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揶揄的意思(揶揄)

揶揄的意思(揶揄)

美媒揶揄特朗普,“还是叫超级骗子吧”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当地时间10月17日晚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威斯康辛州的竞选集会演讲时再次提到美国拥有世上“最强武器”,称“俄罗斯、中国、朝鲜,还有其他国家都嫉妒我们。我们希望永远都不会使用它,但我们会借此强势建立世界秩序,一切都是以此为目的。”

特朗普所吹嘘的“最伟大武器”指的正是他此前提过的“超级杜珀”(super-duper missiles)导弹。“super-duper”,本意为“超级棒的”,美媒在报道时会故意将其写作“Super duper”,含义变为具有讽刺意味的“超级骗子”。

俄媒称,此前中俄两国都成功演示过高超音速技术的武器,美国也马不停蹄地加快了开发这类武器的步伐。

特朗普曾在5月中旬透露,美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制造令人难以置信的军事装备。根据他本人的描述,“超级杜珀”飞行速度“比目前最快的导弹还要快17倍”,能够击中1000英里(约合1609公里)外的目标,命中点将处在距离目标中心14英尺(约合4.27米)的范围以内。

成立于1902年的美国著名科技杂志《大众机械》对“超级杜珀”导弹进行了剖析,试图从特朗普云里雾里的讲话中理清线索。

《大众机械》认为,如果特朗普反复提到的“超级杜珀导弹”确有其事,那么应该就是空军的AGM-183A“箭头”高超音速导弹。

AGM-183A“箭头”高超音速导弹。图源:《大众机械》杂志

特朗普于今年2月在白宫与州长会晤时发表了关于“超级”武器的第一条评论:“我们拥有超快导弹,数量众多。我们称它们为‘超快’(super-fast),它们比普通导弹快四、五、六甚至七倍。”

在这些评论中,特朗普似乎将“超快”(super-fast)一词与“高超音速”(hypersonic)混为一谈。高超音速是指速度超过5倍音速(马赫),而特朗普错误地将4马赫的武器与高超音速划等号。

今年5月,特朗普在参加标志着太空部队成立的白宫活动中,又一次提到:

“我们有一个,我称之为‘超级杜珀’的导弹。我前天晚上听说,它的速度比我们现在最快的导弹都要快17倍……听说过俄罗斯有5倍,而中国正在努力提高到5到6倍,而我们比世界上最快的还要快三倍。”

《大众机械》表示,导弹可以起一个新名字——“超级骗子”。

该杂志指出,特朗普所言的“快17倍”的说法是非常荒谬的。杂志假设特朗普是想说,新武器的速度比诸如美军“战斧”系列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动力巡航导弹快17倍。考虑到“战斧”巡航导弹每小时飞行约550英里,那么“快17倍”的“超级杜珀”相当于每小时9350英里,或12马赫。

这样看来,特朗普声称的该导弹的速度比俄罗斯或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快三倍就是夸张或无知。毕竟,据信,俄罗斯的新式高超音速导弹“先锋”(Avangard)已经可以达到27马赫的速度。所以有军事专家认为,特朗普可能只是想表达“17倍音速”或者类似的意思。

美国商业内幕网称,总统经常吹嘘美国军事力量。

今年9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副主编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就在新书《愤怒(Rage)》中摘录了有关特朗普吹嘘某种新型核武器的言论。特朗普称“我已经拥有了一种不可思议且绝无仅有的核武器系统”,并且还在大会中声称,这是中俄两国从未听说过的核武器。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核政策项目的联合主任詹姆斯·阿克顿认为,特朗普所称的核武器可能是W76-2低当量核弹头,该武器的爆炸规模相当于5000吨TNT炸药。

特朗普的此番言论也引起了外界众多的谴责,有媒体称,由于美方研制此类核武器就意味着美军在未来战争中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这或许会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从而令世界变得更加危机四伏。

“揶揄”与“挪揄”?聊聊那些被读错的字词

汉字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汉字究竟有多少个并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但据不完全统计汉字大约有十万个左右,而在这十万个汉字中我们日常所用的常见汉字大概占了2500个。但就算是这2500个常见汉字也有不少人读错的,而且可能读错了很多年。这很正常,笔者也曾把很多汉字词语读错了,直到后来才明白自己读了十几年的读音完全是错误的,的确令人忍俊不禁。

除了有些汉字被误读外,还存在另两种情况。一种是生造并不存在的但大家却广泛使用的词语,另一种就是大家容易误用的形意相近的字词。

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三种情况吧,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汉字词语,不再犯错。

误读

“隽” 这个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可能并没有读正确哟。这个字到底读 jùn 还是 juàn 呢?

其实这两个读音都是正确的,但是跟不同的汉字搭配其读音就有区别了。而其读音的区别实质就是其含义的不同。

隽(juàn): 本义为 “鸟肉肥美,味道好”,引申义为 “(诗歌、言论等)意味深长”。

其常见搭配有:隽永、得隽(得到优秀的人才)、得隽之句(意义深长、耐人寻味的好文句)……

而其中”隽永“是我们最常用也最容易读错的词语,正确读法是“隽(juàn)永",意思是“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隽(jùn):同“俊”,优秀,才智出众。常见搭配有:才隽、隽英(杰出人物)、聪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容易读错的字词,例如:下颌(hé)、按捺(nà)不住、喟(kuì)叹、掣(chè)肘、说(shuō)服、龅(bāo)牙……

无中生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我们用习惯了的词语其实并不存在。

揶揄 与 挪揄

我们可能日常生活中用“挪揄”的场景并不少见,但其实并不存在这样一个词语。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揶(yé)揄”,意思是“戏弄,嘲弄,侮辱”。我想造成误用为“挪揄”的原因大概是“揶” 和“挪”长得太像了,而“挪”是我们比较常用的汉字,粗看之下有时候的确会把“揶”误认成“挪”,于是渐渐的大家就都这么读了。但是现在你们知道正确的读法和写法了吧。

其实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大家都在这样使用且彼此之间能理解其所说的含义,那么其实并不必太较真、钻牛角尖。但同时了解一下其背后演变的历史和脉络也是好的。

易混淆字词

汉语中有些字词是我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例如:瞿与翟、摒弃与摈弃、破釜/斧沉舟……

瞿(qú):1. 姓。2. 古代戟一类的兵器。作姓氏时读qú,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演员瞿颖就是这个姓。

当读“瞿(jù)”时,意思是“惊视,惊恐四顾”,例如:瞿然。

翟(zhaí):姓。用这个姓的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翟天临。翟还有另一个读音“dí”,意思是“长尾巴的野鸡”,一种鸟类。

大家往往比较容易把“瞿”和“翟”搞混,这两个字也的确长得比较像。

摒(bìng)弃:舍弃,放弃。例:一切陋习都应摒弃。

摈(bìn)弃:排斥,遗弃,抛弃。例:孤无父母,摈弃于野——【烈女传】。

“摒弃”与“摈弃” 都有含有“排除”义。但是“摈弃”多用于具体的人和物,例:他这么爱你,不会摈弃你的。而“摒弃”则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例:如果你想要入静,必须摒弃一切杂念。

破釜沉舟:不少人可能会把这个成语写错,把“斧”和“釜”弄混。其实正确的写法是“破釜沉舟”,是下面类似于“金”的“釜”,而不是带有“斤”的“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可避免地将一些字词成语读错或弄混,这很正常,毕竟没人生下来就知天下事。但是当我们心有疑惑时,我们最好的举措就是去查一查,证实一下是否正确。往往你所羡慕景仰的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积累过来的。

你真的认识它吗:揶揄「yé yú」

揶揄 「yé yú」 ; ( 挪揄 )

释义:

1 、“揶”是动词,但“指指点点”的样子,怕是不很地道。

2、“揄”也是动词,“牵引”、“提起”的意思。

3、“揶揄”只有“嘲讽、戏弄”一种解释,面目可憎。

可恨指数:四星。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揶揄”似乎没有分开用的,言语腔调不怀好意,跟“诙谐”、“幽默”、“调侃”都不沾边!

钱钟书先生曾《说笑》道: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泰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之后,几万里以外,才有另一个人与此人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真有幽默的人都知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例句集粹:

1、《东观汉记·王霸传》:市人皆大笑,举手揶揄之, 霸惭而去。

2、《世说新语·任诞》:乃是首旦出门,於中途逢一鬼,大见揶揄......

3、清· 钱谦益《云阳草堂记》:闻点石移山之说,未有不揶揄手笑者也......

《云阳草堂记》:闻点石移山之说,未有不揶揄手笑者也......

扩展阅读: 当下的字典中没有“挪揄“这个词 。

有人说,“揶揄”可以是有来有往、相互回应的戏谑,那很可能是因为太善良,没有感觉出“揶揄”背后的“险恶”或者“邪恶”。

还有一种可能是穿越在网络上,错把 “揶揄” 给当成 “挪揄”了。

当下的字典中没有“挪揄“这个词。也许等以后用的人多了,可以在跟恋人打情骂俏时试着“挪揄”一下的,好在“揄扬”这个词是可以理解为“称赞”的。

你真的认识它吗:“揶揄”可不能随便用!

河南话测试 | 地道的河南方言,这些词儿你能听懂几个?

说到河南话,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字是“中”,第一个词儿是“得劲”。但其实,河南话里的特殊词汇有很多,不明白这些词儿,你就没法儿真正了解河南话。

语言,是一个地区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当你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孑然一身,却突然在人群中听到几声熟悉的音调,瞬间一种无以名状的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忍不住就想上去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深情地喊一声:“老乡!我可找到你了!”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亲人”你还有一亿多个。

对于每个河南人来说,河南话都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最近几年国家推行普通话,很多孩子打小就讲普通话,即便后来学会了说河南话,大多也是根据音调依葫芦画瓢,语法和用词基本还是普通话的路子,很多河南话独有的特色都被阉割掉了。

作为一个河南人,这怎么能忍?

小编今天就揪点儿词汇出来,聊一下河南话的正确打开方式。

㨃(duǐ)

近年来,怼字在网络上越来越火,上到国际争端,下到网友撕逼,满屏都是各种怼来怼去。

但是有细心的网友就发现了,“怼”字正确读音应该是duì,意思也只是针对而已,似乎跟方言中的duǐ不是一回事儿。其实想想也能看出来,咱河南话里,duǐ的本意是撞,怎么会是心字底呢?

在河南话中,㨃几乎是个万能动词。最基本的意思是“碰撞”、“撞击”。比如出车祸了,两辆汽车撞在了一起,我们叫“㨃车了”;走路不小心撞电线杆上了,我们叫“㨃电线杆”。

除了基本含义以外,他还有很多引申义,比如可以作“揍”或“打”的意思。东北话说“你瞅啥,再瞅削你!”,换成河南话就是:“再瞥我㨃死你个鳖孙!”

它还有“弄”、“来”的意思,有点像东北话的“整”。比如“刚㨃了碗烩面”,意思是刚吃了碗烩面;喝酒的时候说“来,㨃一个”,意思是走一个。

老师儿(lāo sir)

老师这几年渐渐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称谓,不分性别年龄,叫着都能表达尊敬的意思。所以跟陌生人沟通,大家喜欢开口就叫“张老师”、“李老师”,一般不会喊出岔子。

但是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地方特别喜欢喊人老师,一个是四川,一个就是咱河南。只不过河南人平时说话基本没有卷舌音,而且喜欢加儿化音,所以念出来其实是“老糁儿”。

意思上也跟其它地方有所不同,基本上跟“师傅”差不多,但没有“师傅”这种强烈地体力劳动者的意味,一般陌生的年长者都可以这么称呼。比如你去街边小超市,可以说:“老师儿,拿包烟”;路边拦出租,可以说:“老师儿,人民公园走不走?”

由于这词儿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年轻人已经不咋用了。倒是偶尔朋友之间会拿它来揶揄对方,比如朋友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就可以假装正经地说:“诶,老师儿,慢点慢点,没ěn着你吧?”

可(kè)/怪(guài)

如果你分辨一个说普通话的人是不是河南人,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个是把卷舌音说成平舌音,平舌音又说成卷舌音;

另一个就是非常喜欢用“可”这个副词,用以代替“很”、“好”、“超”等等。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总是说“今天地铁人可多”、“我男朋友可帅了”、“咱公司那个小赵可傻X”诸如此类,可以判定这是个河南人没错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字,叫作“怪”,意思是“挺”。比如说,你第一次跟女孩约会,女孩跟你说:“你还怪能吃了。”意思就是说你挺能吃。

一般这种情况下,你就该考虑减减肥了。

恁(nèn / nēn)

恁在河南话中是个多音字,念nèn的时候,意思是“那么”。

河南话里很多这样的词汇,比如zuò(这个)、nuò(那个),都是一些古音的连音形成的,也体现出河南人简练利索的特点,能说一个字绝不说两个字

而且把两个字缩成一个字,气势更强了。比如说,你跟人吵架,张嘴㨃一句:“你咋恁牛逼了?”立马气场就出来了。如果换成普通话:“你怎么那么牛逼呢?”是不是弱爆了?

恁还能念成nēn,意思是“你们”、“你的”、“你们的”。

比如说“恁去哪了?”意思是“你们去哪”;“恁妈让你回家吃饭”意思是“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恁村可有钱啊”意思是“你们村很有钱”。

信(xìn)

河南话里还有个独特的词汇,叫“信”。有时候外地的朋友跟河南人聊天,河南人来一句“我可信呀”,外地朋友就会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个“信”就是无聊的意思,“我可信”意思是“我很无聊”。如果一个妹子对你说“我可信”,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升级为优质备胎了,随时可能转正。

但更多时候,“信”这个字是拿来㨃人的。比如对方做了一件很二的事,你就可以说:“你咋恁信了?”

再用“球”字搭配,直接就能给人定性了:“他就是个信球”。

下三儿(xià sānr)

在河南话里,下三儿也是一个常用词,意思是“厚脸皮”、“吃相难看”、“爱占小便宜”。

以前生活条件差,为了吃得更多,诞生了很多下三儿的人。而那些被占了便宜,又不好意思跟他们一般见识的,就只好狠狠地骂一句“瞧nuò下三儿了样”,不了了之。

不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下三儿的人和事也是越来越少,毕竟仓廪实而知礼节,大部分人还是要脸的。

成色(céng se)

成色这个词,本来是指金、银、玉器的好坏程度。但在河南话里,这个词则是形容一个人有没有本事。

比如说一个男人怕老婆,别人就会说他:“nuò货可móu成色,整天让他媳妇㨃了跟头不lang了。”

当然,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可有成色呀。”那你先别着急高兴,这么说一般都是反讽。要是这话出自你媳妇之口,那你可得赶紧想想最近做啥错事了没……

每个地区的语言,都有它特殊的发音习惯和俚语,来河南,了解下这些,能更好地体会到咱河南人的性格。

小编总结的这些词儿,不过是咱们河南话里的九牛一毛,欢迎广大粉丝们踊跃留言,说说还有哪些有特色的河南方言,不靠拼音呦。

美国曾经拥有和正在使用的一堆奇葩国名有哪些?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标题:

网友们给美国起的另类国名都有哪些?

美国曾经的那一堆名字都是哪些?

清朝曾经怎样在国名上蔑视美国的?

清末怎样在国名上拜服美国?

美国曾经和正在拥有的一堆奇葩国名?

本地疫情期间在家闲的无聊,就给孩子做学习顾问,他问我美国国名的历史和现在,我查了下书,又在网上一通狂搜,首先发现了美国国名的怪事:美国的国名真是太多了,官方给起的,民间给起的,美的,丑的,恭维的,揶揄的,中性的,褒义的,贬义的,……真的是一大堆,我统计了下,大概就有四十个上下,先列个清单:

阿国

阿美利加

阿美利坚合众国

北亚墨利加

丑国

大合众国

海盗船长

合众国

花旗国

花旗合众国

兼摄邦国

老鹰酱

梅立根

美帝

美理哥

美立根

美利加

美利驾

美利坚

美利坚合众国

咪唎坚

咪唎口坚

弥利坚国

米国

米里坚

弥利坚

米利坚

米利坚合众国

咩哩千

咩里干

墨国

墨利加

漂亮国

山姆大叔

山姆国

亚国

亚美里驾

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

亚美利加丑陋国家联盟

亚墨利加

育奈士迭国

制裁合众国

州国

阿麋利卡合众国

阿霉傈加合众国

阿咩瑞卡合众国

这些国名大概的出处和意思,我也大概搜罗了一下,是这样的:

阿国:“阿美利坚合众国”应该翻译成“阿国”

阿美利加:德国地理学家马丁·瓦尔德塞弥勒对美洲的称呼

阿美利坚合众国:America的音译

北亚墨利加:America的音译

丑国:“the Ugly states of America”,不知名网友起的

合众国、大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对美国的日常称呼;

清末英语课本对米国UnitedStates,翻译为:尤乃脱司椎之

海盗船长:因为美国主体民族是由欧裔白人构成的美利坚民族,追根溯源,都是北欧海盗的后代,所以网友称其为海盗船长。

花旗国、花旗合众国:美国的旗面上有很多星星、条纹、红蓝白三种颜色,看起来像花旗

兼摄邦国:清人将“United States”音译为育奈士迭,是合众国的意思,故而称美国为“兼摄邦国”。

老鹰酱:美国国鸟是白头海雕,但由于它经常被我们认作是鹰,网友们就给美国起了个绰号叫鹰酱

梅立根:America的音译

美帝:虽然不是帝国体制,却彻底是帝国的做派

美理哥:最开始是美洲名翻译,后指美国

美立根:清末英语课本对米国America的翻译

美利加、美利驾:America的音译

美利坚、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官方的叫法,清朝官方也接受了这个叫法

咪唎坚:清朝广东海关对美国名字的翻译

咪唎口坚:清朝广东海关对美国名字的翻译

弥利坚国:清朝海关对美国名字的翻译

米国:日本称呼美国的叫法

米里坚、弥利坚:清朝对美国的称呼,

米利坚、米利坚合众国:日本称呼美国的叫法

咩哩千、咩里干、咩国:,我国近代对美国的称呼,可能说羊多吧。

墨国:中国清朝史籍对美国的简称

墨利加、亚墨利加:明朝给予美洲地区的称呼,America的音译

漂亮国、丑国:网友对米国的正讽和反讽的称呼

山姆大叔:米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绰号,Uncle Sam;Country of Sam

山姆国:网友根据山姆大叔称呼的米国名字

亚国:America的音译,亚美里驾的简称

亚美里驾:America的音译

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

亚美利坚合众国::America的音译

亚墨利加:America的音译

育奈士迭国:清人将“United States”音译为育奈士迭

制裁合众国:由于美国制裁成瘾,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德雷兹纳将“美利坚合众国”称为“制裁合众国”

州国:the States.美国日常实用且口语化的自称

阿麋利卡合众国:America的音译

阿霉傈加合众国:America的音译

阿咩瑞卡合众国:America的音译

列了这些米国曾经和正在使用的国名,有了几个明显的感觉:

一是原来我国两百多年来对美国的关注曾经这么多,对它的叫法是那样的心情复杂微妙,最开始是漠视,用的名字都是恬淡无奇,后来是傲慢和蔑视,给美国翻译的名字明显带着轻蔑和嘲讽:咩里干、咪唎坚;等到和美国几次交手失利之后,是对其实力的承认:弥利坚。再到后来对美国无可奈何又不得不服的时候,国名就翻译成了:亚美利坚合众国;最后就拜服在美国之下了,国名就翻译成恭维逢迎的“美国”了。美国,这个名字就是所有对美国国名的称呼中最简单,最美丽的了。

二是清朝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向西方,特别是英国、美国的工业、军事学习,当时的知识精英们,积极从之前贬低美国的态度,变脸成了盲目崇拜的样子,主动把咪唎坚国与“美”字挂钩,翻译成“美利坚”、”美国“等译名,引导中国人向英国、美国学习。所以国名这种本应该中性、中肯的名字,我们的祖先,特别是那些祖先中的高知和精英们,精准把握利用了汉字的微妙含义,引导推动了认知和舆论的态度和方向,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三是作为中华后代的我们,接下的外国国名这一棒,我们要怎么传下去?我们还有19世纪中国高知精英先辈的哪些无奈和诚惶诚恐吗?我们对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名的称呼还要那么迷人甚至是媚俗吗?是继续哄着西方、用最美丽的名字给他们吗?

四是中国近代给外国翻译的国名,其实也透露出了中国文人的一贯作风:看人下菜碟!比如一种西方列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荷兰、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是很优美的名字,其中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的国名,虽然都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是都有过度美化的意思。而其他国家,如:波黑、突尼斯、塞内加尔、毛里求斯、老挝、索马里、肯尼亚、老挝、柬埔寨、缅甸、乍得、基里巴斯等一众小国或者弱国,名字译的都不咋地。这些国家的国名,是中国那些高知精英不会翻译呢?还是懒得去琢磨呢?

五,感觉自己就像是孔乙己,找到了茴香豆“茴”字的4种写法,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毫无成就感,没什么用!我找到了美国国名的40余种译法有什么用?我顶多告诉我的子孙:你和你的国家如果混的不好,是不能随便喊人家名的,喊得不好听了,人家会上来揍你;喊得好听了,人家顶多赏你三瓜两枣!或富或贵,还是得靠自己练就真本事,否则的话,落后了不光要挨打,还要丢脸,还要丢财,还要丢命,还要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