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过年打碎碗怎么化解(过年打碎碗)

过年打碎碗怎么化解(过年打碎碗)

大年初一 过大年!这样拜年不失礼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大年初一,人们见面时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

大年初一这样拜年

大年初一,我国民间有拜年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家中长辈叩头,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同辈亲友也会互相登门拜年,施礼道贺。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拜年礼仪:传统拜年,男女有别

传统拜年礼仪大多分三种。

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行礼时,双手抱拳前举,左手握右手,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

小提醒:左右手反过来,是哀拳,报丧、求饶才用的,春节拜年可千万别搞错!

大年初一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春节,最讲究的是全家大团圆,在外地工作的人再远也要赶回家过年。中国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图的就是在新年里合家欢聚,幸福美满。

串门拜年必备图:帮你搞定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

管奶奶叫姨姥姥的人,和爸爸是什么关系?妈妈的舅舅应该怎么称呼?随着“独一代”、“独二代”的出生,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姻亲关系不熟悉,拜年时常叫混、叫错。

大年初一串门走亲戚,送你一张“亲戚关系图”!

太简单?这还有升级版!

走亲访友,这些敬语谦辞用起来

等候客人说“恭候”,宾客来到用“光临”;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用“留步”;

接待客人为“恭迎”,未能迎接用“失迎”;

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赴约用“赏光”;

邀友做客说“恭请”,陪伴朋友用“奉陪”;

初次见面说“久仰”,很久不见用“久违”;

请人指点说“赐教”,请人帮忙用“劳驾”;

请人解答说“请教”,接受好意用“领情”;

父母同称高堂、双亲;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母去世称:先父、先母;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

注意!初一不能动扫帚,会扫走运气、破财

传说中,大年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这一习俗至今还有地方保存着,除夕夜将家里扫除干净后,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杯子、碗等瓷器,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我们的节日

春节阖家团聚,元宵赏灯猜谜,清明缅怀先人,中秋举杯邀月,重阳登高敬老……我们的节日,伴随了人生路上每一个成长的记忆。

腊月为什么不能打碎东西 民间说法会带来无妄之灾

腊月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月份,腊月有很多的讲究和忌讳,那么腊月为什么不能打碎东西呢?腊月打碎东西有什么说法吗?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腊月为什么不能打碎东西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为了过好年,我们会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大家都开始忙东忙西,为的就是希望祖先和神灵能够保佑和赐福于大家。

而腊月打碎东西是非常不吉利的,按照民间的说法这可能会给给家庭带来无妄之灾。如果在腊月的时候,你不小心打碎了碗筷,一定要记得说岁岁平安、岁岁平安。

腊月其他相关的禁忌

禁忌一

在腊月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灶神、财神等神像,无论是卖的还是买的,都不能说“买”而要说“请”,“买”是对诸神的亵渎和不敬,“请”是对诸神的恭敬和虔诚。

禁忌二

在腊月的时候,如果家中有聚餐,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外人面前不能歪着肩膀、不能罗着锅、不能撸袖子、不能挽裤管、不能叉着腿、不能嘬牙花子,平日里不能抖腿。

禁忌三

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能拿筷子敲打饭碗,那是叫花子的行为;更不能将筷子插在碗中间,只有死刑犯临刑时吃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吃起饭来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

禁忌四

腊月廿二、三是小年,这个时候民间有祭灶的习俗,而民间规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就是说祭灶王爷只能男子来,女性祭灶王爷是犯大忌。#p#副标题#e#

腊月有什么习俗

【腊月初八】关键词:腊八粥/泡腊八醋/腊八蒜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打腊八节开始,就进入年关了,腊八节这天人们就会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所以羊年的好兆头,就从一碗腊八粥开始。然而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据说,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这一习俗已延续千年 最早供穷人食用。

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么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而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

【腊月二十三】关键词:糖瓜粘/剪窗花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灶上天”。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通常要举行祭灶仪式来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不仅要吃糖瓜还要剪窗花,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腊月二十四】关键词:扫房子

“二十四,扫房子。”许多年轻人最讨厌这一天,常会一大清早就被父母叫起来打扫卫生,所以这一天也称为“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各家各户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到处洋溢着迎新春的喜庆。

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汉族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五】关键词:接玉皇/做豆腐/赶乱岁

这个习俗对于一直身在城市里的人们有点陌生,不过这也算是老讲儿之一,需要传承。这一天“推磨做豆腐”,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各家各户纷纷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演变到现在成为了“磨豆腐”。

特别是“赶乱岁”,已经不常见。其实这一习俗是汉族民间旧俗,那时的人认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汉族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腊月二十六】关键词:割年肉

汉民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在过去,由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盼望这过年买肉回家改善生活。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近日,现如今虽然告别了曾经清苦的日子,但是看着那一碗碗喷香热乎的炖大肉,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虽然只是最质朴的吃食,但是充满了无限家的温暖。

【腊月二十七】关键词:宰鸡/赶集/洗浴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这里的采购可不是仅仅买些鸡鸭鱼肉的东西,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除了宰鸡赶集之外,在这两天还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关键词:发面/蒸馒头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没有发酵粉这种比较便利的东西,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二十九】关键词:请祖/别岁/天香

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腊月二十九就是“小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民间习俗:“旧碗不能乱扔”老人们说的这些禁忌你要知道!

民以食为天,吃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大事,那碗作为吃饭用的工具更是不可或缺。碗的起源我们无可考据,但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泥制陶制的碗,碗有挽留之寓意。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碗的存在,但是我们一般用的碗的材质是陶瓷,再加上厨房琐事多,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样碗就会留下豁口,或者是自己一不小心,将碗摔碎了,这都是常见之事。

​这些碗我们该怎么处理,又有什么禁忌?再或者自己家的碗用的时日已多,等过新年时想换一套新的,那旧的碗我们能够图一时之便就直接扔了吗?民间有一习俗,“旧碗不能乱扔”这又是为何?对于老人家说的关于碗的禁忌我们又知道多少?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人们只能通过寻找工作,付出劳动,才可以养家糊口和解决温饱,所以人们一般把工作叫做饭碗。中国人还是很喜欢凡事讨个好的寓意的,所以哪怕是不用的旧碗一般也是不会乱扔的,这会意寓着自己将饭碗不保。旧的碗自己用不到,也是不能够送人的,因为碗与完同音,有点咒人的意思,所以最好自己处理。如果碗破了或者放在家中不便,不得不扔的话,可以用红布包裹着将其扔掉。在碗无意碎掉的时候要说句碎碎平安,将霉运化作好运,祈祷自己今年可以平安顺畅。因为有着碎碎平安的意义,所以在某些地方有着这样的习俗,为一个老人举行丧事的时候,会在他的棺材前放一个老人平日里常用的碗,在出殡之前,由长子将碗摔碎。这是对老人的一种祝福,希望他到另一个地方后可以过得幸福。

有的家庭出于节俭会继续使用有豁口的碗,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只是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是换了的好,不去说碗破了寓意着饭碗也就是工作不稳定,哪怕是小孩老人吃饭时不小心碰到割伤也是不好的。还有就是小孩子吃饭时是不能敲碗的,小时候等饭时,会闲着无聊用筷子敲打碗盆,然后父母就会告诫我们不能这么做,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只是觉得要听父母的话。现在知道了,用筷子敲碗是饮食中大不敬的行为,因为只有乞丐才会用筷子敲碗来乞食,小孩子敲碗虽是无心之举,却也不是家长想看见的,毕竟没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去乞讨。

这些都是民间的一些禁忌,无论它是不是封建迷信,我们了解一下也无甚大碍。

大年初一是春节!“5大习俗,5大禁忌”,看看老传统,祈福保平安

(素材均为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导语:

春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之首,素有百节之首的美誉!今天是大年初一,村庄的热闹程度难以言表。本文将带您领略春节的五大习俗以及五大禁忌,祝愿2022虎年大吉大利,如虎添翼,事事顺利,事业兴旺。

春节,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之终。它代表着希望和新的开始,一切都会焕然一新。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喜悦,红红火火,年味十足。

穿新衣,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期盼。小时候,期盼过年,不仅有好吃的,还有穿新衣!寓意新的一年开始,辞旧迎新,新年大吉。如今,生活条件改善,穿新衣已经不再是一年一度的事情,但是大年初一,大人小孩们还是会穿上自己心仪的新衣,踏上拜年的征程,兴高采烈地去迎接压岁钱的丰收。

开门纳喜,开门迎福,这是一个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燃放鞭炮,声声炸响,寓意着辞旧迎新,驱逐邪恶,希望新的一年充满幸福和好运。

虽然现在不再允许燃放鞭炮,但人们的欢乐依然不减。

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也是人际关系的维系。走亲访友,道上见熟人,互相祝福新年快乐,祈愿大吉大利,发大财。到了长辈家,少不了磕头拜年,长辈们笑容满面,将压岁钱递给小朋友们,祝愿他们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压岁钱,小孩子们最期盼的福利,据说,能压住邪祟,辟邪驱鬼,保佑小孩们平平安安,健康成长。大年初一去拜年,自然要收取压岁钱,这是一个象征着幸福和好运的传统。

每个人都急不可待地想知道自己能收到多少压岁钱。

送先祖是家乡特有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老祖宗被请回家,与家人一同共度新春佳节。祭拜的过程充满仪式感,准备丰盛的供品,一日三餐都要祭奠,感谢老祖宗的保佑和祈愿新的一年更加美好。晚上,老祖宗被送回去,烟花爆竹齐鸣,热闹非凡,年味十足。

除了这些习俗,春节也有一些禁忌,人们要特别注意:

忌扫地扔垃圾:传统认为扫地会扫走财运,所以要小心不要扫地扔垃圾。

忌往外泼水:大年初一是水神诞辰,水被视为财,因此不能泼水,以免财运流失。

忌讳吃药:大年初一要远离药物,因为吃药被认为不吉利,可能带来不好的预兆。

忌讳打人骂人:春节讲究吉利话语,打人骂人会带来不快乐,预示一年不如意。

忌讳打碎碗盘:即使孩子们不小心打碎了碗盘,也不要生气,而是用红纸包起来,祈愿平安。

大年初一是新年,传统习俗丰富多彩,禁忌也是需要遵守的。

希望大家都能和和气气地度过这个特别的时刻,祝愿2022虎年大吉大利,如虎添翼,事事顺利,事业兴旺。愿虎虎生威,幸福安康!

在村庄里,春节的热闹程度是一年中无法比拟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方式庆祝春节。让我们进一步探索村庄中春节的变化和现代元素的加入。

与传统的穿新衣相比,如今的人们可能已经养成了天天穿新衣的习惯。但大年初一,人们仍然会精心挑选一身新衣,以示辞旧迎新。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更多的是期待着压岁钱,而不只是新衣服。

开门纳喜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尽管现在已经不再燃放鞭炮,但家家户户仍然会在门口贴上红纸,以表示辞旧迎新。而鞭炮的声响已被烟花和焰火所取代,把新年的祝福和热闹传递得更远更高。

拜年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尽管人们仍然会走亲访友,但现在更多地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来传递新年祝福。虽然传统的磕头拜年仪式依然存在,但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视频通话来表达祝福,这也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压岁钱这一传统也没有改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金额也在不断增加。长辈们为了让晚辈过上更好的生活,愿意慷慨解囊,这也代表着对家庭幸福和繁荣的祝愿。

送先祖的传统依然保持着它的地位,尽管现在很少有人坚持进行一日三餐的祭拜。然而,家人之间的团聚和感恩之情依然是春节的核心。

至于禁忌,虽然一些传统观念逐渐淡化,但一些人仍然会遵循。扫地、泼水、吃药、打人骂人、打碎碗盘,这些禁忌仍然被一些人坚守,尤其是年长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