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嘉兴市是哪个省(嘉兴寺)

嘉兴市是哪个省(嘉兴寺)

福臻寺 | 原为古刹,古称“福臻院。

文 | 嘉兴地名

福臻寺,原为古刹,古称“福臻院”,当地以古寺得名,今名为福臻社区。位于钟埭街道福臻社区中南部,南靠平成路福臻桥,西南角为福臻港与松北河的汇合处,寺东通利生桥,距街道办事处1.2千米。

清代期间,福臻寺周边属武原乡西十九都福臻庄。民国期间,属福臻乡、司福乡、汉塘镇。1949年后,先后属福臻乡、城北乡、城北公社、城北乡、当湖镇、当湖街道。

“福臻”是个吉祥的词语,表示幸福已经实现的意思,是广大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和心愿。正因为“福臻”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以来当地的许多地名或单位也都喜欢以“福臻”冠名,如福臻乡、福臻庄、福臻村、福臻大队、福臻塘(自然村)、福臻社区,福臻港、福臻路、福臻桥,以及福臻中学、福臻箱包厂等。

元至元年间《嘉禾志》卷十一记载:“福臻院,在(海盐)县北四十里。”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二引自《重建福臻寺碑》曰:“我湖距当艮之阳,古有寺曰福臻,一方之名刹也,建于宋南渡之初。”

原来,古人为了调节所谓山水的阴阳矛盾,以建造福臻院改善风水环境,给地方带来福祉。

清光绪年间《平湖县志》卷二十五载:“福臻禅寺,在县北四里,宋绍兴六年(1136年)僧宏宣建,名福臻院。元末兵毁。明洪武初(1368年),重建,定为禅寺。后复废,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陆基诚重建。国(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知县王恒重修。

咸丰后,渐圮。光绪七年(1881年),寺僧庆良募修。”可见,福臻寺的建寺年代,比建于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的平湖城隍庙早294年,比建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报本寺早400多年。

880余年来,福臻古刹历经沧桑,屡毁屡修,屡废屡建。史书记载,宋、明、清三朝,古寺经过4次重建或整修。

清嘉庆年间平湖大易乡诸生冯应泰在其《东湖棹歌》的一首诗后说:康熙初年,古寺坍毁,信徒看到佛像遭受风吹雨淋,露凝雪锁,有好心人将蓑笠覆盖其身。日后,当地乡间有一富户梦见寺中佛像,希望他能帮助为它脱去蓑笠,重塑金身,再登佛殿。大梦醒来,他审视左右,精神感觉不爽,觉得梦中之事责任重大。于是,他慷慨解囊,捐资重建。诗云:

福臻寺里半荒榛,

栋折垣倾五十春。

风雨飘摇蓑笠影,

梦中丈六显金身。

到了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当地在寺内创办简易识字学塾。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第一年(1912年),改为福臻初等小学;民国四年(1915年),改名为福臻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名为汉塘镇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初,实行土地改革,寺内的僧尼还俗。其间,平湖县召开全县大会,由于没有大会堂,一些大型会议大多借在古寺的大殿举行。1956年,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寺院被改建为城北粮管所仓库。1962年,寺庙拆毁移作他用,仅留其中学校的6间楼房。后来,学校扩建成城北乡中学和城北乡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后,福臻村凭借紧靠平湖城关的地理优势,曾成为城北乡发展乡镇企业的工业基地,一度成为平湖箱包行业的领头雁。至今尚有十多家规上企业落户福臻。

2015年,民间募捐在原址重建福臻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年,为适应平湖城市建设的发展,福臻村改建为福臻社区,当地世世代代的农户变成了城里人,真正给家家户户带来了百福并臻,享受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END

说说嘉兴的七塔八寺

文 | 庞艺影

嘉兴的七塔八寺,

其历史之悠久,

建筑之华美,

香火之鼎盛,

是境内其它古塔、

寺庙所无可比拟的......

我们为什么要回望历史?

为什么要重视历史文化遗产 ?

以我之见,因为大家正在大步向前,那就格外应该具备回望历史的能力,而不至于在不断的前行中不断地将历史丢失。因此,在这里说说嘉兴的七塔八寺,这对我们从一个侧面去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是有很大的帮助。

自古以来,中国的寺庙和古塔都是宗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嘉兴作为江南佛教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有不少古塔和寺庙又联体在一起,它们的存世形成了一种古朴生动、意趣俱佳的地方人文景观,并带给香客游人永久的信仰激情。

嘉兴的七塔八寺,其历史之悠久,建筑之华美,香火之鼎盛,是境内其它古塔、寺庙所无可比拟的,因此,人们对它们有一种更深的乡土情结,更难忘的历史记忆。

由于年久失修和时代变更的原因,嘉兴七塔中的古塔都已消失,现在看到的三塔、 壕股塔,都是近年来重建。嘉兴八寺中的庙宇大都在民国前后已经消失,存世的精严寺、觉海寺也都是近年来重建。七塔八寺的旧貌,现在只能在历史资料和老照片中去找到它们的身影。

七 塔

古塔本从西域传入我国,原叫浮屠,主要是藏经书用的。由于人们对塔的看重,也称其为宝塔。嘉兴的七塔不仅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而且风格各异,造型优美。旧时,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们,故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的情思。

东塔 (消失)

始建于隋仁寿辛酉(公元601年),位于嘉兴城东。

东塔是嘉兴境内最早建造的古塔。东塔原为方形木塔,高七层,每层围有木栏。明 . 洪武年间、清乾隆年间先后重修,并改为方形砖塔,形制逊于原塔,但仍不失为隋唐建筑风格。旧时,东塔后面有“汉朱买臣墓”,朱买臣官至丞相长史。东塔、东塔寺、朱买臣墓为古代嘉兴的著名景色。

1949年前后,塔渐次衰败朽颓,1966年倒毁。

三塔 (重建)

始建于唐代,位于西门三塔路京杭大运河畔。

三塔位于嘉兴西门,三塔并立,全国少见,矗立在古运河岸,更为壮观。三塔初建于唐代,清— 光绪二年重修,中间一座稍高大(约十五米)。主塔底直径约3.5米,余两塔底直径约3米。据茶禅寺志记载:三座塔也不是同时建造的,前后相差几十年。

三塔按不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布置,从水上岸边不同角度看去,都可以看到三座塔,这在设计建造上是独具匠心的。三塔均系七层云边形砖塔(经后人修缮,主塔为九层,旁两塔为八层,历代地方志中沿录一直写为七层。)塔内无梯可攀,壁龛嵌制浮雕佛像。据元史记载,此处原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船过此多沉溺。

唐代高僧云行云游到此,运土填潭,并为镇住“白龙”建塔三座。三塔旁的茶禅寺,其建成稍晚于三塔,唐代称“龙渊寺”,宋代称“三塔寺”。后乾隆皇帝巡游江南,在此煮茶,题匾赐名“茶禅寺”。三塔东侧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岳王祠(系岳飞家祠,1949年前塌废)和明代立的血印柱及民国时(1926年)建的血印禅院。

1971年三塔被拆。现矗立在三塔路上的三塔是1999年按原样重建的。古时船至三塔塘为防纤绳损坏三塔曾立三条纤石,现还存两条。嘉兴有句老话,不到三塔,等于没到过嘉兴。可见三塔的历史文化在这座城市中是十分引人瞩目。

拍摄三塔的摄影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报刊、书籍中都有登载介绍。其中有美国马恩惠先生在一本《中国回忆录》中写到过三塔风光,还附有照片。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期刊将中国三塔作为中国大运河上的标志物报导于世。

2002年9月13日《中国文物报》“东南塔影”专栏中专门介绍了嘉兴三塔的美丽风光。国内近代摄影家章虎臣(上海)、朱德徵(嘉兴)等都曾拍摄过三塔作品,流传于世。另外,从元代大画家吴镇的《嘉禾八景图》到清 . 道光年间画家翁小海的《三塔图》以及清 . 同治年间许瑶光诗,秦敏树图的篆刻《嘉兴八景》等书画作品都有存世。

铜棺塔 (消失)

始建于北宋,位于市区建国路现华庭街(原塔弄西端)。

铜棺塔又称孩儿塔,位于嘉兴市区塔弄内。塔系砖结构建筑,塔身不高,但形制古朴,始建于北宋年代。塔名的由来和含义记载中说法不一。有的说塔为北宋宦官童贯所建,取其谐音。又说塔系管铜的官员所建,故名为铜官塔。

另有传说,有三岁孩童因骂了祖母,县太爷要对他处以刑罚。祖母说孩童尚未懂事,求县太爷饶他一次。县太爷使人搬出一盘盐、一盘糖让孩童挑吃,孩童挑了糖吃。县太爷说,孩童已懂事,不孝之孙应处死。这个孩童是三房独子,父母早亡,祖孙相依为命,后老祖母变卖家私,又经亲友相助,置一口铜棺安葬了孙儿。墓地上建了一座多层宝塔,并在塔东数百步河上造了一座桥,取名“孩儿桥”,让后人引以为戒。

1966年铜棺塔被拆时,因有此传说,有人就一直向下挖,挖了很深却没发现铜棺材。

壕股塔 (重建)

始建于宋代,位于环城南路壕股路。

明代重建,塔身呈方形,顶端似笔,共七级,塔高约三十四米。旧时此塔北临城壕,与嘉兴旧城墙隔河相望;南临南湖,烟波浩渺。塔旁为南门至南堰通道,市街繁荣,有万家灯火之称。清代末年铁路通车和民国17年(1928年)拆除城墙后,逐渐成了僻角。

壕股塔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60年代倾倒。20世纪8 0年代后期,嘉兴市越剧团曾将以壕股塔民间传说改编的爱情故事、《红丝错》搬上演出舞台。

2001年移地重建的壕股塔站立在南湖北岸(离原址越800米),塔身为砖砌方形,建筑沿用宋代风格,塔中有梯,是目前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宝塔。新建壕股塔高66米,气势恢宏,磅礴大气,塔刹高5.5米,用了三公斤的黄金帖面,每层的四角翘檐上搁置一尊精致佛像,下面垂挂古朴玲珑的风铃。远处望去,如诗如画,引人注目。

真如塔 (消失)

始建于宋庆元三年(1197),位于市区城南路。

据《鸳鸯湖小记》记载,它是仿造一座高五尺,重千两的七层银塔重建的。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其塔体本保留宋代风格,高五十三米,塔基直径十二米,是嘉兴七塔中最高的古塔。塔基无木桩,按梅花形用砖砌成,系软基高层建筑之奇观。

真如塔塔刹于1959年拆去,重五吨左右,高约九米,早先置于市区人民公园土山上,2009年9月真如塔刹经除锈等技术处理和保护后被搬迁至嘉兴博物馆大厅内,作宗教文化陈列之用。

1970年8月,真如塔全部拆除时,拆塔过程中,曾发现一批明末塔砖和一部分崇祯七年写的佛经经卷,现都收藏于嘉兴市博物馆。

--END

浙江嘉兴嘉善楼市的危机,回不去的房价,嘉善县楼市的潜力与未来

长三角和珠三角应该是全国城市化发展最好的两个区域,就算是这两个区域的县级城市也是发展迅猛,其发展势头根本不亚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普通地级中心城市。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浙江省嘉兴嘉善县,重点了解嘉善县楼市的潜力与未来。

谈起嘉善县这个地方,应该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西塘古镇成为江南最具有代表的古镇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在的嘉善县城市日新月异,而前往嘉善县买房的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对于现在的嘉善县常住人口来说,正处于持续大幅度流入的发展趋势。

当然外来人口进来了,必然推动这座县级城市城市化。可以说,现在的嘉善县几乎所有的乡镇街道都在进行城市化发展,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房地产开发也是火热一派。

当然,随着楼市的火热,嘉善县的楼市房价也越来越高,而最近10年嘉善县楼市房价几乎翻了一倍还不止。

现在嘉善县新房的平均房价大约为1.67万,而二手房的平均房价大约为1.89万。

对于嘉善县来说这只是平均房价,应该说较优秀较好的核心地段,楼市房价早已在2万元左右徘徊。而对于嘉善县较为偏远的乡镇楼市房价也基本站上了万元以上。

如果只是以县级城市的眼光来对待这座城市楼市,那么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会认为这座城市楼市存在非常大的泡沫。也就是说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嘉善县的楼市岌岌可危,存在一定的楼市危机。

嘉善县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处在上海市的边上,另外与苏州接壤,应该说嘉善县是浙江与苏州上海融合发展的桥头堡。

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嘉善县楼市来说,基本处于躺着赢的发展态势,另外嘉善县所处的嘉兴地区,这几年更是异军突起。

如果放在10年以前整个嘉兴地区的楼市,房价基本在浙江11个地级中心城市当中处于垫底的位置。

但时过境迁,随着嘉兴这10年快速发展,现在的嘉兴有追赶绍兴、温州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在给嘉兴10年,那么未来的嘉兴从经济总量的角度很可能会成为杭州、宁波之后的浙江第三大经济体。

也正是由于嘉兴综合实力超前、超赶发展,嘉兴各县市楼市房价也不断走高,这些年前往嘉善县买房安家的新上海人太多了。

理性看待一座城市楼市房价的走高,也理性认识嘉善县这座县级城市,其实嘉善县楼市房价走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是长三角融合的必然。

对于嘉善县来说,只是嘉兴地区一座普通的县级城市,所以目前嘉善县的楼市房价在嘉兴7个区县当中,其实是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以嘉兴地区二手房房价为例,目前南湖区楼市房价一枝独秀,二手房的平均房价更是达到2.26万。

而对于桐乡市目前的房价排名第二,二手房的平均房价已达到2.08万,秀洲区与海宁市均处于1.97万到1.98万之间。

对于嘉善县的楼市房价仅在这7个区域处于第5位,相对来说,嘉善县楼市房价相比于其他4个区域,应该存在一定的性价比,也存在一定的价格洼地。

随着上海快速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未来的上海的轨道交通也会延伸到嘉善县,而嘉善县也会乘着长三角融合的东风城市开发。

嘉善县的地理位置极佳,但土地仍然处于相当紧缺的发展趋势,整个嘉善县的陆地管辖面积大约只有504平方公里,而对于嘉善县的常住人口已经接近65万人。

可以说嘉善县是一座寸土寸金的县级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本身就要强大于普通的县级城市。

对于未来的嘉善县而言,根本不会是单打独斗的城市,更是快速成为周边多个都市区的卫星城市与周边多个都市区实现无缝对接、快速联动。

位于嘉善县周边有杭州市、苏州市、上海市、宁波市四大中心城市,而这四大中心城市均在全国处于前12强。

随着嘉善县周边的四大中心城市不断做强做大,相信未来的这些区域有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到嘉善县买房安家。

可以说嘉善县是一座潜力爆发的县级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值得期待。当然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并非一蹴而就,更是日积月累。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相信嘉善县这座城市做强做大的基础上,也能够让在这个区域买房的年轻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亲和,这座城市的发展也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到城市发展红利,让更多的家庭走上幸福安康的致富之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浙江寺庙名录-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圆通古寺

圆通古寺是一座集“元代古刹,观音道场,江南水乡,园林寺院”这四大特点于一身的历史悠久的嘉兴名胜古寺。它始建于元代至正初年,清代顺治年间重建,同治光绪年间重修,迄今近七百年之历史沧桑。是融合佛家历史遗迹、历史典故、佛院建筑风格、佛院文化景观及现代文明的灵刹宝地。古寺始建于元代至正初年,清代顺治年间重建,同治光绪年间重修。圆通佳话,古来共谈;圆通盛况,历朝历代经久不衰,迄今为止,已度过七百个春秋。

圆通古话

圆通古寺地处有禾城之称的嘉兴,嘉兴最早出现史书上是春秋时期,古称槜李,因此地禾苗长势喜人,又称嘉禾。古寺始建于元代至正初年,清代顺治年间重建,同治光绪年间重修。圆通佳话,古来共谈;圆通盛况,历朝历代经久不衰,迄今为止,已度过七百个春秋。

如今在国家及社会各界贤达人士的支持和关怀下,古寺已焕然一新,成为集“元代古刹、观音道场、江南水乡、园林寺院”这四大特点于一身,融合佛家历史遗迹、历史典故,佛院建筑风格,佛院文化景观及现代文明的灵刹宝地。

建筑格局

寺院三面环水,形状如同半卧的宝葫芦。整座庙群安置精巧有序,寺内更有如玉清波环绕,相得益彰。

古寺以殿堂为主,中轴线纵贯南北,依次排列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圆通殿和药师殿。这种建筑格局起源于印度,但隋唐以后,寺庙的平面布局和殿堂已和中国宫殿没有太多的区别。华丽尊贵的屋顶是最大的特色,正殿一般采用“歇山重檐式”和“庑殿重檐式”,其中“庑殿顶”是四坡屋面,相交处构成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檐屋角向上翘起,屋面略略弯曲,即美观华丽又不失佛家的庄重婉约。

圆通古寺恰如其分地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鲜明特色,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置有上客堂、接待室、珈蓝殿、祖师殿、观音殿、五百罗汉堂、地藏殿、法物流通处等配殿,在全新的基础与理念上又新增了引礼室、香烛殿、观音桥等部。

立足于殿上鸟瞰整座寺院,规整大方,处处皆匠心独运。更有观音桥上的大悲楼翼然立于池上,如蜻蜓点水般雅致轻盈。

传说故事

相传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欢巡游出访,一度六下江南。有一次在游览西湖之后,心情惬意地漫步在与北方大相径庭的江南沃土之上。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条白绫一般的小河。他看到有一位穿白衣服的人在河上一闪而过。乾隆皇帝觉得很奇怪,于是四处寻找,想找到这个白衣人的下落,但是怎么找都没有找到。

正当他灰心丧气地想要返回之时,看到眼前有一座庙宇,于是他便走进庙中想一探究竟。在庙中他看到有一个小和尚正在诵经,他便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小和尚。小和尚告诉他,今正是观音菩萨的圣诞,乾隆皇帝恍然大悟,白衣人一闪而过原来是观音菩萨过往。而这座庙宇便是如今的圆通古寺。

圆通大悲学佛院

圆通大悲学佛院于2014年9月13日正式开课,通过每周两日学佛的课程,到年底举行书面考试的模式来提高大众学佛的兴趣,是进一步倡导新愿大和尚以周末礼佛、大德开示、四众共修的学佛理念;进一步推动弘法事业,爱国爱教,使僧伽和居士队伍既有深厚佛学根基,又有人间文化的通识,并能真正起到学习佛法, 应用佛法,修学并重,落实于行动,从而为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人民安乐,作出有益贡献。

本届学佛班分国学、学佛初级、学佛中级、禅修等,设置课程有:佛法概论、佛学入门、二课合解、经典选读、戒律、书法、茶道等。授课老师由本寺新愿法师和社会上资深的老师来完成。

通过学习,能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佛法的智慧与真谛。让大家认为学佛培训班在学习和提高理论的同时,在于引导我们正确的思惟与对待,远离贪嗔痴之恶疾,转染 污为清净,转系缚为解脱,脱离六道烦恼苦海,从而获得人生意义的终极之乐。由此,我们通过学习佛法,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体悟当下的一言一行, 体悟当下的起心动念,令身口意三业,转恶为善,转染成净。同时,我们还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世间的现象,观照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发起大乘愿行,不住真 谛,不染世法,自利利他,与一切有情共圆种智。正如新愿大和尚所言:我们学习目的,关键在于落实,将学到知识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 大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佛教的真谛。

大悲禅修院

大悲禅修院是一座多功能大楼,是集现代化智库与佛教禅修主旋律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禅修院内设有禅茶馆、书画院、图书馆、还元室、禅修室等,现均已对外开放。

禅茶馆

禅茶馆可供来访者品茶聊天,学习茶艺。是休闲办公,家人聚会,商务洽谈的首选。

图书馆

图书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馆内图书可拿到禅茶馆去品读,也可凭借嘉兴新华书店借阅卡或市民卡带回家中阅读。

书画院

书画院内收集了来自各方的名品佳作,对外供人观赏品评,对内组织学习培训。

还元室

还元是时下备受关注的一个养生项目,大悲禅修院内的还元室富含氧离子,使人在健康的环境下放松身心。还元室内提供热饮和基本护理品,另外还有一些养生保健品供应。

瑜伽馆

瑜伽培训班相关信息请见通知公告栏,也可拨打咨询电话。

练身不练心,花叶虽茂没有根;

练心不练身,枯木何处去逢春。

禅修宗旨

弘扬佛教传统文化及人间佛教思想,通过禅学的相关沙龙、讲座和培训以及读经、义工、慈善等活动,回归人心本来、彰显人性善根、培养共修精神,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和谐家庭,管理企业,服务社会,利乐大众。

圆通禅修独特性

圆通古寺禅修体验之旅是针对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较大的一部分人群所开发的一类量身打造的一款休闲禅修,旨在凭借圆通古寺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环境以及一系列禅修活动帮助大家缓解压力,体察自己身心,开阔心胸,净化心灵,解除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于心理障碍。

大悲书画院

大悲书画院是以佛教书画为主的公益性艺术堂。由圆通古寺大悲慈善基金会发起成立。 由本寺住持及江浙沪等著名书画艺术家共同倡导成立。

本院宗旨:

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爱国爱教,以书画艺术弘扬正信佛法,促进佛教禅意书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践行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利众情怀,支持慈善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以圆通古寺大悲禅修院的平台发展佛禅慈善书画家队伍,开展学术交流。并开展各种佛禅艺术大展和相关义拍义卖活动,募集善款,支持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