娥来到寸土寸金的汴梁,生意处处碰头,他很快就亏光了自己手里的银子。

银匠能想到的补救法子,就是忍痛把貌美的刘娥卖掉,还能换回来一些钱。这个买家就是韩王赵恒的手下,他把这个美人送给了赵恒当礼物。

在这里有一个疑问的地方,宋朝是女性地位很高的一个时代,如果刘娥是银匠的正妻,他肯定没有买卖权力,这样做还犯了法。我看,身为歌女的刘娥应该是侍妾身份,并非正妻。

这边的王府可是连日欢喜,赵恒和刘娥简直是“天生一对”,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他们两个人最恰当不过了。两个人一遇上了就是情深意切,每日如胶似漆,难舍难分,比现在随处可见的恩爱情侣还要稀罕不少。

那段时间,赵恒光忙着和刘娥甜甜蜜蜜,作息都被彻底打乱。他除了必要上朝入宫时间,都和刘娥彻底腻歪在一起,不问外事,不见外女。结果这赵恒瘦了一大圈,精神萎靡,把他的皇亲爹妈都给惊动了。

皇帝一听事情原委,这还了得,那歌女刘娥简直就是一个“妲己在世”!皇帝让赵恒赶紧把人给处理了,他亲自给赵恒指婚,让他跟正妃好好过日子。满脑子爱情的赵恒悄悄把刘娥送入下属那里打掩护,时不时出去私会。

2.入宫为后假母子

旧皇帝一驾崩,宋真宗赵恒可是自由了,赶紧派人把心上人刘娥接入了宫中。这后宫已经已经有一大堆妃子和皇后,她们能接受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劲敌吗?

刘娥首先要做的就是低调,绝对不能在宫中惹事。虽然她的依仗是宋真宗的宠爱,无名无分始终让她不能安稳。为此,刘娥讨好当时最得宠的杨氏,两个人竟然情同姐妹,在杨氏的保护下,刘娥挺过来最初的宫斗。

接下来的七八年里,就是这刘娥始终无法怀孕,让众位妃嫔放松了对她的警惕。哪怕是到后来,刘娥终其一生也没有自己的一儿半女。不能生孩子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多半就是废人了。

我看这个毛病未必出在刘娥身上,想必宋真宗的心里也清楚,所以没有因此对她冷淡。这宋真宗自己再努力,也只有一个独苗苗太子赵祯,其他儿子都是早夭。女儿也只生了一个,另外一个还是夭折。

说实在的,宋真宗都怀疑自己是压根没有子嗣运了。哪朝的皇帝不留下十几个孩子?你看看人家据说有一百个儿子的姬昌,那简直就是“生子劳模”。

没有儿子的宋真宗很急,刘娥也深知子嗣的重要性,她让宋真宗宠幸了她身边的侍女,这侍女幸运怀上了孩子,刘娥就来了一出“替身计”,把侍女的孩子当成是她的亲子,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独苗宋仁宗赵祯。

这有了儿子的刘娥身份就不一样了,宋真宗说要刘娥凭生子之功当皇后,其他大臣拿刘娥出身说事,宋真宗不听,执意要立刘娥为后。这传宗接代的“荣耀”,理直气壮把刘娥送上了皇后之位。

3.坚守本心远雷池

宋真宗多病卧床,刘娥替他批奏章,这病里的人就容易多想,也不是什么坏事,宋真宗疑心渐起,觉得刘娥有点想效仿武则天的意思。宋真宗这叫一个后怕,他可不敢培养出第二个女皇,无颜去见赵家祖宗。

宋真宗心里有事,也不好憋着,就找心腹大臣说了他的担忧。大臣一听,又喜又叹,你糊涂了那么久总算清醒了,我们反对刘娥当皇后,就是因为她不安好心!

不过这话只能在心里吐槽,大臣就给他提议,不能让刘皇后一手遮天,你就下个命令,早日让太子来监管国政!

这边诏书还没有写好,秘密已经被泄露出去,刘娥和宋真宗闹了一场,又施以温柔小意,宋真宗又被她哄得找不着北了。等大臣跟他提起太子监国,他反而耍无赖说不记得。

宋真宗驾崩前,把国家军政大权都交给刘娥监管,他儿子宋仁宗为此怏怏不乐。宋仁宗上朝的时候成了摆设,刘太后刘娥就在右位旁听,诸事大多由她决议。

为政期间,刘娥是有近似武则天的手段和头脑的。雷厉风行,断绝党争,让宋朝的官场政治难得清明了不少。越是做的越多,权力的诱惑就越是让她难以自拔。

某天,刘太后越制换装龙袍,意在效武。她还在犹豫挣扎,宋真宗的多年情分也摆在眼前,可宋仁宗也不是她亲儿子,到底难成一条心。刘娥想起世人把武则天定义为唐朝千古罪人,她到底是无法背负骂名。

到最后,刘娥放弃了近在眼前的皇位。这是赵家打下的江山。她想起宋真宗临死前的忌惮之心,终究不想把事情做绝,到地下难以同那个男人交代。

说到底,刘娥最初的本心,在她作为一名小小的歌女被送入赵恒府中时,期望能得到赵恒的宠爱加身。从图谋感情到图谋皇位,路子可谓是走岔了。赵恒多年真心不悔,这距离皇位的最后一步,刘娥终是选择放弃。

欢迎读者关注旧人新说,领略更多古人风采。

刘娥:因狸猫换太子被黑千年,明明有帝王之才,却不做武则天第二

文 | 简姝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 | 谦钟素

电视剧《清平乐》开播一周以来,人气爆棚,豆瓣评分一直在8分以上。

众口一致的评价就是精致,服饰、场景等各方面都很好地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宋朝。同时,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上,《清平乐》也基本尊重历史,在各种古装剧泛滥演绎的当下,成为一股清流。

今天要说的就是前期剧情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娘娘。

大娘娘原型是仁宗时的太后刘娥,在历史上,她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人物,数十年参政,跨越神宗和仁宗两朝,对大宋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为身世等原因,又备受非议。

本剧中,大娘娘是前六集中的绝对主角,她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戏份重,演技好,很好地再现了刘娥的晚年人生。

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有治世之才,又始终以大局为重的刘娥。

本剧开头一幕就是皇上(宋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执意要去找李妃认母,不过在晏殊等大臣的一番苦劝下,最终放下了这个念头。

但是对太后的怨恨,对生母的愧疚却不能放下。于是,皇帝与大娘娘的交锋成为前六集的主线。

这时候的皇帝,用剧中大臣的话形容就是一个半大小子,血气方刚,锋芒毕露。

皇帝的心思,大娘娘自然心知肚明。面对皇帝的挑衅,她含而不露,不卑不亢。

在朝堂上,当大臣们唇枪舌剑,弄权斗法时,她总是寥寥数语力压全场。

这一次同样,她不露声色地提拔了张耆,贬黜了晏殊,赶走了八大王,保持了大局稳定。

而在面对矛盾和挣扎的时候,大娘娘则是从善如流。

比如在仁宗生母病逝之后,她听从贴身内侍的意见,不做意气之争,而是对李妃加封并厚葬。

在穿衮服祭祀一事上,虽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但她最终适度妥协,并以皇后服饰离世。

皇帝最终明白了她的心意,乃至在她灵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此生分明矣。”

这句话像是画龙点睛,概况了刘娥的传奇一生。

然而,千百年来,这位太后在民间被黑的不浅。主要祸首就是那个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故事出自《三侠五义》,大意是,宋真宗(仁宗之父)年间,刘娥和另一位李姓妃子同期怀孕,当时皇后已死,为了争当正宫,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其生了个妖怪,李妃因此被打入冷宫,不过皇子被宫女偷偷救了下来。

6年后,刘妃的儿子夭折,当年侥幸活下来的皇子被送进宫立为太子。

刘妃得知隐情后恶人先告状,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让真宗下旨赐死李妃。不过李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过一劫,最终历经周折在仁宗时代由包拯为其沉冤昭雪。

故事中的刘妃阴狠毒辣,为了争权夺位不惜杀入夺命,在保护皇子和李妃的过程中,有多人枉送了性命。

千百年来,故事经过了历代舞台戏剧的演绎演绎,不断翻新,但刘娥的人物底色从未改变,成为恶皇后的一个典型。

之所以如此,因为刘娥本就不是仁宗的生母,给创作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更主要的是,在封建时代,男权是正统,女子干政本来就为士大夫不容。特别是宋朝后期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抹黑刘娥迎合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另外,传统的文学作品都是脸谱式形象,非黑即白。

在文学作品中,包拯被塑造成万人敬仰的一代明相,与此相反,潘仁美、陈世美、刘太后等一系列相关人物被黑成大奸大恶。

真正的太后刘娥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正如仁宗所言,平生分明。她的一生传奇而励志。

首先是生世离奇,从歌女到银匠之妻到改嫁皇子。

刘娥(969年—1033年)祖籍山西太原,祖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将军,父亲刘通在宋太祖时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迁至成都。不过刘娥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寄养在外婆家。

刘娥天生丽质,长大后成为一名歌女,同时还善于打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后来嫁给当地的一名银匠龚美。

龚美带她离开蜀地到了京师汴梁谋生,刘娥在街头打鼗卖艺,帮丈夫承揽生意。被当时的皇子赵恒(后来的宋神宗)看到,并一见钟情,于是买到府中做了侍女。

那时刘娥15岁,貌美聪慧,很快成了赵恒的专宠。此事被传出之后被认为有辱皇家名声,宋太宗责令赵恒将刘娥赶走。

赵恒哪里舍得,后来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暗地里把她送到亲信幕僚张耆家,对外声称已经将刘娥送回四川老家。

公元997年,真宗即位,很快就把刘娥接到皇宫。先封其为美人,不久晋为德妃。这时据初次见面已经有15年之久。

人到中年,韶华已逝,真宗不仅没有忘记,反而是情深如初。刘娥怎么做到的?

原来在那些被金屋藏娇的日子里,刘娥饱读诗书,她本身颇具天赋,记忆力超强,再加后天努力,极大地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和才干。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想见,此时的刘娥越发地光彩照人,见识非凡,在宫中自然是出类拔萃,得到皇帝的赏识。

十年后,原皇后驾崩,真宗欲立刘娥为后,但寇准等重臣坚决反对,理由是“刘娥出身微贱,不足以做一国之后”,只好作罢。

后来,刘娥的侍女李氏受真宗宠幸,生下了当时唯一的皇子(仁宗),在真宗授意下,刘娥就将这个孩子作为己出。

母以子贵,两年后,刘娥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身为皇后,刘娥在处置宫闱之事方面从未有过大的疏失。而且因为她博古通今,又思维缜密,很快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后来越来越被真宗倚重和信任。

1022年,真宗驾崩,留下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时年11岁的太子赵祯宋仁宗继位,刘娥开启了北宋太后垂帘听政的先河。

登上了权利巅峰的刘娥并没有飞扬跋扈,她始终兢兢业业,勤政谋政。

因为身份和经历相似,后世往往会把刘娥与吕后、武则天相提并论。史学家眼中,她被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显然,对刘娥的评价是最高的。

无疑,刘娥有着不输于吕武二人的才干。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上,她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不仅有着杀伐决断的果敢,同时也表现出为政者的胸怀和大度。

被册封皇后时,鉴于首次遭遇过群臣的阻挠,刘娥以退为进,上书向皇上“固辞”。

这让先帝被刘娥的贤德深深感动,更加坚定了信念,而大臣们也不愿因固执己见而显得自己气量太小,最终没有激烈反对。

真宗晚年时体弱多病,在一次占卜后认为刘娥有独揽大权之势,可能危及赵氏江山。

寇准一党的周怀正因此策划发动兵变,要废掉皇后,让太子登基。

刘娥得知消息后果断处理了作乱之人,并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三贬寇准。不仅平息了内乱,而且借机打压了朋党。

整件事波澜不惊,皇帝也并没因此责怪。

刚开始垂帘听政时,人心不稳,朝内朝外都是暗流涌动。

外有北方的辽和党项两大强族虎视眈眈。对这一局面刘娥了然于胸,在宋真宗治丧期间,就主动照会辽国,现在由皇太后主政,向对方表明会延续先帝“澶渊之盟”的政策。

不过当辽国皇帝派人来悼念时,刘娥以礼数不合不予接待。这一强悍表现又震慑了各方。

在朝廷内,许多大臣对太后掌权不满,尤其是首相丁谓大权在握,在朝堂上飞扬跋扈,瞒上欺下、野心毕露。

刘娥很快找到突破口,以其属下犯错为由,将其流放到海南。

更重要的是,对丁谓抄家时发现了许多大臣的来往书信,刘娥令人现场焚烧,这件事让群臣放下包袱,也为自己赢得了人心。

在用人方面刘娥也很有一套,她反对用人唯亲,曾经叫百官报出自己的亲族姓名。

大家本以为她要从中择优录用,结果她是把名单作为对照。在有人荐官时,凡是表中有姓名的除非证明有奇才,否则一律不予录用。

虽然才干不输吕、武,刘娥却与这两位有着本质不同的地方,她始终心怀仁念,并没有称帝的野心。

作为一个敢作敢为的女强人,刘娥有时候表现出贪恋权位的一面,比如久久不肯还政于仁宗,后期还提出要穿帝王服饰去祭祀。

但这仅仅是一种心结,她知道,一旦要称帝就意味着血流成河,这是她万万不会做的。

终其一生,刘娥对于反对自己的人极少做出极端的处理结果,最多的就是罢黜和流放。

同时,她知人善任,在当政时期,王曾、张知白、品夷简、晏殊、范仲淹等一批有才干又刚直不阿的名臣都得到了重用。

虽然许多时候,为了维护正统皇权,这些人会与她唱反调,却都没有遭到挟私报复。

而对于身边人,刘娥更表现出非常温厚的一面。

在真宗期间,刘娥对待其他嫔妃都非常随和,尤其和杨淑妃终生交好,共同养育了少年仁宗。

而当上皇后之后,因为自己已没有家人,就认前夫龚美为兄,改名刘美,善待一生。

另外就是在对待仁宗的生母李妃一事上,堪称奇迹。

看过宫斗戏的人都知道,李妃这样的处境一般是不能善终的。即使本人默不作言,但作为对于当事方而言,终是一大隐患,一般都是不除不快。剧中的八王爷执意认为大娘娘谋害了李妃这一幕也是常情推理。

但事实上,李妃不仅得以在宫中安然度过一生,死后更被加封辰妃,并以水银养护厚葬。可见,在刘娥心中始终怀着一份愧疚,可谓是至善之人了。

也正因如此,刘娥一生受到身边人的尊敬和爱戴,包括仁宗。即使知道了生母一事,但对养育自己的这位太后,依然是心怀感恩。

在刘娥辅政的11年间,终结了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化解了朝廷内的朋党之争,鼓励农桑,提拔贤才,为“仁宗盛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世的司马光赞扬她:“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苏轼的评价是:“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 至天圣、景祐极矣。”

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影响下,宋仁宗也终成一代贤君。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大娘娘的扮演者吴越真正做到了用眼神说话。

细节刻画也非常到位,病重在床的大娘娘听到皇帝来了,连忙让侍女为自己梳妆,对自己形象的珍惜也让一代贤后的形象尽在不言中。

剧情加演技让为大娘娘这一人物形象在本剧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应该也是《清平乐》主创者们要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

当然后面的剧情更精彩。

【排版|匆匆 审核|沐漪】

【每日话题】清平乐里还有哪个人物是你感兴趣的​?欢迎交流!​

(欢迎关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原创不易,盗文必究。)

《大宋宫词》刘娥这一生嫁了几个男人 刘娥最后结局怎么样

大宋宫词刘娥这一生了几个男人

刘娥一生曾经跟过两个男人,但是她一直都没有孩子。也许,这跟她的早年经历有关系。她曾是官宦之女,但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因此很可能营养不良。后来刘娥嫁给了银匠,也过得很贫苦,也许身体熬坏了,才导致一生都没有孩子。

不过,刘娥的一生虽然没有生下任何孩子,却能够一直专宠,甚至可以执掌朝政,也说明了她不简单。

早期刘娥和赵恒被皇帝反对,因此刘娥一直被养在外面。刘娥遇见赵恒之初,或许只是凭借其天生丽质,别有风韵而获得赵恒的宠幸。

可是当被驱逐出赵恒府的时候,刘娥深深的认识到单纯只靠美貌是无法在尔虞我诈的宫中生存的。在被驱逐出府的十五年,刘娥并没有因为赵恒经常跑来幽会而沉醉,反而经常提醒赵恒要以国事为重,同时将等待赵恒来到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各种技艺。

在这种情况下,她不仅学习了琴棋书画,甚至还包括朝政。这也说明了,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后来赵恒成为了皇帝,也有了皇后,接了刘娥进宫。刘娥第一件事就是低调,绝对不会在宫中惹麻烦。此后的七、八年,就是这位刘娥一直不能怀孕,让众位妃嫔对她放松了警惕。

刘娥自己大概也是对生孩子绝望了,因此让宋真宗宠幸了身边的侍女,这个侍女幸亏有幸怀上了孩子,这个孩子也成为了刘娥的筹码。

宋真宗后来卧病在床,都是刘娥帮助他处理朝政的。直到宋仁宗继位,刘娥就在右边旁听,诸事大多由她决定。在执政期间,刘娥的手段和头脑都类似武则天,让宋朝的官场政治难得清明了不少。

实际上,刘娥能够走到这一步,和当初的武则天真的很相似。但是她吸取了武则天的教训,最后没有称帝,也因为宋仁宗是一个很仁慈的皇帝,因此她死后还有好的名声。

来源:中华网

狸猫换太子真相!宋真宗赵恒和他的皇后刘娥:史上最长情的王子与灰姑娘

每日7点,文化早餐 ▵ 点击 读 史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博文 | 通识 | 知古|鉴今 | 有品有趣

文:木木(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家)

1.狸猫换太子成戏曲、电视保留桥段

曾经有一个挺火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一连拍了好几部,李冰冰、范冰冰、陆毅等人当年都有参演,释小龙饰演的少年展昭真是可爱。

剧情设计是一个又一个的谜案被包拯等人破获,其中有一个谜案就是帮当今皇上找到了他的生母李宸妃,从而揭露了当今刘太后不是皇上生母的皇室隐私。

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的“狸猫换太子”,被编排成戏曲唱了很多年,反面角色当然一直是刘太后。

为什么会编出这样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呢?

因为刘太后自带传奇效果。

2. 开封城里成为小王爷宠姬

刘太后闺名刘娥,出生在四川,父亲是一名军官,后来因为军功做到刺史,虽然刘娥也是母亲梦月而生,但是显然她的运气不够好,一出生,父亲就战死沙场了。

顶梁柱倒塌,这个刺史居然也没留下多少钱财,家道中落,母亲只好带着还是婴儿的刘娥寄居娘家。

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好在刘娥还是有机会读书识字,并且学会了击鼗(一种类似于小鼓的乐器)。

女儿都是赔钱货,所以刘娥刚长到十三岁,就被外祖家迫不及待地安排出嫁了,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小伙子,他是个手艺人,是个银匠。

手艺人在大城市才有市场和生意,所以龚美带着刘娥到了京城开封,小两口在开封的小日子过得还行,龚美做银饰,刘娥击鼗,一起挣钱。

龚美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结识了赵元侃(后改名赵恒)府里的仆人张耆,翩翩少年赵恒听说蜀地女子才貌双全(难道是因为花蕊夫人?),想要纳一名蜀姬。

张耆见过刘娥,而龚美一听说王府要选蜀姬,起了心思,小夫妻变成了表兄妹,他自称是刘娥的表哥,让十五岁的刘娥进了王府,做了赵恒的姬妾。

刘娥长得美貌,心思也活络,自然知道王府的生活比站在街头击鼗舒服多了,所以很快就适应了王府,并且和这位年纪相当的少年王爷打得火热,得到了赵恒的宠爱。

但是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很是看不上刘娥,觉得这个出身低贱、来历不明的小丫头肯定是使了什么狐媚手段才把自己的王爷给迷住了,她对赵恒侃提醒又提醒,劝阻又劝阻,但是一向听话的赵恒这一次叛逆了,就是不听,就是要宠刘娥。

秦国夫人没有办法,就去宋太宗赵光义那里告了状。

赵光义一听,这还了得,年轻轻轻就沉迷女色,立马把赵恒叫来训斥了一顿,并且命令他把刘娥逐出王府。

赵恒没办法,只好把刘娥送出王府,但是他还是舍不得刘娥,所以把她偷偷藏在了张耆家里。

赵光义一看赵恒很听话,一高兴,封他做了韩王,又为十七岁的赵恒选了出身名门望族的、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潘氏做妻子,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

表面上,赵恒很听话,赵光义和秦国夫人都很欣慰,而实际上,赵恒经常逮着机会就去张耆家里和刘娥相会。

要说起来,赵恒对刘娥还真是长情,不知道是初恋格外让人难忘呢,还是距离产生美呢,还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还是越是得不着的越让人挂心,总之,整整十五年,赵恒和刘娥不但没分开,反而感情越来越深,一直在暗中做着事实上的夫妻。

赵恒的元配潘氏,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年仅二十二岁就早逝了,赵光义又为赵恒选了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郭氏做继弦,十七岁的郭氏受封为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秦国夫人。

看得出来,赵恒一直被赵光义看重,从韩王又受封为襄王,后又被立为太子。

3. 苦等十五年终于入宫

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后,赵恒继位为皇帝,是为宋真宗。

这一年,赵恒三十岁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和刘娥在一起了,刘娥进了后宫。

赵恒虽然宠爱刘娥,但是他还是一个比较靠谱的皇帝,没有为了一个美女就不管不顾皇室体面,所以他继位为帝后,很快就册立继室郭氏为皇后,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

已经人到中年的刘娥,虽然入了后宫,但是压力却更大了,因为后宫中多的是家世出身好的、年轻美貌的女子,但是她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1.当年街头击鼗卖艺锻炼出来的胆量;

2.漫长的十五年的不得见光的偷情岁月里磨炼出来的内心强大与极大的耐性;

3.为了打发时间而刻苦努力读书,研习书画棋乐后积累的见识与才华……

三十六岁时,刘娥受封美人。这时的刘美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赶出王府的蜀姬,为了改变自己势单力薄没有助力的现状,刘娥向赵恒请求让“表哥” 龚美改姓刘,这样她也有外戚了。

龚美因为当年跟随“表妹”刘娥一起进了王府,如今早已经是赵恒的亲信了,于是,赵恒让皇亲国戚刘美做了官。

4. 民间卖唱女终成皇后

出生在帝王家的孩子,命运总是格外曲折,赵恒最心爱的儿子是郭后所生的皇子赵祐,不幸夭折了,紧接着,赵恒还没从悲痛中缓过劲儿来,另一位刚刚两个月的皇子也夭折了,到这个时候为止,赵恒已有的五个儿子都夭折了,其中有三个是郭后亲生,这样的打击让郭后一病不起,年仅三十一岁就去世了。

皇后之位空缺,赵恒的意思是立刘娥为后,要说这赵恒,还真是重情。

可是一个出身卑微、来历不明又没有皇子的女子为后,大家伙都不答应啊,他们推荐宰相沈伦的孙女、十四岁的沈氏为皇后。

又是为了皇后之位,皇帝跟群臣较起劲儿来了,结果就是皇后之位一直空缺着。

皇后可以没有,但是太子不能没有啊,虽是帝王,但是皇位却没有接班人,而自己已经快四十岁了,这让赵恒很是忧虑,加上丧妻丧子的悲痛让这个多情帝王很是沮丧,于是在国事上,赵恒也有些失去理性了。

绵延十几年的“天书奇谈”的闹剧之中,一代名相寇准被贬出京城,又因为天书祥瑞重归宰相之位,举国上下,集体蒙圈,这是咋地了?

赵恒的信心就靠这样的自我陶醉支撑着,而让赵恒更加欣幸的是,他终于又有了儿子,皇位有继承人了,不用麻烦宗室之子了。

这个宝贝疙瘩就是未来的宋仁宗赵祯,他的生母是刘娥侍女李氏,但是他一落地,就只认刘娥为母亲。

这是又一桩宫闱秘事,于是民间开始流传一个说法:

德妃刘娥与李宸妃同时有孕,赵恒决定:谁先诞下皇子,谁做皇后,皇子做太子。

后来,刘娥不小心流产,或者更有人说她压根就没有怀孕,是装怀孕。

李宸妃诞下皇子的当时,刘德妃就将皇子抱走,谎称是自己所生,拿一只狸猫说是李宸妃所生。

所以,刘娥和皇子受宠,皇子被立为太子,李宸妃因为生下怪胎被惩处,后来流落民间,直到遇到包拯,在包青天的追查下,真相才被揭露,李宸妃重新回到后宫,与皇帝母子团聚,而作恶多端的刘娥晚景凄凉,包拯因此得到皇帝信任被重用。

这个,真的是人们脑洞开得实在太大了,最最关键的是,刘娥去世四年后,包拯才出仕为官,单单时间轴上就对不上啊。

但是风乍起,总有原因,而流言总有起因,这起因就是赵桢不是刘娥所生,是李侍女所生,作为太子生母,后来的皇帝生母,李侍女却仅仅只是得到一个“崇阳县君”的封号,而刘娥却享有太后的尊荣。

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得知李侍女有孕时,赵恒和刘娥想的就是让她做“代孕妈妈”,所以皇子还没出生,赵恒就对外宣布刘娥有孕,晋封为“修仪”,皇子一出生,赵恒再对外宣布:刘修仪生下了皇长子。

但是刘娥毕竟已经四十多岁了,无法亲自抚养孩子,交给别人呢,又不放心,所以皇子的抚养重任就交给了刘娥的同乡小姐妹,赵恒的婕妤杨氏。

比起那些抢了人家孩子就把人给灭了的狠辣宫妃,刘娥还算是宽厚的,她不但没有杀李氏,还默许赵恒继续经常宠幸李氏,后来李氏又生下一位公主才获封才人。

可惜,小公主也夭折了,失去了儿子和女儿的李才人从此成了后宫中一个几乎不存在的人,她甚至都没有再出过声,自然也就没有和儿子赵桢相认,当时的境况,也不会允许这位母亲和她的儿子相认。

因为儿女的频频夭折,赵恒把后来出生的唯一的女儿送进了道观出家,没想到这个法子还真为这位公主保住了小命,她一直以女道士的身份活着,直到兄长赵桢继位后,才受封为“卫国长公主”,号清虚灵照大师。

这似乎也是印证了赵恒命中无儿无女的命运,好在还有这唯一的赵桢。

可是,赵恒几次想立刘娥为皇后,都被臣子们阻止了,双方僵持多年,赵恒终于晋封刘娥为“德妃”,打算立后。

于是宰相领头病了,上不了朝了,刘娥知道不能真的把这些士大夫惹毛了,明确表示不做皇后,但是赵恒已经骑虎难下了,硬着头皮大肆封赏宗室和官员,主动一再示好,妄图以这种方式达到立后的目的。

封后诏书被人一推再推,才终于有人肯拟,极其简单的册后仪式后,四十四岁的刘娥终于成了大宋王朝的皇后。

5. 成大宋王朝第一位临朝的太后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封后则是赵恒最真心的告白,该怎么评价这个皇帝呢?

他对儿女慈爱,对刘娥长情,对反对他的官员们宽厚,算是不错了。

少年夫妻终于熬成了老来伴,从此,刘娥成了赵恒真正名正言顺的贤内助,她的才华和见识以及治理家事、国事的能力一步步展现了出来,这自然也引起了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士大夫群的不满。

当赵恒因病不能主持朝政,刘娥代为处理政事时,寇准与刘娥由相互的不满渐渐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病中的赵恒想让太子赵桢监国,十岁的赵桢能做什么呢,自然是要仰仗宰相们了,所以赵恒的这个想法让寇准很是兴奋,他赶紧上书提议太子监国,赵恒同意了。

寇准赶紧找了翰林学士杨亿(就是拒绝为赵恒起草立后诏书的那位)来起草太子监国诏书。

那边杨亿关门拟诏去了,这边寇准却是乐极生悲:他居然一喝酒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什么都说出去了。这还没办成的事呢,你嚷嚷什么呀!

就这样,耳根子软的赵恒被人一忽悠,一代名相、刚直不阿、忧国忧民、当年力保赵恒做太子,后来辅佐赵恒做皇帝的寇准被罢相了,太子赵桢监国也就泡汤了。

这还不算,寇准的好友,赵恒身边的亲信宦官周怀政在寇准昏头之后,又出昏招,他想得挺美:废掉皇后刘娥,逼赵恒禅位于太子赵桢,去做太上皇,这样寇准就能复相。

想法是美好的,但是他找了不靠谱的合作伙伴,很快就被告发了,赵恒大怒,差点杀了寇准,被顶替了寇准做宰相的李迪劝住了,寇准被贬,从相州知州又到了道州司马。

经过这一系列的折腾,病中的赵恒已经彻底糊涂了:

1.有一天突然问:咋好长时间没见着寇准了,他去哪儿了?

2.有一天突然抱怨皇后刘娥很张狂不像话,李迪接话茬说那就应该以国法处置。

结果赵恒又说:为什么要处置皇后?

大家连忙帮忙李迪解释,赵恒很疑惑地说:我咋不记得我说过这样的话呢,你们蒙我呢。

李迪懵了,本来跟刘娥就不对付,这下彻底结下梁子了,成了仇人。

不久,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李迪罢相,赵恒宣布:皇太子赵桢听政,皇后刘娥辅政。

刘娥正式掌权天下。

五十四岁的赵恒病逝后,太子赵桢即位,刘娥为皇太后,杨氏为皇太妃。

赵桢这一年才十一岁,大宋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太后临朝,刘娥的亲信丁谓(之前替刘娥扳倒了寇准的大功臣)趁火打劫,从此所有的奏章都先到丁谓手上,然后再到太后刘娥手上,丁谓面对群臣是“太后”,面对太后是“群臣”,好不得意。

不作死不会死,但是丁谓这种小人怎么可能不作呢:

1.自己给自己加官晋爵;

2.借刘娥的贬谪诏书妄图逼李迪、寇准等人自尽,还好他们都没上当,没死;

3.一再阳奉阴违,一再擅权,背着刘娥擅自移赵恒的陵寝地穴,移到了风水中的“绝地”。

很快,刘娥出手了,丁谓罢相贬谪。刘娥则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成为大宋王朝真正的统治者。

但是,刘娥也不是什么事情都顺心遂意,她对于自己的出身其实一直是耿耿于怀的。

所以,刘娥一再加封自己的祖先们,同时还主动想跟右谏议大夫刘综攀亲,结果给耿直的刘综直接顶回来了:“我家没人在宫里。”

刘娥不死心,将满朝刘姓官员的家世都逐一调查,又盯上了龙图阁直学士刘烨,刘烨不接话茬,宁可装晕倒也不搭理刘娥,刘娥也拿他没辙。

宋朝是个好时代啊,士大夫们活得多么有骨气。

一再地认亲被拒,太后刘娥也是很没面子啊,她只好扶植“哥哥”刘美一家子了:

刘美大字不识的茶商女婿马季良被刘娥弄成了龙图阁直学士;

刘美能力不济的儿子刘从德还没来得及享受“姑母”刘娥给予的高官就挂在返京路上了,结果便宜了他姻亲朋友门人以至奴仆全都被封官。

虽然偏袒家人,但是刘娥在政事上还是有建树的,在家事上也能做到尽量公允:

1.她号令严明,赏罚有度;

2.她尊重士大夫,两次认亲被拒也就算了,并没有秋后算账,平时处理政事时,也能听得进士大夫们的意见,并且敢于重用士大夫;

3.她设计拿到了所有大臣们的亲戚名录,并且利用这份名录避免了朝臣结党营私和编织权力网络;

4.善待宋太宗赵光义的女儿们,多有赏赐,而自己作为赵家媳妇厉行节俭,对待赵恒的嫔妃和赵祯的嫔妃们还算宽厚。

赵祯的生母李氏已经升为“顺容”, 迁往永定陵未赵恒守陵,李氏病重时,被刘娥晋封为“宸妃”,但在封妃的当天病逝了。

本来刘娥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李氏,但是宰相吕夷提出以一品的礼仪将李宸妃殡殓,并在皇仪殿治丧。

在坚持要让棺木从西华门正大光明地送出遭到刘娥的一再反对后,吕夷被惹毛了,直接说出了:李宸妃乃是皇帝的生母,要是丧不成礼,将来肯定要有人为此付出代价的。

刘娥这才按一品礼仪安葬了李宸妃,还给李氏穿上了皇后的冠服。

5. 刘娥病逝,赵祯亲政

随着宋仁宗赵祯一天天长大,母子俩之间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权位之争,尝过了权力的滋味的人都不愿意放弃权力,刘娥也是。

面对群臣一次次请求让已经成婚多年的皇帝亲政的上书,她一概不理,有闹得厉害的,则是流放,当然也有奉承她让她称帝的。

可是武则天哪是那么好当的,在士大夫们眼里,武则天是大唐王朝的罪人,刘娥自然不敢再去做大宋王朝的罪人,所以她很识时务地对称帝一事死心了。

赵祯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对刘娥一直很恭敬,主动颁布诏书,将刘娥的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虽然范仲淹反对,但是反对无效。

在祭太庙的大典上,刘娥提出要着天子衮冕,虽然遭到了群臣反对,但依然反对无效。

因为六十五岁的老人家生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严重,虽然赵桢大赦天下、广召名医并亲自一刻不离地侍候,刘娥还是病逝了。

临死前,刘娥一直拉扯自己身上的衣服,但是已经说不出话来,赵祯也不明白。

次日召来宰辅重臣们询问,参知政事薛奎说:太后应该是不想让先帝看到她穿着天子冠服。

赵祯这才明白过来,刘娥这是要去见父亲赵恒,她想以妻子的身份去,所以下令给太后换上皇后的服饰下葬。

死了娘亲的孩子很是悲痛,哭得那叫一个惨,群臣们出于对皇帝的关心,一边劝解节哀,一边吧啦吧啦告诉他:太后刘娥不是你的生母,你的生母是李宸妃。

燕王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跟赵祯说:其实吧,你的生母李宸妃就是被太后刘娥害死的。

赵祯惊呆了,连忙让人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这个时候的刘娥应该感谢吕夷,当日要不是吕夷那么坚持,她以普通嫔妃安葬了李宸妃,赵祯心里会怎么想。

开棺之后,被水银保护起来的李宸妃遗体面色如生,而且穿戴着皇后的服饰,随葬器物也是一品夫人的档次。

赵祯心里明白了:自己的生母确实不是刘娥,而是李宸妃,但是刘娥应该也没有害死自己的生母。

明白“人言岂可尽信”的赵祯为刘娥上谥号为“章献明肃”,而生母李宸妃的谥号则仍为两个字:“庄懿”,将她们俩同时迁葬赵恒的安息之地永定陵:

迁葬时,赵祯为刘娥执孝子礼,并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行执绋之礼;然后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说:“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相当于一下子送走两位母亲,够赵祯好好大哭一场了。

赵祯甚至下诏不许群臣再说刘娥的坏话,同时他也善待刘家,亲自将荆王赵元俨的郡主许配给刘美的幼子刘从广为妻;并按照刘娥遗诏,尊杨氏为皇太后。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没有狗血的复仇,也没有长期隐忍之后近乎变态的反弹。

赵祯是个幸运的孩子,生母一生生活平静,两位养母(刘娥和杨氏)待他如亲生,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顺利继承皇位,又顺利亲政。

而刘娥的一生,真的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之所以能够发生,最大的根源在于赵恒对于刘娥的长情。

那是一种只有皇室之子,世家公子身上才有的天真的长情,所以,顺便告诫年轻的女孩子们,如果有机会,谈恋爱还是要找公子哥,他们的性情中有轻松、天真、温良的成分,他们爱你,会爱很久,不会被俗世所逼迫,不会被生存所屈折。

. End.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点 好看 哦 !

宠妃刘娥不能生育,将尼姑李氏献给皇帝,生下皇子赵祯成一代明君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漫长历史中,宋朝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存在感的朝代,尤其是北宋。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科技最发达、艺术最繁荣的历史时期之一。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说过:“华夏文化历经千载,登峰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说到宋朝的明君,宋仁宗赵祯必须占一席之地。

但是谁能想到,这位一代明君,竟然是一个尼姑所生的孩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扑朔迷离的北宋秘史。

宠妃不能生育,将貌美尼姑献给皇帝

这位尼姑,其实就是北宋宋真宗的李宸妃、谥号章懿皇后的李氏。

李氏本为杭州钱塘汉东郡王李仁德的千金小姐,从小过着优渥的生活。

她生母早逝,后来父亲又因病过世,家道中落,继母改嫁。

孤苦无依的李氏无处投靠,只得削发为尼。

李氏本打算青灯古佛了却此生,然而命运的剧本总是让人出乎意料,不久,李氏就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刘娥。

当时的刘娥在后宫中位份仅为美人,但是却与皇帝宋真宗恩爱有加。

宋真宗也有意册立刘娥为皇后,但因为刘娥出身贫寒并且还未生育皇嗣,一直被群臣诟病。

刘娥在宫中与民间秘密寻找生子良方,却一无所获。

后来听说寺庙庵堂求子最灵,于是宋真宗和刘娥决定到寺庙进香祈福,恰好遇到了已经做了尼姑的李氏。

李氏虽然做尼姑打扮,但是却难掩姣好的容貌与身姿,并且颇有世家大族风范。

上香时,宋真宗也不由多看了在旁侍立的李氏两眼,这也引起了刘娥的注意。

于是进香结束后,刘娥没有立即回宫,而是在殿后密室召见了李氏。

刘娥近距离仔细端详,发现李氏确实天生丽质,并且沉稳持重,落落大方。

询问之下,才发现李氏出身高贵,如今孤身一人,无家世背景可依靠。

对于后宫地位未稳的刘娥来说,李氏是绝佳的辅佐之人,于是她软言细语劝说李氏随她一同进宫。

李氏权衡利弊之后欣然同意还俗,成为了刘娥的贴身侍女,侍奉左右。

刘娥借腹生子

刘娥是宋真宗最为宠爱的嫔妃,虽然她是蜀地孤女,出身低微还做过歌女,入宫之前也已经嫁过人了。

但她还是凭借自己的魅力,让宋真宗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后宫之中,宋真宗最经常去的就是刘娥的寝宫,二人关系十分融洽。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横亘在刘娥的心头,那就是她还没有子嗣。

后宫最不缺的就是花容月貌的年轻女子,入宫多年的刘娥深知花无百日好,没有子嗣而空有皇帝的宠爱。

时间久了,色衰而爱弛,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在宋真宗的坚持下,刘娥的后宫地位已经晋升到妃位。

然而刘娥的野心绝不止于此,她想做的是皇后之位,如果没有子嗣,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李氏随刘娥进宫之后,很快就适应了宫中的生活,侍奉的差事做得滴水不漏。

不仅刘娥十分满意,经常前来的宋真宗也赞不绝口。

就这样,刘娥心中产生了借腹生子的念头。

李氏家世清白又无后台,只能默默接受,刘娥便特意制造皇帝与李氏亲近的机会。

这天,宋真宗又来到刘娥宫中。

刘娥主动提出替皇帝更衣沐浴,之后悄悄换成李氏侍奉。

后来,李氏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刘娥心头的大石也落了地。

宋真宗更是龙颜大悦,册封李氏为崇阳县君。

当时宋真宗只有几个公主,还未有皇子,因此对李氏肚子里的孩子寄予厚望。

据说,宋真宗经常到后宫陪伴李氏,嘱咐她注意饮食及日常活动。

有一天,宋真宗正在御花园中陪李氏散步,李氏头上的玉簪不慎滑落在地。

宋真宗就着这一偶发事件在心中祝祷:如若这只玉簪没有摔破,就说明李氏肚子里的是男孩。

而宫女捡起来后,发现玉簪确实完好无损,宋真宗十分高兴,也可以说明他太盼望能有一个有朝一日继承大统的皇子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李氏果然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皇子。

而这个孩子自然遵照起初的安排,被交给刘娥抚养,并且对外宣称就是刘娥的亲生子。

由于这个皇子是宋真宗唯一的儿子,也是嫡长子,刘娥因此终于扬眉吐气。

当时的皇后郭皇后因病驾崩,两年之后,即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册立刘娥为皇后。

做了皇后的刘娥,不仅处理后宫之事井井有条,对于国家政务的处理也给了宋真宗很大的帮助。

刘娥因此深得宋真宗的倚重与宠爱,甚至在真宗驾崩后,独掌朝政十年之久。

狸猫换太子历史原型

而这段历史,也正是“狸猫换太子”的事实来源,京剧、豫剧等都有这一经典剧目。

在经过艺术的渲染加工之后,剧情变成了这样:

时任钦差大臣的包青天包拯接到一桩冤案,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说自己是当今皇上的生母。

包拯通过调查,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李娘娘怀上了龙种待产,而刘皇后没有生育子嗣,心生嫉妒,于是谎称自己也有孕在身并与李娘娘同期生产。

待到李娘娘产子之后虚弱之际,刘皇后买通了接生稳婆以及随侍,将一只狸猫剥皮,替换了刚出生的皇子。

皇帝来到后宫,便听到皇后产下皇子而李娘娘产下狸猫怪物的消息。

一怒之下,皇帝将李娘娘打入冷宫。

李娘娘百口莫辩,又担心刘皇后还要杀人灭口,于是趁乱逃出皇宫,隐姓埋名地躲藏了二十多年。

查清真相之后,包拯将李娘娘带回京城,与皇帝母子相认。

戏曲的结尾沉冤得雪,母子团聚,作恶之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今天来看,“狸猫换太子”的剧情存在着太多漏洞和bug,自然不是真的。

但是文艺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深宫之中借腹生子的秘闻,经过民间的以讹传讹,就变成了“狸猫换太子”。

而真实的历史当中,李氏并未被打入冷宫,还在产下皇子之后被封为才人,但是也没有获得宋真宗的宠爱与怜惜。

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李氏是可悲的,她只是满足刘娥得到皇嗣的生育工具而已。

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她产下的皇子赵祯,日后成为了北宋的千古名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来孤苦无依在尼姑庵中清冷度日,却一朝成为陪伴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身边人。

虽然她的权柄不及刘娥,但也是锦衣玉食,安稳度日。

李氏自己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她从未以“天子生母”挟而自重,而是处处以刘娥为尊。

或许也是因为李氏的“识相”,后来她又获得了几次后宫晋封。

在她因病去世时,身份已经是正一品的李宸妃了。

李宸妃去世,刘娥本打算秘而不宣,以普通宫女的身份将其草草下葬。

而当时的宰辅吕夷简提醒她,纸是包不住火的,皇子赵祯一天天长大,迟早会知晓李宸妃才是他的生母。

到时候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生母曾经被刘娥刻意隐瞒,并且如此慢待,必然会勃然大怒。

刘娥听到这样的提醒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她下令用后宫嫔妃的高规格礼仪,为李宸妃办丧。

据民间传说,刘娥还在李宸妃的棺椁中注入水银,水银具有防腐保险的作用,可令尸身不腐,容貌如生。

后来,明道二年宋仁宗从燕王赵元俨处得知了自己的生母正是李宸妃。

他立即下诏,追封李宸妃为庄懿皇太后(后改为章懿皇后),并专门建了一座奉慈寺供奉牌位,不时前往祭奠追思。

而此时刘娥已经病逝,她也因吕夷简的劝谏,避免了被开棺鞭尸、挫骨扬灰的命运。

宋仁宗感念刘娥对生母的善待,后来对刘家后人也很仁厚。

千古名君宋仁宗

在刘娥的悉心教导下,赵祯也不负众望,性情宽厚仁慈,博闻强识。

赵祯十二岁那年,宋真宗驾崩。

随后,赵祯在十三岁即位,一开始,刘娥以皇太后的身份辅政。

后来刘娥去世后,宋仁宗知人善任,广开言路,鼓励创新,支持新政。

经济繁荣发展,文化与科技也百花齐放。

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千古留名的文人,都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中国特有的计时工具“莲花漏”,还有能累计记录里程的“鼓车”,都是在此时期发明的。

正如“仁宗”之“仁”,赵祯以仁爱治世,十分关切平民百姓的生活。

他勤勉治国,忧国忧民,在他的带领之下,朝中的文武大臣也都纷纷效仿,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绩。

朝臣们因为政见不同出现分歧时,宋仁宗也不会徇私偏袒,而是采取朝堂公议,召集群臣共同商议,听取大家的意见。

宋仁宗尚德缓刑,只要不是原则性的恶劣问题,一般都会从轻发落。

因此就算政见不合,大臣们也和平相处,谦谦有礼,朝中也鲜有冤假错案发生。

关于千古明君宋仁宗的朝堂轶事,史书中有不少记载。

宋仁宗曾有一个宠妃张氏,姿色出众,宋仁宗对她极尽宠爱。

出于爱屋及乌的心态,对她的家人也大开方便之门,给予了很大的权力。

尤其是宠妃的伯父张尧佐,更是节节高升至宣徽南院使。

这引起了满朝文武的不满,刚正不阿的包拯更是在朝堂上当面直谏:

“陛下您登基以来,基本没有出现败德失道的事情。然而近年来您重用张尧佐,引得朝堂上下议论纷纷。而且下达张尧佐的任命诏书那天,天气阴晦不清,实属凶兆。作为执政大臣,臣必须忠言相谏。请陛下马上罢免张尧佐,这样才能合天意顺人情。”

包拯越说越激动,甚至唾沫星子都喷到宋仁宗的脸上了,可以说是一点面子都没给皇帝留。

换做其他皇帝,或许就直接治他一个犯上之罪。

宋仁宗却宅心仁厚,只是擦了擦脸,不仅没有降罪于包拯,还真心听取了他的劝谏,收回成命,将张尧佐罢黜。

正是这样宽容大度的态度,才能带领国家进入太平盛世。

宋仁宗统治之下的大宋王朝可以说是一个繁荣盛世,他的仁德贤明甚至影响到了邻国。

在外交方面,宋仁宗也贯彻以“仁”相待的方针,互不侵犯,互相尊重,并没有以侵略扩张疆土,而是促进民族融合,与邻国保持着良好的邦交关系。

当时的高丽是宋朝的附属国,每年要进贡给宋朝定量的贡品和财物。

宋仁宗登基后,高丽国王见他仁慈心软非常好说话,于是就开始减少进贡的财物。

一开始还找各种理由,例如谷物歉收、水旱灾害等。

后来索性光明正大,眼见着进贡逐年减少,大臣上书仁宗,请求出兵攻打高丽国,以儆效尤。

宋仁宗听了,摆摆手表示拒绝,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无故减少贡品是高丽国王的过错,高丽国的百姓是无辜的。而若是出兵攻打,承受战乱的却是普通百姓。此事不妥。”

而高丽国王听闻后,不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后悔,并对宋仁宗的宽宏大量非常敬佩。

后来宋仁宗驾崩,大宋百姓悲痛万分,消息传到辽国后,辽国国君耶律洪基也痛哭流涕,哀叹世间又少了一位如此贤明的君主。

他甚至下令,为宋仁宗在辽国建了一个衣冠冢,全国上下哀悼三日,以追思悼念宋仁宗。

《宋史》中,对宋仁宗的评价是“为人君止于仁,(仁宗)帝诚无愧矣”。

意思是说,做皇帝的最高境界就是实行仁政,而仁宗皇帝做到了。

刘娥的心存善念,不仅使自己得享哀荣,也为家族赢得了皇帝的厚报

封建社会里,女人是男人的附庸,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但中国历史上却有那么几个女人,机缘巧合下掌握了朝政大权,生杀予夺,唯我独尊。一旦这些女人当权后,往往会迫不及待的对昔日的竞争对手痛下杀手,在后宫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

历史上唯有一位明事理识大体的皇太后,却在临朝称制大权独搅后。不仅善待往日的皇帝宠妃,而且还不顾礼制,坚持以太后之礼厚葬了一个妃子。皇太后这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不仅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家族消弥了一场天大的祸事。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女人,就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仁宗赵祯一朝的皇太后刘娥。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太后临朝称制。吕后掌握朝政大权后,不仅肆无忌惮的提拨重用吕氏子弟,还丧心病狂的把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做成人彘,手段极其残忍恶毒。等到吕后年事已高寿终正寝后,那些对刘氏江山忠心耿耿的大臣们,开始反攻倒算。不仅把吕后尚存人世的几个孙子秘密处死,就连显赫一时的吕氏家族也被连根拔起,再也不复存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当她还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时,就按捺不住对昔日的对手废后王氏和萧淑妃的仇恨,对她们极尽羞耻折磨。等到武则天当了皇太后,她第一时间就残酷杀害了这两个失意的女人,方解了积郁在心中的一口闷气。武则天以周代唐当了皇帝后,更是对李氏皇族之人大开杀戒,而对武氏子弟则是大肆提拨。可惜好景不长,等到李氏皇族拨乱反正恢复大唐后,等待武氏子孙的下场就是身死族灭。

而刘娥这个奇女子,自从当了太后临朝称制后。不但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提拨重用刘氏子弟,也没有对昔日的竞争对手大肆报复。而是心存善念,对她们都是网开一面,和平共处。尤其当李宸妃病逝后,刘娥更是打破常规,非常果断的下旨以皇太后之礼仪隆重下葬。刘娥以她的聪明睿智,为她的身后哀荣,以及她家族的生死存亡,很好的结了一个善缘。

刘娥病故后,朝政大权回到宋仁宗赵祯手中。就在宋仁宗悲痛母后离他而去时,朝中有人却密告宋仁宗一个惊天消息。原来刘娥并不是宋仁宗的生母,他的亲生母亲另有其人。就在宋仁宗惊喜交加,准备去见生母时。却又被告之他的生母其实早已经死了,而且就是被刘娥迫害致死的。

宋仁宗听此噩耗,惊怒交加,当即下旨打开生母李宸妃棺椁以辩真伪。当宋仁宗从察验官员口中得知其生母是以太后之礼下葬,并且其母在水银养护下面色栩栩如生,非常安详平和时。宋仁宗不禁为自己盲目听信别人的不实之言,居然不辩是非曲折,就无故怀疑对自己一向关爱有加的太后刘娥而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宋仁宗当即在刘娥灵枢前焚香祭拜,痛哭不已。

第二年,宋仁宗亲率满朝文武大臣将刘娥以皇太后礼仪陪葬在宋真宗赵恒永定陵,谥号章献明肃皇后,极尽哀荣。不仅如此,宋仁宗还对刘娥家族子孙另眼相看,照顾有加。刘娥以她的与人为善,心存善念,换来了刘氏家族子孙几辈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刘娥真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远见卓识的一位皇太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