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中元节写包称呼大全图片(中元节写包称呼)

中元节写包称呼大全图片(中元节写包称呼)

中元节乌蒙山人传统的祭祀“写包”很讲究

作者:吴若愚

农历七月十三到十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节日“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据传说,七月十三日,是地狱里的法官地藏王的生日,地狱里要放假三天,在这三天里,整个地狱里的鬼魂都会走出地狱自由活动,到处闲逛,因此,阳间的人们在这三天要准备纸钱烧给鬼魂,因为人们认为,这些鬼魂中会有自己死去的亲人。

在东北,人们烧纸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天黑后,抱着一堆纸到十字路口点燃,嘴里喊着自己已逝亲人的名字,说已经给他们送钱去了,希望他们来领,而地处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人,在祭祀节日里却很讲究,就是要“写包”,放到堂屋的神龛供奉,到了夜晚才将“包”焚烧,以了却心愿。

在我的故乡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逢年过节都要写包供奉,人们认为,逝去的亲人毕竟是在另一世界,就如活人在中国,逝者在美国,相隔遥远,人们就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包裹的纸钱,写上逝者的名字在夜晚焚烧,就等于向逝者汇款了。

“写包”的具体做法是,用白纸将一沓一沓的纸钱封上,在正面写上烧纸人的名字和逝者的名字,相当于人间的寄信或汇款人,在节日到来之前将写好的“包”摆放在堂屋神龛前的供桌上,到节日的夜晚将之焚化,也就OK了。

中元节是一个特殊的祭日,当然就要更加重视写包了。首先用白纸将事先准备好的纸钱按沓封好,先在纸钱包的封口处写一个封字,然后在正面从右至左竖写。第一行写“中元化财孝男xxx具备”,第二行竖写“冥钱多少封奉”,第三行直接写一个“上”字,第四行写收件人名字(逝者名字),是写给父亲的,写故显考xxx正魂收用,父母双亡的写故显考妣xxx正魂收用,最后一行写年月日火花,这叫“面包”。接下来的纸钱包,称为“串包”,中间写故显考妣xxx正魂收用,右边写同日,左边写火花即可。写包最好写繁体字,因为阴间可能没汉字简化运动,而从右至左竖写,是遵循传统竹简写法,因为阴间没有改朝换代,永远停留在上古。

以上是以写给父母作为例子,若写给爷爷奶奶,就把第一行孝男改为孝孙,把第四行故显考妣改为“故祖考妣”,写给太爷的称呼改为孝曾孙,故曾祖考妣,写给外公外婆的,改为孝外孙,故外租考妣,写给岳父母的,改为孝婿,故岳考妣。如果要写给爷爷的爷爷,就是孝玄孙和故高祖考妣,写给伯伯的改为孝侄,故伯考,写给叔叔改为孝侄,故叔考,。

其实,现在写包,最高也就写到曾祖,也就是太爷那辈,乌蒙山人称为祖祖,是爷爷的爹,爸爸的爷爷。年三十烧的叫“年尽化财”,大年初一烧的叫“新春化财”,清明烧的叫“清明化财”,自己生日写给父母的叫“生辰化财”。由于篇幅原因,牵扯太远也就不一一介绍了,知道以上这些,若以此类推,写再多也能举一反三,知道相应称呼和称为。

中元节“烧包”的封面咋写?七月半烧包是七月十四,还是十五日?

导读:中元节“烧包”的封面咋写?七月半烧包是七月十四,还是十五日?

8月12日就要迎来我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了,它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也叫它为“七月半”。

在我国民间中元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清明节。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好多地方对中元节都是极其重视的。

既然有中元节,那肯定也有上元节和下元节。没错,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就是“上元节”,而在下半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就是“下元节”,不过目前其知名度和重视程度远不如中元节和清明节了,在很多地方现在都有过下元节的习俗了。

而中元节到了,在这个传统节日期间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祖先和“烧包”了。那中元节烧包的“封面”应该怎么写呢?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何很多人都是在七月十四日就烧包了呢?有什么说法吗?

中元节“烧包”的包封如何写?

中元节在我国民间也称为“鬼节”,民间的说法是到了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会把去世之人的鬼魂放出来,算是给他们放一个假,这样他们就能回到阳间看看自己的亲人。而亲人们在中元节期间,也会为他们准备丰盛的祭品,并且会焚香烧纸,以此来祭祀从阴间回来的先人。

不过在我的家乡这边,中元节是从七月初十这天才开始的。当天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会做好各种丰盛的美食,摆好供桌,然后拿出先人的牌位放在供桌上,在牌位下还会摆上各种水果、小吃和新鲜的饭菜等,这一天也被称为“接老客”。

之后的几天每天都要早、中、晚三餐准备新鲜的饭菜和酒水等来款待故去的亲人们。并且在供奉的时候还有很多的讲究,比如必须要先洗手作揖上香,所做的饭都要先人们第一个吃,就连尝一下也不可以。而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当然了,除了用新鲜的饭菜供奉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习俗,那就是烧包。就是准备一个大纸袋子,在里面放入很多的纸钱,然后把它包好了。而这个“封包”也叫“包袱”,为了让先人们能收到自己亲人烧的包,就要在封皮上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看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因为这在课本上学不到,老师也不会教,所以还是有很多人会写错。尤其是在过去农村读书的人少,好多人不会写字。所以当需要写封包的时候,村里识字的老先生就会很忙,可能从早写到晚也写不完。

不过现在的条件不同了,多数人都上学会识字了,因此基本都是自己写了。其实些封包也很简单,只要搞清楚了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就可以了。

这里只要注意下面几点就可以了,第一个是包袱的封皮上的文字都是直排的,并且是从右到左列内容。

其次是对先人称呼,如果是新亡人还没有满三年,一般都是在“故”字前面加一个“新”字,在“故”字之后就是先人的称呼和姓名,而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这里需要注意,如果是男人则称“考”,而女人则写“妣”。

因为古代是很注重辈分排名的,所以男先人常见的写法是“某公某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面的“某”为姓,“公”为性别,而后面的“某某”则是名字。如果是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因为在古代很多女人是没有姓名的,所以前一个“某”是夫家之姓,后一个“某”为外家之姓。

最后就是要写清楚烧包人和收包人的关系,因为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人称呼也是不同的。同时要注意,还要在上面写上具体烧包的时间、所烧包的数量。

尤其是有一点要注意,在包袱的背面还要记得写上一个“封”字,意味着这个是经过送包人打上了封条,非收包人是不能打开的。在有些地方还会在这个“封”字上面盖上印章。而在我的家乡这边则是涂抹上鸭血。

到底哪一天烧包好?

关于七月半烧包的时间,在民间也是有说法的,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七月十三日就将封好的包烧给先人了,但是有些地方则是在七月十四,还有些会在七月十五日。

有些人就好奇了,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何提前就烧包了呢?关于哪天烧包,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都是提前而不能推迟。在民间的说法是“十二铜,十三银,十四金,十五后烂布筋”,意思是说从农历七月十二就可以烧包了,但是最好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过了十五就最好不要烧了。

听村里的老人说,因为烧包以后也是需要“邮差”送过去的,而农历七月十五是鬼门关的日子,太晚了这样先人就收不到包袱了。

后来听一些外地的朋友说,他们当地烧包的日子还分民族,汉族的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和十三,而苗族的则会推迟到农历七月十五日。看来各地的说法是有所不同的。

关于烧包,大家也要记住几点。第一个是要现在在傍晚时分,有些地方会在天黑了以后才进行。其次是地点的选择,一定要是在路边,或者是路口,并且要注意就是烧包的地方不能靠近树木或者是易燃品,防止发生火灾。

最后一点就是烧包是祭祀祖先,也是中元节最后一个环节了。希望大家不要穿得过于鲜艳,在现场更不要随意地拍照,追逐打闹哦!

中元节到了,在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中元节包裹写法

关注

“烧包袱”又叫做“烧包裹”,是我国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所谓的“包袱”、“包裹”指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钱包或衣包,是一纸包,内装冥钱、冥衣等物,包袱皮上要写清楚亡人称呼和名讳,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个环节叫做“写包”,是“烧包袱”很重要的一环,而各地讲究略有不同。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中元节写包格式,湖北中元节包袱怎么写。所谓包袱、包裹,是指从阳世寄往“阴间”(冥国)的钱包、衣包,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一般祭祖的包袱大体上分为两种,但只在表皮上区分。一种是用于新丧不满三年的素包袱;另一种则是用于老丧以至久远的宗亲三代、五代的印有墨线花纹的包袱。包袱里的冥钱、冥衣均购自南纸店。不外乎为大烧纸、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冥钞和佛、道两教的往生钱。其中,寒衣纸为不可少者。包袱通常是一个大纸口袋,竖一尺,宽一尺五寸。素包袱皮是全白的,只是中间贴一蓝签,以便书写亡人名讳之用。花包袱皮是在一个大白纸或红纸口袋上印上水墨单线的图案,四周黑框内是佛教梵文音译的《往生神咒》;中间印一莲座的牌位,用来填写亡人名讳。牌位的右上方印着“金银财宝冥衣一封”,可根据情况在下边填上“戊子清明祭用”、“周年祭用”等字样。左下方是填写祭祀人姓名之处。还印有两个古装的小人儿,据说是隋朝的羊角哀、左伯桃(隋封守灵之吏)。每份包袱皮还附着一张四寸见方的木刻版水墨印刷的“冥国邮政”的邮票。装好冥钱冥衣后,贴在包袱背后。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即:中元节鬼胜会之期虔诚准备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XX(即:恭敬地奉送给XX)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XX祀(即: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即: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需要补充的是,在包袱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表达直系亲人称谓:上九代:称鼻祖。包袱写法: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耳孙。上八代:称远祖。包袱写法: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云孙。上七代:称太祖。包袱写法: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仍孙。上六代:称烈祖。包袱写法: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晜孙。上五代:称天祖。包袱写法: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来孙。上四代:称高祖。包袱写法: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玄孙。上三代:称曾祖。包袱写法: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曾孙。上二代:称祖父。包袱写法: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孙。上一代:称父亲。包袱写法: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自称落款:孝男。

中元节“烧包”的封面咋写?七月半烧包是七月十四,还是十五日?

导读:中元节“烧包”的封面咋写?七月半烧包是七月十四,还是十五日?

8月12日就要迎来我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了,它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也叫它为“七月半”。

在我国民间中元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清明节。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好多地方对中元节都是极其重视的。

既然有中元节,那肯定也有上元节和下元节。没错,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就是“上元节”,而在下半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就是“下元节”,不过目前其知名度和重视程度远不如中元节和清明节了,在很多地方现在都有过下元节的习俗了。

而中元节到了,在这个传统节日期间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祖先和“烧包”了。那中元节烧包的“封面”应该怎么写呢?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何很多人都是在七月十四日就烧包了呢?有什么说法吗?

中元节“烧包”的包封如何写?

中元节在我国民间也称为“鬼节”,民间的说法是到了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会把去世之人的鬼魂放出来,算是给他们放一个假,这样他们就能回到阳间看看自己的亲人。而亲人们在中元节期间,也会为他们准备丰盛的祭品,并且会焚香烧纸,以此来祭祀从阴间回来的先人。

不过在我的家乡这边,中元节是从七月初十这天才开始的。当天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会做好各种丰盛的美食,摆好供桌,然后拿出先人的牌位放在供桌上,在牌位下还会摆上各种水果、小吃和新鲜的饭菜等,这一天也被称为“接老客”。

之后的几天每天都要早、中、晚三餐准备新鲜的饭菜和酒水等来款待故去的亲人们。并且在供奉的时候还有很多的讲究,比如必须要先洗手作揖上香,所做的饭都要先人们第一个吃,就连尝一下也不可以。而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当然了,除了用新鲜的饭菜供奉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习俗,那就是烧包。就是准备一个大纸袋子,在里面放入很多的纸钱,然后把它包好了。而这个“封包”也叫“包袱”,为了让先人们能收到自己亲人烧的包,就要在封皮上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看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因为这在课本上学不到,老师也不会教,所以还是有很多人会写错。尤其是在过去农村读书的人少,好多人不会写字。所以当需要写封包的时候,村里识字的老先生就会很忙,可能从早写到晚也写不完。

不过现在的条件不同了,多数人都上学会识字了,因此基本都是自己写了。其实些封包也很简单,只要搞清楚了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就可以了。

这里只要注意下面几点就可以了,第一个是包袱的封皮上的文字都是直排的,并且是从右到左列内容。

其次是对先人称呼,如果是新亡人还没有满三年,一般都是在“故”字前面加一个“新”字,在“故”字之后就是先人的称呼和姓名,而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这里需要注意,如果是男人则称“考”,而女人则写“妣”。

因为古代是很注重辈分排名的,所以男先人常见的写法是“某公某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面的“某”为姓,“公”为性别,而后面的“某某”则是名字。如果是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因为在古代很多女人是没有姓名的,所以前一个“某”是夫家之姓,后一个“某”为外家之姓。

最后就是要写清楚烧包人和收包人的关系,因为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人称呼也是不同的。同时要注意,还要在上面写上具体烧包的时间、所烧包的数量。

尤其是有一点要注意,在包袱的背面还要记得写上一个“封”字,意味着这个是经过送包人打上了封条,非收包人是不能打开的。在有些地方还会在这个“封”字上面盖上印章。而在我的家乡这边则是涂抹上鸭血。

到底哪一天烧包好?

关于七月半烧包的时间,在民间也是有说法的,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七月十三日就将封好的包烧给先人了,但是有些地方则是在七月十四,还有些会在七月十五日。

有些人就好奇了,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何提前就烧包了呢?关于哪天烧包,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都是提前而不能推迟。在民间的说法是“十二铜,十三银,十四金,十五后烂布筋”,意思是说从农历七月十二就可以烧包了,但是最好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过了十五就最好不要烧了。

听村里的老人说,因为烧包以后也是需要“邮差”送过去的,而农历七月十五是鬼门关的日子,太晚了这样先人就收不到包袱了。

后来听一些外地的朋友说,他们当地烧包的日子还分民族,汉族的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和十三,而苗族的则会推迟到农历七月十五日。看来各地的说法是有所不同的。

关于烧包,大家也要记住几点。第一个是要现在在傍晚时分,有些地方会在天黑了以后才进行。其次是地点的选择,一定要是在路边,或者是路口,并且要注意就是烧包的地方不能靠近树木或者是易燃品,防止发生火灾。

最后一点就是烧包是祭祀祖先,也是中元节最后一个环节了。希望大家不要穿得过于鲜艳,在现场更不要随意地拍照,追逐打闹哦!

中元节到了,在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