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华姓氏——胡姓
胡氏是中国姓氏之一,读音作hú,春秋时期,胡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2018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5位,约占全国人口的1.16%。约35.4%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安徽4省,30.2%分布于河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5省。
一、姓氏来源
1、来源一:源自归姓,以国为氏。归姓起源于商朝的姒姓夔国。归姓胡国故址在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春秋时期,胡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历史上的门阀望族安定胡氏即源于归姓胡国。
2、来源二:源自妫姓:舜帝后裔妫满,周朝初年被封于陈国,号胡公,又称陈胡公满,陈国公族后裔有以其号为氏者,称胡氏。先秦与汉朝时期,涉及姓氏的著作如《世本》、《潜夫论》、《风俗通义》与胡氏人物墓志皆无此说,到北魏年间公元516年后,才有北魏司徒胡国珍家族墓志认为胡氏出自陈胡公满,此说亦被后世一些姓氏书与胡氏族谱采用为胡氏的起源之一,但北魏一朝,多个姓氏族谱攀附成风,安定胡氏起源于陈胡公满一说不足为信。
3、来源三:源自胡母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但未发现有胡母氏改姓胡氏的先例。
4、来源四:源自姬姓:《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5、来源五:源自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
6、来源六:源自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7、来源七:源自改姓,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乙酉(925)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
8、来源八:源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9、来源九:源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迁徙传播
胡国故址在今安徽阜阳,春秋时期,胡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胡氏以此为发源地,子孙逐渐向各地发展。迁入今甘肃省境内的一支,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即安定胡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氏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族人,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最终遍及了全国。
三、姓氏名人
1、胡遵: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曹魏卫将军。景初二年(238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司马懿遣遵等击破其将卑衍、杨祚。嘉平四年(252年)冬十一月,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征吴。十二月,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众军于东关。不利而还。正元二年(255年)七月,以遵为卫将军。
2、胡应麟: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明代万历丙子举人,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诗论家,明中后期“末五子”之一。他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布衣一生,却广交天下,无论贵贱。身处偃蹇而志坚若磐石,虽一生大部分时间疾病缠身,但他酷嗜藏书、阅读和著述,广涉书史,学问淹博。深谙浙东学术之真谛,吸取宇内文章之精华,终为一代学术巨匠。著有诗论专著《诗薮》,诗文集《少室山房集》,论学专著《少室山房笔丛》(含《四部正讹》3卷)等。
3、胡适: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清朝灭亡后,满族八旗子弟纷纷改为汉姓,他们都是怎么改的
晚清时期,革命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理念。号召全国人民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辛亥革命后,满清政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为了避免受到其余全国各族人民的仇视,满族人民,纷纷将姓氏改为汉姓,并流散到了全国各地。
到今天,满族人民早已经完美地融入了新中国,各民族和谐共处,共谋发展。那么,满族人的姓都是怎么改的呢?
(辛亥革命)
事实上,满清八旗子弟改汉姓的趋势,并不是从清政府灭亡才开始的。早在乾隆年间,不少满族百姓就开始尝试将姓氏改为汉姓。但由于缺乏经验,改出来的汉姓往往闻所未闻,非常不规范。因此,乾隆皇帝还曾下旨,要求八旗子弟停止这种不规范的改姓。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满族百姓分为八旗,但却并不代表每一旗就只有一个姓氏。根据统计,八旗子弟出现过的姓氏,共计有900多个。
而除开皇族姓氏爱新觉罗外,清朝还有八个非常显赫的姓氏,被俗称为“满洲八大姓”。
这些姓氏分别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钮祜禄氏、那拉氏、富察氏、赫舍里氏、索绰罗氏。
那么,这些姓氏改为汉姓后,都变成了什么呢?
需要说明的是,满族人改汉姓,都不是随意乱改,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实际上是用了“取谐音”和“取译意”两大原则。
(川岛芳子旧照)
首先,作为皇族姓氏的爱新觉罗,由于“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的意思,因此多数人将汉姓改为了“金”姓。这是“取译意”原则的体现。像清朝格格、女汉奸川岛芳子,就是以“金碧辉”的名字活动的。
佟佳氏的佟佳本来是地名,后来成为姓氏。民国之后,多数人取谐音改为了“佟”“童”两姓。
瓜尔佳氏人口众多,根据地区不同,又有“安图瓜尔佳氏”“苏完瓜尔佳氏”等众多分支。实际上,最开始满语中的“瓜尔佳”被汉译为“围绕菜园子的水沟”和“捣乱”的意思。但瓜尔佳氏族人不喜欢这种汉译,后来便逐渐从满族的各种文献中删掉了。瓜尔佳氏族人改姓取谐音,将备受崇敬的人物关羽的“关”姓作为了姓氏。像现代著名影星关之琳,就是瓜尔佳氏。
马佳氏同样是以地为姓,后来改作了“马”“麻”等姓。
钮祜禄氏中的“钮祜禄”与满语中的“狼”相近。从清朝中期开始,便有不少人改姓为了“郎”。也有一部分人改姓为“纽”。
(康熙像)
那拉氏也是满洲一个大族。在明末时就已经有了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清朝时期,那拉氏出现了众多皇帝后妃,后多改名为了“那”“南”等姓,现代著名歌手那英便是代表人物。
富察氏作为女真时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多改姓为“富”“傅”“付”等姓。这也是当今满族中,除“关”姓之外最多的姓氏。
赫舍里氏多数人改姓取谐音,现在多为“李”“赫”“何”“舍”四种姓氏。
索绰罗氏现多姓“索”“曹”“石”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石”姓的来源,竟然是大学士英和的高祖都图,因为在管理国库的时候一丝不苟,被康熙帝赐“石”姓,后来他的后裔便都以“石”为姓了。
当然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作为当今中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人将姓氏改为汉姓,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堪称安徽第一豪门的绩溪胡氏,抗倭英雄大清首富民国文人皆出此处
被称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绩溪县,地处于安徽省南部地带,春秋时期曾是吴越属地,北宋时期曾属于江南路歙州,后歙州又改为徽州,一直到清朝时期,绩溪都是徽州府的重要属地。民国后,几经变革,如今的绩溪隶属于宣城市管辖。
绩溪县是全国胡姓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的名人,曾经的曾经,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安徽绩溪胡姓家族,经过演变壮大,发展为四个支脉,“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被称作为“绩溪四胡”。
龙川胡
龙川胡,始于晋元帝时期,族中精英人物辈出,宋、明、清三个朝代出过11位进士,是全国知名的“进士村”。龙川胡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胡焱、胡富、胡宗宪、胡宗明等,其中几位的遗迹至今还保留在村中。
胡焱(?)
胡焱,字子琰,祖籍青州濮阳县,他被认为是龙川胡氏的始祖,传说是西周时期胡公的后代。
胡焱是东晋时期人,曾担任过监察御史、散骑常侍、中领军等职,后奉命镇守歙州(即徽州),娶了新安华阳镇(绩溪古称)的汪氏为妻。胡焱在一次游玩中来到龙川,对这块风水宝地情有独钟,就此将宅院安置下来。
胡富(1454-1522)
胡富,字永年,明朝人,成化年间考中进士,早年做过福建佥事,在任上处理冤狱使得牢房一空,后又升任为广东副使,平定了瑶乱。之后,他还出任过陕西布政使、顺天府尹、南京大理寺等职,后官至户部尚书。
胡宗宪(1512-1565)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先是在朝中做官,后被外放为山东益都县令。胡宗宪后还以御史身份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极有政治才干。他在巡按湖广期间,曾平定过苗乱。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胡宗宪被钦点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开始着手平息了当地的倭乱。期间,胡宗宪重用了俞大猷、戚继光、徐渭等人,最终将倭患平定。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胡宗宪因受到严嵩牵连而被免去职务,回到故里。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宪再次受到时局影响,被押解进京,关入到狱中。当年十一月,胡宗宪在狱中自杀身亡,享年为五十四岁。
胡宗明(?)
胡宗明,胡宗宪族弟,曾任职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胡练九(1891-1978)
胡练九,早年出外经商,抗日战争时期返回到故里,从事蚕桑生产。他与当地游击队关系密切,资助过不少物资。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为人大代表,注重蚕桑事业,成立创建公私合营的绩溪县缫丝厂,出任为副厂长。
胡练九曾带着厂里的木制缫丝机前往北京参加展览,还接受过苏联《真理报》的采访。
胡炳衡(?)
图:胡炳衡故居
胡炳衡,知名徽商,从事茶业贸易,开设过多个茶庄、茶栈,抗日战时期,曾将事业扩展到上海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后,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金紫胡
金紫胡,大多居住在绩溪县城东街,家族较为注重诗书礼仪教化,培养后辈人才,因而也出了不少的名人,诸如胡舜陟、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等。
胡舜陟(1083-1143)
胡舜陟,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北宋大观三年考中进士,曾任职监察御史、集英殿修撰、庐州知府、广西经略使等职。胡舜陟性情耿直,曾上书弹劾过秦桧,也曾为岳飞冤案辩解过,因而受到秦桧的嫉恨。绍兴十三年(1143年),胡舜陟被诬陷入狱,受到秦桧指使人员的逼供,同年,胡舜陟死在狱中。
胡舜陟被称为“金紫胡\"的源头,因为他曾经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
胡仔(1110-1170)
胡仔,字元任,胡舜陟次子,南宋出任时期知名文学家,他早年跟随父亲去往各地任职,后又出任过文林郎、承直郎等职。胡舜陟遇害后,胡仔隐居在湖州苕溪,自称苕溪渔隐,再也不过问政事。
胡匡衷(?)
胡匡衷,字寅成,号朴斋,清代人,礼学三胡之一,学问显著,专研经义,著有《左传翼服》、《论语古本证异》。
胡秉虔(1770-1840)
胡秉虔,字伯敬,一字春乔,胡匡衷的侄子,礼学三胡之一。嘉庆四年考中进士,曾任职刑部主事,后又改派为甘肃灵台县知县、丹噶尔同知等职,死在了任所。
胡培翚(1782-1849)
胡培翚,字载屏,一字竹村、紫蒙,胡匡衷的孙子,胡秉虔的侄子,礼学三胡之一,曾任职户部广东司主事,为官较为清廉,具有良好的官声。晚年去职后,胡培翚回归到故里,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创立了东山书院。
遵义胡
遵义胡,因定居在遵义坊而得名,虽然历史上的名人不多,最为出名的胡松还是明代人,然而遵义胡不失为当地的望族,并且在当地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胡松(?)
胡松,字汝茂,号柏泉,嘉靖八年考中进士,曾经出任过东平州知府、南京礼部郎中、山西提学副使。胡松为人刚正,对时政多有不满,多次上书进谏,因而得罪权贵,而被贬谪为民,后又复起,任职了浙江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胡松因做过尚书,又是“遵义胡”的代表性人物,因而“遵义胡”也被叫做“尚书胡”。
胡嗣迪(1847—1932)
胡嗣迪,民国时期知名茶商,主要业务在上海,出任过上海茶叶商民协会执行委员。
胡裕树(1918-2001)
胡裕树,笔名胡附,早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出任过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他对于汉语语法有着深入研究,曾主编过高等学校教材《现代汉语》、华侨教材《今日汉语》,是现代知名的汉语学家。
明经胡
明经胡,起源颇为曲折,可以追溯到李氏唐朝,并于李唐皇室有着极大的渊源。明经胡,自然也是人才济济,精英辈出,其中知名人物有胡昌翼、胡开文、胡雪岩、胡适。
胡昌翼(?)
胡昌翼,字宏远,号眉轩,据说是李唐王室的后裔,被奉为明经胡氏的始祖。
唐末李唐王室为朱全忠残杀殆尽,唐昭宗将何后所生男孩托付给徽州人胡三公抚养。男孩长大后,改姓为胡,取名昌翼,后来知道自己身世后的胡昌翼对政治不感兴趣,隐居于乡间,以教学为乐。
胡昌翼曾经是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被后人称为明经公,他的这一支,也就以“明经胡”命名。
胡延政(?)
胡昌翼长子,曾出任过绩溪县令,被赐居绩溪胡里。
胡开文(1742-1808)
胡开文,字柱臣,号在丰,清代乾隆年间知名制墨高手,开创了“胡开文”墨业。他先是在休宁、屯溪开设墨店,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后,他的墨店遍布江浙沪各地,成为徽州制墨业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徽墨四大家之一。
胡雪岩(1823-1885)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幼年时期曾在钱庄当过学徒,后被掌柜所重用。胡雪岩因结识清代知名大臣王有龄而发迹,他与清军合作,大力资助清军。之后,他又被左宗棠所赏识,因此而得到长足发展。
胡雪岩最为鼎盛时,被清廷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是盛极一时的“红顶商人”。然而,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与外国人的商战中失败,受到排挤,资产耗尽,面临破产,清廷对他更是革职抄家,三年后,胡雪岩郁郁而终。
胡传(1841-1895)
胡传,字铁花、号钝夫,原名守珊,早年跟随父亲到上海从事茶叶生意,后任职江苏候补知府、前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领镇海后军各营屯等职务,足迹遍及东北、广东、海南、台湾,为官时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
胡适(1891-1962)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胡传的幼子,倡导“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现代知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早年以庚子赔款官费生身份留学美国,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他又出任过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后,胡适曾去往美国,一度回到台湾,出任了中央研究院院长,于1962年在台北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出了7个宰相的胡姓,有怎样的姓氏来源和家族历史?
胡姓在宋代人编写的《百家姓》中仅排在第158位,但时至今日胡姓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国第13大姓,长江流域各省都聚集了众多胡姓子孙。纵观历史的发展,胡姓子孙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更是出了7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姓氏来源
源自妫姓。舜继位后建立了夏王朝,将商均封在了虞,将商虞封在了遂。商超的时候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妫满作为陈国的国君,深得民心公正诚信,又因为长寿而誉满天下,所以逝世后被周天子词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他的子孙以国名为氏的姓陈,以谥号为氏的姓胡。
源自国名。周朝的时候有两个胡国,一个是姬姓胡国,一个是归姓胡国,春秋时期两个胡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胡国国民为了纪念故国,就以国名为氏。
源自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纥骨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胡氏”。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瑶、普米、彝、回、赫哲、达斡尔、傈僳、白、锡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曾改姓胡。
迁徙分布
作为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胡姓族人大量分布于长江流域。早在先秦时期,胡姓是只要分布地区仅在黄河以南,淮河汉水一带,到了秦汉两晋时期,胡姓族人已经遍布到了各地,西陲至四川和陕西,北疆为山西、河北,南抵广东、福建、东临江浙。在唐宋之际,胡姓已经在长江流域地区形成了优势。清朝时期,胡姓族人进入台湾。宋元明这期间六百多年,胡姓分布总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的人口是往东南和南方迁徙的。东南地方的胡姓族人得到了稳健的发展,赣浙皖地区更是成为了胡姓族人的聚集区。
胡姓宰相
纵观胡姓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胡姓族人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众多的贡献,其中官至宰相的就有七人,为江山社稷他们都鞠躬尽瘁。
顺帝朝宰相胡广。胡广生于1370年卒于1418年,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内阁首辅。南宋名臣胡铨的后人,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武帝朝宰相胡奋。胡奋作为西晋将领,早年间在司马懿带兵征讨公孙渊时,胡奋以平民身份随军出征并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平定匈奴刘猛叛乱,升任征南将军、散骑常侍。
成祖朝宰相胡俨。胡俨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等,尤对天文纬候学也有非常深的造诣。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以翰林检讨直文渊阁。永乐二年(1404)累拜国子监祭酒。重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
后主朝宰相胡长仁、后主朝宰相胡长仁、太祖朝宰相胡惟庸、顺治朝宰相胡世安、同治朝宰相胡家玉等,都是曾官至宰相,为江山社稷奉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胡姓|胡姓首个来源:以国名为姓,第一个是出自归姓的胡子国
黄勇/文
胡姓的来源,主要有4个:以国名为姓、以谥号为姓、以职官名为姓和他姓改姓。
以国名为姓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出自归姓胡子国,二是出自姬姓胡子国。
周公旦东征,平定了三监之乱(资料图片)
归夷部落在安徽境内建立妢胡国
归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部落,是东夷部族的一支,被称为归夷,主要活动在今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
进入商朝后,归夷部落受到商王武丁的征伐,被迫四散迁徙。
其中一支臣服商王朝,在中原地区的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建立归国和胡国,都是商王朝的属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随即灭掉归国和胡国。胡国遗民有以国名为姓氏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胡姓,但因湮灭在历史中,难以具体考证。
另一支向南迁徙到川鄂交界的三峡地区,建立夔国。西周周宣王时,楚国灭掉夔国。
还有一支迁居到今安徽阜阳市一带,建立胡国,史称妢(fén)胡国。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说:“妢胡之笴(gǎn)。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
妢胡国盛产一种叫做“笴”的物品,“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
妢胡国的都城叫胡城,具体位置在今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以东海孜寨古城子村一带,地处颍河与泉河故道之间。
妢胡国所处的位置,在周朝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
周朝初期的三监之乱
1977年,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掘出一批周朝初期的甲骨卜辞,记载的是周成王时,周朝军队征伐淮夷的内容。
其中一片卜辞上写着:“其于伐胡侯?”胡侯指胡国国君。
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即著名的三监之乱。
周武王灭商后,把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设为“三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
周武王病逝后,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周武王的另一个弟弟周公旦摄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把持朝政,架空周成王,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叛乱。
分布在淮水流域的众多方国、部族,被称为淮夷,乘机跟随叛周作乱。
周公旦率军东征,诛杀武庚,杀管叔、放逐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妢胡国被降为子爵国
妢胡国是中原通往淮水流域交通线上的必经要地,周朝军队要进驻和征服淮水流域,必须先控制妢胡国。
这时的妢胡国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影响较大的侯爵方国,不然为什么被称为胡侯呢?
在周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妢胡国选择了臣服。三监之乱被平息后,妢胡国被降封为子爵国,所以又称胡子国。
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征伐淮夷时,曾经与妢胡国干过一仗。
妢胡国跟随淮夷联军进犯周朝内地,周朝派军驰援,周军与胡军遭遇。
结果胡军大败,周军斩获胡军100个首级,活捉2人,缴获兵器盾、矛、戈、弓、箙、矢、裨、胄共135件,夺回被胡军俘获的114个周人。
不久,妢胡国接受招抚,归顺西周王室,成为西周的附属国。
妢胡国成为楚国附庸国
进入春秋时期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剧烈,妢胡国夹在吴国和楚国争霸的战争漩涡中,频受战争侵扰之苦,成为楚国的附庸国。
周景王14年(公元前531),为加强对附庸国的控制,楚灵王把胡、许、沈、道、房、易、申等小国迁到荆山(今河南灵宝市)。
不久,楚国发生政变,楚灵王自杀,楚平王即位。
楚平王对各附庸国采取较为宽大的怀柔政策,妢胡国被转迁回原地立国。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吴国因淮河流域之地被楚国占据,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楚国控制下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吴楚之战再起。
楚平王逼迫妢胡国与顿、沈、蔡、陈、许国等组成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吴军撤去对州来的包围。
楚军回师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准备休整后再作行动。
吴军在用兵所忌的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代晦日不打仗)突然袭击鸡父,楚军主帅仓猝中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
双方交战不久,吴军散乱退却,胡、沈、陈三国军队贸然追击,进入吴军主力伏击圈。
吴军突然出击,战胜胡、沈、陈军队,俘杀妢胡国国君胡子髡(kūn)、沈国国君和陈国大夫夏啮等。
请看胡姓(3)。
【特别致谢】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