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神童”岑怡诺背后的成功学大师:总裁班19800元,终身弟子20万
“我们问候全场最有能量、最有梦想、最有格局的企业家们,大家现在好!”视频中,身穿白裙、一脸稚气的女孩老练地对着台下的人们问好。
紧接着,她用刻意的语调连续喊问道,“你们的状态好还是不好?此时你们的心情好还是不好?那你们好的欢呼声在哪里?”伴随着适时响起的DJ音乐,女孩成功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最后她举手翻转了一下手腕,娴熟地示意人们停止欢呼,开始了“假如有这样一个小女孩”的演讲。在演讲中,她始终保持着亢奋的状态,不时熟练地向现场观众讨要掌声和寻求互动。
女孩名叫“岑怡诺”,这个名字一度占据了近日微博热搜前几名的位置。引发争议的岑怡诺的一份简历,上面显示,年仅14岁(2018年)的她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和一部小说,一天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和15000字小说,还是两个商业品牌创始人。
很快,有媒体调查出岑怡诺“神童”简历里隐藏巨大水份,诗集和小说是自费出版在亲朋好友中传阅,写诗写词的速度其实就是打字速度,品牌也是空话。
“神童”一天之内翻车,对她的嘲讽成为微博上新一轮的热点。
而“神童”背后,除了岑怡诺的父亲,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人。
演讲时的岑怡诺和导师姬剑晶。图片来源:演讲视频截图
网上流传的多个岑怡诺在不同场合演讲的视频显示,演讲内容、流程、互动套路近乎一致。演讲中,她都讲述了自己“成功”前的生活状态:家中负债累累,自己无心上学,年仅十一二岁就“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
但在2017年,一位名叫“姬剑晶”的男人出现,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姬剑晶是谁?岑怡诺在视频演讲中称,她2017年参加了姬剑晶创办的一场主题为“感恩励志”的青少年训练营,在这位老师的引导下,她通过向父亲下跪的方式感受到了“爱的真谛”。讲到这段经历时,岑怡诺甚至激动地当场跪在台上。
岑怡诺称,在训练营结束后,她与父亲商议,决定做姬剑晶的追随者。按岑怡诺的表述,她在缴纳了18万元的巨额学费后,开始专心跟着姬剑晶学习。
她宣称,受到姬剑晶的教导后自己不再迷茫,生活有了目标和方向,并且很快就开始写诗,一年后,便能上台演讲。
视频最后,随着镜头的转动,站在岑怡诺背后,一脸欣慰地看着自己学生的姬剑晶出场。他引导岑怡诺说出了接下来的三个梦想,14岁的小女生自信满满地向全场人宣布:“在今年(2018年),我要出一本自传;在2020年,我要买一辆玛莎拉蒂;在2024年,我要在鸟巢举办演讲。”
说完,姬剑晶再号召现场观众为岑怡诺的梦想鼓掌。
关于岑怡诺的自传,在网上找不到任何信息,也不知她今年能否开上玛莎拉蒂。但时代财经调查发现,姬剑晶在网络上倒是在小有名气。他曾表示自己入行没多久就拥有了一辆劳斯莱斯,并邀请多人围观。
在网络上搜索姬剑晶,会看到他在百科的介绍是企业家和演说家,曾经在2013年参加过安徽卫视语言竞技真人秀《超级演说家》。此外,姬剑晶还有很多个头衔加身。
其中的最常用称谓,是轩辕国际的董事长。时代财经在天眼查中看到,有一家名为“香港轩辕国际服务”的公司,但查不到任何信息,另一家“轩辕国际投资(北京)”的公司,法人名叫“薛海龙”。
时代财经向曾接触过姬剑晶的知情者小美(化名)求证时,小美说:“薛海龙我知道,是一个和姬剑晶走得很近的人,之前在公司见过。”
时代财经拨打这家投资公司工商资料上电话,语音提示号码已停机。
同样由薛海龙担任法人的还有一家名为“美国畅达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的北京代表处,但这家公司的电话号码是空号。
时代财经联系了轩辕国际投资(北京)的股东——轩辕集团,其员工在记者向他们求证姬剑晶身份时百般推诿,亦不愿向上级转达采访意愿,甚至直接挂断了电话。
在一张印着姬剑晶照片和轩辕国际logo的宣传海报上写着,姬剑晶“五年让其资产翻了100倍以上,他投资多家上市公司,连世界股神巴菲特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亲自为他推荐!”
姬剑晶还在演讲中称“自己创立的品牌还与腾讯、小米、格力一同被评为亚洲品牌一百强。”
但时代财经调查发现,姬剑晶名下没有上市公司,也没有其所谓的“亚洲品牌一百强”的出处,更未搜索到股神和首富为他推荐过什么。
天眼查显示,姬剑晶名下有三家公司。其中一家注册资本为10万元的重庆冠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显示已注销,另外两家分别是上海剑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剑红文化”)和上海德升时装有限公司(下称“德升时装”)。
姬剑晶名下的公司。图片来源:天眼查
德升时装成立于2013年,姬剑晶2015年入股,持有10%的股份。
剑红文化则是姬剑晶名下的主要资产,运营着一个名为“轩辕国际365在线商学院”的平台。天眼查显示,剑红文化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3000万元,姬剑晶持有60%的股份,另一名股东范俊红持股40%,公司参保人数有10人。
7月16日上午,时代财经拨通剑红文化在工商资料上的电话,对方表示会向姬剑晶转达采访意愿。但到当日下午,该人士改口称自己已不是这家公司的员工,无法找到姬剑晶。
时代财经辗转联系上了姬剑晶的助理,助理表示会转达采访诉求。
但截至发稿时,时代财经未收到任何回复。
“成功学”套路与岑怡诺演讲内容的套路一样,姬剑晶也乐于在演讲中回忆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以凸显之后的辉煌。
按姬剑晶的说法,2008年,毕业两年、创业失败的他负债20万,在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号称“亚洲销售女神”的徐鹤宁,并经徐鹤宁介绍,认识了成功学“大师”——陈安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戴尔·卡耐基的《如何赢得友谊及影响他人》、《成功有效的团体沟通》等书籍在中国热卖。有媒体认为以此为开端,中国人开始进入读“成功学”的时代。之后,从机场候机楼书店,到街边地摊,成功学的书无处不在。
随之而来的,便是各路成功学“大师”的诞生。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安之就在中国台湾省开设心灵课程,后因向学员吸取资金被告,2001年开始转入大陆,并在此后多年里培育出众多的追随者。
作为陈安之的追随者之一,姬剑晶称,自己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得到了营销服务界“亚洲服务成交王子”的称号,与徐鹤宁的“女神”头衔齐名。而他们所销售的,并不是实体产品,而是一节节培训课程。
在演讲中,姬剑晶称自己的事业从此一飞冲天——被邀请到世博会发表演讲、到美国哈佛大学演讲……
徐鹤宁的“世界华人冠军俱乐部”和陈安之的“安之教育机构”,凭借着相同套路的“草根变富翁”的励志故事,吸收了大量与姬剑晶、岑怡诺相似的年轻人。
陈安之如今的微博账号粉丝近26万人。徐鹤宁微博有40万粉丝,而抖音上的两个认证账号,粉丝加起来近200万人。
小美2014年加入陈安之设立在上海的安之教育机构,负责推销一套为期三天,售价3980元的课程。小美向时代财经回忆道,3980元的课程只是讲一些概念,第一天主要讲“自己是怎么改变命运”,第二天和第三天就是不同的“讲师”上来介绍“自己怎么从负债累累、草根,变成现在开劳斯莱斯”,接着就会说“如果你希望变得跟我一样,那就跟成功的人学习”,最后就开始推销更多的课程。
小美表示,购买课程的大都是普通人,也会有一些小老板。
那三个月里,小美上了很多课,老师在课上会教授他们一些“话术”。例如怎样暖场,如何自我介绍,以及在有人冲上台准备刷卡的那一刻该说什么话。“这些都非常有讲究,上课的时候会有专门的DJ调节现场气氛,在老师讲到悲哀的时候放悲惨的音乐,老师讲到激情的时候,会马上放让你振奋的音乐。千万不要小看这些音乐。”
但即使上了这些课,仍有很多人连续几个月开不了单,吃馒头、住城中村。小美见过吃了一个月馒头还觉得非常荣幸的男生。
而小美自己也没有做成一单生意,“(三个月)一分钱没赚到,每天就是跳舞、打鸡血,上一些课,然后打电话邀请人来上课。”
小美觉得自己当时就是上当受骗了,“公司不包吃、不包住,别说五险一金了,连电话费都得自己掏。”三个月后,她选择了离开。
清醒后的小美发现,“所谓成功学就是一些大的框架、一些模棱两可的总结格言。说白了就是画饼,并不会教你具体怎么做。”
而此时的姬剑晶俨然已经功成名就。据小美回忆,陈安之、徐鹤宁、姬剑晶都各自租了一栋别墅当办公室,姬剑晶和徐鹤宁也会常来陈安之的公司帮忙。“很多公司想邀请陈安之去给自己的员工讲课,不过陈安之的出场费很高,一般都是姬剑晶这个级别的弟子去。”
但2019年的一场变故终结了陈安之“成功学大师”的身份——去年11月,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点名批评陈安之,将其生意模式斥为“成功学骗局”、“毒鸡汤”。在此之后,陈安之淡出大众视野。
姬剑晶与徐鹤宁却依然活跃。
“姬老师”的敛财术当年,姬剑晶从前辈身上学到的只是传统的“成功学”套路,演讲时无非说一些“成功的三个途径:为成功者工作、和成功者合作,让成功者为你工作”这样的片汤话,辅以招呼观众举手、喊yes、欢呼的暖场技巧。
如今的姬剑晶已经进化到了新的阶段——他紧跟时代步伐,贴合当下热点推出课程。
时代财经通过姬剑晶的抖音平台,联系到了他的课程助理。在以淘宝直播者身份向其咨询姬剑晶最近的课程时,这位助理非常兴奋地回答道,“老师在7月16号会在上海开设三天名为‘逆势增长创业新时代’的培训班,与淘宝直播者的职业非常吻合。”
图片来源:姬剑晶课程助理
而在回答“如何成为姬老师的终身弟子”这个问题时,助理报出了20万元的价码。比起2017年岑怡诺所付的18万,姬老师涨价了。
按照助理的说法,姬剑晶如今有几万名学生,除了终身弟子外,学生分三个等级,普通的三天体验班998元,销售演讲班9800元,总裁班19800元,成为总裁班学员后,能加入到姬剑晶的“劳斯莱斯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是姬剑晶的高端人脉圈子,助理直白地介绍,“就是认识有钱人的渠道。”
这位助理称,自己也是劳斯莱斯车主,是姬剑晶老师团队里的销售冠军。
但在时代财经问有没有在俱乐部里认识到“牛人”时,助理说:“目前还没有。”
在姬剑晶对外公开宣传的弟子中,时代财经发现了另一个更年幼的“岑怡诺”——一名年仅八岁的蔡姓小男孩。在姬老师的包装下,这名小男孩已被称为“中国最小的演说家”,是“中国少儿创业联盟和少儿公益事业的创始人”,“六岁时第一次创业就成功,上台十分钟,业绩成交金额数万元”。
小男孩在台上的演讲模式和现场效果与岑怡诺无比相似,但当如此年幼的他使用那些营销演讲和暖场技巧时,让人观感更为复杂。时代财经发现,已经有人以这个小男孩的名字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
也许不久之后,人们又会看到又一个有着华丽头衔的“神童”出现。
安顺城郊汉语方言地名解读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地名的变化相对缓慢,因而,地名又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从中折射出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安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其地名的形成与安顺乃至贵州的历史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安顺城郊汉语方言地名,有助于从深层次揭示安顺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及人们的文化心理,展现黔中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地名;人文历史;解读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地名的变化相对缓慢。同时,地名又是一定的历史积淀及人们认知方式的产物。地名的研究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谷梁传》中就提出“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李学勤,1999)的命题,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刘熙的《释名·序》都对地名的渊源进行了颇为独到的解释。当代学者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及李如龙的《汉语地名学论稿》,把地名与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使地名的研究拓展到新的深度(王苹,2007)。考察地名的起因和方言的关系,不仅能看出方言对地名形成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研究该方言区的地理和人文发展概貌。以下,我们对安顺城郊汉语方言的地名(以下简称安顺城郊地名)类型及其结构进行解读,探讨地名词语所反映的区域地貌特征和所积淀的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名与地形特征
安顺位于东经105度13分至106度34分,北纬25度21分至26度38分,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自古以来素有黔中腹地之称。自然界是个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地形地貌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因而,不少地名显示出安顺独有的地形面貌特征。安顺城郊地名中展示的地理文化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着眼于山类地形地貌
安顺的地理特征是山多,山地占全省面积的比重较大,城郊地名词中,有很多将安顺多山的地形风貌记录了下来。不过,这些描摹山类地形地貌的地名既有北方书面语地名,也有浓厚的南方地名色彩。例如:
山:后山、南山、小山、三个山、金家大山
翠:五翠、兰翠;丘:蔡丘;峰:五峰
园:园背后;岚:山岚;楼:大门楼
坪:洋坪;地:西地;土:黑土
泥:白泥、胶泥;沙:对沙地;脚:关脚、大坡脚
界:杨界;田:大田;冲:两山之间的平地,如长冲、六角冲
箐: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例如:箐口、山京箐、安家箐
坡:对门坡、坡上园、大坡、龙潭坡、高坡、茶坡、小坡、水塔坡、毛交坡、大坡洞、大坡、龙潭坡、高坡、茶坡、小坡、水塔坡、毛交坡、龙潭坡
坝:大坝、下坝、所坝、场坝、干坝、后坝、大坝、九溪坝(现九溪)、秧地坝、谷灯坝、浪竹坝、河边坝、仲家坝、上羊场坝、大洋落坝
岩:岩底、白岩、白岩场、小白岩、大岩底、鹞子岩
石:老鸦石、石门、土角石头、连石
洞:水洞口、小洞口、大洞口、洞口、猫猫洞、虾蚆洞、牛洞
口:尖山毛口、毛口、关口、小官口
显然,以翠、丘、峰、岚命名的地名具有北方书面语的色彩,且极有可能这与北方移民进入黔中有密切联系。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多山地和丘陵,林木较多,因而,地名中以林木命名的为数不少,如青杠林、竹林、杉树林、松林、杉树(2个村寨同名)、长树、高杨、杉木、毛栗(2个村寨同名)、青杠、双青、龙青、磨玉(即魔芋)、市梅、核桃。以“青杠林、竹林、松林”等作为地名,显然说明这些村寨盛产青杠、竹子、松树,此外,还出产毛栗、魔芋、核桃等蔬菜和干果。这些地名勾画了山区特有的自然景观。
(二)着眼于水类地形地貌
安顺的另一地理特征是水多,水系丰富而完整,著名的国家五 A 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就位于安顺。此外,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 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安顺城郊地名也如实反映了这一地貌情况,地名中与“水”相关的字眼较多。如:
潭:龙潭、响水龙潭;海:洋海;泉:石泉
江:又江、江常;湾:山湾、湾子、石龙湾
溪:九溪、下九溪、张溪;水:横水、山股水、白水
河:甘河、老塘河、顺河、漠河、河头、河清
井:山井、凉水井、张家水井、邓家水井、四方井
桥:大西桥、七眼桥、桥头、二桥、土桥、水桥、新桥、河桥、杨家桥、小水桥
塘:塘上、镜子塘、水塘、浪塘、陷塘、关塘、塘官屯
以上地名透视出安顺汉民族重方位的心理特征,不过,与北方地区不同,安顺城郊地名鲜少使用“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词,常见的是“上、下、底下、头、里头、顶上、中间、脚、后头、边”等。
(三)特色事物的形象勾画
除了对山类、水类地形的描摹之外,安顺城郊地名中还有一部分是人们根据某一地点的特殊地貌,对其形状进行类比、描摹,通过比喻构词而创造了一系列形象、直观的地名。例如尖山、板凳山、老凹山、团山、长山、马鞍山、半山、塘山便是突出了山的形状;青山、玉山、黑秧、白泥、白水、白岩、河清便是突出色泽;飞虹、山股水、响水龙潭则给人带来较为愉悦的视听享受;清凉洞则传达出洞内气温清凉的怡人之感;花石、偏石板、破木等这类词则以视觉形象为主,注重了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的特点,给人具象感。另外,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村寨,一是西陇村,一是背陇村。前者背靠尖圆方正的小尖山,宛如一只倒立的笼,且村前又有两条河水交流,下坝有一山关拦,名为乾象锁水;如把笼子放于乾象锁水处,笼口朝西,就可以捕捉到两条河里的游鱼,故得名为西陇。后者村坡的中部有巨岩伸出,宛如笼口,渔人在下方易将鱼赶入笼中。由于渔人的笼背总是朝后,故名背陇。
此外,由于安顺地区的地貌是具有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因而洞穴随处可见。这些洞穴常常是猫、鹁鸽、鹞子等出没的地方,因而地名也与动物名称紧密联系。例如马头、鹁鸽、克妈(即癞蛤蟆)。不过,马厂村则是由于过去村寨里多以马作为主要牲口,并承担运输职责,在生产劳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得名。
二、地名与经济生活
尽管安顺城郊较市区相对偏远,在过去,农村生活也相对封闭,但是,地名的命名也仍和经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盛产之物:磨石[mo21 s55](盛产磨刀石)、石板房(盛产石头)、白泥、胶泥(出产白泥或胶泥)
农业或加工业:小园、花园(以种植瓜果蔬菜或花卉为主);沙锅厂、石厂(经营沙锅或进行石沙开采);带子街(鲍屯手艺人专营腰丝带);卖酒山(经营酒业)
十二甲子场:鸡场、鼠场、马场、猴场、小马场、老鸡场、鸡场屯(现吉昌屯)、跳蹬场、下洋场、鸡场大寨、猴场新寨
带“场”字眼的地名在城郊比较常见,尽管“场”字眼的地名也是明清时期的移民村寨,但在这里我们放在与经济生活相关的部分进行论述。在过去人们以十二天(即十二生肖)为一个周期,在约定成俗的相对开阔空旷的坝子上进行商品贸易,于是便有了“赶场”一词。赶场的时间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为准,如鸡场、猴场、马场等。若是鼠日(或叫子日)所赶的集市就叫鼠场,之后,再相隔十一天便又到了鼠日所赶的集市,以此类推。实际上,所谓十二生肖甲子场是没有蛇场和兔场的,因“蛇”与“折本”的“折”同音,“兔”与表示吝啬和小心眼的词同音。据《贵州图经新志·贵州宣慰司》中记载十二生肖甲子场是汉族移民开创,但赶场的周期却是借鉴了彝族的十二兽历法([明]郑庠修和赵瓒,1997)。
三、地名与人文历史
明朝洪武年间,鉴于贵州在西南交通要道上具有显著的军事地位,因而,从洪武四年开始,明廷相继在贵州设立24卫和两个直隶各户所,并下置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每所120人,每个千户所又分成十个百户所,以百户所为基本单位分屯置堡。清代在军事机构设置上作了一定调整,实行绿营兵制,在黔中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布满镇、协、营等军事防守基地。又“三藩之乱”平定及改土归流后,西南各地增设汛塘关哨。因此,安顺城郊地名残留了诸多历史文化的印记,很好地呈现出明清时期的官僚制度、经济面貌、交通状况及宗法制度等。
(一)地名与军事制度
蒋:左蒋;军:胡军;武:杨武;家:郑家、高家、肖家
苑:甘苑、上苑、下苑、大苑、赵家苑、李家苑、菖蒲苑、山京下苑
所:中所;院:新院子、金钟院、王家院
州:旧州;塘:塘房街;
营:营盘、大营;哨:新哨、林哨、下哨
铺:头铺、二铺、三铺、幺铺、上头铺
关:左关、下关、石关、罗仙关、老塘关、杨家关
旗:宋旗、龙旗、吕旗、四旗、颜旗、梅旗、山旗、孔旗
堡:大堡、双堡、荡上堡、小呈堡、甘塘堡、大毛旗堡
窑:窑上、瓦窑、炭窑、小瓦窑、长冲窑、西瓦窑
屯:大屯、新屯、龙屯、小屯、东屯、西屯、时屯、鲍屯、打纸屯、马军屯、安庄屯、云山屯、两所屯、塘官屯、周官屯、蔡官屯、马官屯、董官屯、张官屯、汤关屯、付家屯、詹家屯、曹家屯、张官屯、郭家屯、单家屯、袁家屯、鲍家屯、吴家屯、雷家屯
官:五官、陶官、蔡官、刘官、王官、罗官、张官、许官、金官、吕官、高官、朱官、王官、夏官
庄:王庄、安庄、方刘庄、支家庄、商家庄、水溪庄、董家庄、孙家庄、郭家庄、徐家庄、侯家庄、王家庄、张家庄、潘家庄、梅家庄、樊家庄、段家庄、贝家庄、孙家庄、齐家庄、章家庄、岩上庄
寨:平寨、大寨、新寨、满寨、下寨、汪寨、本寨、长寨、王寨、小寨、喇寨、唐寨、高寨、药寨、对门寨、潘盛寨、小井寨、火烧寨、兴隆寨、石板寨、白果寨、门口寨、木叶寨、龙潭寨、水塘寨、石头寨、木头寨、尾巴寨、老龙寨、驿马寨、关口寨、彰树寨、浪头寨、白泥寨、砂锅寨、竹林寨、张家寨、上坪寨、张家坪寨、鸡笼新寨、叶家平寨、冷家大寨、罗家大寨、大山小寨、岩上本寨
通过对城郊带有移民特征的地名数量作出的统计:“寨”字眼的52个,“屯”字眼的32个,“庄”字眼的23个,“官”字眼的14个,“坝”字眼的13个,“苑”字眼的 8 个,“场”字眼的 8 个,“旗”字眼的 8个,“窑”字眼的7个,“堡”字眼的6个,“铺”字眼的5个,“院”字眼的3个,“哨”字眼的3个,“家”字眼的2个,“翠”字眼的2个,“营”字眼的2个,字眼的2个,“所”字眼的1个,“军”字眼的1个,“蒋”字眼的 1 个,“武”字眼的 1 个,“州”字眼的 1 个,“塘”字眼的1个。
以上地名显示出“专名+通名”结构形式和“通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前者如仲家坝、双堡、二铺、鸡场、新寨、安庄、中所、炭窑、林哨、兰翠;后者如塘官屯、大毛旗堡、所坝、九旗坝、场坝、张家坪寨。带“塘”字眼而体现“通名+通名”的地名在城郊则非常少见,不过也应值得关注。清军派兵驻守各地,编制分为标、协、营、汛四级。塘,是汛兵设卡守望的地方,汛兵兼有传递和防守驿道、护卫行人的职责。这是一种最基层的军事设施,以郎岱协分布最多,当时就设有10汛29塘,其中大道6塘、僻路19塘、借地所设4塘。不过营汛在民国后被废除。
从地名的历史源流上来说,据吴伟军认为“屯、堡、旗、官、卫、所”的历史层次是在明代,而“塘、寨、关”等的历史层次是在清代(吴伟军,2010)。以上地名中带“寨”字眼的地名用得最多,其次是“屯”字眼的,再其次是“庄”字眼的,显然,清代大规模的移民已深入到各个乡镇村寨。不过,明代军屯多以“屯”村寨最高长官的姓命名,如周官屯、蔡官屯、宋旗、蔡官、刘官等,这就告诉人们戍守军官是周姓、蔡姓、宋姓、刘姓等。如果是民屯和商屯,则以村寨的大姓称之,如甘苑、方刘庄、支家庄、商家庄、五翠、兰翠等。同时,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观念,宗族关系集中体现在“姓”上,同族同姓即为宗(沈锡伦,2004),姓是语言符号中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
从分布特征看,这些移民村寨都分布于明清时期的交通要道上,而且彼此紧邻。以本寨为例,该村寨与云山屯、雷屯、小山寨等八个村寨共同组成了云峰八寨。八个村寨分布于方圆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次序井然,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但本寨实际上是打了屯堡文化的擦边球,因为这个村寨不建于明代,而是建于清代中期,以金、杨、王三个大姓为主的明代军屯和商屯的后裔,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在商品贸易中逐渐积累家业,在该村购置田产,人丁逐渐兴旺。
由于城郊的清代移民村寨与明代移民村寨彼此紧邻,因而生活习俗上大体非常相似,譬如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都流行山歌小调,重大时节举行庆典活动,如端阳节放河灯,春节跳花灯等。不过,区别仅在于清代移民多为普通百姓,因而在过去女性几乎是不包脚的,这主要是方便劳作的原因。此外,从语言上说,清代移民村寨与明代移民村寨所讲的方言区别不大,仅个别村寨没有九溪那么卷的卷舌音,如时屯,这和移民来源地有关。另外,今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洒把村的部分村民(以叶姓、娄姓为主)几乎是陶官塘的部分移民后裔,但该村远离屯堡村寨的大本营,加之旅游的对外开放性。因此,无论是语言,还是风俗习惯都与城郊移民村寨略有差异。
(二)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记录
安顺是一座古城,同样有许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在地名中得以显现。例如凤山的取名源于过去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一只美丽的凤凰常年停歇在村寨门口的大山上,凤凰被人们看作幸福吉祥的象征,因而,人们就将村寨取名凤山。两龙则是说过去村里曾经有两条大龙停留,龙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麒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常将麒麟看作仁兽、瑞兽。传说过去村里曾出现麒麟,人们为了讨个吉利,将村子取名为麒麟。交椅是说过去村里有人做了大官,人们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够在仕途上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取名为交椅。另外,领玉碗和贬王的命名似乎背道而驰,前者是因过去村里有人得了某个达官贵人的赏赐,而后者则反映出有人曾经遭到了贬斥,仕途一落千丈。
四、地名与文化心理
地名除较为直观地反映一定地域的地形地貌,委婉地记载史实或者传说之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活的文献生动地记录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体现出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心理变化以及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因此,可对安顺城郊地名作如下心理剖析:
(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夙愿,而“趋吉避凶”又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反应,因而,充满智慧的人们善于利用语言的技巧来趋避生活中不吉利的一面,实现美好的一面。例如“江平”与“江常”的得名并不是因为村里真有江水,而是说在农村由于涨大水,河里常常会淹死人,河水泛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人们希冀河面如同江面一样常年风平浪静。此外,在过去,战乱给人们带来了阴霾,因而,玲珑、文星、五星、八翻、三合、六万、兴隆、吉昌屯(原名鸡场屯)、仁岗、宁谷、高福、发达、鹏程等这样一些地名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人们希望生活安定,子孙能成大器,成就一番事业的美好夙愿。再就是反映各个民族一家亲,齐心协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同观念,如联合、大同。“两锣、跳花山、跳蹬场”这样的地名更多地是体现了人们在劳作闲暇之余的愉悦之情,反映出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对事物作出一定的评价
“骗马牛”这样的地名说明很有可能在过去,当地人常有些小偷小摸的恶习,骗人牛马的事时有发生,口碑极为不好。“大荒地”则说明该村的土质不好,种不出很好的庄稼,土地都被荒废了。“讨兑寨”则说明过去由于人们生活的贫困,所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凄惨,常常受到地主的盘剥。“落水岩”是说过去村子口有块临河的大岩石,在岩石上玩耍的孩子容易落水淹死,是个不安全的地方。
此外,语言是社会的载体,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地名也是如此,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不同的更替。安顺城郊地名最常见的更替方式是对原有地名进行雅化,如新寨村原名苗寨武。显然,在移民到来之前,这里曾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而少数民族在汉人眼里被视为野蛮和蒙昧,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该村寨更名为新寨。河桥原名黑寨,传说古代行军打仗,每次到此都是晚上,故名黑寨。但“黑”的字眼易使人感到不安全,不吉利,因而现用河桥取代。在过去,鸡场屯曾是鸡的交易市场,但人们希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因而用吉昌屯取代。王家院原名观音洞,因王姓为主,而更名为王家院,同时也是由于观音洞原是佛教之地,屯堡乡民认为听之不悦。因此,从语言的美感这一角度进行审视的话,可看到置换后的地名不仅从用字上更为美观、文雅,而且从效果上也可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当然,不容置疑的是这些更替后的地名在避免原有名字粗俗、卑下的情况下,也失去了原有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者:叶晓芬 ;杨正宏
来源:《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5卷第5期
选稿:潘 薇
编辑:汪鸿琴
校对:贺雨婷
审订:杜佳玲
责编:计梦菲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中国古代姓氏概说
对于"姓"这个字,其来源和含义也有一些故事。说文解字中这么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从女从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息正切〖注〗、,古文姓。究其根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而那时由于生育的重要性,为母系氏族制度,故姓的偏旁是女,这也导致了很多中国的古姓,都是以女字为偏旁或者为底。此时,姓代表的是整个氏族的符号,也有了上古八大姓"姜、姒、妫、姞、嬴、妘、姬、姚"的说法。
今天我们说到姓氏,最先想到的恐怕是《百家姓》。《百家姓》中写到了很多的大姓,不过真正用到的远没有上百那么多,因为某些姓氏在字面上虽然写法不同,而且部分姓是从某些姓衍生出来的,追溯到更久以前,据说也就只有上文提到的上古八姓。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由姬姓直接演支出周姓、吴姓、郑姓、鲁姓、魏姓、杨姓、蔡姓、韩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蒋姓等;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衍生出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据说妫姓源于风姓,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中国几大姓氏:薛、陈、胡、袁、田、齐、王、孙等姓;姒姓起源于夏禹,后来演变成了: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等;舜帝赐姓柏翳嬴姓,奉玄鸟为图腾,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现在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姚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的后代称为妘姓,后来演变成:鄢、郐、路、逼阳、鄅、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姓;姞姓 则是黄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吉、雍、燕、鄂、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
在夏商周之前,中国古代的姓氏是分开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战国之前只有贵族才有氏,而平民无名无氏,所谓百姓和今天的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秦时说"发黔首数千"而不说"发百姓数千"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女子称姓,用来区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在这之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母系氏族社会渐渐没落,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兴起,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所代替,分封领土来命名姓氏的管理国家的制度策略也应运而生。而在秦汉以后,姓氏合二为一,姓即氏,氏即姓。《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古代中国人的姓名包括——姓,氏,名,字,号。姓氏是公用的,名是属于个人的,字是代表身份,号是别称(唐宋时期开始流行别号)。名和字是由尊长来取,号一开始是自取,后来开始出现了别人送的尊号,雅号等。
姓氏在此之后的演变与后来中国的社会政治发展密不可分。在古代中国,只有跻身于统治阶级的高贵人物,才有可能受爵赐谥,其后世的子孙才有可能白祖上受爵赐谥的贵事转化为家族的姓氏徽记,早期的姓氏因此得到了不断创生,也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分化,大批旧有高贵姓氏家族的没落,另一批新的姓氏家族在秦汉时代崛起,并很快演化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门阀姓氏通过各个不同的姓氏也可以推断出其所属氏族的高低贵贱。在这样的姓氏贵贱等级中,天子的姓氏即为万姓之尊,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此后的历代帝王皆把天下视为自己一家一姓之天下,君主的姓氏和王朝的名称由此连为一体,历史上也就有了刘汉王朝、李唐王朝、赵宋王朝、朱明王朝这一类的称谓。从唐朝开始,历史上正式修订姓氏之书,以国家行政手段方式颁布帝王姓氏居各姓之首。唐以后,凡姓氏之书,无论官修私修,当朝天子的姓氏都理所当然排列第一,如宋代国姓为赵,产生于宋代且影响至今的《百家姓》一书,便以赵姓居首。在百家姓的基础上,明代修《千家姓》,则以国姓朱姓居首,唯有清朝康熙皇帝下令修《御制千家姓》,才把孔子形式排列首位,与皇室姓氏并称国姓。
而古今姓氏的发展规律从音节上看,复音姓氏在向单音姓氏转化我国上古时期原本很少有复音姓氏,汉族复音姓氏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口繁衍,从姓中分出的氏越来越多,为避免氏的雷同,复音的氏应运而生,占据当时姓氏总量的一半以上。仅《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中所记,春秋时孔子门徒七十余人中,复音的氏就有端木、颛孙、澹台、公冶、南宫等二十多个,加上同氏的,共26人。秦汉以来,姓氏合一,复音的姓氏也逐渐向单音姓氏转化。东汉人应劭所撰《风俗通义·姓氏篇》中,共收当时常用姓氏五百多个,其中东方、东陵、东郭、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八、北唐等复音姓氏一百二十多个,占姓氏总数的四分之一。比起先秦,复音姓氏的比例已有下降之势。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分合、社会变迁,复音姓氏又急剧减少,单音姓氏明显增加。北宋初年编写的至今仍家喻户晓的《百家姓》,通行本中共收当时姓氏438个,起中复音姓氏只有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等30个,在所收姓氏总数的6.7%。时至今日,复音姓氏更是寥寥无几了,据1982年全国姓氏调查中,只有欧阳、司徒、司马、东方、诸葛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复音姓氏了。所以说,姓氏由复音向单音转化是中国姓氏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中国古代的姓氏在用字上,也从粗俗芜杂到脱俗规范。查阅我国史书以及姓氏专著,可以发现古代姓氏用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如狐、狼、蛇、虫、猫、鸡、鹅、驴、畜、彘、兔、鬼、怪、怕、吐。今天看来,以上这些姓氏令人啼笑皆非,但古代确实有以其作为姓氏的,他们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背景,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姓氏用字也越来越趋于脱俗文雅,那些粗俗的不加选择就拿来作姓的字眼,逐渐被淘汰不用了。优存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对于极为稳定的姓氏用字也不例外。今天,以上那些姓氏已不见,姓氏用字较之古代文雅多了。另外,古代还有以称谓字父、母、舅、甥、姑、姐等,以及性别男、女为姓氏的,加《吕氏春秋》中有个父之仪,以"父"为姓;《庄子》中有个女商,以"女"为姓,春秋时有越国大夫姑浮,以"姑"为姓等。这些姓氏,由于是常用的称谓字、性别字,在使用过程中,显然容易与人们的日常称谓用字混淆,造成误会与不便,影响了姓氏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所以它们就逐渐消失了。
姓氏在字形上,与汉字的普遍发展趋势一致,有着省文简化的趋势。从古至今,姓氏的字形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增加笔画、由简趋繁的,如童姓,后人有写作"僮"的。但这种现象毕竟不多,相反,字形由繁到简,才是我国姓氏在字形演变上的规律和主导趋势。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文字改革,汉字简化,许许多多的姓氏因之使用简化汉字,如"张"姓写作"张","劉"姓写作"刘","鄧"姓写作"邓","應"姓写作"应"等,举不胜举。但这并非以此为姓的人自行简化,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改革而出现的简化手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连我们平时再熟悉的姓氏里面也蕴藏着丰厚的文化信息,这不仅意味着在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我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姓氏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但其姓氏传统以及许许多多最古老的姓氏仍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刘艳霞《姓氏起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黄山书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