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二”习俗禁忌:“7要”6“不要”,虎年吉星照
引言
今天是2022年的2月2日,虎年阴历正月初二。这一天被称为“迎婿日”。
也就是说,这一天是女儿带着女婿、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俗话说,一半女婿半个儿。大年初二,女儿一家欢欢喜喜回到父母身边,团团圆圆。
过去农村,大年初二这一天很有一些风俗、禁忌的,凡事做好了,自然会顺水顺风。
那么,这些风俗、禁忌都是什么呢?
1
女儿要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这天上午,女儿要带女婿带着厚礼回娘家,和到娘家的老人、孩子欢聚一堂,准备一桌子“盛宴”,开开心心,把酒言欢。
大家聚齐的时候,还要照上一张全家福,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古代这一天叫归宁,见到娘家小孩,要派发红包,讨一个大吉大利的好兆头。
2
要祭拜财神。
传说,大年初二是财神下凡的日子,祭祀财神,在我国北方较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供品,把大年夜迎回来的财神祭拜一下,希望来年发财发福,红红火火。
这一天,恭恭敬敬把财神迎接回家,期待财源广进,风调雨顺。
这里,寄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日子的殷切期盼。
其实,我们的勤劳,我们的智慧,就是我们最好的“财神爷”。
3
要吃馄饨。
馄饨,就是按照元宝的造型设计的,也代表“招财进宝”的意思。
大年初二早上,北方有煮馄饨的习俗,民间谚语说,“喝了元宝汤,富贵又安康”。
汤水,代表“财源茂盛达三江”。
新的一年到来,谁不希望自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呢?
4
要吃开年的饭。
大年初二,也被古人称为“开年”之日,是很隆重的,也充满了仪式感。
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丰富多彩的菜品,荤的素的,琳琅满目,还要有干鲜果品。
很多地方DIY组合,也是别出心裁,妙招迭出。比如鸡加梨,寓意大吉大利;年糕加鱼,寓意年年有余;生菜加大米饭,寓意生财有道;柿子加猪心,寓意事事顺心……
5
要开财门。
一些开商铺买卖的人,大都精明透顶,他们要趁着“财神莅临”的好日子,开门营业,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隆重开张。
因此,大年初二就是他们最佳的选择。
这一天,人们大多闲散,手里有余钱,花费自然也会大方许多,对于上人来说,这就是最佳的商机,他们岂能错过?
6
要去祭祖。
南方一些地区,选择初二清晨,去祭祖扫墓,意思就是缅怀过去,不能忘本。
这一点,就不再赘述了。
7
要吃面条。
俗话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头天剩余的面,擀成面条,煮熟之后过一过冷水,然后打卤或者炸酱,寓意着吃了以后一年到头都顺顺利利,如如意意。

1
不要讨债。
大年初二,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里,谁都希望新年新气象,有一个良好开局。
选择在这一天讨债,完全是给别人添堵,也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不管是很别跟要债,还是别人上门讨债,都被认为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因此,这时候讨债,是一个大忌讳。
2
不要午睡。
大年初二这一天,是互相走动的日子,午睡会让人感觉睡眼惺忪,萎靡不振,对于登门的客人是一种“不太尊重”的表现。
保持精神饱满,热情周到地待客,才是真正的“地主之谊”。
3
回娘家不要带单数礼物。
女儿带着女婿回娘家,本身就是“出双入对”,显得特别喜气。携带的礼物,自然也要“跟风”了,“双”显得稳重、厚道、实心实意。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双双回来,双双回去。
如果带的礼物是单数,会被认为礼数不周,不吉利。
4
不要洗衣服。
农村过去有个说法,大年初二是水神的生日,
一方面,洗衣服有惊扰水神的含义。
另一方面,洗衣服是要泼水的,水在古代被认为是“财源”,怎么能随意泼掉呢?
因此,正月初二这一天,不要洗衣服。
5
不要说“不要”。
说话的时候要注意。
大年初二这天,如果有推销员登门卖东西,拒绝的时候,就说家里有了,不要说“不要”。
财是流动之物。财神听到“不要”,会误认为这家人不喜欢自己,以后就不来了。
6
不要放鞭炮。
财神光临,要毕恭毕敬,安安静静,鞭炮会惊了大驾,老人家一跑,那该如何是好?
以上这些民间习俗,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有其他补充,可在留言区留言,谢谢大家!
农村过年放鞭炮还有这些讲究,听农民大妈说道一下5个重要时刻
农村老话:十里不同俗,更何况中国这么大,不同地域规矩自然不同。今天阿兮只说下老家烟台招远北乡农村过年放鞭炮的风俗习惯。
一、年三十下午上坟送吊子请祖宗回家过年,坟上放鞭炮。农村人,村里都有统一的“义地”,村里去世的人,只要没有特殊问题,都会埋进义地,进入祖坟地。请祖宗回家,村里人一般下午三四点钟到坟上插吊子,祖坟前摆开千头大鞭,二踢脚等放起来(有钱的礼花万头鞭也有),越响越好,让祖宗们听个响,省得动静小了,有祖宗没听见后辈请回家,掉了队会生气。属于自己五服内的同宗坟前,都要插上吊子,走到,喊一声:“爷爷,回家过年了!”“爹,回家过年了!”“老爷爷老奶奶,二爷爷二奶奶,回家过年了!”
折腾了这一会儿,太阳也就靠山,天擦黑了,喊着祖宗们一起回家,不回头直接往家走。为什么要傍晚往回走,这有个讲究,农村老话说,鬼属阴,白天不敢走,只能擦黑出来,跟后辈一起回家。到家后开门进去,一般家里的女人还要喊一声:“回来了?”男人应答:“回来了!”
然后上供的北桌香炉里,由一家之主的男人烧上三炷香,或嫡孙敬香。女人这个时候初一和三十的两份饺子早已包完,于是开始着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家宴。
二、年三十,五更发纸放鞭炮阿兮老家规矩,年三十守岁,年三十与初一交接时,灶底烧火,水滚开下元宝饺子,煮好出锅,先抛奠,祖宗前捞三碗(一碗里三个),财神前一碗,观音前一碗,灶神前一碗,男丁开始焚香烧纸放鞭炮,民俗称“发纸”,就是给老祖宗们分过年钱。发纸不出院子,放鞭炮也是,只在院子里燃放。
发完纸,一家人可以睡一会儿,等凌晨三点左右起床,先由家主拿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小鞭炮,门内点燃,这叫开门炮。民俗规矩,过年所有祖宗都在家里,放个响儿再开门,等于提个醒儿,免得冲撞了啥。正屋门,街门,要开的门都要放个开门炮,这是礼数。
三、初一早上煮好饺子开吃前,放一挂鞭炮初一煮饺子要烧芝麻柴,寓意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初一饺子里都会包钱、枣、栗子、糕、糖等。饺子出锅,院子里挂一挂鞭炮,噼里啪啦一通响,先上供给祖宗,一家人才能坐下吃。吃到什么都是彩头。
四、正月初二晚上祭财神放鞭炮初二傍晚的鞭炮,是阿兮老家农村的重头戏,大部分的鞭炮和带响的烟花,都在初二晚燃放。有些有钱人要面子,那鞭炮能燃放几个小时。农村娃初二傍晚最兴奋,自家放完,还会跑去看别人家燃放,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每个村庄的每个人家,都会燃放。祭财神,是一年大事,老农民不就图个财神能眷顾,让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有好的收入吗?对了,初二傍晚老家民俗规矩是煎糕吃。
初二晚上还有一件事,就是送神。在稍晚的时候,一般是晚上八点以后,把上供的那些饺子重新用开水一冒,捞一碗,放一个托盘里,带一双筷子,把年三十上坟带回来放在北桌子上的小吊子带上,香烛纸钱带上,再带一挂小鞭炮,酒水带上,去到街上找个十字路口,挂上鞭炮点燃,烧了香烛纸钱吊子等,把饺子和酒水抛奠了,送祖宗们回程。
农村有讲究,出嫁的闺女不踏娘家尘,免得踩断娘家根儿。送神以后,初三大清早卷了宗谱摘下,家里开始动笤帚,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等着姑爷拜丈母。
五、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放花,燃放烟花爆竹元宵节燃放的主要是烟花为主,小孩子们还会玩滴答金之类的小烟花,在夜色中打着小灯笼,小伙伴们一起放滴答金,还小手甩动,让他们在夜色中幻化成不同的迷人图案,是小孩子最着迷的了。
我们这边农村的民俗大年,要放鞭炮的基本这些日子这些套数,其他的燃放鞭炮,就没法考究了。比如以采金为生的人,或靠山吃山的山里人,比较重视山神节,放的鞭炮更多。而信佛之人,更重视观音生日,玉皇生日也有人争上山里的玉皇庙,烧头柱香。
民俗年,年味儿就在各种讲究与仪式上,鞭炮齐鸣,驱邪接福纳祥,也祈愿新的一年日子过得敞亮,生气勃勃。您家乡有啥不一样的风俗?欢迎评论区分享。
农村农民农业,民谚民俗民风。欢迎关注阿兮随笔交流互动,为您分享农村事,共同探讨三农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